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换汽车火花塞:领导的意识——企业发展的关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21:07
领导的意识——企业发展的关键

中小企业为什么会死亡?从中小企业到大型企业发展的瓶颈是什么?
     
     感悟,无时无刻不在每个人的身边,没有感悟就没有思想的进步和发展,没有感悟的生活与工作是空虚而死板的,所以,每个人都经常感悟周围的一切,而后,要么消沉不顾,要么学会改变。
    一个企业的发展与进步,是取决于人的意识的,对与大型企业来说,多是一群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多是一个人。今天撇开大企业不谈,单谈中小企业的主人意识。
 
一、小型企业的发展瓶颈
 
    中学学过: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至于其他的方面我记得都不是很清楚了,唯一记得最清楚的是企业的盈利目的。这句话在当下来说绝对是无可挑剔的,然而,在中小企业里面更把这种目的无限扩大加深化了。不过,这可以理解,因为中小企业因为生存发展的需要,比大企业更需要资金和信心支持。
      中国有句古话:欲速则不达。凡是读过书的人应该都理解它的意思,但是在中国的中小企业当中,似乎这个理念被完全抛弃了。众多的中小企业唯利是图,明争暗斗,却竞争到最后仍然在使用商品经济最原始的工具——价格。服务、品牌的价值在这些企业中也是经常被提到公司的管理经营理念当中的,然而不要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这些理念是屈从于利益资本的。这里没有用“完全屈从”,是因为没有绝对的否定,并不是这些理念就不存在于中小企业当中的。实际上,应当可以看出中小企业是经常把品牌与服务的理念挂在嘴边的,并且有一定的注重于关注。这一点也是为什么中小企业不会快速死亡但也不会快速成长的原因。  另一方面,在中小企业中品牌与服务几乎完全是针对客户而言的,对自己的员工大部分都是要求和服从。假设微笑是提供给客户的服务和树立自己形象的关键,而五官是企业内部员工,如果五官都不会好好保养维护的人,又怎样提供给客户美丽的笑容? 
      两个方面当中,第一方面始终就没有成为中小企业立足之根本,第二方面始终没有提到企业建设日程当中,这种先天不足、后天不够的企业活着但如何长久?就如一个瘦骨嶙峋但又不勤学武艺的人一般,如何去打出自己的天地?为什么活着,只因为“老虎不会劳神去吃昆虫。”
      然而,中小企业却还在不停的抱怨人才难求,这几乎成了它们的通病,说在嘴里,痛在心上。一个人才,对于大企业而言求之必得,但并非决定生死;对于小企业而言失之如损一臂,但又不认真思考为什么留不住人才,把更多的责任归咎于他人的责任心。
      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有如此的情况:公司的业绩每况日下,人员流失极为严重,而高层领导却仍然奖为企业报恩作为为观念灌输,至今,他们还是不明白为什么留不住人才,不仅如此,还变本加厉扬言中国唯一不缺的就是人。导致人员流失严重的原因有很多:诸如员工薪金与同行业相比没有优势且暗箱操作、公司各项管理制度极度不完善、各项制度始终为个人利益服务、员工休息得不到保障、员工思想问题得不到解决、行为规范没有严格统一标准等,琳琅满目,数之不尽。在这样一个企业中,员工如何能够安心工作?压力变成压迫,人才怎能留住?不过还好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深刻,人际关系及产品尚且能够维持其发展也算是侥幸了。我在这个公司的时候,始终无法如意,但不够了解个中详情,如今出来如拨开云雾见青天,终于还是旁观者清。但有趣的是人总是在回首往事的时候才能感悟到许多,所以为什么企业不能允许有条件的跳槽体验呢?在对比与亲身体验中才能顿悟良多,故而,不要放弃跳槽的人才,如果他能回来,那么绝对带回一笔无价的财富。
      话题又扯远了,回归主题。上述类型的企业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我相信绝不会有长足的发展。
      说到发展,我一直认为小企业、中型企业、大型企业之间有一层瓶颈存在,如果能突破这层瓶颈,那么企业就将步入一个新层次的发展,规模的大小仅仅只是企业发展的体现而已。
    这个瓶颈或许早期的企业家早就做出了经典的解说,但我不知道,孤陋寡闻,才疏学浅。所以读书是硬道理。故而只能以自己的理解来阐述了。
    管理意识的瓶颈。一个小企业蓬勃发展,经过积累聚集了大量的财富与经验,为了使企业更进一步发展,增加人员投入、资金投入这是一般小企业均能想到的,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在这里企业将遇到发展的瓶颈,将产生三个方向发展的企业。一种企业增加了人力资源投入、资本投入和简单的培训投入,仅此而已;另一种企业不仅增加了上述投入,并且重新规范各项制度(绩效考核、奖惩、行为规范、服务标准等)、增加机构设置、增加专职人员、丰富管理层、重新规划企业发展方向、重新规划地理区域,简单来说,不仅增加了资金投入,并且完善了机构设置,使得各方面均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最后一种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企业。    第一种企业增加了投入,但管理的停滞将导致收效甚微;第二种企业是突破发展瓶颈的企业,必将迎来新的机遇;第三种企业的发展顾此失彼,如果管理思想无法越过这个瓶颈,甚至有可能会率先死亡。 引导小企业发展为这三个方向的决定性因素取决于最高领导的意识瓶颈——飞跃的关键。
    为什么说是企业最高领导的意识瓶颈是企业发展飞跃的关键呢?这不得不说到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目前中国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领导者为50-70年代出生的人,那个年代的教育水平和商品经济社会状况所影响,思想的禁锢是最大可能的导致因素。这个时代的人经历了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影响,下海经商的刺激使很多人义无反顾选择了经商之道,而2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市场经济已经由空白走向成熟,从微小的竞争到现在竞争越发激烈,可想而知,越过管理意识瓶颈的成为了现在的精英企业。随着市场经济影响更深的新生代企业产生与发展,那些停步不前企业终究会被取代。另一方面很简单:家族式企业、个体经营企业是中小企业的主体形式,往往企业的发展取决于他们一个人的意识,且受财富的暴发影响了决策能力,信心的膨胀使他们盲目相信自己,当企业受到危机时,更是变本加厉或者不能完全接受新意识并坚决有效付诸执行。说白了,不能像微软、洛克菲勒、摩根、美孚那样很好的移交权利,舍不得放下手中的权利、不相信或者没找到合适的接班人、害怕辛苦积累的财富毁于他人之手。实际上,早点放手,专心于资本经营多好呢,还不至于那么劳心伤神。
 
