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ativeseparators:对巨人成功创业进行浓缩,从他们背后寻找成功的脚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25:11

对巨人成功创业进行浓缩,从他们背后寻找成功的脚印

成功不论贫富,如果你目标明确,并为之奋斗,贫富不是问题;如:家境贫寒的李嘉成,家庭富裕的李开复。

成功不论学历,如果你不断学习,并学以致用,学历不是问题;如:视学历为粪土的任正非,赴美攻读硕士的吴鹰。

成功不论年龄,如果你胆识过人,并付诸行动,年龄不是问题;如:18岁创立国美的黄光裕,42岁创立娃哈哈的宗庆后。

成功不论行业,如果你够专注,并持之以恒,行业不是问题;如:教育业的俞洪敏,牛奶业的牛根生

成功不论长相,如果你头脑灵活,且思维敏捷,长相不是问题;如:帅气的李彥宏,皮包骨的马云。

成功不论性别,如果你有魄力,且足够坚韧,性别不是问题;如:商界铁娘子董明珠,巨人史玉柱。

成功不论时代,如果你有机会,且善于把握,时代不是问题;如:清代的胡雪岩,现代的李嘉诚。

成功不论地域,如果你有能力,且敢于担当,出生地不是问题;如:美籍华人钟彬娴,土生土长张瑞敏。

成功不论国籍,只要国际认可,且世人接受,国籍不是问题;如:美国的乔布斯,日本的盛田昭夫

成功不论定义,只要你实现了心中的目标,大的小的都一样,那也是一种成功。

曾经读拿破仑·希尔的《思考与致富》有句话深深印在脑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傲视群雄”。从此我便对所谓的巨人就有了浓厚的兴趣,不管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只要我认为他是巨人,他是传奇人物,我都想去研读他们。我想想看他们到底是哪里与我们不一样!不管是美国的乔布斯、沃森、首富比尔·盖茨、股神巴菲特还是日本的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孙正义或是韩国的李建熙等这些都是国外的现代巨人,还是中国的历代皇帝。从秦始皇到刘邦,从刘邦到王莽,从王莽到刘裕;从刘裕到曹操;从曹操到刘备(诸葛亮);从刘备到刘秀,从刘秀到宇文周;从宇文周到杨坚;从杨坚到李渊;从李渊到武则天;从武则天到赵匡胤;从赵匡胤到忽必烈;从成吉思汗到朱元璋;从朱元璋到努尔哈赤。他们被现代人称为历史,被一代代子孙所流传。所以我知道了有他们;他们的时代与我们完全不同,他们可以赤手空拳打出一片天地,成“王”,他们就是英雄。

从戴尔·卡耐基到拿破仑·希尔;从拿破仑·希尔到安东尼罗宾;从安东尼·罗宾到陈安之;从陈安之到余世维。他们的时代与古代不一样,他们不用争夺天下,却凭着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口才,他们的成功;改变了数百万人的思想与命运。得到了无数人的敬仰、认可和追捧。他们也是“王”。

