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58级300环多少经验:李嘉图的经济思想理论汇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7:17:01

一、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大卫"李嘉图的经济理论
大卫"李嘉图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从斯密到李嘉图的这半个世纪的时期内,英国及其整个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上,英国的工业促进了英国的工业生产急剧增长,19世纪初时就使得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英国的产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经济关系,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国的统治地位完全确立起来。政治上,工业革命形成了产业无产阶级。正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背景下,李嘉图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进一步发展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的父亲是从荷兰移民到英国的一位犹太金融家,李嘉图从十多岁起就开始在他父亲的交易所随其父从事证券金融业务。孩提时代起的耳濡目染,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为李嘉图以后的事业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他执意娶一位贵格教教徒(Quaker)为妻,被其父剥夺了财产继承权以后,大卫"李嘉图开始自立门户,独立从事证券交易和房地产买卖,很快就取得了成功,二十来岁的李嘉图已经腰缠万贯,成为了伦敦证券交易所和房地产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投资家,后来又当上了英国下院议员。
在经济理论研究方面,大卫"李嘉图算得上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奇才。他27岁时才第一次读到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37岁发表他的第一篇经济学论文。随后就一发而不可收拾,在他14年短暂的学术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著作、文章、笔记、书信、演说。其中,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下文简称为《原理》)最具盛名,这本作品当时对人们的影响不亚于斯密的《国富论》。《原理》虽然结构混乱,但是其中所提到的问题明确和尖锐,所用的方法一贯和彻底,这些都大大超过了《国富论》。所以,《原理》的问世让李嘉图获得了第一流经济学家的美誉,并且也成为了当时工业资产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思想武器。不仅如此,李嘉图的研究方法也超越了斯密,具有科学的合理性和巨大的历史价值,这种研究方法曾经得到马克思的高度评价,但是,李嘉图的研究方法也存在严重的缺陷,具有科学上的不完备性。
二、李嘉图的经济思想
1、价值理论
李嘉图经济学说是站在斯密理论的基础上,把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向前进了一步。李嘉图指出了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因素,进一步提出了商品没有使用价值就不会具有交换价值的论点。其实,李嘉图就是把使用价值看成了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对于商品的交换价值决定,李嘉图的看法是:有两种商品,一种是不能由人类的劳动来增加数量的商品,另一种是可以由人类的劳动来无限制的增加数量的商品。前一种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其稀少性决定的,而影响其价格水平的两个因素分别是买者的购买力和爱好程度。而后一种商品的价值决定才是李嘉图研究的对象。他坚持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并批评斯密没有坚持劳动价值论。当然,李嘉图没能说明一般商品价值的形成与垄断条件下价格的形成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李嘉图批评了斯密用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他提出,影响商品价值大小的,不仅是直接生产该商品时耗费掉的劳动量,而且还有生产该商品时耗费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这是李嘉图对价值学说的一个贡献。但是,他不知道在同一劳动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和旧价值的转移是如何同时进行的。李嘉图在研究劳动价值论的过程中,也注意到了不同行业劳动的不同性质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李嘉图实际上是承认了复杂劳动等于加倍的简单劳动,但是没有进一步分析不同的劳动在同一时间所创造的价值为什末是不同的,他只是注意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数量关系。李嘉图坚持和发展了商品价值由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原理,为劳动价值论的科学体系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受历史、时代、立场和方法的局限,李嘉图既忽视商品价值的本质,也不能历史的考察价值,没有分析价值形式,没有解决什末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为什末和怎样表现为价值等一系列根本问题。
