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奥卫浴有代理吗:女人是猫,男人是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23:11:29
 为什么现在人们总是把女人和男人的关系比作猫和狗?是不是因为女人高雅,像猫一样爱干净,走起路来步态轻盈,不仅充满了妩媚,而且全身透射出自信和尊严?而男人则像狗一样,一帮五大三粗的乌合之众,整天大喊大叫,吵吵闹闹,但是在领导面前却摇晃着尾巴,一副奴才相?  

  肯定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是这里面恐怕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有一件事情不仅让我深有启发,而且还使我感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那是我们中学毕业后十几年老同学的第一次聚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有些拘谨,但是随着夜幕的降临,大家渐渐放开了,谈话的气氛也逐渐热烈起来。这个时候我突然发现:男同学和女同学分成了两个小组,谈话的内容和主题截然不同。男同学们仿佛在一瞬间又回到了童年的时光,当年的顽童一个一个出现了,他们开着玩笑,大谈当年的英雄壮举,但是对毕业以后的生活却只字不提。如果有人问了,也只是打个哈哈敷衍搪塞两句。总之没有人谈论毕业以后的情况。打哈哈、开玩笑也好,讲述老师的轶事、回忆当年的英雄壮举也罢,无非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免谈个人生活。  

  再来看看女同学,情况完全不一样!她们个个都能讲一个可以把过去和现在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故事。她们已经不再是小姑娘,从中学毕业到今天,她们的人生已经有了很多的经历,她们不仅熟悉,而且还能把这些经历讲述出来,她们讲的每一个经历都是活生生的。如果把她们的经历看做是一部丰富多彩的长篇小说,那么她们每一个人都是这部小说中的一个主角。  

  她们讲的故事大多是关于破灭的幻想,破灭之中令她们感到失望的根源多半是她们的丈夫。听着她们的故事,我慢慢地感觉到,她们的丈夫同在座的这些男同学没有什么两样,就像一帮迟迟不肯发育的少男整日只知道高谈阔论,她们越来越觉得他们陌生,在她们的眼里,他们如同没有阅历和内容的人物,枯燥乏味,甚至没有能力和她们进行交谈。在悟出这个道理的同时,我又悟出了另一个道理,女同学们其实没有意识到,男同学们个个都戴着一副面具,他们开着幼稚的童年玩笑,为的是不谈论自己的个人生活,用这种方式掩饰自己的伤感,伤感自己失去了一个又一个机会,犯下了一个又一个错误。想当年,鸿图远大,踌躇满志。而如今,一事无成,碌碌无为。他们还有一个伤感:自己不得不成天戴着这副可笑的、幼稚的、让他们欲说无言感到孤独的面具,以此掩盖自己的微不足道。突然,我的内心中闪过一个灵感,我猛然意识到,之所以说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像狗和猫,是因为这种关系的基础是一个以怨报恩的怪圈,它给男女之间的关系施了魔法。  

  何谓以怨报恩的怪圈?男女之间的接近会引发两种完全不同的反应。男人会给自己戴上面具,装模作样地扮演起胜利者的角色,摇身一变,变成大言不惭的吹牛者。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划清男女界限,以此强调自己的男子汉气概。女人接近男人时,期待坦率和真诚,交心并交流。男人为了能让自己表现得更加酷一些,就会变得越来越装腔作势,装模作样,在女人敞开心扉的同时,男人却关闭了内心世界。  

  这种情况就像狗和猫之间的交流:狗情绪好时,会摇尾巴;情绪不好的时候,它会发出呜呜的叫声。猫的情况正好相反,猫受到刺激的时候,会抖动自己的尾梢;而它感到舒服,需要爱抚的时候,它会发出呜呜的叫声。如果一只猫怀着善意,发出呜呜的叫声,接近一只狗,狗会觉得受到了威胁,回以呜呜的叫声。而猫却误解了它的意思,以为它是在邀请自己靠得更近一些。狗把猫的不断靠近误认为是猫要向它发动进攻,于是不仅汪汪吠叫起来,而且开始撕咬。猫见到这种架势当然会不高兴。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从狗的角度看猫,狗一定也会觉得猫实在是太不像话了,它原本怀着最最善良的心情,讨好卖乖地摇着尾巴,它看见猫没有跃跃欲试地扑过来,而是十分明显地摇了摇自己的尾梢,于是放心,鼓起勇气,丝毫不顾忌地朝猫走去。猫甩尾巴的频率越来越高,但是狗却把这看做是向自己表示欢迎,它正想用淌着口水的嘴巴给猫来一个亲吻,猫却一个猛子,用爪子朝它的脸上狠狠抓了一下。  

  这种以怨报恩的怪圈代代相传,狗的家族和猫的王朝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办法摆脱这个怪圈。男人和女人也一样,一直到今天都没有从这个怪圈的作用和影响中解脱出来。怪圈反过来却形成了两个截然对立的说法。  

  一个说法认为:男人一直被过高地估计了,男人其实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错误。就本质来讲,男人是无能的物种,是失败的物种。以前人们认为男人优越,这种看法不过是男人自己散布的一个谣言,之所以能传播开来,一方面是因为在散布的过程中使用了暴力,另一方面则要归因于女人的轻信。  

  另一个说法是关于爱情的梦想。在这个梦想中,伴侣是天堂幸福的源泉。标准的梦想是这样的:  

  世界上到处都是陌生的身体,有男人的,也有女人的,有的非常有吸引力。在这些数不清的身体中,有没有一个身体能把我们从这一片陌生之中解救出来?有没有一个身体能从这一片身体之中朝我们走过来,让我们对它不再陌生,因为拥有这个身体的人正是爱着我们的人?  

  如果真有这么一个身体,有这么一个人,那么我们从这一瞬间开始便不再孤独,世界开始变得美好。陌生人犹如中了魔法,变成了我们熟悉的人。在这个寒冷的世界,我们遇上了一个温暖的身体。在清规戒律将陌生人拒之门外的地方,我们遇上了我们的第二个自我。欢喜之中,自我的保护区域敞开了防守的界限,原本用来守卫羞耻界限的力量融化在献身的陶醉之中。人的防卫机制被拆除了,人们得到的是礼貌和赞美,置身于恭维和欢庆之中,人的存在变成了永恒的节日。  

  同一个物种,难道既可以是进化的错误,又可以是幸福的源泉吗?只要人始终是错误认识的牺牲品,而自己又没有认识到这个错误,那么这一对矛盾就永远也理不清。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曾经有过一次关于亲昵的调查,调查的对象是英国的姑娘和驻扎在英国的美军士兵,调查时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人们通过采访发现,英国姑娘认为美国士兵太粗鲁,认为自己矜持,有节制;而美国士兵则认为英国姑娘大胆,具有活力,认为自己比较害羞。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人们发现,这两组人的亲昵过程大致可以分成二十个阶段。美国人的亲昵在进入第五阶段时,已经开始用舌头亲吻,而英国姑娘的舌吻一般要到第十阶段才出现。但是她们在第十一阶段就开始抚摩私处,而美国兵在第十九阶段才开始这个动作。由于美国兵的舌吻出现在第五阶段,所以英国姑娘根据自己的亲昵进程表,会感觉自己已经进入第十阶段,因此她们认为美国兵操之过急。此时英国姑娘面临一个选择,要么中断整个亲昵进程,要么进入她们亲昵进程的第十一阶段,即抚摩私处的高度亲昵阶段。而按照美国兵的亲昵进程,高度亲昵出现在第十九阶段,因此美国兵会产生一个印象,英国姑娘在第六阶段后便会直接把亲昵引向高潮。于是就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整个亲昵进程由二十个阶段压缩成七个阶段,而每一方都口口声声说是对方加速了事情的进程。

  《男人Ⅱ》 驯服,内心却不服气致读者(2)

  我在这里引用这个例子是想说明:男人和女人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交流沟通不畅的问题。男人的交流方式和女人不一样,从本质上讲,男人和女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女人只有在找到了通往(曾经不可一世,如今每况愈下的)男性王国的通道之后,她们才会把自己的希望摆放在现实的基础上。  

  本书要阐述的就是这个男性王国,我们要介绍它的人口众多的首都泰斯托斯特隆①,和为这个王国的产业和财富奠定了基础的珍贵资源——Y染色体,它们曾经不可一世的辉煌的历史,以及分析它们如今走下坡路的原因。我们要毫不留情地揭露这个王国饥荒四野的境况,还要揭露这个王国是如何在普里亚皤斯•法罗克拉托斯②总统的领导下陷入腐败的泥潭。我们要向世人揭示,恰恰是这种内外交困激发起了男性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坚决拥护宣传谎言和美化总统的政策。最后,我们还要分析风俗、传统、习惯和男人的内部结构,以此希望我们的女读者能理解男性深奥复杂的行为和举止。风俗和传统自古流传,渊源已久,有些我们感到很陌生和奇怪,例如男孩成年式上的饮酒仪式、吼叫比赛和射球比赛,球是皮制的,象征被围猎的动物;还有巡回饮酒,一帮人在酩酊的状态下,扯着嗓子,放声高歌,巡回饮酒于各个饮酒场所之间;还有对触犯羞耻戒律行使严厉的处罚:谁如果在公众场合流露出了自己的感情,或者承认自己的失败,他不是被处以极刑,就是被钉上耻辱柱。本书还要探讨教育体制和机构。在这些机构里,用阿尔方索•马赫命名的马赫气概①被当作治国的意识形态灌输给男孩子们;本书还要探讨政治,在男性的王国里对政治感兴趣的不是一部分人,而是几乎所有的国民,因此我们差不多可以说,政治和射球比赛同属这个王国的大众体育活动。我们还要谈谈男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自豪感,正是这种自豪感使得一个爱国主义批评家的名字成了他们的象征:沙文主义。要想理解男人奇特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性格,钥匙就在这里。这种性格一方面给世界带来了数不清的文化发明,另一方面也给人类带来了数不清的灾难。女读者们开始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挺陌生的,不合情理也不可思议,她们的确要花费一些精力,才能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读者们完全可以把这本书当作一本实用的导游手册。凡是应当了解的男人的方方面面,本书几乎都包容了。男人,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奇特的、谜一般的物种,他自人类产生起就伴随着女人,给女人带来欢喜,也给女人带来痛苦。  

  最后,关于本书的结构再说两句:正文分八个章节,篇篇都以男人为主题。正如宫殿的陈列室都要陈列祖先的照片一样,笔者在每一个章节穿插了一幅从男性物种的肖像馆里撷取的照片,它能从一个侧面说明男人的某些特点。读者也可以撇开章节的内容单看肖像画,就当作是在肖像馆漫步。  

  在每一间陈列室的最后,都有一个不大容易和墙区分开来的门,打开这扇门,就进入了宫殿戏院的包间。在每个章节的末尾,笔者穿插了一段戏剧情节,并从女人的视角出发,对主题情节做了一些处理。如果把这些情节连贯地看一遍,读者会发现,它们可以组成一出真正的喜剧:一出女人关于男人的喜剧。  

  我把本书献给所有的女性,向她们表示我的谢意,因为是她们告诉了我,什么是宽宏。

  《男人Ⅱ》 驯服,内心却不服气爱情和恐怖(1)

  女性对两人的乌托邦社会怀有无穷的渴望,这一点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因为这个乌托邦毕竟看上去要比政治社会的乌托邦更容易实现一些。实现这个乌托邦并不需要全社会,也不需要全社会都怀有良好的意愿,只需要两个相爱的人就可以了。为此,只需要两个人从社会中分离出来,组成一个属于自己的特殊的世界。这个世界实行法则同外部世界完全不一样。如果说外面的世界肆虐着陌生、冷酷和冷漠,那么里面的世界则充满了温馨、亲昵和私密;如果说外面的世界人们彼此之间麻木不仁,那么里面的世界,恋人便是一切。  

  即便是爱情失败了,也不会认为爱情的事业就此毁掉了,只会以为是伴侣没有选好,两个人合不来,于是又开始新一轮的寻找。有些女人,她们的爱情已经不知道失败了多少次,但是每次失败后,她们都会准备新的一轮起跑。她们的爱情史的发展就像政治斗争历史的发展,二者拥有相同的模式。  

  爆发革命的起因总是因为人们渴望统一。在社会的发展中,社会分裂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穷人和富人,贵族和平民,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裂造成了无数的社会弊病,没有自由、吃不饱穿不暖,腐败堕落、世风直下,人民突然感到无法忍受社会继续分裂下去,纷纷把愤怒的矛头指向两个阵营之间的屏障,于是怨声载道,社会矛盾激化,终于有一天,可能仅仅是因为一个很小的偶发事件,星星之火便成了燎原之火,于是革命爆发了。它的爆发过程就像爱情一样,令人如痴如醉,欣喜若狂。  

  最后的城堡被攻破后,兴奋达到了极点,革命的成功促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节日。素不相识的人相互紧紧拥抱,反目为仇的邻居握手言和。极度的乐观情绪迅速在民众中传播。在如痴如醉的欢乐气氛中,民族统一了,人民团结了。所有投身于革命的人从来没有经历过比这更美好更崇高的时刻。世界突然之间变了一个模样,能在这个世界里生活是多么的美好,人和人之间没有了差别,人人都变得可爱,天下博爱,四海之内皆兄弟!世界仿佛年轻了许多,仿佛刚刚被创造出来。对参加革命的人来讲,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席勒用他的《欢乐颂》准确地再现了革命成功的喜庆气氛:  

  世俗把它们分开,  

  你的魔力将它们紧相连。  

  在你温柔的羽翅下,  

  四海之内皆兄弟。  

  拥抱吧,亲吻吧……  

  这种场面的气氛同情爱的痴迷和痴狂非常相似。在情爱中,气氛也是空前地高涨,凡是会把热恋的人分开的东西,都是令人憎恨和厌恶的,双方会怒对父母,奋起反抗父母的权威,将所有的清规戒律、教条、禁令和障碍统统抛到一边,为的就是能够相互紧紧拥抱,把全部身心融化在爱情的心醉神迷之中。到了第二天的早晨,恋人睁开双眼,世界仿佛换了新颜,从此时此刻起,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两个人脱胎换骨了。  

