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女儿国电影海报:雅虎学堂第二十二期:家训,可以让你的孩子不随波逐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6:58:19

 

目 录

  • 1.前言:今天,我们更需要重新拾起家训的传统1
  • 2.小事中蕴含着做人的基本道理 2-5
  • 3.家训能给孩子一个原则和方向 6-9
  • 4.言传身教即是一种无字的家训 10-13
  • 5.好的家风会传承久远 14-17
  • 6.历史上那些好爸爸好妈妈18-21
  • 7.结语:看看祖宗给我们交待了些什么22

前言:今天,我们更需要重新拾起家训的传统

这是个高速运转的时代,我们的价值观不断被推翻又重建,却忽视了几千年以来已被证明成功的东西。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已成为过去,“考名牌大学,找到理想工作”只不过是功利短视之举。猛然间才发现,我们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而忽略了家庭,过于重视外在而忽略了内心,过于追求物质而冷落了幸福感。其中一个根源,在于多数人忘记了祖宗给我们的谆谆教诲。

为什么一些“富二代”嚣张跋扈,除了败家就是祸害社会?为什么许多权倾一时的官员错把“贪”字写成“贫”?更值得我们担忧的一个问题是,几千万缺少父母教育的留守儿童,会有怎样一个未来?

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一个拥有优秀家训传统并贯彻良好的家族,可以令其子孙后代人皆君子淑女,人才辈出,香火永续。

  • 内容提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一切做人修身的道理都能体现在家中琐事上。本期吸收了中国古代家训中的精华,来阐述“教育孩子该从何开始”的话题,呼唤重新拾起祖先们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我们
的教育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

【陈蕃: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

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其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选自《后汉书》)

陈蕃欲“扫天下”的胸怀固然不错,但错的是他没有意识到“扫天下”正是从“扫一屋”开始的,“扫天下”包含了“扫一屋”,而不“扫一屋”是断然不能实现“扫天下”的理想的。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凡事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即便是再微小也要认真脚蹋实地的去对待和处理。在一件小事上能做到认真而完善,那么在做大事的时候这种优点,方会被体显得一览无余,即使是在扫地的时候,也要认真的去扫好每一个角落,就好比是走好我们人生的每一步。一个儿时培养的良好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

怎么了?我们的课本怎么了?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事实的缺失……救救孩子,不只是喊口号,最好落实到行动上。

【不可忽视的“小事”】如今,儿童的思想言行越来越趋于成人化,甚至在一些承认身上出现不良习气,也开始出现在儿童身上,令人堪忧。不良的社会风气已渗透到孩子们的世界,对他们造成影响和危害,使本该天真无邪的孩子,思想言行上出现太多成人化的东西,世俗、势利,这显然与我们教育孩子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详细]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苏轼房梁挂钱】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

苏轼被贬官到了黄州后,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穷得过不了日子。他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

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用于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正是靠着精打细算,苏轼才得以度过那段艰苦岁月。

即便在物产丰富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节俭,珍惜劳动的果实,而不能铺张浪费。

【不可忽视的“小事”】你不敢想像,我们的孩子除了购物之外没有其他爱好;你不敢想像,一些孩子整天泡在网上,光玩游戏就能花几千块钱;不珍惜粮食、缺乏谦虚礼让意识……这都与现代社会家长们溺爱孩子,怕孩子吃苦,却又抽不出更多时间陪孩子,于是纵容了孩子铺张意识的增长。长期的后果,就是孩子们不知道该如何尊重他人的成果……[详细]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范公厚德子孙千年】

宋朝名相范仲淹一生是忠孝传家,他把自己所有的俸禄都捐出来,用来支持学子、办义学,以及布施给那些贫苦的亲友。有一次儿子给他买了一所花园,准备给他退休养老的时候用,他拒绝了。后来他又找到苏州南园一处住宅,别人告诉他那个住宅风水特别好:“你们家住在里面,一定是代代都会出贤人。”结果范先生听到之后,马上把这个住宅捐出来作学宫,办学校,为国家来培养人才。既然是代代出人才,就为国家培养人才,不要为自己。

