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孙俪车祸过程:中国文化地图:天津——没落贵族的傲娇与无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33:33
作者:任知  发表日期:2011-12-7 14:44:00
回复 
         天津人爱家乡,一提家乡就拍着胸脯说:“咱们天津卫呀,可是一方宝地。”天津风水好,位于“九河下梢”,发韧于漕运、盐业,在陆路不发达的过去,它早已是八方民众汇聚的地方了。鸦片战争后天津开埠,“洋务运动”时天津是近代工商业的实验基地。在世纪之处,天津比香港、北京好,那时香港不过是个小渔村。北京满地土路,在天津租借地,已修成了沥青马路。
  
    
  作为全国最早开放的城市,它曾是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劝业场的出现,大批带有舶来痕迹的超级市场在天津出现,如惠中饭店、交通饭店等,这些商场商品琳琅满目,集购物、饮食、住宿、娱乐于一体,这种形式在当时西方也是刚刚流行,国内大多数城市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风起云涌的效仿。从此可见天津历史上天津最“牛”的时候,国内绝大多数城市的现代文明还处于“穿开裆裤”的幼稚阶段呢。
    
     清末开埠之后,天津出现了九国租界,各租界国在天津大兴土木,现在解放路当时是“天津的华尔街”。众多银行、洋行(如英国的汇丰、麦加利;美国的花旗、大通、运通等;日本的横滨正金;俄国的华俄道胜、远东;法国的东方汇里;德国的华比等)在此办公,在19世纪末出现了华资银行,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已初步形成了以天津和各地的银行、银号和钱庄组成的近代金融流通系统,由于天津面对世界市场,对外贸易繁荣,工商业发达,金融市场比较完备,又有迅捷的近代化交通和通讯,因此在这个金融流通系统中占据主导作用,在天津与腹地的金融流通中当之无愧为华北和西北地区的金融中心。
    
    
    
    
    
     近代史看天津,在现今的五大道(成都道、重庆道、常德道、大理道、睦南道及马场道)。我们徜徉其间仍可以看到风格各异的小洋楼,令人目不暇接,仿佛到了“万国博览会”。这些小洋楼有的为洋人建造,有的是下野的军阀建起来的,张勋、徐世昌、孙传芳就是在英租界建立永久性公馆,再就是一些满清遗老遗少在此购置房产避祸,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皇宫后就躲到天津,先后“张园”、静园”,而且也是在这被接到东北,从此过起了“傀儡”生活。现在的这些小洋楼被政府修葺一心,有的被征为公用,有的被改为“餐厅”、“西餐厅”、“茶艺馆”,其中张学良故居曾被改为“少帅酒楼”,现停业整顿;著名戏曲家马连良的故居成了“能吃的博物馆”(粤唯鲜酒家);在我看来最得偿所用的是梁启超故居(饮冰室)被建成“梁启超”纪念馆。其中最有意思的是海河边的一幢德式别墅,据说曾有德国后人想要索要回去,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另一方面他不能将这别墅运回德国,可它也不能永远地做一个派出所呀。
    
    
    
