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奇的特征:愚公移山——从寓言故事到民族精神的“神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41:44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04:27 大河网-河南日报
●在中国大量的神话、传说、寓言中,为什么只有《愚公移山》由寓言升华为民族精神?●为什么《愚公移山》从诞生起2000多年很少提及,“五四”运动时才开始发轫?
●毛泽东《愚公移山》的背景及深刻含义。
●愚公移山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时代意义与现实价值。
寓言《愚公移山》讲述了北山愚公生命不息、挖山不止,最终感动上帝,搬走太行、王屋二山的故事。《愚公移山》与大量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一样,记录了古代先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寄托着美好的愿望,阐述着精微的人生哲理。
古代神话、寓言故事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邯郸学步》、《叶公好龙》等,有很多是具有深刻哲理的。问题是为什么在众多的神话、寓言中,只有《愚公移山》能够从寓言故事升华为民族精神。
一、《愚公移山》寓言升华为民族精神的哲学基础
《愚公移山》记录于《列子·汤问》一书。列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原名列御寇,所著《列子》(现在普遍认为《列子》是魏晋时期的伪书,但无论真伪,都不影响其思想价值)以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形式,阐述了道的属性和物质运动的思想,反映了人的心理片断和理性思维。《汤问》是《列子》八篇中的第五篇,主要内容是以商汤和夏革问答的形式,从探讨世间万物有无始终、天地有无尽头开始,讲述了诸多寓言故事。
《愚公移山》以思想浪漫、语言生动而脍炙人口,从文学角度看,完全可以看做是一篇上乘的古代文言小说。但从思想内涵上看,它探讨了事物的相对性规律,生发了对立统一的意识,内涵着古代先民们朴素的哲学思想。
从哲学角度去分析,《愚公移山》至少包含以下几种原始的对立统一观点。
1.愚与智。寓言的主人公是愚公,同时又有一个对立面智叟。这从文学的角度构置了一个矛盾,从哲学的角度讲述了一个“愚与智”的关系。愚公看似愚蠢的移山壮举,是因为有“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宏大理想做支撑的。他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以至于最终感动上帝。而智叟目光短浅、安于现状,对愚公的行为冷嘲热讽,结果是愚公凭借坚忍不拔的精神取得了成功,而智叟则因貌似聪明而被人们嘲笑。这又完成了愚与智的转化,即“大愚就是大智”。
2.一与众,也就是少数与多数的关系。年且90的愚公发起移山这一倡议,这是个人的想法,但是他又通过各种方法,如家庭会议、率先垂范等,来动员家人参与这项事业,以至于感化带动邻里共同参与,使移山这项任务转化成了子子孙孙无穷尽的行为,这就是个人力量和群众力量的关系。从现代领导学来讲,它讲述的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倡议者和广大群众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宏伟的目标可以由一个人或一级组织提出来,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所谓民心齐、泰山移,众志成城、无往而不胜。
3.内与外。从地理区域上说,太行、王屋二山挡住了愚公的去路,构成了愚公的内部生活环境,移山就是要打通这个内部环境和外部世界的联系。这体现了人们对内与外、局部与全部的关系的认识,体现了人们克服困难、走向广阔天地的强烈愿望。如果再引申一步,阻挡住“愚公”的山,可以是有形的太行、王屋二山,也可以是无形的挡在人们思想上的山。从这个意义上说,老愚公具有开放意识、开放精神。
4.当代与未来。愚公从事的事业是开创性的。他知道,仅凭一代两代人是完不成这项任务的,但还是要下决心干成这件事情,并且要求他的子子孙孙永无穷尽地完成这项伟大事业。这是当代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人类的文化传承精神。当代和未来虽不在一个时空上,但只要有了统一的理想目标,这个目标就会跨越时空界线,成为一代代共同为之奋斗的精神支柱。5.人与自然。人在自然面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还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有目的地改造自然,这是古代思想家争论的焦点之一。《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可以改变环境、人可以改造自然、人可以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体现了“人定胜天”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也正是有了这种思想,愚公移山才更加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
如此看来,《愚公移山》不是一般性的寓言,它应该是古人的哲学观点、政治论述。寓言故事本身揭示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人面对自然的态度,为后来愚公移山升华为民族精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从寓言故事到民族精神的发轫
1.走出历史文献的契机
我们注意到:从《愚公移山》诞生后的2000多年时间内,这则寓言和绝大多数的寓言故事一样沉淀在历史文献中,很少被人提及。为什么呢?
