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王艳穆桂英挂帅:梅里雪山大外转: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来生 足慰平生 (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23:23:59
梅里雪山大外转: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来生 足慰平生

大致若驴 发表在 游记·影像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forum-39-1.html 分享到: QQ空间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人人网 更多


  我们,有如一抔流沙
  蹒跚在密布的经幡下
  不为花下的卓玛 风中的扎西 马上的强巴
  转山转水转佛塔
  就为看一眼梦中的秘境
  心底的天涯
  还有那
  颤悠悠的花


  2011年9月26日-10月7日,华声驴友一行8人,前往位于西藏与云南交界的梅里雪山地区,进行了一次艰苦卓绝的大外转之旅。所有的观感,所有的疲惫,所有的伤痛,都化为心底永恒的记忆。
  梦中的化境,将永远定格在这12天中。

  
传说
  那是难以言说的传说
  瑰丽
  那是令人胆战心惊的瑰丽


  在中国,经典徒步线路很多,但梅里雪山大外转却是经典中的经典,皇冠上的明珠。
  梅里雪山位于云南德钦。其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是一座至今无人敢言“征服”的山。在藏民的心目中,他是藏区十大神山之一,而且是惟一的雄性神山。在这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3座,人称“太子十三峰”。
  置身于那无数的原始森林、高原冰川、雪山垭口、高原牧场、喇嘛庙、藏式民居、瀑布溪流,就像进入宗教诗歌描述的世界,这里是人神共居的世外桃源。

  

  每年,来自各地的藏民,都要来环绕雪山进行朝拜,名为“转山(转经)”。于是,在梅里雪山周边的丛林、山崖、峡谷和冻土荒漠地带,形成了一条转山人走出的道路。无数执着的藏民虔诚地用他们的身躯丈量着这条朝圣之路,乞盼着来世的幸福安康……
  它是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步行路,更是与超自然力量对话的心行之路。
  这是一条从未改变过的朝圣之路---一条只有虔诚、勇敢的人才能完成的路,一条沟通信徒与天堂的路。
  这是一座从未改变的山,一座让人看了就热泪盈眶,就要大哭,就想发誓,就想轰轰烈烈地大爱一场的山。
  700年以来,山依旧,路依旧,转山的信徒却换了一辈又一辈,不知有多少人折服在梅里雪山的脚下。
  唵嘛呢叭咪吽……唵嘛呢叭咪吽
  这是前世的约定,这是亘古的轮回。据佛教之说法,佛性的有缘之人都可在转经时获得如意妙果。

  
  行程报告

  
  
  红色图标所示为宿营点。
  黄色粗线为车行线路。
  褐色虚线为转山徒步线路


  9月26日 长沙——丽江
  18:30:长沙飞抵昆明,落地后即转乘火车前往丽江。

  9月27日 丽江——飞来寺
  早上6时多到达丽江,早餐后乘中巴车前往香格里拉(丽江无汽车直达德钦县城)
  12时许到达香格里拉。随即包租一辆面包车前往德钦飞来寺。尼西中餐。
  晚7时许抵飞来寺。宿梅里客栈。客栈晚餐。

  9月28日 飞来寺——永久村
  德钦县城采购物资。下午2点半离开飞来寺前往羊咱桥,转车到达永久村。宿马帮阿秀家。

  9月29日 永久村——永是通
  8:00,徒步开始,走阿色大道,沿永支河右侧行走。翻越海拨3150米的多拉垭口,难度不大。中餐在一个小垭口,宿营地在永是通。

   9月30日:永是通——咱俗通
  需要翻越多可拉卡山口,4500米。过了多可拉卡山口就到了西藏境内。一般能过得了这个山口的,走完全程问题不大。从永是通到多可拉卡山脚,需要沿溪步行40分钟,当看到遍地的经幡的时候,意味着要冲击多可拉卡山口。上山全是巨大的“之”字路,好在在原始森林中走,危险系数不太高。在翻越垭口时,需要多停少息,调整呼吸。体力稍弱者可申请骑马。
  过了垭口即是70度的急下坡,且没有树木,路上碎石多,需要倍加小心。

  10月1日 咱俗通——曲那通
  这一天上午基本是沿着舍曲河右侧走。从扎俗桶到罗细亚山拐口这一段叫章切路,从河边的烂泥路(时不时有山溪漫过,切断道路)一直走到半山腰的羊肠小道,路途遥遥,绵绵无尽。
  海拔2900多米的卢阿森拉是今天的转山路上的一个重要地点,这里极富有宗教意义。藏民们认为人死后灵魂必须经过此地,所以转山经过这里的藏民都会留下一点他们随身携带的东西。于是,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食物、生活用品及首饰,以便来生取用。
  过了卢阿森拉会跨过曲那河,曲那河上有一座桥。

  10月2日 曲那通——曲珠
  从曲那塘到阿丙村要翻过3728米的那通拉山垭口,近1200米相对高差,全是上坡路,非常吃力。但风光绚丽,高寒地带树衣苔藓比比皆是,树挂如满天飞絮。快接近垭口时要经过一个村落,名叫麦波,是一个松茸采集基地,海拔3530米。
  阿丙村有公路与外界相连,通往波密和拉萨。外转经者,一般包车至察瓦龙甚至龙铺。我们因为想着要洗温泉,只到了曲珠。其实那温泉压根就是聊胜于无。

  10月3日 曲珠——格布
  包车到龙铺。翻过堂堆拉卡垭口就是扎古牧场。从扎古牧场到拉达村需要走遥遥无尽的碎石路。拉达村路格布至少还要徒步一小时。过了玉曲河的铁索桥,格布就不远了。

  10月4日 格布——来得桥
  出格布村,迎面就是高山。从格布到达古拉有近1800米的相对高差,第一个坡头在2820米处,再走约10分钟,海拔2915米处,有一分岔道,向左是到西藏左贡壁土的线路,向右往上走才是上达古拉的线路。
  要翻过两个垭口,除了达古拉,还有哥杂拉,海拔分别是4100米和4300米。
  翻过哥杂拉垭口后是永无休止的下山路,有近4个小时是在不停地下山。来得桥是一个钢结构拼接桥,过了这桥,就是营地。

  10月5日 来得桥——扎西牧场
  转山中最为艰难的一天,上升500米到来得村,梅求补功中餐。再冲击4800米的说拉垭口。说拉垭口常有暴风雪。下垭口后进入云南境内。可看到水流,进入扎西牧场。

