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乐琴行怎么样:江南砖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36:41
',1)">
视频:江南砖雕

砖雕 杭州灵隐寺
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动物等图案,是古建筑砖雕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常常有画龙点睛之妙。砖雕主要用于装饰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筑物的构件和墙面。通常也指用青砖雕刻而成的砖雕工艺品。 秦砖汉瓦奠定了中国古代的砖雕基础。

杭州胡雪岩旧居
中国砖雕形式多样,长、方、圆、菱形均有,尺寸不一,当代屡屡出巨作;砖雕题材广泛,从神话传说到古典名著,在固原甚至发现有唐代性爱砖雕;中国砖雕适用范围极广,从贵族墓葬到平民居所,再到宫廷院墙;因此中国的砖雕地域跨度也很惊人,差不多从南到北,均有所见。

杭州胡雪岩旧居
中国砖雕是由东周瓦当、空心砖和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的。汉代画像砖是墓室预制构件的大型空心砖,它是在湿的泥坯上用印模捺印各种图案。北宋时形成砖雕,成为墓室壁面的装饰品。河南、山西、甘肃等地发掘的北宋墓室,三面墙壁均以砖雕贴砌而成。墓室内的砖雕数量、质量以及所选用的题材,都取决于墓室主人的社会地位。常见的题材有墓室主人夫妇对坐、男仆托盘、侍女执壶等,再现了墓室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

杭州胡雪岩旧居
至金代,墓室砖雕的内容更加丰富,技艺也大大提高。建于大安二年(1210)的山西侯马董玘坚墓室,在不足4.7m2的面积上,砖雕布满全室,雕刻有模仿木结构的斗拱、拱眼、藻井、大门、隔扇等,以及屏风、几凳、花卉、鸟禽、人物、演戏场面等图案,其中站立在戏台上的生、旦、净、末、丑等演员均运用圆雕技法,形象栩栩如生,是金代砖雕的代表作。

杭州胡雪岩旧居
到元代,墓室砖雕逐渐衰落。至明代,砖雕由墓室砖雕发展为建筑装饰砖雕。例如,南京明孝陵宫城东西两侧的砖雕八字墙上雕刻大卷草折枝花等浮雕图案,安徽凤阳明代中都城址内须弥座上的折枝花和梅花鹿、云彩、龙等砖雕图案;同时,安徽、江苏等地的民间砖雕也有了发展。

杭州胡雪岩旧居
清代,北京紫禁城宫廷内墙面夹柱的通气孔也都使用砖雕,镂雕花鸟图案,牢固而美观,且利于空气流通。慈禧太后陵寝隆恩殿及其东西配殿的墙面也用砖雕贴砌而成,有的贴金,辉煌耀目。建于同治年间(1862~1874)太平天国将领李世贤的浙江金华府第,其前庭照壁的砖上雕刻龙、凤、仙鹤等图案,风格刚劲粗壮。清代民间砖雕除江苏、安徽外,在山西、浙江、福建、广东、北京等地有了很大的发展,它们大多作为官吏、富豪、地主宅院的厅堂、大门、照壁、祠堂、戏台、山墙等建筑的装饰,雕刻精巧,有的陪衬以灰泥雕塑或镶嵌瓷片,争奇斗胜,富贵华丽。清代后期,砖雕趋向繁缛细腻,具有绘画的艺术趣味。

杭州胡雪岩旧居
砖雕大多作为建筑构件或大门、照壁、墙面的装饰。由于青砖在选料、成型、烧成等工序上,质量要求较严,所以坚实而细腻,适宜雕刻。在艺术上,砖雕远近均可观赏,具有完整的效果。在题材上,砖雕以龙凤呈祥、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三阳开泰、郭子仪作寿、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松柏、兰花、竹、山茶、菊花、荷花、鲤鱼等寓意吉祥和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内容为主。在雕刻技法上,主要有阴刻(刻划轮廓,如同绘画中的勾勒)、压地隐起的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镂雕、减地平雕(阴线刻划形象轮廓,并在形象轮廓以外的空地凿低铲平)等(见《雕塑工艺品》)。