如今我已长大成人,踏入了社会,面对社会的优胜劣汰。我需要学习更多,更需要在他们身上学习自己所没有的。

曾经好奇李嘉诚为什么从一个饭都吃不饱,书都念不起的小孩,白手起家的他不到几年时间成了中国首富,风靡了全球;他的人生可以说是个传奇,他的经历可以说注定是段奇迹,他的财富无人能比。所以我买了《李嘉诚的传记》。读完之后,才发现他的一生注定不平凡。李嘉诚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12岁,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全家逃难到香港,住在其舅舅家;14岁,父亲去世,他到一家茶楼做跑堂的(在那做了一年,练就了察言观色本领,对他后来做销售有很大的帮助);15岁,到其舅父的公司上班;17岁离开舅父,做了一名五金、塑胶带的推销员, 18岁由于勤奋上进,业绩彪炳,仅用两年的时间便被老板赏识,升为总经理;22岁立志自己创业,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积蓄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厂房,正式创办“长江塑胶厂”(因为资金不足设备都是租的,而且大部门都是老的旧的)。29岁飞往意大利考察,考察中发现意大利公司设计出一种塑胶花,这种塑胶花价格低廉,美观大方,备受消费者的青睐,于是决意投产。后来他成为世界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厂家,李嘉诚也成了“塑胶花大王”。不久后自己又独自设计出塑胶玩具并投入生产销售占领塑胶市场。30岁他在北角购入一幅地皮,兴建一幢12层高厂厦,正式进入地产市场;1963年有情人终成眷属,已经35岁的李嘉诚牵着31岁庄月明,幸福地走向上了红地毯(这鸳鸯能牵手真不容易,因为庄静庵一直不同意庄明月嫁给李嘉诚)。37岁那年,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人心惶惶,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离港远走。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地产公司纷纷倒闭,房地产市场陷于死寂。可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工商业的前景,这种下跌不会持续太久。他反行其道,在人们贱价抛售房产的时候,却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不出3年,风暴平息,香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暴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43岁李嘉诚正式创办长江置业有限公司,翌年改组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在地产事业上大展拳脚,并在后来多次石油危机和经济萧条的时期,趁楼价下滑,运用人退我进、人弃我取的战略入货,结果在楼市大升时获得巨利,使手上的资金暴增。51岁,从汇丰集团购入老牌英资商行一“和记黄埔”(尔后李嘉诚还在英国发展电讯业,组建了Orange电讯公司,并在英国上市,总投资84亿港元。到2000年,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给德国电讯集团,作价1130亿港元,创下香港有史以来获利最高的交易记录)。56岁又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控制性股权,58岁进军加拿大,购入赫斯基石油逾半数权益。他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奋斗,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李嘉诚的成功,因为他好学、刻苦、坚持、节俭、果断、胆识、洞察、眼光独特,他的成功也离不开个识大体,明事理的母亲,还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妻子等。在他身上能看到平常人没有的毅力,所以他取得了成功也不是偶然。

1944年在贵州黄果树诞生了一名小男孩,他叫“任正非”。1988年在深圳因任正非而诞生了一个“华为”。华为因任正非而成功,任正非因带领华为走向世界而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商界领袖之榜。任正非学历不及很多企业家,但他对知识的渴求不亚于任何人。父亲临终时对他说的,“知识就是力量”,任正非一直没有忘记,并铭记在心。任正非家境贫寒,没衣没鞋穿,终天被子也没得盖。上学的时候以米糠充饥,还经常饿肚子饿的心发慌,他高中三年的理想就是想吃一个白面馒头。有一次因为没钱回家看父亲,他扒火车回家,后被列车员发现被打扔下火车,他步行十几里半夜才到回家。生活的艰辛以及心灵承受的磨难,成就了少年任正非隐忍与坚定的性格。我想可能是穷人的孩子懂事要早些吧!家境虽然贫穷,环境虽然恶劣,但他没放弃过学习。他自学了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逻辑、哲学还有三门外语。他被称为“学毛标兵”(《论持久战》、《毛泽东的选集》、《毛泽东的文集》、《毛泽芳诗词》他必读。任正非管理企业也借鉴了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创建了华为之后,他不但学习了毛泽东的战略思想,运用了鲁迅的“拿来主义”,还借鉴了许多《史记》中的典故,来经营管理华为。所以练就了任正非独特的管理,杰出的思想,渊博的知道,独到的见解,讲话时的一针见血。他不仅学习中国文化,而且还钻研技术。他说过,在电子信息业中,要么成为领先者,要么被淘汰,没有第三条路可走。任正非是这样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为了求知,他去美国参观过IBM贝尔实验室,回国后华为也成立了预研部,还去日本了解过松下(二战过后日本十年沉沦经济未增长,零增长,负增长,可他们活过来了,可谓是九死一生,被任正非视为真正的成功)在参观松下公司的时候。他看到每个办公室,每条通道上都挂着一幅同样的画,画面是一条即将撞上冰山的世界,下面写着能挽救这条船的唯有你。这画面给人有种深刻的危机感,像是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看到这幅画任正非意到了华为的危机,所以后面他写了一篇《华为的冬天》。以警示自己和员工。2002年世界电信业的冬天正式到来了,华为也幸免不了。从2001年到2002年,华为除了在GSM市场上失利,还因为忽略了小灵通而失掉了大片市场。2001年,华为完成营业额255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从80%下滑到13.7%。而2002年,华为收入继续下滑,从255亿元人民币下降到了221亿元人民币。华为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负增长。还走掉了一批技术骨干。“华为的冬天”不幸被任正非言中。在"华为的冬天"里,任正非以其巨大的精神推动力和原有的床垫文化,以及非凡的意志力,为华为人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在任正非的影响下,华为的军心逐渐地稳定了下来。到2006年华为服务于“全球电信运营商50强中”的31家,服务全球用户超过10亿。华为毫无争议地成为世界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不仅在国内牢牢把住了第一位的位置,在国际上即便连思科这样的劲敌也不敢小觑。20多年以来华为公司运行得平平静静,没什么新闻,但这并不代表它没戏,而是因为华为的文化叫静水潜流,表面很平静的水流,下面的水可能很深很急。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华为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也正是有了这些独特的企业文化做支撑。任正非的成功离不开吃苦耐劳,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忘我的精神,还有他对知识的渴求和不断的学习。这很值得我学习。任正任他不仅是个企业家,更是一个商业思想家。

