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油对发动机噪音影响:中外小说阅读精选精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19:38:51

高考中外小说阅读精选精练

                ——东华高中 陆波(原创)

22练  小说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小小说,完成14题。

马  语

     ——莫  言

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晃动着一个巍然的大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墙。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我猛然惊醒,身后的现代生活背景悄然退去;阳光灿烂,照耀着三十多年前那堵枯黄的土墙。墙头上枯草瑟瑟,一只毛羽灿烂的公鸡站在上边引颈高歌;墙前有一个倾颓的麦草垛,一群母鸡在散草中刨食。还有一群牛在墙前的柱子上拴着,都垂着头反刍,看样子好像是在沉思默想。弯曲的木柱子上沾满了牛毛,土墙上涂满了牛屎。我坐在草垛前,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到那些牛。我没有摸鸡也没有摸牛,我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心事重重的、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骒马。

“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我心潮起伏,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听我跟你说话。”它晃了一下脖子,我的身体就轻如鸿毛般地脱离了地面,然后就跌坐在麦草垛边。伸手就可触摸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那些牛。

我端详着这个三十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硕大的头颅、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道什么原因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

我曾经多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默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次坐在它宽阔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对邻村的小孩子炫耀着它,编造着它的光荣的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少次向村里的老人请教,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不知道它是怎么瞎的,无人告诉我,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子问,亲爱的马,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的吗?是害红眼病弄瞎的吗?是老鹰啄瞎的?——任我千遍万遍地问,你不回答。

“我现在回答你。”马说。马说话时柔软的嘴唇笨拙地翻动着,不时地显露出被谷草磨损了的雪白的大牙,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条曲折漫长的管道传递过来的。这样的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竦,令我如闻天籁,不敢不认真听讲。

马说:“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琴女春琴被人毁容盲目后,她的徒弟也是她的情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杀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目。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舍不下新婚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这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是心甘情愿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当然,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睛……”马沉吟着,这个话题勾起了它的无限辛酸的往事。

马说:“几十年前,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证明。我的主人是一个英武的军官。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人。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我心中恼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掀了下来。军官用皮鞭抽打着我,骂我:‘你这匹瞎马!’……从此,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

“原来你是装瞎!”我从麦草垛前一跃而起。

“不,我瞎了……”马说着,调转身,向着那漫漫无尽的黑暗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走去。

1.小说多处描写了马的外貌,又多次提到“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到那些牛”,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          

答案  (1)本文勾勒了马伟岸的外貌,又用牛和鸡来烘托,意在突出马出类拔萃的形象。(2)一匹杰出的战马在遭到不公正对待后自我毁弃的抗争,与平庸的牛、鸡安享平凡的生活形成对照,表达了对遭逢不幸、自我惩罚者的同情与感慨。

2.马在诉说自己“为什么瞎了眼睛”前,为什么要讲述琴女春琴等三个故事?

答:       

答案  意在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是心甘情愿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为其自叙经历预设伏笔,并隐含着“以马喻人”的写作意图。

3.马是装瞎的,可文章结尾它为什么说“不,我瞎了……”?此话该如何理解?

答:             

答案  有两层含意:①自己几十年没睁开眼睛,和真正的瞎子没什么区别。②自己为主人出生入死,而主人却为“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骂自己“瞎马”,自己不识人,是真正的“瞎了”。

4.马因为主人的一句谩骂,就自己把自己弄“瞎”了。你认为它这样做值得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  (1)答“值得”的,要答出下面几个要点:①保住了自己的尊严;②没在战场上驰骋,却可以为生产服务,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活出自己的尊严,这同样也是自身价值的体现。(2)答“不值得”的,要答出下面几个要点:①它可以继续为军官服务,用出色的表现证明自己没“瞎”;②它可以跑到别的部队,继续驰骋疆场;③没必要自暴自弃,沦落为普通的难看的“心事重重”的瞎马。

二、阅读下文,完成58题。

寻人启事

      ——颜文静

①读“寻人启事”的时候,女孩正坐在长椅上,浓浓的树阴笼罩着椅子,这就是母爱,寒冷而郁闷,女孩无言。

②“通缉令”已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她不得不做战略转移,女孩把“寻人启事”叠成的小船放逐湖中,“给你自由。”女孩双掌合十。

③用女孩的话讲,母亲不疼她,母亲除了挣钱的爱好外,最大的偏爱就是苛求她。必须……不准……专制、独裁是女孩给母亲的定义,并有时作为对母亲的代称。

④离开这个没有温暖的家,女孩蓄谋已久。女孩留下这样一张字条后,终于把计划变成现实:“妈,我走了,按您的意思去把铁变成钢,别找我,我会活得很好,别忘了,我很漂亮。”

