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红楼梦:要有活下去的强烈愿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4:35:15
 
肿瘤并非绝症,只要病人一息尚存,不管病情多么严峻,永远都有治愈的可能。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也要尽百分百的努力。大量的事实证明,许多病人经过合理的治疗和精心的调养之后,生存期限大多超过医生的“预言”,有许多患者奇迹般的康复了!
 
我想大多数的现代文明病都是可以治的,有些时候,只是还没有找到可治的人或方法。有病一定能医,没有不能医的,当然哀莫大于心死,心死就没有医了。所以除非是生命尽头的时间到了,否则,只要你还有活下去的意志,多数都能活!
通常中晚期的癌症病人,他们都是这边医一医,那边看看,医到最后不行了,然后就放弃了。我常问病人一个问题:“你真的想活下去吗?”大部分人会说:“是的”,然后我接着问他:“你活下去的目的是什么?”结果病人说:“我还没有想过。”我就给他们说:“想一想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有什么事情是你强烈要完成的?”
这是一个很关健的原因,大多数从癌症获得康复的人,都有要活下去的坚定的理由,都发现自己还有许多重要的责任未了。这样的人就不易被癌症击倒,反而因为癌症的缘故,激发了他更大的生命潜能,在人生有限的岁月里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于肿瘤患者或其家属得知自己或亲属患了癌症之后,常常希望知道“还能活多久?”,这种心情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说明了患者一种微妙的恐癌心理。
引发恐癌心理的问题关键在于,一些不负责任医生的轻率话语,通常会给病人带上无形的“金箍咒”。当病人或其家属提出“还能活多久”的问题时,一些医生通常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两三个月”、“最多半年”、“一年也可能”等等,这无异在某种程度上给病人开了一张“死亡通知书”,病人整天老想着这个死亡期限,悲观、消极、绝望等情绪无时无刻地笼罩在脑海之中,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都与他无关。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医术精湛,而且要有较高的素养,一句不经意的话语,一句无意的评论、一个武断的结论,都是不负责的表现。古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些医生经常说三句话,第一句话,你来晚;第二句话,你早干嘛去了;第三句话,你这病没希望了。病人满心希望而来,结果被一盆凉水一泼,失望而归。当病人心已死,心死就没有医了。医生的一句话就像手术刀一样,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
肿瘤并非绝症,只要病人一息尚存,不管病情多么严峻,永远都有治愈的可能。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也要尽百分百的努力。大量的事实证明,许多病人经过合理的治疗和精心的调养之后,生存期限大多超过医生的“预言”,有许多患者奇迹般的康复了!
在抗癌史上有许多不治自愈的病例,恐怕很多的人不太了解。大约有10﹪的癌瘤可以不治而愈,瘤不翼而飞。尽管这种康复的比例不太大,但也说明人体是奥妙无穷的,癌症并非绝症。科学家们收集了各种癌症不治而愈的病例发现癌症自发消失者中,以青年和儿童居多;有些患者在某次高烧之后癌肿自行消失了;某些女性乳腺癌患者,随绝经期的到来病症消失;某些患者在感染病毒性疾患之后癌瘤便自行缓解或消失;某些患者因体内发生炎症或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癌瘤自行消退;自我进行心理想象或精神放松,有些癌症患者居然奇迹般的康复等等。
癌症自然消失的病患者大多数性格开朗,豁达,心态平和,积极向上,精神饱满。相反精神紧张,顾虑重重,悲观,失望,忧郁,抑郁等,对治疗极为不利,往往促使病情恶化。临床中发现凡是能正确对待疾病并充满信心与癌魔作斗争的人,机体的抗癌力就能够更好的保持在高的水平。
