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结尾该怎么写:董父豢龙的遗迹与轶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8:38:51

董父豢龙的遗迹与轶闻

 

董父豢龙的故事在桐乡大地流传已数千年之久矣。董父者,虞时人,黄帝裔孙。《左传》载:昭公二十九年秋,龙现于绛郊,魏献子问何故?晋太史蔡墨曰:“昔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食之,龙多归焉。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传说龙非甘泉不饮,董父遍寻之,终在鬷川找到甘泉。鬷水东依凤凰垣,西傍峨嵋岭,南通涑水河,北邻鬷川坡。水域宽旷,泽水浩荡,碧波万倾,一望无际,实属豢龙之佳池。董父便择鬷水之源,北坡高阜,向阳结庐而居。从此,鬷水更名为董泽湖,董父居所命为董泽里。董泽湖盛产莲藕、蒲苇。《左传》云:“董泽之蒲,可胜既乎?”杜预注:“闻喜东北有鬷川,即董泽也,舜封董父之国矣。”

 董父豢龙于董泽湖,水面广阔,碧波浩淼。为便于观察五色群龙的活动嬉戏情况,他在董泽里之南筑一观龙阁,高数十仞,浩瀚的董泽湖尽收眼底。翌年,帝舜传旨亲谒董泽赏龙。董父在湖心屿建一赏龙亭,迎帝赏龙。帝舜看到其不远处,有一怪物昂首水面,隐约可见,忽而腾空而起,盘旋空中,数丈龙身,蜿蜒矫捷,日映鳞甲,五光十色。顿时,又见十数条潜伏泽底的五彩蛟龙,齐飞空中,翩翩起舞,变幻莫测,紊而有序,驯养有素。帝舜观后赏心悦目。董父又把圣驾迎至居所,登临观龙阁鉴赏。风和日丽,水波不惊,浩渺董泽,水天一色。遥望湖面,彩龙盘旋,或上下翻腾,相互纠结,或吞云吐雾,影影绰绰,群龙戏水,一览无余,董泽胜景,蔚为壮观。帝舜观赏之后,赞叹不已。董父豢龙是我国史书中最早关于龙的记载,它不仅证实了闻喜是龙的故乡,龙文化的发源地,闻喜也是中华民族最早发祥地之一。

董泽环湖,风光旖旎。湖内碧叶接天,红菡映日,蒲苇荡漾,诗情画意;湖岸杨柳数行,松柏参天,凤垣钟映,峨眉黛翠,乃河东胜景。历代达官显贵留下了许多赞赏佳句。清顺治进士,湖广、福建布政史,闻喜东宋翟凤翥有诗曰:董泽蛟龙窟,奎璧三萯昂。清虞乡知县,闻喜蔡村李绣裳有诗曰:豢龙客往池犹在,留得莲花唱彩歌。清乾隆闻喜知县李迚唐有诗曰:豢龙客去余香在,凭吊年年策骑来。

董泽里是董氏家族的发祥地,自帝舜赐姓董父迄今已四千余年,世系繁衍,源远流长。缘于董父豢龙,故董氏家族的堂号有豢龙之说。董父后裔为宏扬祖德,激励后世,在祖居董泽里建有“豢龙祠”一座。祠庙位于村南观龙阁前,座北面南,占地面积二亩余。祠内北边建有正殿三间,内有董父之女塑像(女乃帝妃,俗称娘娘庙),前有献殿;东侧建偏殿三间,内有董父塑像。南边建戏台一座,庙门面南。随着董氏家族的生息绵延,支派纷繁,为使祖裔族序分明,金大定十一年(1711)九月十一日,由董氏后裔进义校尉董洪、董才等七人在“豢龙祠”内,建立“董氏宗谱碑楼”一座。彭城刘若虚撰序,西河靳氏书丹。其序云:董氏后裔,夷皆姓等,而族源延远,皆宗于此焉。董斐然的《董氏创建祠堂纂修家谱始末》文中记载:李唐之季 ,村有三董,厥后东属绛、中西皆闻。由唐历五代至宋南迁三河之地。据《元和姓纂》列董氏郡望有四:陇西(甘肃)、弘农(河南灵宝)、河东、范阳(湖北琢县)。时至今日,董姓已有后裔子孙八百余万,遍布九州大地,列中华姓氏排序二十九位之大姓。

