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微博扫一扫在哪:2011年湖北省鄂东南地区省重点学校2011届高考适应性联考语文试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23:21:37

湖北省鄂东南地区省重点中学2011届高考适应性联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11年5月22日上午9:00-11:30

        本试题卷共8页,七大题23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请考生认真阅读答题卷上的注意事项。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密封线内,将考号最后两位填在登分栏的座位号内。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的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答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卷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卷的清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上交。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一组是(    

A.处暑      处所      处方药      处心积虑

B.倒影      倒叙      倒装句      倒打一耙

C.脑壳      地壳      甲壳虫      金蝉脱壳

D.干涸      干系      干细胞      天干地支

2、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歉收/欠账      掺杂/搀扶     吊胃口/掉书袋     察言观色/和颜悦色

B.帽檐/前沿      赝品/荣膺     讲义气/闹意气     惹事生非/无事生非

C.寒暄/喧闹      陨灭/陨身     金刚钻/钢丝绳     仗义执言/直言不讳

D.脉搏/博弈      煤炭/碳素     水蒸汽/天然气     马到成功/计日程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殷墟、兵马俑、长城和故宫们的幸存,以及一批批文化人殚精竭虑、如履薄冰的守护,我们很难想象中华文明能薪火相传,屹立五千年而不倒。

B.针对利比亚发生的战乱,我国驻当地大使馆迅速作出应对,发布紧急公告,强调将对中国公民鼎力相助。

C.孙兴吸毒案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此案拔出萝卜带出泥,牵涉到一批大腕级明星。在审讯中,孙兴供认他毒品的来源之一是一名内地的重量级艺人。

D.根据最新民调显示,56%的人支持公开本·拉登尸体和海葬的照片,只有39%的人表示反对。和美国民众对于此事的观点明显分成两派一样,美国政府高层意见也大相径庭。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并不能遏制整体恶化的态势,中国每年土地沙漠化的速度与面积仍然在不断扩大。

B.美国财政部在公布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后,媒体就问这个数字是如何得出来的。财政官员竟然说他们没有研究依据,只是这个数字听上去比较顺耳。

C.现在的问题不在于该不该治这个“啃老病”,而在于怎么治。要避免年轻人不“啃老”,首先是他自身要有独立生存的能力。

D.现在,许多媒体为了经济效益,不顾社会责任,一味满足受众猎奇、寻求刺激的心理,大肆报道各种八卦、丑星、谬论以吸引眼球。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面对事业单位违规招聘现象,要严格执法,提高违法成本,同样,让违规招聘者“赔了夫人又折兵”,既丢面子,又砸“饭碗”。

B.陈光标的“裸捐”到底是不是真的,捐款之时有没有伤及他人的尊严,媒体有没有借机炒作的成分?这一切都引起了广大网友的思考。

C.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新闻宣传局和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主办,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共同承办的《党史知识大讲堂》栏目于5月23日正式推出。

D.城市发展的近期和远景规划,包括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应用、吸引投资的网络组织、营销方式和鼓励措施等。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基因污染——新世纪的忧患

基因污染是环保新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和提出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反映了人类的预警意识,生物繁殖的本质是基因复制,而基因污染是在天然的生物物种基因中掺进了人工重组的基因。这些外来基因可随被污染生物的繁殖得到增殖,再随被污染生物的传播而发生扩散。因此基因污染是唯一一种可以不断增殖和扩散的污染,而且无法清除。

现在已推广的几十种基因工程作物在审批时都认真考虑过它们的安全性,但事实证明过去的认识有局限性,更缺乏长期的数据。为了争夺市场,各生物工程公司过早的向田间释放转基因作物,来不及充分考虑和进行对人体、特别是对环境长期影响的研究。发展中国家则寄希望于转基因食物能够解决所面临的粮荒问题。有人认为发达国家在企图利用发展中国家进行新作物的安全试验。

