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i漫画:初二上课外记叙文阅读选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1:35:42
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棠
①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民风乡俗中,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而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外的春节。
②春节是现在通行的官称,我却跟我的运河乡亲父老一样,守旧地尊称为过年,或曰大年。
③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
④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火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哔剥哔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小米、玉米糁①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够,不愿放下筷子。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卖糖葫芦的小贩穿梭来往,竹筒里抽签子,中了彩赢得的糖葫芦吃着最甜。卖挂落枣儿的涿州②小贩,把剔核晒干的老虎眼枣儿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转着吃。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自卖自夸。还有肩扛着谷草把子卖绒花的小贩,谷草把子上插满五颜六色的绒花,走街串巷,大姑娘小媳妇把他们叫到门口,站在门槛里挑选花朵。上年纪的老太太,过年也要买一朵红绒花插在小疙瘩鬏③上。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鸡笼子里,喂养了一个月的肥鸡,就要被开刀问斩。家家都忙着蒸馒头和年糕,穷门小户也要蒸出几天的豆馅团子。天井的缸盖和筛子上冻豆腐,窗沿上冻柿子,还要渍④酸菜。妇女们忙得脚丫子朝天,男人们却蹲篱笆根晒太阳,说闲话儿。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香烛纸马送灶王爷上天。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下来,火化之前,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便在影壁⑤后面竖起天地杆儿,悬挂着一盏灯笼和在寒风中哗啦啦响的秫秸棒儿,天地杆儿上贴一张红纸:“姜太公在此”,邪魔鬼祟就不敢登门骚扰了。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制钱⑥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院子里铺着芝麻秸儿,小丫头儿不许出屋,小小子儿虽然允许走动,却不能在外边大小便,免得冲撞了神明。不管多么困乏,也不许睡觉,大人给孩子们说笑话,猜谜语,讲故事,这叫守岁。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声中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子们在饺子下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天麻麻亮,左邻右舍拜年的人已经敲门。开门相见七嘴八舌地嚷嚷着:“恭喜,恭喜!”“同喜,同喜!”我平时串百家门,正月初一要给百家拜年。出左邻入右舍,走东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这时我才觉得得到了公认,我又长了一岁。
⑤今年是我的本命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注释:
①糁儿:谷类磨成的碎粒。糁,读shēn。
②涿州:在河北省。涿,读zhuó。
③鬏:头发盘成的结。鬏,读jiū。
④渍:腌渍,浸泡。渍,读zì。
⑤影壁:大门内或屏门内作遮挡用的墙壁。
⑥制钱:明清两代官局监制铸造的铜钱。形式、分量、成色都有定制,所以称为制钱。
15.文章第④段围绕着“过年”,记叙了哪些主要活动?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腊八以后,家家户户备办年货;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正月初一拜年贺岁。
16.阅读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说说你对“舍不得吃”,“吃起来却又没够”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从下面的三个过年习俗中任选一个,结合自身的体验,说说它包含着人们怎样的愿望。(不超过150字)(5分)
习俗(1)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香烛纸马送灶王爷上天。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下来,火化之前,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
习俗(2)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声中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子们在饺子下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要赏压岁钱。
习俗(3)我平时串百家门,正月初一要给百家拜年。出左邻入右舍,走东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腊月初一吃炒食(1分,意思正确即可)  (2)腊月初八喝腊八粥(1分,意思正确即可)  (4)腊月二十三祭灶过小年(1分,意思正确即可)  (5)除夕之夜包饺子、守岁(1分,意思正确即可)  16.“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令人赏心悦目”,“吃起来却又没够”是因为腊八粥非常香甜可口。(2分,意思正确即可)  17.略。(扣住题意作答3分,语言表达2分,共5分)
年 夜 思
冯骥才
①今年算冷够劲儿了。绝迹多年的雪挂与冰柱也都奇迹般地出现。在这久违的大雪里,那些点灯的窗子充满金色而幽深的温暖。中国人的年是红色的,那飞雪中飘舞的红吊钱,被灯笼的光映红了的雪,还有雪地上一片片分外鲜红的鞭炮碎屑,深深嵌入我们儿时对年的情感里。
②旧时的年夜主要是三个节目。一是吃年饭,一是子午交接时燃放烟花炮竹,一是熬夜。儿时的我,首先热衷的自然是鞭炮。鞭炮都是父亲遣人到炮市上去买,用三轮运回家。我怀里抱着那种心爱的彩色封皮的“炮打双灯”,自然瞧不见打扮得花枝招展而得意洋洋的姐姐和妹妹们。至于熬夜,年年都是信誓旦旦,说非要熬到天明,结果年年都是在劈劈啪啪的鞭炮声里,不胜困乏,眼皮打架,连怎么躺下、脱鞋和脱衣也不知道。
③在儿时,我从来没把年夜饭看得特别非凡。只以为那顿饭菜不过更丰盛些罢了。可是轮到我自己成人又成家,年饭就渐渐变得格外的重要了。
④每到年根儿,主要的事就是张罗这顿年饭。70年代的店铺还没有市场观念。卖主是上帝。猪的“后座”是用铡刀切着卖;冻成大方坨子的带鱼要在马路上摔开。做年饭的第一项大工程,是要费很大的力气把这些带着原始气息的荤腥整理出来。记忆中的年饭是一碗炖肉,两碟炒菜,还有炸花生米,松花蛋,凉拌海蜇和妻子拿手的辣黄瓜皮……当然每样都是一点。此外还有一样必不可少的,那是一只我们宁波人特有的红烧鸭子,但在70年代吃这种鸭子未免奢侈,每年只能在年饭中吃到一次。这样一顿年饭,在当时可以说达到了生活的极致。那些岁月,年就是人生中一年一度用尽全力来实现出来的生活的理想啊!
