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得癌症:米线、米线我爱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38:03

米线、米线我爱你

 

       写下这题目,老哥我的心“砰”的跳了一下,我说的米线是一古老食物,我们云南人爱吃的米线,而不是唱歌的僾尼美女“米线”,要说清楚的,不说清楚,列为看官定会以为我这个大叔级别的帅哥又为老不尊了。

       书归正传,我还是说说米线吧,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流油的黑土地用火红的高粱,黄灿灿的大豆养育了豪壮的关东大汉。广袤的黄土地用金色的小米,肥硕的麦粒哺育了燕赵英杰、汾河姑娘。江南人的灵秀、温柔,无不带着长江三角洲的湿气的和海鲜味。四川人的泼辣、能干、又与巴山蜀水的辣椒文化有关……我们云岭之南、彩云之乡呢,那是融北壮南秀于一体,汇天下美食为一案。正如云南花灯中唱的:“云南好吃呢东西多又多,讲个三天三夜都讲不完”。就说米线吧,小锅米线、肠旺米线、豆花米线、凉米线、凉米线、 卤米线、过桥米线……随便都可以说出好些来。老哥我是喜欢刨根问底的“敲鼓”(考古)人,凡事都要问个一二三。这不,才听说蒙自搞什么“米线节”,还有那个狗屁“砖家”方舟子说了不少米线的坏话,我就认认真真的查询起米线的历史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老哥我通过上网、翻书,还真找到了一些有关米线的东西来。米线是地道的国产精品,起源于中国,差不多已玺有20 0 0多年的历史了,后来流传到国外,在东南亚、新马泰等地出现并推广起来。最早的米线传说来源于桂林。据说在公元前214年,泰始皇为了统一中国,派大将军屠睢率50万大军征战南越(古代把现在的广东、广西、湖南和江西省南部一带称为南越),由于军中多为北方人,吃不惯米饭,导致士兵食量大减。于是军中的伙夫只好南粮北做,把大米磨成粉后再擀成面条或面条状。但是米粉中缺乏面筋,没有面粉那样好的延展性,结果做成的“大米面条”易断易碎。后来,人们将湿米粉放入一个钻有若干小孔的器皿中,然后,上面用一个木塞加上杠子用力往下压,细细的米粉条从器皿底部的小孔落入开水锅中,稍煮一下就熟了,因为大米中含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淀粉在糊化过程中会形成淀粉凝胶,直链淀粉形成的凝胶弹性和柔韧性比较好,即使在温度降下来以后仍然能保持较好的弹性。米线中直链淀粉凝胶的含量决定了米线的劲道,米线也就不断易碎了。电影《花腰新娘》中,有一个片段描述了米线的制作,一根老木头,上面有一个压制的把手,把发酵好的热的原料投入,用把手下压,米线就从老木头下的孔里面流出,经过漂水降温,就可以吃新鲜的米线了。

       米线吃起来的口感和面条差不多,很延合北方士兵的口味,很受士兵欢迎,迅速在军中推广起来。这种米线流传到云南就演变成了“米线”,到了湖南,就成了“米粉”,到了贵州就变成了“肠旺粉”,到了广东,就变成了“沙河粉”。

       古书中也有不少米线的记载,在我国最早的烹饪书《食次》之中,记米线为“粲”。《食次》一说即为《隋书》所记《食馔次第法》,南宋时散佚。“粲”本意为精米,引申义为“精制餐食”。齐民要术中谓“粲”之制作,先取糯米磨成粉,加以蜜、水,调至稀稠适中,灌入底部钻孔之竹勺,粉浆流出为细线,再入锅中,以膏油煮熟,云南米线以精米磨成精粉,又以精粉制成精致食品,因尊称米线为“粲”。又因其流出煮熟,乱如线麻,纠集缠绕,又称“乱积”。

     至宋代,米线又称“米缆”,已可干制,洁白光亮,细如丝线,可馈赠他人。陈造《江湖长翁诗钞?旅馆三适》曰:“粉之且缕之,一缕百尺缰。匀细茧吐绪,洁润鹅截肪。吴侬方法殊,楚产可倚墙。嗟此玉食品,纳我蔬簌肠。七筋动辄空,滑腻仍甘芳。”时又有徐南卿《招饭》诗句“米缆丝作窝”,可见其时米线干品为鸟窝状,与如今昆明所制干米线如出一辙。

     明清之时,米线又称作“米糷”。宋诩《宋氏养生部》曰:“米糷,音烂,谢叠山云:‘米线’。”其制法记有两种。其一,“粳米甚洁,碓筛绝细粉,汤溲稍坚,置锅中煮熟。杂生粉少许,擀使环节,折切细条,暴燥。入肥汁中煮,以胡椒、施椒、酱油、葱调和。”其二,“粉中加米浆为糨,揉如索绿豆粉,入汤入釜中,取起。”