范公把华屋良田布施出来,还办了很多义田,用俸禄买了很多田地,捐出来给人耕种,养活读书人。自己不要华屋良田,是不是就没有家业可以传家?不是,范公的四个儿子都做了宰相、公卿、侍郎,虽然他自己把所有的俸禄都布施出来了,去世的时候,连棺材都买不起,丧葬费都不够,家里的人都是只穿布衣,可是家业传八百年不衰,直到现在,我们听到是范仲淹先生的后代,都会肃然起敬。

孟子说,“为富不仁,为仁不富”,这句话很有道理。司马光家训里面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这是真有智慧。所以华屋良田留给子孙,这是把财产留给他们,他们未必能守,你把书给他们,他们也未必能读,真正布施行善积德,积阴德,子孙受我们的庇荫。

【不可忽视的“小事”】“拼爹游戏”这个流行语,就这样进入了我们这个时代,甚至进入了幼儿园。孩子们的贫富意识越来越明显,这就造成了他们比拼各自的父母,那么,谁来给“没有一个好爸爸好妈妈”的孩子们撑腰呢?幼儿园中出现“拼爹游戏”不只是让弱势的孩子很受伤,也让这个社会很受伤。而孩子“拼爹”,莫不跟父母教育有关……[详细]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

跟做小生意的挑贩们做生意,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见穷苦的亲戚邻居,应当要关心他们,特别是给他们金钱上、体力上的援助。

【为富不仁万贯不保】

在曾国藩先生外孙聂云台先生写的《保富法》这本书里面,举了一个他亲眼见到的例子。是讲清朝末年,上海有一位盐商领袖,姓周,我们叫他周翁。当时盐商都是非常富足的,时值湖南发生了灾荒,朝廷发动所有的富商都来认捐银子赈灾。当时他这个湘潭分号的经理就代周翁,代老板认捐了五百两银子。这件事情后来报告给周翁,周翁就非常生气,他不愿意捐这笔银子。曾经有人问过他,你如何能够发家发到这样地步?他说,没别的法子,只是积而不用,这是他的经营哲学,只是积累,不去用,所以赈灾他也不肯去布施。

周翁过世之后,确实留下的遗产很多,有三千万两银子,他的十房子孙把家产都分了,每家也至少分得三百万两。可是,不过十几年,这十房的子孙,把家都败完了。所以可见得,人如果对他人没有基本的仁爱之心,即使是万贯家财也不能够长久。古人说的,富不过三代,正是讲的这个道理。

【不可忽视的“小事”】如今家长对孩子缺乏同情心教育。幼教专家对幼儿园做过这样一个测试:一个小妹妹发烧了,她冷得直哆嗦,你愿意借给她外套穿吗?结果孩子们半天都不回答。当老师点名时,第一个孩子说:病了要传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该生病了,我妈妈还得花钱。第二个孩子则说:我妈妈不让,我妈妈会打我的。第三个孩子说:给我弄脏了怎么办?第四个孩子说:怕弄丢了。结果半数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种种理由,表示不愿意借衣服给生病的小妹妹……[详细]

  

扬善惩恶——

【刘备遗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周易•系辞下》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刘备此训是对这段话的提升。他告诫刘禅,要加强德行修养,对任何事情,既不要因为是小恶而去做它,也不要因为是小善而不去做它。这两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包含着量变引起质变的哲理:小恶不断积聚下去,就会陷于大恶而招祸,而积小善便能成大德而赢得美名,铸成伟业。刘备告诫道:“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只有自己贤明德高,才能使人信服。你父亲德行浅薄,你不要效仿。这些话语重心长,很有教育意义。

不过,刘禅毕竟智量不足,又昏庸无能,在诸葛亮死后,信用宦官,朝政不修,国势日衰。炎兴元年(263),魏将邓艾率大军进逼成都,刘禅用谯周策投降,其子北地王刘谌进谏:“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刘禅不纳,蜀国败亡。刘谌哭于宗庙,先杀妻子,而后自尽。