  10月6日 扎西牧场——梅里水
  5个小时的下山路,要经过21座小木桥,反复跨越夏曲河21次。在看到澜沧江后,梅里水到了,全部行程结束。
  
梅里雪山大外转全攻略

  梅里雪山大外转又叫梅里雪山外转经,藏传佛教信徒围绕卡瓦格博神山的外转经活动,至少已持续700多年了。这条几百年来至少有数百万人次走过的转经路现今仍处于原始状态。让我们踩着他们的脚印,用虔诚的心去感受、领悟转山一周的真正意义。
  关于梅里雪山大外转,各种攻略相对较多,曾率队成功外转的华声户外领队大致若驴现将自身的转山经验总结出来,以供拟前往此地的朋友参考。

  一、什么季节前往最合适?
  8-11月上旬。这条线路每年有7个月的大雪封山期,主要是11月到下一年的5月。在这一期间,多克拉卡垭口(海拔4479米)和说拉垭口(海拔4815米)均雪深没膝甚至齐腰,无法逾越,危险异常且寒冷异常。

  二、多少人组队最宜?
  3-10人。超过10人,则扎营、饮食均会发生问题。

  三、一般多少天可以转完?
  中等偏上强度为10天,超过13天为腐败级。

  四、马帮是必需的吗?
  如果你不是超级强驴,或者不比华声户外的大致若驴强多少,而且不希望转山回来后到残联报到,还是建议租用马帮。

  五、如何联系马帮?收费情况如何?
  在外转山的始发地永久村与永支村都可以联系到马帮。没有必要提前多少天预定。
  永久村马帮联系:13988733701(阿秀)、15987590742(松吉丁争)
  华声户外大致若驴认为阿秀是一个非常忠厚勤劳的藏民,不多话,性格好。自家有车,可负责接送。松吉丁争是他的侄子,年轻体力好,开朗乐观。
  费用:1500元人民币/圈/马。如果需要走得轻松一些,多费几天,双方商定可适当多付费。
  马帮除了驮载行李外,一般情况下还负责落实营地、做饭、找水找木柴。

  六、一个人租一个匹马吗?
  如果是3-5人,另外队伍中女性或者体力一般者多,还是建议一人一马。一般来说,8人可租6匹马,10可租7匹。具体情况,马帮可给出建议。

  七、如何与马帮搞好关系?
  很容易。藏民大多性格宽和,任劳任怨。在临行之前,送点小礼品,在转山途中,互相尊重即可,可提出合情要求,不宜随意支使。另外,说话要算数,不宜过于斤斤计较。

  八、怎样合理安排行程?
  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都有机场,其中昆明航班最为密集。无论从哪个方向来到德钦,飞来寺都必须过上一晚,一来从正面观赏卡瓦格博,二来适应高原气候,三来补充物资(到德钦)。华声户外大致若驴的具体日程安排建议如下
  第一天:到飞来寺,宿飞来寺。飞来寺现客容量较大,如非国庆节期间,不难找到房间。
  第二天:飞来寺——永久村(永支村)。当天上午可以飞来寺转转,中餐后前往永久(或永支)。宿马帮家。
  第三天:永久村(永支村)——永是通。要早起,7:30前一定要出发,否则赶到永是通就太晚了,因为是第一天,需要充足的时间适应。
  第四天:永是通——咱俗通。第一天劳累,可以稍晚一点拔营,8点出发可以。过了多可拉卡山口的第一个转经服务点就是咱俗通,不用再走了。马帮极有可能会建议接着走两个小时,其实不必,留下时间休整,另外可以晾晒一下行李什么的。
  第五天:咱俗通——曲那通。一定要早起,全天路段起伏不大。风景不错的,全天在原始森林中走,有溪水相伴。
  第六天:曲那通——察瓦龙(扎那)。中餐在阿丙村,到了阿丙后,让马帮联系包车,直达察瓦龙。华声户外的大致若驴认为大可不必在曲珠停留,没有任何意义。到了察瓦龙后找一个旅店住下来,好好洗个澡去让身子不再发臭;寻一家川菜馆,喝上一瓶啤酒,慰劳一下自己。
  第七天:察瓦龙(扎那)——格布。在镇上吃早餐,再包车到龙铺。龙铺中餐,如果到得早,还可以接着休息一两个小时。徒步到格布,比较吃力。
  第八天:格布——来得桥。
  第九天:来得桥——扎西牧场。
  第十天:扎西牧场——梅里水——德钦——香格里拉。从扎西牧场到梅里水是5个小时的下山路,从梅里水到德钦再到香格里拉可坐车,中餐可在德钦。梅里水包车要事先联系好,临时找车一是难以找到,二是价高。

  九、沿途有旅店吗?是否一定要带露营装备?
  华声户外大致若驴认为没有装备去外转山是不可想象的,除非你有金刚不坏之身。沿途仅三个地方可以找到旅店:飞来寺——察瓦龙(扎那)——德钦。

  十、吃饭如何解决?
  建议在你在的出发地准备如下食物:自己适应的口味食品(大致若驴甚至认为应该带上面条,因为在德钦县城买的面条一下水就成糊糊,而且口感极差)、口味调料、开胃食品等。
  在德钦县城可采购:米、油、盐、蔬菜、鸡蛋;高压锅(这个必须有,因为高原上的食物很难煮熟)、铁锅(如果人多,锅越大越好)、锅铲、菜刀、洗洁精。
  另外,察瓦龙(扎那)可以补充食物,主要是米、蔬菜与鸡蛋。

  十一、生火的问题如何解决?
  这个已经不成问题了。转山全路段均有藏民自己搭建的临时服务点,提供灶、木柴、生活用水。用过之后,随便给点钱(20-50元)即可。

  十二、饮水如何解决?
  也不是问题。自己带个杯子,可以在宿营中装满开水,另外,沿途的服务点均有饮料及瓶装水供应,应有尽有,所多的为红牛、健力宝、绿茶红茶,不一而足。