自从掌握了对生物基因进行手术的技能,人类就学会了被一些人斥之为“任意篡改上帝作品”的本领。这些“作品”已经不只是密封在实验室的试管内,它们早已散播在几千万公顷的土地上,那就是基因工程农业作物。的确,我们现在所有的传统栽培作物和家养动物,它们与原先的生物种类都已有很大的不同,基因都有所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讲,基因改造并非什么新鲜东西。人类的远祖从几千年前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开始,就不断地对作物和家畜、家禽进行基因改造,但这并不能说明基因工程农业生物与传统农业生物没有本质区别。传统农业生物通过染色体重组发生的基因交换基本上是按生物自身许可的规律进行,而基因工程作物或动物则是“移植”了人工设计和装配的与某些特定性状有关的基因,使它们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预期的新性状。基因工程生物还有一点非常特别,就是“移植”的基因可以来自任何生物,完全打破物种原有屏障“职制性”“移植”,这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是极少可能或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在自然状态下,西红柿绝对不会有鱼类的基因,玉米也绝对不会有萤火虫的基因。因此从生物安全性这一角度分析,基因工程生物与传统杂交生物是不能划等号的,而过去对基因工程食物所得出的“实质等同性”评价原则是不全面的。

地球现在已发现和未发现的生物物种有一千多万种,其各自独特的基因是在30亿年地球生命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的生物基因库是人类的巨大宝藏,也维系着人类自身的命运。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现在还能守住这个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吗?

6、下列对“基因污染”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基因污染是人类对环境的预警意识的环保新概念。

B.基因污染是在天然生物物种基因中掺进人工重组的基因。

C.基因污染是唯一可不断增殖扩散且无法清除的污染。

D.基因污染是天然物种掺进人工重组基因而不断增殖扩散的污染。

7、“任意篡改上帝作品”在文中的实际含义是(    

A.是指散播在土地上的基因工程农业作物。

B.物种移植了人工设计和装配的某些与特定性状有关的基因而在短期内获得预期新性状。

C.人类从远古到今天,不断对作物和家畜、家禽进行基因改造,致使所有传统栽培作物和家养动物与原先的生物种类都已有很大不同。

D.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内,用科技手段改变了物种的性质和状态。

8、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解决粮荒问题进行基因工程作物对人体和环境影响的试验,这已被广泛确认。

B.基因工程生物与传统杂交生物不能划等号,是因为基因工程食物与传统杂交食物没有实质等同性。

C.按生物自身许可的规律进行基因交换和强制性移植任何生物基因,是传统农业生物与基因工程农业生物的本质区别。

D.地球上的环境净土正在遭到污染,这种情况是令人担忧的。

9、阅读全文,请你列举造成基因污染的原因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纵囚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选自《古文观止•唐宋文》

【注】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即夏禹﹑商汤﹑周武(文)王。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其自归以就死                  约:约定时间。

B.不意其必来以冀免                冀:希望,期望。

C.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        贼:残害。

D.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致:导致,致使。

11、下列句子中,全部不属于作者认可的君王“施恩德”的一组是(     

①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                 ②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③夫意其必来而纵之                           ④纵而来归,杀之无赦

⑤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     ⑥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12、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见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那些罪大恶极的犯人能按期归来,是因为他们估计到这样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的结果。

B.作者认为唐太宗“纵囚”一事是不近人情、不可为常法的,是一种“上下相贼”的行为,指出国家的法治必须“不立异”、“不逆情”。

C.作者认为“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的举动,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D.全文以情理、恩德为两经,以太宗、死囚为两纬,丝丝衔接,环环紧扣,明承暗接,前伏后应,使整篇议论交织一体,文势流贯畅达。

四、(24分)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3分)

译:                                                                                    

(2)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3分)

译:                                                                                    

(3)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4分)

译:                                                                                    

14、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鄂州南楼书事   

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鹧鸪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释:①此词为苏轼在黄州时所作。  ②蕖:荷花。

(1)黄诗苏词在写景的内容和抒情手法有相同之处,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                                                                                   

                                                                                        

                                                                                         

(2)黄诗苏词都有一个“凉”字,但“凉”的含义与表达的感情却不相同,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                                                                                   

                                                                                         

