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安布罗休婚礼:国民政府在南海主权的历史贡献和未来角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5:14:37

 

国民政府在南海主权的历史贡献和未来角色

fccheng 退休教授

发表于 2009-07-30 12:06:11  凤凰网

 

前言

 

自從中國南海儲有大量石油及天然氣的消息傳出後,週圍鄰國,圈海佔礁, 宣有主權,急欲在油氣富饒的南中國海上搶佔一席之地。海內外華夏子弟,紛紛發言撻伐。有愛國熱血青年者,主張即刻出兵,以武力奪回我國被侵佔的島嶼。有溫儒學術派者,主張從歷史書籍上著手,讓國際社會認同南海諸島自古就屬於中國的事實。一般來言,各派論者在敘述中國南海歷史人物時,從秦漢時代到清末宣統, 都還能據史寫實。唯進入民國時期後,對國民政府人物,或輕描淡寫,一筆代過;或遮遮掩掩,支字不提,有失史實。筆者在20多年前接得一擋早年民國時期的報章文獻,其中有詳細的敘述上個世紀中期,在南中國海諸島嶼發生過的國際事件。現就採取擋中的資料,從讀者較陌生的角度,回顧當年國民政府的官員,在維護中國南海主權上做過的努力,並希望藉此讓讀者認識到,國民政府未來在維護南中國海領土主權上,有著極端重要的戰略地緣關係。

 

(一)接收南沙群島的參與人物

 

關心中國南海疆域的華人,都會發現自今年起,就有大量有關南沙及西沙群島的資訊,出現在各報章及網站上。文章內容幾乎一律認定,前中共海軍將官林遵,是二次大戰後收復南沙及西沙群島的中心人物。此與史實不儘相符。報章作如是報導的目的,不外在宣染中共高級將官曾經主導過南海島嶼的收復工作,並借此牽連中共當局與收復南中國海領土的歷史關係。

 

按二次大戰後,國民政府依照「開羅宣言」及「波茨坦宣言」的內容,遣派內政部及廣東省接收專員,隨同四艘軍艦,前往接收南沙及西沙群島。當時林遵官拜國民黨海軍上校,受令為南沙艦隊指揮官,其職責在護駕接收人員團隊平安抵達太平島,完成接收工作。實際接收工作的主要人物,應包括國民政府內政部及廣東省政府的接收專門委員。

 

國民政府在二次大戰後,就積極策劃收回東沙,南沙及西沙群島。當時國民政府的決策是收復後的南沙及西沙群島,將交由廣東省管轄。因此接收南沙及西沙兩群島的工作細節,就交由中央內政部和廣東省政府共同負責策劃。中央內政部的負責單位是方域司,其主要識責在國家領域的勘測及國家彊界的確定。廣東省政府的職責在南沙島嶼的水文,氣象,生物資源調查及未來建設計劃。

 

中央政府方面,調借西北大學地理系教授鄭資約,為內政部接收南沙群島專門委員,負責參與南海島嶼國界的劃定,及整理南海水域的島,礁石群及沙灘名稱的工作。內政部方域司同仁曹照孟亦參加此次接收工作。

 

鄭資約早年畢業於北平師範大學,後赴日本東京教育大學地埋研究所深造,學業完成後歸國在北平師範大學及東北大學執教。瀘溝穚事件爆發後,率東北大學地理系學生,遷校於四川三台。抗戰勝利後赴西安西北大學執教。

 太平艦南京出發,前排中為指揮官林遵,後排右二為內政部代表鄭資約

廣東省政府派遣廣東省水利局專家麥薀瑜為廣東省接收專員。麥薀瑜早年赴德國學習,歸國後任廣東省水利局顧問,在受派為廣東省接收專員後,即徵邀廣東省建研會研究員李慶,民政廳何樹庫,建設廳楊訓銳,省立醫院醫生廖適生,地政局梁寶森,古士宗,鐘增祥等共同前往南沙群島工作,並籌劃日後的建設工作。

 