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吧!从死亡的阴影中走出来,你会发现阳光是灿烂的,生活是美好的,大声喊一句“活着真好”。
5、调动人体调节力激发抗癌效应,治癌须给癌毒以出路
 
癌毒不同于一般所说的致病因素,即不是六淫、七情、劳伤和其他致病因素,而是体内的致癌物。就是说只有当体内有了癌毒,再加上六淫、七情、劳伤或其他因素的诱发,才可能患病。调养不慎可使体内产生癌毒,各种原因使五脏蓄毒不流就说明癌毒已经产生了。肿瘤病人体内确实有毒,这种毒区别于中医学上其他的毒,如火毒、温毒、湿毒等,因此叫做癌毒,以说明它的恶性程度大。
 
人和自然界是和谐统一的,人要生活在自然之中、社会之中,就像鱼要生活在水中、鸟兽要生活在森林中一样。人体本身脏腑的阴阳要协调平衡,人体和大自然的关系也要协调平衡,和社会的各个方面也要协调平衡,这样才能不得病或少得病。人之疾病,就是人体同以上几种关系的协调平衡被破坏的表现。
《内经》讲“有诸内必形诸于外”,人体内部的脏腑、体表的经络以及各部官窍都是统一的。中医根据这一原理就可以从病人外在的异常表现和感受判断是内部哪些脏腑发生了病变,病性是寒还是热,是虚还是实,疾病发展的趋势是什么,预后怎样等。肿瘤患者局部的肿物,是由瘀血、积滞、痰饮、热毒等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聚结形成的。不同部位由于所主的脏腑不同,病机也不相同,如乳腺、卵巢部位的肿瘤多由肝郁血积而致。以脏腑而论,肝部肿瘤多与郁火化毒有关,膀胱部位肿瘤和水饮不化、湿热结毒或寒湿蓄毒有关。总之,不同的肿瘤,它们的发生都和所主脏腑生理功能失常及这些脏腑的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受到障碍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但不论什么部位的肿瘤,它们的发生又都可以归结为肝的疏泄功能、肾阳的温化功能、脾胃的生化功能等的失常,因此肿物虽在局部,实是全身都发生了病变。肿瘤病变的病机特点是局部肿块坚实,五脏却功能低下,即貌似强盛,实则正气虚嬴,机体营养物质匮乏。癌症患者大多数证属虚寒。西医用一定的方法检查出肿瘤病人的免疫功能是低下的,这和中医讲正气的虚弱是相同的。认清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对于治疗十分有利,局部为标,整体为本;邪气为标,正气为本。治病求本,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总目标,但在具体治疗时有时还应标本兼顾,危急时还可以先标后本。
中医学从《内经》开始,历来都有关于精神因素引发疾病的实例记载。也就是说人和社会,即人体和精神要和谐统一。肿瘤的发病也是这样,七情病因占了重要位置,如《景岳全书》说:“噎膈一证,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或洒色过度损伤而成。”《素问·疏五过论》中说:“凡未诊病者,问必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脱营”和“失精”这两种病就是最早提到的恶性肿瘤,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精神压抑。清代医学家张璐解释说:“夫脱营者,精气内夺,五志之火煎迫为患,所以动辄烦冤喘促……初如痰核,久则渐大如石,破后无脓,惟流血水,乃百烈属一生之证。”“其破败之状,有如榴子破裂于皮外,莲之嵌于房中,与翻花疮形无异。非若流注,结核之溃后尚可图治。”我们根据对肿瘤患者的了解,他们大多数人在精神上都受过压抑,爱生闷气,情志不畅,郁郁寡欢。有的病人治疗后效果满意,但由于精神上的刺激又使病情急转直下,治疗也前功尽弃。有的病人存在着严重的恐癌心理,在不明真实病情时疑心重重,一旦得知患了癌病后精神又完全垮了下去,这种精神状态对治疗很不利。肿瘤是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气、血、痰、食积等病理产物相互交结而成的,但在实际上如按照一般的气滞、血瘀、痰凝、食积等来治疗,效果是不好的,这也是众所周知的。单驱邪不成,于是就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上理解,或攻补兼施,或以补为主,但仍不能得到满意的疗效。为什么同是四诊八纲,同是活血化瘀、行气消积,对于肿瘤病(主要指恶性肿瘤)几乎是无效的呢?这必须从肿瘤病在病因病机方面的特殊性上来认识。