【我们做得怎样】在南京彭宇案发生之后,做好事有风险的意识早就在社会广泛传播,许多家长开始以此来告诫孩子“不要去扶倒地的老太太”。甚至于出现高中生路见倒地大伯上前帮助被家长责怪的事情……[详细]

明志向——

【诸葛亮诫子侄:养德明志,宁静致远】

诸葛亮幼小时颠沛流离,经受了许多磨难,这锻炼了他的性格、意志,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而在隆中隐居耕读期间,又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修养水平,在道德经济文章、兵书阵法韬略、天文地理历史方面无所不通。他就用自己的这些体会训诫子侄,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德、才、学、志的关系,指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一个人格高尚的君子的操行,便是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生活节俭来涵养品德。不能淡泊就无法树立远大的理想,不能恬静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知识必须有安静的心境,而才干必须从学习中得到。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

【我们做得怎样】在这个时代,拥有财富的多少成了一个人一生奋斗的成就标志,许多人的一生只是为追求财富、享受妙欲而活,所思所行都由此而发,这样就把宽广的人生死死钉在求财享乐的一角之上,千千万万人如同过江之鲫般涌向财富之门,反而丢失了幸福感……[详细]

行忠义——

【岳母刺字:好男儿当精忠报国】

岳飞年少时,其母在其背上刺了“深入肤里”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父亦训曰:“汝为时用,其殉国死义乎。”在父母的勉励下,决心以身许国,消灭敌人,恢复故土,以报答父老乡亲。“岳家军”的旗帜成了抗金力量的象征。金兵统帅不得不惊讶:“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飞以“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自律、励人、诫子,五个儿子个个成才;长子岳云转战各地,屡立奇功,其余四子或武或文,亦不辱岳门。

岳母虽是位普通农妇,却是如此深明大义!

【我们做得怎样】在和平年代谈“精忠报国”看似扯得很远,但误国祸国的人总是不缺。山市政协原副主席吴洪明如此为自己辩护:“在具体的工作中,很多事情是约定俗成的,只要考虑到对大局有利,对长远发展有利,让局部作些牺牲,都是允许的。”身为人父如此,如何能示儿?……[详细]

 

知孝悌——

【曾国藩:“孝悌”两字尽一分便是一分学】

曾国藩不仅带头事亲至孝、以身垂范,而且反复告诫家人说: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也”一章,则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悌”两字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何不日日在“孝悌”两字上用功…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日不顺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学问也。

曾国藩赞成“孝而不愚德之本”。咸丰七年(1857年),曾国藩为了一点小事,在家里与弟弟发生了争执。这事对曾国藩的震动很大,以至过了好久,他还表示深深的悔憾。他以此事教诫儿子纪泽,希望他能体谅自己这番苦心。

他认为孝是德行的根本。在这里,孝有两层意思,一是晚辈对长辈永远只能百依百顺,儿子对父亲只能言听计从;即使当长辈犯了错误,晚辈也要对他的错误毕恭毕敬。另外一层意思是,如果长辈在晚辈面前犯了错误,晚辈应该规劝他,这才是孝。前者是愚孝,后者才是真孝。

【我们做得怎样】据调查,我国绝大部分的家庭都会把老人当作他们的负担,而现代人为了减轻这种负担,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就是把老人放入老人院。离谱的是,近年来那些祭品真是丰富到了极点,什么洋房,手机,小车,电脑,佣人,就连“二奶”,“白粉”都有……[详细]  

对孩子要说到做到,方能立信

【曾子杀猪教子以存“信”】

曾子娶公羊氏为妻,生下儿子曾华、曾元等。当时家境贫困,他“布衣皊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藿之羹米未得饱”,“衣敝衣而耕”。连粗布衣服与乱麻絮制成的袍子也不完整,酒糟、谷皮之类的食物与菜汤也吃不饱,穿着破旧的衣服在田里耕作,平时根本谈不上杀猪吃肉。

