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市场 在线观看:教有生命的历史 塑有活力的课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5:16:20

教有生命的历史  塑有活力的课堂  

文登市实验中学   郐红荣  

   

早在上世纪20年代, 李大钊 先生就告诉我们:历史是有生命的。那么,作为历史教育的课堂也应当是有生命的,它是师生生命的一部分,是提升和完善生命的一个场所,是点化和润泽生命的园地。如何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使历史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下面,我以《改革开放》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尝试。  

一、多方整合,赋予教材以生命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教材以静态呈现,教学过程却是动态生成的,教学赋予了教材生命。教师的使命就在于还教材以生命。既遵循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凭借教材又能跳出教材,多方整合,使教材内容更加鲜活,内涵更加丰富,个性更加鲜明。  

1.调整结构,重新组合,让教材有灵性  

没有普遍适用的教材。为了使学习内容以整体状态呈现,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们可以适当调整教材内容的排列顺序,重新组合。  

《改革开放》一课的内容可以分为“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部分,“对内改革”又包括“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两方面。但在教材的编写中却是这样呈现的:农村改革——对外开放——城市改革。我认为这样就割裂了对内改革这一部分内容的完整性,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所以,基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在教学中我把“城市改革”前调,并冠以醒目的标题:改革篇——农村的故事,改革篇——城市的故事,开放篇——城市的故事。  

看似一个简单的移位,却让教材内容处于一种被激活状态。它不再呆板,不再牵动教师与学生循规蹈矩,亦步亦趋,而是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学的需要充满了灵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唤醒生命的力量。  

2.适度拓展,纵深联系,使教材有弹性  

教材是教师讲授内容的材料和依据,是知识与思维的载体。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借助教材引发、生成问题。它是一种师生对话的文本。我们应该依托教材中的“内核”,适度拓展,纵深联系,形成具有聚合功能、集团优势的教学“块”。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几经变革,这些内容犹如一个个点,洒落在学生的记忆深处,如何让它们与本节课要学习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连成串,形成一个主题,在教学中我设计了知识链接这一环节:探索篇——党的故事。依次出示《向农民宣传土地改革法》《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图片,用这一幅幅不同时期的图片,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引发深度思考:农村的出路到底在哪儿呢?这样,不仅为新课的学习打下知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更重要的是依据教材内容,发掘出与之相关的知识链,使学生对不同时期农村的生产关系有了整体的认识,头脑中形成一条鲜明的主线: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学习“对外开放”这一内容时,我也设计了一个环节:开放篇——历史故事。出示《汉朝丝绸之路》图、《唐朝对外友好往来》图以及清朝 “闭关锁国”政策的漫画,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政策带来怎样的结果?通过这些史实,让学生得出结论:开放则国强,锁国则落后。从而体会“对外开放”这一决策的英明所在,感悟到“以史为鉴”的真谛。  

审慎选择知识点延伸扩展,增加了教材的弹性,丰富了教材的内涵,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存,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还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把课上得丰满。  

3.融入生活,连接热点,让教材有磁性  

《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把“生活”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努力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历史“活”起来,成为当今历史教育的一种时尚。  

在《改革开放》一课中,我实现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融合。初二的学生一般出生在95年以后,他们对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体会不是很深的。所以我呈现个人不同时期的生活照片,采用口述史学的方法,讲述改革开放给我的生活带来的变化,用我的亲身经历做教材,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此外,为了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我把乡土文化“宋村的蔬菜大棚”“界石的樱桃园”引入课堂;为进一步认识改革开放的成就,“上海世博会”也成为课堂上一大看点;就连知识迁移运用中,我也把本地居民改革开放前后人均收入的变化列入其中。  

实践证明,将现实生活融入课堂,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是亲切的,是触手可及的,从而增强了教材的吸引力,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一种饱满的兴趣与激情。  

二、                                      多管齐下,赋予课堂以活力  

充满活力的课堂应该是洋溢着人文关怀,蕴含着问题探究,彰显着知识魅力的课堂。学生徜徉其间,亲历过程,在过程中领悟体验,在学习中提高发展。  

1.善用即时性评价,营造和谐课堂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即时性评价以其直接性、快捷性、高频性,为教师的价值引导和情感渲染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如,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时,我会提醒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当学生声情并茂读书时,“听同学们读书真是一种享受!”如春风拂过耳畔;引导学生交流时,“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碰撞就会有多种思想!”“不仅要做听众,更要做发言人!”激励学生勇敢地站起来;当学生为濒临倒闭的工厂出谋划策时,我发自内心地称赞:“你是一个高明的厂长!”“你是一个明智的厂长!”;当有个同学回答问题出错了,和风细雨润心田:“再读一遍,你肯定能找到准确的答案!”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诚的引导,真心的鼓励,真情的激励,打开了学生心灵的窗户,使学生的精神更加振奋,行为更加积极,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和鼓舞,这笔财富能让学生铭记一生并对他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  

2.巧设问题情境,构建快乐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创设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情境,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受,从而更加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  

“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如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呢?我设计了一个情境——“请你当厂长”:  

 1984年3月23日 ,福建省55位国营厂长联名向省委、省政府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中写道:现行体制下的企业为国家所有,一切都是公家的,干多干少一个样,这些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为此,我们怀揣冒昧大胆地向你们伸手要权。这封“松绑”公开信很快轰动全国。  

假如你就是其中一位厂长,你将如何改变“一切都是公家的”现象?怎样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你伸手要权干什么?同学们在读书的基础上,经过小组讨论,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说明他们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已经心领神会。  

这种学习活动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得以螺旋式上升和发展。  

3.借助媒体之力,打造高效课堂  

多媒体的优势非常多,它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使难以觉察的事物能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在学习“对外开放格局”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动画演示,依次将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闪烁出现,再用箭头向内地推进。这样,难以理解的文字材料转化成直观的形象,由点到面、由沿海到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就清晰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从而顺利地突破教学难点。此外,我还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深圳传奇”“浦东崛起”等大量图片资料,“数据看改革对联话改革”“学思之窗”“学以致用”等丰富的文字资料。  

借助多媒体教学,节省时间,增加密度,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送生命的气息。”只有真正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塑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才能够让师生体验到一种生命的尊严、收获的快乐,才能真切感受到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