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电影:[转载]中国古代玉雕新识第五集(西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7:15:41

[转载]中国古代玉雕新识第五集(西周)

(2011-12-15 16:23:37) 转载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中国古代玉雕新识第五集(西周)作者:玉润墨香

 

一、西周玉雕的依循及发展
二、商末周初阴线雕技的共同性
三、西周阴线工与花纹雕法
四、西周宽斜刀工与花纹特征

一、西周玉雕的依循及发展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姬武王伐纣灭殷,建立了周王朝定都镐京(今陜西省宝鸡市),至公元前七七一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此二百六十年间的周朝为西周。玉器的雕琢发展至西周,已历经了几千年时间,在纹饰与艺术造型或使用范围不但是有传承,技术上也有承先启后的创作,在我国古代玉器史上占有其重要地位。

  西周出土的玉器要比商代多出很多,玉雕制作技术的延伸也较广,要了解西周玉雕全貌必须溯其源流,如仅提西周中、晚期作品,是不能涵盖到西周早期玉雕风格,从整体观的角度来看似嫌不足。藉由大量考古出土的西周玉雕,做结合整理的追溯,逆推循进可看出非常明确的方向,周初的玉雕作品是依循殷商末期双阴线玉雕技术传承,经百多年时间蕴育变化产生,西周中、晚期的玉雕风格。

二、商末周初阴线雕技的共同性

  根据考古出土记录,整理出的种类也相当多,与商代的造型大同小异,唯独立体圆雕器物明显减少。是否未能挖掘所获,还是受当时材质来源所限有待更进一步了解。至于花纹与构图也和商代差异不大,为达客观比较从《中国玉雕全集 2》,选择有出土地点的馆藏,西周早期雕有纹饰器物作详细的比对,就不难看出西周早期与商代晚期的玉雕,是较难以作严格区分。例如图片 (三件属同一出土地点), 等这六件东西的花纹,同样是用双阴线衬出中间阳线雕法,与商末雕法大同小异,如未能有出土年代证明就较难以确认,是周初所雕还是商末遗留之作。至此有一点是可共同理解的,工艺制作技术与习性传承不因朝代更替,就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失联脱节变化,反而是如同链环环环相扣不断的延伸下去。

三、西周阴线工与花纹雕法

  如果从工艺学的角度来看,西周早期的玉器雕工特征,并不能独立表达属于西周早期自己的风格,相对的在这段时间里,它不但在承袭商代晚期的玉雕技法,并且也在蕴育开启西周中期,能够完全独立代表西周中期的玉雕技法。蕴育与开始是一体两面同时在产生,随时间的延伸渐渐形成变化,只要循着玉雕工艺技法的轨迹,往前仔细追寻就能找出一点蛛丝马迹。

  商代末期殷墟妇好墓玉雕的花纹,是采用平行双阴线衬出中间阳线雕法,这种雕法是构成花纹基本,但是这个基本随二种原因产生合理与适度变化,更明确来说是形成雕琢技术的基本要件,一种是碾雕习性,一种是随须求对基本雕琢技术,做适度的可行变化。基本雕琢是直线,适度的可行变化是弧线或弯线,碾玉人因握玉手势的力道与目视的角度养成碾玉习性,在长期工作中蕴育出技术与经验,如果用较通俗的比喻来诠释这种道理,就像写书法一样,工具是笔,写一样的字,姑且不论其字体美丑,但是每个人每次写出的字体都不同,综合制作技术与习性,产生的效果就能看出优缺点。

  倾斜碾工是应商代末期,双阴线工的变化须求而衍生,但这不是当时工艺的主轴。这种制作的技术与习性,历经西周早期传承,才蕴育发展出代表西周中期较宽斜雕的阴线工艺特征,请参考《中国玉器全集 2》图片 等三件器物雕法,虽已是脱离商代玉雕模式,单就双阴线花纹工艺组合,其性质隐约还能感受到商代影子。不过花纹变化西周早、中期所常看到的在商末就未见到,如在阴线工旁边的「ㄦ」与「●」这两种花纹,请参考《中国玉器全集 2》图片 等都能清楚看到,书中这三件所载年代只写西周,无说明是早期或中期之物,再参照 与 二张图片花纹,不过书中写明是西周早期,这两件同属山东省出土,如果有出土详细资料证明是西周早期之器,那么综合前三件 、 、 的断代,论点是从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都有,至于断民间流传器物的年代参考,应从较低限断起是较为客观。