⑤一遍一遍地读这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女孩走时拿了家中的一千元钱。

⑥令女孩满意的是,母亲第二天就调动了A市的新闻媒体,登了“寻人启事”,这要花很多钱的,能让母亲花不必要的钱,女孩心里高兴。

⑦你永远找不到我,女孩看着寻人启事叠成的小船漂远后,甩甩头向火车站走去。

⑧在B市,女孩卖报、做工。只有在离家的时候才能品味到家的温暖,繁忙的工作过后,女孩喜欢一个人爬上顶楼,面对家的方向,去读雁阵、夕阳。

⑨半个月后,母亲把“寻人启事”散布到了B市。不过这次“寻人启事”不大标准,颇有一丝检讨书的味道:“女儿,回来吧,妈不再……不再……”现在才妥协,我偏不回去,女孩的样子很倔犟。让母亲花这么多的物力、精力找她,女孩开始惭愧,不能就这么投降,女孩咬咬牙又去了C市。

⑩每天晚上抱着“寻人启事”的报纸入眠,已经成为离家后女孩的一种习惯。报纸作为安慰和寄托,给她一种亲切的呵护,在C市的两个月里,没有新的“寻人启事”,女孩感到失落和不安。

后来,女孩终于在《C市日报》上找到了一份与自己有关的文字,不过这次不是“寻人启事”,而是一则生日祝福:“女儿,生日快乐!”短短的几个字让女孩失眠了。“夜夜想起妈妈的话,闪闪的泪光鲁冰花。”楼下歌厅的歌声绕来绕去,将女孩的心绪越扯越长,越绕越乱。

给母亲打电话,女孩第一次拨通了那个自己私下里默念过百遍、千遍的号码。“此用户寻女未归,请留言。”电话局服务小姐的语调温和。挂上电话,女孩已泪流满面。

合同期总算结束了,女孩在C市车站买了很多礼物,想给母亲一个惊喜。女孩风尘仆仆地赶回A市,近家情怯,女孩颤抖着按响了门铃,开门的却是个陌生人。

原来,为了筹资找女儿,几天前,母亲已将房子卖掉,只身去了南方。

生活中为什么要有这么残酷的过错?女孩心头一片空白,手中的礼物无声地滑落。女孩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离开那个曾属于她和母亲的家的。

第二天,报纸上多了一则寻人启事:寻母,速归。

5.女孩离家之前留下的一张字条上的内容表达了她怎样的心态?

答:                                                                                

答案  ①对母亲说教的反感甚至反叛;②离开母亲时的决绝态度;③用对母亲的报复,增加母亲的担忧。

6.女孩在离家之后到回家之前心里经历了怎样的波动?试简要说明。

答:                                                                                

答案  ①离家之初的高兴;②离家时间稍长对家的思念;③对母亲花大量的钱力、物力来找自己的愧疚;④读不到母亲关心时的失落和不安;⑤读到母亲给她生日祝福时的失眠;⑥家里的电话留言让女孩泪流满面,悔恨交加。

7.文章的高潮出现在哪几个自然段?概括其内容。

答:                                                                                

答案自然段;本想给母亲一个惊喜的女孩,回家后发现母亲为找自己卖了房子,只身前往南方了。

8.标题“寻人启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  ①概括了小说的内容;②是文章的线索;③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23练 小说阅读(二)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他只是一个普通人

      ——陆波编译

圣诞节的下午,大雪纷飞,一位老妇人在雪中踽踽独行。

一对年轻的夫妇谈笑风生,抱着满怀的圣诞礼物,他们没有注意到那位老妇人。一位母亲领着两个孩子,在前往孩子祖母家的路上匆匆走过,他们也没注意到老妇人。一位牧师右手拿着《圣经》神气十足地走过去,像一个全副武装的基督战士。然而,他的思维定格在神圣的事情上,并没有留意到她。

如果这些人注意一下,他们就会发现那个老妇人没有穿鞋,光着脚走在冰天雪地里。她双手紧紧地攥着没有纽扣、破旧不堪的外套衣领,抵御寒风。

到了汽车站,她停了下来,弓腰驼背,红蓝相间的围巾裹在头上。她在等候去市中心的公交车。一位绅士拿着一个看起来挺重要的公文包,在她边上等车,不敢靠得太近。毕竟,她可能会有某种传染病。一个十几岁模样的女孩也在等车,她看了好几次老妇人的脚,但什么也没有说。

公交车来了,老妇人慢吞吞地、费劲地上了车,坐在司机身后靠边的座位上。绅士和女孩都冲到了车尾。与老妇人坐在一起的男人坐立不安,抚弄着大拇指。

一个小男孩指着那个老妇人说:“快看呀,妈妈,那个老奶奶光着脚!”尴尬的母亲把他的手拽了下来说:“不要指着别人,雷德鲁!那样不礼貌。”接着,她的目光投向了窗外。“她的孩子们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她有一种道德优越感,因为她把自己的母亲照顾得很好。一位老师坐在汽车的中部,扶着她膝上的礼物袋,对坐在她旁边的朋友说:“难道我们交的税还不够处理这种情况吗?”“人们应该学会存钱。如果她在年轻的时候存了钱,现在就不会受苦了,这是她自己的错。”一个衣着得体的年轻大学生补充说。