                                                                                        

15、填空(6分)

(1)古诗中不乏摹写声音的妙句,其想象之丰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有《李凭箜篌引》中的“                 ,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琵琶行》中的“              ,铁骑突出刀枪鸣”。

(2)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在历代文人笔下都有阐释,荀子在《劝学》中教导“故不积跬步,             ”,韩愈在《师说》中告诫“吾师道也,                     ”。

(3)一部挑战愚味与偏执的佳作——《宽容》,是人文大师       献给这个并不宽容的世界的一份呕心沥血的礼物。在我国古代戏剧中,崔莺莺、杜丽娘、李香君依次是《西厢记》《牡丹亭》和《       》中的主人公。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一片不知愁的落叶

朱成玉

⑴立秋了,眼前的一切就都变成了夏天的遗骸。它们齐刷刷地排列在你的视野里,令你无力躲闪。比如树上那些坚守到最后的果实,健康地存活下来,把完美的心一直留到晚年。这已经是个奇迹,我们还有必要担心它晚节不保吗?深秋的葡萄,像含冤的眼睛,虽然被秋霜凌辱,却依旧鲜亮,晶莹剔透,闪着不肯谢幕的光。

⑵阳光不再蹦蹦跳跳,像顽皮的孩子一下子变成了少年,一下子就有了心事。阳光开始为那些在秋天里哀愁着的人工作了,为他们摊开伤心的绿,晾晒着寂寞的红。

⑶其实天气还没变,一如往昔,艳阳高照,心却不知不觉间有了丝丝凉意。因为叶子落了,曾经的青春不复存在。流行歌曲里照旧挥霍着用之不竭的情感,但任凭沙哑的歌喉怎样声嘶力竭地挽留,青春都不再回头。你能做的,只有默默地清扫这满地狼藉。

⑷也有不知愁的叶儿们,它们调皮地打着旋儿,姿态优雅,把生命的结束当成一次惬意的旅行。

⑸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秋天的叶子。

⑹叶子上错综复杂的脉络,像极了祖母的皱纹。但祖母并不悲伤,祖母的额头经常是金光闪闪,阳光喜欢在那里安营扎寨,那令人愉快的微笑常常使她的皱纹看起来像是在跳舞。

⑺在我的记忆里,祖母总是拿着扫把,试图把所有的哀怨清扫干净,只留给我们无忧无虑的鸟鸣。

⑻祖母在那些落叶里不停地翻检,把中意的握在手心。祖母喜欢收藏落叶,这个习惯终生未曾改变。这个习惯让我感觉到,祖母永远不会衰老。

⑼我在祖母的书里看到过那些落叶。祖母喜欢看书,她的书里总是夹着各种各样的落叶,仿佛是她为自己的青春留下的标记。每一段青春,都是一片叶子,那些青春的遗骸、无法言说的旧日时光,成了书签,丈量着一本书的里程,时刻提醒着你,哪些句子需要再一次爱抚,哪些情节需要重温。

⑽我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父亲告诉我,祖父结婚一年后就从军了,再也没有回来。作为军烈属的祖母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然而却没有人可以安抚她内心的苦痛。祖母习惯在那些叶子上面写字,一句半句的,大多是哀婉的宋词。我想那是祖母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祖父吧。每年清明的时候,我就会看到祖母去祖父的坟前,把那些写了字的叶子铺满坟头,景象灿烂而华丽。这么多年,我没有见过祖母掉过一滴眼泪,但我知道,她的心就像是蓄了雨的云,轻轻的挤一下,就会泪雨滂沱,只是别人无法看见。祖母的眼泪,只居住在她自己的云里。

⑾不管天气的好坏,祖母总是会大声爽朗地笑。祖母的苦难像一座山,把她的脊背压弯,却压不弯她热爱生活的心。

⑿在那些叶子上写字的时候,祖母是小心翼翼的,仿佛怕碰坏了一份念想。写上了字的叶子,就如同被装上了灵魂,重新活了过来。我想只有祖母懂得那些落叶,也只有那些落叶懂得祖母,她们惺惺相惜,彼此嘘寒问暖。