  革命成功后,接下来会怎样呢?同恋爱的人一样,革命者开始着手巩固新秩序,创造的狂热席卷了革命者:新宪法制定了,土地重新分配了,各省重新命名了,首都的一些重要场所也换了新的名字,历法做了新的调整和划分,度量衡有了新的标准,时尚、宗教、节日,总之所有实际存在的和具有象征意义的秩序都会得到重新制定。幸福在创造中延续着。  

  但是,天上紧接着出现了第一片阴云,革命者的想法出现了分歧:应不应当把教堂改成全民教育的场所?这样做是不是过于极端了?是不是应当在教堂禁止弥撒,用国民经济的讲座取而代之?是不是应当禁止人们看戏,将体操课定为全民必修课,以此来促进全民健康?革命者的队伍分成了两派:温和派和极端派。极端派指责温和派,说他们背叛了革命成果。革命正热火朝天,温和派的错误实在是不可饶恕。于是极端派提出:如果能清除这些革命的叛徒,我们将会重新赢得我们纯洁的幸福。这个时候有人传来消息,有几个温和派逃跑了,和被推翻的统治者结成了联盟。这足以证明他们是叛徒,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值得原谅的地方。福利委员会决定架起断头台。革命洒出了第一次鲜血,革命转变成悲剧,乌托邦变成了恐怖主义。  

  恋爱的双方也同样如此。在一番如痴如醉的爱情庆典之后,两人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在共同的家庭生活中,人们仿佛觉得自己越活越年轻。妻子在家庭中的角色就如同大革命的守护人,她奋斗多年就是为了得到诞生新生活的这一瞬间,为此她已经有意无意地准备了很长时间,在布置家庭的过程中,她进入到了一种疯狂的状态,一切都要换成新的:家具、床、衣服、生活习惯、生活节奏、朋友、熟人,等等。总之,生命要重新创造,要创造成两个人共有的生命。两个人在创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快感,在他们的眼里,世界经过他们的创造已经获得了新生,他们的脸上透射出幸福的光彩,这是发自内心的幸福,他们在充分地享受着这个幸福。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仿佛这个幸福能永恒地保持下去。  

  但是这个时候,天空出现了一片云彩,仅仅只是一小片。他是不是应当为了她而放弃每星期一晚上的牌局,和她一块儿去剧院看戏?但是这样做是不是有些太过分了?没有问题,爱情就是奉献!这个问题在他内心平静的海洋中仅仅只划出了一个小小的涟漪。牌局取消了。但是接着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两个人对家务活做了分工,在家庭大团结中做一些分工是很正常的,但是两个人对干净的标准不一样。他的标准普通一些,她的标准苛刻一些,因此他清扫起来总是比她快,于是她断言,他的工作不认真不彻底,马虎,每次他用吸尘器打扫完了以后,她总是要跟在后面用吸尘器再吸一遍,玻璃杯没有完全擦干,必须再擦一遍,最后她还发现,厨房和浴室在他清扫完了以后还得再清扫一遍。

  《男人Ⅱ》 驯服,内心却不服气爱情和恐怖(2)

  于是就造成了这样的结局,到头来她干的活儿总是比他多一倍。见他始终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她戴上了雅各宾党人的帽子,在家庭会议上提高调门:“我的生活伴侣,我的公民!”她开始发话,“你打扫卫生不符合革命的要求!”“我亲爱的伴侣,亲爱的女公民!”他回应道,“错误不在我,而在你,看看我们的厨房,四壁生辉!看看我们的浴室,洁净无瑕,闪闪发光!最好的莫过于我总是比你先干完活,这表明,我在工作中采用了革命的科学方法。”“别说笑话了,我的市民!现在那么干净,那是因为我又清扫了一遍。你还必须多努力!”“什么?我的女公民,你竟然偷偷检查我的工作?这难道就是革命同志之间的相互信任吗?这就是我们双方信誓旦旦要恪守的开诚布公吗?”  

  争吵的结果是形成了两个单人党派,他们相互指责,都说是对方背叛了家庭生活的乌托邦,背叛了革命的爱情。由于原先的爱情是多么的令人痴迷和疯狂,因此现在在两个人的眼中,这个罪孽是不可饶恕的。主张极端干净的党派开始大幅度增强指控的火药味,温和派决定逃跑,和由往日的哥儿们组成的旧秩序的代表组成联盟,于是背叛乌托邦的党派不再是单枪匹马。坚强的革命者掌握了确凿的证据,叛徒和哥儿们在酒馆大肆酗酒,发表反革命的煽动性言论。时候终于到了,在这场政治大革命中,多年封存的断头台从仓库里搬了出来,解决问题的惟一途径就是将乌托邦的设想一并推上断头台。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爱情乌托邦总是会出现一个反常的规律:双方会互相指控,指责是对方背叛了美好的新世界。这个新世界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令人痴迷,仅仅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摧毁了这个世界,这个罪孽就显得特别地深重。为了搞清楚谁对谁错,究竟是谁先背叛了乌托邦,两个人吵得不可开交,这进一步加深了两个恋人之间的分裂程度。如果说爱情以相互承认相互融合开始,那么现在它则以争吵和暴力结束。  

  最后的结局是什么?爱情演变成了血腥的婚姻内战。事情只能这样解决吗?爱情和革命一样,也存在怪圈吗?难道说创造幸福势必会带来反目为仇吗?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是不是真的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过错总是在男方?悲剧的发展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呢?

  《男人Ⅱ》 驯服,内心却不服气野兽和美女

  让我们形象地想像一下:文明是一间布置得非常美丽的房间,家具很有品位,摆放也经过了精心构思,地毯的颜色搭配无可挑剔,壁纸的图案和色彩如同梦幻一般,还有一束束鲜花,整个房间的气氛在鲜花的点缀下顿时变得活泼、新鲜、富有生机。这个房间已经浮现在你的眼前了吗?真的吗?那好,我们很快就会意识到,男人不适合于这个文明。这种文明根本不是男人生存的环境。待在这么一个房间里,享受布置出来的整体和谐,男人做不到,这会把他折磨疯的。为了保护自己,不让和谐的美影响自己,男人会寻找报纸,为了能找到报纸,他会毫不留情地把房间翻个底朝天,他把家具挪到边上,把鲜花扔到房间的中间,不仅弄倒了好几束花,而且还用最强烈的语气抱怨鲜花:“这些该死的野草到处都是,弄得人路都不好走!”说着动着,他就在象征文明的房间中开出了一条蛮荒的通道。如果他带了几个阿混哥儿们冲进房间,大吃大喝一顿,或者打上几圈扑克,或者坐在电视机前看上一场足球赛,那么这个房间原先拥有的文明就面目全非了。文明从破损的伤口往外汩汩地淌着鲜血。文明看上去如同一个硝烟刚刚散去的战场:鲜花已经凋零,毒死鲜花的是花瓶里的烟头。如果以为把烟头分散在各个地方就可以降低烟雾的浓度,免得过了几个月房间看上去还是像曾经发生过一场火灾,那么这种企图无异于一颗在炮膛里爆炸的炮弹。杯子的垫子被挪做他用,家具的面板失去了保护,湿唧唧的玻璃杯和酒瓶在上面留下了一圈一圈的痕迹,地毯上到处是烧出来的小洞,还有形状不规则的污迹,给人一种破落潦倒的感觉。电视机离开了它原来的位置,被放到了桌子上的一摞书上。书橱里的书少了一大块,空空荡荡,就像断壁残垣的废墟中张开的黑洞洞的窗口。  

  男人绝对不是诚心怀着恶毒的念头去制造这个破落的景象,他们也没有这种胆大包天的破坏欲望。原因很简单,文明不是男人的家园。在这方面指责男人,等于开导一头水牛,让它明白古董店不是它的家。和水牛需要草地、池塘、泥潭和烂泥一样,男人需要业余活动的房间,需要车库和体育场,还需要能和别的男人打滚的酒馆。男人必须经过教育才能适应文明环境中的生活。  

  文明是女人的发明。女人发明文明的初衷是驯服男人。为此,人类社会开创出了一个和平的区域,开辟的工具是性。性将男人分成两半,并赋予男人两个完全不同的面孔:对外,对情敌,他必须表现得十分好斗和野蛮;对内,对自己钟情的女人,他必须表现得柔情似水,爱意绵绵。在女人面前,他必须控制自己,必须束缚自己野蛮的天性。简单地说就是,他必须表现得文明,有教养。  

  这种关系发展成了女人幻想的标准。一个女人刚刚看见一个特别粗鲁、野蛮、没有文明、没有教养的男人——可能是一个酒鬼、一个艺术家、一个神经病,或者是一个自私到极点的另类人物,她马上就幻想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去驯服他。只有和她在一起,他才会表现得温顺、听话,像一只膝上的巴儿狗。在幻想的过程中,她觉得男人能变成另外一个人是因为自己拥有魔力,她把自己看成是魔法师、女魔,是男人抵挡不住诱惑的妖精。她靠这种方式给自己的女儿造就了一个父亲,因此女儿也继承了她的幻想。  

  这种驯服男人的幻想作为文明的巅峰被载入艺术史,整个幻想由一个题材组成:一个穿着轻薄的女人(极个别的情况下也会裸体)在教育一头狮子要像一只小羊羔一样温顺,结果把狮子弄得挺滑稽的。这个题材就是著名的“野兽和美女”。安格罗•格拉夫•冯•库腾在1894年采用这个题材创作的一幅油画《爱情和强大》很具有代表意义。画面上有一头狮子躺在一张桌子上,看上去似乎已经处于昏迷的状态。它的爪子蜷缩在一起,好像在祈祷,两只眼睛紧紧地闭着。好像要朝一边歪去,又好像被一个年轻的女子拉向身前。这个女子站在桌子的边上,只是在腰部围了一块纱巾。这个女子像攥取猎物一样,伸出右手臂,搂住狮子的鬃毛,同时还把脸紧紧地贴在狮子的脖子上。她右手从挂在胸前的箭袋里取出一枝箭,对准狮子的头。与此同时,她微笑着盯着观画的人,眼神中充满了挑战:她的魔力降服了野蛮的力量。女子光滑雪白的肌肤和狮子长满毛发的形象、硕大的嘴巴以及粗壮的爪子形成的反差鲜明地衬托出了文明战胜野蛮的胜利。随着这个题材的不断传播,狮子的毛皮和头颅变成了小市民卧室床前的垫子,它在潜移默化地传递这样的信息:它的下场就是丈夫的下场。爱神维纳斯解除了战神马斯的武装,却给他套上了枷锁。

  《男人Ⅱ》 驯服,内心却不服气父性的发现和女人的控制(1)

  实际上有几个文明的进程对驯服的过程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首先是父性的发现。人类的第一个女人在一个山洞里看见一个目光阴沉的洞穴人正在磨他的石斧,她打断他的劳动,告诉他一个好消息,他要当父亲了。没想到这个洞穴人根本不相信,他嘟哝着说:“为什么偏偏是我?”经过几千年的说服教育工作,女人终于让男人相信,孩子的出生和他九个月前的一次忘情投入有着必然的联系。  

  今天,我们大家都掌握了生物学的知识,因此对我们来讲,父亲的角色和母亲的角色都是很自然的。但是我们掌握这个知识的时间并不长。英国科学家克里克①和沃森②在1953年发现DNA分子同遗传基因组成一个双螺旋体,自此人类才知道父亲和母亲的染色体如何从分离的状态进入重新组合的状态。根据发现人孟德尔③的名字命名的遗传定律——孟德尔定律也是到了1900年以后才被人知晓。就连孩子是形成于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的结合的道理,人类知道也不过才200年左右。以前人们以为,在性交的过程中有一个很小的人,就是所谓的“微型人”,从男人的身体进入女人的身体,作为一个房客栖居在母亲的子宫里,经过九个月的生长后,他会离开母亲的身体,到这个世界来生活。根据这种见解,父亲是人类惟一的缔造者,母亲不过只是一个孵化器,父亲是种植者,母亲只是一个花盆(有的时候甚至只是一个破罐子)。女人被看做是一个容器,供男人浇灌精神,精神是天,容器是地。“物质”(Materi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的“mater”,就是母亲的意思。赋予孩子以特性,给孩子打上烙印的不是母亲,而是父亲。孩子由母亲生,但是在背后操纵的却是父亲,这种理解是对表面现象的最赤裸裸的歪曲。借助这种理论可以弥补男人的心虚。由于父亲和孩子之间的联系让人觉得无法把握,因此必须制造一些人为的东西确保这一点,这就是象征性的文化体系。  

  这种普遍存在的心虚导致了另外一种特别的心虚的产生,第二种心虚给男人带来的痛苦比第一种要大得多。即:没有一个男人准确地知道,他究竟是不是他的女人所生孩子的父亲。母亲和孩子的出生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父亲和孩子的出生却只能追究到九个月前在一个夜晚发生的行为。谁能向他保证:没有另外一个男人和他的女人上了床?只能是女人说什么,他就信什么。但是想想看,假如他的女人向别的男人献出了自己的身体,她会向眼前的这个假父亲坦白真相吗?多半是不会的。总之在这种事上她是不公平的,因此也是不值得信任的。要想让男人全心全意地操持家庭,就必须给他提供一个保障:在自己的羽翅下长大的孩子的确是自己的骨肉。于是社会便费尽心思给男人创造了一系列的特权,目的就是要让人们知道,当父亲是值得的,而且多少还是有保障的。  

  他必须控制女人的性生活,而且必须自己亲自控制,于是男人成了家庭的首脑。  

  男人承担了养家糊口的责任,为此得到的奖赏是:数个孩子的一家之长。在当今社会,每一代家庭都是一个新组成的家庭,但是在传统的社会里,家庭是一个不论宗代怎么延续,其族系始终保持不变的人员联合体。族系通过男性后裔的传宗接代确保延续,只有儿子继承父姓,而女儿则因为结婚而下嫁到其他人家不再有自己的姓氏。在英国的婚礼上有一种习俗非常明显,新娘的父亲将女儿带到新郎的面前,然后亲手把女儿交给他。  

  父权就这样在社会结构中固定下来。如果我们把制度理解为纯粹由社会设置的某样东西的话,那么父权就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制度,只有在大体明白了性交同孩子的出生之间的联系后,这种制度才能建立,因此它是人类文明始初的产物。以前人们根据母权主义者巴霍芬①的理论推断最早曾经存在过母系社会,但是并不能因为有些形态是通过女性血缘关系延续而得出这个结论,所有已知的社会都是父系的社会。  

