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树和椰子树的区别:百年回望:解读外滩,认识外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3:02:38

 

  前不久,被称作“亚洲第一弯”的延安路外滩高架的拆除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这意味着外滩综合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改造后的外滩将是什么样?大家都很好奇。具体的方案正在论证中,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第一弯”拆除后,外滩地面将会有更多的区域留给公众观景与休闲,大量车辆将被外滩通道引入地下。现在我们走到外滩江岸要钻地道,钻出来,再走上好几级台阶,才能看到黄浦江景。我相信改造好了以后,市民们可以很方便地穿过马路,来到黄浦江边上。这些都是城市在不断进步的标志。

  值得解读的文化密码

  1872年落成的原英国领事馆是中国最早使用水泥的一个实例。所以它在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接下来我想花点时间解读一下外滩的建筑,毕竟这些历史留下来的东西,是今天仍可触摸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要保护外滩的物质基础和价值所在。

  

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外滩建筑群,通常是指从中山东一路1号亚细亚大楼到33号原英国领事馆的建筑。按理说应该有33幢房屋,但实际上现在我们看到只留下23幢,可见一共有10个门牌号码的房屋在外滩建筑的一次次扩建、重建中被淘汰或者兼并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外滩建筑,起码都经历了三次重建。下面我们以时间为顺序,列举几幢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来加以说明。

  1872年造的英国领事馆就是第三次重建后的样子。1849年该建筑第一次建造好,但在次年的台风中坍塌了。1850年重建后的楼房又在1870年遭遇火灾被毁了。该楼第三次重建后保存至今,已经130多岁了。所以我们把它称为现存的、外滩第一界面上最早的建筑。这是一幢非常典型的外廊式建筑,前面有一个同样典型的英国式花园,设计师拥有皇家建筑师的头衔。这幢建筑在材料、工艺上有其特点。从外观上看,在一个立面它是两翼凸出来、中间凹进去的设计,而在另一个立面上正好相反,这种变化是西式建筑比较常用的处理方法。但是它屋顶上铺的是就地取材的中国小青瓦。据我考察,这幢建筑是中国最早使用水泥的一个实例。所以它在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保存到现在,可圈可点可释读的文化密码还有很多。

  1900年建造的华俄道胜银行新楼,现在是著名的外汇交易中心,这是很典型的西方古典主义建筑了。当时是沙皇俄国出50%的资金、清政府出50%的资金设立的,所以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

 

 华俄道胜银行是由一位名叫海因里希·培高的德国建筑师设计的。这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到埃及工作了一段时间,然后就到中国来。那时候外滩还没有这种用石头盖成的,横三段、竖三段的古典主义建筑。所以很多有经验的建筑师认为这个年轻人是异想天开。恰逢当时中国北方又闹义和团运动,受此影响,工地上的人都跑了。但培高愣是坚持到最后将房子盖起来了。他因此也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培高是第一个将欧洲经典的建筑文化不加删节地介绍到中国来的建筑师。我们可以从这幢建筑上看到凡尔赛宫花园里的小特里阿农宫的身影———屋顶上面装饰有像座,西方叫Acroteria,古希腊神庙的四个角上都有这种东西,有石雕的,也有青铜的;檐壁上原有四个人脸,“文革”的时候被凿掉了;入口处上方原来还有两尊青铜座像,后来被日本人拿走了。所以我们说,在二十世纪初期,上海已经有非常地道的西方古典主义建筑了。

  到了二十世纪10年代,外滩最吸引人的建筑要数上海总会了。它的形式是折中主义的,融和了多种艺术风格。粗看立面的横三段竖三段构图特征非常明显,这是学院派推崇的古典法则;再看它顶部左右对称的塔楼、窗上的楣饰、垂花等又是巴洛克艺术的处理手法。它的内部有所谓远东第一长的吧台,极尽奢华之能事。它的大堂至今保存完好,地上是黑白镶拼的大理石地坪,是非常典型的英式图案。甚至于它的穹顶还吸收了印度元素。关于这一点很多人都不太明白。因为大家都知道,穹顶是罗马人发明的。但上海总会的穹顶上面装饰的是莲花,而罗马人是不用莲花作装饰的;再有一个,这个穹顶比罗马的高,并且饱满。我也是几年前才想明白这一点。上海总会是英国人的俱乐部,英国人有很深的印度情结,再说上海的很多英国商人,他们的父辈或祖辈,早先都是从印度过来的。他们中很多,诸如沙逊洋行、怡和洋行、太古洋行等等,创始人原来都是在东印度公司里边做事的,有的人开始甚至是东印度公司里的水手。他们对印度情有独钟,有很深的殖民地情结,那么在建造自己的会员制俱乐部时自然而然会把印度的一些艺术移植到上海这个地方来。