逼出来的蒙牛!逼上梁山揭竿而起,牛根生是典型现代版的梁山好汉。1958年1月25日生于呼和浩特。牛根生没有荣智健(荣智健新闻)的名门身世,没有史玉柱那么高的科技技术,没有俞洪敏的的知识标签,土生土长草根出身的他,却带领蒙牛跑出“火箭速度”、演绎了这个中国企业快速发展传奇的人——牛根生。蒙牛的成长速度是可怕的,仅用6年的时间,蒙牛在中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为第2位。如今蒙牛公司年销售额超过160亿元。他小时被以50元钱的价钱从乡下卖到城里,到现在他都不知道他真正的姓是什么,养父期望通过抱养来栽根立后,给他取名“根生”。小时候生活困苦,曾当过水泥匠。20岁进了一家牛奶厂做了一名养牛工人。25岁的时候进了伊利集团做一名刷瓶工。通过十几年的坚持与努力,34岁的牛根生担任了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在伊利待了16年的牛根生怎么也没想到,因为业绩突出、受员工爱戴、功高盖主而被郑俊怀一脚踢开。而且还带两个条件;第一,一定要离开呼和浩特500公里以外;第二,学习时间不能少于两年。(可能是老天都觉得这样对牛根生有点残忍,以至于6年后的今天,郑俊怀因不义之财锒铛入狱,牛根生却散尽十亿财富功成名就!真的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冰火两重天!)。40岁的牛根生离开了与自己风雨同舟16载的伊利,走进了北大(进入北大他并不是为了走形式,牛根生利用这一段时间重新审视了自己在伊利16年的各种经验和教训,让原本在企业中形成的应激反应模式转换成理性的思维模式。俗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想想,老牛潜心思考总结了半年,本来就比一般人看得高、想得远,这一沉淀、升华,思想上得有多大的进步?"牛根生在北大学习了一个学期,这个学期对老牛来说,不仅仅是学习,更应该是他反思的过程。"面壁十年图破壁",当他结束学习的时候,蒙牛的草稿或许已经在他的脑中形成了)。1999年1月,当时牛根生已经41岁了,牛根生和他妻子变卖了伊利所有股票,注册成立了蒙牛,名字是"蒙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金100万,在呼和浩特的一个居民区里租了一间小平房作为办公室,一共只有53平米,月租金200多元,从家里搬来了沙发、桌子和床。蒙牛诞生了,牛根生的历史也开始改写了。蒙牛刚诞生的时候,没有奶源,没有厂房,没有市场,真的是举步维艰,但牛根生的为人是没得说,他在伊利的威望连郑俊怀都不及他。(人们对牛根生的信服来源于他的为人之道和人格魅力:一个普通工人得了重病,牛根生第一个捐款,一下子就是1万元;还有一次因为业绩突出而奖了一笔钱可以买好车,牛根生折合成4辆面包车,分给自己的直接部下;100多万的年薪,牛根生基本上都分给了自己的员工)。也正是牛根生的乐于助人,爱护员工,以至于他的蒙牛大旗一扯天下英雄归心,得知此消息还在伊利工作的老部下放下高官厚禄开始一批批地投奔而来,总计有几百人,无怨无悔跟他从零开始打江山。牛根生白手起家,受尽老东家伊利的刁难和打压,( “砸广告牌”、“非法集资”、“毁林建厂”,“对手诽谤”,“投毒恐吓”……,一棒又一棒,一浪又一浪)牛根应用奇招,借伊利之名,为自己开路。借“神州5号”一飞冲天),硬是在重重围剿之中杀出一条血路。2005年之后,蒙牛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超过伊利成为全国第一。历过无数挫败与成功后,牛根生已经是宠辱不惊,淡定自若。他逐步由企业家转型为慈善家。2004年,创立“老牛基金会。2005年1月,捐出在蒙牛所持的全部股份,成为“全球捐股第一人”。2006年2月,辞去蒙牛集团总裁职务,主要精力转移至慈善事业;2009年8月,辞去蒙牛集团董事长职务,成为专职慈善家。《凤凰周刊》将比尔·盖茨、巴菲特、李嘉诚、牛根生并称为“全球四大捐赠巨头”。牛根生说:做事先要把人做好,如果人做不好,做的就不是人事。老牛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当年大群坚定的追随者,离不开他二十多年来的坚持与专注,还有他的责任感!

