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尔斯特拉斯原理:黄公望《写山水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0:08:52
黄公望(1269~1354)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原姓名陆坚,又名静坚,因过继浙江永嘉黄氏,遂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一峰道人、大痴道人、井西老人和净墅等。关于他名与字的来历,颇有趣味。因黄公望父亲得子后,友人来贺,说:“黄公望子久矣!”,因而黄父为其取名作“公望”,字子久。江苏常熟人。一说浙江平阳人,因他的《山居图》自题落款为“大痴道人平阳黄公望”。曾做过小吏,因受累入狱,出狱后隐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50岁后始画山水,师法赵孟頫、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黄公望的绘画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响极大,画史将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著《山水诀》,阐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剡溪访戴图》、《富春大岭图》等传世。黄公望的山水画,很多创作于70岁以后,在富春江畔创作的《富春山居图》,长636.9厘米,高33厘米,用水墨技法描绘中国南方富春江一带的秋天景色。在构思时,他跑遍了春江两岸,用六、七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他在创作风格上主张学习前人,并提出见到好山好水就随时写生,不被动绘画创作。 作为地位显赫的富贵文人画家,王原祁更关注纯真的绘画语言,他"为艺术而艺术"的迷狂心态,值得后人学习。
近代作画多董源、李成二家笔法,树石各不相似,学者当尽心焉。
树要四面俱有干与枝,盖取其园润。
树要有身分,画家谓之纽子,要折搭得中,树身各要有发生。
树要偃仰稀密相同。有叶树枝软,面后皆有仰枝。
画石之法,先从淡墨起,可改可救,渐用浓墨者为上。
石无十步真,石看三面,须方多园少。
董源坡脚下多有碎石,乃画建康山势。董石谓之麻皮皴,坡脚先向笔画边皴起,然后用淡墨破其深凹处,着色不离乎此。石着色要重。
董源小山石谓之矾头。山中有云气,此皆金陵山景。皴法要渗软,下有沙地,用淡墨扫,屈曲为之,再用淡墨破。
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
山水中用笔法,谓之筋骨相连;有笔有墨之分,用描处糊突其法,谓之有墨;水笔不动描法,谓之有笔。此画家紧要处,山石树林皆用此。
大概树要填空,小树大树一偃一仰,向背浓淡,各不相犯,繁处间疏处,须要得中。若画得纯熟,自然笔法出现。
画石之妙,用藤黄水浸入墨笔,自然润色,不可用多,多则要滞笔,间用螺青入墨亦妙。吴妆容易入眼,使墨士气。
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分外有发生之意。登楼望空阔之处气韵,看云采即是山头景物。李成、郭熙皆用此法。郭熙画石如云。古人云“天开图画者”是也。
山水中唯水口最难画。
远山无湾,远人无目。
水出高源,自上而下,切不可断 ,要取活流之源。
山头要折搭转换,山脈皆顺,此活法也。
众峰如相揖逊,万树相从,如大军领卒,森然有不可犯之色,此写真山之形也。
山坡中可以置屋舍,水中可置小艇,从此有生气。山腰用云气,见得山势高不可测。
画石之法,最要形象不恶,石有三面,或在上,在左侧,皆可为面,临笔之际,殆要取用。
