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西游七罪幻境任务:全社会都来关注校园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27:28
全社会都来关注校园文化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是文化建设新的“动员令”、“冲锋号”,中国文化发展必将步入新的黄金机遇期、迎来新的发展高潮。一个国家,只有当文化体现出比物质和资本更强大的力量时,当经济发展体现出文化的品格时,这个国家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因为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同时又对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先进文化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结晶和重要标志,也是一个民族长绵不断、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教育,文化发展的主阵地是教育,文化最大最重的工程还是教育,文化繁荣更离不开教育。教育既是高素质人才聚集的地方,又是造就接班人的地方。因此“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中国教育方向的核心问题。中国教育只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才能为提升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水准,为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校园文化,需要关注。关注的对象不仅仅需要教师、家长,更需要全社会。只有大家都把目光聚焦校园文化、关注校园文化、关心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特具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动态的内容。文化建设(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简单的说,人文教育包括促进人格修养,品德提升,道德完善,个性成长等重要环节,人文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可见,校园文化与文化建设密不可分,是文化领域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所特具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贯穿在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对人格的修养,品德的提升,道德的完善,个性的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是人文教育的载体和助推器。
    校园文化的功能作用在于:其一、校园文化是一种传承,是一种底蕴。文化传承是校园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传承都包含在这校园文化的范畴中。随着世界步入知识经济的信息时代,传统的教育模式已向现代教育模式转变。一路走来,荆棘满路,曲折多变,但终未能改变文化的传承,精华的传承,底蕴的传承的功能。因此说,校园文化是一种传承,一种底蕴,是人文教育的载体和助推器;其二、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氛围。修德尚美是对人品的追求,高德儒雅,达观知性,岂不妙哉;笃学创新是对学业事业的要求,勤学苦练,技习时新,方能与时俱进。比如学生宿舍周边围墙也写上一些激励之语如:自尊自爱,自勉自强。礼行于外,德诚于中。传道,授业,解惑;光前,裕后,利今等,其熏陶作用,不能尽诉。因为这些题词、校训、名言、警句都具人文教育的特质,结合学生的特点,合理地布局在校园各处,既美化了校园,成了一道道风景线,也让学生在这个氛围的熏陶下,对人格的修养,品德的提升,道德的完善,个性的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说,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氛围,是人文教育的载体和助推器;其三、校园文化是一种参与,是一种磨练,是一种熏陶。如编板报、出专栏、开展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等。学校每逢重大节日,班级年级出板报,内容都与节日有关,与科技有关、世界大事、科学小品的等等。编写这些板报,学生得翻书报连网络搜寻资料,然后,还得找来笔墨,纸张,书写,张贴。他们从中练就了本领,砥砺了意志,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不亦乐乎。因该说学生在相互间学到的东西比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同学之间相互为师不仅可能,且事实是收效更丰。可见,丰富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参与,是一种磨练,是一种熏陶,是人文教育的载体和人文教育的助推器。其四、校园文化是一种互动,是一种交流,是一种质的提升。文化体艺节,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学校都会组织大型的活动来庆祝庆祝。说其互动,是因为活动范围大,动用人员多,项目繁杂,需师生齐动才能搞得好。例如,开个元旦晚会,从舞台、音响,到各班排练节目,都得兴师动众,有时还要动用外单位的人员。虽如此劳烦,但学生各方面能力、潜质都得到了挖掘和提升。参与者是锻炼,未直接参与者是见识,这对受教育者心智发展是有益的。这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态度大有裨益。同时,以平常心看待输赢,胜不骄,败不馁,经得起表扬,更经得起挫折,这些都是人格修养所必需的。因此说,校园文化是一种互动,是一种交流,是一种质的提升,是人文教育的载体,更是人文教育的助推器。健康而丰富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人文教育也只有在健康而丰富的校园文化的支持下才能落到实处,达到目的,收到效果。校园文化不仅是校园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体现了一间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办学风格,更是人文教育的载体和助推器,众多的受教育者在这个氛围的熏陶下,对人格的修养,品德的提升,道德的完善,个性的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
    校园文化具体体现在学校师生稳定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学校价值观则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我国著名学者、华师大陈玉琨教授在一次国际论坛上曾说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话:“改变一个学校首先要改变它的校园精神,改变一个教师首先要改变他的价值追求,改变一个学生首先要改变他(她)的人生目标。”确实如此,校园精神、师生的价值追求、人生目标无疑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文化是一种“精神”,就是“改变人的精神面貌,提高人的素质”。只有人类才有文化,文化即人化。法国学者安托万?菲雷帝埃在1690年编篡的《通用词典》里的界定:文化是“人类为使土地肥沃、种植树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变措施。”因此,校园文化就是“我们在这儿做事的方式”,在校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最为关键的成长期。