李嘉图在遇到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转化为生产价格时,看不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价值表现形式所发生的变化,把价值和生产价格混为一谈,结果使他的理论体系带来了无法克服的矛盾。
2、分配理论
李嘉图把分配问题规定为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对象和核心。李嘉图对三种收入的看法不是等量齐观的,而是向利润倾斜的。他认为利润是最重要的,因为利润对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有利的,只有增加利润,才能增加资本积累。但是利润的增长是受工资、地租的制约。收入分配的三种基本形式:工资、利润、地租各自的量是如何决定的,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何确定,三者的变动趋势如何,就构成李嘉图分配理论的核心内容。
关于工资理论,李嘉图认为工资是工人劳动的收入,是劳动所创造的商品价值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是工人自身的价值或价格。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劳动的自然价格必然随着历史道德、风俗习惯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平均工资水平。世界各国工人工资的水平及其差异,也是与各国的社会改良与劳动生产率的发展相联系的。
李嘉图对工资变动的规律作了积极的探索。他指出劳动的市场价格不断的与其自然价格相适应是一种趋势。他主张工资应当有市场上公平而自由的竞争决定,而不应当用立法机关的干涉加以统治。在西方经济思想史上,李嘉图的这一工资理论长期一直为人们所推崇,成为人们认同的工资法则。李嘉图区分了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他还探讨了工资的变动趋势,认为工资上涨的原因是由于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而实际工资有下降的趋势是因为资本的增加率赶不上人口的增加率,所以,一般是商品上涨在先,货币工资上涨在后,工资赶不上物价的上涨;即使工资上涨,而工人的生活状况还是相对恶化。在这,李嘉图否定了斯密关于工资随着财富增长而增长的论断。李嘉图还提出了相对工资理论。李嘉图明确的以相对工资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各个阶级经济利益的关系。
关于利润理论,李嘉图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来讨论有关利润的问题,发展了斯密利润理论中的科学因素。李嘉图所说的利润是商品价值超过工资的余额。李嘉图还提出了工资和利润是相互对立的见解,并认为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李嘉图的利润理论与斯密相比,更彻底的发挥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关于地租理论,李嘉图也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来陈述地租理论的,说明地租的形成。李嘉图把农业中的劳动看成与工业中的劳动没有任何区别,并且确认地租是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商品价值的一部分。李嘉图地租理论的特色在于级差地租理论。他系统地进行了论述并且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李嘉图提出了地租存在的两个条件,即土地的有限性、肥沃程度和位置上的差别性。李嘉图认为,由于土地的这些特性,因此农产品的价值是由耕种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即最大的劳动耗费决定的。李嘉图正确地指出了级差地租的数量取决于不同土地劳动生产率差别的结论。但是,李嘉图不知道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李嘉图还考察了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李嘉图对级差地租的分析是比较精彩的,但是他忽视了绝对地组的存在。李嘉图不仅指出了工资与利润的对立,而且也指出了地租与利润的对立。总之,李嘉图的结论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力所有者的利益没有受到什末影响,因为他们的名义工资虽然提高了,可是实际工资不会有什末变化。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和利润的下降是一种自然趋势,但是,用人为的法律来主张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提高地租和降低利润,那就应该反对。
3、自由贸易理论
