未找到有效的nba2k:2012经济成长须跳出中国式陷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9:40:42

10年来最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1年12月12日在北京召开,有舆论猜测是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局势导致了会议的姗姗来迟。此说当然难以考证,但国际经济形势的严峻,中国经济面临着深层次的复杂挑战,确是不争的事实。“两难”,这是一年多来,温家宝总理谈到宏观政策时多次提到的一个词。2012年,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第四个年头,中国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清晰地显露出“两难”的内涵。

如果继续放宽财政和货币,财政会不堪重负。猛增的地方债及高铁等大项目缺钱停工,都已表明,这种三年翻一番的投资增长决然不可持续。同时,货币放松带来的可怕通胀,过去两年也已显露无遗。不仅底层民众无法承受通胀压力,成本飞速上升,还将使一直靠低成本行销世界的中国商品丧失竞争力。由此造成经济与就业恶化,极易形成恶性循环,威胁社会稳定。

但如果收紧财政和货币政策呢?2011年已经这样尝试,结果是中小企业的倒闭潮和躲债跑路潮,保增长不得不再次成为宏观政策的目标。刺激政策的潮水刚刚退一点,就发现很多人没穿泳裤。

过去三年,宏观调控的这种“两难”已经体现得足够充分,现在留给宏观政策的调控空间,已经相当狭窄。

中国经济的尴尬尤其在于,无论是在刺激中还是在刺激政策退出时,实体经济和民间消费,都很难得到提振——根源就是中国经济被割裂为两部分。救市刺激政策只是使得银行、基建、地产等“贵族产业”完成了V形反转,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平民产业”并没有整体的明显好转。相反,各种资产价格的上涨还增加了实体经济的成本,压缩了实体经济的利润空间。与此相随,实体经济的资金被驱赶到资产炒作市场,加剧了整体经济的空心化。没有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来解决就业和收入增长,内需提振也就无从谈起。刺激时,实体经济受到资产泡沫的挤压;而当宏观政策收紧的时候,实体经济又是首当其冲地被戴上紧箍咒。这种冷热不均,便是中国式的经济陷阱,越拖延越严重,中国经济难免半身不遂。

2012年,中国不能再用财政主导的基建投资,用宽松货币和高流动性来维持经济的高增长。基础产能的飞速扩张缺乏下游相应的消费力来支撑,经济将更加失衡。调结构已成惟一选择。从2007年到2010年,四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三次都力倡“调结构”。

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核心意义就是从原来的出口导向、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转为以内需和消费支撑的增长,同时提高增长质量,降低消耗。

金融危机之后的三年,是救市以及处理救市政策后遗症的三年。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进退维谷的两难处境表明,救市政策只是紧急状态之下的不得已之选,其严重的后遗症表明,它无法支撑未来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在2012年,必须回到金融危机之前的根本问题上来:中国经济如何以内需消费来促进进一步的增长,我们拿什么来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以此促进效率的提高?

关键在于,实打实的措施何在?据刚刚得到的消息,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议正是针对于此。会议提出,要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

从技术层面来说,值得庆幸的是,中国还有不错的家底,庞大的外汇储备和丰厚的财政收入都使得我们可以实现大规模减税,以此惠及广大的中小民营企业;政府也有财力大幅度增加民生领域的投入,从而使实体经济受惠,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真正提振内需。

但要跳出前文所说的中国式陷阱,要摆脱进退维谷的“两难”状态,归根到底要依赖体制改革的新突破,从宏观政策调控变量转向新的制度供给,使中高端服务业与科研技术获得广阔的成长空间,使财富分配更趋公平。我们在这方面还有巨大潜力可供释放,这应是2012年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