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励志电影:中国-东盟自贸区今起正式启动 步入零关税时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21:32:17
 中国-东盟自贸区今起正式启动 步入零关税时代 按照《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时间框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今日起(2010年1月1日)全面启动。标志着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组成、接近6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4.5万亿美元贸易额的区域,开始步入零关税时代。

    自贸区建成启动后,中国与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六个东盟成员国间,将有超过90%的产品实行零关税,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将从目前的9.8%降至0.1%,上述东盟成员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将从12.8%降至0.6%。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四个东盟新成员将在2015年对90%的中国产品实现零关税的目标。

    中国—东盟自贸区论坛组委会副秘书长魏然30日在南宁宣布,1月7日至8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论坛将在广西南宁举行,论坛举办期间,将举办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仪式。截至12月28日,在已确认参会的229位嘉宾中,东盟国家部长级嘉宾10位。

    中国商务部贸研院院长霍建国29日在接受本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民企将因此受益,旅游费用从长期看也将呈下降趋势。他指出,自贸区的建成将使旅游更加方便,从经济发展和便利化角度分析,旅游业的机会变得更多,长期来看,旅游机票以及组团费用将呈下降趋势。对于许多从事纺织、日用品贸易的江浙民企而言,自贸区建成将使企业进一步降低。

    霍建国表示,自贸区建成有利于中国一些优势产品出口,但中国也会从东盟增加原材料、植物油等进口,双方企业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

    商务部研究院科研处处长李光辉认为,在自贸区不断推进过程中,肯定会出现更多贸易便利化现象,双方投资也将不断增加,生产要素和资源要素的流动将因竞争不断加快,推动促进经济发展。    此外,广西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古小松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中国与东盟的互补性贸易将极大丰富双边国内市场。东盟国家钢材生产成本较高,产能不足,为中国钢材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中国从东盟进口的原油、成品油、塑料原料、天然橡胶、铁矿砂和煤炭等能源型商品,可有效解决中国生产性原材料不足和能源缺口的困境。 中国—东盟用行动维护自由贸易  新华网北京1月1日电(记者马述昆 刘晓莉)2010年的第一天,中国―东盟自贸区基本建成。在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经济危机致使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的形势下,中国和东盟国家坚持选择合作共赢的道路,用行动捍卫了“自由贸易”。

    根据之前签署的一系列协议,双方90%的贸易产品从今天开始将实现零关税,并实质性开放服务贸易市场。这个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贸区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GDP6万亿美元,成为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

    自贸区建成、关税的降低是双方政府、商人、百姓的共同期待,90%的商品零关税,意味着将有超过7000多种的产品价格下降。

    2009年,中国关税总水平为9.8%,而中国对东盟平均关税则降到了2.4%。2010年1月1日起,中国对东盟平均关税将降到0.1%;东盟6个老成员对中国的平均关税将从12.8%降低到0.6%。东盟4个新成员,即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将在2015年实现90%商品零关税的目标。    回溯往事,从自贸区提出到最终建成,中国和东盟走了将近10年的路程。在这近10年里,中国和东盟一直在追求同一个目标——“友好、信任、自由贸易”,积极推进自贸区的建成。而这一自贸区的运行必将更加拉近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距离。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无一国家幸免的情况下,这种坚持无疑体现了“患难见真情”。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增长就说明了双方关系日趋紧密。1991年双方的贸易总额不到80亿美元,2008年已经达到2311.2亿美元。2009年虽然受经济危机重创,前11个月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额仍达到了1870.5亿美元。目前中国是东盟第三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双方投资额达到600亿美元;往返东盟―中国旅游的游客约900万人次。

    纵观历史,每次国际性的经济危机中,贸易保护都有抬头,但是合作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没有改变,敌对关系和贸易保护只会加速经济危机的蔓延,遏制世界经济复苏的势头。

    在这次的经济“寒冬”中,西方一些国家没有寻求“抱团取暖”,而是各自为政,打着“经济爱国主义”的旗号,采取贸易保护措施。而贸易保护抬头又引发报复性措施,从而导致各国贸易摩擦升级,关系恶化,实为”损人不利己”。