  父权的不确定性是社会制度形成的基本成因,社会可以弥补自然的缺陷,凡是自然留下空白的地方,社会便从文化上加以界定。在天堂,男人没有必要支付并承担生活费。但是在人间,父权被发现了,于是家庭也随即出现了,父亲在家庭为全家承担养家的义务,他得到的奖赏就是传宗接代的自豪感。往前看,他继承了最早的祖先的家族,往后看,家族将经过他延续下去,他们觉得自己是永恒的,一个家庭越是古老,族谱越是长,这种自豪感就越是强烈。没有家庭的男人是一个分文不值的男人。父亲的身份和父权甚至成了计算时间的公式,想想《圣经》中的家族谱系:“以诺生以拿;以拿生米户雅利;米户雅利生玛土撒利;玛土撒利生拉麦。拉麦娶了两个妻:一个名叫亚大,一个名叫洗拉……”②《圣经》中亚当之后的人类谱系就是这样开始的。  

  父权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发明的产物,因此可以进行象征性的拓展,例如在涉及到造物主和创造物之间的关系的时候,父权可以成为各类关系的榜样,因此上帝便成了“天父啊,你的名字是何等的神圣,你的意志……”由于上帝是神,而神的最高级的创造物是语言,因此父亲是上帝,儿子是语言。以此延伸类推,一本书的作者便是此书之父,书是作者的孩子,是他精神创造的产物。诗歌创作是性的高雅表现形式,男性的性能力和天才的才华之间存在有联系,而所有创作的始祖都是上帝,因此神性、天才的才华以及男性的性能力之间便产生了联系。拉丁语中的孩子(liberi)和书籍(libri)是同音字,这更加加强了父亲和作者的相似性。因此上帝就是世界这个大舞台上演出的戏剧的编剧。

  《男人Ⅱ》 驯服,内心却不服气父性的发现和女人的控制(2)

  但是总是有不确定的因素在困扰着父权,例如在传统社会,妇女的不忠始终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布谷鸟把蛋下在别人的窝里,长时间以来,这个故事一直是一个讽刺的告诫。读一读欧洲的文学,人们会有这样的印象,男人好像都着了魔,戴绿帽子的念头好像怎么也摆脱不掉。乔伊斯①的小说《尤利西斯》的第九章通篇谈的是父性。最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把图书馆当作一个舞台,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利厄波尔•布卢姆就如同现代的奥德修斯②,在出走多年后在图书馆第一次遇见了自己的儿子斯蒂芬•德迪勒斯。儿子对父亲有以下一番道白:  

  “知道自己在生育,这种意义上的为父是人所不具备的,为父是一种神秘的状态,是从惟一的生育者到惟一的被生育者的带有使徒性质的接替。教堂……就是建立在这种神秘性之上。为父的建立是不可撼动的,因为它就像世界,就像微观和宏观的宇宙一样,建立在虚无、不确定和未必如此之上。母爱是人生的惟一的真实,为父却是一种合法的虚构。谁能肯定地说,自己是哪个人的父亲?谁能肯定地说,哪个人是他的儿子而且爱着他,或者说他爱着这个儿子?”  

  对传统社会做一番回顾,我们可以对为父在我们文化中的特权化地位有一些感觉。回顾可以告诉我们,要让父亲最终能承认自己参与了孩子的生育,为人之父就必须承担一部分养育的负担,必须要花费大量的精力,除此以外很难找到其他理由。乔伊斯的观点非常尖锐:当父亲的和做儿子的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前者就该去爱后者?从自然本性来讲,男人和他的孩子之间不存在密切的联系,要通过教育才能让男人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还有一个途径,男人能从为父中得到好处:他可以以家长自居,后代将用他的姓氏,保证他的姓氏能永久地延续下去,他永远活在后人的记忆中,他让后人们为实现自己男子汉的伟大幻想而服务。为了家庭,他放弃了自己的狐朋狗友,家人则是这帮人的替代品。  

  但是这一切都是通过文化的途径转弯抹角形成的,它不是人的自然和本性,而是社会的产物,是兜了一个社会的圈子才形成的,而这个社会的基础正是父权。女人通过自愿接受男人的控制来教化男人。  

  这种发展过程在圣经中被看做是罪孽。在交配期以外,上帝明令禁止,但是夏娃还是去恣情地摇晃伊甸园中的苹果树。于是蛇探出头,对着夏娃一番耳语,把甜蜜的但却是罪孽的秘密装进了夏娃的脑袋。夏娃禁不住蛇的诱惑,兴奋了起来,偷尝了苹果,而且还给亚当也送去了一个苹果。亚当把上帝的谆谆教诲全部抛在了脑后,张口把苹果吃了。忽然间,天昏地暗,亚当大惊失色,苹果卡在喉咙里咽不下去。大君米迦勒随即宣布偷吃禁果的后果:发明双重道德的遮羞布,由于产道是垂直的,所以缩小产道(以免胎儿掉出来),缩短妊娠期(以免胎儿过大不能通过产道),新生儿需要长时间的护理,由于在此次偷尝禁果的事件中女人是主谋,所以女人要承受双重的负担,亚当被诅咒从事劳作活动,要想养活自己和全家,他必须终日汗流满面。男人就这样被驯服了。

  《男人Ⅱ》 驯服,内心却不服气伟大的发明:彬彬有礼

  这种驯服男人的浪潮在人类历史上席卷过很多次,人类的文明水平就这样一浪高过一浪地得到了提高。其中有一个浪潮不仅规模大,而且延续的时间长,从中世纪一直冲刷到了17世纪。在这场洗礼中,首当其冲的是骑士文化。骑士们将对封建主子的忠诚转移到了女主人的身上,于是战斗的勇气和敢于献身的精神便可以解释为是对女主人的绝对的无条件的爱。在竞技场合,骑士精神最具有戏剧性:女主人将自己的手帕递给骑士,战斗结束后,骑士再把这块沾有自己血迹的手帕交还给女主人。男人的野蛮是为了女人,并以一种美好的方式得到了教化。从此,骑士精神就具有了以下的含义:保护弱者,尊寡爱幼,换句话说就是要爱护没有男人的家庭。对单身母亲来讲,骑士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行侠四方的巡回守护神。  

  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理想!然而理想毕竟是理想。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只有在敢于战斗勇于献身的贵族们归顺了国王之后,男人们才真正地被驯服了。国王们采用的手段是垄断强权,将权力集于一身。这便是现代国家的雏形,于是三P出现了:政(Politik)、礼(Politesse)和警察(Polizei)。贵族们如果想继续参与权政,就必须离开自己的城堡,进入王宫,只有在这里他们才能得到职位,才能垄断税务,只有有了这些东西,他们的权力、财富和权威才能得到保障。在自己的城堡里,他们身居万人之上,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整日沉浸在无边的权力给他们带来的巨大的享受之中。他们的权力膨胀到什么地步,我们从中世纪的礼仪规范中可以领略一番:骑士们被告诫不得往汤里吐痰,啃过的骨头不能随随便便地扔在身后,走向邻居的时候手上不能拿切肉刀,不能往妇女的裙子上擤鼻涕。想想看,连这些规矩都要人去提醒,可见当时的男人对女人是谈不上尊重的。  

  但是到了宫廷,情况就不一样了,他们第一次发现竟然有人的社会地位比他们高,而且这些人中也有女人。这些女人经常能在国王的身旁吹点耳边风,或者有能力对可以决策的男性人物施加影响,她们奸诈狡猾,擅长散布谣言、传播模棱两可的消息,而且还精于仔细观察对手。男人们不能把她们怎么样,否则的话自己的社会地位就被断送了。在她们面前,男人们只能收敛自己,表现得毕恭毕敬,彬彬有礼,用谄媚的态度来赢得她们的好感。这种社会风气的结果大大推进了文明的发展。在宫廷社会,关键不再看一个人是否胆大,是否具有粗暴的力量(当然,懦弱一直是男人所唾弃的),而是看是否具有自制能力,有善于伪装和逢场作戏的本事。如果能在自制的同时又不让别人感觉到自己在自制,而是让人觉得这个人的表现高雅自然,那么这种表现就算成功了。总之,奔放的性情必须得到控制,取而代之的是自制的心理素质。从16世纪和17世纪的礼仪规范手册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不再谈论往汤里吐痰这类事情了,人们关心的是如何用才华横溢的谈话来取悦女士。于是如何对待女人便发展成了衡量文明水平的尺度。从此以后,人们评价女人不再看她的行为举止如何,而是看她得到了什么样的待遇。  

  在学术领域对此已经没有争论。每次当行为的标准由女人来制定的时候,文明便会朝前发展一步。女人通过安定社会创造了文明。男人则要通过艰难的教育才能让他们做到这一点,  

  在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种男人,这种男人很具有代表意义。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男性物种的肖像馆,看一看男性的第一幅肖像。

  《男人Ⅱ》 驯服,内心却不服气初巡男性物种肖像馆(1)

  殷勤的骑士  

  在这幅肖像上我们看见的是一个正在骑马的男人,一个骑士。他高高在上,身体同胯下驯服的赤色骏骑融为一体。骑士坐在马上每走一步都是在表达这么一个信息:他的意志能控制住马。从他身上的装备能看出来,他要把自己装束成一个武士。  

  这个人物注定要骑马进行长途跋涉。从中世纪起,骑士的形象开始进入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尤其是抒情的叙事谣曲。作为一个十足的浪漫人物,骑士以其理想主义化的形象成了当今童话中王子形象的开山鼻祖。在中世纪的等级社会里,发号施令的是粗野的男人,女人只能听任暴力欺辱。惟一能给她们提供保护的就是那些和粗人一样强大,同时对女人又体贴入微的男人。  

  这种粗中有细的人物形象在骑士身上得到了实现。骑士具有双重面孔:对外,也就是对男人的世界,他们胆识过人,敢于战斗,是武士中的一员,他们和其他男人一样粗野、残暴;但是对内,也就是对待女人,他们不仅拥有百般的温柔,而且在体贴入微方面甚至比女人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用诗歌表达对女人的崇敬,性爱的力量在诗歌艺术中得到升华,他在女人面前的表演是那样地多姿多彩,怎能不让女人从中感受到自己的魔力!  

  骑士的形象最早出现在12世纪和13世纪,那是抒情行吟诗人的时代。在这之后,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到了16世纪和17世纪,骑士形象在欧洲的宫廷演变成了宫廷侍臣。十字军东征期间如果没有战事,他们便会把身心全部倾注在高贵的女士身上。这种风尚导致了一个奇特的结果:18世纪欧洲进入市民社会后,骑士精神已经落伍,但是恰恰是在它被时代淘汰的时候,它开始变成众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在金钱和世俗的社会,骑士就因为它不合时代的特点而变成了浪漫主义的人物形象。在小市民的爱情小说中,热恋中的男性肯定是一个贵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灰姑娘的故事。王子将一个姑娘从社会下层中解救出来,使她摇身一变成为公主。市民爱情文学中几乎所有重要的作品都具有这种结构框架,如理查森①的《帕美勒》,奥斯汀②的《傲慢与偏见》,萧伯纳③的《可爱的太太》和《漂亮女人》。后一部作品改变成电影获得成功,原因就在于这种模式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活力。现在市场上仍然到处充斥着薄薄的单本的伤感小说,原因也正在此。巴巴拉•卡特兰的小说每本都能达到7位数的印数,这表明童话公主式的形象在市民社会中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这种现象说明贵族的形象和情人的形象已经融为一体。这种形象同毫无诗意可言的庸俗的小市民形象形成了鲜明对照。也正由于小市民形象的存在,讲文明有涵养的贵族形象便具有了无比的吸引力。他集骑士精神和道德于一身。一个真正的贵族应当宽宏大量,不把自己的安危放在眼里,充分体谅妇女,为人服务时勇于奉献,谈吐举止不落俗套,不吝啬小气,视金钱为身外之物,慷慨大方,借钱给他人时非常豪爽,赌桌上一掷千金,朋友的饭桌上出手不凡。总之,这类人懂得享受生活。由于他们的人生是短暂的,所以这种生活方式便更显得珍贵。为什么说他们的人生是短暂的呢?因为他们的职业就是战斗,当诸侯和祖国召唤他们奔赴战斗时,他们随时都有可能血染疆场。即便在和平时期,他们也必须随时准备着,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而在决斗中一决生死。他们讨厌杞人忧天,战战兢兢地为未来担忧,他们厌恶为了挣钱把每一个铜板都要攥出水来的自私自利,他们看不起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狭隘心理。真正的贵族应当是天生的乐天派,他们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有了这种心理素质,他们敢于冒险,敢于接受极限的挑战。敢于追求爱情也是他们的特点之一。性情、修养、品位在他们身上无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是男性的典范,是男性情爱魅力的出色代表。  

  模范的情人形象就这样具有了贵族的风采。当然,情人抬高了被自己拯救的女人的地位,或者更直截了当地说,他使得她拥有了和自己同样的社会地位,这也有幻想的成分在里面。在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看见情人的宫殿后,突然放弃抵抗。由此不难看出,情人的伟大和光彩也大大提升了他的情爱魅力。  

  灰姑娘的故事那么吸引人,这里面恐怕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对社会地位的梦想促成了童话公主形象的经久不衰。为什么会有“辛德瑞拉①情结”?是因为骑士的形象也好,救命恩人的形象也罢,其实都是女性的幻想。说它是幻想,并不意味着骑士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恰恰相反,由于王子的形象在女人的头脑里具有不衰的生命力,所以男人们会想方设法把自己变成王子。  