⒀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替那些果实遮过阴凉、从枝头跌落、背井离乡的叶子。

⒁祖母在秋天的离世毫无征兆,只是那一天刮了很大的风,院子里的那棵老柳树稀里哗啦地掉落了所有的叶子。其实,也只有风能让叶子喘息或者感叹。在叶子的生命中,风往往扮演着接生婆和送行者的双重角色,所以叶子的心思只和风说,它只和风窃窃私语。

⒂落叶也有遗言吗?在离开枝头的刹那,它和风都说了什么?谁听过它们交代的后事。

⒃那些齐刷刷掉落的叶子们,是去陪祖母了吗?

⒄我想,如果祖母是落叶,那么风一定是祖父。他们之间,有那么多缠绕不清的爱意。

⒅我的祖母,一片写满诗句的落叶,一片不知愁的落叶,把生命的结束当作一次旅行。

⒆落叶从不惊叫,哪怕你踩到它的脊背。不像雪,不论你走得多轻,它们都会在你的脚下呻吟,仿佛踩碎了它们的骨头。落叶从不惊叫,哪怕遇到再多的苦难,她都只是去和风窃窃私语。

⒇我似乎听到了落叶在说:“等我,来赴一个灿烂的约会。在此之前,请好好生活,各自珍重!

                                               (选自2009年《读者》第6期,有删节)

1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抒情为主要手段,赞美祖母如同秋叶一般,“把生命的结束当作一次旅行”。同时也表达了对祖母的怀念之情。

B.“祖母在那些落叶里不停地翻检,把中意的握在手心”一句通过细节描写,写出了祖母对落叶的无比珍惜。

C.文章第四自然段写“祖母总是会大声爽朗地笑”,同时又说“祖母的苦难像一座山”,可见祖母的笑是苦涩而痛楚的。

D.文章第十七段把祖母喻为“落叶” ,把祖父喻为 “风”,旨在说明祖父祖母之间浓厚的情感。

17、文章开头写秋景,描绘了一个哀愁凄冷的景象,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8、本文以一片不知愁的落叶为线索展开,请你具体分析一下本文的思路。(6分)

答:                                                                                   

                                                                                         

                                                                                        

19、祖母是一个什么性格特点的人,根据全文综合分析。(3分)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3分)

答:                                                                                   

                                                                                        

                                                                                        

六、(12分)

20、比较甲乙两段文字,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点评它们的不同。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50字。(4分)

甲:这陈奂生确是个向前看的人,认准了自然就干,但刚才出了汗,吃了东西,脸上嘴上,都不惬意,想找块毛巾洗脸,却没有。心一横,便把提花枕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他出了五元钱呢。——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

乙:而且她(玛蒂尔蒂)没有像样的服装,没有珠宝首饰,什么都没有。可是她偏偏只欢喜这一套,觉得自己是为了这一套而生的。她早就指望自己能够取悦于人,能够被人羡慕,能够有诱惑力而且被人追求。

甲段文字:                                                                            

                                                                                         

乙段文字:                                                                           

                                                                                          

21、根据下面的文字,补写后面总括性的句子。要求:每句补写部分不超过10个字,做到句式整齐。(4分)

    日本核电站核泄漏事件曾一度引起不小恐慌。在国内一些地方发生的抢盐事件,可以说是这种影响的延续。在这起事件中,网络谣言起了兴风作浪、推波助澜的作用。据报道,这次抢盐事件源于浙江网民陈某在网上散布谣言,说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请转告周边的家人朋友储备些盐、干海带,一年内不要吃海产品。该谣言经过网民的不断加工和转发,最终引发了抢盐事件。类似的事件之前已经有过。

抢盐事件再次提醒我们,①                          ,②                           

22、今年是建党九十周年,我们常常把党比作母亲。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母亲们在这一天通常会收到礼物。下面请你怀着对党——母亲的感恩之心写一段“微博”,要求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字数在70字以内。(4分)

答:                                                                                    

                                                                                         