  十三、应该带什么样的装备与衣物?
  必备装备:65L以上背包(运送装备用)、25L以下小包(徒步用)、帐篷(可合用,普通帐篷即可)、防潮垫(充气垫、泡沫点都可)、羽绒睡袋(温标最好在-15度以下)、手杖(强烈推荐用双杖,否则会后悔)、护膝(越高级越好)、半指手套(丛林手套)、(头灯(不建议用手电)、高帮徒步鞋(最好防水)一双、休闲鞋一双、防风头巾、遮阳帽(鬼子帽、渔夫帽均可)。
  必备衣物:冲锋衣一件、冲锋裤一件、抓绒衣一件、长袖速干衣裤一套、保暖内衣裤一套、丛林裤一件(宽松型运动裤也可,不建议用牛仔裤代替)、内裤三条、袜子三双。
  其他洗漱及护理用品不在此赘述。
  不建议携带下列物品:抓绒裤(保暖长裤够了)、羽绒衣(如果不在垭口久留,用不着)、溯溪鞋(不用下水,雪水冰冷刺骨)、游泳衣(除非你是冬泳队员)、雪镜(雪地行走的机会不多)。
  当然,身份证、手机、相机这一类东西还是要带的。

  十四、药品药具如何准备?
  必备:感冒药(多备)、霍香正气水(丸)、活络止痛用的喷剂(品种较多)、伤湿止痛类膏药、正骨水、络和碘及棉签、纱布及绷带、云南白药等。另外还需要一人准备一只防蚤药水。

  十四、路上有野兽吗?容易迷路吗?
  基本不会碰上体型较大的野兽,见得最多的是松鼠。
  转经路比较明显,一般不会走错。如果落单了(这种情况在户外常有),解放的办法一是细读相关攻畋(领队要做到队员人手一份)、二是尽可能走大路、三是寻找新鲜的马粪、四是寻找手杖扎在地上的小孔痕。

  
第一天:从丽江到飞来寺 高原上那一条极尽曲折的线

  9月27日 晴
  我们一行在9月27日晚就赶到了飞来寺。
  飞来寺是梅里雪山内转经(前往雨崩、神瀑、冰湖)的必经之地。这里有一排水晶塔,又叫白转经塔,梅里的标志性景点。站在这里,可以尽情地远望梅里十三峰。
  我们到达这里的时候,碧空澄澈,太阳无遮无拦地直射下来。为了防备灼伤皮肤,我们个个全副武装,手持登山杖,活像是一队绑匪。

  高原反应是我们的第一课。
  在靠近白茫雪山的时候,我们几乎每一个人都感觉到了大脑的滞重和胸腔的气闷。车子例行在垭口停了下来。懵懵中我也顶着一脑袋浆糊下了车。风大,冷。山顶上没雪,只有褐色的土松松跨跨地立地那儿,经年的风霜雨雪已经使它们失却了刺破青天的气势。或许,它们在等等冬天的来临,等待着身披铠甲,雄视寰宇。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车子一直在绝壁间爬行,瞟一眼窗外,要么是森然峭崖,要么是万丈深渊。在经过奔子栏的时候,我着意地看了看,浊黄的江水奔腾着,九曲回环。
  奔子栏是很有出处的,声名远播。藏语的意思是“美丽的沙坝”,地处金沙江西岸。奔子栏以上的金沙江怒涛滚滚,汹涌奔流,以下一段江面则豁然开阔,江水平静。奔子栏从古到今都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奔子栏渡口为滇藏“茶马古道”上有名的古渡口,也是“茶马古道”由滇西北进入西藏或四川的咽喉之地。
  
    奔子栏的大拐弯

  从香格里拉到德钦正在修路,坑坑洼洼,尘埃蔽天。
  当我们在山顶上看到大山沟中的那一片灯火时,司机说,德钦到了。
  德钦向西15公里,到飞来寺。
  经幡在头顶上翻飞,空气携带着冰山的寒气袭来,我们每个人都束紧了衣带:冷。

  
    从香格里拉到德钦的公路
  

  站在丽江客运站二楼看玉龙雪山。
  玉龙雪山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是世界上北半球纬度最低、海拔最高的山峰。

  在江湖上,玉龙雪山的名头甚至要大于梅里雪山。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自打我们从丽江火车站出站那一刻起,这山便几乎与我们相依相伴。在从丽江前往香格里拉的公路上,我们总感觉到它的巍峨与壮阔。
  在虎跳峡镇,我甚至感觉到了一种倾压感。   
     
  在我所到不多的古镇古城中,红灯笼几乎都是必不可少的点缀。
  凤凰、镇远、平遥、婺源、周庄、大理等。

  在丽江汽车站的二楼,也是这样的张灯结彩。
  
  出丽江城一小时许,狭路相逢金沙江。
  这是此行跨越三江并流第一江了。
  江水浑黄,缓缓流淌。
  四天前,我刚从这条江的下游(扬州、镇江)经过,见识到了阔大的江面与一望无际的平原。几天后,我又到了这条江的上游。江面逼仄,群山逶迤。
  
  白茫雪山。
  此山是云南省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这里应该不是它的主峰。我们的车子在垭口经停,我顺手按了下快门。

  没有人文气息的自然景观是乏味的。一无人迹的雪山丫口,因为有了玛尼堆,有了飘动的经幡,而富有了灵性。按照藏传佛教的规矩,一个地地道道的藏人在翻越白茫雪山丫口时,都要随手捡拾一块石头,放在玛尼堆上,然后解开头上辫子,任其随风吹散。他会大声念诵经书,大声呼唤神录,并把手里的青棵撒向天空,表达对神灵的敬意。那是大与自然的对话,也是人与神的交流。
  
  这才是它的本来面目(资料图片)
  
  



  
  佳佳姑娘一下车就瘫坐在草地上了。
  这时候的她绝对想不到,在接下来的行程中,她即将面临头重脚轻、头痛呕吐的境况。
  在外转结束到达梅里水,她掏出手机,对董事长说的第一句话是:我还活着。

  
  这是珂龙,一等一的强驴。
  七天后,我与他在梅求补功补给站,回望说拉垭口(比这还要高600米),他一声叹息:我也没别的想法了,留一口气回家就成。
  
  经幡又叫风马旗。
  风马旗是西藏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的藏族聚居区以及尼泊尔、锡金、不丹、克什米尔等邻邦,人们随处都能见到一串串、一丛丛、一片片以经咒图像木版印于布、麻纱、丝绸和土纸上的各色风幡。
  这些方形、角形、条形的小旗被有秩序地固定在门首、绳索、族幢、树枝上,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飘荡摇曳,构成了一种连地接天的境界。
  成串成串拉挂在亭子和松树间的彩旗,印满密密麻麻的藏文咒语、经文、佛像、吉祥物图形。它们就是风靡藏区的“风马旗”。
  风马旗不但有着许许多多的宗教含意,还是一片片很有水平的艺术品。
  