 
二、中型企业到大型企业的发展瓶颈。
 
    中型企业到大型企业的发展主要瓶颈是方向。中型企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将面对横向、纵向、多维发展的方向考验。譬如,一个企业已经立足一个城市,那么接下来要向横向面的发展,向纵向的线发展,还是向多维方向发展?所谓横向面发展这里指面积覆盖、地理区域扩展方向发展;纵向线发展是指仅仅专注于这个行业、这个城市,以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把握老客户、拓展新客户的纵身发展方向;多维发展指同时发展多种产品、多个行业、多个区域或者其中几种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发展到中型企业的企业家难免会产生思想的困惑,看似众多的机遇,却往往还是不能越过这个瓶颈。以我所在的第一个企业为例:企业规模达到了3家汽车专营店、代理品牌达到了两个,然而老板的思路最终决定去发展采矿,还有意向搞房地产,对物流中心的开发虎视眈眈。目前的状况是:汽车行业内纵向线发展被竞争对手超越越来越多、汽车行业横向面发展被对手后来居上、采矿据说损失资金颇多以失败告终、房地产开发尚是未知之数、物流中心尚需贷款。加上前面提到的管理、人员问题,可谓问题一堆堆,但没有人敢讲这些方向的意见,有人讲了也没有效果,数亿的资金流通却没有产生质的飞跃,太可惜了。再譬如我现在所在的公司,号称集团公司,但涉及了生物药业、汽车经营、IT领域、房地产领域、投资领域等,但没有在任何一个领域内取得出类拔萃的成绩。虽然这样的状况同样有利可图,但是顶多也只能算个中型企业而已了。
    真正的大型企业往往是要绝对立足于一个行业之中才会发展其他领域的,而不会到还未遇到真正的竞争对手就南辕北辙,相对大型企业而言,甚至从未将这类多元化畸形企业当作竞争对手看待,因此当庞大的竞争对手来临的时候,这些狭小而残破的阵地终将失去,死亡只是时间问题。
    中型企业到大型企业的瓶颈如何去突破,无非在一个行业内做大做深做强,将资金和精力全部投资在单独的领域中,不顾此失彼,当在此行业内已经不能够有更大的实质性进展的时候再转而投资其他行业。一部分中型企业经过前期的财富积累,碰到竞争挫折便跟风转向,追逐一时利益兴起的其他行业,如此周而复始,虽一时得利,也难以有更大进步。另一部分中型企业张良计穷,即使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却意识不到如何进一步占领,固步自封,自取灭亡。
   
 
    中型企业心不在焉,意识的膨胀使得方向感错乱,一不小心就葬送了江山;小型企业全局发展意识不足,苦不堪言,心中万分焦急奈何胸中实无一策。以上均是谈中小企业死亡的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是必然存在的,但主观因素可以利用和影响客观原因的作用,因而所有将客观影响扩大化的企业必然存在主观意识不足。故而,以人为本,从始至终将人为因素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才能突破企业瓶颈,发展壮大。
    所以,优秀企业的概念:优秀企业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的主观意识决定其发展,受客观因素影响,以最终获得盈利为目的的组织。

补充:刚在论坛上看到其他几篇关于中小型企业发展及存在问题的文章,所以补充一点:机构的设置、制度的完善与执行、团队管理、项目管理等,所有这些都需要领导者意识到企业有这方面的需要,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意识中需要形成完整的实施计划,最终依靠这些实际的方式、方法促使企业发展。假如仅仅是跟风时髦,根本没有意识到机构设置以后如何运作、制度的重要行、团队管理和项目管理的精髓,那么即使这样做了,反而会导致一定程度的混乱。