接收南海島嶼的中央部門,除內政部方域司外,還有空軍總部,聯勤總部,海軍總部。海軍部的職責尤為重要,在接送中央及地方專員完成接收任務外,還須裝載國家疆土標幟的石碑材料,調查氣象儀器,醫藥器材,日用物資及各項工作的有關人員。此外, 為了對應接收人員在登島時可能發生的戰爭狀況,還有一批作戰部隊也隨船出發。當時交戰的假想對象有二:其一是戰後仍留在島上的日本軍隊;其二是在稍早時間(1946年10月)法國軍艦雪佛藍號(Chevreud)登島時可能留下的駐兵。中業艦的主要任務在運送人員,物資及器材抵達太平島。太平艦的主要任務是應付可能發生的軍事衝突,並護送人員安全登上太平島。

 

中業艦是登陸艇,吃水較淺,可以方便輸送物資器材和人員上岸。 中業艦艦長李敦謙,鎮江海軍電雷學校第一屆生,1934年畢業,後赴德國接受魚雷艦艇訓鍊。國民政府退守台灣後,曾任北巡艦隊司令及海軍總部副司令。

 中業艦1946年11月泊榆林港中

太平艦由麥士堯艦長指揮,該艦為驅逐艦,有強大火力,可以應付海上突發事件。艦長麥士堯為廣東黃輔海軍學校18屆航海班學生。1933年赴英國學習,1934年回國服務。太平艦在內戰後隨國民政府前往台灣。1954年11月在東海大陳島水域遭

四艘中共魚雷艇圍攻擊沉。

 太平艦1946年11月榆林港中

海軍上校林遵受令指揮中業與太平兩艦之間的行動協調。林遵早年就讀煙台海軍學校,後赴英國皇家海軍學院學習,1934年回國在海軍服務。1937年再派往德國接受潛艇訓鍊。二次戰後先被派往美國,任中國使館副官,後受派任海軍第二艦隊司令,駐守長江水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共軍南下之際,林遵率領旗下的三十餘艘軍艦投靠共軍,俾共軍順利渡江,是為國民政府內戰失敗之重要因素之一。事後中共訂該日為中國海軍成立日,並派林遵為華東軍區海軍副司令。1958年金門炮戰期間,林遵旗下的東海艦隊與李敦謙的北巡艦隊,曾在馬祖海域激戰數回。

 

(二)出航南沙群島歷程前後

 

中央內政部接收人員於1946年10月23日,搭太平艦從南京出航,次日在黃浦江口

與中業,中建,永興三艦會合。10月26日四艦在吳淞口外齊集航往廣東,次日在珠江虎門口錨泊,等侍廣東省政府接收團隊及物資上船。11月6日一切物資準備就緒,艦隊駛離虎門口。11月8日抵海南島榆林港,待命出發前往南沙群島。

 

南沙群島距榆林港約550浬航程,較西沙群島距榆林港的150浬航程約遠出三倍。故最早的計劃是南沙艦隊在11月初先行出發,數日之後西沙艦隊再啟裎前往接收西沙群島,目的在求兩隻艦隊在完成任務後,大約在同時期歸返榆林港。

 

中業,太平,中建,永興四艦在11月初齊集榆林港,等待命令出海,該時海面氣侯不佳, 指揮官林遵令四艦錨泊港內,等待氣象轉好。11月10日,天晴日出,中業及太平兩艦受令先行出海。航行三小時後,海面風浪轉大,林遵命令兩艦航返榆林港,待機再出海。11月19日氣侯變佳,林遵令兩艦再起錨出海。數小時後,太平艦雷達發現遠方有低氣壓團,有可能形成颱風,林遵再令兩艦折返。在榆林港內停泊一段時日後,仍無氣象好轉跡象。此時四艘船艦在榆林港停泊已經三星期,西沙艦隊指揮官姚汝鈺決定不按原先的安排計劃,令中建及永興兩艦先行出發航往西沙群島。兩艦於10月23日出海,次日抵達永興島。

 

在西沙艦隊順利登岸永興島的消息傳出之後,南沙艦隊上的接收人員亦盼望儘速成行,認為南中國海的海面在冬季一向是多風大浪。自古以來,我國沿海漁民都是在11月及12月乘東北風括起之際,搭木船撐桅帆前往南海捕魚。在南海島嶼上停留居住數月,直到隔年4月或稍後,東南風吹起的時侯,把水產乾貨搬運上船,再順風回航家鄉。

 

11月30日西沙群島接收人員,在豎立國彊石碑及完成接收工作之後,分別搭乘中建艦及永興艦返回榆林港。此時南沙艦隊在榆林港內己經停泊將近一個月,有部分人員向南京發電,表達盼望早日啟程。數日後,林遵發令中業,太平兩艦出港,駛往南沙群島。是日為1946年12月9日