  老赵与丁丁。
  老赵是北方人,操一口字正腔圆的京片子。
  后来,我们三个马帮哥就一致认为:他叫奶罩。
  
  大山夹缝中的德钦县城。
  

  一看到这个县城的地理地势特点,立马让我想起了在汶川大地震中几近荡然无存的北川县城。
  我担心,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德钦县城将有被包饺子的可能。
  应该搬迁了。
  如此情状,实堪忧虑。
  
  趁着夜色还没有完全降临,我们入住梅里客栈。
  梅里客栈原名青裸客栈。老板娘是一个头脑及身手均十分敏捷的中老年妇女。她说她有一个儿子被定为活佛。



----------------------------------------------



  第二天:从飞来寺到永久村 森然绝壁 滚滚黄尘

  9月28日,晴。
  真正论起来,我们还是应该住在德钦县城的,至少采购公用物资要方便一些。
  我们在长沙购置的物资主要是:腊肉制品、辣椒制品、佐餐食品、防蚤药水、药具药品。在德钦至少需要添购:高压锅(高原地区一定得用这玩艺儿,否则吃什么都是半生不熟)、铁锅、锅铲、米油面条、蔬菜等。我们原来带了两组套锅,可我在德钦县城转悠了半天也没买到扁气罐。马帮哥告诉我,沿途有木柴,生火不是问题。

  在行前,我们即与马帮取得了联系。联系我们的叫阿钦布。
  一般玩外转的人,在网上搜攻略都能找到阿钦布这个名字。他领马帮较早,于是出名也早。我们去的时候,他已经接了另外一个来自昆明的队伍,他把我们转手给了一个叫阿秀的马帮哥。后来表明,阿秀是一个实诚可靠的马帮哥,不多话,憨厚地笑,做事极是稳妥。

  下午2点半,我们乘车从飞来寺前往永久村。
  从飞来寺(经德钦县城)到羊咱桥,车子沿着澜沧江的挂壁公路行进,一路黄沙漫漫,飞沙走石。澜沧江的水一如金沙江般浑黄,植被稀少,泥沙俱下,水不黄才怪。
  车到达羊咱桥的时候,阿秀自己开车来接我们去永久村。永久村是他的家所在地。

  如果说从德钦到羊咱是在绝壁中行走的话,那么从羊咱到永久村则是在危卵上跳舞了。我们屏住呼吸,心跳加速,总觉得会在任何一个时候滚落悬崖,尸迹难寻。可阿秀却镇定自若,熟练的拨弄着方向盘。
  也是黄昏时分,我们赶到阿秀家。他家地势明显比同村人要高些。站在楼上,可眺望有如一条细细黄线的澜沧江。落日之下,苍茫浑厚,念天地之悠悠。

  
  大山之中、澜沧江边的永久村。
  
  这一溜白塔是飞来寺的标志性景观。
  这天应该是我们最轻闲的一天。我与三个人到县城采购,另外四人留守飞来寺。
  采购完毕,我们随意到周边转了转。
  
  从正面欣赏梅里雪山,这里应该是经典视角。
  方位:卡瓦格博正南。
  
  梅里雪山长年云遮雾绕,难现真容。
  
  我们住的梅里客栈前面有一个停车场,也就是白塔群的所在地。
  游人一般在这里留影。
  
  第一张合影就是在这里产生的,不过没有我,我呢,在按快门。
  第二张合影产生的时间却是10天后的事了。在梅里水,在行程结束时。
  
  这是阿秀的车。后窗上有电话号码,有外转的朋友需要马帮、车辆接送、食宿安排,都可以找他。

  
  山崖上的永久村。
  藏民们居住很是分散,我的相机是便宜货,拍不出全景。
  
  山高鸟飞尽,流云自在闲。
  断垣残壁,无限江山。



  
  青裸地、古树群。
  映衬着白色藏居,我明显感觉得有一股灵气游走。



  
  山梁上的火烧云。




  
  阳样。玩户外,在女性中强到极致。
第三天:从永久村到永是通 林中的大道宽又阔

  9月29日,晴。
  漫漫长路远
  冷冷幽梦清
  万水千山独行
  寻找登天路径
  向青天深处笑一声
  摘下闪闪满天星

  头一天晚上,站在阿秀家的院中,太阳还没有落山,月亮已经挂在东边的山头。
  自打成年后,就难以看到满天繁星了。然而,在这里,我惊叹于夜空中竟然可以簇拥着如此多的星星,闪啊闪的,竞相辉映。
  星空与我近在咫尺,仿佛一抬臂一伸手,就可以摘下一颗。

  秋夜清风拂面,在这和谐安宁旷野处,悠闲与惬意无处不在。我分明听到了自己心脏跳动的声音。
  大山还是那样的隐忍与稳重,无论是在天际,还是在跟前,它始终有一个冷峻而沉默的表情。大山无言,却又似乎有一种语言在释放,让人忍不住有向他倾叙的冲动。
  明天就要用脚步丈量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了。行走,只为在自已的生命中留下一丝痕迹。
  或许只有一个勿勿的擦肩,或许也只能远远的看一眼。这就够了。上路吧。

  轻装前行。我们的辎重全部放在了阿秀的马队上。
  我们八人,三个马帮哥,六匹马,外加阿秀的父母,我们昂然踏上了令人魂牵梦萦转经之路。
  唵嘛呢叭咪吽……唵嘛呢叭咪吽

  出了永久村就看到前方右边山坡上有一块高大的岩石拨地而起,指南经上说这块巨石是莲花生大师的手杖所变,这是外转路上必须朝拜的圣迹之一。岩石下面的香台上桑烟袅袅,这是早起的藏民煨的桑,巨石下面挂满了经幡。
  永久村处于多拉山的山腰,多拉山藏语的意思为亿山,圣地志上说翻越此山,能获得念诵一亿遍六字真言的功德。 山路蜿蜒而上,山上长满了松树显的郁郁葱葱,相比起澜沧江边两岸的山体,这里的山显的清秀多了。前方不时有岔路出现,转经的人在在旁边的石头上用红漆画上记号,或者在正确的道路前方系上经幡,在莽莽的大山中走错路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前面走过的人为后来者指引着方向,这些举动就好比在转过玛尼堆或曼遮堆时添上一块小石头和树枝一样,哪怕是小小的一个举动,亦有无上的功德。
  这条林中小道被转山人称为阿色大道。缘于路旁立着一块标示牌“阿色加朗”。

