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紧急行动电视剧:论病机中的“蓄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6:50:33

在生活中我们常使用“欲进先退”、“欲左先右”之类的词语。其实质是欲进行某动作时要先进行一个反方向的“畜力”才能达到目的。比如要想跳远,必须先下蹲才能跳的远,直立着跳肯定是不理想的,打出一拳之前要把拳头先回收,才能有效的打出去。所以说“欲进先退”是一个普遍的自然现象,人体的气机也不例外,在≤伤寒论≥中反映这种现象的条文不少,第366条:“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本条基本上是一个里寒下利,但其人面色赤,身有微热,阳气仍有向外作汗的趋势,只是汗出比较费力,所以出现郁冒的现象,条文指出汗出而解时,病人必微厥,即轻微的手足厥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阳气力量相对不足,欲外出时必将先向里畜一下力,然后才能汗出而解。这是从体表现象(微厥)推断阳气入内畜力,还有从体内现象推断阳气入内的条文,第116条“……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条文指出脉浮,说明有汗出解的可能,但汗出之前有烦,这是因为阳气相对不足,欲直接外出力量还达不到,所以入内畜力,阳气内入暂时扰动心神所以出现心烦。如果是典型的麻黄汤证,正气得药力相助可以从容驱邪,不用入内蓄积力量,也就不会出现心烦。论中还有从脉象测知阳气内畜的条文,第94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太阳病未解是邪气仍郁于表,按照一般的规律,脉应当浮,这里却出现了脉阴阳俱停,即三部脉俱隐伏难寻,为何不能相应呢,这也是机体要振栗汗出之前,阳气需要欲外先内,攒足力量再驱邪,“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说明不仅排邪外出时,正气需要畜劲,即使是排邪下出时,正气也要暂时潜伏,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威力。

上面借助伤寒论条文说明了机体有欲进先退的畜力趋势,这样医家们在遣方用药时就往往利用这种趋势,注意双向用药,如张景岳制济川煎治疗便秘,其中用了升麻,可以说是利用了欲降先升的道理;李东垣制升阳益胃汤,方中泽泻也可以说是欲升先降;酸枣仁汤中用川芎可以看成是欲入先出;桑螵蛸散中用菖蒲可以说是欲固先开,我们在学习方剂学及医案时,这些例子太多了,看来双向用药是值得研究的,我们应该揣摩欲进先退的原理,以期能能有效的处方用药。我的老师曾有一则治疗呃逆的医案,就是用的欲降先升的原则。患者顽固性呃逆更换了多名医师,多用丁香、柿蒂之类的药物,呃逆丝毫不减。到老师这里看舌苔白厚,舌边尖红,于是告知患者再用重镇降逆的药物只会加重病情,应该按感冒来论治。病机是初期患有表证,机体为抗邪出现气机上逆,医者不识欲降先升之理,给与寒凉重降之药,将病邪压入胸膈,故呃逆不止。舌苔白厚表明外有寒邪,舌边尖红表明里已化热或起初就是感受温热之邪,给与荆防败毒散合银翘散化裁。并先告知患者数天后可能出现鼻塞、流涕等感冒症状。据患者自诉服完第一剂后胸中翻腾如开锅一般,呃逆停止,三剂服完后果然出现鼻塞等表证。本案的机理与《伤寒论》中第15条,第21条是类似的。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这两条都论述了欲降先升。本案虽未用伤寒论方,但用的是伤寒论法。尤在泾是研究伤寒的大家,是学术界公认的,但其医案中不用仲景方,受到一些经方派的讥讽,其实这是对尤先生的不公,只要掌握了经方的理法,何方不是“经方”呢?学习伤寒论重要的是理会其精神,指望百病都在论中找现成的答案是不现实的,也不是张仲景的本意,在原序中提到“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