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初学者 电影:如何赏析散文的语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09:00:46

如何赏析散文的语言(一)

                    段淑君  

散文篇幅短小,它一般没有小说那样吸引人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戏剧那样激烈的矛盾冲突,因而,散文要吸引读者除了要靠它优美的意境之外,还要靠语言的艺术魅力。而散文的意境美,也要靠语言来表现。鉴赏作品的语言,一是要分析作品的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体味褒贬、语体、形象、感情等语言的色彩特点;二是要理解炼句的深刻与含蓄;三是赏析造句的整齐与多变,如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四是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五是体味作品的语言风格。

  授之以渔——方法技巧展示

散文的语言感情色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它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的语言风格,甚至修辞,才能既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又理解其深层含义。散文语言鉴赏题是阅读中难度最高的题目,常常令同学们觉得无从下手,下面笔者结合不同的题型,探讨解题的思路,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         品味遣词的精妙与色彩

作为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是使用的比较准确生动且比较有含义的词语,它的含义除了准确、恰且之外,还往往与作者的思想观点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选词往往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当然,有时也带有颜色本身的一种本意色彩。一个词语的含义除了本义外,还有比喻义、隐含义、临时义、色彩义、情感义等不同意义,因此,理解这类词语时必须要与文章的思想内容联系起来才能理解到位。

例1.起始句中,作者称青菜为“土地美丽的女儿”,结尾中改称“土地忠诚的女儿”,为什么措词发生了变化?

相关语段:

可爱的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请用你朴素的光辉照耀我。

你感人的色彩是生命的象征。生动与纯粹,简洁与丰润,这些高贵品质的融汇,于人何等艰难,于你何等自然。我不知道哪一种绿色能像你一样始终放射着家园的温馨。

……

你翩然地走过土地的胸膛,顺着阳光的导引来到我的身旁。你清澈的目光像泉水洗去我的烦恼和疲倦。我这个自以为高大的人,情不自禁地弯下腰向你致敬,我的手轻轻抚摸你漾溢青春活力的躯体,渐渐感到自己的灵魂也在长出根来,努力扎入土地内部。……

啊,可爱的青菜,土地忠诚的女儿,请赐给我你蓬勃的生机和一切的美德!

                                                              

(节选自1993年高考试题《青菜》)

分析】这道题考查的是“美丽”和“忠诚”两个词语词义的区别,但要正确解答这个问题,不仅要从选词的准确与生动方面考虑,还要从上下文的内在联系、全篇的主旨入手。作者先写的是青菜的外部形态——它美丽的绿色和谦卑的形态,因此开头用“美丽”一词与它外部特点吻合,也很准确;之后,作者进而写青菜的品德,用“忠诚”正好与它的内在美德吻合。而全文主旨是赞美青菜,学习它的好品德,作者用“美丽”和“忠诚”

也正吻合了文章的中心。总之,描写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因而措词也跟着变化。

解题指津:词语选用一般都比较准确生动,结合语境分析其准确与生动的表现义,如有修辞也要分析修辞义及效果,再联系作者情感答出作者的感情义。鉴赏散文选词的精妙时,还可结合文字的整齐之美、参差之美、形象之美、色彩之美、音韵之美等。

参考答案:作者从“青菜”的外部色彩写起,进而写它的内在“美德”,由表及里,因此起始句和结尾句的措辞有了变化。

二、理解炼句的深刻与含蓄

优秀的作者,有时为了表达思想的需要,往往在他们的作品中写一些语意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要懂得这些句子的表面意思,还要深入领会它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语意含蓄深刻的句子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如果有艺术手法,还要确认手法,分析效果。

例2.

怎样理解第六段“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这句话的含义?

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相关语段:

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要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赢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路德维希①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选自《散文选刊》1997年第12期中《壶口的黄河》,有改动)

注:①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 Ludwig,1881-1948),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

分析】此题第一问考查的是对抽象语句的理解能力。“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用了拟人修辞。分析题干,“也是一个飞跃”是说现在的黄河与以前不同。文中有“这时的黄河……是一个飞跃”的句子,怎么“飞跃”,答案肯定藏在后面。后面的文段讲了一层意思:这时的黄河活了,有了毫无羁绊的兴奋和放纵。再往下搜索到了第二自然段“考验也就在这里……”,是说黄河到这里有了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按照这两点组织语言做答即可。

解题指津:理解抽象语句的含义应先找出关键词,再结合语境解释关键词的语境义,分析修辞答出修辞义,联系感情,最后总结词语及句子中作者的感情义。

参考答案:(1)站起来的黄河“像人一样活了”,体现出生命的淋漓尽致的活力(或表现出“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2)经受壶口的考验后,黄河从此便无法阻挡,一往无前。

分析】此题第二问考查对含蓄语句的理解能力,也是对全文思想感情的理解及推断能力。结尾句已“跳出”了壶口黄河这个中心,它是从另外的角度对黄河的一种赞美,为什么要赞美它?先对文意梳理一下,再分析本句子,本句子有三层含义:“该有人”

“应是中国人” “中国人的自传”,这三个词语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强调其含义的,对这三个词语分别作答即可。