  11时许,我们到达转经路上的第一座垭口,海拨3150米的多拉垭口。遍地经幡,有十多个来自四川、甘肃的转经人在此歇息。
宏阔浩瀚的蓝天下,五彩经幡在风中猎猎飘动,仰望苍穹,天高云低。
  我们挂上我们敬献的经幡,西北方是卡瓦格博神所在的方向。过了多拉垭口就要与澜沧江告别了,站在垭口上远眺,澜沧如带,群山绵绵,前方山脚下有一个村子,那是永支村。
  在外转路上有一条路是从永支经过的,在约南河边与我们走的这条路会合在一起,那是一条更古老的路。

  永支村在圣地志中称之为“三聚宝地”,相传是卡瓦格博神在举行会供时做朵玛的宝地,所谓“三聚宝地”是指三条河流汇聚之地,三座大山相会之地,三重天空笼罩之地。看到一条路经永支村往西延伸向远方的雪山,那就是著名的碧罗雪山,这条路可以直接经孔雀垭口翻越碧罗雪山到达云南的贡山,那也是一条神奇,壮丽的徒步线路。
  此刻,我知道我们已踏上无人区,要在莽莽的原始森林中走上三天,到达西藏察隅境内的阿丙村才算是走出无人区。
  扎西德勒,这是我们见到任何人都会说的一句话。
  扎西德勒——我所有的朋友。

  
  阿色大道原始森林中的木桥。
  
  走在这样的路上,神清气爽。
  这让我们对外转经的强度与难度打了不少折扣。
  然而,我们真的错了。
  
  
  年轻有丁丁体力好,活力足。
  在翻越说拉垭口的时候,她不得不骑在了马上。
  
  到达多拉垭口。小憩。
  
  
  继续出发,到达一个专为外经人服务的补给点。
  与前些年相比,现在转经路上的食品供应要丰富多了。
  饮料几乎是应有尽有,最常见的有红牛、健力宝、绿茶等。
  另外方便面、八宝粥、饼干也不少。
  更令我大为不解的是,在这种无人区,红牛的售价居然只有:8元。

  看见了吗?有藏民在喝啤酒。

  
  阿色大道。   
  
  
  
  


  
  
  
  傍晚时分,我们走进了一片开阔的河谷。
  我望见左前方有一片没有融化的冰川。不用说,这里是冰川河谷了。
  
  很想知道,这牛是哪家的,为什么养在这个地方。


  
  未融冰川。融雪化做涓涓细流。
  能这般坚守着实不易,我想,它一定要等待着冬天的迅速来临,这样,它又可以晶莹剔透地傲视群山了。   
  成群的玛尼堆。
  有一种说法,说在藏区,看到玛尼堆就应该围绕它按顺时针方向转一圈。
  望见这个玛尼堆群,我有点晕。
  如果每个玛尼堆都让我转上一圈,估计这山是转不了了。
  一路上,我们见到了数都数不清的玛尼堆,后来,为了节省体力,我抄了不少近路: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越过这个玛尼堆阵,扎营地永是通到了。

  
  说到这里,我们的马帮哥应该现身了。
  这是阿秀。36岁,藏族,能说简单的汉语,与之交流,需认听听。
  性格好,能吃苦,诚恳可靠。能碰上这样的马帮,我们都觉得很宽慰。

  从永久村到永是通,路不长,路况也不算差,应该是我们出发得太晚了,约摸到了晚上9点我们才到达扎营地。
  这个时候,阿秀与他的两个伙伴已经为我们做好了晚餐。

  阿秀手机号:13988733701

  

  松吉丁争,21岁,阿秀的侄子。
  身强力壮,性格达观,健谈。
  佳佳走不动路的时候,便会让他牵着走。
  电话:15987590742
第四天 从永是通到咱俗塘 手脚并用过垭口

  9月30日,晴。
  几乎所有的攻略都说,从永久村到永是通走起来很轻松,难度一般。
  走在忽幽忽明的阿色大道上,望着深壑之下弯弯曲曲有如一条白线的永支河,我们也找到了穿越丛林漫步云端的感觉。
  然而,我们还是累得半死。一来是因为在高原行走,平日中那种阔步向前的模样根本就使不出来,八个人中,至少有一半人头痛,最严重的是佳佳,她已发生呕吐。中餐与晚餐,只是强逼着自己吃了一点点。二来是因为这是转山的第一天,身体还没有完全适应下来。到了扎营地,个个疲惫不堪。

  永是通真是个扎营的好地方。四周高山,一马平川,溪水淙淙,草色含烟。
  5:30,拔营。如果说昨天算是小试牛刀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今天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今天要翻越多可拉卡山口,4500米。我丢下一句话:能过得了这个山口的,走完全程问题不大。
  早餐每人发了一碗方便面。因为没时间煮稀饭下面条玩小资了。管它什么味道,首先保证不饿死。
  头一个小时的行程还是惬意的,沿着河谷走,雪水飞瀑,雄鹰在蓝天上翱翔,不知名的野花趁着最后的时候,顾自开放。阳光透过那层层叠叠的树叶洒下来,把脚下的路装扮得斑驳陆离,变幻无穷。

  当我们作别喧哗作响的小溪左转上升的时候,我知道,该冲击多可拉卡山口了。4500啊,额的个乖乖神。
  但见,这里巨石如房、经幡如林,藏民们管它叫“崩该扎雀”,示意已进入多可拉卡山神管辖地域。
  沿“之”字型山道爬行,破陡路窄,时有大巨横路,吃力的感觉才刚刚开始,随着海拔的不断上升,寒风冷雾阵阵,摄魂夺魄的多克拉卡真面目,在艰巨滞重的脚步中一步步清晰;面目狞狰的次仁吉安十三峰、鬼斧神工的圣雕像,不动声色地看着我们这一行像是蝼蚁一下的小小生物。我感到呼吸困难,脚步沉重。

  多克拉卡是康巴语Dogailago的音译,“多”者石头,“拉卡”是山口,意为通向山口的石头梯子。
  走出丛林,来到草甸,望着在高空中连绵的天际线,雨飞飞瘫坐在石头上,说:我一步也不想走了。走不动的不只是她,还有一直被高反折磨得浑身都提不上劲的佳佳。
  她们决定坐马翻越垭口。
  全是硕大无比的“之”字路啊。我决定四肢并用,攀着灌木丛上去,挪一步是一步。我就不信,这山我就上不去!
  珂龙望着我,苦笑:要人死呢。
  我望着垭口隐隐约约连片的经幡,无语。