从思想史上去观察,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朝代更迭虽然频繁,但以儒家思想为主线的封建统治思想一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封建文化强调的是君主文化而不是民众文化,这是大环境使然。二是2000多年内没有大的思想变革运动,封建文化精英一部分取儒家积极用世态度出将入相、忠君报国;一部分取道家消极无为思想隐居山林、诗词自娱。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一种民众思想,小人物的行为是不能引人注目的。
这一思想环境在近代中国开始被打破,甲午战争以后,以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大力介绍和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在封建文化的壁垒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为民主主义思想的传播开辟了一条羊肠式的新路。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来的封建帝制,思想空前活跃。“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中国进入了思想文化大变革、大转型的时代,旧的思想体系开始被打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一大批知识分子,批判2000多年来以儒家为核心的封建统治思想,借鉴日本明治维新和西方文艺复兴的思想,反思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继失败的思想根源。
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大变革、文化大清点,新文化运动也呼唤一种新的民族精神,于是历史选择了愚公移山、选择了愚公移山精神,《愚公移山》寓言故事从尘封的历史走上了时代的前台。
2.傅斯年及其“愚公移山论”
“五四”运动时期,第一个关注《愚公移山》寓言故事的人是著名思想家傅斯年先生,是他首先提出了“愚公移山论”。
傅斯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是“五四”期间的学生领袖之一,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闯将之一,也是一枝健笔,他的不少文章与陈独秀、胡适、钱玄同、鲁迅、周作人等文化先驱的文章一样,犹如号角匕首,在新文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曾任北大、台湾大学校长。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在北大演讲时,曾多次提到傅斯年先生。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当时虽然还是北大的一名学生,但他主编的《新潮》杂志却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齐名,成为“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舆论阵地。胡适先生在《中国文艺复兴运动》一文中说:“《新潮》杂志在内容和见解方面,都比他们的先生们办的《新青年》还成熟得多,内容也丰富得多,见解也成熟得多。”
1918年11月,就在他主编的《新潮》杂志第一卷第一号上,傅斯年写了一篇大文章——《人生问题发端》。在这篇宏文中,傅斯年批判了达生观、出世观、物质主义、遗传的伦理观念等四种拿“非人生”破坏人生的“左道”观念,讲了很多人生的道理。为了不用许多话来做解释就能让人明白,他就把《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完整地截取出来,用《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来代表他的思想,并把他的思想、他的观念称为“愚公移山论”。
“愚公移山论”到底是什么?傅斯年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他超越了《愚公移山》寓言的相对性,把关注的目光放到“为公”、“民众”和“努力”三个方面。
第一是“为公”。他的人生观念是:“为公众的福利自由发展个人”。“所谓公众的福利,就是大家皆有的一份,而且是公共求得的福利。”这是傅斯年先生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也是对愚公挖山不止的一种诠释。
第二是“民众”。在封建社会,人们讲的是君主,关注的是君王,但傅斯年却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了故事的主角愚公以及和愚公一样的“民众”。提出要自由发展个人,尊重每一个人的发展权利,特别提到“群众力量”这个非常现代的观念,他认为群众是不灭的。不灭的群众力量,是可以战胜自然界的。他的这种民众意识、大众意识,实现了愚公移山从古代走向现代的跨越,成为《愚公移山》现代性的一个标志。
第三是“努力”。努力是《愚公移山》寓言故事本身蕴含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流淌在人们的血液里。傅斯年更深地挖掘了“努力”的含义。他提出,“人类所以能据有现在的文化和福利,都因为从古以来的人类,不知不觉地慢慢移山上的石头土块,人类不灭,因而渐渐平下去了。这就是努力的结果”。并说“但能群众永远努力做去,没有不‘事竟成’的”。