自由贸易理论是李嘉图经济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李嘉图认为自由贸易最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因为它可以保证把资本用于最有利于资本家的用途。李嘉图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论证自由贸易有利于提高利润率,从而有利于资本积累。一个新市场的发现可以用更低廉的价格取得生活所需商品的供应,使工资降低,利润提高,所以对外贸易会阻碍利润率的下降。
为了论证自由贸易的优越性,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他认为,做有效和最合理的国际分工原则就是,各个国家应当只生产自己的自然条件比较有利、成本比较低的商品,并用这种商品去与其他国家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其他商品。但是他不清楚如何用价值规律来解释国际贸易中的交换比例。
4、货币理论
李嘉图和斯密一样,认为货币是商品,具有商品的本性,有内在价值,货币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中耗费掉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他还分析了货币价值变动与耗费劳动量成正比以后,还分析了货币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的价格是用一定数量、具有同样价值的货币所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商品的价格是以商品的价值和货币的价值为转移的。在商品价值不变时,价格与货币价值成反比,在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价格与其价值成正比。李嘉图还分析了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他认为黄金是最适宜的价值尺度,他更多考虑的是流通手段的职能。李嘉图明确提出了纸币是金银货币的代表,而且比金币成本更低。所以,他认为,只要保持纸币的法定价值与其所代表的金币价值相等,纸币就不仅是充当流通手段的金银的代表,而且是代替了金银真正起作用的货币。李嘉图还探讨了货币流通规律。他认为,一国所能运用的货币量必然取决于流通一定量商品的价值。另外,货币流通量的变化取决于商品流通的需要和商业的兴衰。纸币和金币服从不同的流通规律。李嘉图对货币数量论也有一些发挥,这是用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说明商品价格变动的货币理论。李嘉图还在货币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稳定通货的方案。一是实行金本位制;二是在金本位制基础上实行纸币通货制度;三是为了防止纸币贬值,必须用法律规定银行发行纸币的最高限额,超过法定限额,都必须有十足的现金(金币)准备。为此,李嘉图还提出了一些发行纸币应该遵循的原则。总之,李嘉图进一步阐明了斯密以来的货币理论,并且使理论与货币实践相结合,成为明确的货币准则;他说明了本位币与纸币的关系,从而奠定了近代西方国家金汇兑本位的理论基础。
5、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李嘉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为了扩大生产,就需要增加积累,而积累的源泉是利润。李嘉图区分了总收入和纯收入,并认为资本积累的源泉来自纯收入。他认为妨碍资本积累的主要原因是把纯收入用于非生产型消费,而最主要的非生产性消费就是地租和赋税。所以,必须采用有利方法降低地租和赋税,而减少地租的主要方式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实行对外谷物自由贸易,废除谷物法,而减少赋税的方法是政府减少开支。李嘉图还看到,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李嘉图已经认识到,增加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工资,从而可以使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利润。李嘉图认为生产决定消费,为了能够扩大消费,首先必须增加生产,而要扩大生产,必须积累,必须使生产超过消费。李嘉图认为生产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超过需求,需求是没有限制的,需求是必须依靠生产来满足的。李嘉图还认为局部生产过剩是可以通过自由竞争来纠正的,因而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不可能的,他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看作是一种自行调节、不断运行的经济机制,它具有自行调节的运行功能。李嘉图的理由有五个:一是认为商品交换是产品与产品的交换,二者不会脱节,因而不会发生产品卖不出去的现象;二是生产可以创造需求;三是积累和追加的资本全部是购买劳动的,全部用于生产性劳动消费;四是人们的消费欲望是无限的,从而需求是无限的;五是局部生产过剩、个别产品供过于求可以通过市场竞争很快得到纠正和调节。
三、李嘉图的货币数量论
李嘉图作为一个活跃的经济学家的生涯仅仅持续了14年(1809-1823),最初便是以一个货币理论家的身份出现的。从1809年到1813年,他的经济学著作主要处理的是那个时代的货币论争,李嘉图的货币思想在这一段时间内基本形成。