  于是在现实生活中会出现一些现象,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年纪较大的事业有成的男人喜欢年轻的女人。他们的妻子遭到遗弃后,通常都会误解他们的动机。对丈夫的情变,她们的解释是因为有了年轻的肉体存在,她们同这些年轻的情人无法抗衡。于是她们便把满腔的怨言全部发泄在命运上,是命运使得她们难逃人老珠黄的厄运。但是她们错了。促使她们的丈夫投入情人怀抱的不是情人年轻的肉体。其实老夫少妻反而是一种社会负担,它会让人觉得好笑。真正的原因是:作为一个阅历丰富家财万贯的男人,他可以给一个年轻的女人带来一个崭新的世界。他可以把她从低级的办公室杂务中解脱出来,让她扶摇直上,进入上层社会,和名流共进晚宴,啜饮鸡尾酒,去别墅拜访只有在电影上才能一睹风采的人物。莱温斯基就属于这类人。克林顿总统无法抵御辛德瑞拉式的人物莱温斯基。她刚刚喜欢上他,他就把自己看做是一个王子,觉得自己必须把她解脱出来。对像克林顿这样的男人来讲,出身低微同时又性感的女人最具刺激。后来把克林顿的名声搞得一文不值的不是一个情人,而是好几个,而且每一个都庸俗得够呛。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现代骑士以拯救者的形象出现,这是一招非常阴险的下勾拳。这种拳头一般是在女人的社会地位低微,或者在女人落难的情况下,才会挥舞起来。如果女人很幸福,这种拳头就不会奏效。因此要想让拳头奏效,女人必须永远不幸福。对于这种荒唐的关系,莱辛①在他的剧作《明娜•封•巴尔赫姆》中有充分的表现:男主人公巴尔赫姆只有在他能拯救女主人公的情况下,才会接纳她,而当女主人公能解救他的时候,他则坚决拒绝她伸过来的救援之手,这就困住了他。只有她落难的时候,他才能活动起来,因此女主人公总是装做自己好像在受难。凡是和拯救者相伴为伍的女人都会这样算计,每隔一段时间,她们就必须装出不幸的样子。如果不这样的话,换句话说就是,如果她们幸福的话,他们便会转身去解救其他女人。

  《男人Ⅱ》 驯服,内心却不服气初巡男性物种肖像馆(2)

  即便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骑士的模式也随处可见。乡村公路上,一个女士的汽车抛锚停在半路上。她心里非常恼火,打开发动机罩,俯身查看自己以前从来没有看过的发动机,一脸的无奈。这个时候如果有男人驾车经过,他的脑子会立即有这样的想法:自己一眼就能确认故障,而且三下五除二就能把故障排除。想到这里,他的心里会乐滋滋的。但是尽管如此,他可能仍然不会停车,因为他心里知道,自己真要是过去帮助修理,可能忙乎了几个小时,弄得满手污油污,满身脏兮兮的,到头来却不知道故障究竟在什么地方。  

  即便是没有一技之长的男人也会忍不住要在女人面前表现一番,装做是精通技术的盖世英豪,惟有他才能救女人于危难之中。什么?电动开罐头器坏了?没有关系,给我一把锤子和刀子!什么?没有?没有关系,给一把裁纸刀也可以。过了大约半个小时,厨房有一部分被糟蹋得不成样子,刀口崩了,盖世英豪受了重伤。女主人赶紧为英雄实施紧急救护。我们的英雄面色苍白,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喃喃地解释,要不是罐头滑腻腻的,他早就打开了。有一点他很得意:自己为这位女士抛洒了热血。  

  在现实生活中,在电影场景中,这种男女情爱的场景如同家常便饭。散步时突遭瓢泼大雨、从马背上跌落、脚脖子扭伤、昏厥,这些都可能为浪漫情怀增添色彩。每次遇到这种情况,便会有一个英俊潇洒风度翩翩的男子骑着一匹骏马出现在路边,将年轻的女士抱上马鞍。于是各位女读者心中有数了:这两人肯定是一对。  

  即便在当今社会,日常生活仍然为骑士英雄救美人提供了许多琐碎的场景。随便举几个例子:帮助女士拎沉重的行李,保护女士免遭无耻歹徒的骚扰,为女士在税务方面指点迷津,帮助女士战胜令人摸不着头绪的计算机。总之:英雄救美人无处不有,男儿献殷勤永无止境。  

  现在让我们撇开日常生活中琐碎的场景,看一看男性骑士般地向女性献殷勤的本质。英雄助美人的行为本身蕴含着一对矛盾。首先他不应当知道自己是一个英雄,他不能引起别人的怀疑,认为他是在装模作样,假装英雄。英雄应当头脑简单。如果他的头脑并不简单,那么他至少应当给人一种感觉:他好像是简单的。应当避免刻意表现自己,也就是说他行为的目的不是为了骗取他人的印象。他做了,他有所为了,但是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完成了一个英雄壮举。他是谦虚的,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再普通不过了,如果换做别人,别人也会舍生忘死!得到救助的女士没有必要向他表示感谢,因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每一个男子汉都会做出这种举动。她还没来得及问他的名字,他就已经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了。这才是真正的英雄本色!  

  但是这种高风亮节的英雄世上又能有几个呢?小人物的所作所为遵循的是最大利益原则,他们完成义举,目的是要从中博取最大程度的赞赏。但是仅仅靠义举本身并不够,于是他们便会参加一些基础课程培训,什么汽车修理啦,计算机常识等等,以便提高把女士从技术困境中解救出来的分量。至于救援行动会带来什么样的副作用,得到救助的女士就只能甘愿忍受了。然而英雄并不甘于掌声只为他响起一次,他会不断制造新的把戏。直到有一天,得到救助的女士巴掌拍痛了,心里暗自后悔,早知会这样,当初就不会找他帮忙了。  

  相信每个女人都知道,掌声最热烈的女人,在男人身上所起的作用就最大。但是掌声和效果的关系也有可能是一个陷阱。一个英雄,一旦他需要掌声,他便不再是英雄。不善于鼓掌喝彩的女人可能会令不少男人望而生畏,但是却有可能因此而得到真正的英雄。精于拍巴掌的女人到头来碰到的则很有可能是一个江湖骗子。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文化有了一个突破,它几乎让远古的英雄救美的模式重新焕发了生命的活力:这就是离婚。在古老的民间传说中,有一个少女被一条巨龙囚禁,骑士格奥尔格出现了,他打死了巨龙,救出了少女。用这个故事来比喻离婚,原先的丈夫就是那条巨龙,新的情人就是骑士格奥尔格。在离婚的过程中,有些妇女有这么一种感觉,只有在把她从原先的丈夫手中解救出来这一点上,格奥尔格才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如果原先的丈夫被打败了,格奥尔格的兴致也就消失了,这表明,格奥尔格更多地关注的不是少女,而是那条巨龙,或者说是身边有一条巨龙的少女。  

  前面已经谈过,与此相应的文学形式是抒情的叙事谣曲。如果说拯救者是标准的英雄,那么抒情的叙事谣曲就是标准的爱情故事。这类爱情故事能流传百世今古传诵,要归功于它有一个神秘的基础。从本质来讲,英雄如同普降甘霖滋润万物的春天。巨龙则是冬天。春天战胜了冬天,英雄救出了少女。这等于把少女从没有男欢女爱的寂寞中解救出来,使她免遭老处女的厄运。在反映人生冬去春来的很多喜剧中,《仲夏夜之梦》很有代表意义。冬天变成了老父亲的形象,他不愿意把自己的女儿交出去。他花白的头发令人联想起冬天皑皑的白雪。他的统治对女儿意味着生命失去了活力和死亡。情人的任务就是要把少女从他的统治中解救出来。事情也的确如此,在很多浪漫喜剧中都有这样的情节。说到这里,我们结束了此次对男性物种肖像馆的巡访。下面回到开始的话题上。

  《男人Ⅱ》 驯服,内心却不服气足球流氓:部落斗士

  斗士通过骑士拥有了文明的修养。但是男人在高尚的同时,也有可能会堕落成野蛮,他随时都有可能脑袋瓜子一发热,和别人结为一伙,顿时便把文明修养忘得干干净净。  

  动物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写过一本书,书名叫《裸猿》,他专门分析了这种倒退现象,并研究了足球流氓的表现。他发现,足球迷在球场的表现在各个方面同正在准备战斗的部落斗士完全一样。到了一定的时候,当汉堡俱乐部队在大众公园体育场或者凯泽斯劳滕队在贝岑贝格擂响战鼓,男人们便会离开自己用黏土垒成的茅舍,从四面八方朝集会地点奔去,带上能让人进入疯狂状态的饮料或者毒品,用部落的图腾装扮自己,把皮肤涂成战斗的颜色。接着他们朝进行战斗的神庙进军。到了神庙,他们首先用上几个小时大唱战歌,一首歌颂本部落,一首羞辱对方部落,就这样一首接一首地不停地唱。羞辱对方的歌以甲壳虫乐队《黄色的潜水艇》为基本曲调,歌曲经过重新填词,内容彻底走了样:“扒掉巴伐利亚人的裤子!扒掉裤子!扒掉裤子!扒掉巴伐利亚人的裤子!扒掉裤子!扒掉裤子!”但是如果是自己支持的球队犯规了,歌曲的曲调虽然不变,但是歌词会有新的变化:“一、二、三,又死了一个!又死了一个!又死了一个!一、二、三,又死了一个!”唱着唱着,他们觉得自己属于一个人数众多的强大的部落,大家拥有共同的英雄、共同的仪式、共同的戒律、共同的歌曲、共同的战利品,而且还共有一个巫师。  

  一个女人如果想要知道整天在自己的房间里晃荡来晃荡去的男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她应当先吃一颗镇静药,然后上街买一张当地足球俱乐部的球迷行情卡。通过这张卡,她终于了解到终日和自己耳鬓厮磨的亲密伴侣,他的社会圈子究竟是怎样的:那简直就是一个教练担当巫师的原始部落,球员是斗士中的精锐,球迷则是一帮跟在后面的小卒子,这是一支起哄的合唱班子和作战部队。有些女人的丈夫可能是一个文人,他蔑视足球,唾弃足球,他的部落由政客、研究专家或者白领阶层组成。但是切切不可被这种假象迷惑。球迷和部族斗士的原始部落是由各种类型男人的原型和原始模式构成的。意识到这一点可以形成一个深刻的认识:男人和文明水火不容。男人看上去就像穿了一套质地精良的西服的洞穴野人、史前人,再说近一点吧,充其量也只能说是西哥特人①。  

  男女平等并不意味着男女一样,而是意味着合法地不再考虑男女之间的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之处在社会上不会再起任何作用,起作用的是政治制度。  

  即便有了文明时尚,男人仍然保持他们的本色,男人身披熊皮可能比身穿西装更能体现他们本质。女人要想认识到这一点,只需到足球场去一次就可以了。在球场上,她可以亲眼目睹男人是怎样欢庆自己的狂欢节。

  《男人Ⅱ》 驯服,内心却不服气女性没有Y染色体

  所有大型动物的两性都有一个明显的生物特征:体形在大小上具有明显的差异。由于有了这种差异,动物才能以群体的方式生活在一起,整个群体由一个首领统治,狮子和大猩猩就属于这类动物。只有最强大的雄性动物才能使自己的群体繁衍下去,才能把强壮的体格传给自己的雄性后代,并和自己的雄性后代一起,让雄性在力量、野性和蛮性上远远超过雌性。由于所有的雌性都可以繁衍,而可以繁衍的雄性只有最强大的那一只,因此所有雄性和雌性的发展道路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一点在遗传学上表现得很明显:性的复制可以确保基因不断重新组合,每一个幼崽都可以得到基因链上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可以说,每一头小马驹都是马的基因的重新组合。但是不论怎么组合,整个物种的基因始终保持一个整体。随着一代一代的繁衍,历经了同一物种中的一代代动物,基因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并在同一物种的动物身上存储了下来,于是就出现了体格小的和体格大的群体,纤瘦的和肥硕的群体,雌性的体格和雄性的体格。但是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有一个例外:确定雄性的基因染色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Y染色体,只出现在雄性动物身上。不论染色体怎么分裂和组合,Y染色体的基因都不会同其他的基因交换。Y染色体上的雄性基因永远不可能进入雌性的身体。但是确定雌性性别的X染色体却不是这样。每个人的基因双螺旋结构保留的都是一对染色体,因此雄性也拥有雌性的X染色体。新生命受孕时,雄性的X染色体同雌性的X染色体相组合,就可以生育出一个新的雌性后代,这个时候雄性基因中的X染色体就派上用场了。  

  如果雌性的X染色体组合的对象是Y染色体,那么雄性基因中的X染色体便被抑制住,于是就生育出了雄性后代,雄性染色体的组合模式为Y—X型。从染色体组合模式来看,雄性为Y—X型,雌性为X—X型。这就是人类自我复制的标准模式。在复制的过程中起性别决定作用的是男性,因此只有男性才拥有Y染色体。Y染色体对雌性的身体没有丝毫的感受,因为它们从来没有进入过雌性的身体,所有哺乳动物都是这样。雄性基因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哺乳动物物种的产生时期,但是它们却从来没有经历过雌性的身体,很多哺乳动物物种都是这样。  

  所有雄性基因都只存活在成功的雄性的身体里,在它们的记忆中,它们只有成功,否则雄性不会得到繁衍,Y染色体的基因不会处于它们今天所处于的位置。在雌性的X染色体上,为了成功而展开的竞争则不像雄性染色体那么激烈。在一个种群里,如果一头雄性占据统治地位,而所有的雌性都处于妻妾的地位,那么所有的雌性都可以进行繁殖,而除了首领以外的雄性则没有机会进行繁殖。因此Y染色体的一生就是激烈竞争的一生。由此可以看出,雌性和雄性的发展道路是不一样的。  

  但是如果对以一头雄性为首的原始种群稍微研究深入一些,我们会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同时也是剑拔弩张的矛盾。在数量较大的种群里,雄性首领拥有繁衍种群的性垄断权,因此同一种群里的绝大部分雄性扮演的都是板凳队员的角色。这些板凳队员虽然整天忍气吞声地四处闲逛,但是无时无刻不在伺机推翻首领。这帮妒火中烧的醋坛子都是拥有至高无上的性垄断地位的雄性首领的子孙。事情到此还远远没有结束,从最早的祖先一直追溯到它们的父亲,它们的先人无不是强手如林中的强手。新一代的雄性出现后,强者群中就会推选出一个最终的强者。这就造成了雄性和雌性之间的剪刀差变得越来越大。在这种条件下,雄性的成分随着生物的进化会变得更加雄性。一个社会的全体雄性都具有的雄性基因产生于对强势群体的筛选,而强势群体筛选的结果又会得到进一步的筛选,最终留下来的便是精选的结果。  

  家庭的建立减弱了这种竞争筛选的白热化状态,因为通过建立家庭,每个男人都可以得到繁殖的机会。但是事情又不完全是这样,因为有很多一事无成的男人根本没有资本去建立和养活一个家庭,因此社会上总是有一帮多出来的男人,整天瞪大眼睛,四处寻找不合法的繁殖的机会。  

  不过在这种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有另外一种筛选,进行筛选的是女人,而不是男人。在为自己的后代选择父亲的时候,女人要确保自己在养育后代时能从这个男人身上得到最好的支持。女性的基因通过经验告诉女人,挑选一个有权有势又有钱的男人不仅必要,而且值得。因此社会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钱权是最好的性激素。女人特别欣赏那些也受到其他男人欣赏的男人。这种局面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男人之间的竞争倾向。  

  女人挑选伴侣比男人要挑剔得多,只有这样,她们的挑选才会有理想的结果。为了能让女人看上自己,男人必须四处讨好卖乖。同一个女人总是有一群男人在追求。为了能在生物进化的进程中留下自己的痕迹,男人会想方设法四处播种,而且播种的区域要尽可能地广。驱使他这么做的根源是男性基因中的自私的成分,也就是要不断地自我复制。由于基因只能在有生命的躯体内存活,因此它就必须创造新的生命。如果成功了,他就等于在一个新的身体内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  

  结论:拥有Y染色体雄性基因的男人和原始部落一样,他们始终生活在一起,也就是说他们的经历是纯男性的,是纯粹的强者为王的观念。社会发展到今天,便产生了一个问题:这种基因在今天是怎么和社会融为一体的?仅仅靠呼吁人们拥有良好的意愿,希望男人们都能做好父亲就行了吗?