为公思想、民众意识、群众力量、努力精神,构成了傅斯年先生“愚公移山论”的核心。
傅斯年的这篇文章,在《新潮》发表之后,在全国思想界、理论界引起很大轰动,傅斯年的“愚公移山论”、“愚公人生观”成为当时新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愚公移山》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也就成为人们争相探讨的对象。至此,傅斯年先生完成了《愚公移山》由寓言故事到民族精神的发轫。而当时,风华正茂的毛泽东正在北大图书馆工作,可以想像,作为一个关注中华民族现状、未来、前途、命运的有识之士,毛泽东不会不读这篇文章,也许正是因为这篇文章,才有了日后毛泽东对愚公移山更深刻的关注。
3.徐悲鸿《愚公移山》国画徐悲鸿是我国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1940年,他创作了国画《愚公移山》,这幅画是徐悲鸿画作中的神品,画作将中国的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技巧有机地融会一体,独创了他“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我们在此无意赏析这幅画的艺术性,而更多地关注这幅画的思想性。他创作这幅画,立意在于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将抗日进行到底,并坚信一定能取得胜利。这幅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民族的艰辛、胜利的渴望让潜伏在人们血液中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开始沸腾。
如果说傅斯年的“愚公移山论”阐述的是人生观,那么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则是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了中华民族对愚公移山精神的向往。
三、愚公移山精神由发轫走向成熟
1.毛泽东提出愚公移山精神的背景
1945年之春,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进入关键时期,在欧洲,反法西斯战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在亚洲,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在国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军民已经开始了局部反攻,八路军、新四军的队伍不断壮大,各地的侵华日军完全被包围在人民战争的汪洋之中。可是在国民党统治区,日本侵略者为了打通交通线,迫使国民党早日投降,向河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发动猛烈进攻,致使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在这样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一方面面临把日本帝国主义最终赶出中国的巨大任务;另一方面面临着在错误路线指导下的国民党军队与中国共产党争夺政权的巨大挑战。同时,在党内也存在着悲观心理、疲劳情绪、对前途过度乐观等错误思想。如何争取抗战的胜利、如何为革命的最后胜利准备条件就成为当时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艰巨任务。
在这种背景下,党的“七大”召开了,也就是在这次重要的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愚公移山精神。
2.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对愚公移山的三次论述
很多人都知道毛泽东在“七大”上所作的闭幕词《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后来与《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一并被称为“老三篇”。其实,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同志曾三次讲到愚公移山,对愚公移山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大力宣扬。
第一次是1945年4月24日所作的“口头政治报告”。在讲到自卫与反击的时候,毛泽东引用了《愚公移山》,先向大家复述了《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他说:“有一个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是有一座太行山和一座王屋山,现在这两座山比较矮,从前比较高,不大好走路。有一个人名叫愚公,是一个很笨的老头,在他附近还住着一个老头名叫智叟,是一个很聪明的老头。有一天他们吵起架来了,为什么吵架呢?因为愚公要把太行山、王屋山移掉,带着他的儿子孙子挖山、挑土。那个聪明的老头就告诉他不必挖了,太行山、王屋山这样高,怎么能挖掉呢?愚公说,这两座山虽然高,但是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儿子的儿子,儿子的儿子死了还有儿子的儿子的儿子,父而子,子而孙,孙孙子子,子子孙孙无穷尽,而山是不会再增高的。后来,有一个神仙为愚公的精神所感动,报告了上帝,上帝就派人把山移走了!”
