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特哈蒙资料: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精品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13:33
正文字体大小:大 中 小
至尊国宝: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精品展
(2007-12-27 13:44:44)转载▼
标签: 故宫博物院
国宝
分类: 至尊国宝
1  分离两岸的三希堂国宝:故宫馆藏《中秋帖》和《伯远帖》《中秋帖》是王羲之的七子王献之的米芾摹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东晋王洵《伯远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十一年(1746年),王羲之后人、晋著名书法家王手书纸本信札《伯远帖》进入内府。经乾隆品题后,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并藏在养心殿西暖阁内的尽间,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意即稀世珍宝。次年,乾隆又命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
1924年溥仪出宫后,敬懿皇贵妃将《伯远帖》带出宫,后流散在外,与《中秋帖》一起被典当于香港一家外国银行。1950年二帖出现后,周恩来总理指示将其购回,交故宫博物院收藏。三希堂镇堂三宝,终于得以全数留在两岸故宫内。
2  “天下画卷第一”:隋展子虔《游春图》卷

现存隋代被认为是展子虔所作的设色绢本《游春图》卷,正是中国早期金碧山水画的代表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卷轴山水画,也是我国著名画家作品中现存最古的一幅,号称“天下画卷第一”。
这幅山水画纵不过43厘米,横不过80.5厘米。由于《游春图》卷并无款识,1200余年来被认为是隋朝画家展子虔的作品,代表中国早期山水画面貌。
3  鸿篇历史画卷:《清明上河图》卷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一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二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三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四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五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六

故宫书画鉴定专家单国强先生认为,如果真要在故宫所藏的古画中找一幅最为重要的,也许就是北宋张择端作的绢本《清明上河图》卷。《清明上河图》本是北宋流行的绘画题材,以张择端所作最为有名。历代出现众多仿本,最为著名的则是由清宫五位画家联合所作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单国强认为,该画除了绘画本身上的价值,最重要的是真实再现了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而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则尺寸更大,再现的却是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时代风貌。同样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4  寓意深远的清帝祖传珍器:黄金镶宝“金瓯永固”杯

故宫御花园内的绛雪斋内展示着一个用500克八成黄金、11颗珍珠、21颗红蓝宝石和4颗碧玺制成的金杯。故宫文化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王哲先生告诉记者,这是故宫完全采用近乎失传的传统工艺和同类材料仿制成功的清宫国宝“金瓯永固”杯,共限量仿制80个,每个价值28万元。真品现收藏在故宫珍宝馆。王哲说,之所以仿制“金瓯永固”杯作为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纪念物,是因为它寓意深远,文化内涵丰富。
5  巧夺天工的戎装珍宝:乾隆金银珠云龙纹甲胄
据说由于当年没有看重龙袍的价值,台北“故宫”至今没有一件清代皇帝的龙袍。然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宫皇帝服饰珍品中,最弥足珍贵的不仅仅是龙袍。这套金银珠云龙纹甲胄,制作于1761~1764年间,耗时4年,用了约4万工时制作的甲胄珍品。该甲胄使用的材料主要有铜、金叶、银叶、红铜叶、钢片和黑漆,通身闪烁着金龙,有正龙、升龙、行龙等共16条。甲分上衣下裳。衣包括领、袖、护肩、护腋、裆。裳分左右,总共为12部件。估算全套甲胄用约60万个小钢片联结,每个钢片厚约1毫米,长4毫米,宽1.5毫米,制作过程非常复杂。由于乾隆帝觉得钢的颜色不够华贵,在制作过程中要求将甲胄改为金、银、铜、黑四色组成的云龙纹图案。在乾隆帝拥有的所有甲胄中,这件金银珠云龙纹甲胄被乾隆作为自己戎装的象征。
6  青铜和美术双绝: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