 

出榆林港往南航行三日,在1946年12月12日清晨,南沙艦隊駛進太平島外海,在離島七浬處下錨,並在艦上用望遠鏡觀察島上動靜。在不確定島上是否有外軍駐守情況下,兩艦緩緩駛近太平島,在距島岸一干米處,派武裝士兵兩組,分乘兩艘登陸小艇緩緩前進太平島。海上艦隻亦作好侍戰陣勢,以備隨時支援。登陸士兵迅速搶灘,搜索後未發現外國駐軍,乃發訊號報告島上情況,中業艦遂駛近太平島,在距島200碼處錨泊,接收人員及物資分批乘小艇登上太平島。

 

中業艦陸續下御載運來的器材及物資,在12月14日下載完畢。在這期間,廣東省政府屬下的水泥石技術人員,完成了二座水泥石碑。其中一座大型石碑立于島的西端,高約5尺,寬三尺,豎立於二層石階之上。石碑正面上端刻有青天白日國徽,下刻「太平島」三字,石碑背面刻有「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重立」,左旁刻「中業艦到此」,右旁刻「太平艦到此」。另外一座較小石碑,高約5尺,寬不足一

 

 

1946年12月15日接收人員右太平島舉行升旗典禮,前排左四為內政部接收代表鄭資約,前排左五為南沙艦隊指揮官林遵,前排右四為廣東省接收代表麥薀瑜。

 

 

尺,立於島之東端,石碑正面朝東,上刻「南沙群島太平島」,背面刻「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碑北面刻「太平艦到此」,南面刻「中業艦到此」。

 

十二月十五日太平島上全体文武接收官員,齊聚在太平島西端國彊石碑旁,舉行升旗典禮儀式,太平艦在海面鳴炮,慶祝國土收復,並拍照留念。石碑上所刻記的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乃指南沙艦隊登上太平島的日子。

 

收復太平島的工作完成之後,中業及太平兩艦分別駛向南西沙群島巡視各個島嶼,行前派留戰士駐守島上,供以充足軍火武器,以備阻嚇日後外國船艦的強勢登陸。中業艦於12月26日下午返回廣州虎門口,太平艦也在稍後返回廣州,其時距10月23日離開南京時,已兩月餘。

 

中央接收專員鄭資約,在結束南沙群島工作之後,即與內政部方域司同仁整理實測資料,繪製中國南海地圖,並向行政院呈請核准頒布一系列的地圖。在呈請的文件中,有“內政部繪製南海諸島位置圖,西沙群島圖,中沙群島圖,南沙群島圖,太平島圖,永興

 

 

 

 太平島東端小型石碑

 

 1946年11月接收人員在太平島測量地形

   

             

島-石島圖及南海諸島新舊名稱對照表”。數月後上海商務書局出版鄭資約編著的“南海諸島地理誌略”,書中詳述了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及南沙群島的歷史背景,南海諸島的地理環境,及國疆石碑的照片。新編的“南海諸島名稱對照表”也在該書的附錄中,首次對外發表,奠定了我國南海島嶼統一名稱的基礎。

 

 

附筆:   近年來中國南海鄰國在西方勢力的加持下,獲取了大量先進武器,威脅中國國防及經濟利益。海峽兩岸中華人必須通心合作,才能掌握在南海通行的完全自主權,這是作者撰寫本文之原意。因為原文過長,必須截為數段發表,有關收復南沙群島部分,僅是全文中之一段,倘若文章用語有偏差之處,純屬學識不足,修辭不當之過,還盼海內外國人,拋棄地域背景之別,眼矚未來,同謀共創中華民族之宏偉大業。

 

(三)國民政府維護南海主權的努力

 

一九四七年一月十七日上午十一時,一艘二千噸法國軍艦「東京人」駛抵永興島外海停泊,駐守在島上的中國士兵,馬上進入作戰狀態。法艦放下一艘小艇,載有兩名法軍官及一名翻譯員,向永興島駛來。中方由永興島氣象台李(名不詳)台長出面談話。法軍說明永興島為法屬領土,要求島上中國駐軍撤離,遭中方拒絕,僵持之下, 雙方介入作戰狀況,最終法艦離去。