  《男人Ⅱ》 驯服,内心却不服气父亲不是男性的母亲(1)

  为人之父,男人的这种特性既奠定了父权制的基础,也促进了男人文明化的进程。但是在最近几代人中,以男性为主的家长制已经告别了历史舞台,准确地讲它是被观众的嘘声和倒彩声赶下舞台的。妇女已经争得了平等权。有了避孕药以后,快感至上,贞操道德观扫地出门。男人失去了对女人性欲的控制,女人可以自主地决定性交的时间和人物,而且她们还可以决定是不是要孩子。如果说原来曾经还有一样东西女人还没有争取到手的话,那么现在她们通过奋斗已经得到了,这就是流产权。发展到这一步,男人还有什么用呢?  

  不过女人很清楚男人还有什么用:男人应当帮助养育孩子。看见男人愁眉苦脸的样子,女人感到不可思议。男人再三寻找借口不愿意护理婴儿,有的时候他们装傻,有的时候他们表现出没有兴趣,有的时候他们会做出一副好像他们很讨厌干这种事情的样子,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会悄悄溜走,有的时候干脆就是堂而皇之地逃走。她们觉得很难解释。男人好像缺乏这种天生的感情。“看看这孩子笑得多可爱!”眼睛和他爸爸长得一模一样,他爸爸怎么会不喜欢呢?这样的父亲是一个十足的怪物,冷血动物,实在让人太失望了。  

  在以前的社会,为人父和为人母是并行存在的,因此我们忘记了,男人的以上表现实际上是装出来的,我们总是以为为人父和为人母是相通的,即:父亲和母亲对新生孩子都怀有自然的、本能的和自发的爱。我们把父亲看成是男性的母亲。由于母亲对孩子的爱是自然的,自发的,因此母亲会认为父亲也是这样的。男人知道人们对他怀有这种期望,所以他们会像他们的女人假装性高潮那样,装模作样地假装有父爱。  

  如果不是父权制使男人拥有诸多优越性的话,男人那种自古就有的天生的厌恶感就会重新冒出来。孩子不仅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且在经济上至少还给父亲带来三十年的重负,男人原来是女人爱情和关注的焦点,现在则退变成次要人物。男人突然之间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和孩子争风吃醋毫无意义,男人和孩子相比,女人肯定偏爱孩子,这是不可否认的。  

  另外在某些最能体现男子汉气概的方面,孩子也比父亲强,如:孩子的喊叫声不仅比父亲响亮,而且更容易打动人的心田,他在女人的乳头上吮吸的次数比男人多,而且可以说垄断了母亲的乳房,孩子长期占据母亲的身体,男人原本可以随时获得这个身体的机会消失了,孩子比男人更自私,更不考虑他人,而且更狂妄自大。更让人气愤的是,孩子就是靠着这些肆无忌惮的行为竟然能长期讨得母亲的欢心。一句话,太不公平了。但是却拿他没有办法。  

  即便这样,还不能表现出自己的反感,否则女人会怪罪他。男人一时间沦为小家伙的跑腿的伙计。为这个小东西跑腿,受他的奴役,比饭馆最低级的帮工都不如。他必须准备黏糊糊的婴儿食物,然后喂进婴儿满是口水和饭菜的嘴巴里,自己不仅一分钱小费得不到,弄不好还会被吐一身,他必须给孩子换尿布,洗屁股。白天他必须忍受孩子的哭号,到了夜里,孩子会用更加响亮的哭号声一遍又一遍地把他从睡梦中闹醒。当他自己小心翼翼地想吃点什么的时候,小家伙会朝他大喊大叫。自己和这个小家伙究竟有什么关系?其实什么关系也没有。同这个整天扯着嗓门鬼哭狼号的小东西惟一的一点联系就是九个月前干的一件事情。而且真的是不是有这么一回事,还不是孩子的母亲一句话!听听看切斯特菲尔德伯爵①对此是怎么说的:“快乐是短暂的,姿势是可笑的,结果却是可怕的。”这使他对自己的婚姻产生了新的看法,他产生了一丝怀疑,觉得妻子结婚就是为了这个孩子。生孩子之前从未见过她那么投入、那么幸福和光彩照人、那么的无私和忘我。她似乎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真谛。记得她曾经对他讲过:“将来我一定要孩子!”当时听了这话并没多想,以为只是随口说说的。但是现在想起来,觉得这句话,以及说这句话的腔调,他从很多女人那儿都听到过。几乎每到一个地方他都听过这句话。无数女人喋喋不休地把这句话往他耳朵里灌输。说这句话的有职业型的妇女,也有贤妻良母型的妇女,有学生,也有理发师等,总之她们都想要孩子。她们为什么要孩子?是什么欲望驱使她们要孩子?肯定有某种欲望存在,因为当妇女接近三十五六岁的时候,她们的内心中会有某种东西越来越强烈。人们都说这是生物钟在作怪。眼睁睁地看着有一个机会从沙漏中一点点流淌而去,女人对此是无法忍受的,这个机会就是生儿育女为人母的机会。如果让女人选择,是放弃这个机会,还是甘于承受养儿育女带来的重负,她们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后者。  

  在选择承担重负的过程中,她们希望能得到男人的帮助。但是男人能干什么呢?他们不能生儿生女为人母。在他们降临到这个世界的那一瞬间,他们的生物钟就已经走完了。他们惟一能做的就是事业有成,起码是努力争取事业有成。这是男人的妻子始终希望的。但是她们根本想像不出来,对男人来讲,为人父意味着什么!时间一长,男人的心中会逐渐产生一种想法,觉得女人利用了自己。作为这个刚刚降临到人间没多久的、整天除了吃还是吃的小鬼东西的制造者和养育者,男人是受女人欢迎的,但是前提是男人必须能完成养育者的工作。女人利用男人为自己的母性本能服务,他被榨干了油水,纯粹被当作炮灰去喂肥那个从来填不饱肚子的小家伙。忽然之间,男人对这个哭哭闹闹的小家伙产生了一肚子怨恨。  

  男人之所以有这种争风吃醋的感觉,是因为孩子没有付出任何劳动,却得到了爱慕,而这种爱慕,男人朝思暮想不知盼望了多长时间。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性爱、没有付出任何劳动,但是却成了中心人物,像部落的首领一样高高在上,不可一世到了极点,这不也正是男人所希望得到的吗?一个黄嘴小儿就能轻易过上自己悄悄盼望了很久的日子。在这种感情的驱使下,男人的内心中不知不觉便升腾起争风吃醋的感觉。他感受到了一个竞争对手,而且这个对手越来越强大。这个小家伙不停地吃,直到把他吃得穷得丁当响,而小家伙自己却长得肥头肥脑。他用自己的血肉喂肥了小家伙,而自己倒下去再也站不起来了。所以他看见小家伙就会想到自己的生命是短暂的。自从有了这个小家伙,他就感到自己的生命在一天天地走下坡路。

  《男人Ⅱ》 驯服,内心却不服气父亲不是男性的母亲(2)

  男人从心眼里讨厌这种生活,但是他不敢表露出来,因为在当今社会为人父,支撑父亲角色的不再是社会和制度,而是道德观要求男人对得起为人父的角色。  

  但是这只是一时的,只存在于一定的过渡期,因为我们现在正在历经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家庭解体。变革之后,情况又会和文明刚刚开始一样,人们肯定会发现,男人做父亲还是很有刺激的,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男人彻底放弃自己的角色,这一点现在已经有了一些迹象。供养家庭的角色逐渐被社会服务功能所替代,原先由家庭做的事,现在由社会做了,社会救济、儿童补助、退休金和政府监管等等,社会产生了一整套行政管理机构,用行政替代失去的父亲。怀有社会主义和达尔文主义思想的社会改革家甚至已经大声疾呼,为人母应当被看成是一个职业,妇女从事这个职业,并繁殖人类物种,社会对此应当给予补偿。  

  但是为人父至今却没有任何奖励之类的说法,于是男人迟早会一走了之。原先有一个因素让男人觉得把自己和家庭拴在一起还是值得的,但是现在它也已经失去了价值,这就更加会促使男人考虑一走了之了,这个因素就是女人在性生活上的时刻准备。随时发生性关系,这并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看看动物界就知道,动物的性生活仅仅限于发情期和交配期,马有马的发情期,牛有牛的发情期,狗有狗的发情期,猫有猫的发情期,惟有人随时可以交配。由于社会制度规定,一个男人只能得到一个女人,所以男人只能守着这个女人。  

  但是随着性解放的发展,这种限制消失了。在以前,性生活是一笔非常紧俏的财产,但是在现在,这笔财产人人都可以拥有和支配。原先谈恋爱发展到最高潮,为了表示最真切的情感时,才会有性关系,而现在性关系在男女刚恋爱时便有可能发生。这就使得爱情的戏剧性大打了折扣。  

  爱情之所以拥有强烈的戏剧性,目的就是为了让恋爱双方能独自经历那种情感有如在山间急流冲浪的感觉,这种感觉只能让他们自己品味,不能和任何其他人分享。但是爱情的戏剧性更在于,虽然爱情在朝着一个甜蜜的目标挺进,但是一路上却充满了坎坷和荆棘。历经坎坷之后,爱情发展成相互接纳,两人由此紧密结合,在这个时候,性生活同个人的亲昵交织在一起,于是便拥有了强烈的个人色彩,换句话说就是:是爱情使得性生活拥有了强烈的个人色彩。发展到这个阶段,性生活拥有了一个全新的形式,它变成了两人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形式和手段。性生活的发展就是要告诉双方,两人在两人世界的交流形式和能力上是否相互般配。  

  在今天,性生活已经变成了一块探路石,用它可以试探两人的关系是否值得继续发展下去。由于现在的关系对两人来讲进入很容易,因此退出也就没有什么困难。女人用性生活奖励男人忠于家庭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女人在这种情况下的所作所为同人们坚持某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一样,她们把建筑在感觉基础上的父爱提升为一种标准,她们怀有一种想像,认为父亲就本身来讲同母亲一样,只不过他们无法变成母亲,父亲们对待孩子和她们一样,拥有同样的情感;由于名声不好,父亲们受到了沉重的压抑,应当把他们从这种压抑中解脱出来,应当让父亲们把竭力否认的情感发泄出来,只要多加训练,经常同孩子交往,就能唤醒真正的父爱之情。  

  如果社会在这方面的期待形成了定式——许多女人都这么希望,如果劳动市场能考虑到这方面的情况,那么男人和女人之间就能平等地分配家务劳动和养育孩子。  

  毫无疑问,这是合理的,也是值得追求的。但是道德标准只能造就出罪人,对认识起不到多大作用。下面我们再次进入男性物种肖像馆,去看看第二幅肖像画,我们可以认识另一种形式的为人父,这种形式同男人的认同感是一致的。

  《男人Ⅱ》 驯服,内心却不服气再巡男性物种肖像馆

  坚强的胸膛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这样一种类型的男人,在他们身上神奇地组合了许多特别的东西,至于组合的配方,科学研究尚没有得出任何结论。这类男人具有一种特殊的才能:领导别人。这类人只要往那里一站,别人从他们的气质上就能感觉他们具有这种能力。有些人认为这类人具有领袖人物的感召力,还有一部分人的看法没有那么悬乎,他们认为这类人拥有某种威信和权威。这种类型的男人善于赢得他人的信任,善于让别人相信自己的强大和审慎,他们遇事不慌,处事不乱,临危不惧,充满自信。在表现个人气质的同时,他们还善于表现集体的力量,对外,他们推出的集体形象能让集体的全体成员感到由衷地高兴;对内,他们给集体的全体成员一种感觉,他们永远和成员站在一起。这就迫使他们处事一定要讲究平衡和公正。如果平衡的技巧没有掌握好,而是任人唯亲,那么就会分裂集体,失去自己的威信和权威。  

  要想做个成功的领导,要想避免犯失衡的错误,就必须掌握“冲浪”的技巧,换句话说就是必须学会掌握动态的平衡,这要求能做到把朋友丢在一边,同昔日的敌人化干戈为玉帛,他们必须善于同不同的人结盟,因此没有任何东西会令他们感到反感,他们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正是靠这些才能,即便是已经背叛了他们的人,也能被他们感召回头。如果出了差错,他们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接受事实。他们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如果别人对此视而不见,也无所谓。他们不靠别人是否喜欢自己来过日子。一个好的领导应当是无私的,当然也应当是有能力的。别人犯的错误,他们来弥补。别人自由散漫,他们可以听之任之,但是绝不允许自己有半点松懈。  