第二次是1945年5月31日所讲的“结论”。在谈到大会团结精神时,毛泽东指出:“我多次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是要大家学习愚公的精神,我们要把中国反革命的山挖掉,把日本帝国主义这座山挖掉。”
第三次是在1945年6月11日的“七大”闭幕式上。毛泽东以《愚公移山》为标题,把《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正式写进闭幕词中。这篇文章开头是对“七大”的总结和评价,称这次大会是团结的模范、自我批评的模范,又是党内民主的模范。接下去就讲到如何宣传大会的路线,“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树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接下来他在讲了“觉悟”的概念后,讲述了《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号召人们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3.愚公移山精神的确立毛泽东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提出的愚公移山精神,超越了《愚公移山》寓言相对性的本意和傅斯年的“愚公移山论”,形成了一种新的思想体系。至少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觉悟。毛泽东在闭幕词中,用了两次“觉悟”。其一,“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这里强调的是共产党员要觉悟起来,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要觉悟起来;其二,“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这里强调的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第一个觉悟是基础、是前提;第二个觉悟是目的、是最高目标,惟有觉悟,人民群众把党的事业看做自己的事业,这个事业就一定成功。
二是决心。毛泽东把愚公移山精神概括为四句话:“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其中,第一句话就是“下定决心”,号召共产党人要树立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决心。毛泽东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帝国主义,一座叫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并提出,“我们坚决相信,中国人民将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完全的胜利,而国民党的反革命路线必然要失败。”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如此重视革命必胜的信心教育,是因为他充分估计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外形势的复杂性、建立新中国的艰巨性及党面临的各种困难。信仰正确、信念坚定、信心十足是革命最终胜利的关键条件。愚公那种不达目标不罢休的信心和决心,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三是大众。愚公挖山的诚心和毅力,感动了上帝,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而毛泽东把人民群众比做“上帝”,说“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群众”。在中国历史上,毛泽东第一个把人民群众比做上帝,把大众放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一贯的群众观点,即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实践证明,正是由于全党的努力感动了全国人民大众这个“上帝”,一齐“挖山”,艰苦卓绝的革命事业才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这一“感动上帝”的历史也昭示中国共产党人,感动上帝,必须全心全意为“上帝”谋利益,必须相信和尊重“上帝”,必须同“上帝”打成一片。这种视人民为“上帝”的思想既是共产党人革命战争实践的总结,也是对傅斯年民众思想的发展升华。
四是团结。在《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里,一个核心的内容,就是愚公全家老小、子子孙孙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形成了挖山的合力。毛泽东借用了这一故事,号召全国人民团结奋斗、众志成城,一齐起来挖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实践证明,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靠的正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内的伟大的民族精神,靠的是亿万人民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毛泽东《愚公移山》的文章赋予了《愚公移山》寓言故事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完成了愚公移山从寓言到民族精神的发展历程,愚公移山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四、愚公移山精神的伟大实践
从党的“七大”以来,愚公移山精神一直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精神支柱。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强调要继续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用以鼓舞士气、增强人民建设国家的信心。
新中国建立以后,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全国上下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高潮。1957年10月9日,毛主席在《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社千方百计争取丰收再丰收》这份报告上,挥笔写下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子”的批语,我们今天看到的毛泽东手书“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八个字,就是从当年毛泽东的批语中摘取的。这个时期所涌现出来的大庆精神、大寨精神、红旗渠精神和焦裕禄精神无不展现出愚公移山精神的当代风采。
毛泽东的《愚公移山》一文不仅激励着中国人民奋发向上、共建美好家园的决心和信心,而且被世界其他国家的共产党和人民学习。
改革开放以来,愚公移山精神依然闪烁着时代光芒,《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根据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党中央再次申明《愚公移山》这一名著“至今仍有重要意义”,并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1987年5月12日,邓小平在会见荷兰首相吕贝尔斯时说:“我没有去过你们的国家,听说荷兰不少土地是填海造出来的,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了不起。中国有句话,叫做‘愚公移山’,这是我们民族的一个传统,你们称得上是‘愚公移海’。”1995年,毛泽东《愚公移山》发表50周年之际,江泽民亲自题写“愚公移山、坚忍不拔、开拓进取、振兴中华”。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赴西柏坡重温“两个务必”,号召全党牢记“两个务必”,艰苦奋斗,谦虚谨慎,带领全国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济源是愚公的故乡,愚公精神是济源的一大政治优势。解放以来,济源人民在愚公精神的鼓舞下,艰苦奋斗,拼搏创业,在各个历史时期谱写了一曲曲崭新的篇章。20世纪50年代的蟒河流域治理,60年代的引沁济蟒工程,70年代的高山水利化,80年代的山区建设,90年代的工业兴市以及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无一不体现着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已成为济源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工作法宝,我们也因生在愚公家乡和身为愚公儿女而骄傲和自豪。愚公移山精神已渗透到济源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项工作,成为济源的文化符号和形象标志。