    英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下设的全球贸易预警处曾预计2009年上半年许多国家出台的贸易保护措施数目大约为70项,但实际施行的贸易保护措施比预计多出20%至25%。    此机构12月15日发布报告说自今年9月在美国匹兹堡召开G20金融峰会至12月初,全球共计实施105项贸易保护措施,而同期出台的贸易自由化政策仅12项,前者几乎是后者的9倍。 在本次应对危机中对世界经济回暖有很大贡献的中国却屡遭西方贸易保护的夹击。

    此机构12月15日发布报告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保护主义受害国。过去八九年中,中国对外贸易额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如今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去年出口占全球出口量超过8%。但中国以占全球出口8%的贸易地位遭遇了全球35%的反倾销和71%的反补贴措施,显然比例失调。

    来自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至11月3日,全球已有19个国家或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101起贸易相关调查,涉案总额超过116.8亿美元。中国已经连续15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自贸区的诞生是中国和东盟双方作出的重大决策,双方决心开放市场,通过开放实现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这是上策,是对贸易保护大声说“不”。可以说,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顺应国际趋势,是一种应对危机恢复经济的积极举措,为中国―东盟双方共度危机提振了信心。

    同时,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也将进一步加深亚洲经济区域化程度,使亚洲地区的经济通过不断整合完善结构,提升水平,并从而加强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对话合作,加速全球经济一体化。

    各国领导人都谴责并承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但应对金融危机需要的不仅仅是口号,更重要的是将口号付诸行动。正如温家宝总理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所说:“我们又要和各国一起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取得新的进展。我以为,世界经济如果像一潭死水一样,那是不可能发展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大家都不愿意做。现在需要的是行动。”    应对危机,让世界经济更快,更可持续发展,请不要做“口号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典范

    新华社记者冯坚

    中国-东盟自贸区随着2010年新年钟声的敲响正式建成,这是中国与东盟关系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区域合作方面具有划时代意义。

    这一自贸区的正式建成,不仅意味着一个拥有19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接近6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4.5万亿美元、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贸区在新年伊始醒目诞生,更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又一次实质性提升,是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的典范。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设想诞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亚洲经济困难时期。1999年,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马尼拉召开的第三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中国愿意加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联系。这一提议得到了东盟方面的积极回应。此后10年间,双方频繁接触,认真谈判,签署了一个个旨在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协议,朝着自贸区如期建成不断迈出坚实的步伐。    在当今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的大背景下,自贸区的建成更具现实意义。发展中国家因其经济的脆弱性受到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会更明显,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无疑大大提高了该区域经济体抵抗这一风险的能力。当然,自贸区还会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加速器和催化剂。中国与东盟在经济合作上不仅具有地缘优势,而且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东盟秘书长素林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认为,中国和东盟经济互补性强,自贸区将惠及双方。此外,东亚将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火车头,自贸区的建成将有助于世界经济尽快走出危机阴霾。

    自贸区不仅会促动东亚经济的腾飞,也会促进区域内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增进中国和东盟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中国和东盟不仅人口多,而且是文化、宗教和民族多样化的区域。随着自贸区推动双边经济的相互合作、融合,中国与东盟在包括文化在内的其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也会更加密切,从而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和理解,这反过来会进一步推动双边经济合作,更好地做到“与邻为善 以邻为伴”,并在相知中生和谐,在和谐中获共荣。

    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关系是全面的,合作是多方位的,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安全等各个方面。自贸区的建成将会助推双方在其他领域的合作。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去年10月在泰国出席第四届东亚峰会时指出,东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各国的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休戚与共。    加强区域合作是经济全球化的大势所趋,是增强抗风险能力的必由之路,更是互利互惠宗旨的要求。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东盟自贸区将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加速器、文化交流的大舞台和双边关系提升的新起点,为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树立典范。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引发亚太新格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正式启动。中国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文莱6个东盟老成员国之间93%的贸易商品关税降为零,与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4个东盟新成员将在5年后实施零关税,与货物贸易自由化同时启动的还有服务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安排。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经济潜力巨大,但其政治效应更是不容忽视,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在于它将引发亚太地区新一轮的区域整合。多年来,中国东盟双边关系的发展已经带动了东亚的“竞争性区域主义”发展。

    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关系源远流长,但由于近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殖民主义特别是冷战时期大国对抗的影响,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全面正常化展开基本上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尽管时间很短,但双方关系发展迅速,其中有几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一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当年所建立起的中国东盟峰会机制。中国在危机中的举动获得了东南亚国家的肯定与赞扬,东南亚的“中国威胁论”逐步变成“中国机遇论”。另几项举措发生在本世纪初:双方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决定建立自由贸易区等。