    天津报业的荣光
    
    
    天津最早的画报叫《醒俗画报》是份石印画报。旧日的天津,是中国的新闻舆论中心。 “以唤醒国民、校正陋俗为宗旨。录事概用图说,以期人人易知易解。”曾几何时,民国的四大报纸《大公报》、《益世报》、《申报》、《民国日报》就有半壁江山落户津门。尤其二、三十年代到达顶峰。当时与《大公报》比肩齐名的《益世报》,作为津门报业的双子星座,都在近代新闻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公报》是一间民间报纸,大公报是迄今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也是民国时期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益世报》,因其立论公正、秉笔直书、颇能反映民间疾苦的办报旨趣,成为民国乱世的激越清流。《北洋画报》天津有史以来最好的画报,北方画报的代表,南方则有名声斐然的上海《良友》。它的内容涉时事、美术、科学、戏剧、电影等方面,画报印刷精美,蓝黑色调。画报印刷精美,内容异彩纷呈。甫一问世后,成为天津乃至华北地区热销画报,之后的《天津商报画刊》《中华画报》等,在编辑版式设计上无不竞相模仿。另外还有像《天津画报》内容和形式基本模仿《醒俗画报》,以图画为主,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及市井民情。不少内容调侃中透着犀利,抨击时弊,针砭官场。电影、戏剧专刊《银幕舞台画报》、纯艺术类刊物《玲珑画报》、诞生于南开中学的民国第一校园画刊《青春画报》、报道天津的警务治安工作的行业期刊《公安画报》、反映娼妓、舞女、女招待的生活内容的《风月画报》、如今可作为明清史料研究的《三三画报》、辑录梨园曲目、堪为民国曲艺重要史料的《游艺画刊》,凡此种种,构成天津报业当时璀璨的光景。
    
    话剧摇篮在天津
    
    
    
     在中国话剧史上,天津地位不可磨灭,说它是中国话剧的摇篮,当之无愧。李叔同是早期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1905年他赴日留学与曾孝谷等人创办春柳社并参加票戏实践,春柳社源自西方戏剧实践,促成了中国话剧的诞生。也是将西洋话剧介绍到国内的第一个团体。其中的骨干李叔同成功扮演了《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和《黑奴吁天录》的爱米柳夫人等女性角色。1908年5月话剧先驱王钟声率领上海春阳社北上天津,演出按照晚清实事剧《张汶祥刺马》和根据英国小说改编的《迦茵小传》等一批新剧。让看惯传统戏曲的观众觉得“它不像演戏,更像真的生活故事”,从而引起人们对新剧的兴趣。后来王钟声及其演员再次来津演出演新剧。北马路大观茶园吁请王钟声与其合作,创建天津新舞台有限公司,把大观茶园建成演剧场所。王钟声等话剧先驱的演出,大力推动了早期话剧在天津的发展。
    
    在此前此后严修、张伯苓、张彭春等一批教育家和新文化运动先驱者,都对话剧在天津做了不少贡献,严修很早就编写过话剧本《箴膏起废》,与其子侄严智崇、严智怡一起在自己的家里表演。张伯苓建立南开中学,在他倡导下南开社团如雨后春笋,南开的剧团尤其有名。他提倡新剧的动因,主要是1908年去美国、欧洲考察所得的感悟。他回国后着手编写具有针砭现实特征的新剧《用非所学》,还在其间饰演主要角色。周恩来是南开新剧团的第一批会员,曾参加演出《一元钱》、《恩怨缘》等剧。
    
    新剧团在1916年到了新阶段,张伯苓胞弟张彭春从美国留学回津,张彭春是最早到国外学习欧美现代戏剧理论的学者,他负责新剧团期间,直接、系统地把西方戏剧理论和编导艺术介绍过来,使南开新剧团独具特色。他还指导排演了其在美国创作的写实剧《醒》比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所谓“第一部话剧剧本”《终生大事》(胡适1919年发表),早了3年,比1924年上海戏剧协社排演的《少奶奶的扇子》(洪深根据王尔德剧作编译)还要早八年。南开新剧社还排演了《娜拉》(易卜生)、《悭吝人》(莫里哀)、《求婚》(契诃夫)等世界著名话剧。当时有个学生万家宝、在京剧《南天门》反串、排演《国民公敌》让他扮女主角,后来排《娜拉》,万家宝将女主角演活了,以假乱真。张彭春将一套珍贵的英文版《易卜生全集》送他,此人就是后来的剧作家曹禺。曹禺的《雷雨》虽然常被误解为诞生于上海,实则诞生于天津。在南开二三十年代文风甚炽、学生们写小说、写戏、搞翻译、当编辑、演话剧,无拘无束地释放其价值追求,像章方叙(靳以)、查良铮(穆旦)、金德麟(金焰)、周汝昌、端木蕻良、韦君宜、黄宗江等人都是在南开起步走上文艺之路。此外话剧导演黄佐临也曾就学南开,赴英国明翰大学留学,在校期间创作处女作短剧《东西》和《中国茶》,受到戏剧大师萧伯纳的赞赏,回国后在天津南开大学任教。还有北京人艺建国后的两大导演焦菊隐、林兆华都是道地的天津人。
    