所有人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因为他们都发表了如此精辟的分析。

这些同胞对人漠不关心的态度,引起了一位善良商人的反感,他从钱包里取出一张崭新的20美元钞票,走过过道,上前塞进老妇人颤巍巍、满是皱纹的手中。“拿着,夫人,给您买双鞋。”老妇人点点头作为答谢。商人大踏步地走回自己的座位,对自己十分满意——因为他不是一个光说不做的人。

到了下一站,一个年轻人上了车。他穿着一件厚重的蓝夹克,脖子上还围着一条围巾,灰色的羊毛帽罩住了耳朵。一根线在他的帽子下绕着一直到耳朵里,与一个随身听连着,他的身体随着只有他自己能听到的音乐摇摆。付过车费后,他一屁股坐在一个靠过道的座位上,正好与老妇人斜对角。

但当年轻人瞥见老妇人光着的双脚时,他身体立刻停止了晃动,一下子僵住了。他的目光从老妇人那里移到了自己的脚上,他穿着一双崭新的、昂贵的名牌运动鞋。年轻人弯下腰,开始解他的鞋带。他脱掉了他抢眼的新鞋子,又脱掉了袜子,然后在老妇人面前蹲了下来。“夫人,”他说,“我看见您没穿鞋,那就把我的鞋给您吧。”慢慢地,轻轻地,他双手抬起老妇人那长着厚茧的双脚,把自己的鞋袜给老妇人穿上。老妇人使劲地点点头表示感谢。

汽车到了下一站。年轻人下了车,光着脚走在雪地里。乘客都涌到窗前,看着他光脚艰难地在雪地里走远。

“他是谁?”一个人问道。

“他一定是一位先知。”一个人说。“他一定是圣人。”另一个人说。“他一定是位天使。”又有一个人说……

但那个指过老妇人的小男孩说:“不,妈妈,我看得很清楚,他只是一个普通人。”

1.根据文意,完成下列问题。

(1)概括本文的主题。

答:                                                                                

(2)分析作品中的“年轻人”的形象及其作用。

答:                                                                                

答案  (1)讴歌善良,呼唤爱心。(2)年轻人是一个热情相助他人且具有善良心、同情心的人。作者是把他热情相助老妇人与众人对老妇人的冷漠甚至反感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作品的主题得到升华。

2.文章结尾小男孩说:“不,妈妈,我看得很清楚,他只是一个普通人。”请结合文意回答下面的问题。

(1)分析作者借小男孩的这句话表达了哪几层含意。

答:                                                                                

(2)作者塑造小男孩这一形象的作用是什么?

答:                                                                                

答案  (1)这句话表明了年轻人对一个陌生人的同情与帮助,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去做的,也表现了作者对年轻人的肯定,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人们都应该付出爱心的呼唤。(2)作者通过小男孩的诚实、善良的形象,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3.文章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请联系全文,说说这样的构思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  这一环境烘托了“老妇人”赤脚在雪中行走的艰难,同时也渲染了凄凉的氛围,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4.这篇小说语言质朴、直白、沉稳,请结合全文,选择其中的一个片段作语言表现艺术上的分析。

答:                                                                                

答案  略。

二、阅读下文,完成58题。

妈妈的秘密

      ——[日本]赤川次郎

千万不能让丈夫知道。

绫子拿着那个小包,站在桥上。夜深人静,河水在黑暗中悄无声息地流淌着,它能带走这秘密吧。

小包飞快落入河中。回家吧,明天丈夫住院,得起个大早呢。

绫子疾步往回走,轻轻打开后门,穿过厨房,溜近卧室——丈夫站在那里!丈夫满脸愤怒。

“上哪儿去了?”“这……”“哼,是把见不得人的东西扔到河里了吧!”丈夫真的动了气,绫子的脸也变白了。

“扔了什么东西,说!”

绫子忍不住反问一句:“你怀疑什么?”

“我替你说了吧——是北山的信!”

绫子睁大了眼睛,接着,慢慢将视线移至脚下。

“跟那家伙勾搭上啦!”“啪”,一记沉重的耳光。绫子头晕目眩,一头栽倒在床上。好不容易抬起头时,女儿有纪子正怯生生地站在床头边,黑黑的瞳仁里充满了恐惧和疑惑。

“我到底是谁的孩子?”有纪子问,“是爸爸的,还是叫北山的那个人的?”

“你为什么问这个?”

