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旭是怎么牺牲的:为什么外行有时候更容易成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9:11:41

外行有时候更容易成功,这方面的例子很多,那些亿万富翁很多就不是在专业领域成就事业的,而是在他们的非专业领域,为什么呢?

   除了大家认同的情商因素外,其实还有思维模式的原因。大家都有体会,一心不能二用,也就是说,思维具有聚焦特性。一个人在某一方面专注的话,他就可能不会太注意别的方面的情况,所以一些人在某方面是“天才”,在其它方面就可能一塌糊涂,以致“天才”常常难以被人发现。

   具体而言,内行考虑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技术可行性等细节问题,所以思维就很容易局限在他的专业领域,跳不出来,而且新想法往往还没完全冒出来立马就被否定掉了,这就是思维定势。打个比方,内行就象个在深山里走路的武士,功夫不错,但他专注于道路和附近的情况,常常找不到方向,所以常常叹自己空有一番武艺。而外行呢,他就象山外的行人,知道去哪儿比较好,至于道路细节,他不太关注,思维也不受拘束,他会用想象把目标和可能的技术手段连接起来。因此,外行可能更专注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某种市场需求,或者是一种愿望,这正是内行需要达到的目标。比如,不搞计算机的肯定会问,为什么就不能把计算机弄得象人一样聪明。内行就会觉得这是傻问题,总会强调这个技术困难,那个经济效益等等,觉得要是能做还不早就做出来了,还等你来说呀。久而久之,这些问题就不在思维范围内,即使哪一天技术上已经成熟了,他也不会想着去开发。如果这个外行有心,觉得这种需求很有价值,他可能还会坚持,坚信这样的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于是,他就会琢磨,现在技术不行,做不了那么好,那就先满足一点点需求也行,比如先让电脑听得懂简单的声音差别也行,分辨嚎啕大哭和哈哈大笑应该是可以的吧。内行不知道社会需求,可能会觉得,这有什么用呢?立马否定掉了。外行可能会想,找找,说不定有用,这样,他可能就会开发出半智能化的儿童玩具等。其实,其他领域也一样,这可能就是外行和内行思维模式的区别。很久以前看过一个故事,说一位建筑师想了很久都不知道该把电梯放到他设计的那栋大楼的哪个地方,他把这个苦衷跟一位大爷说了,大爷想了想说,放在外面某个地方不就行了嘛。建筑师恍然大悟,从此就有了电梯放在屋外的设计,以前可都是放在建筑物内部的呀,建筑师突破不了这个思维定势。

   因此,在某一行干久了,时不时跟一些非专业的人聊聊也是有好处的,一来可能会达成学科交叉,二来可能有助于了解社会需求,三来说不定会突破思维定势。彼箱子碰到新问题的时候,不是先去查资料,而是先把自己当做为外行把问题想一遍,把这时的理解记下来,然后再去深入查资料,想想原先的想法为什么不行,是因为现在技术达不到还是根本就没人想过,是不是可以利用现有技术往那个方向前进一小步。比如,当彼箱子刚接触蛋白质分子相互作用这个研究领域时,就想过要是能用肉眼看见这些分子在细胞里面的相互作用该多好,于是还想了想可以发展什么样的技术去研究。等到对这一领域熟悉了,发现现有技术太落后,看活细胞里的分子相互作用还做不到。不过,自己却明白这是需要发展的方向,一度还设计实验想看看长分子DNA两端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所以当出现绿色荧光蛋白GFP这样的技术时,也就很容易理解它的意义了。

   因为最后的价值才是最重要的,关注目标比关注技术细节更有优势,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外行反而容易成就大事业。内行找不到目标,也很难找到合作者,而外行知道自己是外行,肯虚心求教,找合伙人也容易得多,因为懂技术的多的是,这个不行,还有别人。

   所以,不要老以为自己是外行,就不敢越雷池一步,关键是要做有心人,别把自己当内行就是。要是你是内行,也别总瞧不起人,有时候外行看得更清楚,更可能是你合作的首选对象。要是某一行干久了,一事无成,改改行成就一番事业不是没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