七、(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所写的《小王子》是部充满诗情画意的童话。圣·埃克絮佩里在这部作品里表达出这样的看法:物质的丰富弥补不了精神的匮乏。人的伟大在于人的精神。人生归根结底不是上帝赐予的一件礼物,而是人人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人的价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我的行动,从今以后,一个接着一个,组成我的未来”。人的不折不挠的意志可以促成自身的奋发有为。在人生的旅途中,是爱让我们驱逐孤独,获得心灵的宁静和欢乐。

读了上述文字,触动了你怎样的联想,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A

1.B(A 处所chù,其它读chǔ; B 全读dào;C脑壳ké,其它读qiào;D细胞gàn,其它读gān)

2.A (B“惹事生非”应为“惹生非”;  C “陨身”应为“殒身”;  D “水蒸汽”应为“水蒸气”)

3.B (“鼎力相助”是敬辞,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用于别人。此处谦敬错位)

4.D (A  搭配不当,“速度”与“扩大”搭配不当;B  偷换主语,可将“在”移到句首;C 不合逻辑或否定失当,应将“啃老”前的“不”去掉)

5.A (B 前面两个逗号均改为问号;C 将书名号改为引号;D 大并套小并,应将“利用”“管理”“应用”后的顿号改成逗号)

6.D (A未解说基因污染内涵。B缺少“不断增殖扩散”的特性。C缺少“掺进人工重组基因”基因污染实质。)

7.B  (A只是篡改的农业作物。C是自然状态下生物自身许可的进化变异,而非基因工程篡改。D没有说明篡改的手段和目的。)

8.C (A文中说“有人认为”可知并未广泛确认。B前后不构成因果。D不是环境净土,而是指天然生物基因库。)

9①各生物工程公司为了争夺市场,过早地向田间释放转基因作物。②基因工程作物对生物作强制移植,完全打破了物种原有的屏障,破坏了生物原有的基因。③人类在发展基因工程作物时没有充分考虑对人体和环境可能产生的长期影响,此方面研究有很大的欠缺。

10.C(贼:此处指“揣摩、利用”。)

11.B(根据“然则何为而可?”及后面的回答可知②④属于认可的,故排除在外)

12.C (君子与小人在难易之间,而没有说小人不可能做到,表达过了。)

13、(1)被判处死刑的人,是罪大恶极,这种人又是小人中最坏的。(得分点:“刑入于死者”、“乃”,判断句式)

(2)哪里有所说的皇帝施给犯人恩德与犯人懂得信义的事情呢?(得分点:“乌”词义的推断,“施恩德”和“知信义”的处理,省略句式)

(3)因此,尧、舜和夏禹、商汤、周武(文)王治理天下,一定以合乎人情为根本出发点,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去求取好听的名声。(得分点:“是以”、“本”、“干”词义的推断及整体文意的把握)

14、(1)二者都写了水上荷花(山光水色),在荷花清香中飘逸出淡雅宁静的气息。都使用了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2)黄诗中的“凉”是指暑气中的凉爽,苏词中的“凉”是指秋雨后的凉意;黄诗的“凉”流露出诗人愉悦的心情,苏词中的“凉”透露出词人贬谪黄州怀才不遇的凄凉心境。

15、女娲炼石补天处   银瓶乍破水浆迸   无以至千里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房龙   桃花扇

16、C(C“可见祖母的笑是苦涩而痛梦楚的”与文不符。)

17、与后面的“不知愁的叶儿们”形成对比,进而更加突出表现祖母的乐观和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18、描写秋天凄凉的落叶景象,对比引出不知愁的叶儿;怀念祖母,回忆她的生活;怀念祖母,重点写祖母逝世的情景;总结全文,祖母是一片诠释着生活态度的落叶。

19、坚强、乐观、隐忍、忠贞。祖父去逝后,祖母终生未嫁,每年清明节去扫坟;这么多年,祖母未在人前掉过一滴泪;不管天气好坏祖母总是大声地笑;祖母一生苦难,但总是挂着令人愉快的微笑。

