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毒宠女王txt书包网:上海地名起源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2:38:08

 

       上海地名起源的故事

      ---提篮桥与下海庙封存往事

         ※提篮桥遗事之三※

 

要说提篮桥,就不能不说下海庙,因为下海庙不仅记录了提篮桥的历史,甚至记录了上海地名起源的最早历史,这段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知道的人不多,有些以为自己是老上海的也许也不知道。上海有名的庙宇很多,如静安寺、玉佛寺、龙华寺、城隍庙、红庙、方塔寺、钦赐娘殿等等,但知道下海庙的人却不多;上海的桥很多,外白渡桥、乍浦路桥、泥城桥、横浜桥、打浦桥、枫林桥、放生桥,但知道提篮桥的人不多;同样,知道上海的人多, 而知道上海名字来历的不多。阿拉自称为“上海土著”是有依据的,因为阿拉祖上上溯三代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爷爷是上海宝山人,外公王姓一族又是世代居住在提篮桥一带的农民,所以,不仅从小听长辈们说五花八门的提篮桥的故事,而且耳濡目染这里的一些陈年往事便烂熟于胸了。

先说提篮桥,提篮桥以前的确是有桥的,只是现在看不见了。提篮桥一带,在很早的时候离长江口与吴淞江汇合的入海处是不远的。19世纪中期前属上海县高昌乡,此地河浜纵横,阡陌交错,黄浦江边上为船民停船、渔民晒网处,俗称徐家滩,提篮桥附近已形成集镇。据我爷爷和外公外婆说,他们是见到过提篮桥的,具体地点是在东海电影院与大名电影院之间的海门路上。我翻阅了大量资料查证,提篮桥的桥址应该是在今东长治路东面、海门路西首,据电车二场工作过的人说,他们在建北大楼时,挖出过几根桥桩。桥桩所在的位置恰在今东长治路、海门路口偏西南处,即电车二场北大楼的东部。从桥桩的排列看,那座提篮桥应是西北与东南走向,也就是连接电车二场北大楼和海门路东侧今提篮桥派出所。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提篮桥系下海浦上的一座木桥,桥宽约2米,长约10米。早期提篮桥周围大多为农田和水渠,附近因为有古刹下海庙,所以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据传当年木桥附近,即今东长治路电车二场处,有爿竹器店,专营提篮、淘箩而闻名,故人们称该地区为提篮桥。又说此桥建于隋朝的,因附近有一座在上海挺有名的下海庙,香火很盛,香客川流不息。香客多为妇女,大多手挎提篮,放些香烛供物,往来桥上。时间一久,“提篮桥”之名就叫出来了。自道光28年(1848年)提篮桥地区被辟为美租界后,填浜筑路,圈地造房,逐步形成闹市区。1883年,下海浦开始被填,逐渐成为现在的海门路,提篮桥被拆。1901年,英国人在这里买地造监狱,原来的昆明路是条小河浜,俗称“东薛家浜”,也被填埋修路,成为现在的昆明路,提篮桥一带就逐渐成了上海的一个有些名气的商业中心。

再说下海庙,话说1955年,毛老人家到上海视察,游览在黄浦江上,老人家突然向陪同人员提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上海还有个下海吗?”在场所有的上海人,面面相觑,无言以对,谁也回答不出来。毛老人家说:“应该有。”毛老人家的话,如同在黄浦江中投下一块大石头,于是上海市开始寻找这个不为人知的下海。找来找去,还真的找到了。人们在虹口区发现一座叫下海庙的小庙,位于昆明路73号。

下海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以后便是屡废屡建。从前,这一带多是渔村。渔民出海打鱼,需要祈求神的保佑,便建了这座小庙,奉祀护海女神妈祖。下海庙俗称夏海庙、义王庙,始建时仅有房屋9间。嘉庆年间荒塌重修。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又购地8亩多,逐步扩建。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又增建后殿等10余间。抗日战争初期,下海庙被日军炮火焚毁。1941年起,重新修建。上海华界沦陷后,媚日的和尚把原来的尼姑庙变成了和尚庙。抗战胜利以后,才恢复成为尼姑庙。