有一天,他妻子到集市上去,儿子哭着要一起去,她就哄他说,你回去,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回家时,曾子正要杀猪。她说,你不要信以为真,我“特与婴儿戏耳”。曾子说:“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意思是对孩子是不能开这种玩笑的,孩子正在听你的教诲,今天你欺骗他,就是教他学欺骗,他就会不相信你,这不是成功的教育方法。于是,便杀了猪给儿子肉吃。这种说到做到、言行一致的家训方法,是非常可贵的。

【我们教会了孩子什么】一个名叫郭美美的20岁女孩微博炫富,将中国最重要公益机构之一的中国红十字会推向舆论漩涡的中心,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近年来,“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唐骏学历“造假门”引发的各个领域诚信危机现象愈演愈烈。诚信已毁,我们该如何去面见祖宗?……[详细] 

清正廉洁就是最厚重的遗产

【杨震“四知” 正气浩然】

杨震,字伯起,东汉安帝时官至司徒太尉,克己奉公,刚直不阿。其最著名的是“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故事。

杨震做东莱太守的时候,提拔了一位读书人,叫王密,把他提拔做了县令,这个读书人就很感恩杨震。有一天晚上,王密带了十斤黄金,来送礼,感谢杨震,杨震就很不高兴,对他说:“你怎么不知道老朋友的心?”因为杨震为人是非常清廉的,绝不贪意外之财。王密就跟他讲:“深夜里又没人知道,你就收下吧。”杨震就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哪能说没人知道?”结果王密听了之后,很惭愧,就把黄金带回去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杨震四知”,那么他这种公正廉洁的德行,永垂青史,成为后世传颂的一个楷模。杨震子孙能遵行其遗训。杨震一族自八世祖杨喜起,到曾孙杨彪时曹丕称帝代汉,作为东京名族,绵绵四百多年。

戒除贪污受贿,杨震就是我们的楷模,如果不是在心地上,把这些妄取贪求的念头,斩绝得干干净净,就很难做到。心地的功夫要用在平时,有一丝毫贪念起来,立即要斩除,把内心的污染,洗涤得干干净净,那么日久天长,也就成就了正人君子的品格。

【我们教会了孩子什么】媒体曝光因利用职权收受巨额贿赂落马的贪官广东省韶关市公安局原局长叶树养的腐败“宏伟目标”:2000万给儿子、2000万给女儿女婿、2000万给自己安度晚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叶树养在尽可能多的领域贪污受贿,过一个年节,就收受一两百万元“礼钱”。当贪官、造假均开始上阵父子兵时,我们不得不慨叹这些人变态的家庭教育……[详细]

 

嵇康:立志高雅,守志不移

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官至中散大夫。因不愿投靠当权的司马氏集团,后遭诬陷,被司马昭以“言论放荡,非毁典谟”的罪名所杀。其家训思想,突出立志,这集中反映在他给儿子嵇绍的《家诫》中:

“人无志,非人也”。他训导嵇绍,每个人都应立志,而立志当善,守志当固。指出:“人无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所欲准行,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后动。”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就算不上真正的人。但君子运用心志时,所思量的是有标准的,就是应当考虑其善良的方面,且一定先计议,然后才付诸行动。

嵇康家教的核心是“志”教。志存于内而表于言,支配着立身、处事、待人等各个侧面,守志、行志的基本要求是“慎”,言语、取予、交往乃至饮酒都要谨慎小心,处处提防,考虑到方方面面情况及其应付的办法。嵇绍虽十岁丧父,但受其父志诫之影响甚深。他少知名,有文思,“平简温敏”,“最有忠正之情”。后官至侍中,跟“从惠帝(290—306在位)北伐成都王,王师败绩,百官皆走”,惟嵇绍一人为保护惠帝,以身迎枪,血溅帝衣,死于帝侧,终成忠臣烈士之志节,而为历代推崇为忠君的典范。