画一窠一石,当逸墨撇脱,有士人家风;才多便入画工之流矣。
或画山水一幅,先立题目,然后着笔;若无题目,便不成画。更要记春夏秋冬景色:春则万物发生,夏则树木繁冗,秋则万象肃杀,冬则烟云黯淡,天色模糊。能画此者,为上矣。
李成画坡脚,须要数层,取其湿厚。米元章论李光丞后代有儿孙昌盛,果出为官者最多,画亦有风水存焉。
松树不见根,喻君子在野;杂树喻小人峥嵘之意。
夏山欲雨,要带水笔。册上有石,小块堆在上,谓之矾头。用水笔浑开,加淡螺青,又是一般秀润。画不过意思而已。
冬景借地为雪,要薄粉晕山头。
山水之法,在乎随机应变,先记皴法,不杂布置,远近相映,大概与写字一般,以熟为妙。纸上难画,绢上矾了好着笔,好用颜色,易入眼。先命题目,此之为上品。胸次宽阔,布景自然,合古人意趣,画法尽矣。
好绢用水喷湿,石上捶眼匾,然上帧子。矾法:春秋胶矾停, 夏日胶多矾少,冬天矾多胶少。
着色,螺青拂石上,藤黄入墨画树,甚色润好看。
作画只是个理字最紧要。吴融诗云:“良工善得丹青理。”
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李成惜墨如金也。
作画大要,去邪、甜、俗、赖四字。
山水之作,昉自汉唐,古笔遗墨,不复多见。米南宫评品称董北苑无半点李成、范宽俗气,一片江南景也。厥后僧巨然、陆道士皆宗其法,陆笔罕见,然笔往往有之,亦有逼于董者。其有学于然者曰:“江贯道用墨轻淡匀洁,林木树叶,排列珠琲,宋人亦珍之,视然则大有迳庭矣。”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
《富春山居图》邮品大长卷
它是中国山水画第一神图,它是361年前被火烧断为两截的第一国宝名画,它是乾隆酷爱但不辨真伪的绝世国宝名画,它是唯一前后两段分藏大陆和台湾的中国十大名画,它是唯一被总理牵挂而寄望合璧的民族瑰宝。
它,还是国家邮政倾力打造、倾注浓厚民族情感的重大主题邮票。
它,还是万众期待的2011年最应该收藏和投资的珍贵集邮品
它,就是——12米长,打破新中国邮票专用纸印制纪录的巨幅超长超大纪念张——《富春山居图》邮品大长卷。

富春山居图开幕式
',1)">
富春山居图讲解
',2)">
富春山居图境
',3)">
富春山居图和黄公望
温家宝总理最近提到一幅元画《富春山居图》,这幅画的作者,正是本人主人公黄公望。
《黄公望其人》
人过留名,小人留小名,大人留大名。黄公望人是大人、艺是绝艺,所以他的大名不仅能让后人荣光,还能让自己踩过的土地发光。坐落在常熟市石洞景区虞山南路的“黄公望纪念馆”,今天仍然是后人的骄傲、当地人的自豪和游人表达景仰和纪念的所在。纪念馆里有块大碑,据记载是1922年艺术大家吴湖帆、刘海粟在带学生外出写生顺道寻访“黄公望墓”时,见墓地荒芜败落,遂修葺并立下此碑。现代人应当切记,能为创造精神财富的高人艺士做点好事,很有可能会成为自己的人生得意之事,还会成为艺林、艺史记颂的良举佳话被长远传诵。
此碑正中刻的是“元高士黄大痴先生墓”,旁刻三行介绍文字:“公讳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善画山水,推‘元四家’之首,终年八十六岁,葬虞山西麓。”鉴于黄公望先生乃山水画一代宗师,有必要首先说说中国山水画。应该说画之山水,最早只是作为人物画、记事画的背景点缀出现的。经过了漫长的演变,南北朝时期终于出现了以山水画而著名的画家,比如戴逵、萧绎。隋代展子虔“游春图”的出现,可算做山水画卓然独立的一大标志。唐代山水画开始挺胸抬头,如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鲜艳赫目的青绿山水,王维、张燥等人开掘发端的水墨山水;五代时期的荆浩、关仝等画家接收、弘扬大唐之风,遂使山水画大象初成;到宋代俨然已经百花齐放、气象万千了,董源、巨然、李成、范宽、郭熙、米芾父子、马远、夏圭、刘松年、李唐,名家辈出,巨匠叠起。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也能互相取长补短,互助互促。到了元代画家手里,山水画终于有了些集大成的潮势气派,钱选、高克恭、赵孟頫都不同凡响,“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更是一举登顶成功。