    那几篇文章写的很好,汲取精华补充我空虚的文章

以下是回复一楼朋友的提问,贴上来以便观看.
文中提到具体解决办法很少,不过我认为并非因为是个人意识就无法得到解决。比如说感悟,如何去感悟?我们往往可以发现在对比过程中更容易获得差距或问题的所在,那么发现了这些问题然后对症下药就相对简单些,所以对比法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如何才能有效的利用这种方法便成了关键。实际上每个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一个圈子,身在这个圈子中,人们很难突破圈子的主导意识,即使可以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是因为少了客观参照的对比,所以同样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理性思路。比如说:作为管理者你意识到了公司的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并做了一定的修改,但实际上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长期执行下去没有效果,不仅可能会使管理者怀疑自己的员工,还可能怀疑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最后有可能由此导致更大的混乱。
       但不知是否你更换过工作,也或者作为一个领导、老板你是否真正的融入到另外一个企业当中。以我个人的经历结合周围朋友的思想来看,往往离开一个环境到另外一个新的环境之中后,通过回忆和感悟,令我们更全面的意识到了在原环境中所处的状况、自己曾经的作为、存在的问题。但现在从原来的环境中走出来,使得我们更有时间、空间来发现这些问题,非常有趣的发现头脑中的影象是一幅奇妙的画面:终于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行为、员工的行为、企业的行为、以及整个过程运作的过程,当然,有了这些额外影象的出现,结合当前工作环境中的对比,就会发现:哦,问题出在这里、应该这样做才好、如果将现在公司的一些管理精华引入到原来企业当中,曾经存在的问题接容易解决多了。
       回忆是人天生的本能,同样也是通过回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的最佳途径。你有没有回忆和感悟过曾经的大学时光?发现了些什么问题吗?进行总结了吗?作为中国伟大领袖的?泽东对历史的重视绝非一般的,但人与人的思想不同,?泽东同志通过这些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总结出了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经过分析、总结最终形成了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要得到具体执行,需要坚持执行并不断修正但不能偏离方向,但能够参悟这种方法并始终使其正确执行,那么还需要领导力。1934-1935年期间,?泽东曾失去过最高领导力的时候,中国革命的方向就出现过错误,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而这种在革命年代始终贯穿的思想便是:农村包围城市。  由此可见,即使可以取得意识上的突破,还必须具有领导力来保证它的执行。
       现在,我们来反思一下企业的领导人:老板作为企业整体发展的方向、战略的决策者是否做到了呢?管理者作为企业企业实际运作管理与执行层是否做到了呢?员工作为企业运作的基本因素是否做到了呢?或许某一个人可以做到,但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像伟人那样具有超人的能力。所以当企业处于关键岗位的人员能够有良好的意识和领导力时,这个部门或企业总体的方向是保持向前发展的,至少方向是不会错误,混乱不会成为威胁企业生存的因素。因此大部分企业有过向前发展的历程。
        但是,人吃某一样东西吃多了都会腻味,生活像画圆一样周而复始,即使拥有激情,但没有新鲜物质和思想的注入,管理者也会陷入没有参照的空虚无力。有人也许会问某些名人企业如微软比尔·盖次那样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问题呢?须知企业变大以后决策便不再是以一个人的思想来左右方向的了,他们的企业有一大批可以提供建议的智囊团,作为中小型企业,这是匮乏的,所以大企业往往是一群人在运作,即使一个人犯了错误思想,还可以通过其他人那里得到纠正的参照,最终保证方向正确性。
      上面说那么多伟大的思想理论,但作为中小型企业如何才能采取实质的办法来解决,这才是你提问的关键,在这一点上我没有实际的经历,也只能提出一些建议以便考虑和商讨。
       我认为作为中小型企业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如下几方面:第一,尽可能多的增加决策团体,避免企业决策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思想意识。第二,一定不要封闭企业的言路自由,从多个角度考虑他人提出的建议。第三,不要犯个人主义错误,盲目排他。第四,给自己和员工考察、学习的机会,尽可能让他们融入到另外一个环境中体验精髓,这样才能感悟现在企业中的难题,回来后可能会提出具有建设意义的观点,并且能够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能给予管理者很大的激情与动力。第五,把所有的问题、建议、想法统统记录下来,确定好发展的方向的基础上去探讨解决的方法。第六,解决的办法确定就要确保其正确有效执行才能体现真正效果,是对是错只有方案得到彻底执行才能定论,否则判断对错是毫无意义的。第七、上级发现的问题和下属提出的问题即使是同一问题也会存在不同的看法,作为领导你必须尽可能从他们的角度体会他们提出看法的理由,相信他们,帮助他们。第八,不要带着情绪工作,更不要让下属带着不良情绪工作,即使再紧急也不要这样做,宁可亲自出马或换其他人,否则思想意识的抵触一旦形成阴影,便难以改变。第九,多读书、多体会、多思考、多比较,依靠潜意识不要刻意寻找牵强的对比。第十,以人为本,以人的意识为本。
       就说这么多了,以上只是个人提出的简单的十条建议,当然说细节会更多,但这里只强调,不要忽视人为意识对企业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