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是所谓杨宁史青铜器中的一件。德国人杨宁史在抗战期间从河南等地大量收购出土青铜器,藏在北京东交民巷瑞典百里公司。1945年清损会工作人员、故宫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得知后,多次派人与杨宁史交涉。最后在国民政府行政院的干涉下,杨宁史被迫同意以“呈献”的名义把这些青铜器送交故宫。这批121件铜器和120件兵器在内的文物许多是商周时期精品,最为著名的就是这件被唐兰先生定名为宴乐渔猎攻战纹的战国铜壶。
7  宋代瓷韵精品:哥窑弦纹瓶

这件哥窑弦纹瓶是孙瀛洲先生捐赠的珍品。耿先生说,目前传世哥窑瓷器极少,全世界仅数十件。主要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几个西方著名博物馆。1989年5月,香港苏富比拍卖行拍出一件与哥窑同朝代的官窑青瓷笔洗,价格是2200万港元。这件哥窑弦纹瓶的价值在未来更是难以估量。
8  解放后新增出土珍品:玉镂雕龙形佩

玉器的使用在中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故宫博物院内玉器收藏可谓洋洋大观,按时代可划分为元代以前古玉、明代玉器、清代玉器三部分。至今故宫收藏古代玉器约3万件,不过这件造型精美、高贵绝伦的玉镂雕龙形佩却并非清宫旧藏,而是1977年在安徽长丰县杨公乡战国晚期墓葬中出土的精品。此类玉器精品也许正显示出台北“故宫”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最大的差距,那就是大陆土地上未来出土的文物精品,将会不断丰富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玉镂雕龙形佩共在此墓中出土两件,出土时分别置于人体盆骨的左右,显然是主人佩戴的成组玉佩之一。这枚龙凤形玉佩采用了战国时期特有的造型,通过夸张的造型和精美的图纹,将龙凤造型浑然于一体,显示出墓主人的高贵身份。更为难得的是,这枚战国玉镂雕龙形佩器形较大,价值更是不凡。
9  传世印玺的瑰宝:乾隆帝田黄三联玺

1950年,当时尚是战犯的溥仪得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社会各界纷纷捐款购买飞机大炮,于是将随身携带的乾隆帝田黄三联玺献给政府。这件三联玺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时所镌,由一整块相当大的田黄石雕刻而成,其中三方印链连在一起,造型精美。三枚印玺的印文分别是“乾隆宸翰”、“乐天”和“惟精惟一”。
10  全球惟一的成化斗彩孤品:大明成化斗彩三秋杯

在近期以收藏为题材的电视剧中价值被广为人知的大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其实在明代价值就已经高达十万贯。1999年5月3日,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只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被一位英国商人以2917万港元的高价购得,创下中国瓷器拍卖的最高纪录。故宫博物院著名的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告诉记者,明斗彩鸡缸杯在故宫约有二十余对,台湾“故宫”也有收藏。但是大明成化斗彩三秋杯却在目前传世及出土的成化斗彩瓷器中绝无仅有,全世界仅此一对。耿先生说,“三秋”并非指三年时间,而是指秋天的三个月。薄如蝉翼的三秋杯上,画工高手绘出的虫草表现出秋天的景色。三秋杯的胎体比薄如蝉翼的鸡缸杯更胜一筹。
附:成化斗彩鸡杯

附:明成化斗彩婴戏纹杯

当年著名的瓷器收藏和鉴赏家孙瀛洲先生倾资40根金条收购了这对三秋杯,后来连同其他共3000件珍贵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孙瀛洲先生的儿子孙蕻琦告诉记者,由于三秋杯胎体太薄,就连拿捏时都要小心翼翼:手既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冷,否则杯体就有可能由于冷热微小的变化而炸裂。孙蕻琦与故宫古器物部主任吕成龙相交甚好。他甚至对记者笑谈吕成龙向他袒露心扉,声称不愿意触碰这个常人难得一见的珍品。因为每次拿它都如临大敌,汗不敢出。生怕一不小心毁坏了国宝,就此“丢了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