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婧男朋友:言论不设限,“伪科学”才能平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6:15:15
核心提示:近期有关院士评选的几种新现象成为舆论焦点。院士评选原本是一件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表面上看,公众的质疑有越俎代庖的嫌疑,但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公众在该话题表现出的焦虑,不是试图打破专业话语霸权,也未必全是以感性代替理性的情绪宣泄。

“烟草院士”的道德困境

对“烟草院士”的质疑附带着一定的道德审判的成分,“烟草院士”的突出成果是“降焦减害”,引入中草药,研发“神农萃取液”等等,这与长期以来社会对烟草的态度截然相反。诸如“吸烟有害健康”的公益广告充斥在公共生活中,它们在诉说一个严峻的控烟形势,我国承诺今年起在公共场所全面禁烟,但是公共场所吸烟现象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烟草广告也是偷梁换柱,屡禁不止,控烟形势极其严峻。“降焦减害”所诠释的是另一种可能,然而,“降焦减害”能否真正降低吸烟危害科学界尚未取得共识,如今“烟草院士”捷足先登,所面临的道德困境也就不言而喻。


“烟草院士”所背负的“成果”显然容易导致社会的负面评价,它容易导向一种误区,即吸烟将不再危害健康,而事实上,有业内人士已经对此提出质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国家控烟办主任杨功焕直截了当地指出,“降焦减害”是个伪命题,实际上是烟草业做出来的一个推销卷烟的营销策略。著名打假人士方舟子更是认为“降焦减害”是欺骗。而对于“烟草院士”的获选,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常委、给谢院士投了赞成票的魏复盛院士接受采访时表示,“烟草行业是我国的纳税大户,烟草税收对国家建设有重要作用”,“中国需烟草草业”成了“烟草院士”上位的理由,这更提升了批评的底气。

公信力虚弱导致言论越界

这正是质疑言论广泛存在的理由。在理想的舆论氛围中,原本是科学归精英,俗事归草根,本着“不专业,慎评论”的态度,公共言论不会轻易越界,但是这种格局的形成和维护,需要公信力给予滋养。现今舆论中的“鱼龙混杂”现象正是因为缺乏公信力,正如网友“孙宁忆”所评论的那样,公众质疑受到了某种心理暗示,即认为这个所谓院士的名号会被某些烟草大亨利用,而忽略其科学的含义。

“烟草院士”所遭受的质疑是大的社会环境中公信力普遍虚弱的结果。此外也需要看到,长期以来,公共生活中的“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普遍失声,与之相对,“科学行政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官员院士”进入公众视野,但科学之间、科学与公众相互隔阂,“科学”的表达仍然局限在论文中或圈子内。针对谢剑平获得工程院院士头衔,中国工程院院院士、营养和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认为,“烟草院士”问题的焦点并不是谢剑平院士本人,而是反映出烟草领域的科学共识并没有为公共卫生学界以外的所有科学家所了解。

平反“伪科学”的前提

“烟草院士”受到的广泛苛责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在经济领域,他“降焦减害”的努力不仅未得到科学界的认可,而且容易被视为虎作伥,即为利益集团代言;在社会领域,因为公信力普遍虚弱,公众的批评容易越界,扩大化,甚至是妖魔化。

另外一个原因还在于,现今舆论场中,“科学”的表达有着极大的局限性,普通公众缺乏了解前沿科学知识的渠道,科学界人士与公众渐行渐远,彼此的信任难以为继。科学的尊严不能通过言论设限来实现,“烟草院士”的舆论困境一定程度上正是源自科学的边缘化。无论是科学还是伪科学,只有通过沟通与表达,才能完成公共的证明或证伪。(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 何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