  从一点上最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具有领袖风范:高瞻远瞩。他的主要任务是,在下一个问题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解决掉。如果秘书跑过来向他报告:“阿普罗梅特昏过去了,鲍曼夫人拒绝和德尔布吕克先生共事,埃尔冒夫人找不到发货单,因为费希尔夫人生病了。”一个真正的领导遇到这种情况会这样说:“格尔克学过急救,应当让他为阿普罗梅特救治,鲍曼夫人应当协助德尔布吕克先生叫一辆救护车。埃尔冒夫人可以打电话到费希尔夫人的家里去,问问看我们能不能帮她做点什么,转达领导诚挚的问候,让她好好养病,然后装做顺便的样子,啊呀,对了,那个发货单……”如果换一个没有领导天赋的人,他很有可能会这样说:“我早就说过了,这个岗位阿普罗梅特胜任不了!至于那个德尔布吕克,要想把整个部门都交给他负责,他必须先说服我。他总是自以为是,难怪鲍曼夫人不愿意和他共事。还有那个费希尔夫人,事情再简单不过了,她是格尔克招进来的。这个格尔克,一点都不会看人!甩手就回家,不交待一声发货单在什么地方,这种事只有她能做得出来,她就是想让别人知道少了她不行。这种人我是绝对不会聘的!但是没人听我的……”简单地说吧,真正的领导既往不咎,他关注的是解决将要出现的问题,与此同时他给人一种感觉,重要的不是问题,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案。不适合做领导的人不关心如何解决问题,他们非常在意不让自己承担责任,因此他们会想方设法寻找替罪羊。真正的领导能把人员凝聚成一个整体,不适合做领导的人会把一个整体捏成一盘散沙。  

  一个女人如果找到了一个拥有领导才能的男人,那么她就找到了许多女人梦寐以求的东西:一个宽阔的可以依靠的胸膛。  

  但是,她不可能独自拥有他,真正和他结婚的不是她,而是他的集体,这可能会使她感到嫉妒,因为他把自己内心的大部分能量都投入到集体中去了。她下意识地认识到:它比自己更加富有、更加复杂、更加有意义,自己不是它的对手。如果她想抗衡,那么他竭力想在自己的成员面前避免的事情就会出现在她的身上:独自占有他,假装自己是拥有特权的宠儿。但是恰恰这种做法会大大损伤他的领导风格。友好但是非人情化,就事论事,克制情感的起伏和波动,这就是他的风格。而她希望看见这么一种事实:在他面前自己比任何人都重要,而且她还要迫使他做出这种表现。但是她没有想到,他的本能已经告诉他,这种事情绝对不能发生。  

  是否具有领导风范,首先看是否能把个人的恩怨喜恶抛在脑后,领导人物知道如何端平一碗水。他善于让人知道,自己不仅同他们存在关系,而且也还同其他的人都存在着关系,当然他也和别人一样,拥有同样多的权利。女人有了孩子,家庭人口增多后,女人会开始学会欣赏男人的领导才能,这个时候男人的才能会得到充分的显现,因为他对待家庭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工作集体:首先是家庭,然后才是自己。在必要的情况下,他甚至可以为了家庭而献出自己的一切。于是家庭不仅有一个真正的女性的母亲,而且也有一个真正的男性的父亲。这就是为人父。为人父对女人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就如同性激素。

  《男人Ⅱ》 男性脆弱的自我女人是自然的,男人是人造的

  在前一章中,我们走近了男人,近得甚至能嗅出他们冲人的体味。现在让我们来共同找寻打开男人内心世界的钥匙。为此我们必须用更加细致的眼光去观察男人,而且还要改变观察的角度。原先从男人的本性入手,现在改为从男人的文化入手:传统文化究竟是如何影响男人的?传统文化赋予了男人什么样的角色?在现代文化开始之前,男人和女人有什么不同?如果把地球上的各种社会形式都研究一遍,我们会得出什么样的结果?  

  找到答案,就能找到认识男人的途径。女人如果掌握了答案,就能了解,男人是同女人完全不一样的性别。他是这么一种人,生存感不稳定,在生活中始终强迫自己证明自己,因此男人非常敏感。  

  男人是人造的,女人是自然的。这个认识很关键。换句话说就是:女人是人生出来的,男人是人塑造出来的。女人的女性是天生的,不需做什么,她始终是女性的。男人要想成为男人,则需通过一整套由社会组织的过渡阶段。具体说就是,刚刚开始的时候,男人是一个男性的小孩子,他在女性的社会里成长,举手投足基本上可以和女人一样,可以哭,也可以流露出自己的胆怯,总之,他的情感可以自由宣泄,行为是自发的。  

  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也就是在青春期阶段,男孩子同女人和女孩子分开了,他们被送去参加磨炼。世界各地的文化都有所谓的成人仪式,参加过成人仪式的男人被送到荒无人烟的野地。他们在这里失去了自己原先的社会认同感,必须学会忍受极限环境带来的孤独和失落。以前的大学生和学徒艺人都有一个所谓的漫游期,实际上就具有这种性质。人类学家称此为“阙限状态”,这个概念的含义是经历孤独。男孩子通过经历孤独和失落,可以学会如何克服内心的恐慌,对自身的力量产生信心。在这种状态下,他自己本身已经是一无所有和一无所是,所以他面对的就是一无所有和一无所是。通过这种磨炼,原先儿童的角色在他的内心中彻底消失了,他必须把自己看做是什么都不是。从这一时刻起,任何对儿童时期的回归都会在他的内心中引发强烈的痛苦。  

  过渡阶段结束后,男人还要面临考试,通过了考试,表明男孩子已经可以作为一个男人进入社会。考试的内容是给考生施加各种痛苦,测试他们的勇敢程度,目的是要考生向人们证明,他已经学会化解恐惧、痛苦和内心情感的波动。如果他消除掉了身上那些孩子气和女人气的东西,而且不让它们再有机会表现,考试便算是通过了。于是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同感:我是一个男子汉,带着这种认同感,他被重新接纳入社会。在传统的部族社会,人们通常在考生的身上做标记,以表明考生已经具有了新的身份,如纹身、烫疤痕、伤口、割礼,或者是某种有特殊意义的发型。  

  相比之下,证明女性,人们则不需要任何文化意义上的仪式。女性是天生的,自然所赋予的,即便有过渡仪式的话,它也只是用来表明一个女人从未婚状态进入了已婚状态,绝对不表示一个性别上中性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成年的女人。因此在所有文化中,女人始终同自然联系在一起,男人始终同文化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就是:男子汉气质,而且惟有男子汉气质才是文化虚构的产物。

  《男人Ⅱ》 男性脆弱的自我男人不是女人

  性别关系不是一种对称关系,女人没有必要强调自己同男性的差别。虽然社会通常不会接受女扮男装的女人,但是就角色模式而言,女人没有必要在行为上刻意突出自己的女性气质。相反,如果一个女人能干,勇敢,有自制力,社会对此不仅不会表示反感,反而会表示敬重。女人如果在某些方面失去了自己女性化的东西,如强忍眼泪,冷酷无情,不会因此遭到指责。她们没有必要强调自己的特色,以显示自己和男性的差别。这就为女性的解放铺平了道路。在我们的文化中,女人的表现早已经和男人一样。如果一个小姑娘表现得像一个男孩子,而且具有所有“男人的性格”,这样的小姑娘并不会遭到唾弃。  

  但是反过来对男性社会却不能接受。男人的角色和所有女性化的东西有着严格的区分。男人的角色系人工雕琢而成,它是社会发明的产物,这种发明在人类所有的行为中圈定了一个区域,给它定性为男性模式区域,并将这个区域同其他区域严格划分开。男人的角色可能会和一些男人的本性发生冲突,但是不是所有的男人。冲突也好,一致也好,这些都不重要,都无所谓的。作为一个男人,他必须严格遵守把男人和妇女儿童划分开来的界规。越过界规就意味着毁掉自己的形象,失去社会其他成员的尊重。在传统的文化中,这种情况被称为是社会死亡。  

  在前几代人的社会,男子汉气概等同于荣誉。即便在今天,在地中海沿岸国家,男子汉气概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失去荣誉和失去男子汉的认同感是等同的。一个男子,如果胆小,如果遭到羞辱而不还击,如果是妻管严,如果戴绿帽子而不找第三者拼个死活,他便失去了荣誉。如果他在妻子面前不能展现自己的男子汉气质,他也同样失去了自己的荣誉。  

  男人遭到羞辱,采用决斗的形式向对方报复。他们用这种蔑视死亡的方式告诉世人,男人的认同感,男人的尊严甚至比生命都重要:做不了男子汉,不如去死!面对死亡,他们再一次经历了成人仪式上的感受。战斗就是生死的决斗。丢勒的铜版画《骑士,死神和魔鬼》非常形象地表现了荣誉和死亡的关系。男人通过了考验,面对痛苦、恐惧和死亡确认了自己男子汉的气质,他会产生一种无上的荣耀感,觉得自己比所有没有参加考验的人,如妇女和儿童,都要崇高。但是获得这种至高无上的感觉的代价是会有一种恐惧将伴随他的一生:担心刚刚形成的自我经过证明是脆弱的,会因无法承受人们对英雄的期待所造成的压力而崩溃。这样一来,自己又变成了女人,又回归到了儿童时代。这种结果比社会地位下降还要糟糕,这等于坠入一个无底的深渊,无尽的耻辱和恐惧将永远折磨自己。

  《男人Ⅱ》 男性脆弱的自我性别角色和性

  这样分析下来,从表面上看,现代社会以其对待父权制和荣誉感的批判态度似乎能给男人减轻一些负担和压力。不错,是这样的。但是在减轻负担的同时,现代社会也给男人带来了新的压力。  

  传统社会给不同的性别划定了不同的社会空间,每个性别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并根据自己的性别对自己进行包装。性别的不同造成了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也不同,每个性别都只进行适合于他的活动。碰到一个人,他的工作是烤面包,或是护理病人、养护花园、烧饭烧菜、织毛线、种草药、养鸡,那么这个人肯定是女人。这说明在这种社会里,女性和一定的社会空间是一致的。这种女性化的社会空间迫使人们形成一种概念:在厨房里忙来忙去的男人给人的感觉像个女人。从古代的喜剧中我们可以看出,性别的改变很容易,只需穿上另外一个性别的全部行头就可以了。那个时候人们观察的不是人的身体,而是人的社会角色。  

  但是在当今社会,每个人,不论是男是女,原则上讲可以在每一个岗位上工作。传统划分男性认同感的标准已经不存在了,而且服装也不再是区分男女的可靠标志,能区分男女的只有一样东西:身体。于是社会的性别角色便转变成性。性别差异在社会上所起的惟一的作用是性生活,这就导致了男女的性泛滥。在日常工作中,性的差别不再起任何作用,所以人们开始慢慢地但却是艰难地忽略男女之间的差别。这造成了人们目光的两重性。人们识别对方性别的目的是为了忽略对方,放眼人海,到处都是应当忽略的身影。由于人们忽略了对方的性别,所以性的刺激信号便会变得越来越强烈。  

  20世纪20年代是妇女解放的重要时期。妇女在把握自己的性爱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大城市的普通妇女纷纷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只有妓女才使用的东西,以此来表现自己,如脂粉、口红、指甲油、眉笔之类的东西。现在回想起那段时光,人们不禁会联想到:放纵、轻薄、紧张,同时还伴有保守派的震惊。当时的男人看着自己的新娘,看着自己的母亲,忽然觉得她们一个个都像妓女,慌乱得不知如何是好。现在组建家庭在社会上也已经全放开了,因此任何地方都有可能是爱情萌发的场所,甚至在日常工作中都有可能产生情感,人们不一定非要特定的场所,如茶话舞会、家庭舞会等等。男女差别已经不再能决定某一个性别是否能获得某个社会岗位,它仅仅只是引发爱情的诱因。正因为这个原因,男女差别便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人们一方面要忽略性的诱惑和刺激,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加强诱惑和刺激。看看我们的广告和杂志封面,充斥着性感的照片,而与此同时,我们又不得不用老于世故的冷漠来面对这些诱惑,否则我们会被病态的性弄得长期神魂颠倒。  

  这些也都使得男人仅仅被限制在性上。男人认同感的社会支撑被冲垮了,这更进一步烘托了男性社会角色的人造性。换句话说就是:今天的男人一方面觉得自己已经从男子汉气概这个社会对男人角色的要求中解脱了出来,另一方面他又因为无所适从而不知如何是好。社会把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差别界限消除得越多,这个界限就越应当尽力得到保护。受这个影响,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男孩子同母亲之间的关系。

  《男人Ⅱ》 男性脆弱的自我儿子和母亲(1)

  女人作为母亲同男性是最亲近的,但是这个时候男性还是孩子。当男孩想要变成成年男人的时候,开始他意识到,有必要和母亲保持距离。成年后,男人开始面对第二个女人,此时他已经在和母亲的交往中学会了调控亲近和距离。有很多男人害怕和女人的这种亲近,这种情况的成因多半源于和母亲的交往。  

  对男孩子来讲,摆脱母亲的过程如同一出情节令人有些不知所措的人生剧。当然,对女孩子来讲,母亲也是她们人生开始时期的重要人物形象。其实用“形象”这个词来形容母亲和孩子的关系——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是不准确的。母亲并不是一个拥有固定轮廓的形象,母亲本身是一个世界,她构成了一个可以让自己的孩子生存的空间。以婴儿为例,婴儿只要感觉到母亲在看自己,他就已经非常幸福了,在他的眼里,母亲是呼吸的空气,是让房间充满光明的阳光,是存在的具体表现。因此母亲同一般的形象不一样,她是没有轮廓的,还同空间一样,她是无边无际的。  

  如果母亲不在身边,婴儿会紧张,会感觉受到了威胁,而且还会感到世界发生了变化。母亲此时可能在另外一个地方,还会回到他们的身边,但是他们理解不了这一点。只有消失、出现、再消失、再出现的经历重复了多次以后,只有除了母亲以外还会出现其他人物时,孩子才会慢慢理解,母亲是一个有轮廓的人物形象,她在这个世界里活动,而且同这个世界并不是一回事。就这样,孩子一点点明白了世界是一个稳定的空间,他们学会了把这个空间同母亲区分开来。但是不管怎么样,母亲在孩子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永远不会失去,因为对孩子来讲,这个世界有了母亲才具有了意义。对母亲的回忆会深深地蛰伏在潜意识中,它把对母亲的各种感受和经历全都潜藏在潜意识中。  

  在小孩子的眼里,母亲就是世界,他们不仅这样看,而且对此形成了依赖。如果母亲消失了,或者母亲做得不像母亲,他们会觉得这个世界崩塌了,于是恐惧感便会朝他们袭去。恐惧这个词(Angst)来源于古拉丁语的angustiae,意思是狭窄、狭迫。这个空间的崩塌是所有恐惧产生的根源。置身于崩塌的空间中,人们会觉得没有了空气,没法继续呼吸,胸腔遭到了压迫,活动的空间没有了。现在我们都知道,幼年失去母亲所造成的恐惧,人在一生中都不会忘记。  