中国家电连锁店的巨头老大——黄光裕。一开始并不知道黄光裕是谁,是一次看报发现的,然后就努力去搜集关于他的资料,猛然发现,国美电器的创始人就是黄光裕,慢慢地解读他成功前后的经历和故事。黄光裕从一个拾破烂,捡垃圾,初中未毕业的小伙子,变成一个中国家电零售老大。黄光裕1969年5月9日出生于广东汕头。小时候,黄家家境清贫。17岁的黄光裕与哥哥黄俊钦一道身揣4000元,从山东来到内蒙古。而他们仅用这4000块钱和一年的时间,从一个国美服装店,转为了国美家电。而后从国美家电转变成了国美家电连锁。这是一个巨大的跨越,是家电连锁店的改写。19岁哥俩成立鹏润投资有限公司,其下属企业是国美电器、鹏润地产、鹏泰投资。24岁,因与哥哥黄俊钦的意见不合,而分道扬镳。黄光裕当时分得了“国美”品牌和几十万元现金,而包括房地产业务在内的资产归哥哥黄俊钦,分得国美后,他便用手中的国美独闯天下了。30岁国美进军天津,此后开始大规模向全国扩张。同年,创办了总资产约50亿元的鹏润投资有限公司,进行资本运作。32岁时他已将国国美开到了12个城市拥有49家直营连锁店及33家加盟连锁店,总资产达到5亿元。34岁的黄光裕以鹏润集团83亿港元的价格,收购其22个城市94家国美门店资产的65%股权。国美实现以借壳方式在香港上市,黄光裕资产突破百亿元,成为中国首富。同年国美电器直营门店达200家,并准备向海外进军。到了39岁时黄光裕以430亿元问鼎内地首富。虽然最后的果实落到了陈晓的手里(陈晓是永乐家电的创始人,黄光裕并购购了永乐,并接纳了陈晓,并任命为国美的总裁),但不可否认的是没有黄光裕也就没有现在的国美。2008年11月底,在黄光裕被捕后,陈晓接过了国美电器的帅印。在短暂的喘息之后,陈晓开始了自己的资本操作路径,并逐渐与黄光裕走向了决裂,包括与家族经营式思维的决裂。2010年,黄光裕案在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一审判决,法院认定黄光裕犯非法经营罪、内幕交易罪、单位行贿罪,三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4年,罚金6亿元,没收财产2亿元。最终陈晓成功留任国美董事局主席。黄光裕虽然入狱了,但他的财富是有目共睹,他创立国美是不可否认,他的成功是毋庸置疑。所以成功的地方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霸道、自信、聪明、信念、眼光、决心、胆识、野心在他身上显示的淋漓尽致。

了解了黄光裕,也正因为有了黄光裕,所以知道了张近东,因为只要看有关黄光裕的书就会有张近东三个字出现,苏宁电器离不开张近东三个字,苏宁电器的创立者就是张近东。1963年3月出生于南京,安徽天长人。张近东和黄光裕都是家电零售老大,相对黄光裕来说,张近东要好一些,黄光裕是4000块起家,而张近东是10万元起家,但他们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一个字“快”,他们以惊人的速度让企业迅速成长。温家宝曾勉励苏宁电器“成为中国式沃尔玛”。我认为张近东的成功,离不开他家族的支持和不懈的努力,还有他的责任和使命。