董泽湖地灵人杰,董氏家族孕育了众多俊杰英贤。董父裔孙辛有为周大夫,辛有裔孙董狐为晋太史,被誉为“秉笔直书”的良史。董狐裔孙董翳被项羽封为翟王,子孙遂居陇西。西汉哲学家董仲舒(广川人),“今文”经学大师,倡导“三纲五常”,开创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河。三国时董和及子董允(湖北人),与诸葛亮协力辅佐蜀后主,颇得信任。还有善医道者董奉(福州人),为人治病愈者植杏树,数年达万株,后人用“杏林”赞医源于此。唐有宰相董晋,金代戏曲家董解元所著《西厢记诸宫调》传世。明有著名书画家董其昌(上海人),现代有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董必武等诸多历代先贤达贵,彪炳千秋。

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国,唐玄奘天竺取经之后,中国时尚兴建佛寺。董泽里建村两千多年来,地处南北通衢要冲,南来北往客旅商贾云集。村民亦农、亦渔、亦商,村庄繁荣富庶,便在村前创建“普照寺”一座,与永济的“普救寺”、曲沃的“普济寺”齐名。寺院座北面南,占地十余亩。建筑物由南向北,依此是山门、钟鼓楼、千佛殿、十八罗汉殿、十王殿、大雄宝殿。东西两侧有厢房、碑廊等建筑。寺院东边为禅院,即住寺佛徒生活区。“普照寺”历唐、宋、明、清,几经修葺,保存完好,香火兴旺。然而一九三八年春,日寇侵占董泽故里,“普照寺”全部毁于兵燹。

北宋徽宗时,董泽里赵氏家族的英杰赵鼎脱颖而出,崇宁五年(1106)中进士,南宋高宗朝两度为相。他力主抗金,举荐岳飞收复失地襄阳六郡,被誉为复兴名相,彪炳史册。由于受奸臣秦桧的诬陷、迫害,绍兴十七年(1147)在吉阳军(海南三亚市)绝食而死。孝宗即位后,追封为丰国公,谥忠简。元至顺四年(1333),鼎之六世孙国子博士赵筼翁奉旨在丰公董泽故里创建“董泽书院”。并请奎章阁侍书学士虞集撰写了《董泽书院记》,记述了兴建董泽书院的缘由。记文中云:“宋丞相忠简赵公鼎……相其君于危难之间……公子孙以此多留江南,而其族人之在董泽者无恙也。我国家统一,始得以音问相通,今国子博士筼翁,公之六世孙也,得请于朝,祠公闻喜县学。董泽之族人闻之,来走京师见筼翁,筼翁谒告与之归,作书院于其乡,以淑其人,庶几公之遗愿焉” 。虞集撰文《闻喜县志》有载,元立《董泽书院记》碑碣尚存。

董泽书院即丰公祠位于董泽里东门里,座北朝南,占地四亩余,布局为前后两院。前院北有议事亭三间,内壁悬有“白首丹心”,前檐悬有“气作山河”御制牌匾两块。东西两侧有耳房各两间,东耳房立碑碣数通。南有戏台一座,东西两侧各有大门一座,戏台后高悬着“敕建丰公祠堂”牌匾一块,东西两边各有敞廊五间。后院北有大厅三间,内有赵鼎塑像一尊,厅门悬有“忠正德文”,前檐下悬有“箕尾星辉”御制牌匾两块。南边议事亭檐下悬有“董泽书院”金字牌匾一块,东西各有厢房五间,西北角有后门一座。

《闻喜县教育志》载:“闻喜县境内,据旧志记载,较早的一处(书院)是董泽书院。”董泽书院的创建,为学子们求学营造了良好的馆所,四邻县乡的莘莘学子聚集,英才辈出,村誉大振,遂为闻喜县东域之繁华重镇。故明洪武三年(1370)的区划在闻喜县城内设四坊,农村设五乡,东则为董泽乡。明、清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村民安居乐业,时逢晋商活跃,董泽故里形成了贸易商埠,遂在村南和村西先后建起了关帝庙和财神庙、三官庙。这三座庙宇占地之多,建筑之宏伟,耗资之巨大,均在当地空前绝后。从建庙捐资碑记载,捐资者多来自陕西西安、河南开封、浙江临安等全国各地的大贾商号。其中有外地来董泽经商者,也不乏本村人出外贸易者。这些历史遗迹足以彰现董泽故里当年的繁荣景象。