解题指津:理解含蓄语句的含义也是应先找出关键词,再结合文意解释关键词的语境义,关注句子的位置答出句子的位置作用,最后答出句子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参考答案:(1)“该有人为黄河立传”,因为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或因为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2)“应是中国人的自传”,是指应该有中国人自己为黄河作传,而不是像非洲的尼罗河那样由欧洲入来作传。(3)中国人通过为黄河作传来表现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所以是“中国人的自传”。

学以致用——边练边思边悟

一、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空阔,怯怯地抬头四顾,山顶还是被我爬到了。完全不必担心栖宿,西天的夕阳还十分灿烂。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风,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于是,满眼皆是畅快,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

 

是的,这无论如何不是它来的地方。要来,该来一道黄浊的激流,但它是这样的清澈和宁谧。或者,干脆来一个大一点的湖泊,但它是这样的纤瘦和婉约。按它的品貌,该落脚在富春江畔,雁荡山间,或是从虎跑到九溪的树荫下。……‥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

节选自余秋雨的《沙原隐泉》有删节

1、品味上文划线句子的用词特点。

2  理解加点句子的含义。

3  如何理解最后这段话的深刻内涵。

二、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秋天的况味

林语堂

……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这时才想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萧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炼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烟也有和烈之辨。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味较和。倘是烧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哔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炼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是使我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的兴趣。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块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深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绝不可及者。

                                                     

节选自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有删节

1、“秋天的况味”“况味”的含义。

2、文中画线句“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中“意味”指什么?(整合文中的话概括)                                                                                                                                        

 

3、谈一谈选文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

一、1、参考答案:用丰富的色彩来突出语言的华丽,如“金黄和黛赭”;用文言的词语来突出语言的典雅,如“清澈和宁谧,纤廋和婉约”;还注重词语的整齐及音韵上的节奏,如:“浮嚣以宁静,躁急以清冽,……”等

2、“色彩单纯”是指辽阔的大漠中只有金黄和黛赭两种颜色;“圣洁”指金黄的高贵,黛赭的庄重;“委和”指夕阳下纯净、高贵的大漠,“崇高”在沙漠这种纯净、高贵的环境中,心中升起崇高的感觉。

3、⑴荒漠中山水搭配产生的神韵;⑵人生、世界、历史的神韵需要和谐来创造;⑶人生应该回归最高的真实——宁静、清冽、平实、明丽的人生。

二、1、“况味”的含义是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

2、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炎热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秋林古气磅礴气象。秋是代表成熟,有古色苍茏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 

3、语言节奏优美、欢快,表达方式也是聊天式的浩浩荡荡,并用幽默比喻的写作手法表现作者所走过的心路旅程,全文幽默而机敏,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如何赏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鉴赏内容可以按照表达方式、写作手法、修辞方式、用词特点等四个角度划分为五个类型:

1.景景关系。从诗歌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分析,常见的表达技巧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今昔对比、乐哀结合等,其他的还有如明暗对比、抑扬结合、以小见大等。

2.景情关系。从诗歌景物与抒情的关系分析,表达技巧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修辞手法。古典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用典、化用、互文、双关等。

4.写作手法。从诗歌的结构特点分析,表达技巧有渲染、烘托、对比、象征、铺陈、照应、过渡等。

5.词语使用。从诗歌内容上分析,表达技巧有词语的作用(结构、内容两个方面)、词语替换的优劣、词性体现意义等。

一、表达方式

(一)景景关系。

所谓景与景之间的关系,是指诗歌为了表现诗人的某种情感在描写景物时景物与景物之间形成的动静、虚实、古今、明暗、乐哀(还有抑扬、大小、明暗等)等关系。

1.动静结合。

【命题热点】

所谓动静结合,就是诗歌通过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来表现景物的特征,从而表现诗人的情感。

【名题精讲】

(2005年全国卷Ⅲ)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题思路】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分为三步:

①理解诗歌,分析景物关系。诗歌描写了一场雨后水池情况,从景物的动与静看,静景有“水面平”、“明镜”、“照檐楹”,动景有“东风”“忽起垂杨柳”“万点声”等;再分析景物之间的关系,诗歌为了表达水池的平静,先描写静景,然后写动景,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②分析题干,确定答题思路。分析诗歌的目的是回答问题,所以对题干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第一问要求回答诗歌是如何表现水面平静的,一般的答题思路是:直接引用诗歌词句——对词句做适当的解说或翻译——分析这些词句与题干之间的关系——评价词句使用的优点(有时是缺点)——表达的诗人情感(或诗歌主题)。

对于第二问,除了上文要求思考的问题外,还要思考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即以动衬静还是以静衬动。

③确定语句,按照习惯行文。通过对答题思路的分析,确定答题的重点词语,然后根据现代汉语习惯形成流畅的语言。

【参考答案】(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2.今昔对比

【命题热点】

一般的凭吊诗、咏怀诗等都描写凭吊的古战场、古遗迹等,通过此地当年的热闹、繁华等与如今的苍凉、孤寂对比,表现此地的昔盛今衰,表达诗人的壮志难酬、韶光易逝、伤感哀怨或提醒当权者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等。

【名题精讲】

(2007年阳春一中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金谷园

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注】①金谷园:西晋豪富石崇的别墅。②坠楼人:指石崇的爱妾。③这首诗写作者途经金谷园故地,因见眼前的景象而引起的怀古之思。

(2)从对比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题思路】

所谓“对比”,从景与景之间的关系分析,无关乎是动静、虚实、古今、乐哀、明暗、大小、抑扬等。分析今昔对比时,要密切关注诗歌描写的如今景物的荒凉、破败以及这种景物体现啊的市人大饿情感。

