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姑娘是真实故事吗:浙大海归涂博士自杀 中国学术圈原是个黑洞 (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7:00:47

人大博导余虹教授跳楼自杀前在《一个人的百年》写到:

一个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别人不能够理解。


新闻背景

1977年,涂序新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他一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高中毕业1995年保送进入清华大学水利系,2001年获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及法学硕。“9.11”之前顺利拿到签证,全奖学金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土木工程系,6年后拿到博士学位,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两年。2009年6月受聘于浙大,9月17日自杀身亡,终年32岁。 

 

遗书部分内容:在此时刻,我认为当初的决定下得是草率的,事后的发展完全没有预计,感谢一些朋友事前的忠告。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

虽然涂博士在和芝加哥朋友的交流中,对困难早有预见,然而,困难似乎比他想象中大得多。8月,涂博士开始焦虑,并开始服用药物帮助睡眠。但可以确定,涂博士在8月还没有绝望。


据死者在美国的同学回忆,5月份在芝加哥为他回国送行时,死者还很乐观,并说浙大建工学院口头上给了他副教授的职位。当时这位同学曾提醒他要注意浙大可能不守承诺,有可能只给他讲师职位。因为此类事件已有别的海归人士的前车之鉴。


这位(美国的)同学14年前与死者一起进入清华水利系,5年同窗。来美后又曾互有交往。作为多年同学,他认为死者是一个喜欢工作压力,喜欢挑战自我的人。本科期间竞争激烈,他以刻苦自律而表现卓异,曾经是当之无愧的年级第一名。



网友们的言论

首先,他不应该自告奋勇联系国内的大学,尤其是国内著名大学。对于在国外学有成就的人来说,想回国就业获得满意的待遇和研究条件必须采取一定的策略才行。回国前他应该做的是想方设法让国内高校如浙江大学“三顾茅庐”请他回来,而不是自己主动联系,因为国内高校主动邀请回来的话,在薪资待遇和科研方面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在这种情况下谈成20、30万的年薪比较正常。 

 

如果自己主动联系回国就业或者说主动送上门的话,基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其获得的薪资待遇和国内的博士毕业生应该差不多,所以涂博士在浙大只获得约 4000元的月收入应该是这样造成的。当然,每年排队想进浙大的海归博士太多了,所以浙大这样对待海归博士也是在情理之中,美国著名大学毕业的博士又能怎样呢? 


国内科研经费的分配是由少数人(学术大碗,国内也称之为学霸)说了算的,自然没有美国那么公平和科学

对于跳楼的浙大涂序新博士,我想说一句话。不管多么绝望,中国就是这样,要么接受它,要么离开它,无论如何,请不要对自己绝望。只有生命留着,中国才有改善的希望。


一个海归,如果你拥有的只有优秀和能力的话,回国最好三思。一个大学可以因为某个人是个牛海归而给特殊待遇(上百万)进行引进,但也可以同时告诉另外一个哪怕是比他强10倍的海归,我们不需要人,编制满了。一所大学招老师夸口来应聘的名牌大学博士生是10个里面挑一个,非名牌大学的博士看都不看。结果招了一个普通大学的硕士。在中国这种事情见怪不怪。



透视中国学术界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经做过一次海外留学与归国人员现状的大调查,其结果显示,不回国的留学生最大的顾虑是感觉时下国内是人情社会,关系网复杂”。



茶壶里的风暴:也谈浙江大学涂博士自杀事件

http://szjimust.blog.163.com/blog/static/9675379620091011104622855/


我和浙大合作不少。关于涂博士自杀这样一个悲剧,我只能说美国这边的反应是茶壶里的风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国内,尤其是浙大,根本没有把这件事看得很大。

第一,这“只不过”是另一起青年教师,据说还是有病的教师,自杀而已。至于教师上岗之前是从哪里来的,不重要。

第二,浙大内部正式的定位是:人才引进总的来说很成功。引进了很多人才,“只”自杀了一个(据说是浙大某领导的原话-为了公平起见,声明一下这个领导本人也是海归,所以大概说话比较不顾忌)。

第三,浙大已经仁至义尽。追悼会开了,还要怎样?

=====================

我认识的人里有正在考虑回国的新毕业的博士。我的劝告是:

(1)作为新人,要有新人的觉悟。美国怎么样,中国怎么样?牛气冲天的小辈被老头们狠整的例子到处都是。美国这里手段比较单一,大多是在晋升上卡人。中国的手段很多(小到不给办公室,中到不给住房补贴,大到不给职称;而且很多时候出了事情,不是什么人特意整你,而是新人不幸遇到制度的BUG),但是本质是一样的。

(2)具体到个人。我建议首先要端正态度,不要看一时的得失,尤其是个人生活待遇的得失。“吃亏是福”。既然读了博士,那一定是多少热爱科学研究的。要以事业为重。一时的起伏看开些,以最悲观的底线争取最乐观的结果,这样的心态最容易成功。

(3)具体到找职位。如果有美国的助理教授职位,就不要接中国的副教授职位。中国的副教授大致相当与美国的高级博士后而已,在正常情况下很不独立。

(4)如果有美国的博士后的职位,就不要接中国讲师及其以下的职位。如果博士后的课题对自己以后事业发展有帮助,就最好再多学点东西(不光是学技术,更要学习体制里的常识,认识体制里的人)。

(5)如果有美国工业界的职位,最好工作几年再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6)如果不幸在美国一个职位都没有,必须回国,那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7)如果回国,一般情况下,不要去那些二线甚至三线的学校。最好的仍然是北大清华浙大交大复旦科大南大这一流的学校:制度相对稳定(虽然涂博士自杀于浙大,但是其他二线学校平均而言只会更不稳定),而且争取经费相对容易。这两点对于新人来说是及其重要的。有人说去二线学校工资高,管得松(外快多)。第一,我不信。第二,就算工资高,能维持几年?工资越高,压力越大,如果你真牛,直接去一线学校绝对从长期看更好。

(8)再说一点:不要问国家给了你什么,要问你给国家贡献了什么。虽然这有高调之嫌疑,但是其实是调节自己心态的良法。有时候钱,地位之类的东西,来晚一点更好


浙大海归涂博士自杀 中国学术圈原是个黑洞 (下)

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1147002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