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皮客栈2雷高清下载:人人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58:13

第一章
1.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①毛泽东思想②邓小平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历史相结合;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相结合。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①毛泽东思想②邓小平理论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④科学发展观(胡锦涛)
5.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6.(了解)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③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7.邓小平理论: ①提出: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
②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
③实践基础: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④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⑤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8.“三个代表”:①提出: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
②时代背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③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答: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互关系:“三个代表是 ”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10.科学发展观:①科学内涵(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出论述的话,内容要扩展)
②意义:a.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b.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c.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2.三次思想解放:①十一届三中全会②南方谈话③十五大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理论联系实际③实事求是
4.“实事求是”(毛泽东)、“解放思想”(邓小平)、“与时俱进”(江泽民)
第三章
1.近代中国半殖民的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和中
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①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1948年,他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
                         ②主要内容: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有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的社会性质,认为中国革命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最简:最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7.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答: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第一,建立最广泛统一战线,首先是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的。第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第三,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
第四章
1.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的5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办社会主 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3种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2.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四,是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进行的道路
第五章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科学的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答:①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
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明确社会主义必须要“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揭示了社会主要在经济关系上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强调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揭示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主义本质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务的统一。
(怎样全面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答案即为科学内涵。)
4.发展才是硬道理依据(了解):①发展才是硬道理,把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②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教训的深刻总结;③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5.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依据(了解):①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 ②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③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④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6.怎样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一个政治性命题,发展是一个时代性命题,发展是一个战略性命题。
  发展的内容:经济、社会、文化、人。
7.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
答:(1)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2)科学技术史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3)现代科学技术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注:主要理解“第一生产力”中的“第一”:指首要的。
第六章
1.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
 1987年十三大提出了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97年十五大提出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最大国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①从社会性质看: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具备了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②从发展程度看: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不完善、不成熟,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历史依据: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
                           理论依据:生产力发展规律决定的
                           实践依据: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经验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997年十五大、江泽民)经济纲领、政治纲领、文化纲领。
8.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①“大三步”(邓小平)内容: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小三步”(江泽民)内容:a.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                 
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b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c.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9.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是什么?
答: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是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点,二者本质上是统一的;
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使改革开放顺利进行;只有在改革开放取得 的伟大成就中,社会主义才能显示出勃勃生机,四项基本原则才能更好的坚持。
1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什么?
答:1.)主要内容:
经济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政治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文化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2.)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1.“三步走”战略思想:⑴三步走的内容(大三步)
                  ⑵我国社会主义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总体目标:把我国
                    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⑶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技。
1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整体,互相依存,相辅相成。
   (1)“两个基本点”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2)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离不开“两个基本点”;
(3)“两个基本点”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依存;
(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都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第七章
1.如何理解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答:(1)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2)改革同革命一样,其性质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3)改革引起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同革命一样,具有根本性,广泛性、深
  刻性;
(4)改革具有全面性,引起社会关系的全面改革。改革是社会特定历史发展阶
  段的直接动力。
2.改革开放的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的原因:a文革的严峻局面
b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结果
  改革的性质: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
                         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坚持基本路线,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1)三者相互促进
   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2)三者相互制约:第一,保持改革、
   发展、稳定的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
   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
   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5.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6.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7.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答: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的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同时改革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动力。
8.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
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
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八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2)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97年十五大)
(3)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4)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5)建立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6)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注:(1)为基石,(2)~(5)为支柱
2.怎样理解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答:计划和市场都是中性的概念,没有独立的社会性质,依附所存在的社会制度。
   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计划和市场各有
   优点和不足,需要相互补充。计划经济适应宏观层次,市场经济适应微观层
   次。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存在的具体原因?
答:内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原因:(1)由我国社会性质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
        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由我国社会发展程度所决定的: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经济成分都可以而且应当用来为社会
         主义服务。
4.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在:(1)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
                               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起的是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
                             度。
  个人分配方式包括:资产收益、资产收入、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资料、货币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房地产)
6.健全社会保障体系:(1)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
                     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2)核心:社会保险
7.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新、旧转变):粗放型→集约型
8.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9.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
                              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
                              化道路。
10.“三农”:农业、农村、农民。
11.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
体成分。
12.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13.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的关系:(1)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坚持效率优先才有利于经济发展,为公平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
(2)公平是效率的保证,也是提高效率的社会目的和意义所在、兼顾社会公平,才能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体现。
第九章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大支柱: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目标)、依法治
国(保障)。
2.人民民主专政:①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担负着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我国的国体)
                ②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表现在:见备注)
注:(1)性质相同。(2)作用、职能相同。(3)历史使命相同。(P223)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4.我国政党制度的特征:(1)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2)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
(3)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4)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5.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 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6.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7.政治体制改革的标准: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8.如何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答: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
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第十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1)~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3)~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   
思想保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双百”方针: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4.二为方向:文学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6.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第十一章
1.和谐社会:(1)提出: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
         (2)科学含义: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政
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理论意义:(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现实意义:(1)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3.社会建设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
第十二章
1.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3.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84年12月19日中英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4.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
  1987年4月13日中葡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5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主权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是涉及中国是统一还是    
分裂的问题。
6.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三通四流”:通航、通邮、通商,经济、科学、文化和体育四方面的交流。
7.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8.关于台湾问题的相关政策:“一纲四目”(周恩来)、“叶九条”(1981年9月叶剑英)、“邓六条”(1983年6月邓小平)、“江八条”(1995年江泽民)、“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9.“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1)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题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a)一个中国。b)两制并存。c)高度自治,设置特别行政区。d)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2)重要意义: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十三章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年时代的主题。
  时局特点:政治局面多极化,经济全球化。
2.和平与发展关系:和平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为前提,互相作用的:(1)和平的环境为世界的发展及其各国的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2)发展史促进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和有力保障。
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答:(1)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2)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用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3)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4)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5)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4.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答:(1)和平是重要问题。(2)发展是核心问题。(3)和平与发展的关系(见2)
5.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根本原则:坚持独立自主。
                          (2)最高准则:维护国家利益和主权。
                          (3)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6.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7.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为解决发展中印关系)
第十四章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是国家的主人,是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
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四个尊重”:尊重劳动(核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第十五章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   
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