答题思路:诗歌描写此地古时繁华的词句——解释这些词语表现的景物特征——列举描写此地当今景物的词句——解释这些词语体现的景物特征——表达的诗人情感(诗歌的主题)

【参考答案】(2).第一句“繁华事散逐香尘”指金谷繁华的往事,已经随香尘飘忽而去,如今金园已是荒芜一片了:“流水”“青草”“日暮”“啼鸟”“落花”,一派衰败的景象,昔盛今衰的对比中,表达诗人沉重的伤感。

3.虚实结合

【命题热点】

所谓动静结合,就是诗歌通过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来表现景物的特征,从而表现诗人的情感。

【名题精讲】

(2006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

分析题干要求:题目要求回答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衬托手法的运用,一是虚实相生手法的运用。

就虚实相生手法运用的答题思路是这样的:找出实写、虚写的语句——分析实写、虚写景物之间的关系——表达诗人的情感

【参考答案】(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虚实结合。

4.乐哀结合

【命题热点】

乐哀结合的写作技巧中多是以乐写哀。以乐写哀指诗歌通过描写欢快的景物来表现悲哀的情怀,通过景物与情感之间的对比,更加表现诗人的悲情。

【名题精讲】

(2007年豫东示范高中模拟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请分析诗歌是如何以乐景写哀情的。

【答题思路】

回答这类问题,首先分析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哪些是欢乐的景物、哪些是悲凉的景物;然后分析所有景物体现的诗人的情感,一般这种情感是悲凉的;最后分析这种情感与诗人之间的关系。

答题思路是:写出诗歌表现欢乐情感的景物的词句——解释景物体现的情感——分析诗人真实的情感——运用术语照应题干。

【参考答案】诗歌的第一句用“花满枝”表现江南美丽的风景;第二句直抒胸臆,用“堪悲”表现寒食节自己生活的悲苦;三、四句写寒食节不吃饭食的原因。诗歌以江南的美景反衬诗人的悲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出诗人在寒食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

(二)景情关系。

诗歌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抒胸臆、一是间接抒情。所谓“直抒胸臆”指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而“间接抒情”,指借助人、事、物、景的描写,表达诗人情感的方法,一般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托物言志等。

1.寓情于景。

【命题热点】

寓情于景的特点在于一首诗(或某几句诗)中只有景物的描写,没有直抒胸臆的诗句,诗人的感情全部蕴含在描写的景物上。寓情于景的说法还有移情于景、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

【名题精讲】

(2007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题思路】

这道题的第二问要求问答诗歌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在古典诗歌鉴赏中,因为没有特别统一的说法,对表达技巧的赏析,在说法上有很多样式,如近几年高考试卷中就有表现手法、表现技巧、表达特点、写作技巧、写作方法、写作特点等等。遇到这样的说法和问法,可以从前文五个角度细致分析,然后挑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方面。

一般的,在赏析诗歌表达技巧时,如果没有试题第一问的诗人情感的问法,也要在分析了表达技巧后答上诗人的情感。一般答题思路是:分析诗句描写的景与景之间的关系、分析景物与诗人情感之间的关系、分析修辞手法、分析用词特点等——表现诗人的情感。

【参考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情景交融

【命题热点】

情景交融指一首诗(或几句诗)通过对人、事、物、景的描写,把诗人的情感与描写的事物浑然一体,最终达到的一种表达效果。最常见的形式是诗歌既有描写又直抒胸臆的诗句。

【名题精讲】

(2007年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

试题要求理解诗歌是如何表现诗人情感的,要求从“乱”的角度分析。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分析描写的景物以及景物体现的诗人情感,分析直抒胸臆的语句体现的诗人的情感等。因为这道题已经把诗人的情感固化为“乱”,所以在分析描写、抒情时要紧紧围绕“乱”行文。

答题思路是:列举诗歌体现诗人某种情感的词句——分析这些词语体现的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表现这种情感的结构特征——使用景物与抒情之间的关系的术语——体现的诗人的情感。

【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3.托物言志

【命题热点】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命题主要考查对这种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分析。

【名题精讲】

(2007年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答题思路】

诗歌通过对事物的描写主要表现诗人要像描写的事物一样,具有事物体现出的品格、节操等。诗歌通过描写琴棋的目的也是要表现诗人要向琴棋一样,具有琴棋的风格、节操等。

答题思路是:写出描写事物的词句——诠释体现出的品格、节操——结合诗人处境、思想写出诗人追求的品格——表达的诗人情感

【参考答案】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二、修辞手法

【命题热点】

修辞手法的考查多要求从诗歌中找出相应的修辞,并说说使用这类修辞的好处。特别注意的是古典诗歌中相关的修辞,如用典、化用、双关、顶真等。

【名题精讲】

(2005年湖北卷)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汉宫秋》第三折

【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螿①;泣寒螿,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螿:寒蝉。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题思路】

问题是从修辞的角度直接设题,回答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体会修辞的作用和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思路:写出使用修辞的语句——分析修辞的好处——表达的诗人情感。

一般的,修辞的作用有: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对偶: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加强语气。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顶真:环环紧扣,引人入胜。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用典: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互文:表达全面、深刻。