由于拿破仑的战车不停地在欧洲大陆上驰骋,英国被迫于1793年向法国开战,为维持大陆上的盟国和自己部队的军事支出,政府大规模的向英格兰银行透支,使该行的金银储备不断流出,成为私人财产。于是英格兰银行在1795-1796年间一再紧缩纸币发行,结果造成流通手段不足,迫使政府不得不发行国库券以减轻压力。由于波那巴势力的扩张,英国军费支出不断增加,终于在1797年二月间引起了对英格兰银行的挤兑,为防止整个银行系统陷入危机,英国于是年5月颁布枢密院命令暂时中止了英格兰银行用黄金赎回它所发行的银行券的义务,原打算6月即告终止,结果一直拖到1821年。英格兰银行在这一段时间内获得了大量发行不可兑换纸币的权力,流通中的纸币大大的超过了实际的货币需要量,导致纸币贬值,即英镑汇率下降和用纸币计算的金价上升。在限制兑换的最初两年黄金的价格还维持在法定平价,到1799年开始上涨,1804年又差不多回到了正常水平,一直持续稳定到1808年。但在1809年金价又开始急剧上升。第一次金价的上涨曾经引起了很多争论文章,其中包括桑顿的《纸币的信用》,同样地,从1809年开始的这次黄金涨价也引起了金价问题的论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金块主义反金块主义的论争,李嘉图是金块主义的代表人物,1809829日他在晨报上匿名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黄金的价格》,当时并没有引起什么人的注意,在这篇文章中,他指出,纸币贬值和价格上涨的原因在于英格兰银行发行的纸币(银行券)过多,金块的升水即证明了这一点,他竭力主张恢复原先的金本位。接下去他又写了一本书《金块价格的高昂使银行券贬值的证明》,18101月初出版,立时引起了轰动,到1811年四月已发行了4版。以后,他的关于货币问题的论著主要有:1811年他根据对《晨报》的三次投稿,1811年《答伯赞科特先生对金价委员会报告的观感》,1816年《一个既经济又安全的通货建议》以及《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27论通货与银行。但后来(自1813年后)他认为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有可能被夸大,在他看来,产品总是由产品和服务来购买,货币仅是实现交换的媒介,所以他后期的经济学研究将注意力从货币和银行问题转到了价值理论,偶尔涉猎货币理论也主要是对当时具体问题的论述,但是其货币思想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货币数量论这一概念并不像看上去那样简单明了,货币理论中的很多争论都因对这其含义的不同理解而产生,因而有必要首先给货币数量论下一个精确的定义。我们将坚持这一理论的经济学家分为广义的数量论者和狭义的数量论者。前者认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数量和价格水平存在着正向的变化关系,但并不要求严格的比例关系,从这一意义上说,对这一理论持批判态度的经济学家并不多,比较突出的有桑顿、西尼尔和马克思。后者则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货币数量和价格水平遵从严格的比例关系,具体地,我们将这种严格意义上的数量论定义为:一、货币数量是一个自变数——外生于经济体系,特别是它通常不受价格和实际交易额的影响;二、流通速度是一种由制度决定的已知数,它变化很缓慢或根本不变,完全不受到价格和交易额的影响,而由信用制度的发展和公众的金融习惯所决定;三、交易——或者说产出——与货币的数量无关,只是由于巧合,两者才会一道变动;第四、货币数量的变化,除非由同一方向的产出变化所吸收,否则会机械的影响所有价格,而不问货币的种类(纸币和金属货币)及增加额的多少,也不问它首先冲击的是哪一个经济部门——货币数量的减少也是一样。持这种严格意义的货币数量论者也不多,李嘉图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者。
在具体分析之前,有一点值得引起注意:数量论描述的是货币数量和一般价格水平的关系,现代经济学一般用价格指数的方法来描述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但是李嘉图的时代还没有价格指数,他也不认为一般价格水平是一个有意义和可衡量的量。所以他主要用金块的升水表示货币的贬值,即用金块相对于纸币价格的上升来描述价格水平的变化。
从一开始李嘉图便是一位严格的货币数量论的倡导者,并且是最坚定的货币数量论者之一。这种严格的数量论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货币的需求弹性为无穷大,任何数量的货币都将被经济体系吸收而不会过剩,对此,李嘉图的推理如下:货币数量的增加首先会降低利率,而利润率是不会变的,因为它决定于实际的生产要素。从而对货币数量的需求之大是难以限定的,因为:对银行的货币需求,由使用这笔货币所取得的利润和贷款者愿意借出钱来的利率之间进行的比较来决定。如果他们收取的利率比市场利率为低,不会有什么钱借不出去。如果高于市场利率,那么向银行借款的便只有奢靡浪费的纨绔子弟了。因而额外追加的货币就会为较高的价格水平的商品流通所必需。价格上涨到一定水平之后,由于货币不再过剩,利率会提高到原先的利润率的水平上来。货币数量的变动最终只影响了价格水平。在李嘉图看来,上述理由适用于(可兑换黄金的和不可兑换的)纸币和黄金,因而货币不会过剩的原理总是成立的。只是黄金的过剩和纸币的过剩所影响的范围不同,如果所流通的是黄金和白银,其数量的任何增加会散布到全世界去,如果所流通的是纸币,则他只会散布在发行这种纸币的国家内。
从上面数量说的第三条可以看出李嘉图实际上采用了充分就业的假说,从而否定了货币数量的增加与产量水平的任何联系。但是一件有趣的事是,他也承认工资变化粘性的存在,认为货币工资随着价格的变化所作的调整是缓慢的,因此,价格的上涨会引起实际工资的下降,使更多的劳动者就业,从而同意货币数量的变化会产生实际的影响,然而,李嘉图认为价格变动所产生的这种影响只是暂时的,而且是微不足道的,将为储蓄下降的影响所抵消。因为那些有着固定的工资和年金收入的阶级以及那些有着高储蓄倾向的阶级的实际收入将相应下降。因此,总的说来,李嘉图坚持货币是不会引出产品来的观点。
