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与执行董事的区别:明朝皇帝的恶劣形象是怎么形成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5:37:30

日志

[转]明朝皇帝的恶劣形象是怎么形成的? 2011.12.20阅读(0)下一篇:中国历史朝代公元... |返回日志列表
  • 转载(2)
  • 分享
  • 评论
  • 复制地址
  • 编辑
明朝皇帝的形象,大概是几个长命王朝中最差的了,很多人都说明朝的皇帝如何如何的糟,除了昏君就是暴君,象金庸就是其中一员,而且金庸的话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上次居然看到有人说明朝只有两个半皇帝合格(二祖、崇祯)。
我不明白这种恶劣形象到底是怎么来的?
再怎么苛刻的标准,明朝的仁宗、宣宗、孝宗肯定都是合格的守成之君把。
景泰皇帝为什么不合格?我也看不出来。
英宗前半段的确不合格,但是夺门之后的表现,称为守成也不为过吧。
包括宪宗皇帝,也没什么大毛病吧。
明对官员完全可以用严酷来形容,一杀就是几万,掌握话语权的人,怎么会喜欢这种王朝。一些知识分子,虽然不是官,但因为古时的官多是文人,也难免往上靠,乾隆不但杀老百姓不手软,杀起读书人,也是从来不手软,还养出个空前绝后的贪官,但还是在主流文化时,人五人六的以明君面目出现。为什么?他对官员宽,和纪刘这几个样子在那里,在当官的看,是官,在文人看,又是知识分子(其实被杀的那些读书人里,未必就没有比纪更大的才子。---不光杀人,连书都烧了,是不是有才,我们也不知道了)。于是乎,不论官员还是文人,对他都有亲切感。
老朱官是没少杀,可对老百姓还是不错的,而许多清皇,对当官的确实比较宽,但杀起老百姓来是不眨眼的,某些专家,以士大夫自居,同样是杀人,杀官的在他眼里,就比杀老百姓的残暴,实际上大明二百多年,有三分之二的清官出在老朱一朝,官苦点,老百姓就好点,官舒服了,老百姓就苦点,这话虽不绝对,但也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的。  
明朝皇帝大多数比较宽容,讲究个人兴趣,对百姓还是比较仁慈的.

比那些所谓勤政敬业的清朝流氓恶棍式的皇帝强多了.

明朝内阁制度
内阁制是在明朝永乐时期建立的。  

大明永乐帝虽有洪武帝一样独揽大权的雄才伟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驾亲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想象一下从京师到漠北运送文书的荒谬),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制就应运而生。  

内阁制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皇帝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很快到了大明宣德朝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虽有大明正统朝末年的反复,但到了大明成化、弘治朝之际,内阁制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大明正德朝浪漫好战,却因为有杨廷和等阁老主撑内阁未成大乱,经过大明嘉靖、隆庆朝的发展,大明万历朝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他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  

大明永乐帝实际上是中国最后一个成功的专制皇帝,在永乐朝以后,专制者必误国,分权者必振兴。中晚明的历史可以看出,只要内阁中人才济济,皇帝再怎么萧洒都无所谓(如隆庆帝和英国女王);而内阁权力被虚化,被剥夺(如大明崇祯十七年换52任内阁),那就是再勤政也是要误国! 大明朝时,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清朝则与明朝不同,大臣们只是奉命办事,皇帝则往往是把权力全部抓在自已手中,因此专制成为大多数清朝皇帝的特点。 公元1402年,大明成祖永乐皇帝为了巩固权力,做出两个重大决定,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二,成立内阁制,这样,一个国事咨询机构正式建立了。  

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全国1936处驿站,全长143700公里的驿道,层层下发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后来,大明宣宗朝时期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以往,按大明祖制,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大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后人猜测:明宣宗这一做法,其目的就是让太监牵制内阁的权力。久而久之,一种奇怪的政治格局出现了。  

我们发现明朝内廷、外廷的机构完全对称。外有内阁,内有司礼监,外有三法司,内有东厂、锦衣卫,外廷有派往地方的总督、巡抚,而内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等。这样,内廷、外廷相互制约,才能确保皇帝的决策地位。但是,这也造成了内外两大政治势力的争权夺利。  

北京紫禁城东部的这片建筑在大明朝叫做文渊阁。明朝的内阁就设在这里。在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让这个紫禁城里最不起眼的房子成为声名显赫的所在。在文渊阁办公的内阁成为实际上的政务决策者。  

表面上,例行的政务流程似乎并没有改变,但决策权却出现了转移。张居正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首先,当时的大明万历皇帝还是个孩子,张居正身为皇帝的老师,很容易影响皇帝的决策。  

再者,万历帝的“批红”是在司礼监冯保指导下完成,而冯保跟张居正关系密切。  

内阁首相张居正把自己的意见授意他人,写成奏章,再由自己“票拟”赞同。幼年皇帝的批红自然毫无问题。  

就这样,大臣的“奏章”,阁臣的“票拟”,皇帝的 “批红”,由内阁首辅张居正一手操控,达到空前一致。他的新政也就毫无障碍地顺利推进。 自明朝初期以来,明朝的政务中心就在紫禁城这几个地方转换,权力的交替,左右着明朝的国运。宫闱重重之中、争权夺权的阴谋时有发生。  

通过明朝几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内阁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堪称完善,后来,它被英国人学习,形成了后来的内阁制和首相制。在中国明朝成化朝时期开始出现的内阁首辅,就是首相的雏形。
  • 转载(2)
  • 分享
  • 评论
  • 复制地址
  • 编辑
个人日记 |公开 |转自:PPVIK 雅尔哈 |标签:内阁皇帝政务老百姓大明上一篇:明朝的数个世界第... |下一篇:中国历史朝代公元... |返回日志列表

签名档

取消

最近发布的日志

  • 著漢服遊香港2011-12-20 14:58
  • 明朝皇帝的恶劣形象是怎么形成的?2011-12-20 13:49
  •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表及各朝代皇帝并附历史朝代歌2011-12-20 13:48
  • 转载:现代汉式婚礼介绍2011-12-20 13:48
  • (历史)“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2011-12-20 13:47
  • 10月11日深圳首届民间祭孔大典2011-12-20 13:46

评论

显示评论签名

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来坐第一个沙发

提示QQ空间郑重承诺:致力于为用户提供绿色、健康的网络空间!坚决杜绝低俗、恶意、反动等不良信息,在此愿每位QQ空间用户共同参与维护!对您的举报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处理,请点击:了解QQ空间举报入口

    发表评论

    系统正在进行升级维护中,暂不支持日志评论,敬请谅解!

    表情 |更多功能高级评论编辑器暂时无法加载

    |

    马上开通空间,体验权限日志、记事本等全新日志体验!取消  (可按Ctrl+Enter发表)

    分享
    • 分享到空间
    • 转播到微博
    编辑
    • 编辑
    • 删除
    • 选择信纸
    • 字体:大中小
    • 权限设置
    • 修改分类
    • 推荐日志
    • 设置置顶
    • 转为私密日志
    • 举报
    • 申述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