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77回概括350字:李阳英语某网友的观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25:46
李阳英语某网友的观点           --------------------------------------------------------------------------------
声明以下观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本人和本论坛的立场。[转载]
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这李阳整个学习记录是个差生,充其量也只不过会在大庭广众面前厚着脸皮哗众取宠耍耍嘴皮子,翻来覆去地背它他花了十余年才记住的英语顺口溜,居然顺着杆子往上爬,称起什么当今中国天才的语言学家来了。前一阵子居然在很多媒介大言不惭地发表如下言论“学习英语是体力劳动,只要背熟我的365句,到美国生存不成问题,背熟我的600句以上,可以竞选美国总统” 大概在美国做总统的一定弱智,只会体力劳动,不会脑力劳动。不过李阳的毛泽东思想学得不错,知道团结体力劳动者。当年毛主席是利用体力劳动者这个占人类大多数的力量来革命,今天李阳从体力劳动者这个巨大的人类洪流中去挣取钞票。精神领会的好啊!”文学是语言,语言不是文学。学英语根本就不需要学语法,因为学语法系统学习只能系统忘记。跟我学,一年就可以学成。不然你不是弱智就是太懒惰。” 是啊,谁不想不劳而获啊?文字的训练多辛苦,多麻烦啊,就这样,回到原始社会里,语言不需要文字不是很轻松照样交流吗?“跟君喊一年,胜读十年书”,多好啊。你的万能”狗皮膏药“能治百病,还能延年益寿,谁不买才傻瓜呢。要不怎么人人都知道卖狗皮膏药的是骗子,但为什么卖狗皮膏药的却仍旧没有饿饭呢?”英语学习有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能够一般通过字典阅读英语文章,只是哑巴英语,第二境界是能够地道地把英语和汉语流畅地口译,第三境界就是脱离母语完全用英语思维。我(李阳)达到的属於第二境界,钱钟书先生达到的是第三境界。不过我认为中国人学英语要达到完全用英语去思维是不可能的,而且是有害的,因为这样的话英汉语的桥梁就比较弱了。”此话一步就把自己推倒了中华著名语言学家的位置,和钱钟书相提并论,平起平坐;其次是再次强调,哪怕达到钱钟书那样,英汉语的桥梁还是没有我(李阳)坚实。综上所述,我堂堂中华,人才济济,怎么偏偏向个卖狗皮膏药的捐钱呢?有钱捐给穷人也不捐给卖狗皮膏药的骗子啊。出版局,教育部怎么也没个把关的程序。卖狗皮膏药的巧立名目,鱼目混珠,铺天盖地,把那望子成龙的体力劳动的家长们的血汗钱都莫名其妙地流失了。引人深思啊。。。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公认的费时多效率低,问题重重,尾大不掉。这些问题包括;学习为了考试;重解剖式的阅读忽视听说;重语法灌输轻技能训练;教材及教学缺失人文内涵;学习方法邪说流行学生无所适从;考试题型呆板且荒谬;听说读写译教学被人为分割(英语专业更加明显);学生重精读轻泛读;英语教师文化修养不足;其他还有许多,这里不一一列举。我反对搞全国统一的分级考试。
不少学生称大学中2/3的时间都是在学英语,甚至有的研究生因为学英语而耽误了对专业的研究,这是中国教育的巨大悲剧。以我看如果教学方法得当,中学六年的的教学可以缩短为三年甚至两年。请参考我在《从学古文说到学英语》中引述的张鸣先生的文章。汉语教学的失败与英语教学的失败根源是一样的。
至于小学开设英语课,我已有专文简短评述。我国将来英语教学的走势,这是一个太大的问题,我不敢抽象地下什么结论。我感觉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是在搞大跃进,这只会把英语教学甚至整个教育引向灾难。不过这些年中学的英语教学已有一定的改观。前几年我参加四六级阅卷,有的省份绝大多数考生作文不及格。这几年优秀的作文逐渐多了起来。听说能力总体也有提高。
将来英语教学如果要改,必须把前面提到的问题逐步解决。说到底我以为英语教学的尴尬处境与文化的失落关系最大。阁下多读点古书心中自然有数。还有官本位等问题,不便多说。中国以前学外语是里通外国,罪在不赦。那个荒谬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现在不学英语学不好英语又是罪过了。中国是如今世界上最重视英语的国家。同时也是最忽视本国传统文化的国家之一。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应该去问某些官员。他们要政绩呀。当然有些人是个认识问题。我看国民英语学不好不会亡国,倒是英语学得太好了把本国的东西包括语言丢干净了一定会亡国    评李阳疯狂英语
 2008-08-21 09:34:04 来自: 欧欧-纸星星