李嘉图所坚持黄金在国际间的分配和货币自动调节原理是其持严格的货币数量论的最好证明,他认为全世界的贵金属是根据流通的需要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于各个国家的,这种分配比例取决于各国的实业和财富,从而取决于各国的支付数目和频率。这样分配的贵金属在所有的国家都具有同样的价值,因而不存在贵金属的进口和出口。当在一国发现金矿或增发纸币时,货币价值会相应低落,这时,有一部分硬币将被出口,直到那个国家和其他国家的货币价值重新达到均等。在这儿我们将发现一件极为有趣的事,一方面,由于存在上面所说的货币价值的国际间的缠结,一国货币量的变化将导致贵金属国际间的再分配,从而这种变化所造成的本国的价格的上涨依赖于他国的货币政策,即使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保持不变,增发货币对本国价格的影响也会使极其微小的。另一方面,李嘉图的严格数量论又认为银行可以通过控制货币发行量任意调节货币的交换价格和商品的价格,货币量和商品价格存在严格的比例关系。矛盾显而易见!在这儿要保证他的数量论成立必须假设各国发行银行所实行的政策完全一致,或者在一个不存在那种国际间的缠结的孤立经济中讨论问题。其实李嘉图正是这么做的,在他给Bosanquet答复中的一段话可以证明这一点。让我们假定有一种使货币不能有利地被出口的情况——让我们假定欧洲各国都用贵金属以进行它们的流通,每一个国家都根据英格兰银行相同的原理同时设立一家银行""""""”
正是因为李嘉图持有这种严格的货币数量论,而且认为通货膨胀导致了不正常的财富分配,不公正地干扰了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关系,所以他极力反对限制法,认为我们通货的所有祸害都是由于纸币的发行过多,由于给了银行一种危险的权力,让他可以随意减低每一有钱者的财产价值,并通过提高粮食和每种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使受领国家年金的人以及所有因收入固定而不能从自己的肩上转嫁其任何部分负担的人都受到损害。因此,李嘉图主张最好的货币制度应建立在价值变动最小的货币本位的基础之上,作为一种理想的货币本位,它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在任何时候包含同样数量的劳动;必须用与一切其他商品完全相同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组合生产出来;它的生产所使用的固定资本的持久性和流动资本的报酬率必须与生产一切其他商品都相同。由于这种理想的本位难以找到,故李嘉图只好采用了权宜的解决办法,如果能够假定黄金的生产总需要同量的劳动并且在黄金的生产中使用两类资本的比重接近于大多数其他商品的生产中所使用的平均水平,那么黄金就可以用作一种大致的价值不变的尺度,所以他主张恢复金本位制,最终成为金块论者的领袖。
另外,如货币数量论所表明的,货币只是一种纯粹的流通手段,为降低流通费用,1815年李嘉图在《关于一种既经济又安全的通货的建议》中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金锭计划,主张采用银行券兑换金锭而不是铸币的办法,使英格兰银行恢复现金支付。这将使英国回到金本位制,同时又以纸币来作为实际支付手段。这样在外国的存款银行,金库里实际保持的金银与他们账册上银行货币的信贷有同样多的数额,因此就有同商业流通量的全部数额一样大的一笔闲置资本。而在我们的银行,则会有数额相等于商业的要求所需要的叫做银行纸币的一笔银行货币,同时银行库存的闲置资本却不会多于银行为了满足偶尔对他们所提出的要求而认为必须以金银保存的基金。以纸币代替黄金,就是用最廉价的媒介代替最昂贵的媒介。国家便可以不使任何私人受到损失,而将原先用于这一目的的黄金,全部用来交换原料、用具和食物,使用这些东西,国家财富和享受品都可以得到增加。从而这一制度将接近于他对完善的货币制度下的定义:当一种通货完全由纸币构成,而这种纸币的价值,可与其所代表的黄金的价值相等时,这种通货就处于最完善的状态。
李嘉图坚持货币特别是纸币应由政府发行而不应由私人发行,因为纸币的全部费用都可以看作是铸币税,只有国家具有这种收税的权力。但是,自从有了英格兰银行以来,铸币或发行货币的权力就不再为国家所垄断,因为银行同样有权增加整个的通货数量,英格兰银行侵吞了大部分本应属于国家的铸币税。所以他主张剥夺英格兰银行的货币发行权,在他死前一年的夏天即1823年,他写出了最后一部著作《建立国家银行的计划》,这个计划是,设立一个国家银行,将英格兰发行货币的特权转让给该银行,由它代表政府来发行货币。但是李嘉图又担心政府会滥用这种货币发行权,他曾不无忧虑的说:纸币发行权操在政府手里比操在银行手里似乎有更容易被滥用的风险。而且,经验证明,国家和银行在握有不受限制的纸币发行权以后是没有不滥用这种权力的。如何防止纸币发行权的滥用问题一直困扰着李嘉图,但在他的著作中找不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确切的解决方法,在《原理》中他也只是笼统地说:对于这一目的来说,最适当的方法莫过于使纸币发行人担负以金币或生金块兑现的义务。他在《计划》中对这一问题进一步的论述认为,国家银行应被赋予完全独立于政府的自主权,扮演总银行家的角色,它不能把钱直接借给政府,只能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从而有效的限制政府滥发货币的权力。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嘉图在货币理论领域所涉猎的问题是非常广泛的,在他的著作中几乎能找到我们能遇到的所有现代货币问题的有关论述。现代货币理论中的很多问题和李嘉图相比除了在研究工具上,以及表述方法上有一些进步之外,还看不出有什么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