【我们教会了孩子什么】“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这是日前西班牙《世界报》“遏制全球经济的爱情”一文中的话语。原本年轻人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但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了中年人,像中年人那样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如今很少能见到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执着的年轻人了……[详细]

 

包拯家训:刻石立铭训子孙

包拯为官清廉刚毅,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中国历代家喻户晓的清官形象。有《包孝肃奏议》存世。家训总共只有几十个字: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

这短短几十个字的家训,告诫为官的子孙不得贪赃枉法。如果不服从训诫,活着不许进入家门,死后不得葬入祖坟之中。这种惩罚是古代对不肖子弟的一种最严厉的惩罚。由此我们也可领略包拯的为官做人之道是何等的高尚!

他重言教,更重身教。《宋史》记载,包拯“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在贪官污吏比比皆是的封建社会,不仅自己出污泥而不染,而且在堂屋壁上刻石立铭,以对子孙后代进行警钟长鸣的教育,实在令人钦敬!

【我们教会了孩子什么】今天,一个人要追求完全的清正廉洁不知道有多难。从演艺圈到各行各业,五花八门的“潜规则”陆续通过网络等媒介被揭露出来,使“潜规则”衍生成为种种不能公开明示却又在“圈内”约定俗成、为人们或自觉或被迫“遵循”的规则。人们对“潜规则”极为反感,却又难以自拔。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年轻人,还能保持一颗单纯的心吗……[详细]

  

勤俭的家风

【司马光俭朴教子】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光,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相传,司马光为了教育其子司马康,特意撰写了一纸脍炙人口的家训篇《训俭示康》。其文其旨,系教育司马康不求豪华奢靡,培养朴素节俭美德。他举出三件亲身经历的实例教育儿子。

其一:童年时,司马光“自为乳儿”,“不喜华靡”。长辈把饰有金银的华美衣服加在他的身上,他总是“羞赧弃去之”。司马光以此教子不饰金银,朴素自然。

其二:20岁那年,司马光考中进士,受聘赴皇上赐予的国宴。与宴的同榜进士,都把皇上赏赐的象征殊荣的金花插在帽檐上,司马光则“独不戴花”。直到有人警言“君赐不可违”时,他才勉强“簪一花”。司马光以此教子自谦自让,不炫不耀。

其三:平日里,司马光“衣取蔽寒”,“食到充腹”,不敢以与众不同的行动求得过奖名誉。司马光以此教子以俭为乐,以俭为荣。

司马光以童年、青年和平日的三件事,形象的阐释了“要节俭”的修身道理。

在司马光身教情染的艺术陶冶下,其子司马康从小严谨、聪颖,博通古籍,曾任校书郎、著作佐郎侍讲等职,被世人誉为“口不言财”的贤人。

古人且能为之,今人应当何如?

【看看当今的“败家子”】“富二代”飙车,不是新闻;“拿钱砸死谁”,只是炫富的一个代名词。有媒体这样形容:当顶级名车与可观财产成为他们的“时尚”标签,俱乐部和名利场成为他们的“隐形符号”,他们的名字更多的和酒驾、飙车等新闻纠缠在一起。他们的确该学习勤俭之道……[详细] 

清廉的家风——

【颜氏家训:守道崇德,蓄价待时,爵禄不登,信由天命】

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繁,改朝换代风波迭起,士族急剧衰落,颜之推所撰的《颜氏家训》是这个动荡年代的直接产物。

颜之推家训思想最可贵之处,是希望子孙为官时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不要为了高官厚禄而不择手段地走门子,到处钻营。北齐末年,许多人以财货交结外戚打关节,觅嫔妃走门路,当上了郡守、县令,“荣兼九族,取贵一时”。但他们“既以利得,必以利殆”,常常是“纵得免死,莫不破家”。因此,他告诫子孙:“君子当守道崇德,蓄价待时,爵禄不登,信由天命。”