  现在大家都爱说外滩是万国建筑博览会,博在哪里?这就是理由。

  从古典到现代

  

如果说汇丰银行的建筑风格是严谨的新古典主义,那么看看同一位建筑师接下来的第二个作品———海关大厦,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设计思想也在与时俱进,明显受到正在欧洲兴起的现代派、装饰艺术派的影响。

  到了20年代我们可以看到汇丰银行。汇丰银行的设计曾经历了反复,从原来的巴洛克风格一变而为新古典主义。当时的建筑师们已经普遍觉得,巴洛克艺术太繁琐了!它是夸张的、非理性的。所以建筑艺术经过巴洛克时代后,又重新确立了古典主义的原则,我们称它为“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扬弃了大量的雕塑装饰,信奉的是纯净的原始主义,形式的简洁往往被看作是体现原始高贵性的一个方面,这就意味着建筑师必须完全依赖建筑本身的比例和线条来使之臻于形体上的完美。

  汇丰银行的这个穹顶比较扁圆,下面有鼓座,这是罗马式穹顶,上面原是一个皇冠。汇丰银行刚开始时是在南京路外滩,现在和平饭店南楼的那个地方。后来越做越大了,要换地方,于是请了皇家测量师来看,选中了这块地方。因为这个位置正好是在黄浦江浅湾型的底部,他们认为这个浅湾就像一个盆子,黄浦江水像黄金白银流过来,最后会积聚在盆底,这里设银行肯定发财。所以他们从1910年一直到1920年,花了十年时间,陆续把相邻的产业都买过来,然后在这个街区上造起了这栋楼房。它入口处的青铜门至今还在,上面的纹饰原来是几个英文字母,汇丰银行的缩写。门洞上方原来是三个头像雕塑,左边一个代表工业,右边一个代表农业,中间一个代表贸易。意指,工业、农业和贸易三样东西是现代金融业的基础。其实雕塑在古典主义那儿也用,只是巴洛克建筑把雕塑用到了极致,所以到了新古典主义便反对使用雕塑,因而它这里就用得非常节制。现在这里已经没有雕塑了。

  

从入口处进到里面有一个八角亭,那儿是整座建筑最具艺术价值的地方,是作为银行家、作为艺术鉴赏家的他们把自己认为最美妙的东西展示于人的地方。这里有八个拱门,每个拱门的拱肩上有两幅小的镶嵌画,都是古典人像造型,它们分别代表着作为一个现代金融家必须具备的十六种品质,或者讲素养。以拉丁文标注,中文的意思是:公正,镇静,平衡,哲理,精明,勤恳,忠实,真相,史学,智慧,经验,坚韧,正直,谨慎,学识,秩序。尤为好的是上面八幅镶嵌画,分别代表世界上有汇丰银行分行的八座城市。穹顶底下是一幅神话故事:太阳神阿波罗正驾着他的金色四轮马车,追逐着他的孪生姊妹———月亮女神戴安娜,寓意为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大地孕育着万物,赛丽斯女神手捧稻谷,坐拥累累果实,象征着丰收。这些镶嵌画都是用由意大利威尼斯最好的工匠烧制出来的玻璃马赛克拼制而成的。

  后来有一段时期,这些壁画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东西,需要全部清除。当时任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院长的陈植先生,觉得那么好的艺术品毁了实在可惜,于是就想了一个办法,用嵌料把它涂抹起来。直到半个世纪以后,浦东发展银行入驻的时候,这些“世纪壁画”才被大家重新发现。

  如果说汇丰银行的建筑风格是严谨的新古典主义,那么看看同一位建筑师接下来的第二个作品———1927年建成的海关大厦,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设计思想也在与时俱进,明显受到正在法、德兴起的现代派、装饰艺术派的影响。