四、西周宽斜刀工与花纹特征

  从商末双阴线工探讨,而了解其制造过程与方式,进而解析由其中所衍生的宽斜刀工。这种工法有着代表中国玉器工艺史上重要的一环,因此在出土与传世的这类器物都有但数量不是很多。尤其是民间的传世品,是为收藏者所追求的,自然其经济价值之高不在话下,在这种条件下是促使仿造的动力,而民间传世品的收藏者,是否有足够的鉴赏力去避免这些仿造的,或许可藉由再进一步探讨斜刀工法的检验标准做为收藏参考。

  如前所说斜刀工法,是玉面斜度接触铊具的半径弧度而产生,我们只要注意斜面刀工与玉面接触而成的线,从花纹上看起来是否犀利顺畅,如要达到这主种水准,即蕴含着碾磨时铊具入玉与玉面斜度控制的稳定性,并且要一次雕完所须的线段,对于较长的线段尽量降低雕触次数,漂亮的斜刀工斜面有微凹弧顺面,与玉面接触的稜角犀利顺畅,相反的斜度控制不稳定或有较多次雕触,斜刀工斜面宽度瞬间差距较大,凹弧与玉面接触的菱线,无法达到犀利流畅有阶段停滞之感,是间段衔接或是再修饰都有可能,两厢比较好坏相距甚远。

  另外是「ㄦ」花纹雕法,双边的转折处是一刀成型最佳,当然书中也有些看起来似有两次衔接,但要注意其接点不可不够或过之,以上所说可参考《中国玉器全集 2》图片 0。斜刀工旁边配合较细垂直入玉的阴线工,宽细相称加上那特有的花纹,这些都是西周中期阴线工与花纹特征,单从工艺特征做断代依据,须有了解工艺深度定位,这个了解因每人的认知条件不同有所差异,最好加入玉质与沁色相关条件仔细审视。至于用此工法对年代的看法,若以西周中期为多,但也不表示只在此段时间开始或结束,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开始应在西周早期的末段,结束在西周晚期之前较有相容性比对。

《参考文物》

器型:龙 青黄玉质    尺寸:长 8cm 宽 6.5cm 厚 0.5cm 

器型:眼形与额顶显微放大12倍图片 

器型:嘴含斜磨浅窄深宽显微放大12倍图片 


器型:鸟 青黄玉质    尺寸:长 8.5 cm 宽 2.8 cm 厚 0.3 cm

    鸟作长尾弓背成璜型,鸟头与身形相比比例上显得较小,嘴形作喇叭状较为突出,拱起的鸟身是由下弯弧鸟尾衬托,尾翼分开尾端也作喇叭状留刃,从嘴形、身形、尾端制作都符合西周特征,请参考《CHINESE JADE ARCHAIC AND MODERN FRON THE MI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S》PUATEV 11 图片 6,五只鸟的造型。这件鸟的玉质是青黄玉,身上满布丝状与片状白色沁痕与沁斑,与青黄底质相称增其古朴美感,不过这类沁色较不适合常触摸,白色的沁灰会因触摸而淡化甚至消失,对于古玉原样保存会有不良影响。

器型:鹄 白玉质    尺寸:高 4.5 cm 宽 2.5 cm 厚 0.4 cm

鹄游禽类鸟名,一名天鹅,形状像雁,而比雁大,毛全白,嘴上有黄色的疣,飞翔很高,《殷墟玉器》书中称呼为鹅。片状单面工或许是一种镶嵌器,这片器物外形从工作遗留痕迹来看,可清楚看出是用线工拉锯而出,是典形线锯的最佳例証,颈弯处内部鑚一圆孔,表现颈弯柔软度,简单自然,嘴形线、颈羽纹与身上的饰纹,都是用宽浅斜刀工雕琢而成,简明扼要,无雕工的一面,面整的很平无抛光,尚可看到磨平的砂线,两面都有铁锈斑沁色玉质呈微黄色,器物古朴写实,类似器形可参考《殷墟玉器》一书图片 3,有大同小异之处,不过宽浅的斜刀法为周代特征,断其年代应是周初之物较为适中。

器型:璜 青玉质    尺寸:长 cm 宽 cm 厚 0.4 cm

这种璜形制作内容只在西周时期才有见到,人形蹲姿头被龙盖住,头与身体又被龙分开,脚底与臀部也被龙托住,人形被龙分成二段,头上脚底也被上下夹住,这种造型题材是在表达什么?有待考古学家来剖析诠释。器物用镂空与较粗犷的双阴线雕工,作人形、龙的区隔与花纹组合,三个龙首额尖利用器形预留曲边达成特征,双阴线雕工雕的较浅,也无宽斜工特征,可能是西周晚期之作。器物为青玉质,细浅灰均匀散布在器面上倍增古朴,全器完整无崩角断裂,是年代特征明显可藏作品。

