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杀原形1记忆:“拥堵费”是以收费替代管理的懒政思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23:02:23

“拥堵费”是以收费替代管理的懒政思维

 

据《扬子晚报》报道,清华大学教授陆化普,研究交通规划二十多年。近日,他建议在拥堵城市中向车主开征“拥堵费”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虽然只是学者的建议,这种观点也尚未进入到政府决策层面,但由于专家学者的影响力,社会仍为这种观点可能被相关部门采纳而担心。这种观点所透出的管理思路,值得商榷。

为解释开征城市拥堵费的原因,陆教授提到了新加坡的做法。从世界范围看,开征拥堵费的城市不只新加坡,还有伦敦等城市,但是,开征拥堵费的毕竟是少数。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是否适合发展中国家,是个很值得讨论的话题。

仅从中国自己的实际来看,造成国内各个城市拥堵的原因很多。汽车数量增加是根本原因,但还有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节点不通畅、公共交通方式未实现无缝衔接等原因。居民买车养车,谁都知道需要较大的成本支出。如果公共交通设施健全,能够较大地满足城市居民便利、舒适出行的需求,私家车的增长完全可能不会发展得如今这样快。不更多地着眼于公共交通建设力度,一味从收钱上想辙,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如果哪一天,我们的公共交通也能像东京、香港、曼谷等城市那样发达,想必很多人都会放弃汽车,过便捷、低碳的出行生活。

通过开征“拥堵费”来解决拥堵的建议,契合了部分地方政府所习惯的以收费替代管理的思路。

近些年来,面对社会发展呈现出的诸多问题,不少地方政府似乎都在有意无意地把收费当成解决问题的法宝。某些城市用水吃紧,相关部门就主导提高水价;天然气出现短缺,相关部门就考虑提高气价。水价、气价涨了,居民支出大幅增加,但水荒、气荒并未就此绝迹。而开征拥堵费与此类靠收费、涨价解决问题的管理思路,可谓异曲同工。

现实证明,不着眼于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一味向社会公众收钱,并不是解决发展中诸多问题的好办法。城市病了,是一个综合问题,不能指望一味灵丹就解决问题,更不能生病只想着让老百姓吃药。扩展阅读: 拥堵费,也许是“灵丹”也许是“毒药”  

11月8日,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在答复广州市政协委员提案中表示,广州将启动《广州市交通需求管理研究》,拥堵收费也将纳入研究论证。(《羊城晚报》11月9日)

如果征收拥堵费,真能缓解交通拥堵“城市病”,相信许多市民都会理解和支持。但是,拥堵费是否真能解决这一问题呢?需要细究。在我看来,伦敦收拥堵费的教训值得吸取。

伦敦市于2003年推出车辆拥堵费征收方案,到2007年底已经收取了8亿英镑的费用,然而伦敦的交通状况却无多大改善。2007年,在伦敦平均每行进1公里要等待2.27分钟,而在2003年2月,也只要2.3分钟。行政费用花费掉了拥堵费收入的一大部分,用于改善公共交通系统的费用却被削减。有人指责伦敦的官僚系统,伦敦的驾驶者似乎成了摇钱树:收费标准不断提高,收费范围不断扩大,行车速度却没有越来越快,只有运营费用持续增长。伦敦收拥堵费的教训的最大启示在于:拥堵费并非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灵丹妙药。如果没有合理的制度安排,拥堵费甚至很可能沦落为“养人费”,或者成为职能部门创收的新手段。

交通拥堵费并非不能征,但它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公共交通必须足够发达,交通管理、道路规划必须跟上,让民众的出行有一个可替代的方式。否则,征再多的交通拥堵费也没有用,民意基础还有待观察。与此同时,我们还没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控制征收成本。在这方面,伦敦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众所周知,征收拥堵费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推行公共交通优先,基于此,征收的拥堵费要用于改善公共交通。伦敦征收的拥堵费,用于改善公共交通系统的费用却在削减———2007年伦敦用于拥堵费行政管理的支出为1.6亿英镑,而用于巴士和交通流量改进的资金不足1000万镑。这种结果无疑与初衷大相径庭。那么,拿什么来证明我们的城市在收取拥堵费的时候,征收成本会比伦敦低呢?近年来有关公路收费扣除养人费外就所剩无几的报道还少见吗?

“伦敦收拥堵费”的教训告诉我们,开征交通拥堵费一定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