王朔:评李阳疯狂英语 这些年上市的故事片越来越幼稚,据说是成心送给不想长大的人去做梦,成年人要看点真实的东西据说只能去看纪录片,据说中国纪录片十分繁荣,在国外获奖的次数不亚于地下电影。
当然我也不相信这东西百分之百真实像生活中的人眼,但号称纪录,总有些真实的影子,至少拍摄对象,都是生活中真实的脸。 《英语也疯狂》这本书记录了一部纪录片的出品过程,其中有两个主要人物,一是片子的主角李阳,一是片子的导演张元。 从书中提供的材料看,这部纪录片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主要出于李阳自我肯定的需要,也就是说,和一般影片相反,被拍的李阳是这片子的创意者——所谓灵魂人物,导演张元似乎只是一个工具,客观的记录者。一些场面是李阳有意安排的,解放军、长城、清华大学之类的。这么干,张元是不是不违反了纪录片的纪录性? 我知道了,李阳发明了一种学英语的方法,叫“疯狂英语”;也知道了他的抱负,要让三亿中国人开口讲英语,继而让三亿外国人学汉语;还知道他通过这种英语练习从自卑走向极度自信;还知道他很爱国。听上去这很好,但看完影片,我对这个人总的反应是不舒服,我想这也在他们意料之中,张元说过:这部片子会让喜欢李阳的人更喜欢,讨厌他的人更讨厌。 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通过李阳的方法精通了英语而不是仅仅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拿英语喊几句“我热爱丢脸”。看那架势来的男女老少更像是开誓师大会,李阳的兴趣也更多的在唤起民众,或者毋宁说煽动乌合之众。 我见过这种煽动,那是一种古老的巫术,把一大群人集中,用嘴让他们激动起来,就能在现场产生一股排山倒海的力量,可怜的人也会顿时觉得自己不可战胜,这与其说是打气不如说是省事或说愚弄,中国的很多事都是这么办的,做一场梦,把所有问题解决掉。 李阳是在不遗余力、捶胸顿足地传播知识,但那些热情接受他的人群的一张张亢奋的脸显得格外愚蠢;他张扬爱国主义,可怎么听怎么像一个种族主义者;他的打扮、举止和待人接物的态度处处像一个成功人士,但总不免让人联想起其他成功的骗子。 我不知道李阳是否真认为自己是成功的,弄一大堆人在自己屁股后边紧紧跟随,搞一大堆人来向自己欢呼就是成功? 我同样不知道李阳是出于无知还是刻意追求戏剧效果,还是他就是那么认识的,他那些频频使用的、一上来就能得个满堂喝彩的热场词儿可说是赤裸裸的种族至上叫嚣。这不幽默,我不相信我们国家强大是为了你那个不靠谱的种族主义目的。我们国家是没有有关立法,但在那些、尤其是那些曾经做过李阳那种种族优越梦的西方国家你这样讲话是会立即受到起诉的。有什么意思嘛,如果你是个大学生或者正在春节晚会演小品倒也可以原谅。也许西方观众看了会把你当一个玩笑哈哈一乐,作为一个种族歧视长期受害国的国民,我笑不出来,想措辞温和一点也很难。我相信李阳爱国,但这么干,你的爱国主义只怕会像种族主义一样变成臭狗屎。中国有很多坏的传统,最坏的就是借名为爱国主义实为种族主义的口号动员群众。不管你的本意是什么,就你列的参考片有《意志的胜利》,我感到拧巴。更拧巴的是,参考片目录中还有《毛主席八次接见红卫兵》。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说:见过拧巴的,没见过这么拧巴的。
如果一个纪录片不是像商业剧情片那样为了讨观众喜欢而是把一个人一件事端给观众让观众自己判断自己决定喜怒哀乐,张元这部片子也达到目的了。张元在这部片子中很好地掩藏了自己的观点,做到了客观忠实地记录对象,从张元的拍摄笔记中可以看出他对李阳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看法,不用自己的看法修改对象的观点和形象,这大概是纪录片导演应有的职业道德。 张元的电影我大都看过,作为导演,他有异于其他导演的就是他对当下真实环境和真实人物的重视,这重视不是通过营造剧情来重新建立,而是有一说一,不妄加色彩和意义。这在今天大部分导演都向过去取巧即便表现当代也要涂上厚厚一层奶油的普遍无奈中尤为难得。有时候,生活形态越原始越有力量,所谓“生活比戏牛逼多了 ”。张元的成败往往也就在于选择生活原态的眼光。他最好的电影《儿子》,没有音乐,不顾时空关系,镜头紧紧盯着那痛苦的一家人,你甚至会认为他没有剪接,就是这样一个粗糙简陋的东西,曾经干净利落地震撼过我。这时候你会觉得任何手段都是多余的,生活的真实已经包含了所有艺术的追求。 我一直不大懂艺术真实何以成为挑剔生活真实的刀子,有孤悬人外的艺术吗?人无往不在生活中,生活有种种假相,人有种种面具,艺术如果是一把刀子就应该是用来戳破这些假相和面具而不是扮演假相和面具。关于艺术的说法实在太多,谈论这些就让人很累,张元的路子也许是结束争论的一个办法,让生活自己说话。有一种说法,说我们已经丧失了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那也不要紧,即使生活都是垃圾,我们也可以像棉棉表现出来的那样,把垃圾当糖吃下去。 我们没有理想,那也不代表我们打算任人摆布。