【参考答案】(2)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三、写作手法

【命题热点】

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

烘托就是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衬托又叫映衬,是为了突出强化主要事物,用另外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烘托,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地显现出来的修辞方式。按主要事物和陪衬烘托事物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关系上的不同,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

象征就是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来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

象征:借助具体形象,表达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

铺陈:又叫铺排,通过大量的叙述、描写,突出形象。

过渡:连接上下诗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照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考查的多是找出使用这种手法的诗句,并说出这种方法的好处和作用。

【名题精讲】

例1:(2007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

写作手法指诗歌在写作上使用的方法,也称作做表现手法。分析这类题目要注意分析描景语句之间的关系,确定使用的是哪种方法。

答题思路一般是:列举描写景物的词句——使用的手法——体现的形象特点——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例2:(2006年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

注意分析所有诗句使用的各种手法。

答题思路是:列举使用手法的词句——解说这种手法——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四、词语使用

1.词语作用

【命题热点】

词语的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诗歌的结构、内容两个方面的作用。诗歌的结构特征主要有:开篇的铺垫、烘托,中间的过渡、照应和结尾的升华、深化主题等方面内容;词语在结构上的作用,可以从词语出现的位置把握,结合诗歌具体内容理解。词语在内容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抒发诗人的情感和表达中心。

命题主要从词语在诗歌结构、内容两个方面的作用设题。

【名题精讲】

(2006年安徽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题目要求赏析“聚散匆匆”在诗歌内容、结构上的作用。

所谓内容上的作用,是指词语在诗歌表达的思想或诗人表达的情感中起到的作用;所谓结构上的作用指词语在铺垫、烘托、过渡、照应、升华方面的作用。回答问题时,应思考词语本身的意义,然后结合全诗内容解说词语的作用。

答题思路:写出词语本身的意义(多指字典义)——写出词语在诗歌表达的内容、情感上的作用——写出词语结构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替代作用

【命题热点】

诗歌为表达简洁,一些词语往往具有概括、指代、统领作用。试题一般考查某些词语具有的这些作用,并要求指出这些词语替代的作用。

【名题精讲】

(2006年重庆卷)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答题思路】分析要解说的词语具有的特点:是统领作用的,分析词语统领到的位置,所描写的景物、抒发的情感;是指代作用的,理解指代的内容;具有概括作用的,分析概括的内容。

答题思路是:列举替代的内容——解说词语的意义特点——写出词语包含的内容——表达的意义或情感。

【参考答案】“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3.替换辨析

【命题热点】

词语替换优劣的的辨析,要求分析用某些词语替换诗歌中的词语的优劣。这类题目多考查对诗歌主旨、作者思想情感等方面的赏析。

【名题精讲】

(2006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答题思路】

要理解词语可不可以替换,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分析:

①①①①分析意象特征,体验诗人情感。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着重设置的意象有:归梦、空床、素秋、青苔、红树、雨、月等。从这些意象中可以感悟到诗人要表达思归的情感,同时“空床”等表达了此时自己居住地方的孤寂、冷落。诗人就是通过这种有家不能归、自己居住之地又如此荒凉的描写,表现诗人的凄凉、悲愁之情。

②分析表达技巧,体会写作特点。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在表达技巧上的作用,分析描写的景物之间有无动静、哀乐、明暗等关系,分析描写的景物与情感的关系等。

③分析词语特点,对比词语区别。弄清楚诗歌的主旨、感情,分析乐词语的表达技巧之后,分析关键词语在诗歌中的作用。这种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键词语在诗歌表达情感上的作用,一是关键词语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对比分析原诗中的词语和题干列举出的词语在表达作用上的异同。

答题思路是:照应题干进行明确的肯定(否定)回答——赏析词语在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作用——分析两个对比的词语在表达诗歌主旨上的区别或表述原诗(对比)的词语在表达诗人情感上的好处——总结自己的观点。

【参考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敌”使用了拟人的手法,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认为能替换为“对”亦可,但要言之有理)

4.词性作用

【命题热点】

不同的词性表达的意义和情感也各不相同。比如动词在诗歌表达上能增强形象性,能以动衬静,体现诗人情感;形容词往往使诗句形象、生动,表达对景物、事物的感情;副词表示程度、频率、范围等,表达诗人不同的情感层次;拟声词的使用描绘动态景物,与其他景物对比。

这类题目要求赏析一些词语体现的结构、内容意义等。

【名题精讲】

(2006年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2)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答题思路】词语的妙处主要会体现在词语的词性在诗歌结构、思想内容上的特点以及词语在表达技巧(景与景的关系、修辞格、写作手法等)上的特点等。

具体的,可以按下面的步骤思考:

①分析词语词性。词语的词性体现词语的意义、作用。如“带”字,动词,形象感强。

②分析词语修辞。不同的修辞方法体现出词语表达意义的不同特点。

③分析词语作用。词语在内容、结构上的作用能明确地表达词语的妙处。

④分析词语体现的诗歌思想。词语在内容上表现出来的意义与诗歌体现的中心思想的关系。

答题思路是: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理解词语的词性作用——分析词语的修辞——分析词语在诗歌内容、结构上的作用——分析词语在诗歌中心表达上的作用或作者的情感。

【参考答案】“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5.寓意分析

【命题热点】

寓意是指诗歌中描写的景物、表述的事物寄托、隐含的思想、观点、哲理等。理解词语的寓意主要考查理解词语表达的意义、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等。