 

第二日(一月十八日)晨,法軍再來挑釁,雙方代表在海灘交涉,氣氛緊張,彼此互不退讓,傍晚法軍再度乘艦離去。

 

第三日(一月十九日),法駐中大使電報傳訊法艦指揮軍官,命令不可挑起戰事。 「東京人」乃返回越南土倫港。回程當中,該艦在珊瑚島(Paddle Island)停泊,並留下一分隊士兵駐在島上。同日下午四時,中國外交部王(名不詳)部長在南京外交部,約見法國駐 華大使梅理靄,鄭重申明西沙群島主權屬於中國,並要求解釋近日法艦在永興島的行動。法大使回稱「東京人」號的行為乃該艦長私自的決定,並非法國政府指使。

 

一月二十一日巴黎路透社傳電,法政府對華軍最近佔領距越南二百英里之西沙群島,向中國政府正式提出抗議。法國自稱於一九三八年曾提出該島嶼之主權。同日又傳電,法國已向中國提出備忘錄,建議以仲裁方式解決問題。

 

一月二十九日,中國外交部次長劉鍇回答記者提問時,鄭重否認法國外交部所謂“中國在一九三八年時同意法國佔領西沙群島”,並說中國在該時重申過中國一向的立場,即中國對西沙群島的主權是無可爭議的。

 

1947年之後,法國忙於應付越南境內胡志明領導的游擊戰爭,而中國的國共內戰也愈趨激烈,中法雙方都將南海島嶼主權的爭論暫時擱置一旁.

 

1947年3月,國民政府將東沙,西沙及南沙群島的管轄權,從廣東省政府轉交海軍部,並在1949年4月,正式改隸為海南島特別行政區。

 

1949年美國軍機在南中國海失事,美國軍方與菲律賓人員搭乘CAP F-504艦艇,於1月28日駛入太平島水域,要求在太平島週域搜索飛機殘骸証物。駐太平島的南沙管理處主任彭運生出面接洽,要求美方透過官方程序,取得中國政府許可,才得搜索。雙方在次日得到中國政府的回訊後,美軍上島搜索,在沒有結果的狀況下,美軍在一月二十九日下午四時搭船離去。

 

1949年國民政府軍隊內戰失利,次年國民政府全部退守台灣。駐守南沙及西沙的駐軍也在1950年一齊撤離。之後的五年,南沙群島及西沙群島呈現無政府管轄狀況,又給予鄰國窺伺的機會。

 

1951年9月8日,二次大戰盟軍國與戰敗國日本在美國簽署「舊金山和約」。該時韓戰爆發,中美交惡,在美蘇兩勢力的阻撓下,「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均未能參會。該時向日本提出領土和金錢賠償的國家有48國,涉及的項目繁多,無法個別一一例入「舊金山和約」之中。因此和約會議決定,各個盟國與日本再另外制訂雙邊和約,解決個別國家與日本之間的賠償事項。有關中國領土的事項,決定由「中華民國」與日本雙方簽訂。值得注意的是,南沙群島及西沙群島領土的事項,是由「中華民國」與日本雙方簽訂,而與前來參加「舊金山和約」會議的法國或越南沒有牽涉。

 

1952年4月28日,日本代表川田勇(ISAO KAWADA)與中方代表葉公超外交部長,依「舊金山和約」的規文,在台北友誼會館簽署「中日和約」。在「中日和約」條文中的第2(b)項目中,重申「舊金山和約」的條文規定,即日本放棄台灣,澎湖島的主權。另在「中日和約」條文中的第2(f)項目, 日本明確表示放棄南沙群島及西沙群島的主權。因為日本與「中華民國」是簽署「中日和約」僅有的兩個國家,其和約中的條文規範,自然屬中日兩國承擔。日本向「中華民國」承諾放棄2(b)及2(f)領土主權;「中華民國」接受日本承諾放棄(2b)及(2f)領土主權。至此台灣和南中國海島嶼的主權歸屬,已經完全確定。

 

1955年居住在菲律賓的美國退伍上士米玆登上太平島,宣佈該島為「人道王國」(Kingdom of Humanity)領域地,並稱該宗教組織擁有該島主權。消息傳到台灣後,外交部立即發出聲明,謂該美兵所謂新發現的「人道王國」島,即是南沙群島中的太平島台,一向隸屬於中國。菲國政府對此事件未發表任何申明。