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此时在校学生不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即使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也得不到社会的肯定。扫除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关键在于学生的“自律”,而不仅仅是“他律”。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就没有攻不破的难关;只要我们的校园文化真正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做到“发扬优点,正视缺点,并且敢于改正缺点”;做到“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那么我们的家之学子,国之栋梁。就能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严于律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了,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我们的学校绿树红花,加上学生朗朗的书声,暖人的话语,整洁的仪表,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二、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发展的动力
    文化在本质上就是人们处世的方式和态度。校园文化是学校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由师生共同创造、沉淀、培育形成的、占据主导地位、为师生所认同并恪守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它承载着历史,昭示着未来,反映着一个学校长期为社会所公认的素质、特色品牌,体现一所学校独特的文化积淀。校园文化内涵体现在学校的各个方面,如学校的建筑、设施和环境文化;学校的规章制度等制度文化;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等管理文化;学校的课程管理、课程改革等课程文化;学校的校训、校徽、校风、和谐校园等精神文化。良好校园文化形成的一种环境、一种氛围、一种精神具有一种强烈的感染熏陶和教育作用,同时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有很强的凝聚力。素质教育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要求学生智力与人格协调发展;个体、自然和社会要和谐发展。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同等重要的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着眼点,这既是素质教育也是校园文化的体现。如果说,文化是每个国家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沉淀、积累的精神财富,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和灵魂。同样对教育与学校来讲,校园文化凸现学校的特色、品牌。因此,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动力。
    我国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要做一个真诚的人,而学生的学习也应该首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之人,学做社会中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无不遗憾的发现,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公民的文明素质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新华社曾报道了一则新闻:“十一”黄金周的第二天,新疆乌鲁木齐市南山旅游景区出现80多名韩国游客集体捡垃圾的场面,其中包括30多名儿童。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在游览途中看到景区垃圾遍地,便自发地组织起来清理垃圾,短短20分钟,方圆近1公里的垃圾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在驱车将5个装满垃圾的纸箱送至垃圾站后,韩国游客才安心继续游玩。参加集体捡垃圾的韩国游客柳仁圭说:“野外应该是一片净土,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么漂亮的地方却有很多垃圾。”再来看看我们的孩子们吧。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在文明礼仪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不文明的言行:在家庭中,长辈们重智力学习轻德育教育,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导致了他们对家人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与父母沟通,不理解家长的辛苦,不珍惜家长的钱财,不分担家庭的劳动,一味索取不知奉献;在学校里,不听从老师的教诲,说一些时髦的脏话,穿一些奇特的衣服,留着时尚的发型;不知道认真学习,在校园内大声喧哗,乱扔垃圾。这些行为直接影响在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了学校的形象,也影响了国家的形象。因此,校园文化要营造我们所有师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就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讲文明语言,做文明学生,平时不讲粗话、脏话;遵守校规校纪,不旷课、不迟到早退、不打架斗殴、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吐口香糖、不乱扔垃圾;仪表整洁大方,在校期间不化浓妆、不配戴首饰、不穿奇装异服;尊敬师长,见了老师主动问好;团结同学,互帮互助;爱护花草树木、公共设施,不在桌椅上乱涂乱画;不进网吧,提倡文明上网,科学上网;不看不健康的书籍和录像;生活俭朴,不比吃穿,不浪费粮食。在家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体谅父母工作辛苦,生活节俭。 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体现在物质的充足、技术的先进上,更需要陶冶完美的精神、高尚的人格。促进全社会成员健康人格的构建,需要重建礼仪,让人们心灵相通,友好相处,在和谐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心灵上的满足。这就需要我们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礼仪基础上,重建新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文明礼仪,让中国在成为经济强国的同时,也成为新世纪的“礼仪之邦”、文化强国。