  爬三步,歇一下。三个小时后,我站在垭口之上。我不敢久留,迅速从山背下山。我知道,这边已经是西藏的地界了。
  下山也不轻松。120多个之字组成的急坡,直线坡度达70度,脚下稍不留神,将滚落下去。
  下得山谷,看到一条小溪。40多分钟后,就到了“宽广的草甸子”----咱俗桶,海拔3750米。
  我最先到达咱俗桶,一看到我们马帮还有成堆的行李,我在想,我一步路迈不开了。

  阿秀原来的计划是在咱俗桶中餐,再行进二个小时到达扎营地。
  再走二个小时(他说的两个小说对我们来说少不了三小时)?我估计能活着到达的没几个。
  我决定:就地扎营。

  
  

  回望永是桶。
  这里是我们转山途中的第一个扎营地。
  因为高反,因为马队的铃铛一直在响,因为转经的藏民凌晨4点就上路了。
  我们都没睡好。
  
  在翻越4500米的多克拉卡垭口之前,需要沿着这个山谷走四十多分钟。
  
  山谷的树林就地倒下,布满青苔。   
  杉林遮天蔽日。
  
  上好的木材,在这里自生自灭。
  
  阳样与她老公是我们队伍中体力最好的。
  
  崩该扎雀到了,意味着已进入多可拉卡山神管辖地域。   
  


  
  翻过这座山,就进入西藏了。
  至少有一半人在怀疑自己能否翻得过它。



  
  山脚下当然是一派平和的景象,水儿流,草儿青。
  山顶呢?   
  山上的景色也销魂,可是要命。



  
  年轻的丁丁认为没什么。当然,是这个时候。   
  
  马哥丁争经常走这条线的,唱着歌儿就上去了。
  
  在这里,佳佳说:阿秀说不久前昆明有一个女的脚有毛病,也只花十三天就转完了。
  我不屑,回道:人家只是脚有毛病,你是浑身都有毛病啊。



  
  回望走过了路,到这里,我们上升的高度还不到垭口的一半。
  可是,我们都已经走不动了。   
  绝望之中的佳佳与雨飞飞只得上马。
  阿秀说,骑马只能到山顶,下山也要自己走。
  就是能骑,也不敢骑,70度的陡坡会让马背上的你有一种自绝于人民的感觉。   
  远远地望一眼垭口。
  我想,如果人能像鸟儿一样能飞就好了。
  
  在匍匐前行的过程中,我拍下了这里成片开放的蓝色小花。
  开在这种地方的花,生命力之强,无与伦比,而且,也不难看。

  
  查了一气,还是没弄明白这花的名字。
  不过,它让我想起了那首《高原蓝》的歌,姑且叫它高原蓝吧。
  
  又爬升了几百米。
  回头望一下,增加一点成就感。前面嘛,尽量少望,免得怀疑自己。
  
  忍不住侧面看一眼,这大约就是次仁吉安十三峰了。
  嗯,感觉是比岳麓山高那么一点点。



  
  其实不向前面看是不可能的。
  看了以后,就歇一口气。
  爬啊爬……
  爬死拉倒。

  
  歇气的时候,眼睛总会四处打望。
  这会儿,又看身后了。
  看到白线上的小黑点了吗?
  那就是转山的小人儿。
  其中有我们的队员。
  
  哇哈哈。
  老子终于上来了,而且还下来了。
  来到了一个小溪边。
  
  这里就是人迹罕至的藏东南了。
  山高峡急,植被丰富。

  看啊,每一棵树上都挂满了细细的长蔓,有如天宫。   
  不历艰险,哪得见此仙境?
第五天:从咱俗桶到曲那塘 莽林中的那些枝枝蔓蔓

  10月1日,晴。

  这一天上午基本是沿着舍曲河右侧走。
  从扎俗桶到罗细亚山拐口这一段叫章切路,从河边的烂泥路(时不时有山溪漫过,切断道路)一直走到半山腰的羊肠小道,路途遥遥,绵绵无尽。
  也正是在这一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不管多么粗壮的树木,在这里,如同草芥,任其自生自灭。我有一个想法,就是这里永远都不要通公路,否则,这片森林将又将成为有钱人的生活用品了。
  还有,这深谷中奔腾咆哮、喧豗不止的溪流,就让它们这样的无拘无束的存在吧,不要试图去打扰他们的野性与狂欢。
  这是一片我从来没有见识过的净土。

  在这片净土上,藏民有着世世代代的寄托。
  海拔2900多米的卢阿森拉是今天的转山路上的一个重要地点,这里极富有宗教意义。藏民们认为人死后灵魂必须经过此地,所以转山经过这里的藏民都会留下一点他们随身携带的东西。于是,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食物、生活用品及首饰,以便来生取用。
  这里,经幡密集、衣服成堆、搪瓷小碗遍地,还有成串的小石块挂在山道旁的树上、崖石下。
  站在经幡密布的敬香台前,可以远眺圣山缅茨姆高贵的华态,雍容的身态仪表,聆听藏民们敬仰圣山的颂歌。
  从卢阿森拉沿无数个“之”型山道急速下山,直到奔腾湍急的曲那河。曲那河水呈乳白色,我凝神看了一下,分析是因为水中含石灰质较多,有藏民说饮用无碍。
  曲那河有建了一座石桥,桥两边有几家极其简陋的临时店铺,为转经人提供饮料及简单食品。

  
  


  
  昨晚昨得早,队员们都积聚了一些精神,于是走得很快。   
  舍曲河的水在无边无际的林中喧腾。
  
  劈开大树成大道。
  可以想像一下,这棵倒地的大树有多大,如果不砍开一个缺口,将无法通行。
  

  一棵树倒在溪上,就是一座结实的桥。
  
  倒在地上呢?就成肥料了。
  生于泥土,归于泥土。
  万物皆莫如此。   
  山谷的小路因为水气氲氤,常有泥泞,需要小心地迈步。



  
  常有雪水融化出的山溪切断路面,于是走过了一座座的小木板桥。



  
  每一棵树上都缠绕着青白色的丝蔓,无处不在,像是随风飘荡的哈达,也像是京剧旦角起舞的水袖。
  
  看清楚,这只是树根。
  树有多高多粗?自己想象。





  
  偶尔也能见到明媚的阳光,不过,由于山高森密,这阳光难以照射在身上。   
  这是什么?
  一块巨石!
  为什么要拍这块巨石?
  因为它所处的位置大不一样。

  
  看啊,一棵大树把这块巨石抱起来了!
  