五、愚公移山精神的时代价值
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愚公移山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及党的建设上有什么现实意义?这些问题在2005年纪念毛泽东《愚公移山》发表60周年活动中给予了充分讨论。理论界、思想界普遍认为,愚公移山精神是一个历史的、与时俱进的概念,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愚公移山精神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省委书记徐光春将愚公移山精神概括为敢想敢干、开拓进取、坚忍不拔、团结奋斗。河南省委、省政府将愚公移山精神确立为中原崛起的三大精神支柱之一。
结合自己对愚公移山精神的学习和体会,我个人认为,愚公移山精神的时代价值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工作方法上体现目标明确、坚定信心
愚公的目标是宏伟的,他要搬走太行、王屋二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毛泽东讲愚公移山精神,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取得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制定的五年规划等都是我们要实现的目标,目标是一种工作预期,可能有些难度,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树立一种信心、信念,这是最重要的,这是愚公移山精神的本意。老愚公动员儿子们挖山,强调子孙无穷尽而山不加高,就是强化信心。毛泽东在讲述这个故事时突出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但前进的道路上是有困难的,因此要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充满信心、万众一心地去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现在我们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宏伟而又艰巨,所以我们也必须坚定信心、坚定信念、坚定信仰,从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当然,宏伟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必须以群众的利益为前提,符合群众的意愿,为群众谋利益。这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否则,信心无从谈起,目标也只是一种奢望。
2.工作理念上体现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愚公移山从寓言故事到民族精神的发展历程,尽管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但有一条是相同的,那就是想前人所不敢想、干别人所不敢干,他们从事的都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开拓性的事业。愚公移山精神的时代价值也充分体现在这个方面。我们现在从事的事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前无古人的,没有现成的路子,甚至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这就呼唤新时期的愚公移山精神,要解放思想、敢想敢干、大胆实践、开拓创新。愚公移山精神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也是与时俱进的过程,绝对不是解放一次、敢想一回就到位了,必须不断地解放、更新、开拓,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不断地搬掉阻拦在我们思想面前的座座大山,使思想上成为时代的先锋,在我们觉悟的基础上引导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觉悟起来,为新时期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3.工作进程上体现艰苦奋斗、锲而不舍
艰苦奋斗、锲而不舍是愚公移山的原始本意,艰苦奋斗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现在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锲而不舍的精神不能丢。相反,越是条件改善了,生活水平高了,更应该发扬这种精神。当然,在新形势下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并不是抑制人们正当的物质追求和生活消费,也不是要求人们都去做不食人间烟火的“苦行僧”,而是倡导一种吃苦耐劳的生活态度,倡导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应该说相对于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目前的条件并不充分,我们面前有很多困难、很多矛盾,有些还是很大的困难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强盛兴旺,我们呼唤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愚公移山是一种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状态,我们抓工作,实现宏伟蓝图除了艰苦奋斗,还必须有一种韧性、一种恒劲。
4.工作艺术上体现发动群众、团结一致
伟大的理想必须有群众的共同参与,老愚公在移山时不是一个人而是带动了一个整体。傅斯年讲“大众”,毛泽东讲“觉悟”,都体现了群众意识、群众力量。事实上,没有群众的参与,将一事无成。这方面,一个讲发动,发动的前提是为群众造福,让更多的人为自己的事业而觉悟、而同心同德。一个讲带动,领导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群众做出表率。一个讲团结,引导团队要团结,人民群众要团结,形成合力,凝聚力量。团结出干劲,团结出效率,团结出人才,是多少事实证明了的真理。但团结是有原则的,用毛泽东的话讲就是要在一个原则下团结起来,在正确路线的基础上团结起来,是头脑清醒的团结;那种无原则的、老好人式的狭隘的团结,不是团结的本意。
5.工作态度上体现科学精神、实事求是
愚公精神的时代意义突出的是实干而不是蛮干,是在科学技术指导下的苦干实干精神,是讲求科学、尊重规律、尊重实践、实事求是,这也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弘扬愚公精神,要尊重规律、把握规律;要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弘扬愚公精神,就是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那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甚至盲目自大的行为不是愚公精神,而是反愚公精神。弘扬愚公精神,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认准目标、埋头苦干,抓住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落实。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时代需要树立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愚公移山从寓言诞生,经过千千万万代人民的实践和历代思想家的提炼,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重要财富、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征程中,让我们进一步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并赋之以新的时代内涵,让愚公移山这一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民族精神闪耀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
(作者系中共济源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薛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