“想知道。”

良久,绫子没有做声。微风吹拂着她那业已大部分变白的头发。

“好,”绫子终于开了口,“那就告诉你吧。”

“和我结婚前,你爸爸爱着一个人……”

她叫晶美,并不出众,在中学比他低一个年级。当时很迷恋他的绫子,偏偏和晶美又是最好的朋友。不过,这两个女孩儿那时都还不到敢向异性吐露爱心的年龄,因此也就没有发生什么争“郎”大战。论家庭背景,绫子占上风,晶美死了父亲,与母亲二人相依为命,度日艰难,她自然穿不起绫子身上的漂亮衣服,也不善于玩耍。不过,绫子知道,晶美特有的那种清纯、温柔和娴静是谁也学不到手的。

那件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暑假。

晶美突然跑到了绫子家,他正巧也在。紧追而至的是一群恶煞似的男仆,他们的主人是当地的首富,晶美的母亲在那家干活。

“让那个女孩儿滚出来!”男仆们叫嚣说,他们小姐放在梳妆台上的宝石不见了,晶美当时正进府找她母亲,偷宝石者必是晶美无疑……他发怒了,让晶美躲进里屋,他转身直奔门口,跟男仆们大吵起来。

大概是被他那不要命的样子吓住了,男仆们嘟嘟囔囔着回去了。本来他们也没有充分的证据。

他走向面色惨白、颤抖不已的晶美,温柔地拉起她的手……然而,那件事并未结束。暑假期间,晶美偷宝石的传言飞遍整个镇子。新学期开始后,没一个人愿意跟她说话。她母亲也失去了工作,娘儿俩的日子更难过了。他则明确地爱起了晶美。那不是出于怜悯或同情,而是纯粹发自内心深处的诚挚之情。绫子一如既往地关心着晶美,同时暗暗在心里发誓,委屈自己,成全他们。

然而,单靠一个学生的爱情,是无法支撑母女俩的生计的。这件事终于打上了一个句号——晚秋的一个黄昏,晶美和她母亲一同投河自尽了。

“后来,你爸爸倒插门到了咱们家,再后来,就有了你,”绫子停顿了一下,“不过,你爸爸在心里一直思念着晶美。我只是他的妻子,晶美才是他的恋人。而且只有她一个……”有纪子长长地叹了口气。

“可这与你扔到河里的东西有什么关系呢?”

“我打扫里屋的时候,发现了塞在天棚上的宝石,就把它偷偷扔进了河里。”

“是,是这样……”有纪子几乎喘不过气来。

“晶美被人追到咱们家,趁你爸爸跟人吵架的当儿,踩着板凳,把宝石塞到了天棚里。”

“那你为什么不告诉爸爸呢?”绫子莞尔一笑:“我那时已经得知,晶美的不幸使你爸爸在身心方面所受的沉重打击和极度悲痛该有多大。对你爸爸来说,晶美是完美无缺的女性偶像。如果告诉他真实情况,你想会发生什么事儿。”“妈妈!”有纪子紧紧地抱住了母亲。“你才是最爱爸爸的人啊。”

绫子的脸微微发红。

5.妈妈的“秘密”是什么?

答:                                                                                

答案  ①妈妈发现晶美真的偷了宝石,妈妈把宝石扔进了河里。②妈妈对爸爸几十年如一日的深埋在心中只求奉献不求回报的爱。

6.文中提到女儿“充满了疑惑”,请从文中找出女儿有哪些疑惑?

答:                                                                                

答案  ①自己的身世之谜。②妈妈扔了什么东西。③妈妈为什么要扔宝石。④妈妈为什么不将秘密告诉爸爸。(意思对即可)

7.本文在情节构思上颇有独到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小说先设置悬念,制造一个妈妈的秘密,然后丈夫动气,女儿追问,层层推进,而揭秘又必须回到过去的岁月。于是小说自然巧妙地用插叙的方法让时光倒流,回到青春的岁月,展开丰富复杂的感情纠葛。最后又出人意料地揭示出宝石的秘密,让读者在“欧·亨利式”的结尾中顿悟、体会、感受妈妈的秘密。这样,整个故事情节集中紧凑,让读者一气读完,荡气回肠,感受到巨大的艺术冲击力。

8.请概括本文主人公的形象,并谈谈你对这一形象的看法。

答:                                                                                

答案  妈妈是一位善良、宽容、忍辱负重、先人后己、具有仁爱之心的东方女性形象。

24练  小说阅读(三)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索 当

——聂鑫森

德义当铺的掌柜钱钦其,在热气腾腾的池子里泡好了澡,披着浴衣,消消停停回到雅间的卧榻上时,突然发现旁边的卧榻上已经躺好了又干又瘦的老人乌六爷。乌六爷正眯缝着一双小眼打量着他。

雅间里燃着炭盆火,把料峭的春寒逼到屋外去了,空气变得热辣辣的。钱钦其兀地有了一种屈辱感,这乌六爷不过是一间杂货店的伙计,他怎么够格上这种高档的澡堂子来?何况,平日弓腰驼背,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一副病病歪歪的样子。钱钦其鼻子“哼”了一声,正欲别过脸去,乌六爷说话了:“钱掌柜,幸会,幸会。”

钱钦其只好打起精神,应付道:“乌六爷,原来是你啊,难得难得!这一块大洋一次的澡,你真舍得。”

“我哪里舍得这个钱,有人请我洗洗而已。”说毕,乌六爷坐起身子,上身也没有披个衣衫,两边的肋骨隔着一层皮鼓凸出来,一副穷相!钱钦其也坐了起来,他觉得调侃这个乌六爷,也是一种乐趣,反正夜来无事,外面又下起了大雨。

堂倌进来了,问有什么要吩咐的。

乌六爷说:“来一壶龙井茶,我做东请钱掌柜品茶聊天。”

居然又让乌六爷抢了风头,难道我钱钦其少了这几个钱?