⑤然而,这年饭还有更深的意义。由于年饭是团圆饭。就是这顿年饭,召唤着天南海北的家庭成员,一年一次地聚在一起。为了重温昨日在一起时的欢乐,还是相互祝愿在海角天涯都能前程无碍和人寿年丰?此刻杯中的酒,碗里的菜,都是添加的一种甜蜜蜜的黏和剂罢了。那时,父亲在世,年年都去他家,钻进他的阴暗的小屋,陪他吃年饭。他那时挨整,每天的惩罚是打扫十三个厕所。于是我们的年饭就有了另一层意愿……叫他暂时忘了现实!
⑥我有时奇怪。像旧时的年,不过吃一点肉,放几个炮。但人们过年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劲头?那时没有电视春节晚会,没有新春音乐会和新商品展销,更没有全家福大餐。可是今天有了这一切,为什么竟埋怨年味太淡?
⑦我想,这是不是因为我们一直误解了年?
⑧我们总以为年是大吃大喝。这种认识的反面便是,有吃有喝之后,年夜饭似乎就没什么了。其实,吃喝只是一种载体,更重要的是年赋予它的意义。只要我们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紧拥不弃,年的灯笼就一定会在大年根儿红红地照亮。
(有改动)
15.作者在文中写出了自己对“年夜饭”的感受和认识,请你写出围绕“年夜饭”行文的思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第⑤段画线句形象生动,耐人寻味,请结合上下文试作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现今人们埋怨“年味太淡”了,作者认为是人们误解了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简要陈述你的理由。(5分)(100~1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答案要点:①小时候,我认为年夜饭不过比平时更丰盛些(或:没把年夜饭看得特别非凡)。  ②成人成家后,我认识到年夜饭意味着生活理想的实现、家庭成员的团聚(或:年夜饭格外重要)。  ③由年夜饭引发的对“年味太淡”的思考。(3分。每空1分)  16.示例:(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年夜饭使家庭成员团聚在一起时的温馨甜美。(3分。写出“年夜饭”1分,结合“甜蜜蜜”“黏合剂”具体分析2分)  17.示例:我也认为埋怨“年味太淡”的人的确是误解了年。他们往往是把物质上的满足看得太重,而忽略了年所蕴含的重要意义。吃年饭时,吃喝只是一种载体,更重要的是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家庭为单位的大团聚,亲情、孝心,对美好未来的希望与祝愿。(5分。写出自己的看法1分;陈述理由3分,语句通顺、字数符合要求1分)
屋梁上的柳条箱
孙春平
①小雁翎从懂事起,就记着家里的屋梁上吊着那只旧柳条箱。
②小雁翎不止一次问,那箱里装的是什么呀?奶奶说,别人的东西,哪儿知道。雁翎说,一个破箱子放在哪儿不好,吊在那儿多难看。奶奶说,不是怕耗子嗑嘛。雁翎问,箱子是谁的呀?奶奶说,是你的一位知青叔叔的,走时说会回来取。雁翎问,叔叔?我怎么从来没见过这叔叔?奶奶想了想,笑了,说按辈分,你应该叫他爷爷,他住在咱家时,你爸爸就喊他叔叔。唉,这一走就三十多年了,那时你爸才十一二。雁翎再问,那知青是什么呀?奶奶说,就是城里念书的学生。
③好奇的小雁翎还问过爸爸。爸爸说,那个叔叔姓徐,高高的个儿,戴着眼镜,一有空就看书,看过了还写,说是记日记,我估摸柳条箱里装的就是他的书和日记。徐叔叔常带我去屯东的河里玩,夏天游泳摸螃蟹,冬天滑雪溜冰车。有一年冬天,你奶奶病了,烧得那个邪乎,徐叔叔连夜带我去乡里卫生院买药,回来时就遇到了狼。那次要不是身边还带着咱家的大黄狗,可就坏事啦。雁翎又问,那他为啥把东西扔在咱家就不要啦?爸爸的脸色暗下来,说,那年徐叔叔得到大学通知时,大学已开学好几天,再不去报名就给除名了。也不知公社里的哪位马大哈把那么重要的一封信给弄到靠墙的桌缝里去了,害得徐叔叔连回趟家的工夫都没有,就把不想带到学校去的东西都划拉进柳条箱,只说日后回来取。至于他为啥一直没来,我也说不清楚了。雁翎追问,那他现在在哪儿呀?爸爸摇头说,他刚走的那两年,还有信,后来信就稀了,断了。