为了寻找下海,人们才注意到下海庙的存在,这时候的下海庙,小得不能再小,而且有些破败。但是,庙小故事多。上海人通过这座小庙破解了上海、下海的由来。黄浦江的“浦”,在吴方言区原意是人工小河。宋代为解决吴淞江(即苏州河的上海段)的泄水能力,在吴淞江两岸,大约每隔五里开通一条进入吴淞江的水道,这种支流水道称为浦。吴淞江两岸共有18个浦。当时,吴淞江现在虹口区海门路段,南岸有一个浦,称作上海浦。与上海浦隔岸相望的北岸也有个浦,叫下海浦。江南河流命名有个习惯,接近源头的支流称为里或上,靠近下游的称为外或下。上海浦和下海浦,因为位置得名,上海之名是起源于上海浦的,可见上海本是河流名,后来在这一带设置了专门管理酒税的机关——酒务。因地近上海浦,就称为上海务。上海务滨江临海,人流众多,交易繁忙,税收大增,上海务的名气也像酒一样逐渐有了度数。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对外通商口岸,一下子繁荣起来,竟然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都会之一。从一条小河,变成收税的办公场所,再变成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这就是上海地名的起源与经历。

而与上海的比肩兄弟下海,走的却是另一条道路。明初,因吴淞江河道已经严重淤塞,另外开挖了一条新河,这条河大致是现在的苏州河下游。于是,下海浦被抛弃了。清末,黄浦江西岸被辟为租界,兴建船坞、码头、堆栈、工厂,下海浦渐渐淤塞。1922年,下海浦被完全填埋了,原来的下海浦变成街路。下海没有了,只有一个残破小庙——下海庙,记着它的往事。记忆中,我儿童时代下海庙是非常闹猛的,50年代从海门路到保定路一段的昆明路上,沿街一字儿排开有100多个摊位,有唱小热昏买梨膏糖的,有变戏法看西洋景的,有卖拳头吞宝剑的,有搭棚棚唱滩簧的,有挑担吆喝买白糖梅子檀香橄榄的,有摆地摊套圈圈的,有点起电石灯拉起手风琴夫妻卖唱的,有穿着长衫举着布幡肩上停着一只八哥衔牌算命的,有摆拆字摊给人排八字的,有返私盐连带唱绍兴戏的……反正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凡是市民社会里能够看到的小摊贩,这里都有了。我幼小的时候在除夕那夜还跟着外公到下海庙里去坐夜,我上学以后,小学在丹徒路小学,初中在唐山中学读书,来回都要经过下海庙。我常常为到下海庙里去晃悠,而延误了回家的时间而遭到母亲的责备。不过,我在下海庙里山门后的空场上,看到过走江湖的人在那里表演手掰花岗岩、一双鼻孔里插进十根洋钉的绝技。当然,文革时期,下海庙也难逃厄运,菩萨被红卫兵扒去外衣搬到昆明路上焚烧,庙堂被查抄,据说还抄出了大缸的猪油、青天白日旗与美元,庙里的尼姑们被赶出庙门,吃尽苦头以后,被安排到电车二场去了,整个下海庙的庙产被占用,变成了街道工厂与地段医院。

    1990年,经上海市和虹口区宗教事务部门批准,由上海市佛教协会筹建修复下海庙。1992年1月30日正式开放,恢复为佛教活动场所。有意思的是,庙中有一块纪念碑,落款处刻的是“上海下海庙”。上海、下海肩并肩,又坐在一起了。目前下海庙建筑面积约为1800多平方米。环境清净幽雅。有三殿,前殿、后殿和东殿。前殿的大雄宝殿,正中供一佛二弟子;正中供释迦牟尼佛,东观音,西地藏菩萨。 后殿供奉西方三圣,千手观音等像。东殿奉有天妃娘娘等像,此外还有斋堂等附属用房。有比丘尼16人,佳持为昌修法师。今年除夕的白天,我到下海庙附近去转了转,发现这里正在大兴土木,下海庙似乎在不断地向舟山路唐山路一带扩张,庙门前张贴着关于除夕夜烧头香的告示:午夜一时头香票子定价50元,凌晨三时二香票子定价30元,头香与二香的票子是有限额的。清晨五时开放票子5元,春节过后恢复原来的定价三元。虽然现在的下海庙里除了供奉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外,依然供奉妈祖像。据香客们反映说,下海庙当中保佑人身体健康的朱光菩萨与求子观音“特别灵”,因此,前来进香者络绎不绝,昆明路上的香烛店因此也生意兴隆。2004年,下海庙大雄宝殿落成和开光的那天,前来进香排队的人排队排到了长阳路哦。

(2010年3月3日写于上海杨树浦)

 

今年春节前夕的下海庙。

 

春节期间下海庙前香客排队买票进香的热闹场景。

文革以前下海庙山门前的庙名匾额。

 

在当下提篮桥附近的高层建筑上眺望浦东陆家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