 

1956年,有菲律賓某海事專學校校長克洛馬(Tomas Cloma),派其弟豪費立蒙(Filemon Cloma)帶領數十學生,登上了太平島,稱之為「自由國」(Freedomland或Kalayaan)島,並在1956年5月17日向菲律賓外交部提交文件,要求擁有這島嶼的所有權。克洛馬在信中表示,這些新發現的島嶼都在菲國境界之外,不屬任何其它國家。

 

菲國外交部在接到克洛馬的信件後,副總統兼外交部長的加西亞即宣稱,這些島嶼距離菲國很近,即不屬其它國家,又無人居住,因此菲律賨在這些島嶼被發現之後,有權予以佔領。

 

台灣當局接獲消息後,外交部立即召集會議研究對策,並收集中國擁有南沙群島主權的歷史資料及証據,抗議菲國副總統主張佔領太平島的聲明。外交部長葉公超在1956年5月28日,召集外交部東亞司長李琴和及菲國駐台大使羅慕斯,在台北外交部座談,並邀台灣師範大學教授鄭資約親身講述,在一九四六年期間,中國政府官員前往南沙群島時的勘察資料及國疆石碑照片,証明太平島乃中國領土,絕非無國屬的島嶼。葉公超部長指出,西班牙在一八九八年,與美國簽定的美西媾和條約的第三條文中,有清楚表示菲律賓界線範圍與南沙群島範圍不相抵觸。此外,一九四九年美國軍機在南中國海失事,美國軍方與菲國人員,曾乘艦艇前往太平島搜尋美失蹤飛機下落時,曾由我國駐太平島的南沙管理處主任彭運生出面接待,此事件前後經過,均有詳細報告存留在台灣海軍海事處的擋案中,美軍方與菲方也應有記錄可查。這些記錄,都証明南沙群島純屬中國的領土,決非無國屬的島嶼。葉外長並指出,菲國也有許多無人居住的小島,但並不表示這些都是無國屬的島嶼。會議中葉公超外長慎重地請菲國羅慕薪大使轉告菲國政府:“南沙群島主權屬於中國”。

 

在台北外交部重申中國擁有南沙群島主權的照會後, 菲政府決定不作回應。台北當局遂在隔月,即1956年6月,派遣海軍艦隊赴南沙群島巡視。又在同年9月再派遣寧遠部隊繼發偵巡,並在北子島上(Northeast Cay)與克洛馬人員相遇,將這些人員帶上軍艦,以私撞中國領土為由,將其人驅逐出境,離去之前令克洛馬簽署文件, 承認南沙群島為中國領土,並保証今後不再進入該區。

 

1960年,台灣受國際民航組識太平洋地區會議的要求,將太平島上的氣象站擴建為氣象台,每日四次播送該地區之地面及高空氣象情況。在以後歷次的國際民航及氣象會議中,台灣代表均有將該地氣象資料提出報告,並經大會列入記錄。

 

1963年,台彎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在太平島設立南海開發小組,在島上從事磷礦開發及廢鐵打撈事業。在1971年建立磷礦粉加工廠,舖建輕便台車鐵軌及簡易碼頭。迄今,台灣軍隊仍穩穩控制著南中國海東沙群島中的東沙島及南沙群島中的太平島,對中國人擁有南海島嶼主權的象徵意義,有極大的作甪。

 

(四)台灣與未來中國南海主權的戰略關係

 

南中國海除了蘊有大量油氣資源外,它還掌握著中國石油的運輸命脈。一旦外國勢力控制南海水域,阻止中國船隻通行,中國的工業在很短時間內,就會停止運轉。而今西方國家,深知中國對南海運輸的依存性,乃急於插足此間水域,又礙本身無緣置身南海領土事端,乃慫南海鄰邊小國,搶佔中國南海島礁,制造衝突。鄰邊小國心想的是油氣巨額利益。而西方國家心中想的是,利用多邊衝突,長期消耗中國的實力,阻止中國的崛起 。這是一場多元國家針對中國的角觸戰爭,這是一場影響深遠的戰爭,這是一場只可贏不可輸的戰爭。戰略成功,則大國崛起。戰略失敗,則再須養精蓄銳一百年。

 