  这叫树包石。   
  巨大的树干倒下了,但是并不影响行人在下方通过。
  如果碰上大雨,树干下面应该可以躲雨。
  
     
  在这里,所有的一切都在自由的生长。
  汪洋恣肆,无拘无束。   
  透出林隙,可以看到四围的雪山。   
  最多的时候只能看到斑驳洒落下来的光影,还有路上的怪石嶙峋。

  梦中的净土
  翻阅生命的感激
  让影子停靠在一棵树上
  坐看岁月的画廊
  凝固成为永远永恒的故事


  
  树化石。
  我们明显可以看到年轮。
  这树在这里守候了多少万年了呢?
  
     
     
  卢阿森拉到了。
  经幡夹道。
  
  虔诚的藏民在这里撒下青裸粉,堆成了小山,道路难辨。青裸粉堆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具。
  
  
  拐过卢阿森拉,下山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卡瓦格博。
  在飞来寺,我们是从正南面看它;现在,是在西南方向。感觉又是不同。
  
  
     
  在这里,我们碰到了来自日喀则的一队藏民。
  西藏的藏民转经方向刚好相反,他们是沿逆时针方向。看来并没有一定之规。
  
  这是阿秀的父母亲,分别是73岁和68岁。
  阿妈走在山路上,一刻不停地转动着转经筒,步履轻松,这让我们佩服得一塌糊涂。阿爸呢,更不用说了,气不喘来汗不流。
  
  不满三岁的小朋友也在蹦蹦跳跳地转山,而我们却一个个气喘如牛。
  唉……
  物种不一样呢。
  
  曲那河上的石桥,几年前,这里还是独木桥。看来,外转轻的条件正在逐步好转,大不似以前那样险恶了。   
  河水呈现出乳白色。
  
  哦,现在看起来不像是石桥呢?
  到底是什么桥,当时行色匆匆,没有细究。姑且存疑。
  
     
  
  午餐点到了。支锅造饭。
  现在大外转基本不需要为生米做饭发愁了,也不担心日晒雨棚,沿路为转经人设立的棚子不少,锅灶等一应俱全。临行前,给点钱就行,而且不用太多。
  此行路上,我最多的给过50元,最少的是20元。我们可是十多人在此叨扰呢。


 

  
  忙碌中的阳样。


 

  
  吃过午餐,我们接下来的路就离开的曲那河,小路逐步伸向山顶。
  
  
  
  又过垭口,不过我把名儿给忘了。
  呵呵,反正过的垭口多,忘记就算了。
  不过,我真切地记得,这个服务棚的藏家姑娘很是漂亮。对了,在咱俗桶服务站的那个藏族姑娘也很可爱,与她对话,除了点头就是摇头。我问她能听懂汉话吗?她摇摇头,接下来又说:我不会。
  晕倒。

  
  
     
  太阳快要落山,扎营地该到了。


第六天:从曲那塘到曲珠 一半在天堂 一半在地狱

  10月2日 晴

  从曲那塘到阿丙村要翻过3728米的那通拉山垭口,近1200米相对高差,全是上坡路,非常吃力。但风光绚丽,高寒地带树衣苔藓比比皆是,树挂如满天飞絮。快接近垭口时要经过一个村落,名叫麦波,是一个松茸采集基地,海拔3530米。
  那通拉,(云南)藏语译为“只看的见天的地方”;西藏人又称之为“辛过拉卡”或“辛康拉卡”,意思是“山顶上有许多挽拐树的地方”。山垭口少不了风马旗和玛尼堆。翻过垭口两个多小时的下山路就是阿丙村,海拔2290米。
  从海拔3650米的那通拉(藏语可以看到天的地方),垂直下降1450米,来到海拔2200米的阿丙村时,我的右膝盖出问题了,估计是右外侧的筋拉伤,隐隐作痛。我想麻烦了,我预感到此行我可能难以以步行的方式完成了。比我更为严重的是珂龙,这个湖南户外界的知名强驴的左膝盖几乎废掉了,一逢下坡,就一拐一拐的挪动着身驱。昨天,我将我的一个护膝给了他。未曾想,我的膝盖也是如此的不争气。

  到了阿丙村,意味着与世隔绝的日子结束了。
  阿丙属于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察瓦龙乡,有公路与外界相接。不过,我在看来,那可能是世界上最不像公路的公路,一条白色隐隐约约地挂在绝壁上,如果碰上会车,驾车人需要使出浑身解数,除了车技,更重要的是视生死于度外。
  我们在阿丙埋锅造饭,饭后,租了一辆厢式货车前往曲珠。
  攻略上说,曲珠有温泉。我们满怀期待,以为能好好洗一个澡了。
  我们所有的人,自打离开飞来寺,就不知道洗澡是什么滋味了。我这人有轻微的洁癖,每到扎营地,总要想方设法弄点热水擦擦身子,即便如此,我也觉得浑身糊满了一层厚厚的泥垢。

  
  在那通拉山垭口从下看阿丙村。

  
  那通拉山上依旧是树絮连片,空气清新得可以高价出售。   
  我们转到了卡瓦格博的西面了。   
  


  
  
  
  我们的马队。丁争一路都走得虎虎生风。反观我们,活脱脱是一群逃难的残疾人。
  
  开始下山了。该与那通拉说再见了。

 

  
  他奶奶个熊,终于看见传说中的阿丙村了,我们可以告别野人生涯了。
  可是我没想到,从山头走进村子,耗去了我们整整一个多小时。
  望到村,不得生啊。

  
  这是人爬的山么?
  这是人走的路吗?
  
  当我们只有出气没有进气的时候,我们终于与阿丙村处于同一水平线了。
  进入村子,需要钻过这个土洞。
  唉,进村之前先钻洞,平生第一回。
  
  还好,队员们都还活着。不过,这模样与叫化子没什么两样。
  
  明晃晃的阳光无遮无拦的射下来,一切都觉得不太真切。
  反正,除了机械的迈动脚步,我的大脑整个是一锅浆糊。
  好在,快到了,下午坐车,不走路了。
  至少,在今天不得断气。

  
  看到了深谷的河了么,那就是即将汇入怒江的舍曲河。
  看到舍曲河边上的那个白线了么?那就是阿丙村通向外界的公路。
  额滴个神呢,如果让我开车走在这种路上,我不如直接撞山得了。
  
  藏居的粉墙上有人涂了这些话。
  人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
  我嘛,还是想洗个澡先。
  可是没地儿呀。藏民家中有两种东西自古以来就没有,一是厕所,二是浴室。