杭州胡雪岩旧居
民间砖雕从实用和观赏的角度出发,形象简练,风格浑厚,不盲目追求精巧和纤细,以保持建筑构件的坚固,能经受日晒和雨淋。即便是民用砖雕,因其特殊的装饰性和实用性,所以绝大多数都精工细作,得以流传后代。

杭州胡雪岩旧居
砖雕的精美与否直接关系到主人的身份、地位及财力,从砖雕上往往就可以识别所有人的社会地位和名望及其学识修养。在苏州园林,有这样一个说法,一个精巧的园林是由三个人共同创造的:主人、设计师和砖雕师傅。

杭州胡雪岩旧居
中国的砖雕如此之多,可分为北京砖雕、广东砖雕、徽州砖雕、山西砖雕、临夏砖雕、苏派砖雕……不一而足(称呼有待商榷)。文章结尾特地放了两张徽州砖雕的图片以做比较,也请各位网友上传你们那里的砖雕图片,谢谢! 苏派砖雕是南方地区砖雕艺术典型代表之一,明代较典型、朴素,清朝特别是康乾以后有很大发展和提高,形成了自己精细典雅的装饰风格,被誉为“南方之秀”。苏州的砖雕门楼字碑大都是名人题字,精美的书法和典雅的砖雕往往相得益彰,使苏州砖雕更添了几分书卷气。

杭州胡雪岩旧居
在砖块上施行雕刻和木质上雕刻技法基本相同。善于砖雕的艺人大都会木雕,有些就是娴熟各类雕艺的名家。各类雕艺技法中数砖雕最为不易。因为砖质坚脆易于爆裂,一刀下去,落手无情,所以腕力指功要拿捏得十分准确,否则一件精致的作品完成在即,却由于最后几刀失手而功亏一篑,前功尽弃。故艺人于砖雕刀具十分讲究,要求很高,大都采用坚硬锋利的钨钢刀头,由艺人自己亲手磨制而成。所谓三分本领、七分工具。为便于更好地雕刻细微部位,也有艺人采用前辈经验,用生石灰加糯米汤浸敷金砖,增加砖版的柔韧性,使之容易镌刻。但一些经验丰富,功夫娴熟的高手,如赵凤云因自小随父学艺,浸淫雕艺近六十年,艺高人胆大,就能不经处理直接奏刀砖版,以刀代笔,流利圆润,纤毫无差。其技艺令人叹为观止。(王家年)

杭州胡雪岩旧居
如今保存完好的江南砖雕有胡雪岩旧居、苏州东山的雕花大楼,沪上清代私家藏书——书隐楼,苏州网师园,……苏州留下的砖雕门楼多达一百数十余座,如大石头巷吴宅四时读书乐门楼,东花桥巷中和里汪宅、滚绣坊顾宅、卫道观前民生里潘宅、仓桥浜邓宅等都是艺术性较高的砖雕精品。其中最为著名的砖雕门楼,要数古典园林网师园的万卷堂和东山雕花大楼的春在楼, 在江西省婺源县晓起村,一间百年老屋上的砖雕有江南第一砖雕之美誉。据称在文革期间曾有村民用黄泥糊上,外刷“毛主席万岁!”而躲过一劫。

砖雕 南京博物院藏
砖雕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一般用来装饰宅第、园林、门楼、门罩及官邸或祠庙的八字墙。在江南地区,只要略具规模的住宅,大多沿着纵轴线布置花厅、轿厅及住房,形成一进又一进的庭院,每一院落都设有库门以分内外,而在门框上用水磨青砖砌成线脚向外突出并复以瓦檐,形成单独的门楼,这是宅院建筑不可缺少的构件。为了气派美观,门楼上须配有适宜的横额题字,有些还请名流雅士赐题。两旁还点缀人物故事,以及花鸟鱼虫、吉祥意图饰花纹,加以精雕细刻,作为装饰。

砖雕 南京博物院藏
民谣里花墙头、百子格指的就是砖雕门楼。由于门楼置于露天,又突出在库门之上,所以它全部需用耐得住风雨侵袭的砖结构建造。它除了具有将墙面的雨水导向分流的实用价值外,还有着极好的装饰性。门楼的砖雕,对整座建筑起着点睛的作用,凸显户主的身份和意趣爱好。 (见《江南的砖雕》王家年)