  但是小孩子正是通过慢慢摆脱母亲的过程获得了自主的感觉,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身体,学会了自己出去闯荡。他们发现,通过这些自主的活动,外面还有一个世界,而且是没有母亲的世界,自己可以短时间地在这个世界里独立地生活一番。为了帮助孩子自立,母亲不得不做一些自相矛盾的事情:为了鼓励孩子学会没有母亲照样能独立生活下去,每当孩子做出一个自立的举动,母亲便会用更多的母爱奖赏孩子。换句话说就是,孩子用摆脱母亲来赢得母爱。信息是这样传递给孩子的:外面的世界很安全的(“出去吧,我的宝贝,不用害怕。妈妈不在身边没关系!”)。事情很简单:如果一切正常,孩子可以在母亲的帮助下,学会摆脱母亲,学会在没有母亲的环境下生存下去。渐渐地,和母亲相依为命的观念在孩子的意识中消失了,孩子们不断长大,获得了自主和自立,完成了和母亲形象的分离,而这个形象原来是他们的一切,是他们的世界。  

  如果在相对长的一段时间里,母亲始终把自己当作孩子外出探险的基地,正在成长的探险家们可以经常回到这个基地,那么这个摆脱的过程就会一帆风顺。孩子就能建立起对世界的信任,而对世界的信任将会成为他自信的基础。最后,他接受了和母亲的分离。有了这种分离,他就能获得自立和自主,从此,他感觉成了自己的主人,他已经明白,自己不再是母亲王国中一个受到保护的省份,他不用再依赖母亲的身体和精神,他拥有了自己的情感,而这个情感和母亲的情感截然不同,二者不容混淆。母亲悲伤,他不一定非要悲伤,在母亲微笑的时候,他也不一定非要高兴。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个具有独立性格的人了。  

  在摆脱母亲的过程中,其他的一些人物形象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这些人不是作为无边无际的空间出现,而是人生世界中实实在在的人物形象,如:父亲、兄弟姐妹,或其他一些有关系的人。他们通过言传身教告诉孩子,没有母亲,人照样可以活得很好,不是离开了母亲马上就会死亡。对这些人物形象,孩子渐渐地产生认同感,觉得自己和他们是一样的,孩子开始把自己看成是有轮廓的自主自立的人物形象。摆脱母亲的过程会贯穿一个人的全部童年和青年,在这个过程中,原先嗷嗷待哺的黄嘴小儿会逐渐地把可以信赖的感觉从母亲的身上转移到自己的身上。但是,下面这一点是事情的关键,这个过程在女孩子身上和男孩子身上是不一样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人会形成对自己性别的认同感,而女孩子的性别同母亲是一样的,男孩子却拥有和母亲完全不一样的性别。  

  在女孩子摆脱母亲的过程中,有一个表面上看起来有些矛盾的现象会冲淡摆脱的过程,这就是:当女孩子成长起来,自立起来,她们和母亲却越来越相似了。我并不想在这里故弄玄虚:成长起来的女孩子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喜欢自己的母亲,或许是因为母亲总是干涉自己,或者是因为母亲的行为她们看不上眼,于是她们会对自己同母亲相似的地方表现得特别神经过敏,在这种情况下,她们会特别强调自己同母亲不一样的地方。但是她们和母亲性别相同,身体的感觉相同,因此以上的不同不过是大同中的小异罢了(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全盘拒绝母亲,那么这和青春少女患上贪食症或厌食症一样,她们在拒绝性别认同的同时,连自己的女性身体也一并拒绝了)。撇开这些不正常的发育过程,女孩子摆脱母亲的过程相对来讲要简单一些。

  《男人Ⅱ》 男性脆弱的自我儿子和母亲(2)

  男孩子则和女孩子不一样,他们要形成和母亲完全不一样的性别认同感,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和母亲不一样,而且要舍弃一切有可能减缓摆脱过程的东西,甚至要摆脱回到母亲的基地后喘口气的机会。男孩子在摆脱母亲的过程中,会采用特别渲染的方式,为了能让人能感觉出来,为了做给别人看,他会表现得非常粗鲁,表现出自己拒绝一切,强调自己和母亲之间的区别和界限。从此时起,任何对界限的渗透都是对他性别认同感的威胁。如果真出现了抵御不住的情况,他会觉得自己彻底完了。除此以外,他还要用这个界限抵御自己内心中对儿时经历的所有回忆,因为在儿时,母亲和世界,还有自己,三位是一体的。从此时此刻起,消除界限、相互融合、亲密爱抚都会被看做是女性化的。男子汉应当具备的品质是:刚强不屈、抵御女性的能力、和女性保持距离、严守和女性的界限、顽强的自制力。缺乏对女性的抵御能力意味着丧失自己的性别认同感,这是最糟糕的事情。  

  由于要达到这种十分渲染的效果,所以要培养男性的认同感、划分同母亲的界限是一件艰难的工作,培养的过程不可能是平静的,或者说渐进的,也不可能靠母亲的帮助完成。如果偶尔能到母亲的基地上休养一番,如果自己和母亲有些相似,这个工作完成起来可能会轻松一些。但是培养的过程必须在没有母亲的帮助下完成,任何一点点和母亲相似的地方都意味着对男子汉气质的威胁。  

  但是再接下去发展,会出现一个可怕的怪圈:男孩子在摆脱母亲的过程中,会发现母亲是女性的,女性对男性是一种诱惑,而摆脱同诱惑,二者则相互抵触。从男孩子发现自己的男人身那一刻起,这种诱惑便出现了。从那时起,一切乱了套:性的冲动,情感的波澜,对亲近和爱抚的渴望,以及由此产生的迷惘和惊慌。于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男孩子不得不经受强烈的起伏不定的情感的折磨,要想把它们理清楚,理出个头绪真是难上加难:害怕同母亲分离,千方百计抵御自己的情感冲动,努力把握自己的性冲动,担心自己没有办法分清界限,极力抑制对亲密的渴望,这些情感都搅和在一起,根本不可能理清楚。因此年轻男人会在情感中寻找自己的安全栖身之地。他会寻找新的生活世界,极力排挤自己的内心世界,既然情感世界的乱麻已经越理越乱,何不一走了之。历经了一系列混乱和不知所措之后,他会特别希望男女之间能保持非常清楚的关系,他希望能一目了然,男女关系能有条有理,阡陌分明,度量衡能有分明的标准,他潜心钻研监督技术,设计概念体系,制定范畴标准,为世界制定框架,为了能纵览那个曾经由母亲象征的无边无际的空间,他甚至制作了一张地图。弗里施①写过一个剧本《唐璜,又名对几何学的爱好》,这个剧名可以说是一语切中要害。  

  在完成了这一切之后,也就是说在内心中完成了对母亲的中性化处理之后,他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另外一个女人,生命中的第二个女人。这个女人将重新唤醒他内心中原先同母亲的关系和情结。当然,在这个阶段,事情发生的方式和结果同以前完全不一样。第二个女人会把他原先在母亲面前严禁产生的情感和柔情全部激发出来,全部表现出来,因为在这个时候,一切都是合法的了。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确认:男人的认同感是柔弱的,他的自我感是脆弱的。男人的角色虚虚实实,它是一种状态,男人可以用自己的行为获得这种状态,同样,他也有可能会失去这个状态。男人的一生中始终有一种想法在折磨着他们:怀疑自己不够男子汉气概。为了确信自己的男子汉气质,男人会利用一切机会,表现自己的男子汉气质。  

  但是男人不敢肯定自己是否具有足够的男子汉气质,因此从本质上来讲,男人都狂妄自大,喜欢吹牛。  

  或者换一种表达,男人喜欢夸夸其谈。男人有一种喜好:把自己吹得大大的,喜欢浮夸,喜欢让自己成为中心人物,他们喜欢大声喧哗,还喜欢装腔作势。  

  吹牛的目的是为了掩盖内心的不踏实。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认识,它对我们的实际生活很有好处:从原则上讲,装腔作势总是为了掩盖什么;一个男人越是大言不惭地自吹自擂,越说明他内心不踏实;一个男人对女人越是傲慢跋扈,越说明他的男子汉气质非常脆弱;一个男人越是傲慢,越说明他缺乏自信。  

  但是,即便是自我意识最强的男人,他也不可能彻底摆脱掉在所有男人身上都存在的那种不踏实感。在他的内心最深处潜藏着一个恐惧,它时不时会悄声说上一句:你不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为了平息这种恐惧,男人必须周期性地重复经历磨炼,以此显示自己的阳刚之气。由于男人的角色是人造的,所以男人的自信时刻都在经受自疑的冲刷。于是男人始终需要安慰,由此便上了瘾。每过一段时间,他们都要证实一番自己的男子汉气质。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不难解释为什么集体野蛮暴力会时有发生。暴力发作时,男人放纵自己,把社会搅得鸡犬不宁。一定的周期决定了一定的发作阶段。这可以看做是男人周期性的行为无责任能力的阶段。

  《男人Ⅱ》 男性脆弱的自我男人行为无责任能力的若干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青春期,也就是性成熟期。睾酮占据了男人的全部肌体,甚至把大脑也变成了性器官。16岁时,男人的性能力会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下子便会达到顶点,把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变成潜在的性罪犯。每个老师都知道,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的思维绝对符合弗洛伊德的联想法则。任何一个有可能和性器官产生联想的词都会在年轻人中引发一阵淫荡的哧笑。这个年龄段的男人都有可能会做出一些违法的事情,也正是在这一段时间,年轻人最容易变成足球迷,最容易接近于我们认为是流氓团伙的人群。  

  有一点我们切切不可忽视,团伙或者黑帮性质的组织对组织的成员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几乎每个男人在内心中都曾经隶属过一个这种性质的团伙。通常都是在这个时候,男孩子柔弱的气质开始进入成年。这一段时间构成了此前和此后的界限。团伙的每一个成员都变成了团伙的人质。女人通常没有这种经历,因此对这类集体性质的粗野、暴力和无情没有任何概念。  

  如果有人畏缩了,或者想逃离组织,首领便会让他付出沉重和痛苦的代价。能让男子汉刀枪不入的那个龙血①实际上就是自己的鲜血。能够经受住痛苦的考验,自己便脱胎换骨了。他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能力忍受痛苦,因此也期待别人同样拥有这样的能力。  

  青春期是男人拉帮结伙的时期。他们不再和女孩子玩耍,而是一伙一伙地到处游荡。他们有的时候就像古希腊的那伙阿耳戈英雄②,希腊城市派他们去取金羊毛,实际上是为了把他们从城市清除出去。说不定民族大迁移③也是因为到了年纪的年轻人与社会不合群而引起的。  

  第二阶段是青春期的后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青年期。在这段时间里,年轻人的自我成了问题,他开始在社会寻找自己的角色,这个自我也包括对性的认同,因为这个时候,寻找伴侣变成了生活的核心内容。  

  在这段时间和女人打交道,男人会产生强烈的没有把握感和羞怯感。年轻人希望自己能表现得酷一些,但是真正接近女人时却急不可耐,笨手笨脚。这种表现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男人的行为责任能力。被追求的女人会自问,为什么自己的追求者会那么地疯疯癫癫。此时的男人是在拿自己的男性做赌注,只要女人不明白这一点,她们就永远不可能找到答案。对男人来讲,此时的表现事关一切,所以女人可以发现,男人在女人面前的疯疯癫癫拥有千奇百怪的表现形式。  

  正常的男人能摆脱危机,从危机的阴影中坚定地走出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男人都能成功地做到这一点。他们变成了恐怖文学中的阴暗的主人公,而让他们变成这种阴暗形象的正是他们的女伴。下面一组“照片”并没有穷尽所有类型的男人,这些照片的质量还可以,足以让妇女们能认出这些男人,及时地在他们面前逃身:  

  第一种男人,他们觉得自己在被追求的女人面前很可笑,于是便向女人报复。这是一种新型的暴虐狂、粗鲁狂和野蛮狂,他们用野蛮、暴力和粗鲁掩饰自己内心的不踏实和不安。这种男人永远也摆脱不了自己的发育期。  

  第二种男人,他们的感情起伏不定,容易恐惧,陷入惊慌失措,一遇到这种情况,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自我顿时会被溶解得一干二净。他们经常会出现情感自虐的现象,以为这样就能控制住自己。  

  第三种男人和唐璜属于一个类型,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恋倾向,不断给自己制造一种刺激感,好像自己刚刚占有了一样东西,或者刚刚经历了一次诱惑。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女性目光的注视和照耀下发现自己的男子汉气质。对这类男人来讲,人生中最大的敌人是最终拥有,因为一旦获得这个拥有,便不会再有新的拥有。我们可以称这种人为瘾君子,女人如同一种能让人上瘾的饮料,越是渴,就越要喝,喝得越多,就越是渴。  

  第四种男人,童年时期的家庭生活一直存在于他们的潜意识中。对这种男人,女人应先了解一下他们的家庭情况。他的男子汉气质是在这个家庭里学来的,总有一天,他会扮演起家庭中某一个人物的形象。  

  第五种男人,他们生活在单身母亲的家庭环境中,甚至连学习男子汉气质的机会都没有。对他们来讲,家庭没有楷模,没有榜样,没有角色。如果他们在其他地方仍然没有找到楷模和榜样,那么他们的男性情感便会沉淀下去。他们开始流浪,四处飘浮,任何和他们有关的人,他们都不放在眼里,他们像脱缰野马似的。有很多暴力犯罪的男人都属于这种类型。当然这句话的意思绝对不是说每个单身母亲的儿子都注定会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  

  男人行为无责任能力的第三阶段是中年危机阶段。大凡男人,都会把自己的一生设计得轰轰烈烈,但是人到中年,发现要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所剩时间已经不多,于是男人会陷入中年危机。每当想到人生的大门即将关上,他们便会陷入恐慌之中。夜里,闭上眼睛进入梦境,他们听到的是生物钟在滴滴答答地走动,这使得他们感到极度的不安。于是他们会绝望地做最后的挣扎,那个能改变未来的伟大目标虽然不能全部实现,至少也要让它实现一点点。于是这个强壮的男人会再一次挺直腰杆,挣脱锁链。这个努力的结果可能是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也有可能是挣脱个人情感的束缚,后一种情况出现得更多一些。许多家庭妇女和职业妇女晚上傍着炉火能讲出无数个关于自己丈夫的故事,他们如何靠年轻的情人找回自己年轻时的感觉,这类故事实在是太多了。这些妇女们知道,自己的丈夫们在寻找最后的睾酮。为此,他们动用了最后的储备,指望能在崩溃之前做最后的一搏。但是到最后,他们不得不承认,自己失败了:自己终究没能成为自己立志要成为的男人,而且今生今世也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了。下面惟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迎接死亡。

  《男人Ⅱ》 男性脆弱的自我作为主角的男人

  清楚了男人在实践着自己设计的虚虚实实的人生,男人在上演自己的人生戏剧后,我们就可以了解他们的做法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后果是巨大的,在这里我们只对其中的几个后果进行分析。  

  第一,男人是演员,而且还是主角。当然,女人也是演员,但是女人作为演员纯粹只限于技术:她们对自己的弱点和长处从来不故作视而不见,正因为对自己非常了解,她们总是努力掩盖自己的弱点,尽可能展现自己的长处。怎么做到这一点呢?她们严格区分后台和前台,后台是化妆、试衣、做演出前准备的地方,前台则是粉墨登场、接受观众崇拜的地方。后台闲人莫入,观众严格禁止进入,只有关系最密切的人才有资格进入,这类人通常是她们的女友,她们有可能是同台演出的女演员,也有可能是剧团里的女同事。大家对女人惯用的把戏和伎俩都十分清楚。很少有女人不知道自己在演戏。  

  男人就不一样了。男人的目的不是演好规定的角色,而是要让观众相信,只有他才配当主角。他演戏不是单纯为了演某一出戏,而是为了试验自己的角色能力。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中的波顿可以说是男人的典型。一听到剧中有一个狮子的角色,他立即吵吵嚷嚷地说:“让我演狮子吧!”  