    中国东盟关系的快速提升引发了东亚地区其他国家的竞争性赶超:首先是日本与韩国,它们不仅相继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而且也各自以双边或多边的形式与东南亚各国签署经济合作协议;接着是东亚地区外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印度也争相效仿,积极推进与东南亚的关系,致使当今的东亚合作呈现多层面与多机制的发展态势。

    东亚合作的发展同样引发了后冷战时代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之严重关注,它先是推出包括“亚太自由贸易区”在内的各种旨在应对与消解东亚地区的泛亚太区域合作倡议,接着入主白宫的奥巴马政府更是迫不及待地直接在东南亚采取了相似的跟进性外交举动,不但试图进一步提升与东南亚重要伙伴的双边关系,更是引人注目地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昔日不受大国注重的东南亚如今成了国际社会竞相争取的香饽饽。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正式启动,标志着双方关系的另一次实质性提升。根据已经被中国东盟关系所启动的东亚合作的发展历程来看,完全可以预期,整个亚太国际格局会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而进一步整合与调整。东盟会再次成为世界大国竞相拉拢与角逐的对象。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启动将引发亚太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张振江(暨南大学 国际关系学系) 中国—东盟自贸区:如何打破中国产品"倾销魔咒"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于2010年1月1日全面建成。

    从温州鞋遭西班牙埃尔切市焚烧到莫斯科“艾米拉”大市场清除中国商人货物,从重庆摩托车兵败越南,到菲律宾纺织工会要求“纺织品关税保护”……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入“倒计时”阶段,如何打破中国产品在海外市场屡遭“倾销制裁”的“魔咒”,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中国—东盟自贸区面临深层考验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拥有19亿人口、接近6万亿美元G D P、4 .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启动以来,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增长迅速。

    然而,令人担忧的问题却始终高悬自贸区头顶: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往来中,除了农产品一项长期贸易逆差外,无论是投资还是贸易往来,都是不折不扣的贸易顺差。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陈雄章介绍,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初衷在于,以中国强大的外汇储备和经济增速为基石,吸引东南亚国家进入市场,共享发展硕果。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逆差,东盟国家在金融危机中的恢复能力较弱,将不排除东盟国家即使在2010年自贸区建成之后,也会启动贸易保护条款,形成事实上的贸易壁垒。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常务副秘书长许宁宁告诉记者,2009年以来,中国—东盟双方贸易额下降,1-6月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3 .8%,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相互开放市场,中国对东盟贸易顺差会加大,而东盟担心中国产品的大量涌入会冲击其中小企业,东盟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现正需出口的增长和外汇储备的增多、并担心失业增加。    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占9%,在东盟的对外贸易中,东盟与中国的贸易额占11%。在经济一体化中贸易是基础,双方的贸易产品品种应全面发展,以提升区域内贸易在各自对外贸易中的比重。虽然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近年来快速增长,但中国在东盟的投资额远远低于东盟在华投资额,东盟国家非常希望更多中国企业前往投资。
低价竞争难以为继:中国制造屡遭“滑铁卢”

    一个引人关注的焦点是:中国—东盟贸易逆差的核心原因是什么?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们认为:中国产品一贯以来采取的低价竞争手段,不仅容易遭到海外同行的强烈抵制,更有可能陷入自身“低价—劣质—退出”的怪圈,这也就是中国制造屡屡在海外遭遇“滑铁卢”的关键。

    中国制造在海外市场的“滑铁卢”以温州鞋为代表,2001年8月至2002年1月,俄罗斯发生的查扣温州鞋事件,整个浙江商人损失大约3亿元人民币,个别企业损失达千万元以上。2003年冬,20多家温州企业的鞋类产品在意大利罗马被焚烧。2004年1月8日,尼日利亚政府发布“禁止进口商品名单”,温州鞋名列其中……

    同样的情况也曾经在东南亚国家上演。自199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几大名牌摩托车如“隆鑫”、“宗申”、“力帆”等相继进军越南市场,并很快以价格低、外观美受到越南消费者的青睐,很快占领了当地市场。