生命虽然短暂,也可能充满痛苦与无奈,无论幸与不幸,我们都要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优雅的姿态。不气馁,不消沉,以包容之心去对待苦难与不幸,去采撷生活中哪怕是一丝一缕的阳光和快乐。总之,要珍惜现在,热爱生活。

20、运用动作描写方法,刻划人物自私狭隘、愚昧落后的性格。(2分)

运用心理描写方法,刻划人物爱慕虚荣、不安于现状的性格。(2分)

21、①应该加强信息管理  ②切忌轻信网络谣言。

22、您是一棵大树,春天倚着您幻想,夏天倚着你繁茂,秋天倚着您成熟,冬天倚着您沉思。亲爱的妈妈,感谢您给我的一切,祝福您节日快乐!

23、写作提示:

(1)面对富足安逸的生活,我们该怎样过?(2)如何寻找物质和精神的平衡?(3)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4)抗争赢得人的尊严。(6)不屈不挠的意志是成功的保障。(7)爱为我们生活添彩

译文:

信义在君子间通行,刑罚却是对付小人的。被判处死刑的人,是罪大恶极,这种人又是小人中最坏的。宁可为了信义而死,不愿苟且侥幸活着,把死看得像回家一般,这种人又是君子中最难得的。

在唐太宗贞观六年,选取被判处死刑的犯人三百多人,释放他们回家,并约定时间叫他们自动回牢接受死刑。这是用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去期待最坏的小人一定做到。那些囚犯到了期限,最终自动回来了,竟没有一个失约的。这真是君子难得做到的事,小人却轻而易举地做到。这难道近人常情吗?

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大概因为恩德深入人心,能迅速改变人的品行,所以才有像这样的事出现。”我说:“唐太宗之所以做这事,正是为了求得恩德深入人心的好名声。这样看来,哪里知道放囚犯回去,不是预料他们一定会回牢来希望皇帝免他们的死罪,所以才释放他们的呢?又哪里知道被释放回家的囚犯,不是预料他们自动回牢来一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所以才再回来的呢?如果是料想到他们一定会回来才释放他们回家,那就是皇帝骗取民心。如果是料想到皇帝一会免他们的死罪才自动回来,那就是犯人骗取皇帝的信任。我从这件事中,只看到皇帝和犯人互相欺骗来成全各人的好名声,哪里有所说的皇帝施给犯人恩德与犯人懂得信义的事情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太宗向天下施行恩德,到这次释放犯人的时候已经六年了,还不能使小人不去犯极大的罪恶;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犯人不怕死,懂信用,讲义气,这又是讲不通的理论啊。”

“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做才好呢?”我说:“释放了又回来的,照样杀头不予免罪;然后再释放一批,他们又回来,这样才能知道是皇帝的恩德所造成的。然而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啊。至于释放了能够自动回来再加以赦免,只能够偶尔试一试罢了。如果经常这样做,那么杀人的都可以不死,这可以成为国家的常法吗?不能成为常法的,能称得上是圣人的法典吗?因此,尧、舜和夏禹、商汤、周武(文)王治理天下,一定以合乎人情为根本出发点,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去求取好听的名声。”

导读:

这是一篇史评,评论唐太宗李世民的假释死刑囚犯,犯人被释归家后又全部按时返回,从而赦免他们的史实。

文章开始并不直设论点,而是先放开一笔,泛论君子小人之别,为全文的议论树立了一个参照标准;同时也藏下暗笔,以“罪大恶极”暗照太宗释囚不通情理,以“视死如归”暗照死囚自归不合情理。做到泛论不泛,紧扣论题。接着简叙纵囚之事,断以评议,又紧扣君子小人之别。据史籍记载,贞观六年,唐太宗亲自审查了三百九十名死囚,放他们回家,约定翌年秋天回来就刑。结果他们全都如期自动归狱,太宗称许他们知诚守信,免于死罪。欧阳修认为太宗以君子最高的标准去要求小人,是不通情理;死囚以小人最劣的品行而超越君子,是不合情理。因此以“岂近于人情”一句反问收紧,为全文定下基调,又为引出论点埋下伏笔。首段一放一收,一叙一议,令人心服地点出了纵因是违背情理之举。