【名题精讲】

(2006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答题思路】

对诗歌词语的寓意的把握,可以通过分析诗歌本身表达的情感,在全面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解说词语的寓意。

①分析诗歌景物特征。诗歌描写景物的目的是表达诗人的情感,理解景物体现的寓意,就可以通过对景物特征的把握进行。比如《丹阳送韦参军》一诗,从题目的“送”可以推知诗歌是写离愁别绪的,“秋”表达了送别的季节和离别人的心情,“寒鸦”表达送别人孤寂的情感。

②分析诗歌思想情感。诗歌的思想感情集中体现在景物描写上,分析景物的特点可以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思想。《丹阳送韦参军》一诗通过描写离愁别绪,表达了离别的哀伤之情。

③分析词语表达的意义。词语的寓意会体现在这个词表达的意义上,这种意义会体现在诗歌的主旨上。《丹阳送韦参军》一诗结尾部分的“水悠悠”,有两种情况三种类型:一种情况是客观景物的描写,用叠字的方法写出流水悠悠;一种情况是以水喻情,用叠字表现离愁别绪、友情如水。

一般的,回答词语寓意的答题思路是:列举词语出现的诗句——诠释词语表现的意义——写出词语体现的情感——作者的情感。

【参考答案】(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如何赏析记叙文语言的生动性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第六中学  张英华   201084 17:28

在近几年的初中语文阅读训练和考试题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题目:“你认为本文中哪几段文字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从文中选出你喜欢的语句,说说喜欢的理由”“从语言特点看,在文段中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精彩语句,写出你最欣赏的一句,并陈述理由”------面对这些题目要求,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处入手,因而乱答一气。实际上这些都是语言的赏析题。应怎样着手训练,让学生学会语言赏析呢?我结合教学实际,从初一学生开始,先从记叙性的文章入手,在课堂上结合具体的文章和题目,教学生赏析记叙文语言的生动性。

记叙文语言要求准确、生动、形象、通俗。赏析记叙文的语言,在整体思路阅读读懂文章写了些什么,明确明悟了作者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要这样写的基础上,要力求做到根据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咀嚼词句,洞悉其是如何生动形象的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如何描写景物、场面、渲染气氛的。

首先,抓住文中的修辞方法赏析。为了具体而形象的表现事物,记叙文常运用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使语言生动、活泼,增强文章表现力。其间,注重修辞手法的兼并套用,是增强表现力的重要手段。例如《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小草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小草不经意间长出的挤劲。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写花色的美,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作比喻,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句话不仅引用了“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中的诗句,还写出了母亲的手抚摸地感觉:温暖、亲切、慈爱、幸福、深含感情

在课外阅读《握住母亲的脚》一文中,“一个人要想读懂人生真谛,不妨回去握窝母亲的脚,那是一部比任何经典教材都具震撼力的巨著,读懂了它,你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通过形象地比喻,突出说明母亲的奉献精神对儿女的教育作用之大。

学生在品味这些优美的语句时,自然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同时也可以从名家的文笔之中汲取语言滋养,逐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其次,充分把握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关键词语进行赏析,侧重动词、形容词。还以《春》为例,在赏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句话时,先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在什么处境中,在怎样的心情中用“偷”和“钻”来写它眼中正在生长的小草的?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分析出“钻”字用得好,“钻”字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并引导学生用同义词代换的方式来进一步赏析作者用词的妙处,用“悄悄地”与“偷偷地”比较,将“钻”换成“长”或“蹿”,学生体会出换后句子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在赏析出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后,接着指导学生读时第一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并将“嫩嫩地,绿绿的”放回原来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不同的效果。老师引领赏析完后,放手让学生发现其他的妙词并赏析,学生分析出“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叫)着。”“闹”字不仅有声音,而且有热闹的气氛,绘声绘态,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花散(开)在草丛……”“散”有“分散”的意思,写出了野花之多。-----在做课外阅读时,学生也能抓住词语赏析语言的生动性。像《握住母亲的脚》中,“青年大学生顿时潸然泪下,仅仅将那双脚拥在怀里,久久的不肯松开。”指出句中“潸然泪下”“仅仅”“久久”这几个次用得好,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青年大学生理解母亲的艰辛后,心灵受到的巨大震撼。

第三,要抓住表情性较强的词语,集合分析事物的状态,人物活动进行赏析。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百草原景物,写菜畦用“碧绿”,写石井栏用“光滑”,写皂荚树用“高大”,写桑椹用“紫红”,“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上云霄里了”。作者用一系列表情性较强的词语,准确逼真的表现出园内各种景物的特征和自己对百草园这个童年乐园的热爱之情.