肿瘤对人的危害,尤其是恶性肿瘤对人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预后也十分恶劣,对此古人就早有认识。如陈实功《外科正宗》谈乳岩(乳癌)说:“始生疼痛,痛则无解,月后肿如堆粟,或如复碗,紫色气秽,渐渐溃烂。深者如岩穴,凸者如泛莲,疼痛连心,出血则臭。其时五脏俱衰,四大不救,名曰乳岩”。恶性肿瘤后期,正气极度衰竭,邪气无限蔓延,是生命不可挽救的主要原因。病邪破坏了人体阴阳的平衡,吞噬了气血津液,降低了人的抵抗力,如果能有效地控制邪气发展并逐渐消灭它,正气就能保全,癌症就有可能治愈。汉代华佗的《中藏经》曾说过,肿瘤的发生,非独气血的壅滞而致,更有五脏六腑蓄毒不流这个原因。这种认识就把肿瘤和一般的气血痰食等的壅滞区分开了,对后代医学家探讨肿瘤病因病机、治则、用药规律产生了很大作用。就是说,只有体内气血痰食等聚结,没有致癌的“毒”(癌毒),是不会患肿瘤病的。宋·杨士蠃指出:“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壮……毒根深藏,穿孔透里。”在治疗上,古籍就有华佗“刳破腹背,抽割积聚”的记载。药物治疗方面有用毒性药物来对抗体内癌毒的记载,如《神农本草经》记述斑蝥“主寒热、鼠瘘、恶疮疽,蚀死肌,破石癃”的作用。陈实功《外科正宗》中的蟾酥丸,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中的犀黄丸等至今还被用来治疗肿瘤,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以上药物有的是剧毒性的,但用得恰当就不会中毒,用于恶性肿瘤,道理就是以毒攻毒(癌毒)。
癌毒不同于一般所说的致病因素,即不是六淫、七情、劳伤和其他致病因素,而是体内的致癌物。就是说只有当体内有了癌毒,再加上六淫、七情、劳伤或其他因素的诱发,才可能患病。调养不慎可使体内产生癌毒,各种原因使五脏蓄毒不流就说明癌毒已经产生了。肿瘤病人体内确实有毒,这种毒区别于中医学上其他的毒,如火毒、温毒、湿毒等,因此叫做“癌毒”,以说明它的恶性程度比较大。
肿瘤的发生既要有六淫、七情、劳伤之诱因,又要有机体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之异常,还须有癌毒存在,既有癌毒,体内必产生抵抗癌毒的力量,正气中用来抵抗癌毒的力量可以叫做抗癌力。人患不患癌,关键要看癌毒和抗癌力谁强谁弱。机体脏腑功能异常,产生的气、血、痰、湿、食积等有形物停积日久,影响了气机的运行,癌毒依附于这些有形物质上逐渐蓄积下来,待其力量大于抗癌力时就发生癌症。
所有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正邪双方的对立,对于癌症来说,表现为抗癌力和癌毒之间的斗争。癌毒致癌的过程就是不断消耗抗癌力直至最后战胜抗癌力的过程,在此期间,癌毒作为一种长久蓄积于人体中的邪气,也迅速地销铄人体的精血阴液,导致正气的衰竭直至死亡。由此可知,治疗癌症首先要控制癌毒的蔓延发展,这样才能有效地保存人体精血阴液。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就提出了疾病的发生有“因弱致病”和“因病致弱”的两种观点。他说:“因虚弱而病,自当补弱而病可痊;本不弱而生病,因病久致身弱,自当去病,病去而元气自复。”也就是说身体因虚弱而患病,治疗当以补其虚弱为主,如果是困病久而使身弱,治疗当以祛病为主,癌症就属于因病而致弱的疾患。
抗癌力是正气中与癌毒相抗争的那部分力量,它虽然是正气的一部分,但它的大小和正气却不一定成比例。因为一个抗癌力的大小除了与正气力量的大小有关外,体内癌毒还无时无刻不在消耗抗癌力。抗癌力被消耗得越多,癌毒的发展就越迅速,癌症后期的扩散、转移就说明了这点。
我们在临床上看到同样的身体情况的人,有的人患癌,有的人不患癌,更有的人身体强壮也患了癌症,原因在于患癌的人体内癌毒蓄积到了致癌的程度,他体内的抗癌力在与癌毒的抗争中逐渐被消耗殆尽。这就进一步证明了在癌症的发生中,癌毒力量的强弱是决定因素,癌症的发生是因病而致弱的。