有人戏言中国山水画是“商周开荒,战国撒种,秦人施肥,汉人浇水,六朝成树,盛唐开花,两宋结果,元人收获,大明修枝,大清新芽,二十世纪挣扎,二十一世纪收藏。”虽然多少有些道理,但也不必对现代和未来太过悲观,我认为只要人类还在,山水画就不会消亡,弄不好还会有新的高潮。须知山水是世间所有灵性的母体,是人类最终的归依,现代人喜欢周末和假期游山玩水,现在的有钱人很多人喜欢购买山水边的别墅,也有些人干脆依山傍水地自己盖小楼,其实也是趋近如画山水的一个表现。可见,山水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绝不是偶然的。对于崇尚天人合一的中国人来说,亲近山水、绘画山水、表达山水,其实就是表达自己的宇宙观、人生观,也是抒发自己的情怀、情感、情致的一种方法,甚至是宣泄宿命、失落、俗滞和郁闷的一道途径。
还是接着说黄公望。也许名字起的好确实管用,出生于1269年(南宋咸淳五年)8月15日的黄公望本名陆坚,自幼父母双亡,成了孤儿。有个叫黄乐的九十岁老头喜欢并收下了这个聪明可爱的小家伙,黄老头老年得子,喜不自禁,逢人便讲“黄公望子久矣!”嘿,这一下名字有了——姓黄、名公望、字子久。这孩子还真对得起“公望”二字,日后其果然名望日见兴隆,寿命活到86岁,也对得起“子久”二字。60岁时,黄公望还给自己起过两个号,“一峰”,“大痴”,这俩号起得既有气魄,又很洒脱,还有些自信、自哂的意味儿。
同不少大艺术家一样,黄公望小时候也有神童之誉,10来岁能写优秀诗文,20岁已经是满腹经纶,他的特点是兴趣广泛,经史子集、诗词书画、琴棋佛道、易经八卦,无不涉猎。可惜他身处朝代更替之时,蒙古人不但灭掉了南宋,还取消了北人总考不过南人的科举取仕制度。于是黄公望失去了考试做官的机会,当然他的才华足够他找到工作。所以在他成人后的二十多年里一直做些书吏类的工作,有点权利,业务不忙,经常参加文士雅集、诗酒歌会,四方游历,结朋交友,对道教尤其痴迷,还特制了一只铁笛,既吹奏,又练武,很有点浪漫大侠的风头。曾经因为穿着道士鹤氅上班办公受到上司叱责,黄公望怒而跳槽。47岁时,上司因命案入狱,黄公望受到牵连一并入狱,好在他交友确实管用,经朋友全力营救终于脱离囹圄。至此,年近50的黄公望终于决定“提前退休”,开始以全真道人的身份云游四方,兴趣来了还算命卜签赚点小钱,有时候还开设教堂,讲经论道,口若悬河,写字作画,出手不凡,不经意间名声鹊起,俨然得道神仙相仿。
黄公望真正把绘画当做人生大事,一般认为是从拜赵孟頫为师后开始。赵孟頫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元世祖忽必烈很重视他的政治宣传作用和卓越艺术才能,特别为他封官加爵。身份的显赫和才能的卓绝,使之成为元代文坛、书坛、画坛的领袖级人物。赵孟頫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能收黄公望为弟子,一定是看上了他绝顶的聪明、极高的悟性、洋溢的才华,或许还有他的虚怀若谷、云山风度什么的。
绘画中的模式方法、技术技巧,乃至形味得失、轻重取舍等,能得到明师指点,应该说是一条登堂入室、窥秘探奥、跳跃式前进的捷径。绘画这个东西,闭门苦研,孤独求进,是一条路。相互砥砺,切磋递进,又是一条路。黄公望两条路都走的很远。他出入赵府,追随老师,不但尽得真传,还看到了许多名家真迹,结识了更多的文朋画友。事实上,在此之前他自己已经结交的画友、文友、道友、酒友中,已经不乏名士高人,连那位闻名武林的“太极张三丰”都是他的好朋友,顺便说一句,老道张三丰的诗技画艺也是很不错的。