乌六爷说:“之所以我做东,是因为你是湘潭县里的大人物,我们难得有照拂你的机会。”

钱钦其嗬嗬地笑了。他觉得这个干瘦的乌六爷很知趣,讲起话来让人舒服。

一壶龙井茶,两只细瓷茶皿,由堂倌送上来,并殷勤地斟上了茶。

乌六爷问:“多少钱?”

“二十个铜子。”

乌六爷遂从放在旁边的衣褂里,掏出一把铜子放在卧榻上,然后,用两个手指夹起两个铜子,轻轻一扭,铜钱便成半个圆筒状。

“两个,四个,六个……”

二十个铜子,成了十个半圆筒。

钱钦其一惊,这指力可了不得。

堂倌说:“这……六爷,柜上不好收这样的钱啊。”

乌六爷一笑,拿起铜钱放在掌心,轻轻一压,便恢复原态。

堂倌说:“谢六爷啦。”拿起钱便走了。

钱钦其呆望着乌六爷的手指肚,状如盘珠,这功夫不是一年二年练得出来的。

“钱掌柜,来,喝茶。”

“好,喝茶。”

“钱掌柜,有一事请教,你的当铺怎么一连几天都关着门?”

“正在盘底哩,过两天就开门了。”

“你钱掌柜当家已经二十多年了,好像从没有关门盘底的事啊。假如这几天有到期的当票要赎当,过了这几天,不是成了‘死当’了吗?成了‘死当’就赎不出了。好主意,钱掌柜生财有道!”

钱钦其红了脸,说:“没有的事,没有的事。”

乌六爷说:“我听我的掌柜说,三个月前他到贵铺当了一只祖传的盘龙镂空玉雕,这东西我见过,是汉代的东西,价值上万元光洋,当的时候你只给他一千元。当期为三个月,这两天就要到期了,可你的当铺却关门盘底,还不是活活地要夺人宝物吗?他一个读书人,也是百般无奈,才开了这家小杂货店,本小利微,糊口而已。”

说毕,乌六爷随手抓起一个铜钱,甩过去,把一只飞蛾钉在对面的墙上,铜钱嵌入墙中有半寸来深。“这飞蛾真是讨厌。”

钱钦其脸都白了。

又喝了一阵茶,钱钦其说:“六爷,赏个脸,我请你到街头的王家酒楼喝酒,如何?”

“愿意奉陪。”

“我有洋车在门外等。你穿着布鞋,路上到处是水,如何去?”

“你先去,我随后就来。”

当钱钦其坐洋车到达王家酒楼时,乌六爷早已端坐在八仙桌旁边了,脚上的布鞋,无半点泥水痕迹。

钱钦其想:他是怎么来的?

钱钦其喊道:“上上等好酒菜来!”

又讨好地说:“六爷,明日当铺一早开门。”

1.乌六爷采用了怎样的方式为主人索当?

答:                                                                                

答案  ①选择恰当的地点;②“文”的方式——一针见血地谴责;③“武”的方式——显露高强的武功威慑:手指夹铜钱显示指力,铜钱打飞蛾嵌入墙里显示腕力,不坐轿却干鞋先到显示脚力。

2.第二段对乌六爷的外貌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答案  ①外表的羸弱和后文武功的高强形成鲜明的对比;②欲扬先抑,突出乌六爷武功的高强。

3.钱钦其是个什么样的人?试举例说明。

答:                                                                                

答案  钱钦其是德义当铺的掌柜。此人是一个贪婪、见利忘义、欺弱怕强的小人。他贪婪,见利忘义:当东西的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他一看有利可图,便昧着良心在当期将满的那几天做盘底想让当票成“死当”。他欺弱怕强,小人嘴脸十足:对地位低下、外表羸弱的乌六爷,他先是鄙视嘲讽,可当他见到乌六爷的功力,马上讨好巴结,小人嘴脸,媚味十足。

4.这篇小说的高潮部分,自“ ”起,至“ ”结束。说说你为什么要把这一部分内容看作本文的高潮部分。

答:                                                                                