  从海关大楼建筑整体来看,还是基座、标准层、顶部三段式的划分。在基座层的设计上,建筑师依然严格地遵循着古典主义的原则,入口处的四根陶立克柱式几乎跟雅典帕特农神庙的陶立克柱式一样标准,柱身上的二十四条凹槽,槽身的弧度、槽与槽相交处的锐角,都做得极其准确,并且每根柱子完全都是手工雕琢出来的。古希腊人讲究自然的尺度,从底端往上三分之一的地方柱子的直径是最粗的,往上稍微细一点,上面再细一点,你用肉眼可能看不出来,但能感觉得到它是饱满的、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有生命的东西一样。柱顶上面的叫三陇板,陇间壁上原来有根据希腊神话和航海故事绘制的人物浮雕。门廊上的格子顶也是古希腊神庙采用的形式。

  但往上,通过两道腰线的设置,建筑师已明确表达了告别古典的意思。标准层设计采用竖向线条、统一形式,体现了现代办公楼所要求的简洁;顶部钟楼采用立方体一个一个叠上去的形式,改逐渐收分为层层收分,造成一种高耸感,这就是装饰艺术派了。

  两层立方体的内部空间里安装了一套巨大的机械钟装置,这是英国乔伊斯公司制造的。顶上四面开口的立方体里悬挂着一组来自于英格兰中部勒夫堡市的青铜钟,是泰勒铸钟厂铸造的。这套鸣钟按照伦敦大笨钟的尺寸减去一半铸造,基音为C大调第三音“Mi”,也跟泰晤士河边上的威斯敏斯特宫敲出的钟声一样。这套钟安装好以后,于1928年1月1日第一次启用。当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旅居上海的英国侨民曾经为之感动得流泪,他们找到了像在英伦故土的感觉,因为可以枕着同样的钟声入眠。当时上海的英文报纸,都纷纷谈论这个问题,以至于泰勒铸钟厂还收到了额外一份订单———为美国耶鲁大学校园的钟楼铸钟。现在泰勒铸钟厂留在世界上的三套著名大钟,一套在伦敦,一套在上海,一套在纽黑文的耶鲁大学。

  后来海关大钟奏鸣的一直是威斯敏斯特和声,到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发生了改变,奏东方红了,但是东方红乐曲这套铜钟是奏不出来的,只能用电喇叭放出来。后来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她到上海的时候,海关大钟又改回威斯敏斯特和声了。后来有人说这威斯敏斯特和声是英国殖民者留下的,海关方面索性就不奏了。有一段时间,外滩大钟就不响了。

  其实我们应该用平常心来对待。无论如何,现在这些建筑的产权已归人民所有,我们不妨将它作为历史的见证来看待。我们一直说上海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上海之所以被形容为海,就是有容乃大的意思。既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接受一曲威斯敏斯特和声呢?现在奏的是东方红,东方红旋律欢快,我觉得也很亲切,我们都是从红领巾时代就听着东方红长大的,但如果有一天,又响起了威斯敏斯特和声,我觉得千万不要再大惊小怪了,我们可以欣赏嘛。

  外滩的历史价值

  作为一种文化的物质载体,外滩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这些形成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的优秀历史建筑,反映了当时世界审美、设计和施工的一流水准。

  1927年设计的沙逊大厦,就是现在的和平饭店。建筑师的设计思想已经完成了向现代装饰艺术派的转变。这个装饰艺术派是法国人发明的,法国人为了使艺术能够结合现代工业化的设计和生产,一直在探索合适的表现形式。到了1925年的时候,法国人认为时机成熟了,就在巴黎举办了一场装饰艺术国际博览会。参展品一改传统的设计,着实让人耳目一新。成千上万的人前往巴黎参观,结果把主办者的理念带到了全世界。

  我们看到的这个和平饭店,已经全然没有了古典柱式呀什么的,穹顶也没了,完全是新的造型了。它是上海典型的法式装饰艺术派建筑;国际饭店是美式装饰艺术派,美式跟法式的不一样,两种类型在我们上海都有。

