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 梅森:易经的不朽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06:10

一、古老的易,不老的学问

    《易经》为什么能够源远流长?为什么到了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还有它的现实意义?为什么它还能演绎出今天的科学易、管理易、生活易?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它抓住了自然本质的东西。孔子说:“乾坤其易之门邪?”即乾坤两卦是易经的开门卦。乾卦也是一种象,是所有阳性物类的象,如光明、刚健、广大、积极等;坤卦与乾卦是相对应的,是所有阴性物类的象,如晦暗、柔顺、静止、消极等。也就是说,天地万物虽然纷杂无序,但莫不有阴阳之理,都有类可取。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天地之外男女、刚柔、高下、明暗、动静……都有阴阳之属。一阴一阳这两种特性、两种功能在相辅相成、互补相融时,具备了天地之德。把阴阳之德合起来就是整个天地之德。我们的祖先能够用一阴一阳两种符号捕捉住天地之道、天地之德,这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只要地球还是绕着太阳转,易象就不会变,除非这个天地、这个太阳系、这个宇宙变了,这个宇宙不变,易经的易象就不会变。因此,《易经》既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也是一门新鲜的学问,关键是天地不老,天长地久,太阳运行不息,大地承载万物,易经古老而常新。

    二、 古老的易,生活的指南

《易经》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什么意思呢?道的本意就是道路,大道上有阴阳,比如,夏天人们选择阴边走,冬天人们选择阳边走,每一条道路都有阴阳,没有阴阳的道路是没有的。就是这条“道”,它就包含了变易、不易、简易的道理。上午东边是阳,西边是阴,到了下午呢,它就变过来了,这就是“变易”;这一规律天天如此、年年如此,这就是“不易”;它的变化又是很简单的变来变去,一边阴一边阳,这就是“简易”。不易、变易、简易全在这个“道”里面了,这就是“易”。我们天天在路上走,这就是道,道路两边分阴分阳,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些道理就在我们生活中间。正如冯友兰先生说的:你在日常生活中间,把这些司空见惯的、屡见不鲜的、天天看到的这些事事物物,去追问、追问、再追问,哲学就产生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间,一迈步,一扬目,“道“就在足下,阴阳就在身边,《易经》就是解读生活的。

古老的《易经》与现代人的思维有个断层,一般人会觉得陌生,因为陌生而不信任。其实,我们一日、一月、一年过的日子,遵循的作息时间,都是从“易“中来的。我们看日历、看时辰、日月运行、暑来寒往、昼夜交替、气象变化、四季衣着不同,人们的行为都在随着自然的变化而变化,与之取得和谐的关系,使人们健康、快乐地生活和生存,《易经》就是讲自然日月变化对人的总体的影响,人怎样顺从自然的变化,把握进退、把握得失、把握刚柔、把握动静、把握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易经》的六十四卦,也就是生活中的六十四个哲理,包含着人生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性格、命运、求职、事业、竞争、朋友、夫妻、孩子、敌友、成功、失败、顺境、逆境等等,都在这六十四卦之中,受这六十四卦的指导,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如乾卦的象辞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指:人若要有所成就,就要效仿天,运行不止,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己,自强不息。如坤卦的象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指:大地顺从天,人的德行应该像大地一样宽厚,人的胸怀应该像大地一样辽阔。这里以天道为刚健不息,以地道为厚德载物,认为人效法天地之道,可以养成既自强不息又胸怀宽广的品格,作为一种为人的修养境界,其价值是永恒的。

三、古老的易,文明的摇篮

八卦中的乾为天、坤为地、坎为水、离为火、震为雷、巽为风、艮为山、兑为泽,本是宇宙间的八种物质,它标志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六十四卦,基本分为三大类:即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科学知识。其实《易经》对中国的哲学、史学、文学、艺术、伦理、宗教以及天文、历史、数学、医学、气功等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享有极高地位,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母体,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易经与哲学、易经与数学、易经与中医、易经与政治伦理、易经与法律、易经与气象、易经与军事、易经与美学文艺、易经与建筑、易经与宗教、易经与史学、易经与婚姻、易经与气功等都有渊源的关系,它是文化的母体,文明的摇篮,这也是《易经》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古老的易,哲学的智慧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阐述唯物辩证法时说道:“任何事物都由矛盾着的两个对立面组成,它们即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无不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实际上它阐述的这一个唯物认识论的基本法则是我们先人早就有的唯物世界观,是易经思维的基本观点,伟人毛泽东用现代语言来叙述它。他所说的两个对立面就是事物两种阴阳对立的属性,八卦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四个阴阳对立面,万事万物发展变化无不由于阴阳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而形成新的对立统一。易经的两大功能:第一大功能为认识论,即如何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第二大功能为方法论,即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方法和手段来适应或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生,求得最好的生存和发展。《易传·系辞》中说:“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动静有常”就是认识论,怎么认识外部事物?用一个“常”字来认识。无论它是怎么样千变万化,你以不变应万变,什么不变?“常”字。事物变来变去,都是正常的,就是一动一静,这就是认识论,这就是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事物的一把钥匙。“刚柔断矣”,这个“断”就是方法论。“断”就是判断,判断里面又有选择的意思,判断是为了选择,判断是选择的前提。事物出现了动态,或者出现了静态,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对这个“动”与“静”作出一个判断,然后再去选择,是使用“刚”,还是使用“柔”,这时“断”就是方法论。因此,“常”与“断”就是哲学里面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易经》非常简约,言简意赅,一个“常”字讲了认识论,一个“断”字讲了方法论。  

大家都知道太极阴阳图,一半是阴,一半阳,以 S 曲线互抱。阳鱼中有一个黑点,阴鱼中有一个白眼,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并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阴阳两重性相互因时而转移,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就如大自然日月相推,昼夜相替。这种昼夜的交替就构成了一天。而夜晚的月亮,白天的太阳正是太极图阴阳鱼中的白眼黑点。用这样一张十分简单的阴阳太极图表现出了宇宙、人世、事物的基本结构特点与运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