董明珠,从一个南下打工妹一跃成为21世纪经济领域新革命的佼佼者,从普通的销售员成长为格力空调的总裁,她的故事曾使人心潮澎湃,她的经历曾使人泪流满面。在商场战火的洗礼中,她毅然挺立,笑对人生。董明珠1954年出生于江苏南京。董明珠被号称为商界的铁娘子,说到董明珠就离不开格力,因为格力是在董明珠手里看着长大的。董明珠30岁时,丈夫病逝,当时儿子才2岁。儿子8岁那年,董明珠决定把儿子放在家里,外出打工(就在同一年何享建也下海,成就了今天的美的),进入格力做了一名业务员。如今从格力的一名小业务员成了万人之上的总裁。她的经历更像一个故事。知道董明珠这个人还是因为黄光裕,由于董明珠与黄光裕有段对垒的故事,所以更吸引了我对她的兴趣。国美本来也是格力的销售商之一,2004年2月,大地回春的季节,空调市场也在逐渐进入启动期。一向秉承“薄利多销”原则的国美,在格力背后做了一个小动作——未经格力允许,成都国美便将格力空调进行了私自降价。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的董明珠得知消息,感到非常吃惊,她断然下令:停止向国美供货。董明珠说了一句话:我的东西我说了算,凭什么你降我的价,这是我的货,“我定规矩,你不能给我改规矩”。他果断地退出了国美。很多人都认为她自不量力,退出国美这种大商场,销售量必定会滞销。但董明珠不这么认为。董明珠开始自建销售渠道,与中大电器合作,发展经销商,开专卖店等。本着“共赢”(消费者要赢,经销商要赢,企业也要赢)营销理念。董明珠成功了,她的销售量超过以往。读过董明珠的《棋行天下》和《格力真相》会发现她对自己决策的坚持,并非倔强或者固执,而是一种理性思考后的自信。同时她的成功也离不开这四点:第一,她的努力与付出。第二,她遇到了她的伯乐朱江洪,朱江洪也发现了她这匹千里马,并给予足够大的舞台,让她尽情发挥。第三,她做事做人的原则不得不让人钦佩。第四,她把格力当成了自己的事业做,把它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培养。所以她能取得成功也是必然的。

马云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创办的阿里巴巴播撒全球,成为全球国际贸易领域最大、最活跃的网上市场和商人社区。1964年10月15日生于浙江杭州。马云家境并不是很好,父亲脾气也比较急躁,所以勉不了挨打,也正因这样反而使他的英语特别好(因为父亲打他,他用英语骂他,反正父亲听不懂,他觉得很过瘾,所以越学越来劲)。马云小时候愚钝,顽皮,爱打架。考试经常不及格,还经常考个位数。初中考高中考了两次。数学31分。高考数学21分。高中考大学考了三次,第一次高考,数学考了1分,第二次高考数学考了19分。后虽然两次都失败了。马云的改变原自一本书,那就是路遥写的《人生》。也正因为看了这本书。他决定一定要考本科,所以他利用业余时间拼命努力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三次考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外语外贸专业的专科,离本科差5分,但本科没招满人,马云幸运地上了本科,而且数学考了89分。马云有个座右铭是四个字“永不放弃”。记得马云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他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部分人死在明天的晚上,只有那些真正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马云就是真正英雄,他看到了太阳,阿里巴巴就是马云的太阳。如今的阿里巴巴集团公司已经有11家旗下公司,分别是:阿里巴巴、淘宝、支付宝、阿里软件、阿里妈妈、口碑网、阿里云、中国雅虎、一淘网、淘宝商城、中国万网,聚划算。27岁的马云第一次进入商海,和朋友成立了海博翻译社,但是翻译社成立后,第一个月的全部收入700元,但光是房租就2400,亏空很大,朋友都叫他放弃,可马云没放弃,他从义乌到广州去进货,翻译社开始卖礼品、卖鲜花,赚来的钱养翻译社,养了三年,到94年才开始持平,95年才开始赚钱。