器型:蚕 青玉 青白玉质    尺寸:平均长度 cm

  这七只蚕用的玉质质色各有不同,有青玉及青白玉,玉质与灰沁都很好,有的节缝中还留有硃砂土,保留刚出土沁像,虽然都是小器物,但其制作还是讲究传形,让人一目了然。蚕形都雕头大尾尖,身体大致分成四至五节,有的尾巴带一点弯度。七只当中五只雕有前足,依造型看起来像在蠕动,二只未雕前足是否为幼虫可当参考。养蚕抽丝织布做衣,这是一种文明表现,雕其形作缅怀崇拜,历代用玉雕蚕可能西周时期较多,此系列收藏可做断代参考。




器型:蝾螈 白灰玉    尺寸:长 11.3 cm 宽 2.1 cm 厚 1.5 cm

器型:璧 鸟纹 青白玉质    尺寸:直径 3.3 cm 厚 0.3 cm

璧内雕斜阴线工鸟纹,虽是简单几条斜阴线组成,但雕法简明流畅完全表达西周工艺特征,加上西周所特有的「ㄦ」形花纹,青白玉质及浓淡均有的白色灰沁,对于玉璧年代的考证,都能直接证明是典型西周雕作,类似作品可参考方璧,虽同属小件作品,对于研究西周花纹、雕工是极佳的对比作品。

器型:方形佩 黄玉质    尺寸:长 cm 高 2.6 cm 厚 0.35 cm

    方形佩饰不但少见又做成瓦形弧度极为特别,这种作品看似简单但耗料费时,可能是因应某种需求而特别制作。佩形内用单、双阴线雕出鸟的雏形,可从清晰的鸟头与嘴型看出,线条表现虽是简单,但却流畅分明不会有纠结停滞,中间鑚孔可做穿佩之用,黄玉质质感凝润,浅咖啡沁色罩白色片状沁斑,表层皮壳皱纹明显,是经长久岁月风化形成,造型、花纹、雕工都具西周特征,是属于西周小件特别之物。

器型:玉勒 青黄玉质    尺寸:高 2.4 cm 宽1.8 cm 厚1.1 cm

    从这件玉勒的外形来看,呈不规则的扁方弧形,两面各雕壹龙首纹,以对称反向布局,龙额有凸起的尖顶,是分二次施工完成,眼睛约占面部的三分之一,在中央位置,长方形眼睛尾端勾起,中间雕一圆圈做眼珠简单专神,嘴雕开口、露牙,衔接上下两颚之间。

  这个龙首的额顶、后脑、眼睛,都是用单阴线工雕出,只有在上颚唇用双阴线工雕出,参照《中国玉器全集2》图片202、242,西周中期的龙首纹都是这种雕法,再看阴线雕工部份,有非常明显的斜刀工法,吻合西周雕法特征。器物上有土沁,并有未受沁的玉质,呈青色半透明状,质地看似较为坚硬,是晶体颗粒单位面积较大,排列成较粗的纤维状,予人一种视觉的感觉。

  这种玉材的沿用,在商或较早的文化期都曾使用过,反而在西周末期、东周初期以后就渐渐减少,可见也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从图形、雕工、玉质,综合来看都能吻合西周年代的器物,本身是具有被比对或比对别人的参考收藏。


器型:圆勒 白玉质    尺寸:高 3.8 cm 直径 2.7 cm

呈梯形束腰状,龙形花纹分层顺勒斜旋而上,阴线雕工是典型的西周斜刀工,线条清晰流畅相间分明,可看出是极高的雕工技术所完成。类似作品请参考:《CHINESE JADE FRON THE NEOLITHIC TO THE QUING》2 页 4:3 图片,以及《中国玉雕》 页图片 二支勒的造型、花纹相同,这二支勒从玉质、雕工、造型、沁色,都是属于这一类型有代表性极品,这件白玉雕成的梯形束腰勒,也是具有相同条件的作品。白玉底质带浅咖啡色沁晕,沁色上有浓淡白灰,类似材质的沁相可参考《JADE》书中 页 G?3 3,一件锛的沁色与沁形相近,由此更能佐证材质成器的年代。古玉收藏素质要在同类型比较,能脱颖而出之物不是容易可得,这件是难得少见佳作。

   玉润墨香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