黄公望与“元四家”的另外三人都有交往。跟吴镇曾经互相题诗、相互赠画。跟倪瓒更是关系密切、引为知己,经常合作画画,一幅《江山揽胜图》,二人曾断续历时十年才合作完成,正是两位艺术大师共同进步和深厚友谊的明证。王蒙虽然年龄比黄公望小近四十岁,但由于他是赵孟頫的外孙,所以跟黄公望有种天然的联系,他对黄公望十分尊敬,经常请教,黄也很欣赏他。据说有一次,黄公望访问王蒙,恰好王蒙刚完成一幅《竹趣图》,兀自不太满意,听说黄公望来了,立刻洁室燃香,恭请黄公望指点。黄公望揣摩二三,建议在画上添上“一抹远山”和“一弯樵径”,王蒙灵犀一亮,立刻照办,结果《竹趣图》顿生意境、大得天趣。
除三家外,王渊,张渥,曹知白,高克恭,这些跟黄公望有交往的人,亦都是画史上一等一的大画人。元代画风追唐承宋,能形成中国绘画特别是山水画的鼎盛时期,既有艺术发展的必然,也有天时地利之类的偶然。由于元代统治者取消了科举考试,特别是实行“人分四等”,把南人列为第四等最低贱之人,致使大批文人学士出世无路,只能退避山野,觞咏林泉,游艺遣情,涂抹放心,“凡文人学士,无不欲借笔墨以自鸣清高”。这也是历史发展的的一种奇特景观,艺术在其中却失之东隅、得之桑榆了。
黄公望工诗词、擅曲令、精小楷、善吹笛。纵然是聪明智慧,但勤奋、执着仍然是他成功的必由之路。比如好友危素向他索画,五年以后他才画好送给人家,可见工作态度之一丝不苟。还是这个危素,家藏李思训、王维、荆浩、黄筌、董源、巨然、李成、范宽、李唐、郭熙、米氏父子等二十方原图真迹,视若至宝,从不示人,直到黄公望62岁时才肯拿出来请黄公望摹写。这份看重非同小可,黄公望不敢懈怠,又不敢唐突下笔,面对画迹,光观摩研看竟“淹滞六载”——琢磨了六年!到二十幅临写完毕,又用了八年!现代人“节奏快”、“应酬多”,恐怕再没人肯下这份苦功啦。
纸上工夫博采众长,写生工夫师从造化。黄公望一生都在山水中游走,写生自然是他的常修功课。乘扁舟、戴竹笠、穿芒鞋、携纸笔、挂铁笛,出入山石水色的黄公望,已经成为当地人口传、笔记中“仙人出没”的传说。“虞山一派空蒙色,落在黄痴水墨中”,更是他人对他揽胜入笔、山水进画事迹的恰切记录。
黄公望笔下有浅绛山水,有水墨山水,写实见硬功,写意有气度,元气嶙嶙,形足神备,因此使他几乎躲过了古今各类批评家的苛责,赢得了众口一词的褒扬。在绘画理论著作《写山水诀》里,他表达过一条他的审画原则:“士气为上”。这又让他赢得了爱挑剔的文人之心,而文人们的推崇,对后世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
以黄公望为代表的元四家,对明清画坛影响深远。沈周、文徵明、唐寅、董其昌、“金陵八家”、“新安四家”等,都是黄公望的热情拥趸。明代文坛领袖董其昌,不但明确提出了“元四家”的概念,更是把元四家列为了“文人之画”的“正传”。清代所谓的画坛“正宗”——“清初四王”,干脆把黄公望放在了自己“宗主”的地位顶礼描摹、亦步亦趋,一时间,元四家突然象大山一样沉重地压在了天下画家的头上。
就象第一个穿牛仔裤伟大,第一亿个穿就平庸一样,任何艺术高峰,都将在追随和模仿的浪潮中低落式威。“梅兰竹菊”高雅,但到了“人人写梅兰竹菊,家家挂梅兰竹菊”的时候,是不是人人高雅、家家高雅了呢?所以,元四家伟大,而仿元四家很可能就是一条死路。“清初四王”相对不被后代画人重视,其中原由也就可想而知了。明清画家石涛、八大、扬州八怪等人既学元四家、又拼命想摆脱元四家,也就同样可以理解了。当然这些后来者的话题,已经与黄公望的完美形象无关了。
1354年10月25日,元至正十四年,86岁的黄公望整理好干净的道服,端坐蒲团,面目含笑,在杭州羽化登仙,一个山水画巨人终于魂归山水。
徜徉在黄公望纪念馆内,可见两副对联,正可拿来权做本文结尾。一联,为现代美术史学家温肇桐先生撰、书法家冯景耀先生书写:
[i]苍莽秀逸痴翁体,
澹远宏浑山水情。 [/i]另一联,是清末画家季厚镕撰写的:
公亦痴,我亦痴,过黄崖埋骨处,时情痴到癫、狂、野;
品愈高,才愈高,传尚湖钓雪图,画笔高出唐、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