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有几回:“缚虎”与“捉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30:01
“缚虎”与“捉猫” 2011年12月16日 09:37   中国纪检监察报   【字体】   大 中 小

  清代沈起凤写过一则《壮夫缚虎》的故事,生动有趣,耐人寻味。故事讲山东沂州地区山势险峻,常有猛虎为害。有位壮汉焦奇,力大无比,常徒步入山,空手格杀猛虎,习以为常。一次,他“连毙二虎”并“生擒小虎”而返,“笑语自若”,其神勇事迹传遍乡里。但这样的一位打虎英雄,却在当地某富家款待他的宴会上,因捉不到一只家猫而十分尴尬。
  “……焦于座上,自述其平生缚虎状,听者俱色变,而焦亦张大其词,口讲指画,意气自豪。倏有一猫,登筵攫食,腥汁淋漓满座上,焦以为主人之猫也,听其大嚼而去。主人曰:‘邻家孳畜,可厌乃尔!’亡何,猫又来,焦急起奋拳击之,座上肴核尽倾碎,而猫已跃伏窗隅,焦怒,又逐击之,窗棂尽裂,猫一跃登屋角,目眈眈视焦。焦愈怒,张臂作擒缚状,而猫嗥然一声,曳尾徐步,过邻墙而去。焦计无所施,面墙呆望而已。主人抚掌笑,焦大惭而退。”
  此段字数不过二百,形象地描述了焦奇捉猫的情景,笔墨简练辛辣,淋漓尽致。一位闻名远近的打虎英雄,具有“连毙二虎”还“生擒小虎”而归的本领,竟捉不到一只家猫,最终只能“大惭而退”,这似乎令人费解。不然。沈起凤在篇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函牛之鼎,不可以烹小鲜;千斤之弩,不可以中鼷鼠。怀才者宜知,用才者亦宜知也。”
  也就是说,“怀才者”应有自知之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决不可因自己怀有某种才能而骄傲自满、自我膨胀,以为无人能敌。而选拔和使用人才的“用才者”,应当知人善任、量才施用,如果以格杀猛虎之人去捉一只小猫,当然也和“函牛之鼎”烹小鲜和“千斤之弩”射鼷鼠一样,是用人不当。
  “壮夫缚虎”的故事,虽然近乎笑话,但从笑声中回过神来,细心地观察一下,古今中外,书载史传近似此类的用人现象亦不乏其例,发人思忖。
  汉代著名的军事指挥家韩信,青年时参军投入项羽部下,只被安排当一名“执戟郎”,相当于警卫班战士;唐代屡建军功的兵马元帅薛仁贵,早年投军兵营也只分配到炊事班去当“火头军”,相当于炊事班长。尽管他们胸怀雄略大才,却因得不到赏识,未能被发现和推荐到可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重要岗位上去,只好天天在基层军营里站岗放哨或烧火煮饭,这何异于安排力能缚虎的壮夫去捉小猫呢?有人做过假设:如果不是萧何极力荐举韩信,不是薛仁贵奋勇“救驾”,谁知道韩信的“执戟郎”和薛仁贵的“火头军”会当到什么时候!
  用人上的失误,自有诸多因素造成:或因领导没有求贤若渴之心愿,不想也不去重视人才;或因欠缺伯乐识马之慧眼,不知也不会发现人才;或因患有嫉贤妒能之恶习,不肯也不敢重用人才,以致有才不用、大材小用,未能“用之于其所适,施之于其所宜”,做不到知人善任。
  作为领导者,用人应是统领全局的一件大事。如何对所属人员了如指掌,知其人,用其才,善其任,发挥每一个人才的智慧和力量,是一个必须随时总结和研究的课题。历史上许多著名政治家的用人实践,积累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三国西蜀丞相诸葛亮,用兵如神,功勋卓著,却在用人问题上“马失前蹄”,忘记了“先帝曾嘱吾,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吩咐,委马谡以重任,导致军事要地街亭失守,最后不得不“挥泪斩马谡”,并“自贬丞相之职”降薪“三等”,以责究自己用人上的过错。在这方面,诸葛亮应当自愧不如刘备知人之深、用人之善——“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
  历史上诸多实践证明,“非知人不能善其任”。真正做到“知人”,也不容易。“知人,圣人所难”,连圣贤都觉得“知人”难,这是什么原因呢?诸葛亮终于在“挥泪斩马谡”悲剧的痛苦中得到铭心刻骨的启示:“白石如玉,愚者宝之;鱼目似珠,愚者取之”,把对人才的了解和深知,比喻为对白石与美玉、鱼目与珍珠的认识和鉴别,以避免如愚者般在“似是而非”的“材与不材”之间迷惑和失察。历史上不少领袖人物,正是以他们明察贤愚的目光,“知人善任,使每尽其用”,为后世所肯定。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了汉高祖刘邦取得国家统一后总结用人上的成功经验,“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定国家,安百姓,运送粮草,使粮道始终不断,我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人杰,而我能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张良、萧何、韩信,乃汉代开国“三杰”,刘邦自愧不如,但他“能用”,知其各自长处,终于在楚汉争雄中转弱为强、由小变大,在争夺天下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汉高祖的用人之道,可谓千古经验之谈,受到史家的一致好评。反观兵将如云的项羽,并非缺乏人才,范增、陈平、韩信,这些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旷世奇才原先就投身项羽帐下献策效力,但是自负力可拔山的项羽却不善用人,良言不听,妙计不从,贤才不用,导致兵败身亡,自刎乌江,留下一场“霸王别姬”的历史悲剧,唱演至今,交由后人评论。楚汉相争的结局,谁胜谁负,无不与知人善用息息相关,是否能让缚虎者缚虎、让捉猫者捉猫,这正是刘项成败之所在。(郑清为)
  

 (责任编辑:于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