  校园文化作为潜藏在课内外、校内外教育活动的教育力量,有着极大的德育价值。它能对学校全体成员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一方面可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情操、意识和行为,同时又有一种强大的心理制约力量,使师生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群体规范。所以,校园精神文化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价值导向、智能发展、身心健康、审美陶冶、特长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它的积极的整体功能就表现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和人格和谐发展。因此,和谐的校园是我们校园文化建设追求的目标。校园文化的的支点就是良好人际关系,它主要包括学校领导与教职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协调好,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能增进友谊,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学校团结向上的氛围。学校师生关系是最重要和最微妙的关系,我们要求教师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智启人,启发诱导,去打通学生的思想,打动学生的感情,激励学生的意志,追求师生情感上的互动关系,追求“真诚”。那么学生必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尊重、热爱、信赖老师。所以,我们更大程度上要求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世界上一种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就像哲学家所说的“既然成为一粒种子,就要萌发出希翼的尖芽;既然成为一个音符,就要奏响属于我们的旅律;既然成为一颗有生命的灵魂,就要散发夺目的光芒。” 精神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一个团队的最高宗旨,然而精神上的文明往往最难做到。 校园常被人们称为“象牙塔”,优美的环境,儒家的举止,朴实的眼神,纯真的感情似乎诠译了这个令人向往的地方。而如今就是在这被视为“人才摇篮”的校园里,“文明”却是在渐渐地被某些同学遗忘,还有少数人在有意无意间显露出不文明的行为:学校内多处草坪被践踏,并露出了清晰可见的“脊骨”;有些人的言语过于恶劣,而当有人指出他们的缺点时,他们却恶语相撞。还有在课桌上信手涂鸦,牺牲了干净的桌面成就另类文学;在课堂上吃睡,牺牲他人宝贵的求知时间满足个人的需要;在校园里随手弃物,牺牲美丽的环境给自己提供一点所谓的“方便”。应该说,人才的竞争追根到底是素质的竞争,是文明素质的竞争。只有具备文明素质的人才能在竞争中获胜。曾有人这般说过:“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的学识都重要。如果大家都有教养,那么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就为期不远了。”“文化渗透在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文化竞争力是最重要、最基础的核心竞争力。”校园文化就是要树立文化立人、文化立校、文化强校的理念,加强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形成稳定的、独特的、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文化立校,建设高品位文化学校是教育的时代要求。
  台湾学者林清江说:“学校中各组成分子所构成的价值行为体系,称为校园文化。”朱颜杰教授认为:“所谓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共同遵守并得到同化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作风的总和。”所谓优质学校、特色学校,他们的内涵就在于有着优良的校园文化,缺少了这个内涵,学校便没有了“底气”。任何优质的教育和品牌学校都不是自封的,而是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形成和壮大的,是在逐步为社会和广大群众接受的过程中“成名”的,是长期持续努力,蕴蓄积淀的结果。一个学校有没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就其深层的判断,就是看他有没有优良的校园文化。综上所述,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发展的动力在于,其一校园文化是产生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基础。文化是人类文明与科学的象征和代表,是人类美德和智慧的表现。学校是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是人类文化的神圣殿堂。校园文化是各类优秀文化、先进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又是学校的生命和灵魂。继承文化、整理文化、扬弃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是学校的职责和使命,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校园传播,一切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校园繁衍生息。所以,校园文化是国家和地域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校园文化有利于学校办学效益的提高。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教育学》中对“教育”这个词作的最为概括的注释为:“它的实质是形成儿童和青年的一定的人格特点,即道德品质、性格特点、行为习惯和感情等”。因此,无论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还是塑造健全的人格,都不是仅仅单一的教育手段所能够完成的,必须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各种力量,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全方位的努力才能完成。在校园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涉及到方方面面,在诸多因素中,校园文化的影响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同课堂教学相比,校园文化具有更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内容,尤其是它的教育功能是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校园文化建设与课堂教学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只有两者都搞好了,才能共同实现教育目标。日本政府在总结明治维新时期经济能够得到迅速发展的经验时发表一份白皮书,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日本的经济发展有三个要素:第一是精神,第二是法规,第三是资本,其中精神占50%。”这说明精神要素、文化要素是最重要的。一个优秀的企业所倡导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可以持久的激励员工去创造业绩。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詹姆斯.赫斯克特对美国的202家大公司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11年中,企业文化力平均得到的分值与企业长期经营业绩呈现正相关性。这两个事例充分说明了文化对提高效益的重要作用。文化对经济的作用是这样,对教育的作用同样是这样。其三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校园文化是使学校从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迈出的载体。文化管理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其核心是对学校教职员工价值观的导向。学校要尊重人,学校要依靠人。一所学校一旦确立了尊重师生、依靠师生这样的价值观,师生员工有了主人翁感,那么,由此而激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即文化力将是巨大的,有利于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不断探索进取,促进教师成长。
    三、校园文化目标是求真向善知美