    
    
    京津画派与天津
    
    
    曾有一种主张,天津“刘奎龄画派”与上海画派、岭南画派构成近代美术的新潮流,可是在画史上并没有“天津画派”之说,只是作为“京津画派”的分支存在。刘奎龄可说是津派绘画的代言人,作为“八大家”之一“土城刘家”后裔。他自幼学习郎世宁画法,研究五代、宋、元诸家,尤其明代吕纪、清代沈铨的画技,并将西洋画之色彩、透视比例融合于工笔国画之中,他还注重借鉴日本画的特点,形成独有艺术风格。刘奎龄善于从田园琐碎生活汲取艺术素材,借鉴地理学生物学读物中的自然景象,尤其走兽花鸟山岭丛林,他的画纤细逼真神态自然,以《孔雀图》最为著名。据说徐悲鸿在建国后评选赴苏参展作品时,见到《上林春色图》慨叹:“我怎么连这位画家都不知道",不久徐悲鸿致信,乞刘一幅孔雀,可惜孔雀尚未落墨,徐已离开人世。
    
    天津历来出奇人异士和世外高人,清嘉庆时期天津画家张学广名声不著,但此人备受吴昌硕推崇,在画迹提识和书信中提及此人,在天津画界极少有人知道。宁河人李昆璞(1909—1974)少年时便喜绘事,学习工笔花鸟画,中年移居津门。他师法宋元,曾师从刘子久,早年作品不为人赏,前途黯淡。然而他勤奋,悉心钻研陈白阳、陈老莲,至40年代末画风骤变,前后判若两人。文革时闲居家中八.九年,日必作画数幅,孜孜不倦立意求新,在非常时期再创高峰。文革时他被迫解职,生活没有来源,相当困窘,他将愤恨倾注在绘画上.最终才不得展,在贫病中逝去.他的画用笔挺坚,秀硬,构图险俏,设色淡雅,虽有明艳处,不见雅俗,个人面貌强烈.曾有人拜访李苦禅,他言及李昆璞时说:“你们天津有个叫李昆璞的,为你们东站画大画,有好几丈长,很有本事。”还有名指画家叫李石君,民国年间一直在天津卖画为生,名字见于《蜀画史》。他的指画很偶然得到海外的欣赏和追捧。
    
    
    
    民国时期画家刘子久在北京任湖社评议,回天津任市立美术馆秘书、馆长、致力绘画教学,培养不少优秀人才。湖社在天津办画展获得成功,津籍文化人呼吁创办分社,国画传习社由陈少梅主受人物、山水和花鸟,陈少梅在天津也迎来了他艺术上的黄金时期,其成就卓著的弟子有王淑晖(擅古装人物、仕女、精工笔。她的连环画主要作品有《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桑园会》等。)、邵芳(作为本市名闺,天津《北洋画报》上可找到四幅她的照片,她是第一位到敦煌临摹壁画的女画家,曾与名师陈少梅合作《百婴图》,其《说佛图》曾获国际美术大奖)等。
    
    
    百年天津画坛不可谓不出人才,就是没得到保护和应有重视。像刘奎龄和刘继卣父子,后人无法寻其纪念馆,津门画界翘楚像刘子久、陈少梅没有完整展览和呈现,陈师曾的学生苏吉亨发起的绿渠画会、由陆文郁开设的遽芦画社未有详实的记载。像寓居天津的李明智、张诚更没有多少人知晓了。
    