以后盈利逐渐增多,到后来成为浙江省最大的翻译社。2002年互联网“最寒冷的冬天”,中国网站6个月之内有80%会死掉,就像新经济,有70%的想法要扔掉,只有30%能实现下去。马云对阿里巴巴员工说:跪着过冬,就是你站不住了也得跪着,不要躺下,不要倒。等待“春天”的到来。坚持就是胜利。就是因为他的坚持,最终,阿里巴巴不仅奇迹般地熬过冬天,活了下来,还实现了盈利。我想任何一个企业家的成功,都需要一种特立独行的精神。换尔言之,他一定是不断地否定别人的反对意见,坚持自己独特的观点,才能够真正走向大成功。在中国企业家群像里,马云就是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如果说:马云的阿里巴巴是个传奇,那么史玉柱的创业经历就是个神话。只不过史玉柱比马云的起步要顺一些。1962年9月15日生于在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18岁,史玉柱以全县总分第一,数学119分(满分120分)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分配到安徽省统计局。24岁,由于工作出类拔萃,被作为第三梯队,送往深圳大学进修,27岁深圳大学研究生毕业,随即下海创业。由于没钱他以8500元的基础上,加价1000元的代价赊回了一台电脑,开始了他的创业史。29-31岁之间,自主研发了M-6401到M-6405汉卡、中文笔记本电脑,中文手写电脑,他的公司迅速成了中国第二大民营高科技企业。31岁,在珠海投资兴建巨人大厦共70层(为中国当时最高大厦)计划3年完工。33岁,他发动“三大战役”,把12种保健品、10种药品、10几款软件一起推向市场,投放广告1个亿。34岁巨人大厦资金告急,史玉柱决定将保健品方面的全部资金调往巨人大厦,保健品业务因资金“抽血”过量,再加上管理不善,迅速盛极而衰,史玉柱因此负债2.5亿(成为最穷的人),但他并没绝望。36岁史玉柱找朋友借了50万做为启动资金,开始运作脑白金和黄金搭档,准备东山再起(史玉柱花了十万块投入到广告上,也正为这这十万块的广告,所以“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的广告词家喻户晓了,可以说是广告成就了脑白金),脑白金运用,黄金搭档的营销策略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占领全国市场,稳居保健品市场榜首,资金也迅速回笼。史玉柱把债务还清,还积累了大量的资金,这为他后来投资银行,进国网络游戏做了坚强的后盾。42岁,成立了上海征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后改名为巨人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这个公司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上海盛大的一个大型网络游戏研发的团队准备离开盛大并希望找一个合适的投资伙伴,史玉柱听说了这件事,立刻找到这个团队见面,会谈之后,史玉柱投资IT的热情再度被点燃起来,决定投资。事实证明他的投资是正确的,后来巨人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总市值达到42亿美元。有了这些骄人的成绩,史玉柱并没有停下脚步,46岁的他创办的巨人投资公司正式开辟在保健品、银行投资、网游之后的第四战场———保健酒市场,世界第一款功能名酒———五粮液黄金酒。史玉柱从一个白手起家到千万富翁,从千万富翁到过亿负翁,由死而复生到东山再起再一次回到百亿富翁,上演了一场魔术般的创业神话。在史玉柱身上,除了他的那些技术层面的东西外,我觉得更值得敬佩的则是他的精神,一种勇于面对失败,敢于承担责任、顽强拼搏的精神。“失败之后可能有两种人,一种人是精神上被打击得太狠了,一蹶不振;另外一个是失败了,但是精神还在,顽强的精神还在。只要精神还在,完全可以再爬起来。