  到了阿丙村,打量了一下我们歇脚的藏民家,洗澡的想法早没了,因为过于异想天开。
  突然我发现队员都不见了,只看见丁丁。便问:他们哪去了?
  丁丁回答:钻玉米地去了。
  我扭头就走,也钻玉米地去。
  澡不洗估计不得死,但不拉屎绝对会死人的。
  
  村里新建了房子,画工正在墙描红涂绿呢。
  可我还是认为修个澡堂子比较好。
  
  饭毕便尽,该上路了。
  于是我们一古脑上了一辆货车。这种车在湖南一般用于运猪。
  然而,坐在这种车上,我们很满足。
  ——坦率地说,我们认为即便把我们倒挂在车上,也比走断腿要幸福N倍。

  这是我在颠簸不堪的车上按下的快门。
  
  怒江到了。
  至此,我们已跨越了金江少、澜沧江与怒江。
  三江并流,三江并流……
  可是流的哈是黄汤。
  
  从阿丙到察瓦龙(扎那),一路上最能显示出生机的当数仙人掌。
  在蓝天的映衬下,倒也不难看。
  仙人掌正结出红红的果实,据说味道那是相当的不错。不少队员去采摘,于是落得一手毛刺。
  接近察瓦龙的时候,我看着眼馋。忍不住跳下车摘了一棵,胡乱地掰开塞进嘴里。
  结果是:我不得不耗费整整一个多小时拔手上的毛刺。

  
  扎营地:曲珠。
  选择在这里扎营只有一个目的:去温泉洗个澡。
  到了这里才发现,所谓温泉,就是一个传说而已。我去了,找了半天也没见着哪是温泉。后来得知,这是一个低温温泉,水温最多20度。
  曲珠在马路边,时有车辆经过,卷起漫天黄沙。
  我们来这里的目的本是为了让自己清洁一下的,殊不料,身上的黄尘更厚了。
  早知如此,我们就应该乘车直察瓦龙或者龙普。

第七天:从曲珠到格布 苍山如海 夜行伴月

  10月3日 阵雨

  自打离开飞来寺后,我们就不得不在睡袋中存放睡眠了。昨夜,我与珂龙居然找到了睡在床上的感觉。
  长沙有一家公司在这里开矿,大本营就设在曲珠。为首的经理姓唐。司职做饭的叫七嗲,70多岁了,思维清晰,手脚麻利。他乡见老乡,七嗲那份激动就别提了,盛情邀请我们共进晚餐。赶上我在桌上敬了几杯酒,说了一堆的热乎话。于是,我们带的那瓶汾酒他至少干掉了六两。末了邀请我与珂龙到他们的大本营上床歇息。不用再滚睡袋了,巴适啊。

  早上起来,发现昨晚下了雨,望了一眼天空,感觉这雨还有得下。
  他们在怒江边找寻了一个临时厕所,长流不息的山溪水被当成了抽水马桶。这应该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江景厕所,而且,冲洗厕所的水绝对是世界上是洁净的。
  包租的货车来接我们的时候都快10点了,行至察瓦龙,我们一行分头补充食物,主要是蔬菜、大米和鸡蛋。察瓦龙是乡政府所在地,店铺很多。据知,这里是由滇入藏的必经之地。
  中餐在龙铺,距察瓦龙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海拔上升500米。

  从龙铺到扎营地格布村,上山又下山,伴水又过水。
  我的膝盖痛得不行,蹒跚而行,与珂龙落在了最后面,陪着我们的还有佳佳。自从翻越了多克拉山垭口后,佳佳终于适应下来了,走路有如神助,尤其下山,感觉是飞奔。
  翻过堂堆拉卡垭口就是扎古牧场,在这里,淅淅沥沥的下起雨来,于是躲雨,烤衣。
  待我们赶到拉达村的时候,已近黄昏。在村头我们居然发现了一间厕所,明显标注着男女字样。不过,厕所门却落了锁。可见,藏民还是不太接受这东西。

  从拉达到格布,在夜幕中迈步的我倍感艰难,步步锥心。回首山巅,有一轮新月挂在夜空中,散发出幽幽的光。
  我在想,明天,或许我就要放弃了。放弃当然只是一句话,问题是如果走出这片大山呢?
  过了堂堆拉卡垭口就能看到玉曲河,这是一条极为美丽的小河,我从来没有看见过如此蜿蜒的河流,曲曲折折,流金漱玉。
  在扎玉曲有一条跃起玉曲河的铁索桥,过了这桥,格布就不远了。

  
  弯弯曲曲的曲玉河。
  
  
  看到长沙牌照的车,很亲切。
  我们在阿丙村,就看到了这车。激动得不行,连忙靠过去打招呼。
  车上坐的唐总,公司派来来此开矿。
  
  在曲珠大本营,他们还有一辆房车呢。
  这玩艺好,我想我退休后也应该弄上这样一辆车,开哪住哪。
  惬意人生。
  
  “曲珠毒核”到了!
  这是怒江边最为凶险的地段。左边是翻腾的怒江,右边就是这个长年塌方的地段。
  山上时不时有石头滚落下来,将人、车、马齐齐打入江中。
  
  然而它却是出入此地的必经之路。传说中这里是山神流鼻涕的地方,白沙流淌,巨石滚落,将路封堵得严严实实。带罪之身路经此地,山神会将石头放下来,将路人砸得尸骨无存。
  
  生死在此系于一线。我们无不心惊胆寒。
  
  察瓦龙到了。我们在此补充给养。
  
  周边有稀疏的村落。

  
  我们的中餐所在地龙铺位于堂堆拉卡的半山腰。
  向龙铺向下看,我很佩服为我们开车的司机,这样的山、这样的路也能开上来。内地的司机,多没这胆魄与技能。

  
  快过垭口了。风马旗就是信号。


 

  
  堂堆拉卡垭口到了。
  欢迎着我们这一队难民。   
  
  下得堂堆拉卡就是扎古牧场。小坐。
  再下来,雨来了。
   
  
  
  这是玉曲河。极为清亮的一条河。
  
  曲玉河应该发源于堂堆拉卡吧。
  
  很好看的说。如果带上一艇漂流艇顺江而下,将会是多么的惊险刺激。
  当然,能否活着上岸,另说啦。
  
  江边有一座喇嘛庙。转经人必到。
  我们从半山腰下到了江边,发现到了这里后前方无路,曲玉河两岸绝壁耸立,还是得折回山腰。
  
  最上面的那白线就是我们的行经线路。
  下面就是喇嘛庙。
  
  这里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有多少村民走出过这一座座大山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