第四, 抓住文中对人物特征的描写进行赏析。我以《背影》为范例,引导学生赏析人物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一段中,父亲的外貌描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父亲的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父亲的语言描写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面没人”。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的深沉感情。

有时还让学生联想和想象,如在赏析课外阅读“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时,分析出这句话把车夫用力时的每一个细节刻画出来,体现车夫当时的艰难和用心蹬车。然后让学生联想农村中农民用手推车往山上送肥或推着一车收获的庄稼爬坡时用力的情景,去体会句中描写的真实性、生动性。并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做笔记。

第五,抓住文中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的句式进行赏析。整句句式教整齐,音节较匀称,可以起到强调某种语义、加强语势的作用,而散句自由活泼、富于变化,长短结合,可以避免单调呆板,把两者融合起来,语言及生动活泼、挥洒自如,又节奏鲜明、气势贯通,形成和谐美。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又如“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第六,也可以赏析一些渗透哲理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语言含义丰厚,意味深长,又言外之意,又弦外之音,有文化底蕴,“言有尽而意无穷”。理解了它在文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就能正确、全面的领悟和把握文章的要旨与情感。《热爱生命》这篇短文谈生命的本质及意义,语言警策,包含哲理。像“我自认为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等句子,同样简练而含义深邃,令人深思。学生在理解时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下从这些句子中学到了什么。

总之,在训练时我把课文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举一反三,让学生从以上几个方面赏析文章语言的生动性。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在做阅读训练或考试时,碰到上述赏析性的题目,基本上都能从这六个方面选句子,并结合句子特点和具体环境说出这些句子为什么好(生动形象)。同时学生在写记叙文时,也都能用上学到的修辞方法,能抓住人物特点和景物特征的描写,运用一些动词、形容词等,提高作文语言的生动性。当然,赏析文章语言的生动性还有很多方面。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如同没有精良的手艺,难以把一块用事实与思想凝聚的高级面料,缝织成一件合体的、漂亮的外衣。只有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景时,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写人时,神形毕肖,让人如见其行;论理时,亦庄亦谐,准确鲜明,给人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较好的利用形象思维,在阅读和作文中好好把握,认真的归纳和总结。

如何理解记叙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张秀梅

替换法

组合法

望文生义法

①    瞻前顾后释义法    可能是本义,也可能是引申义、比喻义、或其他修辞义,甚至可能是临时产生的某个具体义。本方法适用于“词义辨析;根据文段内容,推敲词语”等题型。例:找出下列词语中表现“飞”的意思的字。

         ⑴燕春风                     ⑵鹰长空

         ⑶雁烟渚                     ⑷莺柳浪

②    遵循规律筛选法    如词语本身使用的规律,词语间搭配的规律。实践发生的规律等。适用于“根据要求,归类词语;看前后联系,置换词语”等题型。

例:请仔细揣摩文章,然后将“儒教”“儒术”“儒学”分别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不是被汉武帝罢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独尊的(儒术 ),不是与“道”“释”并称于庄严仪式的(儒教     ),不是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的( 儒学      )。

③    整体把握还原法   主要是代词指代的内容。⑴了解代词的用法,如:“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些”“某类”是不定指等。(2)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分析、概括。(3)将所找出的指代内容带入原文,看是否合适。适用于“代词的指代性”题型。

        例:下面文段里划线句子中的“这”具体指代什么?

品味春色,沐浴春光,可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     这:品味……感悟人生。

④    细嚼慢咽品味法    ⑴理清思路,揣摩词语的概括含义。⑵联系语境,揣摩词语的特殊含义。⑶分析人物,揣摩词语的深层含义。⑷结合主题,揣摩词语的深层含义。

例:品味加线句子中“浸”字的妙处。

初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寻找“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凝神倾听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流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得流向远方。从此,这一涧清泉,便在我生命的最深处。浸:既再现了月光的晶莹透明、无处不在,也写出了作者的深深陶醉之感。

结合语境比较法     如词语的作用、词语的含义、词语的感情色彩等。适用

①    于“看前后联系,置换词语;根据要求,归类词语

②    两种形式:⑴相同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比较(2)相同语言环境中不同词语的比较

口诀:先本义,后深义,或引申,或比喻。感情色彩仔细看,有无反语讽刺义。言外义,拟人义,矛盾词语要注意。

作用:原则:扣住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心理,紧密联系中心。

表述:强调突出是首选,表达情感是关键。设身处地想一想,上下文要联系密。双重含义要答全,矛盾词语分开议。比喻义,拟人义,生动形象别忘记。

说明文语言品味

初中阶段,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能力归根结底体现在对说明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上,可见学会品味说明文的语言极为关键。下面我以《巍巍中山陵》为例,谈谈品味说明文语言的一些基本方法。

  作为说明文来说,语言的准确性是首要条件。我们阅读时要注意那些修饰语、限制语,如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和语气等的词语都要准确无误。这些词语的运用至关重要,删去后往往会使得语句“说话过于绝对,不留有余地”“与事实不相符合”“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原则”。如文中的“它(祭堂)在整个陵园建筑中体量最大,等级最高”一句中,两个“最”字连用,表明“大、高”的程度,突出祭堂相对于整个陵园建筑而言,其规模之大、地位之高。如果去掉则不能表现这一点,因此两个“最”字的使用准确而严谨,如实地反映了说明祭堂的特点和地位。

阅读说明文时,我们要抓住句中关键的词语,即那些准确简洁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分析、鉴别它们的语境义,在语境中领会其准确性。可以采用“换一换”(即用这个词语的近义词替换,进行比较)的方法进行揣摩品析。如文中“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一句中的“辽阔”一词可否换成“开阔”呢?前者是“宽阔的,广阔的”之意,后者只是“看到的空间范围没有遮挡阻碍”之意,相比之下,前者的范围更广,用在这里准确而恰到好处。前与“制高点”呼应,后与“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呼应,突出了“平台”的地理位置及作用。