纵观历史,颜氏子孙在操守与才学方面都有惊世表现,光以唐朝而言,像注解《汉书》的颜思古,书法为世楷模、笼罩千年的颜真卿,凛然大节震烁千古、以身殉国的颜杲卿等人,都令人对颜家有不同凡响的深刻印象,更足证其祖所立家训之效用彰著。即使到了宋元两朝,颜氏族人也仍然入仕不断,尤其令以后明清两代的人钦羡不已。

【“官二代”成了集体世袭】无论是“富二代”或“官二代”,他们从小就光环加身,享受父辈庇荫,锦衣玉食、地位尊贵。然而如此优势,如不因势利导、严加管教,很容易演变成骄纵享乐、不学无术之“包袱”,古往今来此类“二世祖、败家子”真是随处可见。近日,一篇题为《2011年8月庐山管理局“超级舞弊门”事件》的帖子出现在天涯社区等网站,直指江西庐山管理局在今年8月份的事业单位招聘中徇私舞弊……[详细]

 

文雅的家风——

【钱氏家训: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在江浙一带,钱氏是一个颇有声望的大家族,自吴越王钱镠以来家族就有族谱。自钱王始,钱氏精英不断涌现,近代以来更是子孙鼎盛,曾有一个绕口令来形容钱家“人才谱”:“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据不完全统计,当代钱氏家族仅科学院院士国内外就有100多人,分布在50多个国家。

除了“三钱”外,人们所熟知的还有钱穆、钱钟书、钱玄同、钱永健等人。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钱氏家族还多出“父子档”,如钱基博、钱钟书父子,钱玄同、钱三强父子,钱穆、钱逊父子……人们称这个家族为“钱氏豪门”。

钱氏家族的兴旺不衰,与被钱家人当成家规的《钱氏家训》有着密切关系。“子孙虽愚,诗书须读”,《钱氏家训》中这句话,在研究者看来,既是钱式家族子孙鼎盛、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

1928年夏秋之交,钱穆的妻子和新出生的婴儿相继去世。正在无锡荣巷中学任教的长兄钱挚,闻讯后立即归家为之料理后事,后因操劳过度,急火攻心,不幸溘然长逝。钱挚去世后,钱穆便把16岁的侄子钱伟长带在身边,供其读书。钱穆与钱伟长同在灯下读书,在一起钻研学问,钱穆的母亲常在一旁缝纫伴读。

【公众人物的“反文雅”】周立波除了谩骂,还不忘说:“祝贺你!你出名了!”这句话,似乎无意中暴露了周立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概只有那种沽名钓誉之辈,才会把别人的言行都看做是为了出名。与周立波精心经营的舞台表演相比,舞台之外的周立波显得更为真实,但有时也让人大跌眼镜。曾在微博上惹怒众多网友的他,近日又因在中国达人秀上的粗俗表现而被一大学教授批评“教养低下”……[详细]

 

勇武的家风

【杨家将: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

凝聚在杨家将传说故事中的前仆后继、忠心报国的伟大精神,是千百年来中国人面对外族侵扰和西方列强欺凌,反抗侵略、保家卫国、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种寄托。为了追求这种希望,杨老令公战死了,杨六郎、杨宗保、杨文广(宗保之子)继承遗志继续战斗;男人牺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继承遗志继续战斗;主人战死了,杨排风等家丁、丫环也要继承遗志继续战斗。在中国历史上,凝聚着这种忠烈家风的事例绝非杨家将一家。仅在山西,还有薛仁贵、薛丁山、樊梨花的薛家将和呼延赞、呼延灼的呼家将。这些家将的传说和故事,相互辉映,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闪耀着璀璨的理想主义光芒。

杨家将抗辽的故事虽然部分是真假相掺,但是不妨碍古人对勇武忠义的追求,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称道。

【贾平凹:中国人有许多奴性】中国人的秉格里有许多奴性和闹性,这都是长期的被专制、贫穷的结果。人性的善与恶充分显示。有一年,我去合阳,看到了流经那里的黄河,我写下了八个字:“厚云积岸,大水走泥。”我们身处在社会就是大水走泥……[详细]

  