答案  钱钦其呆望着乌六爷的手指肚钱钦其脸都白了所谓高潮,是指故事情节发展到矛盾斗争的最高点,即将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那一瞬间。故事的矛盾主要表现在钱钦其企图昧着良心“夺人宝物”,而乌六爷受人之托要求钱钦其诚信做人,兑现承诺。故事发展到这里,钱钦其已经胆寒,不敢耍赖皮,矛盾即将解决,但是尚未解决,所以此处是高潮部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58题。

     ——汤学春

徒儿功成,拜别师父下山。

师父送至山门。

风雨凄迷,山色空濛。

山风拂动师父银髯,撩起师父衣带。徒儿走了,就如山间一片飘零的黄叶。

这是师父最后一个徒儿,师父再也不会收徒了。师父潜心武功绝技“天罡刀法”的修炼,终生不娶,因而没有子嗣,以后就只有师父一个人孤守寒山了。这也是师父一生中最疼爱的一个徒儿,聪明好学,伶俐精明,平日饮食起居待师父如同亲父。师父于是把毕生心血都传给了他。此时此刻,师父望着徒儿踽踽独行的背影,心想以后他立足江湖,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因而孤寒凄苦的同时,心中也就有了欣慰。

可是,就在这时候,徒儿回首了。

师父一怔。

徒儿不该回首,这是武林中的规矩。徒儿回首意味着他对师父还有所求。可是,这位风烛残年的师父已经一无所有了。

是师徒情分实在难分难舍吗?

师父想到这层,心中不快:似这等儿女情长,今后怎成得大器?却又一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何况自己待他如同亲生,这孩子怎能丢舍得下也是人之常情。这么想着,又见那凄迷冷雨,徒儿可还是光着个脑袋呢!于是一阵心痛,慌忙回身找了把雨伞,给徒儿送去。

徒儿在前面断崖边的青石板小道上跪下了。

师父热泪盈眶,慌忙上前伸出双手,欲将徒儿扶起。

却是扶不起。

师父愕然。

一会儿心里明白了,师父好容易冷静下来,说:“天罡刀法乃我平生绝技,于今你已经得到了,可以无敌于天下了,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徒儿拜磕在地,说:“师父曾教我,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相生,徒儿想这天罡刀法总有解法,望师父教我。”

师父说:“刀法乃精、气、神所致,实在五行之外。”

“谢师父。”徒儿起来,拱手。然后背转身去,却是不走。横在小道上,如一截树桩。

“师父,天罡刀法就算无敌于天下,若是师父另传他人,徒儿与他也只是个平手。”

师父长叹,说:“为师已是风烛残年,你是我最后一个徒弟,这话可不是今天说的呵!”

“别怨徒儿放心不下。”徒儿说着,别过脸拿眼睛向小道一边的断崖斜斜,“师父从这儿跳下去,就算说了真话。”

断崖万丈,但见崖边烟缭雾绕。

师父心中打个寒噤,随即哈哈大笑。

师父说:“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

徒儿想,他的刀法已经炉火纯青,这一点他自己心里绝对有把握;师父笑,说明这刀法果然有解。

“求师父指点。”徒儿又跪下了。

师父把撑着的伞收拢,说:“何必如此多礼,起来吧。”

待徒儿起来,师父将那伞伸到他面前说:“你未必一刀能断得了它。”

徒儿知道江湖上有以伞为兵器的,并且巧藏机关,暗器伤人煞是厉害。但是师父所用兵器虽多,唯独没用过伞;况且,这把普通的竹骨纸伞,还是他自己给师父买的,就在附近小镇上一家伞铺里买的。难道师父有什么神功一下子将它变成了铜筋铁骨?即使是铜筋铁骨,他的天罡刀法只要斜削下去也能将它削为两段。

徒儿于是想:好吧,就削了这伞,看你老东西还有什么说的!想罢,抽出刀来,运足平生功力,斜着照准那伞,一刀挥去。

这自然是一把极普通的伞,哪里需要许多功力。一刀下去,纸伞顿时骨散筋飞,老师父手里握着的只是一把竹柄。然而说时迟那时快,就在徒儿用力躬身的一瞬,师父的竹柄也就从他的后脑直穿咽喉,把他钉在了青石板上。

山雨凄迷,山风如诉。

师父老泪纵横,一声长啸,扑下山崖。                                      (选自《小小说十年宝典》)

1.“风雨凄迷,山色空濛”,写景简洁,试分析这一句写景的作用。

答:                                                                                

答案  “风雨凄迷,山色空濛”为作品定下了悲剧的基调,预示了作品情节的扑朔迷离,也为师父雨中送伞埋下了伏笔。

2.说说“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这句话的含意。

答:                                                                                

答案  ①真的没有学到家。只学到了用刀之法,却没有学到为人之道;不懂得学艺先学做人的道理,更不懂得“刀法乃精、气、神所致”的武术真谛。②担心。因为徒儿重艺轻德,这样不仅不能修得真功夫,甚至还会成为武林祸害,所以担心。因而师父已在心中决定要惩治徒儿,这样说,为把伞变成武器作准备。小说也正是以此引出“削伞”的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悲剧结局的。