说明文的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但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或者为了更好地阐述事理,也可以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下面主要讲讲说明文中的描写性语言。我们在欣赏这些语言的同时,还要结合说明文的体裁特征,考虑其对于介绍事物特征或者阐述事理的作用。《巍巍中山陵》一文从题目来看,不仅揭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而且点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巍巍。为了突出这一特征,作者采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这样的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如:“蓝色的天幕下,山腰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巉岩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的图画。”我们可以想见苍翠的林海、紫红的巉岩、蔚蓝的天幕……这些景物浓郁的色彩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样的描写不仅充分调动了读者的视觉,使人感受到中山陵周围的环境,同时对中山陵“巍巍”的形象也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

  在说明事物或阐述事理时,为了使得说明更为直观、形象,还可以恰当地采用一些有效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当然,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介绍事物特征或者阐述事理,而不是单纯地为使语言生动。如“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这是一个很优美生动的比喻句,我们在品味的同时,如果只是理解为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不免流于表面,而应结合说明文的写作目的去考虑。实际上,这一比喻句写出了在平台眺望的景致,“如屏、似带”的比喻是远眺的结果。写中山陵周围的环境,山水相应,气象万千,对于突出中山陵“巍巍”的特征起到了衬托作用。

总之,品味说明文的语言要在纵观全文、把握文章内容、充分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的基础上,斟酌词句,分析修辞手法,考虑其他表达方式的作用。

—— 精彩导读 ————————————

  第四届第五届课堂教学大赛光盘3折特价……

2010年各地高考语文试题

·  2010各学段暑假阅读专题

·  2010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

·  提供课件,赢点券,得光盘

·  2010各学段暑假作文专题

明对象,析特点,品语言

——说明文语言品味题的解题技巧
(发表《满分阅读》06年4月)

科普说明文的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形神兼备,是说明文阅读出题的热点之一。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三点:一是读通全文。迅速了解文章的说明对象和特征以及行文思路,这是解题基础。二是抓住关键词句,分析词句说明的内容及特点。三是准确表述。将思考品味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在对文章整体感知后,对于解答一个具体的说明文语言品味题, 我们可以将解题过程和方法概括为:“明对象—析特点—巧表述”。

下面以一篇科普文为例,简介说明文语言品味题的解题技巧。
转基因技术为何这样火

英国《自然》杂志最近报道,美国科学家采用转基因(GM)技术,使奶牛产生的牛奶蛋白质含量提高很多,为今后高等生物的转基因食品研究开创了先河。而几乎与此同时,巴西Embrapa 公司宣布成功地开发了一种新的转基因大豆品种。
而之前,从带菠菜基因身上发绿光的转基因猪,到大脑类似人脑的转基因鼠,乃至不让人流泪的转基因洋葱和各种转基因作物,都让世人瞠目结舌。可以说,几乎所有国家都在乐此不疲地“玩”着转基因。
“跳跃式转基因”创新GM技术
美国科学家把生活中的浪漫渗透到前沿科技的研究中。美国巴法罗大学(University at Buffalo )的生物学家阿提涅·蒙特罗和她的科研小组为了能够更有效地研究蝴蝶翅膀的颜色之谜,近日成功地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只转基因蝴蝶。有意思的是,这只蝴蝶的一些基因竟然来自水母。
“这就是生物世界进化过程的奇妙之处,转基因蝴蝶的出现是动物以及昆虫研究领域的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我们想弄清楚蝴蝶翅膀颜色在维系它们生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阿提涅·蒙特罗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利用转基因技术来做这项研究,而我们不仅做了,而且还把这项技术用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
一个小小的蝴蝶似乎并不起眼,但是对蝴蝶进行转基因技术异常困难,美国科学家的这项研究首次实现“跳跃式转基因”,他们解决了一些以前看似“根本不可能”的技术问题,也为以后的转基因研究和实验提供了崭新的方法和技术。
转基因动物研究借力克隆技术
转基因动物是通过人工的实验方法,将别的基因导入动物的受精卵。别的基因与动物本身的基因整合在一起,而且随细胞的分裂而繁殖,并且能够将别的基因信息遗传给后代,严格意义上说,转基因动物是人工创造的新动物。
3 月14日,第5 届国际转基因科技大会在瑞典举行,业界瞩目的“GENOWAY转基因科技奖”颁发给了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年仅34岁的青年科学家周琪,以表彰他在世界首次成功克隆大鼠中所作出的贡献。周琪说,他于2002年完成了克隆大鼠的研究,美国《科学》杂志在2003年9 月发表了他的论文,本次获奖进一步证明了世界对中国科学家在转基因和克隆等生物技术领域的承认。
周琪说,他的研究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大鼠是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克隆大鼠的成功将在动物发育机理、动物克隆技术的改进和完善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将有助于研究癌症、糖尿病和高血压等人类慢性疾病。“目前,业界普遍认为,转基因研究将通过动物克隆技术来进行。这也许是我这次在转基因大会上获此荣誉的主要原因。”
下一波转基因热点:转基因水稻?
根据国际农业生物工程应用技术采购管理局的资料显示,全球大规模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包括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土豆、烟草、番茄、南瓜和木瓜等。其中,前四种转基因作物占主导地位,其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微不足道。
本来,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作物,为什么转基因水稻反而很少?据说因为粮食问题过于敏感,各国在生产转基因水稻时非常谨慎。但是实际上各种实验在世界各地紧锣密鼓地进行。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运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分析了转基因水稻的上市对我国农民经济收入以及国家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将使我国水稻年产量增长2%~10% ,农药使用量、农民劳动显著减少。如果转基因水稻和转基因棉一起上市,到2010年,将使我国消费者获得价值42亿元的实惠。
尽管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直没有定论,我国政府对待转基因稻谷也非常谨慎,但科学家仍不愿意让转基因水稻始终处于田间实验阶段。有些青年科学家建议,我国应在5 年内开放种植转基因水稻。
最近,美国康乃尔大学Steven Tanksley 教授与“世界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一起获得以色列Wolf大奖,Steven Tanksley 的贡献是发现和确认水稻野生稻的始祖基因,这使转基因水稻专家们坚信,总有一天将把野生稻的始祖基因植入,实现转基因水稻,这对全世界各国人民来说,都是一大喜讯。据悉,今年5 月9 日,Steven Tanksley 教授和袁隆平院士将应邀参加由以色列总统颁奖的大会,这也隐隐地透出春讯:转基因水稻将是GM的下一波热点。(来源:中国高科技技术导报)
①.通读文章后,请说说文章介绍的内容。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转基因技术为何这样火”的原因。
②.“严格意义上说,转基因动物是人工创造的新动物。”这句话中的“严格意义上说”能不能删去?
③.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包含的意思。
“有意思的是,这只蝴蝶的一些基因竟然来自水母。”
④.体会下面句子语言的特点。
“可以说,几乎所有国家都在乐此不疲地“玩”着转基因。”