    天津文化发展极为特别,同时地方色彩很浓,这与其地理因素、民情风俗、码头历史相关,明显其文化艺术发展与其城市规模地位差距甚大。天津难以出现全国知名影响力的大家,距离北京近、人才缺失并非主要原因,没有形成有效繁荣的艺术市场,没有保护既有的文化资源,艺术价值的研究和认定常处于真空状态。
    
    
    
    像陆文郁、苏吉亨这样的津籍画家在辞典中难寻其名,就连刘奎龄如此突出的画家都付之阙如,寓居过天津的福建籍画家赵松声,在津售画课徒,画名甚隆,却在《福建画人传》记载,天津并无资料。天津画派在全国从未独立出现过,只是京津画派的分支出现。有成就者多是墙外开花或海外开花,才会受到重视。
    
    
    
    天津的文化基因与未来
    
    
    
    历史天津凭着曲艺、戏曲、民间闻名,上世纪八十年代因经济发展缓慢而显沉寂,它是中国大城市中产业衰退最为严重的城市。上世纪二十年代天津虽然鼎盛一时,它的繁荣与中国近代动荡的政局和屈辱的外交相连的,开埠通商、洋务运动、建立租界、日本入侵后时局动荡外来人相继离开人去楼空后,天津渐次衰落。计划经济时天津的经济地位仍很重要,完全可以可跟北京抗衡的,但是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京津成为京津冀地区以及环渤海地区的两个中心,在发展要素方面互相抢夺。北京建设大产业都市的方针与仅隔一小时车程外的传统工业城市天津间形成了产业结构的重复。作为首都,资源、资金和人才当然更容易流向北京,天津的衰落成了在短期内无法挽回的必然。这令天津人黯然,最近几年才略微有起色,滨海新区成为第三极经济增长点,燃起城市大面积拆迁风潮,城市面貌虽然大为改观,但是文化发展还是举步不前。天津明朝建卫,至今600余年,“卫”是明朝驻地方的军事编制单位。后来让天津人衍生为“门户”观念,这观念曾很长时间桎梏着天津,一个大城市(天津)怎么变成了另一个大城市(北京)的“门户”呢?没听说过美国首都华盛顿,把离它很近的纽约当成门户,也没见日本东京将临近的横滨、千叶视为传达室。世界走到今天,任何门户的意义几近于无啊。
    
    
    
    从文化角度有位经济学家是这样分析的:“天津有条海河,而海河这两个字最能代表天津的文化。一方面天津具有海洋文化的影子,而另一方面又有大河文化、大陆文化的特征。所以,天津不像上海,因为上海更多的是接受了一种大海文化的熏陶。大海的文化使天津人具有一种创新的精神,具有一种进步的精神,一种开放的气质,因此历史上天津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吸收融合了大量的其他文化。同时,天津是大河文化,或者叫大陆文化,它具有相对比较保守、官本位的特点,而这种文化特点也制约了天津的发展。”这一直让天津人听起来不免苦涩,感到无奈。
    
    
    天津艺术界多类源流杂糅,相互排斥,见突出者诋毁,大加挞伐。难以出现群星璀璨,戮力共存的流派。像李叔同故居被拆掉、郭德纲落势遭嘲讽就可见一斑了。近年来艺术界的孙奇峰;萧郎、杜滋龄;文坛的林希、冯骥才;诗歌圈形成以《葵》和《个》为核心的现代诗社;天津美术学院展览馆和一些民间机构逐渐举办不同层次画展,国民讲堂邀请艺术家陈丹青、黄锐做讲座、天津人艺与曹禺剧场让话剧重燃,但是如何能重塑“话剧摇篮”的显著位置,重新让天津文化多元丰富。假日、私家画报、范登媒体怎样继续更好地负起城市文化的推手的作用,还原重塑城市现代本位,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资料
    
  《中国早期话剧与日本》——岳麓书社2005年5月第一版
  《京津画派》——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