    但2001年,越南开始调整部分进口产品的关税,大幅提高了摩托车散件进口关税。这给中国摩托车对越出口带来了严重影响,致使中国摩托车对越出口一下子从巅峰跌到谷底,2002年越南市场中国摩托车进口额仅达到4000多万美元,其中绝大部分还是执行的2001年以前双方所签合同的剩余部分。与2000年相比,2002年的出口量已减少了90%以上。

    常年从事摩托车营销业务的越南客商武元强说“中国摩托车企业进入越南市场,主要的战略动机,无非是认为越南的经济才刚开始,赶不上中国,所以认为在这样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以低价切入市场是最好的战略。低价竞争的战略导致很多设计质量不佳的摩托车一时间充斥当地市场,中国企业相互之间也进行低价销售的恶性竞争,因此迅速遭遇‘滑铁卢’。反观日本摩托车,与中国企业差不多同时进入越南,由于注重质量,虽然价格是中国品牌的几倍到十几倍,但仍然深受越南消费者喜爱。”

    许宁宁用“2年打垮日本摩托,3年打垮自己”来概括中国摩托车产业的“越南之旅”。他警告中国企业:“自贸区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分一杯羹的,要参与竞争,企业更要懂得游戏规则,不能吃了祖宗饭,绝了子孙路!”
利益共赢+通道共享=破解“魔咒”

    “尊重队友,利益共赢,通道共享,才能实现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过程中打破中国制造的‘倾销魔咒’。”这是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学者的共同看法。

    ———将自贸区中的同行视为“队友”而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这是打破“倾销魔咒”的首要条件。不久前,菲律宾纺织者协会已经对进入自贸区建成之后,中国服装和纺织品进入该国市场表示高度警惕,并计划要求政府启动贸易保护条款,以防止中国纺织品在当地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许宁宁说:“自贸区是要锻造整个区域面向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应该杜绝一进入对方市场就采取低价销售的手段。”

    ———学会通过行业协会的方式,与同行实现“利益共赢”。马来西亚对外贸易促进局官员诺哈鲁丁·诺丁认为,目前中国还习惯以大型国有企业与东盟国家的政府高层对接的方式来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这一做法尽管能够在短时间内赢得高层的认同,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却不太容易得到所在国行业协会为代表的同行的认可。他说“中国的企业应该尊重东盟国家的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反而更容易融入当地的经济生活。”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常务秘书长许宁宁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中国与东盟应该尽快实施双方行业对接工程,实现更多的贸易创造。双方行业需根据开放的新形势,及时对接、合理分工,从而积极组建新的产业链,提升本区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促进行业合作方面,双方的行业商(协)会则可发挥重要作用。我国行业商(协)会应尽快进入自贸区角色,加强与东盟行业商会的合作,共同探讨市场开放后的产业合作。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把促进双方各类行业商会的对接作为今年工作的重点之一,实施中国—东盟行业对接工程。

    ———与东盟国家共同建设“通道共享”的上下游产业链。

    由于中国具有强大的劳动力竞争优势,因此,原料采购中也逐渐具备了话语权。但中国在产品设计、技术创新领域仍然缺少足够的经验。相比之下,东南亚国家中的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在服装设计、电子产品创新、软件服务等领域具有较好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    著名经济学家汤敏认为,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行业协会和中小企业应该尽快实现对接,从而将各自的优势进行比较剖析,这就能够实现同行效益最大化。低价竞争和简单劳动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造成自贸区壁垒保护此起彼伏,只有将各自的优势最大化,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才能实现共赢的局面。(记者 何丰伦 吴小康)
中国-东盟自贸区将促进中国企业开拓越南市场——访越南中国商会会长杨真

    新华社记者李勍 韩乔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于2010年1月1日建成,届时双边93%的进出口商品将实现“零关税”,惠及区内19亿人口,进一步促进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经贸往来。

    越南中国商会会长杨真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中国与包括越南在内的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潜力将得到进一步开发,中国和东盟国家的企业和消费者都将享受到自贸区带来的实惠。