  教育,是塑造人灵魂的工作,而不是一般加工厂式的产品复制。加工厂只需要反复不停的重复劳动,教育则需要有思想、灵魂,并把这些思想和灵魂熔铸到学生的生命和血液中去,造就一个完整的人。因此,教育一定要有激情,但绝不是表演。教育激情和表演是两回事。激情,是教师满腔热情的教学态度,是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和忘我的精神境界,这样的教育,才能在课堂上找到教师,找到学生,找到师生的对话和现代课堂的生成。表演,仅仅是把别人教案进行复制,甚至是毫无感情的复制,没有熔铸自己的生命和价值观在里面,这样的课堂教学是非常呆板的教育。现代教育,需要课堂生成,在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还要生发出师生的对话与交流,让这种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生成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和复制。基于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教育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并把它作为贯穿整个校园文化建设过程的始终。
  校园文化在于引导学生求真。教育是一项充满智慧和培育学生智慧的工作,在不断传承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创造知识、创新知识,才能生成新的知识和智慧,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而不仅仅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要生成新的智慧和创新知识,就必须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具备探寻新知的信心和勇气,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学生这样的能力、信心和勇气。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个性的能力和保护学生个性的能力,并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人品质、个人爱好和个人兴趣能力,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同时还要为学生指出适合自己个性的发展方向。教师在课堂中不仅应该关注学科内容,更应该关心学生的思维和状况,而这思维状况不仅发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表露出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整个心灵。教师的作用是教会学生独立欣赏、识别和选择事物,有时领着他前进,有时则让他自己披荆斩棘;同时,教师要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和看法,真正理解所学的东西,这才是凸显教师智慧的地方。这样,才能培养和塑造孩子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甚至是创新的勇气和信心。否则,都会被错误的教育和无效的教育扼杀腹中。这样才能够真正造就人才,而不是扼杀人才。真正的教育,需要创造;创造是求真的升华。
  校园文化在于引导学生向善。教育是为了使人向善,让学生将潜伏于人内心的善性发展出来;教育是为了发展人的各种自然禀赋;教育是为了让学生适合于人类理想与人生的全部目的。古人说得好:“人之初、性本善”。 《礼记?学记》上也讲到“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教就是要让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善心和善行增长扩大,改正或者纠正在作善过程中表现出的失误、不足等等。任何一个大恶人、哪怕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最初都是善良的,恶都是后天生活中由于生活环境、家庭因素、社会境遇等很多因素造就的,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尽量的开发人的善良一面和抑制恶的一面,即发展本我和控制非我。引导学生积极向善,用教育的力量把孩子们心中的“恶”的种子扼杀萌芽状态,不让恶这样的杂草有生长的机会。这样的教育才让人在生活的战场善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校园文化在于引导学生知美。美者,非丑也。真美者,为见真行善也。见真者,纯有善行,而无杂染。为何?道之所然也。凡见真行善者,当有较高品味,令人向往追求,具有永恒的吸引力。美的展示,内涵丰富,寓意深远,如尝甘露,沁人心肺,令人心旷神怡。这样的美,就是一种大美,是教育学生知美的最终目的。者,是真者见智,是智者大善,是善者有知,是知者有觉,因此,美会给人以大爱,美会给人以活力,美会给人以快乐!真正的教育在于引导学生知美,如果学生美丑不分、不分青红皂白、不知礼仪廉耻等,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教育。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知道人性的美,知道行美之事,不做有悖德行的事。这样的教育,才是触动人心灵的教育。
  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学校特色的重要表征,是素质教育的潜在课程,是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学校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大家清楚,教育所要传递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的一种深刻的认识,以及与知识掌握者生活相关的特殊的认识,那种简单的知识传递不是真正的教育,是教育的变异,是对教育的曲解,更是对教育的一种误导。真正的教育,是引导学生求真、向善、知美的教育,从小在学生心目中播种真善美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田里撒下智慧和德行的种子,使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播种梦想的种子、撒下人生的希望,给他们的腾飞安插梦想的翅膀,这就是教育的使命,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才是培根的教育。师生耳濡目染健康、优美、高雅的校园文化,如沐春雨、如坐春风、心旷神怡,美的熏陶、理智的启迪、陶冶情操、修身养德、净化心灵、塑造品格、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入耳入脑入心,浸淫入灵魂,虽无“立竿见影”之能,但可收隐性教育功能的巨大长效,而且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影响深远,变现三大教育功能:科技文化教育、思想行为教育、审美情趣教育。同时,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整体品位和社会声望。
  “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教育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沃土。教育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传播、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使命。因此,教育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但对青年学生的培养具有激励作用,而且还对全体师生也发挥着凝聚人心的作用。 所以校园文化,不仅需要高超的校园文化艺术,更需要广博的校园文化情怀。大情怀才能造就大校园文化。一个不关注校园文化的人、不关注下一代可持续发展的人、必定是一个不称职的领导、公务员和公民。校园文化,需要全社会关注,才能获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