随着千年的岁月流逝,董泽湖的沧桑变迁,再加清康熙年间,行村构筑城墙,取土遗留下壕沟,导致昙泉山上暴洪的南泻,迫使十里荷香的董泽湖,由北而南被泥沙所覆盖(当地凿井证实荷塘黑泥藕根均在地下约二十余米),湖水逐年南移。董泽里原来面临浩渺水域的自然景观已不复存在,不知何时乃据村依凤垣之地势方位,更名为阜底村至今。

董父豢龙的传说,历史悠久,流传甚广,董泽湖沿岸居民深感荣耀。为祭祀董父和开发享用这里的历史人文资源,沿湖各村集资于五代周显德五年(958)在东岸崖下,依董泽故里豢龙祠的格局和规模,创建了董父庙,历时宋、元、明、清,几经修复,庙宇保存完好。董父神庙的创建,乃沿湖居民的一大盛事,每年三月三至十五,在这里逢庙会十余天,这就是闻名三晋的“清明会”。庙会期间,来自四邻乡县、河东各地及西安、开封、洛阳、京津等地的大贾商旅、游人骚客云集,背负肩挑,车水马龙,络绎不绝。董泽湖畔,商点似海,叫卖声此起彼伏;游人如潮,欢叫声近呼远应。还有艺人卖药,揽客声狂呼滥喊;马戏杂耍,表演声喧嚣嘈杂,好不热闹。每年逢庙会,特邀驶名戏班演出四天大戏助兴。庙规约定,白天从董泽故里豢龙祠,鼓乐队前导,八抬大轿把董父塑像沿官道(道旁立有石刻:官道丈二)抬至清明会看戏,晚上戏班跟随“董父”返回故里唱戏。这就是董泽湖畔妇孺皆知、有口皆碑的清明庙会唱大戏的“四天八倒台”。清明庙会延续数百年之久,直至日寇侵占董泽而中断。1947年,解放运城三次战役中,急需大批木板,故拆除香烟缭绕、千古绝唱的董父庙。清明盛会现时古稀之年的老人们记忆犹新。每当茶余饭后,聚集街头巷尾,津津乐道地给儿孙们讲述当年清明庙会的红火盛况和“四天八倒台”的缘由声势。

正月二十“烟火节”,是阜底闻名遐迩的传统村风民俗。相传,元代董泽书院即丰公祠的创建,村誉大振,村民雀跃,以施放烟火示庆,沿袭成俗已数百年之久。每年正月二十村民祭祀董父、赵鼎、火帝真君,祈求人丁兴旺,五谷丰登。沿街设置彩门、牌楼、照壁、碑铭、龙门、火杆以及瓜田、果园等烟火名目。白天有敲锣鼓、遛神马、舞龙狮、跑旱船、踩高跷、扛抬阁、推小车、扭秧歌等社火表演。晚间施放烟火,火瀑流淌,礼花腾空,火箭呼啸,鞭炮齐鸣,火树银花,霞飞霄汉。烟花燃放似火海,游客观赏如涌潮。

清乾隆年间,村人为缅怀董父伟业和董泽胜景,创制了董父豢龙的“水故事”。塑造了董父伟岸之像,登临观龙阁,遥望五色群龙在空中翻腾飞舞,喷水嘻戏的景观。随后沿袭成俗,并逐年开拓完善,一直流传至今。所谓“水故事”,即以水的流淌喷射做出的各种故事。以树根、塘泥、竹管、纸板等为建材,堆砌出崇山峻岭,内潜通水竹筒导管,以松枝柏叶植树山颠,亭台楼榭、宝塔古刹点缀山间,飞泉瀑布流挂悬崖。再把各种人物故事布置群山之中,诸如西天取经、水漫金山、八仙过海、曹冲称象、哪吒闹海、九鸟朝凤、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然后以水流为动力,推动人物鸟兽一起转动,或飞或舞、或斗或奔、或龙兽喷水、或器械流注,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雾霭蒸腾,日射飞虹、遥望近睹,蔚然壮观。

阜底村正月二十盛大的烟火节和传统的“水故事”,历史悠久,形式独特,规模宏伟,别具一格,是闻名三晋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具有观赏性和传承性,历时数百年,兴盛不衰,为河东一代又一代人民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

 

阜底村董父故里豢龙文化协会   

二○○七年十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