    杨真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对中国在越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市场销售都有益处。他说,在越中资企业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进口原材料、在越南加工、成品在越南市场销售的企业,如中资摩托车企业从中国进口零配件,其成品全部在越南销售;第二类是进口原材料、在越南加工、成品销往越南以外市场的“两头在外”企业,这类企业多是为了规避欧美国家的反倾销而来越南经营;第三类是在越南采购原材料的承包工程企业,主要采购水泥、沙子、钢材等。自贸区建成后,由于关税大幅降低,在越中资企业不论其产品在区内销售还是销往区外,都将以更低廉的价格获得生产原料,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杨真说,随着越南在环保和减排方面逐步提高标准,加强对员工福利的保护,中资企业目前低水平发展的模式今后将难以适应越南市场的竞争。越南作为东盟10国中4个新成员之一,将享受5年的过渡期,至2015年与中国实现自由贸易。中国企业应在这段时间内积极做好准备,抓住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机遇,增加投资,进行设备改造,同时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调整经营结构,提高经营水平,站稳越南市场。    展望明年中越经贸合作的前景,杨真说,今年中越双边贸易额预计达200亿美元,基本与去年持平,这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是来之不易的。目前,中国对越投资额在89个对越投资的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5位。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和中越两国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化,明年中越双边贸易规模会进一步扩大,越南工贸部的预测是250亿美元。

放眼世界 着眼亚洲 经营东亚
  全球金融危机虽已接近尾声,但其划时代的意义却不可否认。尽管“去全球化”不可能成为主流,但危机的肆虐却导致了一个“强势全球化”时代的结束。后危机时代,伴随着对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化的反思,在世界各地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对本区域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利益的再认识;加之WTO多哈回合谈判前景不明,区域主义大有取代多边主义之势。

    对中国而言,一个推动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历史机遇出现了。危机后,在东亚地区,撇开文化和地缘因素不谈,在经济方面各国已经与中国建立了非常紧密的联系,而危机后其对中国的向心力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经营,以东盟的发展为基础,以中国-东盟、韩国-东盟和日本-东盟自贸区的即将建立为标志,一体化的东亚经济具备了雏形。更积极地推动区域贸易自由化,加速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实现多赢,业已成为包括中、日、韩和东盟在内各方的共识。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了“东盟+3”(当时是“9+3”)对话机制的建立,从而为区域一体化奠定了体制基础,而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则势必进一步推动东亚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其实,东亚区域一体化的主张早已有之,东盟、日本和中国也分别按照各自的构想在推动。而当前区域一体化出现提速的态势,一个重要原因在于2009年日本政坛的大变局。从鸠山首相、民主党和日本新政府的有关政策宣示来看,建立一个“东亚共同体”已成为其施政纲领之一。在大选获胜、即将就任首相之际,鸠山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他以充满政治激情和理想主义的笔调指出,正在日益显现活力的东亚地区是日本的基本生存范围;就经济一体化而言,他重点强调了建立东亚共同货币的必要性。如果说一百多年前的“脱亚入欧”标志着日本对19世纪中国衰落、欧洲崛起的把握,以及通过拥抱欧洲实现现代化的抱负;那么目前其“疏美入亚”的姿态则反映了日本对21世纪美国衰落、中国崛起的判断,以及在美中之前寻求新的平衡,以左右逢源、求得利益最大化的尝试。有鉴于此,日本现政府对于东亚区域一体化路径的看法势必与自民党政府有所不同,以“10+3”(而非“10+6”或其他安排)为基础的机制可能得以确立,东亚区域一体化的政治可能性大大提高。

    “东亚共同体”本身是一个不甚明确且不甚恰当的概念。这是因为,在目前阶段,东亚区域一体化的目标不宜过高,而应集中于经济领域。从欧盟的经验来看,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从经济到政治的转化是曲折的;而就经济一体化而言,从自贸区到关税同盟,到共同市场,再到经济和货币同盟的进展也是缓慢的。这一过程在东亚可能更为漫长。特别是考虑到目前东亚各国的政治差异和来自区域外部的阻力,任何超越经济领域的一体化构想都很难实现。当前,东亚区域一体化的目标模式应是“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其第一步则是包括中、日、韩和东盟在内的“东亚自由贸易区”。