癌症后期的病人的共同特点是:身体羸瘦、衰弱,神情暗淡,有的奄奄一息,随时可能死去。若想求得平稳,给予调补之剂,即使治不好,家属亦无怨,但如果要对虚羸之躯施以攻法,一则不容易被家属理解,二则需要心中有十分的把握,到底应该怎样处理攻、补的关系呢?癌症后期,虚象明显,施以补法人人理解,而攻邪不当则可使正气崩溃于一时。但既然明确了癌症是因病致弱,癌毒是发病的主因,那么只有攻邪才是针对了致病之因,才有扭转险恶局势的可能,而以补法为主是起不到这个作用的。中医要想在治疗恶性肿瘤上有所突破,由原来的辅助地位上升到主要地位,必须在对肿瘤的攻击性治疗上下功夫,治疗肿瘤也要尽量给癌毒以出路。再全面发挥整体观的特长,就能挽救生命垂危时刻的病人。
中医经络学说强调由经络治疗脏腑之病,也强调经脉的疾病通过脏腑得以调理。十二经脉都有支出的络脉。这些络脉浮行于体表皮肤部,各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就是十二经皮部。各经皮部也可以说是该经在人体皮肤表面的反应区。十二经皮部是经脉的一部分,病邪侵入脏腑必须经过经脉的皮部,再传入络脉,由经脉至脏腑。
十二皮部反应区,主要通过十二经脉的腧穴作用于体表皮肤表现出来的。腧穴是经气出入正经的转输站,皮肤通过腧穴与附近的浮络、孙络相互联系,进一步与经脉发生作用,无论是由经入脏,由脏传经,皆可以通过十二经皮部来传递信息。
《素问·皮部论》中说:“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
五脏六腑也有皮部,脏腑的皮部是距离该脏腑较近的皮肤表面区域,即覆盖该脏腑的皮肤表面区域。脏腑皮部与脏腑之间通过较近的络脉相联系。因此脏腑的皮部可以为治疗脏腑的疾病提供有效的途径。
张从正(公元1156-1288),字子和,号戴人,金睢州考城(今河南睢县兰考一带人)。其学术思想是“主邪论”。他继承了刘完素的学术思想,认为无论是在天之邪(风寒暑湿燥火),在地之邪(雾露雨雹冰泥),或水谷之邪(亦称人邪:酸苦甘辛咸淡),这些致病因素,都非人体所素有,他在《儒门事亲》中说:“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一经致病,就须攻除。攻邪的方法,从《伤寒论》的汗、吐、下三法,峻药逐邪,邪去则正安。世人尊其为“攻下派”。
清·周学海也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观点,即“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提出了中医治病攻邪的一个重要原则,即祛邪要善于因势利导,尽量使病邪有出路。一般而论,给邪出路主要有三条:一者从体表透散;二者从二便攻下;三者从上涌吐,所谓汗、下、吐三法是也。按照“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的原则,治疗肿瘤也要尽量给癌毒以出路。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上下内外的通路,当然可以成为邪气的出路。对于肿瘤病人而言,其癌毒即可沿经络排除体外,治癌须给癌毒以出路的理论依据即在于此。
拔罐疗法主要吸拔十二经皮部或脏腑皮部区域,借以罐具的负压效应将侵入或滞留脏腑的风、寒、湿邪、瘀滞、火毒等病邪经过体表吸拔出来,也把体内病气和废物拔出来,从而达到扶正祛邪、平衡阴阳、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泄热解毒、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排脓的功效。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拔罐法调动人体调节力激发抗癌效应,治癌须给癌毒以出路,从而起到邪去则正复的目的。拔罐法也是很有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这里我们提醒大家一句话:在遇到类似癌症之类的疑难病症或所谓的不治之症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合理的综合各种治疗手段或调理方式来帮助我们恢复健康,重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