④但雁翎知道,爷爷奶奶可是把那旧柳条箱太当回事了,几乎当成了眼珠子。有年夏天,连降大雨,为防泥石流,乡里要求傍山而居的村民立即转移。那天,爷爷奶奶拉着她都顶雨跑出了屯子,转身又跑回家,扛了那破箱子追上来。有人开爷爷的玩笑,说是啥金银细软呀,值得你这样不顾命?爷爷说,要是自个儿的东西,别说金银细软,就是传国玉玺我也扔了它,可这是别人寄放在咱家的,管它是啥,也丢不得的。
⑤两年前的一天夜里,爷爷奶奶看家里的那台黑白电视。奶奶突然指着屏幕说,那新当选的县长是不是在咱家住过的小徐子?爷爷凝睛再看,说错不了,也姓徐,也戴眼镜,只是比过去胖了,老了。真没想,这兄弟出息成个大县长,这回他可该来家取东西啦!小雁翎也高兴地喊,呀,咱家住过大县长,看谁还敢小瞧咱!爷爷照着她屁股就给了一下子,黑着脸说,这话可不许去外面说,丢人!
⑥但一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徐县长却一直没来取他的柳条箱。雁翎不止一次想,也许是爷爷奶奶老眼昏花认错人吧,但自从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徐县长,爷爷奶奶一到夜里那个时间,也不管小雁翎是看动画片还是看《还珠格格》,都把电视频道调到县里的新闻上去,不错眼球盯着看,一边看还一边嘀咕,看那个做派,还有年轻时的影子呢。从电视里,小雁翎知道徐县长爬山越岭到山区考察,号召山里人多养绒山羊;小雁翎还看到徐县长亲自带人到山里打井,说山里人喝了深井里的水不得粗脖子病。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徐县长带人规划通往山里的公路,主持人说,那条路就从她家的屯后经过,还要铺成黑色路面。爷爷高兴地说,这回小徐可要到家来看看了。奶奶立时就催快把吊在梁上的柳条箱取下来,说把落在上面的灰尘擦干净。(A)可柳条箱擦了一次又一次,徐县长仍是没有来。
⑦徐县长以身殉职的消息也是从电视上知道的。天降暴雨,山里的一处水库决了口,徐县长带人去救灾,连人带车滚进了洪水里。爷爷奶奶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不住地说,这种事怎么就偏让好人遭上呢?
⑧(B)几天后,县里的干部来到家,说徐县长出发救灾前曾写下嘱托。遗嘱上有一条说,他当年插队时曾住黑石沟赵吉年家并存有一些物品,如遇到不测,请代他将那些物品就地焚毁,并代向赵家兄嫂及小侄致以永远的怀念与敬意。
⑨烈焰腾腾,浓烟腾腾,就在家里的院当心。那一刻,看着爷爷奶奶哀伤的样子,小雁翎的双眼也模糊了,她只是不解,这么些年,爷爷的徐老弟……爸爸的徐大叔……自己的徐爷爷为什么一直没来家取他的柳条箱呢?(有删改)
15.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用简练的语言,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3分。每空1分)
(1)小雁翎对柳条箱好奇;(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雁翎见爷爷拼命护箱;(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雁翎一家盼望主人取箱;(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选文处处写小雁翎一家对柳条箱的珍视,实际上也在写“徐县长”这个人。请从文中画线处任选其一进行简要分析,说说他的为人。(3分)
我选择________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简要分析文章第⑨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章以小雁翎的所见所感为线索塑造了一系列感人形象,触及了“诚信”这个话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就“诚信”谈谈你的理解。(字数80~120字,4分)