    在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建立过程中,国际经验,特别是欧盟的经验值得借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进,欧盟的一体化架构已经非常完善,目前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在政治方面(如里斯本条约的生效),以及货币一体化的地域扩展上(欧元区的扩大)。欧盟的经验全方位地展示了区域一体化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全过程,而其经济一体化进程则为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路线图。但欧洲的经验不能照搬,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同和东亚经济的自身特点决定了,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必然具有其独特性。比如说,以外汇储备池为基础设立一个“亚洲的IMF”(“AMF”)可能将成为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的一个步骤,并为将来共同货币的推出打下基础。    一旦东亚经济共同体得以建立,世界经济美欧亚三足鼎立的格局也将最终确立。居于动态发展的东亚经济共同体的核心,中国所能获得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将是巨大的。在目前难得的历史机遇下,中国应以更大的力度积极地推动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建设,应大力强化“10+3”机制,充分建立共识,同时淡化领导权之争,实现东盟和中、日、韩四方共治的局面。历史经验表明,区域一体化中不存在名义上的领导权,关键在于实际上的影响力。鉴于中国的经济规模和成长性,其在未来东亚经济共同体中的核心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梁国勇  联合国贸发会议经济事务官员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新华社图表,北京,2009年12月29日
图表:我国已成为东盟第三大贸易伙伴
新华社发
新形式 新起点 新平台——中国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  新华网北京12月29日电(记者 王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已进入紧张的倒计时阶段。业内分析人士认为,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自贸区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式、新起点,并成为与其他国家实现互利共赢的新平台。

    “这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里程碑。”中国商务部国际司商务参赞张克宁29日评价说。作为中国对外商谈的首个自贸区,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如期建成将对中国执行自贸区战略起到示范和标志性意义。

    全球金融危机深入蔓延,多边贸易体制深受冲击,多哈回合谈判进展缓慢。今年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将经贸政策重点转向发展自贸区,出台自贸战略,谈判步伐明显加快。

    世贸组织11月公布的一项报告称,包括自贸协定在内的区域贸易安排已经成为全球贸易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9年10月,向WTO通报、仍然生效的区域贸易安排达到186个。而据WTO秘书处估计,未通报和正在谈判中的区域贸易安排数量各在100项左右。

    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这一潮流,中国坚定实施自贸区战略,迄今为止已与五大洲的31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4个自贸区,签署自贸协定8个,其中已实施的有7个。

    2009年中国与巴基斯坦签署并开始实施自贸区服务贸易协定,在两国间建成了一个涵盖货物、服务和投资等全面内容的自贸区。2009年4月,中国与秘鲁签署自贸协定。这是中国与拉美国家签署的第一个涵盖货物、服务、投资、知识产权、贸易救济等领域的一揽子自贸协定。

    张克宁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自贸协定的实施为广大企业进出口创造了稳定、透明、自由、公平的环境,企业对自贸区优惠政策的利用率显著提升。    来自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显示,中国-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实施以来,中国已从东盟第六大贸易伙伴上升为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从2003年的782亿美元上升至2008年的2311亿美元,年均增长24.2%。
“现在泰国出口的蔬菜水果从曼谷产地到北京的超市最快只要4天,6年前这最少需要两周时间。”泰国驻华公使王逸生告诉记者。

    贸易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是自贸协定实施的另一重要收获。中国质优价廉的机电产品、船舶、钢铁、针织服装受到东盟伙伴国的广泛欢迎,而来自泰国等地的农产品则为中国普通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发展自贸区,中国已推动21个自贸伙伴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些国家对中国动用贸易救济措施也呈明显减少趋势。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认为,这显然为处于贸易摩擦风暴中心的“中国制造”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九成货物贸易零关税,服务部门不断开放,双向投资进一步便利化,即将建成的中国-东盟自贸区不仅将使双方经济一体化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也在国际上起到了不容忽视的示范效应。

    12月15日,《亚太贸易协定》第四轮谈判取得积极进展:中国、孟加拉、印度、韩国、老挝、斯里兰卡6个成员国部长共同签署了贸易便利化和投资框架协议,一致同意于近期完成第四轮关税减让谈判。《亚太贸易协定》正由原先单一的优惠贸易安排向自由贸易区的方向迈进。

    推进与挪威、海湾合作委员会、哥斯达黎加的自贸区谈判,启动中国-瑞士自贸区联合可行性研究,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从商务部2010年的工作规划中不难看出中国实施自贸区战略的步伐正进一步加快。

    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日前在2009年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强调,未来中国将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协力共建和优势互补,推动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推动现有自贸区谈判进程。

    “除中国-东盟自贸区已实施较久外,其他自贸区还处于实施的前半期,降税的高峰尚未到来。可以预见,自贸协定将在促进我国经济‘稳回升、转方式、拓空间’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陈德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