他一锤砸下去,砸出了一个——“海尔”!从此中国企业管理史上诞生了第一个“神话”,代表了中国企业质量意识的苏醒,和中国具有竞争力的家电企业的崛起!他就是——张瑞敏;他不仅是中国的一个神话,而且被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等发达国家商学院均把海尔管理案例写进教材,以海尔的管理进行探索与研讨,使之成为世界的财富。德国人说: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的较量。在中国企业家中,有资格与世界对话的人屈指可数,海尔总裁张瑞敏是中国企业界的典型代表。日本人说:美国有韦尔奇、比尔?盖茨,日本有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中国有谁?有一个赢得世界性赞誉的企业家——张瑞敏!美国人说:张瑞敏是充满现代精神的企业家,他利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把一个困难重重的企业扭转成为商战中的赢家。他是一个集古今智慧的思想者,一个儒化的企业家,一个有东方式修养的现代人。1984年,张瑞敏出任海尔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拉开了海尔创业的序幕。张瑞敏的出现改写了一个企业的命运,在他的带领下,硬是将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青岛电冰箱”的小厂,打造成为全球营业额1357亿的全球华的企业“海尔集团”。他是怎么样做到的呢?说到张瑞敏就离不开“砸冰箱”三个字。1985年的一天,一位朋友要买一台冰箱,结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后勉强拉走一台。朋友走后,张瑞敏派人把库房里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发现共有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张瑞敏把职工们叫到车间,问大家怎么办?多数人提出,也不影响使用,便宜点儿处理给职工算了。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800多元,相当于一名职工两年的收入。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他宣布,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很多职工砸冰箱时流下了眼泪。如果没有一种改革的勇气,没有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魄力,在当时的情况下,谈何容易。这一锤砸出了员工的质量意识,砸出了“有缺陷产品就是废品”的质量理念,从此,质量意识结结实实地印在海尔人的心中,砸出了客户心中的一个世界品牌——— 海尔。三年以后,海尔人捧回了我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1991-1998年,在7年的时间里,海尔差不多兼并了18个企业,他把先进的管理模式(最有代表性的“激活休克鱼”)运用到18个企业中去,而且这18个企业都成功了,18个企业全部扭亏为盈,一直发展到现在都很好。张瑞敏不仅让海尔冰箱在东方亮起来,他还要带领海尔走进西方。他不仅要带领海尔插进德国。还挺进了美国,让海尔在美国进行了本土化,在美国当地设计、当地翻制造、当地销售,以及当地融资、当地融智。很多人都说不可能,在别人家门口建厂开店简直是做梦,痴心妄想。可对于来说张瑞敏那不是梦,那只是他其中的一个目标。如今他的这个目标已实现了。他在美国南卡州建了海尔工厂,是中国在美国投资最大、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家企业,在洛杉矶设立了设计中心,在纽约建立了营销公司,三位一体,以形成本土化的海尔,其雇员也主要是美国人。互联网时代,海尔抓住网络时代需求个性化、营销碎片化的机遇,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通过企业和商业模式的两个转型,即从卖产品到服务、从传统发展模式到人单合一双赢模式的转型,创造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品牌。在管理实践中,张瑞敏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西方现代管理思想融会贯通,“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自成一家”,创造了富有中国特色、充满竞争力的海尔文化。从“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到每个人都面向市场的市场链管理,到“人单合一”的发展模式,再到卓越运营的商业模式。多年来,正是在这些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升级中,成就了张瑞敏和海尔的辉煌。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张瑞敏是一个合格的弄潮儿;在中国企业管理探索中,张瑞敏是一个探路者;在全球家电市场上,张瑞敏则是海尔传奇的缔造者。看过很多关于张瑞敏的书,感觉每次看都有不一样的感觉,慢慢地发现他管理海尔总是未雨绸缪。首先是质量超前,在我国第一次家电消费的狂潮中,别的厂家大上快上生产线时,张瑞敏已经预料到质量在未来竞争中的分量,宁可放弃相当一部分利益也要保证质量,所以他的“大铁锤”砸出了中国的质量名牌;其次是服务超前,当不少家电企业幡然醒悟狠抓质量的时候,海尔早已参悟服务商机,祭出“国际星级服务一条龙的大旗”,以高效的服务网络最大限度地开发了用户资源;接着,当人们还在谈论企业该多元化还是专业化时,海尔已经走出了国门;在企业感受到全球化的威胁的时候,海尔已然在发达国家站稳了脚跟;或许这就是张瑞敏的厉害所在。至今已二十多年的海尔,表面看起来貌似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总是那么的一帆风顺。可我感觉就是这种表面的一帆顺更可怕。因为打出一个品牌容易,可要经营好一个世界品牌谈何容易。