孟母三迁:环境影响孩子思想道德

孟子的母亲是先秦孔门家训的最大代表。刚生下孟轲时,她家在凫村较冷僻的地段,附近是墓地,故“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 踊跃筑埋”。在墓地里嬉戏玩耍时,模仿人们哭丧、送殡鼓吹、埋棺堆土,孟母觉得“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便把家搬到了凫村西南的庙户营,住在市场附近,东邻是屠户。孟子受其影响,“其嬉戏为贾人炫买之事”,模仿杀猪,吆喝买卖。孟母感到这里也不利于儿子的成长,又移居“学宫之傍”(即今邹城南门外子思书院旁),学宫中书声琅琅,礼仪隆重,孟子耳濡目染,“其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在戏耍游玩中摆弄祭器,模仿祭祀,学行礼节,孟母这才满意地说:此“真可以居吾子矣”。

这则千古流传的故事昭示着这样一个道理: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至深。

【成长环境造就死刑犯】这是一个死囚犯的故事。他叫梁小丹,两岁时父母离婚了,他人生的悲剧也从此开始。他跟随父亲和爷爷奶奶生活。父亲性格粗暴,从不允许其母亲来探视,他的童年生活中只有一次母亲的影子,就是在他8岁时母亲偷偷到校门口塞给了他两个梨。在其幼小的心灵中,母亲就是两个梨子。而就是这两个梨子,使其暴怒的父亲打他打断了一根皮带,从此他母亲再没敢来看过他……[详细]

 

田稷子母诫子:士修身洁行,不为苟得

齐宣王的相国田稷子,接受了下级官吏贿赂的上百镒钱,拿回家交给母亲。其母说:你为相已“三年矣,禄未尝多若此也。岂修士大夫之费哉”?你的俸禄从未如同现在这样多,难道这是从士大夫那里收取来的?田稷子跪着回答道:“诚受之于下。”确是从属吏的贿赂中得来的。其母听了严肃地批评他说:“吾闻士修身洁行,不为苟得;竭情尽实,不行诈伪;非义之事,不计于心;非理之利,不入于家;言行若一,情貌相副。

在这里,田稷子母以忠君为中心,向儿子讲了许多官德准则和为人之道:第一,仕人应当修养自己的品德,提高自己的操行,不取不义之财;第二,做人要忠诚老实,不虚伪欺诈;第三,不符合道义的事,不在心中计谋;第四,要言行相符,表里如一;第五,臣事君应如事父,恪尽职守,廉洁公正。只有这样,才能一生通达,平安无事。

同时,田母斥责他道:如今你却与此相反,背离了忠的要求。而为臣不忠,就是为子不孝。不义之财,我是不该有的;不孝之子, 也不是我子,你起来走吧!

经过母亲的一番训斥,田稷子无比羞惭地走出家门,马上把钱退还给原主,并主动向齐宣王坦白自己的贪污罪行,请予刑戮。齐宣王知道此事的原委后,非常赞赏田稷子母的义举,赦免了田稷子的罪行,“复其相位”,并拿出国库的钱赏赐这位贤良的母亲。在中国古代家训史上,田稷子母亲为人们树立了用忠正、清廉、正直教育儿子并感化别人的榜样,说明仕人连无功受禄的事都不能做,更不用说接受别人贿赂的钱物了。

【“暴富”心理是传销难禁的重要原因】河南农民赵作海含冤坐牢11年备受公众同情,获得平反1年后却在“能挣几百万”的诱惑下,陷入“资本运作”传销泥潭;山西一名男子参加传销后为骗取亲友钱财不惜表演“切断手指”闹剧。近来有关传销骗局的消息及有关部门打击的战果,再次引起人们对非法传销屡禁不绝的思考……[详细]

 

