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油冷却器:西湖的四个时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51:45

    西湖犹如杭州的眉目,如果没有了西湖的杭州就犹如人没有了眉目。西湖的历史,有四个朝代是不容忽视的,而那四个朝代中,各有几个名字是不能抹去的。如果说西湖本是块璞玉,那么他们就是传说中的玉龙与金凤,把西湖雕琢得玲珑剔透、光鉴天地,也就是说,正是因为他们对西湖作了一次次综合整治工程,西湖才有今日盛况。 

唐朝———白居易

    唐朝是个让人高兴的朝代,很多奇迹都发生在这个朝代,西湖的兴起就是这个朝代创造的奇迹之一。创造这个奇迹叫白居易。 

    五十年后,也就是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一个对西湖有着深远影响的人物———白居易来到了杭州,当上了杭州刺史。这位喜山好水的平民作家当官当得很实在,是他,给了西湖活泼泼的生命。 

    他来的时候,正是西湖日渐淤塞、湖水干涸、农田苦旱,人民生活和城市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的时候。于是,白居易冲破重重阻力,疏浚西湖,筑堤建闸,使湖堤比原来的湖岸高上数尺,增加了蓄水量,以供农田灌溉,并重新浚治六井,保证了城里居民的正常用水。 

    他修建的那条堤,就是著名的白堤。他不仅为这条生命长堤留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样的佳诗妙句,更亲手书写了《钱塘湖闸记》,刻在石碑上,让后来的地方官了解堤坝跟农家的利害关系。石碑上详细地记载了堤坝的功用,以及蓄水、放水和保护堤坝的方法,其中甚至详细地写明了一寸湖水能灌溉多少顷农田。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杭州人,更该向这篇文字严谨的《钱塘湖闸记》深深致敬。 

吴越———钱鏐

    在中国历史上,吴越这个只有80年历史的小国简直微不足道,可是对西湖、对杭州来说,却有着非凡意义。 

    有这么一件事情,就足以让西湖永远感激吴越国王——钱鏐。当时的西湖葑草充塞,曾有方士劝钱鏐把西湖填平,在上面建造王府,说若将西湖填平,可有千年王气。钱鏐对此建议不以为然,说:“百姓借湖水以灌田,无水即无民。况且五百年必有王者起,岂有千年而天下无真主者乎?”因为这位国王的不以为然,西湖得以幸存,而且还幸存得很好。这位仁慈的国王专门成立“撩湖兵”,专司疏浚西湖事宜;新挖水池3处,引西湖水入池,增加城市的淡水供应;又修建龙山、浙江两闸,以遏制江潮灌入内河,著名的“钱氏捍海塘”就是他的功劳。 

    后人评价:“钱塘富庶,由是盛于东南。” 

北宋———苏轼

    接着,悠悠闲闲的宋代晃悠悠地走来了。西湖有幸,迎来北宋第一才子苏轼做地方官,为其大作赞美之词,挥手写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的千古绝唱,使西湖美名声振海内,至今此句还是宣传西湖的绝佳广告词。 

    但当公元1089年,这位才子第二次来杭州当地方官时,却发觉心中至美之湖年久失修,日渐湮塞,草兴水涸,半为葑草,雨时不能蓄洪,旱时无水灌溉。于是,这位才子决定仿效前朝白居易,写下《乞开杭州西湖状》,向朝廷请命修浚西湖。他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募民开湖,先后花工20余万,除葑草,筑“苏堤”,建六桥,植桃柳,种植的桃李既可保护堤岸,又可平添美景。想那春日之晨,六桥烟柳笼纱,几声莺啼,报道苏堤春早,有民谣唱道:“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就此而得名。为了防止西湖再次湮塞,东坡居士还专门在湖中深潭立3座小石塔,作为控制水深和防止葑草生长的水域标志。这些小石塔,后经明代改建而成了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如此算来,这位浪漫的才子在整治西湖的同时还留下了两处盛景。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从北宋到南宋在杭定都,西湖从此风光无限,繁华耀眼,闻名遐迩的“西湖十景”,就是形成于南宋。且从南宋以后,历代王朝对西湖的治理,已不仅仅出于饮水和灌溉的需要,而是把西湖作为一个旅游风景区来建设,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餐饮、住宿、商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杭州经济的繁荣。

明朝———杨孟瑛

    元灭宋以后,西湖遭遇了乱世红颜皆为祸水的命运,元统治者将南宋亡国的罪名归于西湖头上,于是对西湖“废而不治”,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明初,先后达两百年,西湖终于发生了近五百年来最大的淤浅。 

 正德三年,西湖的又一个救星来了,杭州知府杨孟瑛“锐情恢拓,力排群议”,冲破重重阻力,重浚西湖,开挖湖中被富豪霸占的3000多亩田荡,加高苏堤,恢复了“湖上春来水拍天,桃花浪暖柳荫浓”的唐宋旧观,并修筑了“杨公堤”,为西湖再添胜景。 

 几百年后,这条杨公堤已经淹没了,成为了西山路,终于,修复了杨公堤,西湖双塔三岛三堤的景色全面修复了。在新的时代里,西湖正在展示她自己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