从一名初中毕业的乡村拖拉机手,到一名乡村教师;从高考三次不中,到北京大学的高材生;从校园里内向自卑的丑小鸭,到英语系里耀眼的单词王;从被北大扫地出门的穷酸教师,到名动大江南北的培训界领军人物;从大街小巷刷广告的个体户,到亿万身家的上市公司老总;从付不起学费无缘出国的可怜虫,到学员遍布美国的“留学教父”……这就是俞敏洪,一个善于在演讲中激励学生的“圆梦大师”,一个没有一点架子、任由员工“开涮”的亿万富豪,一个创业伙伴们骑到他头上却不得不服气的校长……俞敏洪的个人经历,俞敏洪的情感归宿,俞敏洪的感性管理,俞敏洪和他的新东方团队,这些被传得神乎其神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不得不想去解读他。名落孙山,两次高考落榜;1978年那是俞敏洪16岁参加第一次高考,因差5分而落榜;1978年再一次补考,因差8分,而与大学再一次失之交臂;这一次给俞敏洪带来的打击不小,俞敏洪整日将自己关在屋里,一言不发。过了几天,待俞敏洪渐渐走出了低落情绪,母亲和他进行了一次交心的长谈,“这次考试你已经很努力了,边教书边读书,多不容易啊,不要这么灰心丧气。一件事情一次做不好怕什么?还有机会。只要肯奋斗,晚一年考上好大学,也是一样的。好好准备,明年再考!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年,俞敏洪如愿以偿地考取了中国第一学府——北京大学。为此,俞敏洪全家人欢喜了一整个夏天,尤其是俞敏洪的母亲,为了庆祝儿子的高中红榜,大宴乡亲。进入北大后,他才发现他是全班唯一从农村来的学生,刚进去连讲普通话都不会讲,结果从A班调到较差的C班。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好不容易赶上了班级的学习进度,勉强有了自己的“招牌”, 他却被诊断为患了肺结核,必须休学一年,卧床养病,当初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俞敏洪一下子懵了。不过休学的时候他也没闲着,他以平均一天两本书的速度,在一年内读了600多本书,将中国历史和文学典籍看了十之六七。23岁,俞敏洪在北大毕业,正值北大公共英语系迅速发展,教师人才奇缺之际,他便留校任教了。一个礼拜授课八节,月薪60元,就此拉开了他教育生涯的帷幕。俞敏洪一直想去美国留学,虽被多所美国大学录取,但没有一所学校提供奖学金。在那个年代,美国大学的学费最低也得两万美元。按当时的汇率,两万美元相当于人民币12万元,对于俞敏洪北大任教每个月120元的工资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经历过三次高考的俞敏洪早已习惯失败的滋味,他决心再次发挥坚忍不拔、铁杵磨成针的毅力。出国如同他从前遇到过所有的困难一样,是一座大山,而他照例用自己愚公般坚定不移的意志,一点一点挪动它。可就算再有“愚公移山”的毅力,在美国读书的四年学费也需要俞敏洪222年的工资,真可谓是“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走投无路但却心思活络的俞敏洪把眼睛盯在了校外培训上,他和其他三个同学在校外培训班代起了课,打起了小工,一节课30元,十节课就是300元。可好景不长,1990年,他代课的事被北大知道了,说俞敏洪打着北大的名义私自办学,影响教学秩序云云,处分决定是记大过。一时之间,俞敏洪在北大成了轰动性的人物。太多的关注,太多奇怪的眼神,一下子全部涌向了这个昔日默默无闻的俞敏洪。令俞敏洪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沉默多年的他,居然以这样一种方式来了个“一鸣惊人”。 为了挽回颜面,1991年9月,俞敏洪作了一个令家人和朋友都十分意外的决定——辞职,放弃北大。他就以这样的收场来告别生活了11年的北大燕园,放弃自己的事业,背着重重的处分,俞敏洪的生命和生活陷入了风雨飘摇、暗无天日之中。离开北大的第二天,学校按照规定收回了俞敏洪的宿舍,俞敏洪全家立刻就没地方住了。原本工资不高且无多少积蓄,现在又丢了工作、断了收入来源,俞敏洪必须把租房子的费用降到最低。从离开北大后,俞敏洪带着家人,短短两年左右的时间,俞敏洪拖家带口,像打游击似地租了四五次房子。1991年的冬天,一个特别寒冷的冬天。夫妻俩在中关村第二小学租了间平房当教室,外面支一个桌子,放一把椅子,俞敏洪用锤子一砸,挂起了“东方大学英语培训部”的招牌,干起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整个培训部只有两个人——俞敏洪和他老婆。每天上午,俞敏洪骑着自行车,拎着糨糊桶,四处寻找电线杆子,在上面贴广告;左刷刷,右刷刷:广告刷下的希望。31岁的俞敏洪正式办起了他们两口子的“北京新东方学校”。如今的新东方教育,每月以15%到20%的强劲势头保持增长。在人数上,平均每天新增注册学员达两三百人,同时在线学习的学员有3万到4万人,短短半年时间,累计培训人数就超过了8万人。新东方日益壮大,2006年在纽约上市,一个小时内,俞敏洪的资产净增6亿,成就了一夜暴富的神话。新东方学校创造了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奇迹。三次冲击高考,三次梦断留学路,被“踢”出北大,流离失所、寄人篱下,零下十几度的寒夜里提着糨糊桶大街小巷贴广告……我想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曲折的经历才磨练出俞敏洪具备了忍受孤独、忍受失败以及忍受屈辱的三种能力。这三种能力使俞敏洪最终走向了成功,一点点构建起了自己的新东方大厦。

。。。。。。。。。。。。

他们每个人的成功都有一个闪光点,具有一份独特的能力。像李嘉诚的敏锐;黄光裕的胆识;董明珠的原则;马云的坚持;任正非的学以致用;史玉柱的坚韧;张瑞敏的远见;牛根生的专注;俞敏洪的毅力;或许这些平凡人的身上也都具备。但由于没能坚持它、把握它、运用它、发挥它。所以便成了平凡之人!

其实,也很想把柳传志、李彦宏、马化腾、李开复、丁磊、陈天桥、张朝阳、吴鹰等,他们这些IT巨人成功的足迹记录下来,但他们给我的感觉总有种无法比拟的人生。或许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他们有着高高在上的学历,有的有着雄厚的家庭背景,有的有着良好的生存环境,。。。。。对于他们,我更愿意去研读李嘉诚、黄光裕他们从一个一无所有的打工仔,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或许这样心里会平衡一些,世界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只在一个点上。当自己慢慢地找到了那所谓的点时,你就会发现只有心中平了,世界才会平;心中不平,就算全世界平了,对于你也是不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