太宗此举用意何在呢?中段作了深入剖析,但也未直论情理,而是拓开一层,先设一难。若论唐太宗。确不失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文治武功,空前显赫。纵囚一事作为“贞观之治”的政绩之一,颇为人们称誉,白居易《七德舞》诗就写到:“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人们一向认为太宗恩隆德厚,深入人心,小人能变为君子是恩德感化所致。欧阳修则透过现象看本质,一反前人的赞许,一针见血地指出太宗此举旨在沽名钓誉。此论精警透彻,后人评谓“喝破太宗一生病根,刺心刻髓”。但旧说未破,则新论难立,下文便转入层层辩驳。首先推勘太宗与死囚的心理活动,道破纵囚与自归的动机各是邀取名声与侥幸求生。这种心理分析并非主观臆测,而是从客观事实的不近情理推断而出,深文曲笔,抉其隐微。清朝乾隆皇帝写过一篇《读纵囚论》,以其统治经验补充说:太宗擅长权术,或会通过刑官狱吏晓以利害,归狱可幸免一死,不归则捕而诛之,累及亲属。双方既然在互相窥测并利用对方的心理动机,以达到各自的目的,哪里有恩德与信义可言。“乌有”一句既是反问,也是感慨,有力地揭露了太宗的虚伪。但还觉意犹未尽,再进一层,将太宗六年深德与一日浅恩相比,深者尚未能感化小人,浅者反倒能改变他们,其不近情理显而易见。此用事实作反证。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太宗纵囚并非出于开恩施德,死囚自归也非出于感恩戴德。文章辩驳往复曲折,愈驳愈快,愈折愈警。至此,旧说已不攻自破,新论也确立不移。辩驳以立起,以破终,所以层层破旧,又句句立新;虽无一字提及情理,但处处不离情理,更以“不通之论”总收此段,与首段“不近人情”正相呼应。这一段运用设难驳诘,正辩反证等多种方法,严密周到地论证了纵囚是邀取名声之举。

统治者违背情理以邀取名声,是否利于治国呢?这是末段议论的重点,也即本文的论题。文章同样没有直涉论题,而是先宕开一问,故作自答,以揭示施恩德与近情理之间的矛盾:归而诛之,如再纵又归,显然不近情理;如再纵不归,无从体现恩德,故以否定收断。再跌进一层,故作退论。旋以归谬收束,也同样揭示了上述这对矛盾:如果这种恩德屡施于小人,那就等于培植他们的侥幸心理,纵容他们杀人放火,更是不近情理。这两层议论一开一合,紧扣上文,开句承接中段,合句照应首段,进一步把旧说驳得体无完肤,从而收住辩驳,从容不迫地步入正面议论,指出纵囚不近情理,非治国之法;不见恩德,非圣人之法。最后水到渠成,自然引出文章主旨。鲜明地表达了欧阳修顺应人情、严肃法治的政治观点。

这篇文章议论纵横而不支离,文字平易而有韵味,全仗作者悉心布局,使章法跌宕绵密,文势曲折流动。每段议论不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而是欲擒故纵,顿挫有致,最后以通段主旨收住。整篇结构也是如此,经过曲曲折折的议论,往往复复的辩驳,最后百川归海,结出文意,将全文推向最高潮。读至篇末,就仿佛游览名山走过崎岖蜿蜒的山路,最后攀上雄伟峻拔的主峰,回首来路,领略更深,眺望前方,遥想万千。再者,全文以情理、恩德为两经,以太宗、死囚为两纬,丝丝衔接,环环紧扣,明承暗接,前伏后应,使整篇议论交织一体,文势流贯畅达。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欧阳修散文“纡徐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贯舒畅,无所间断”(苏洵语)的特色,在短小的篇幅内,或质疑,或答问,步步分析,层层辩驳,写来却从容不迫,纵收自如,竟似有洋洋万言,令人耐读。

(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古文鉴赏大辞典》俞灏敏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