  因此我们说,男人不和他扮演的角色保持距离,而是通过表演达到一体化的状态。角色对男人来讲是使命,是毕生必须完成的使命。当然,男人们知道,他们的一体化远没有达到角色要求的地步,因此他们总是在装,装做自己已经到达了这种境界。但是这种虚构的状态说明了一个道理,男人通过戏剧化的角色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和他的内心本质原本是一致的。如果说他觉得自己和角色还没有形成一体,那也只是目前还没有一体。男人上演的每一出剧都不是谎言,而是一种预演,是男人在用精心修饰的方式对在艰难的条件下无法以最纯洁的形式发挥出来的事物进行表达。  

  演戏本身是男人自身资格的证明,男人的资格得到了证明,男人演戏的资格也就得到了证明。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登场亮相越做作,越咋呼,越容易证明自己的资格。一个人如果占据了舞台的中央,便证明了自己是征服者。舞台的中央非他莫属。对男人来讲,聚集的人数达到了三个人,舞台就形成了。  

  “三”这个数字由此具有了神圣的意味。为什么偏偏是“三”,而不是其他的数字?三人行,一人是英雄,一人是对手,一人是观众。早在古希腊的喜剧中,这种定式就已经形成了:主角、对手和合唱班。基督教中也存在这种三方关系:上帝、魔鬼和人。在三者的关系中,人扮演的是观众,喝彩或者喝倒彩。上帝为男性,他创造了世界,他自夸:“看啊,这世界多么美好!”他发号施令,宣布奖惩。世上万物,惟我独尊:“除了我以外,你们不能有第二个神!”他心胸狭窄,好嫉妒,不仅要求站在舞台中央,而且观众只能喝彩,不能喝倒彩。  

  男人们也纷纷拿装腔作势的上帝做表率。用莎士比亚的话来说:如果他们能像朱庇特①那样,让天空电闪雷鸣,那么他们肯定会整天什么都不做,从早到晚,让雷鸣个不停。

  《男人Ⅱ》 男性脆弱的自我男人和真实

  基于以上特点,男人对待真实和谎言的态度同女人不一样。如果有人故意把事情说成和实际情况完全相反,女人会认为这个人在说谎。男人对待真实的态度则比较灵活。一个事情如果即将发生,但是眼下还没有发生,男人会看做是真实的,如即将到手的成果、必输无疑的赌局、铁打不动的收益等等。他们认为,即便会有什么事情妨碍唾手可得的成果,那至多也是小事一桩,不足挂齿。在他们看来,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等于已经将成果捏在手心,已经可以让香槟酒瓶发出清脆的响声,举杯欢庆了。在对成功做幸福的想像时,他们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个真实:夙愿已偿,我是主角。  

  我们不能把男人对待真实的灵活的态度看做是他们蒙骗自己和他人的一种手段。如果这样看,那就错了。不错,它是一种手段,但是又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在很多情况下,它也是鼓励男人实现自我的一种力量。它使得男人在内心中形成一股力,凡是我预见到的成功,就一定要实现。因此这种灵活的态度同积极进取的思维存在密切的联系。  

  女人的问题在于分不清什么是恬不知耻的吹牛,什么是灵活的对待成功的态度。怀疑时,她们会自责即将到手的成功因为缺乏积极进取的思维而功亏一篑;反过来,如果她们坚信不移,而后面的事实证明她们的梦想破灭了,失望便会给她们带来深深的痛苦。  

  为什么不同的性别对待真实会有不同的态度?秘密在于他们对待时代的态度不一样。对女人来讲,时代的发展和进程如同洗衣机的程序,每一个阶段事先都已经规定好,它和人的生物钟同步。程序的核心部分是生儿育女,它是程序中的一个阶段。在这之前的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是预洗程序,它包含的内容是寻找配偶或者是结婚。核心程序后面是漂洗、排水和甩干。  

  男人则不一样。对男人来讲,过去和未来不仅仅是在他们之前和之后的两个时间段,它们还有更多的意义。除了时间段的含义以外,它们还是各种愿望的压力调节容器。未来是实现目前尚不能实现的愿望的场所。过去则是一个储备库,里面储存了大量的故事和教训,它们为实现愿望服务,告诉人们事情应当如何发展。男人如果用这种灵活的态度对待真实,就可以发展成一种新型的男人。

  《男人Ⅱ》 男性脆弱的自我三巡男性物种肖像馆(1)

  江湖骗子  

  男人在很大程度上感受到的是外在的影响,他们了解自己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外部世界的喝彩声、女人痴迷的微笑、追求者崇拜的眼神等等。当然,他们也通过其他男人给予的尊重来了解自己:如别人为他们打开房门,司机为他们打开车门,别人在他们面前摘下帽子。业绩也是他们表现自己的一种手段:他们盖的房子,建立的公司,导演的剧本,创作的小说等等。这些形式千变万化,但都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对他们外部作用的反映。  

  这同时造就了他们致命的弱点:不肯承认自己的弱点,而且是既不肯在自己面前,也不肯在别人面前承认弱点,因为在别人面前承认弱点,等于在自己面前承认弱点。  

  女人很难理解这一点。女人如果难受,她们会哭;如果失败了,她们会生气,或垂头丧气;如果失去了什么,会感到悲伤。如果换成男人经历了同样的事件,他们会想方设法装做什么也没发生,他们会掩饰,不让别人看出来。即便是经历了真正的失败,他们也不会承认。因为承认失败等于承认对手胜利,这太丢面子了。  

  “面子”实际上是胜利者的表情。他们把这种表情当作一种面具,始终挂在自己的脸上,从不摘下。任何一个女人都永远不可能目睹他真实和痛苦的表情,甚至连他们的妻子都办不到。因为女人看见他痛苦,就会怜悯他。而在这个世界上,他最恨的莫过于怜悯了。因为被人怜悯就等于屈尊,降到女人以及儿童的层次上。此外还有一样东西他也很痛恨,这就是安慰。世上最无耻的事情莫过于有人要安慰自己了!我是胜利者!胜利者需要的是羡慕!不是安慰!  

  男人对待失败的态度和女人截然不同。男人遇到失败时束手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男人必须付出艰难的努力,才能学会承认失败。如果轻易地而且是彻底地学会了承认失败,那么就终于能做到在别人和自己面前承认自己的弱点,就比其他男人多出了一个长处,他终于自由了。在以后进行的各类活动中,他不仅会考虑到失败的可能性,而且再也不会在失败面前打退堂鼓,他知道自己能战胜失败,尽管存在失败的危险,他仍然有勇气面对矛盾和冲突,他拥有了承担风险和克服恐惧的勇气。因为对他们来讲,失败已经不再意味着坠入万丈深渊。  

  但是如果男人失去平衡,他们便会在幻想中否认失败,并且用胜利代替失败。落到这一地步,男人就变成了江湖骗子。他开始对自己和别人装模作样,把自己装扮成一个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装成一个大功告成的人士。  

  其实他不过是一个骗子,甚至可以说比骗子还不如。在表演时,他对自己的演技坚信不移。因为他感受到的只是外部的东西,所以对自己充满信心。通过别人的掌声他了解自己的形象。经过每日例行的表演,久而久之他变成了一个纯粹注重渲染效果的演员。由于成功是装出来的,所以他甚至不需要用现实来衡量自己导演出来的场景,他只需让自己的形象符合装模作样的要求就可以了,这也是为什么江湖骗子往往比现实人物更能取悦于人的原因。  

  有些人装做战争遣返人员,他们编织的故事非常荒唐,他们在一些母亲或者妇女面前把自己说成是她们的儿子或者丈夫,即便谎言被戳穿后,他们仍然死缠着她们不放。还有些男人,他们装成医生或者是精神病医生,看他们在法庭上的表现,简直比真的医生还要像医生。原因很简单,他们研究过真的医生应当是什么样的。  

  正因为如此,最平庸的江湖骗子也能赢得一批虔诚的观众。通过自己的表演,他不仅让别人,甚至连他自己也忘记了,他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失败的人。这是一种回避的策略,但是越是回避,就越是等于给他的表演添柴加火。这个时候他做出来的一些事情简直能让人瞠目结舌:他漂浮在万丈深渊的上空,给他的观众表演虚构出来的海市蜃楼,他变成了一个魔术演员。在表演魔术的过程中,他形成了新的自信:我不是一个不中用的人,我还是有能耐的!我可以在别人心中制造幻觉!真正的医生也不过如此!  

  发展到这一步,男人陷入一种矛盾的境地之中。自己的演技自然是不能揭穿的,但是自己真正有能耐的地方也不能让别人看见。他在内心中暗自希望别人能把他的魔术当作一门真正的艺术来看待,于是他越来越大胆,越来越张狂,他把赌注全部押在自己不会被戳穿上。这使得他越来越有吸引力,于是他越来越成功。就这样,一个善于经营的江湖骗子把自己推到了成功的螺旋轨迹上,他不断往上爬,越爬越高,但是总有一天,他会坠落下来。关于这类人物,报纸上每天都有大量的报道,在这里仅举几个例子:建筑巨头施耐德,冒牌精神病医生波斯特,还有我们的“元首”希特勒……  

  但是世上还有无数小江湖骗子,报纸根本顾不上对他们进行曝光。上这些骗子当的通常都是妇女。这些家伙制造了一出又一出婚姻骗局,多少妇女落入他们的手中,被他们骗得血本无归。有些妇女跟上了一个男人,在他们的欺骗下,她们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正派的人,找到了靠山,她们被他们火一样的激情迷住了。这些妇女的命运非常悲惨。开始时,她们被乐观的假象给迷住了:啊,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敢想敢干有事业心的如意郎君!她们被喜悦冲昏了头脑,甚至愿意为了他而动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她们早就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一个伟大事业的一部分,共同为这个伟大事业做点贡献。而他则每天向妇女信誓旦旦,称他的事业是人类的未来,他的点子具有多么多么划时代的意义,为了不让公司剽窃自己的点子,他毅然决然辞去了工作,现在他和他的合伙人只需把生产组织起来,点子就可以实现了,广告策划已经完成,整个事情已经是十拿九稳。如果女方想要知道他的合伙人是谁,他会说是一个日本人。关于自己的点子,他说没有必要告诉她。他还说,如果用了他的点子,人类将来可以不用洗衣粉和洗涤剂之类的东西了,因此一旦生产洗衣粉的大公司听到了风声,自己的性命就难保了,这些公司为了阻止这种新产品投放市场,什么违法的事情都能做得出来。

  《男人Ⅱ》 男性脆弱的自我三巡男性物种肖像馆(2)

  因此她最好还是不知道为好。女方听到这番对自己关怀体贴的话,激动不已,他在为自己的安全担忧呀。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她用继承的房子做抵押,申请了一笔贷款。但是事情并不顺利,总是一拖再拖。接着他又说,合伙人在组织生产方面出了问题,现在两人必须分手,现在一切都得他一个人来做,因此还需要补充资金。于是她又申请了第二笔贷款。而在这个时候,一个熟人告诉她,说在赛马场上看见了她的男友,而她却以为他是在和专利律师谈生意。她哪里知道,那个所谓的男友把她的钱全拿去赌赛马了。问他,他还不高兴地说她在监视他。而且还说他的生意非常危险,因此和律师谈话必须隐蔽,而赛马场是最合适的场所。他在从事那么危险的工作,自己还对他产生怀疑,她感到很不好意思。就在这个时候,他又掏出一个叫什么哈提塔希公司驻杜塞尔多夫分支机构的一封商业函件。信中称整个业务正处于生产准备阶段,他拥有股份18%,在第一年,年盈利可达3.5亿美元。他得意洋洋地给她看了信,她更为自己不信任对方而深感内疚。于是在当天夜里,她把自己全部奉献给了他。其实她根本不知道,这封信是他自己写的,他和一个叫马其维斯基的女人也有暧昧关系,此人就是哈提塔希公司的秘书,而她自己却被蒙在鼓里……  

  一个江湖骗子那么轻而易举地就把一个人给骗了!他看上去正派、可靠,由于她从一开始就轻信他,所以他怎么说她怎么信,他对她说,应当有点耐心,应当相信他,要不了多久,她会变成一个大富婆,他的成功唾手可得,只是在实现的路上还有一点小小的障碍需要克服。越往后,他的保证越空洞,他花言巧语的周期越来越短,但是她还是执迷不悟地相信他。有些女人,大家都知道她身边的男人是个大骗子,她仍然执迷不悟地继续往陷阱里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