  那么为什么我们说它不采用圆顶,而是采用这样一个方锥体的屋顶呢?这要说到装饰艺术派开始在欧洲流行的时候,英国一位著名考古学家叫卡特,他当时在埃及王陵谷发掘了一座古埃及法老图坦卡门的陵墓。里面出土的黄金面具、黄金马车等等轰动了整个西方世界,以至于形成了一股狂热的古埃及文化风,包括金字塔、方尖碑、翅膀、老鹰、圣甲虫等等这些传统西方文化中没有的东西,全部被装饰艺术派吸收进来了。所以在上海也有了这种造型。其实它跟金字塔还是有所不同,它更加高耸,这就是装饰艺术派的特征;且都是硬线条,因为直线被认为是符合现代工业生产特点的。以这样一种理念创造出来的对物体进行装饰设计的艺术风格,我们叫它ArtDeco。

  接下来还要说一说外滩的中国银行。这里原来是德国总会,一座德国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非常漂亮,有点像慕尼黑附近的新天鹅城堡。它是在1907年建好的,但是到了1917年的时候,由于德国战败,这处产业就被当时的战胜方英国和法国作为战争赔偿给没收了。有的人说它是给当时的中国政府拿过来的,其实不是,这里是租界,当时的中国政府管辖权以外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德国战败后签署了凡尔赛条约,要赔偿很多,但德国本身没这么多钱,怎么办?很简单,把德国的海外资产一同拿来赔偿。当时英、法政府指令他们在上海的领事馆,委托荷兰领事(因为荷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中立国)请一家公司来估价拍卖,大家投标,最后当时的中国银行出价最高,就把它买下来了。中国银行原来在附近的汉口路上,把这块地产买下来以后,就跻身于外滩银行之列了,这是一种资本实力的象征。

  平心而论,这栋房子做会所、做俱乐部很好,但不适宜做银行。所以捱到1935年的时候就把它拆掉了。那时候没有“雅典宣言”,更没有“威尼斯宪章”,人们都没有建筑保护的理念。当一块土地的价值超过地面上建筑物价值的时候,这座建筑就危险了。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条铁律,除非你有立法保护。

  中国银行后来的方案也是公和洋行设计的,建造过程中流传有一个故事说,中国银行曾雄心勃勃,想造一栋远东第一高楼,类似于双子塔一前一后。后来据说沙逊出来反对,他说你在租界里面不能造得比我高。中国银行不服,官司一直打到伦敦,最终还是败诉了。于是给一脚踢掉了一半,只能造成这个样子等等。坊间有多种传说,但大多查无实据。确实这是一桩公案,但是我觉得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我今天只说一点。如果单从建筑设计的角度,从城市美学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还是现在这个样子更好,为什么?和谐呀!我们现在如果站在浦东,在黄浦江上看,外滩的城市轮廓线非常漂亮。从左边望过来先是平的,后来到了浦发大楼跟海关的地方,一个圆的一个方的造型,形成一个起伏;接下来又是平的,就像一曲交响乐,先是舒缓的慢板,然后有一个高潮,然后又平;到了和平饭店这里,一个尖的一个方的造型,旋律又是一个起伏,然后又是平平平,平到苏州河,上海大厦是一个华彩乐章,一个高潮,随后戛然而止!这就是上海经典的城市轮廓线,美轮美奂,深入人心。

  作为一种文化的物质载体,外滩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这些形成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的优秀历史建筑,反映了当时世界审美、设计和施工的一流水准。以今天的标准衡量,可以发现它们的历史价值已经超过了使用价值,它们已经成为这座城市中一份不可再生的人类文化遗产。

  今天外滩之所以再次成为关注的热点,是因为它的又一次改造,是因为这些云集了上海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百年老建筑牵动了人们的心!人们知道,北京和上海是中国两座最大的城市,北京有着公认的中国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我们为之感到骄傲;上海外滩虽有中国最大、东亚保存最完整的近代建筑群,但对外滩近代建筑的研究,并未充分展开。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外滩建筑群已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对其价值的重视最近这些年才刚刚开始。

  而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外滩,其魅力还在于它文化的积淀上,当每一建筑个体随着时间的延续具备了久远的历史,构成了某种独特的审美效果,成为人们生活中共同的活动场所时,它已经烙印在城市的空间架构之中,成了市民无法抹去的集体记忆。事实上,它们正是作为一种证物,蕴涵在历史时序的脉络之中,可用以诠释历史,可重构当年的场景,更可展示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时代风貌。(演讲时间:2008年3月12日;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