孙叔敖母勉子行仁德

楚庄王的令尹(宰相)孙叔敖,小时候有次出去玩耍,看到一条两头蛇,心里很害怕,就把它打死埋掉了。回家后,他向母亲哭诉道:“我闻:见两头蛇者死,今者出游见之。”其母问:那条蛇现今在哪里?他回答说:“吾恐他人复见之,杀而埋之矣。”母亲鼓励他说:“汝不死矣!夫有阴德者,阳报之。德胜不祥,仁除百祸,天之处高而听卑。《书》不云乎:‘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尔嘿矣,必兴于楚。”意思是,别担心,你死不了!做好事而不让人知道的人,一定会得到报答。好的德行可以战胜凶险,仁爱可以消除各种祸患,天在高处能处理地上低处的事情。《尚书•蔡仲之命》不是说过吗?上天决不偏爱任何人,惟独辅助有德行的人,你不要再害怕了,将来一定会在楚国发迹。孙叔敖听了母亲的话,懂得了积善行德的意义,后来果然成为楚国名臣。

后来,孙叔敖也言传身教,善于教子。他生活俭朴,不讲排场,常坐马拉的竹木车,也不看看拉车的马是公的还是母的。他在病疽将死时教诫其子,不应接受楚王因其功绩而册封的肥沃土地,而应接受贫瘠封地。此举实际上是对公父文伯母关于圣王择瘠土而处民,“故长王天下”这一训诫的继承与丰富。

【中国人“暴戾”的那一面】整个社会基调充斥着强烈暴戾之气,恶人更恶,善的人由于受欺或受威胁,甚至受到感染,也逐步变得不再和软。因为人们都感到,在这个社会里生存,善和软就意味着危险,意味着被侵犯,被威胁。构建和谐社会,亟需清除当今的暴戾,亟需重建善良的道德谱系……[详细]

 

杨万里夫妇:教育孩子 父母当率先垂范

在做京官时他就随时准备丢官罢职,因此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的路费,锁置箱中,藏于卧室,又戒家人不许买一物,怕去职回乡时行李累赘。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诗人徐玑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

在江东转运副使任满之后,应有余钱万缗,但杨万里均弃于官库,一钱不取而归。一个连工资都不领的人,怎么不受时人后人尊敬。他的儿子深得教诲,在为湖州官吏任上,用自己的工资七千缗为贫户纳税,而在辞别这个人世的时候,却连一件正棺入衾的衣服都没有。

杨万里的妻子罗夫人,寒冬腊月,每天早早起来,为仆人先熬一锅热粥。一直坚持到七十多岁。有人不解,她回答说:“仆人也都是有爹娘的,他们也是别人家的孩子啊!大冷的天,我要让他们心中有了暖意之后,再去干活。”

杨夫人一生共有七个孩子,四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全部由自己奶大。在那时,有权有势的官员都是要雇奶妈的,可她却坚持自己喂养,她说:看不了那些奶妈饿着自己的孩子去奶别人的孩子!

为人父母教育孩子要率先垂范。杨万里家四个儿子全部做了高官,得益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父母缺位 留守儿童“情感饥饿”】在我国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占有不小比例。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例如,这些孩子由于“情感饥饿”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等等。由于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平时一般不易察觉,不觉中埋下了很多无法预知的“雷区”……[详细]

 

结语:看看祖宗给我们交待了些什么

一块地,收割了一茬麦子后,应懂得及时施肥,才会有下一个季度的丰收。我们祖先留下来的财产也罢,祖训也罢,都会给出我们以庇荫、厚爱。但财产会花光的,而祖训呢,如果不去继承与发扬,也会一代代失传。这如何能“喂肥”我们的下一代?有俗语云:富不过三代。这富“遗失”在哪里?往往只因为对传统家学文化的忽视。

当今社会、学校已成为新一代青少年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有知识不一定就有修养,文化高不一定情性好。学校里大多是素质教育,而最重要的基础教育——情性教育往往是得益于家庭的日积月累的熏陶。因此,家庭在现代社会仍不失为基本的社会化媒体。

即使宗族文化消失殆尽,并不代表家训已然过时。普遍缺乏文化、没有信仰的我们,不妨翻一翻家谱,看看祖宗都给我们说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