     如今云南米线制作,仍有两法:其一,取大米发酵后磨制而成,俗称“酸浆米线”,其工艺复杂,生产费时,然筋骨好,滑爽回甜,有大米清香,为传统制法。其二,取大米磨粉后直接放在机器中挤压,靠摩擦的热度使其糊化成型,称为“干浆米线”,其晒干后即为“干米线”,方便携带贮藏。食用时再蒸煮涨发。干浆米线筋骨硬、咬口、线长,但香不及酸浆米线。

      现当代的米线,由于机械化制作的带入,已经与传统方法制作有所区别。特别是南方各地制作的“米线(应该叫做米粉)”,已经与米线有所区别。米粉虽然形似米线,但实非米线,对于米线的定义,应该说以大米为原料,而米粉中由于添加了红薯粉、土豆粉等原料(所占比例也很多),使得口感,保存方式等都与米线有了很大的区别。从口感上,米线多为“水灵筋骨”,而米粉多为“柔绵筋骨”,米线入口较为滑爽,米粉入口较为粘糯。特别是“酸浆米线”与“酸粉”的区别更为巨大。酸粉入口“酸绵易化”,酸浆米线入口“酸脆筋斗”。“干米线”则与“米粉”类似,不同之处也在于是否以大米为原料。米粉易于保存,和“干米线”类似,晒干以后不仅可以长期保存,而且不容易变质。干米线由于制作简单,开始一步步取代酸浆米线,而干米线也被做得更细,更长。云南一带的米线为米线,其余地方的“米线”为“米粉”,米粉是在米线传播后的产物,是米线的传承和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贵州的牛肉粉也是一道不错的美味,但是用米线替代牛肉粉里的“粉”来煮制的时候,米线却承受不了这种温度较高而容易断碎,同样米粉如果不在食用之前经过18~24小时的浸泡也难以被制作过桥米线的鸡汤烫熟。习惯吃米线的人很容易就能从口感上辨别“酸浆米线”、“酸粉”、“干米线”、“米粉”。

        酸浆米线老少皆宜,由于传统制作方法的缘故,使得酸浆米线易于消化,干米线则略逊之。

      米线的做法多故事也多,过桥米线的故事被搬上了舞台,拍成了电影,大家都晓得了,老哥我不在赘述。我就哐哐(聊聊)玉溪的小锅米线。

     最先把玉溪小锅米线传入昆明的是翟永安,玉溪金官营人,幼年丧父,家境极贫困,母亲到昆明织布为生,改嫁一个四川卖饺担担的人,那四川人把一套做饺担担的谋生手艺传给他。继父死后,翟永安便沿街挑卖饺担担。20世纪20年代初,他把玉溪小锅煮品的制作方法用上,传到昆明,并不断加以改进。1938年,翟永安到端士街去经营。端士街共有三家小锅煮品店,口味俱佳,但总以翟永安为最突出,至今有些老昆明还念念不忘端士街的小锅米线。

       云南人把米线的吃法发挥到了极致:烹调方法有凉、烫、卤、炒;配料更是数不胜数,大锅米线还有焖肉、脆哨、三鲜、肠旺、炸酱、鳝鱼、豆花等。豆花米线是将煮过的水豆腐脑__豆花(煮过的好处是水豆腐会淋去水分,变成小陀小陀的,拌在米线里才有口感,而且也好看.) 先把米线用热水烫过,放在一个土花碗里,然后在面头舀进一大勺豆花,再依次放上所有调料,就可以享受了凉米线在我们云南十分风行。有民歌曰:“米线摊上最热闹,辣子酸醋加花椒。一堆阿妹吃米线,嘴巴辣得吹哨哨。” 卤米线从字面上理解,是不是和卤豆腐一样呢,其实这是个误区。卤米线指的是将米线焯水以后,用卤汁、卤料作为配料的一个做法。(想一想干拌面你就能大概想象出卤米线的成品长啥样了)

     最为正宗地道的过桥米线当属红河州蒙自县的过桥米线,蒙自是过桥米线的发源地这是当之无愧的,老哥我最为叹奇的是那里的米线吃完后,汤还是烫的,而其他地方的过桥米线就达不到这个水平了,红河人就是有头脑把过桥米线编成歌、演成戏、拍成电影,并加以新的诠释,土鸡过桥米线、菊花过桥米线、牛肉过桥米线……在最近举办的蒙自“过桥米线美食文化旅游节”上,当地餐饮企业摆出的近百种过桥米线,让本地人和外来游客都大饱口福。当地人介绍:如今蒙自的米线风味、口味、风格是越来越多,初步统计下来,已经有近百种了,就是每餐都吃米线,也可以吃上一个多月不同味,红河人打整米线的水品高!实在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