很多人希望我们相信他们,有人不认为这个世界是真实的,有人说电影就是做梦。电影商们和李阳做的是同一个梦,把人群聚集起来,看他们的表演,他们管这叫“人民性”。那同样是一个开错了的玩笑,因为人民的对应词是统治者,吓死他们也不敢用人民性取代统治者的意志。 再多的观众也只是“大众”,大众的对应词是“个人”,电影的一切争论也无外是大众性和个性之争。这不是打群架或议会表决,谁纠集的人多谁占上风,谁也别想靠票房决定这个世界的面目。操纵大众的人是可耻的,假装大众宠儿也不会永保平安,大众并非至高无上。一个美国法官这样写道:个人拥有的权利是自然赋予和不可让渡的,多数人不代表一切,人民不可以为所欲为。 从这点上讲,张元有义务关注李阳,李阳通过观众什么也得不到。  以上是我看完这本书和《疯狂英语》影片的感想,像不像个序,也只有这样了。  (按:此文是王朔为中国电影出版社即将出版的《英语也疯狂》[张元 著]一书写的序,标题为编者所加。)    好
下面还有一个李阳对英语的看法Good habits are the most valuable asset in life.
好习惯是最有价值的财产。
Good habits are behind every success story.
每个成功故事的背后都是好习惯。
  今天我还是要和大家谈一谈一个被谈论过无数遍的事情,因为我已经为之奋斗了二十年,输多赢少,但还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个主题就是习惯!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已经被大家普遍接受。
  那么进一步推问:什么决定性格呢?或者说性格是怎么样形成的呢?
  答案是:习惯养成了性格。
  所以,是否也可以说,习惯决定了命运?!
  所以,今天的教育学家指出:现代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如果孩子从小就能养成一些好习惯,就如同沿着一条正确的轨道“自然前行”,并不用父母总操那么多的心。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父母操心是活该,是无知的表现,是自己种下的苦果。
  大哲学家柏拉图曾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批评了一个小孩,因为这个小孩在玩一个很愚蠢危险的游戏。小男孩不服气,说这只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柏拉图说:“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小事了。”
  为什么不是小事了呢?因为经常这样做,就会养成一个坏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是经过长时期的“不断重复”的行为而形成的一个模式。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一个行为或者思维方式经过长期的沉淀后,在人的心里会形成印刻效应,也可以说是动物性的条件反射:碰到给定的条件,就会产生既定的反应。形成一些习惯后,我们就如同有了一些固定的模式和轨道,自觉不自觉地按照它们的指引行动。
  这些习惯强化生根后,就表现为性格特征。所以说,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生,而坏的习惯也会让人终生受害。我们可能都听过下边这个故事:
  有个小伙子到理发店学手艺,师傅让他在大冬瓜上练习剃头技术。这个小伙子勤勤恳恳,苦练不辍,技术日渐熟练。在不知剃过了多少冬瓜皮后,终于有一天,师傅说:行了,不用剃冬瓜了,今天你给客人剃头吧。小伙子高高兴兴地开始施展自己的手艺,三下五除二,一个大脑袋就剃完了,他随手把剃刀往下一插,正想叫师傅来看他的手艺,却只听客人一声惨叫……
  原来,这个小伙子每天练习剃冬瓜时养成了一个习惯:剃完冬瓜皮后,他总随手把剃刀使劲地插在冬瓜上。习惯成自然,这一次,他把剃刀插到了客人的脑袋上。
  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成功秘诀:清理出那些制约自己走向成功的坏习惯,制定一个改正的时间表,限期改正,同时培养一些有益的好习惯。这样,就可以把自己放置在一个良好的环境系统中。
  好习惯一:把一篇好的文章一次性读十遍以上,而且要越读越快!
  好习惯二:临睡着前,疯狂地快速阅读一篇比较有难度的文章!不管是什么文章都可以!
  好习惯三: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对着镜子疯狂读十分钟英语,不要有一丝杂念!请先拥有这几个好习惯,你就会感觉到人生的变化:说话的内容更丰富,英语更地道流畅等等!
  每一个好习惯都会给生活带来立刻的变化!这就是成功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