中華民族欲再度崛起,必須掌握南海三沙群島的控制權。西沙群島距海南島榆林港僅一日的海程,且中國又控制著西沙的永興島,故鄰邊小國不至在西沙群島海域對中國挑釁戰事。南沙群島情況就不相同。太平島距海南島約三日海程,且中國在南沙沒有具規模的軍事設施,一旦鄰國採取有預謀的快速軍事行動,中國將處於不利地位。好在台灣50餘年來一直控制著太平島,上有機場及碼頭設備。中國和台灣合作開發南沙群島,則能穩控南沙群島中的八個重要島礁基地, 足以主導整個南沙海域的情勢。倘若西方國家封鎖馬六甲海峽,阻止中國船隻運行,中國可採取相應之道,借助東沙群島地理位置,封鎖台灣海峽旳南面入口,限制西方國家的船隻進出台灣海峽。中國介入東沙群島有兩種可行方式:一是與台灣合作開發東沙群島海域;二是中國獨自開發東沙群島中的北衛及南衛兩處的無人礁石島群,建設碼頭.開發漁場。目前台灣是唯一控制著東沙群島的國家,並在東沙島上建設有機場,碼頭及駐軍。利用東沙島的設施,與香港,澳門,海南島建立一鍊海線,制作一個可以控制進出台灣海峽的海軍實力。西方國家欲利用馬六甲海峽鉗制中國的海運交通,必然三思自己被反制在台灣海峽外的可能性。

 

當今中國在世界迅速茁壯,在國際議會中受到世界各國廣泛的支持,令西方國家憂心其世界領導地位不穩,故有「中國威脅論」一詞出現。日本更將「中國威脅論」延伸渲染為向鄰國進犯的意涵,制造友國對中國疏離,達到孤立中國的效果。日本與西方國家的畏懼中國的因素,除了中國經濟實力和日趨現代化的軍力外,還有中國龐大的幅員和人口。中國人材濟濟,當能在經濟領域繼續穩健成長,跨進世界經濟強國行列。令西方國家憂心的還在中國遼闊的幅員,和一個龐大而團結的中華人口。西方國家一手遮蓋其過去在外地消滅少數外族的不光彩歷史,又以另一手指責中國的少數民族政策,並明地策動藏獨及疆獨運動。日本更是四處鼓吹中國八塊論,亳不遮掩其欲分散中國幅員的用心。中國的幅員,確實是一個令日本十分畏懼旳數字。然而中國最犀利的武器還是它龐大而團結的人口。在自然世界,一個少數成員的獅群,是不敢輕意挑釁一個數倍自己成員的獅群。相同的,1.2億人口的日本,是非常畏懼一個有13億人民的中國。中國除了在本地的13億人口外,還有4干萬華僑分佈在世界各地,及2干3百萬的國人居住在台灣。這是一個令人心怯的人口數字。若有一朝,世界華人針對某國,採取聯合的行動,必定會給該國帶來巨大的災難。此即中國人口的威攝力。

 

倘若一日,中國在國際間遭遇艱難,在所有亞洲國家中, 台灣是唯一會出手協助中國的兄弟友邦。這是一個血濃於水的族群。這是一個看見四川同胞受難,心中會淌淚的族群。當今中國控制著西沙群島中的最大島,而台灣又控制著東沙群島及南沙群島中的兩個最大島。實際上,中國和台灣已建起控制南中國海的基本條件。兩邊有足夠利益緣由,在南中國海共同創造一個廣闊的經濟水域,發展石油,觀光,及水產工業,由雙方空海軍巡視共同產業。在同心合作下,中國和台灣必能攜手,共同邁入至強至富的一條大道,則兩岸中華人有幸,21世紀中華民族有幸。

 

 

後語

 

20 世紀以前,中國在南海的主權,未曾遭受外國的挑戰。 中國近代南海史,可回溯自1907年日本商社竊取我東沙島,迄今已102年。本文所述內容,僅限於筆者在20多年前取得的一擋早年民國時期的報張文獻,前後時間共約10年,佔中國近代南海史的十分之一內容。1970年已還,另一波領土糾紛.在南海掀起,中國政府在此波糾紛中,顧及各方面可能衍生的深遠影響,以穩熟並強勁手腕,採取一系列行動儆告國際社會,中國有決對維謢南海領土的決心,其前後經過,在網路報章已有多次詳細報導,在本文中就不作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