3.谈谈“伞”在文中的含意,并分析以“伞”为题的作用。

答:                                                                                

答案  ①伞,凝结了师徒之情。②伞,又终结了师徒之义。③一把普通的伞,在师父手中,能轻易化作一个致人毙命的利器,体现了师傅所说的“刀法乃精、气、神所致”,变化随心的刀法真谛。④结尾处的这场较量,其实已是人格武品的较量,通过师徒对伞的处理,高下已分。⑤伞为行文线索。⑥以小见大,深化主题。

4.这篇小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  ①学艺要先学做人。徒儿成功,便要过河拆桥,算计师父,岂料师父更有一手,将徒儿击毙,这就是高低之分。一个徒儿,只学武功,无武德可言,此人必败。学武功,首先要学会做人。历史上功成身败的例子还少吗?现代社会,只重技能,不重人品,亦难立足。

②教徒应先教做人。老师父功深德高,但教徒不力,使徒儿学了武艺却没有修得武德,也没有领会刀法真谛,被迫要亲手将爱徒击毙,这是为师的失败。现代教育同样要警惕只教书不育人的错误倾向。

③哲学人格大于武功。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处处散发着中国文化的芬芳。中国武术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击敌和自卫,更含深刻的哲理和人生哲学。学中国武术岂能只学会令人眼花缭乱的刀光剑影?只有哲理和武功结合,学武功和学做人并重,才能学到真功夫,才能达到高境界。

④人不能失其本心。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忘恩负义,没有“感恩”之心的人,往往会失其本心,疯狂追名逐利,结果没有几个不身败名裂的。

 

外国小说阅读理解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

过河拆桥

              ——[阿根廷]博尔赫斯

   圣地亚哥的一个教长想学巫术,他经过多方打听,知道了离此不远的特莱多市的巫师堂伊南是个高手,就上门求教。
  他找到堂伊南家时,正是中午,这位巫师热情地请他吃饭,饭后又为他倒上了难得喝到的法国咖啡。教长这才得到机会,说明了来意。堂伊南站起来走了几步,说,我不收弟子。教长很执着,再三要求。堂伊南说,我已看出你将会有远大前程,但教你巫术以后,我怕你会过河拆桥,忘恩负义,所以不能教你。教长忙起誓,那是不可能的事,假如我真的发达了,我一定会报答你,上帝可以作证。堂伊南听他说得很有诚意,就相信了他。

堂伊南先叫来女仆,吩咐她晚饭准备烤乳鸽,但别忙着烤,等他发话时再烤。然后他掀开房中的一块大铁板,示意教长跟来,他们就顺着石板梯子下去,堂伊南解释说学巫术最怕有人打扰,所以要找一个僻静的地方。石梯很长,走了约有十分钟才到了尽头,来到了一间放着各种巫术器具的实验室,教长觉得他们似乎已经来到了地底深处。

堂伊南拿来一些巫书,正要给他讲解,有两个牧师匆匆而来给教长送一封信,信上说他那个当地区主教的叔叔病危,要他赶回去见最后一面。教长急得像热窝上的蚂蚁,不知怎么办才好。最后他还是不愿放弃学巫术的机会,就写了封回信表示慰问,让来人带给主教。两天后,几个着丧服的人来了,说主教已经病故,正在选继承人,而教长也有中选的希望,还说教长不必赶着回去,因为他本人不在场被选中则更加说明他是深孚众望。

果然十天后,两个衣着华丽的牧师来了,一见面就匍匐在地,吻他的手,称他主教大人。堂伊南也是喜出望外,一边向他祝贺一边为自己的儿子谋求空出的教长职位,主教对他说,教长的位置已经留给了主教的弟弟,不过可以另给好处,提出三人一起去圣地亚哥。

三人到圣地亚哥上任。六个月后,教皇派使者来宣旨,任命他为洛萨大主教。堂伊南忙请求把空出的主教位置给自己的儿子。大主教说这个位置已给了自己的叔父,不过可以另给他好处,提出三人一起去托洛萨,堂伊南只得同意。

两年后,教皇又任命他为红衣主教,堂伊南立刻提醒他以前作出的承诺,并为自己的儿子请求那个空出的大主教职位。红衣主教说这个位置已经留给了自己的舅舅,不过可以另给他好处,提出三人一起去罗马,堂伊南无法可想只得同意。他们到了罗马受到了隆重接待,还举行了弥撒和游行。
    四年后教皇逝世,红衣大主教被选为教皇。堂伊南听到这个消息,又一次找到教皇,他吻了教皇陛下的脚,提醒他以前的承诺,为自己的儿子请求红衣主教的职位。教皇闻言大怒,让手下把他投入监狱,说他一个小小的巫师竟敢要挟教皇。可怜的堂伊南连连认错,请求宽恕,并说自己与儿子这一辈子都在外荒废了,现在只好准备回老家,因路途遥远,请教皇给一点路上吃的东西,教皇不予理睬。于是堂伊南站了起来,在教皇鸦雀无声的森严的大堂上,旁若无人地大声说道:“那我只得吃我为今晚准备的烤乳鸽了。”