砖雕 南京博物院藏
江南砖雕那细腻圆润、典雅精巧的装饰风格,较之北京、安徽、山西、岭南等地以浑厚繁复、恢宏大气的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具有艺术清新秀雅的典型特点,赢得了南方之秀的美誉。

砖雕 南京博物院藏
砖雕的艺术风格几经变迁,明代的砖雕较为古拙朴素,以东山明善堂、瑞霭堂及天官坊梵门桥弄陆宅的门楼照壁为典型代表;清代康、乾以后,风格渐趋于精致华美、秾丽繁复,注重情节内容和构图。艺人可以在方不盈尺的砖版上,用透雕分出近、中、远景几层,刻得最深的达十几层。画面的布局,也大都借用立轴和手卷之法表现而更显典雅严谨。

砖雕 南京博物院藏
由于时代的局限,砖雕艺术往往被视为民间匠作手艺而从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故艺人小传见之于史志的少之又少。据载,清代江南有雕刻名匠许某和冯某,都擅砖雕,《府志》上赞曰:技艺皆精。醋库巷柴氏观园和德庆坊赵氏义庄都留下了他们的作品,可惜只知其姓。(王家年)

砖雕 南京博物院藏
由于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的砖雕艺人层出不穷,也不断地创造辉煌业绩。2002年1月,以明代四大家为题材的江南地区最大砖雕《明四家照壁》在苏州唐伯虎园内亮相。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在正德四年(一五九○)合作《桃渚图》。沈周诗画双绝,画品被列为神品,名居第一,文徵明的风格深秀而简劲,唐寅的格调豪放而幽奇,仇英的风范精练而富丽。他们四人被后世论定为明代四大画家,因为都是吴郡的画家,所以又被称为“吴门四大家”,史称明代四大家,在海内外画坛影响巨大。《明四家照壁》以大型砖雕形式反映明代四大家的风采。砖雕高七点三米,全长八点七米,图画面积达十一点二平方米。该砖雕的正面是“明四家”人物山水画一幅,背面为唐伯虎《落花诗》一首。砖雕正面,四位明代大画家相聚太湖之滨,有的扶杖凝望,有的持书静坐,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画中人物高达一点二五米,人物形象生动,线条明快流畅,堪称砖雕杰作。
   
徽州砖雕 丹阳铜镜青瓷博物馆藏
《姑苏繁华图》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描绘乾隆年间苏州风情的传世名作。为向在苏州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献礼,砖雕大师刘一鸣率领所内30名技工精心雕刻,制成砖雕版的《姑苏繁华图》,被苏州城市规划博物馆古代馆收藏。
《锦绣苏州》又称“新姑苏繁华图”,以照壁形式竖立的《锦绣苏州》采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手法,将具象和抽象相融,结合砖雕的艺术语言,注入平面化、符号化的现代装饰风格,在55平方米的巨幅画面上,把东起金鸡湖、西至太湖的现代苏州风貌一揽画中,太湖古村落、上方山石湖风景、古城区、虎丘塔、苏州高新区、工业园区的繁华跃然画中,耗用金砖291块。

徽州砖雕 丹阳铜镜青瓷博物馆藏
《世界遗产纪念墙》的砖雕部分由32块71厘米长、55厘米宽的长方形金砖组成,每块金砖上的雕刻独立成画,运用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手法和高浮雕工艺,分别雕刻出故宫、长城等包括苏州沧浪亭在内的中国29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昆曲、古琴2大音乐艺术。参加世遗会的各国遗产专家目睹刘一鸣的砖雕无不啧啧称叹。
砖雕这一祖国的文化遗产必将得到更多人的欣赏和保护!
文章草草中,旨在抛砖引玉,敬请各位专家指教!
参考资料:《江南的砖雕》王家年
相关链接:中国古代的石刻
相关链接:走进丹阳铜镜青瓷博物馆
相关链接:一个为博物馆默默耕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