15.  (2)小雁翎得知柳条箱来历  (4)小雁翎偶识柳条箱主人  (6)小雁翎家伤心焚毁柳条箱(或:小雁翎家焚毁柳条箱)  16.答案示例:示例一:A从上文知道徐县长因为忙于公务,为县里造福而没来取柳条箱,并不是他有意忘记,由此看出他是个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的好公仆。  示例二:B救灾出发前写下嘱托,表明其临危不乱,镇定自若。遗嘱交代早年寄存在小雁翎家的柳条箱,并嘱咐就此焚毁,向小雁翎一家致以问候,说明徐县长诚恳朴实、讲究诚信、无私奉献、重感情、没有官架子。(本题共3分。选择1分,对语句进行恰当分析1分,说为人1分)  17.(1)渲染了故事悲凉的气氛。  (2)表达了对徐县长这个人民好公仆形象的深深怀念。  (3)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本题共2分。每个要点1分。只要写出其中两个要点即可)  18.略。(评分:共4分。谈出对诚信的理解1分;“结合文章内容”1分;“联系生活实际”1分;语句通顺、有条理,且符合字数要求1分)
租房感悟
培志
①在我的几次租房经历中,北京的那一次让我难以忘却。
②那是一个星期天,我与爱人一同去一处平房集中的地方,想租一间房,暂住一段时间。
③转了半天,才找到一处待出租的平房,一看房子,我们为难了,说是两间房,房左右两侧都是门,可是中间没有隔墙,只能住一家。按房主说的价,两间房月租金800元。我心想:自己是临时住,只要一间就够了,租两间太浪费了。
④我们把自己的意思向房主说明。房主是热心肠,他说:“你们可以先住在里面,过几日我在两间房中间打上隔墙,不就行了。”于是我就先交了一个月的房租400元,搬进去住了。
⑤两间房一家三口人住,真觉得挺宽绰。可几天过去了,不见房主建隔墙。妻子说:“是不是房主不建隔墙了,让咱们住下去?”我说:“那不可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那一间让我们白住,想得美。”
⑥可是房主迟迟没有建隔墙,不知为什么,我心里慢慢升起一种不安的感觉,感到无偿地占有人家一间房,心里挺别扭。同时,心里胡思乱想起来,莫非房主对我们有什么企图,是不是下个月向我们要房租800元,是不是这房子有问题,是不是……于是接连两天没有睡好觉。
⑦每天晚上,房主都敲门送来一壶热水,这是我们需要的,可每次他敲门,我心里都发毛,总觉得房主会提什么要求,可每次都没有出现“情况”。
⑧我渐渐地觉得这样住下去不仅不舒服,而且简直是痛苦。我想搬走,因为我不想过这种“自己多住一间房,晚上叫门心发毛”的生活。
⑨一天晚上,回到住处,我惊喜地发现两间房中间出现了一面新墙。我们的东西和床都归到靠边的一间,屋子小了,隔墙有了,我的心里如释重负。我似乎觉得那面墙是可敬可爱的,我用手抚摸着那带有湿气的隔墙,心里说:墙,你让我的心踏实了。
⑩这天晚上,我睡得很香,很甜。由此我这样想: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纵然得到,也未必幸福;而失去一些东西,也未必不是好事。
当我再次捧读那篇《塞翁失马》的故事时,仍觉饱含新意,余味无穷。
的确,人生总在得失间,但得与失是相对的,绝对的得与失是不存在的。
平心而论,人都是计较得失的,我从不相信有不计得失的人存在。但辩证看得失会使人更明智,会拥有更多欢乐和幸福。
有人说,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偶然的,我觉得言之有理。应该说,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幸运的,你、我、他,大家都是幸运的。只要大家都去奋斗,去创造了,去很好地享受生活了,其实也就达到了目的,有时太过计较得失反而会很累。北大的季羡林老先生在《人生》一文中写道:“我在人生中已经滚了八十个春秋了,人生对于我来说这个题目不难写,但是,进一步琢磨,立即出了疑问:什么叫人生呢?我并不清楚。”在文章末尾,老先生写道:“我觉得,在糊里糊涂中,还是能够有所作为。”
我想,人生未必一定要找什么答案,人若有了美好的追求,自然就有了美丽的人生,而得失就显得次要了。
(选自《教书育人》2002年第1期,有改动)
15.阅读第⑦至⑨段,请你分别用两字词语概括出“我”在租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3分)
① —→痛苦—→ ② —→轻松—→ ③
16.联系⑥-⑨段,第⑩段中“由此我这样想”中的“此”具体指什么?(4分)
答:
17.结合原文,联系自身经历,谈谈你对第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或感悟。(100字左右)(5分)
答:
15. 发毛 惊喜 踏实
16.要点。房主没有建隔墙,我不安别扭,胡思乱想;建了隔墙,我如释重负,心里踏实。
17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