【参考答案】
①.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火热状况。 原因有:一是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二是能为以后的基因研究奠定基础;三是促进医学技术发展,有助于人类战胜慢性疾病;四是有利于环境保护。
②.不能。因为从一般人的角度看,转基因动物与原来的动物并无明显区别,不过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转基因动物已经植入新的基因,新的基因将遗传下去,所以它是人工创造的新的动物。加点词体现出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③.“竟然”是“惊讶和出乎意料”的意思,对新蝴蝶的基因来自水母表示惊讶,这个词准确生动地说明了“跳跃式转基因”对于转基因技术的重大意义。
④.“几乎”表示接近全部,但还不是全部,这个词准确地说明了转基因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高度重视的程度。“乐此不疲”和“玩”是生动的说法,在这里是“着迷、关注和研究”的意思,生动地说明了各国对转基因技术研究的重视与热情,突出了“转基因技术”的“火”。这两个词体现出科普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与生动。枯燥的研究竟有如此乐趣,言语中透露出热爱科学的精神会感染每一位读者的。文字准确生动、形神兼备。

【解题思路】
这篇科普文介绍的是当代尖端技术“转基因技术”,准确生动的语言拉近了读者与尖端技术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第①题为基础训练。从题目可明确全文说明对象。通读全文后也不难概括出原因,这是文章的内容。
第②题是常见的一类语言品位题。按照“明对象—析特点—巧表述”,这句话说明的对象是“转基因动物”,其特点是“人工创造”“新”, 不过这个判断是从“严格意义上说”的,言下之意,如从一般意义上说,可能得不出这样的结论。这个一般意义上,即常人的观察角度,常人不经学习和培训是看出不其中区别的。根据以上分析及题目的要求,我们就可以作出上面的表述啦。同学们,你是否也体会出这个词语的奥妙了呢!
第③题也是一类语言品位题,要求品出言表之下的含义。从表面看,这句话陈述的对象是“蝴蝶的一些基因”,实际上,从上下文看,这句话是通过说新蝴蝶基因的来源,说“跳跃式基因”的难以想象和这项技术的看似“根本不可能”。因此,这句话的说明对象应为“跳跃式基因”。“竟然”一词的意思大家都明白,蝴蝶和水母连在一起够让你惊讶了,你也就明白了“跳跃式基因”的内涵和特点了。同学们,你可要长一双慧眼,不要被假相迷惑。
怎么样,你是不是对解题方法有点领悟了呢!
第④题是对一个句子语言的整体品位。“可以说,几乎所有国家都在乐此不疲地“玩”着转基因。”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全文最精彩的句子,值得细细品位。按上面的九个字,我们一起来吧。句子的主语是“几乎所有的国家”,是说明对象吗?仔细一想,当然不是啦,应该是“转基因技术”。抓住其中的三个关键词“几乎”“乐此不疲”“玩”,让我们来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几乎”表面是说国家数量范围极广,实际是说各国对“转基因技术”极为重视;“乐此不疲”用拟人手法说各国对“转基因技术”的热心,“玩”是极其生动的表述,一群群巨人(国家)在“把玩”着一样东西——“转基因”!将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火热状况表述得具体生动。综观全句,三个词语从不同的侧面准确生动的突出了“转基因技术”的“火”(特点)。更为令人赞叹的是,在轻松诙谐的表述中透露一股激情:热爱科学。枯燥的研究竟被表述得如此有乐趣!这种精神将随着准确生动的文字,镌刻在大家的心底。
关于分析后的表述,我们可以套用这样的句式:这个词语(关键词)是……,准确(或生动)地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现在,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说明文语言品位题的解题技巧:读通全文,联系上下文,明确说明对象;抓住关键词句分析对象特点(特征);根据题意,套用句式,巧妙表述。
要将这些技巧变成自己的技能,抓住阅读此类文章的机会,大家可要多操练,操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