女仆应声出来开始烤乳鸽。教皇这才发现自己实际上还在特莱多的一个地下室里,只是圣地亚哥的一个小小教长。他为自己的食言而羞红了脸,结结巴巴不知说什么好。堂伊南不再请他吃烤乳鸽,只是客客气气地把他送出了地下室。

1. 试分析第二段“我怕你会过河拆桥,忘恩负义,所以不能教你”这句话在小说中的作用。(3分)

 

 

2. 博尔赫斯的小说情节充满“想像力”,请对该小说的情节加以简析。(4分) 

 

 

 

3.小说富有“想象力”的虚构情节与中国的哪个故事非常相像?通过这一虚构的情节它们所表现的主旨有何不同?请加以简析。(4分) 

 

 

 

4.有的译者将这篇小说的标题译为“向后靠的巫师”,你认为哪一个更好?请说明理由。(5分) 

 

 

 

5.结合作品内容,赏析文中教长的形象。(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20分) 

                                                                    黑羊

             ——[意大利] 卡尔维诺

从前有个国家,里面人人是贼。

一到傍晚,他们手持万能钥匙和遮光灯笼出门,走到邻居家里行窃。破晓时分,他们提着偷来的东西回到家里,总能发现自己家也失窃了。

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那里偷东西,别人又再从别人那里偷,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去第一个窃贼家行窃。该国贸易也就不可避免地是买方和卖方的双向欺骗。政府是个向臣民行窃的犯罪机构,而臣民也仅对欺骗政府感兴趣。所以日子倒也平稳,没有富人和穷人。

有一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知道——总之是有个诚实人到了该地定居。到晚上,他没有携袋提灯地出门,却呆在家里抽烟读小说。

贼来了,见灯亮着,就没进去。

这样持续了有一段时间。后来他们感到有必要向他挑明一下,纵使他想什么都不做地过日子,可他没理由妨碍别人做事。他天天晚上呆在家里,这就意味着有一户人家第二天没了口粮。

诚实人感到他无力反抗这样的逻辑。从此他也像他们一样,晚上出门,次日早晨回家,但他不行窃。他是诚实的。对此,你是无能为力的。他走到远处的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每次回家,他都会发现家里失窃了。

不到一星期,诚实人就发现自己已经一文不名了;他家徒四壁,没任何东西可吃。但这不能算不了什么,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错;不,问题是他的行为使其他人很不安。因为他让别人偷走了他的一切却不从别人那儿偷任何东西;这样总有人在黎明回家时,发现家里没被动过——那本该是由诚实人进去行窃的。不久以后,那些没有被偷过的人家发现他们比人家就富了,就不想再行窃了。更糟的是,那些跑到诚实人家里去行窃的人,总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因此他们就变穷了。

同时,富起来的那些人和诚实人一样,养成了晚上去桥上的习惯,他们也看河水打桥下流过。这样,事态就更混乱了,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在变富,也有更多的人在变穷。

现在,那些富人发现,如果他们天天去桥上,他们很快也会变穷的。他们就想:“我们雇那些穷的去替我们行窃吧。”他们签下合同,敲定了工资和如何分成。自然,他们依然是贼,依然互相欺骗。但形势表明,富人是越来越富,穷人是越来越穷。

有些人富裕得已经根本无须亲自行窃或雇人行窃就可保持富有。但一旦他们停止行窃的话,他们就会变穷,因为穷人会偷他们。因此他们又雇了穷人中的最穷者来帮助他们看守财富,以免遭穷人行窃,这就意味着要建立警察局和监狱。

因此,在那诚实人出现后没几年,人们就不再谈什么偷盗或被偷盗了,而只说穷人和富人;但他们个个都还是贼。

唯一诚实的只有开头的那个人,但他不久便死了,饿死的。

6.文中有两处“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的描写,诚实人和富人“看河水”的原因及他们的心理状态有何不同?(4分)

 

 

7.诚实人的品性中除了诚实,还有什么特点?作者主要采用哪种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3分) 

 

 

 

8.“黑羊”用英语说就是“blacksheep”,意为“败家子,败类,害群之马”,这篇文章中的“黑羊”指谁?为什么要以“黑羊”为题?(4分) 

 

 

 

9.就小说创作“虚构”与“真实”的关系,结合这篇小说,谈谈你的看法。(4分) 

 

 

 

10.这是一篇寓言式的小说,你认为它的寓意是什么?请写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5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一小时的故事

              ——凯特·肖班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而啜泣一两声。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⑥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⑦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⑧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

⑨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⑩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注】凯特?肖班(Kate Chopin,1851-1904)生活在19 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11.指出第四自然段中景物描写采用的技巧,并简析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12.划线句“当暴风雨般的哀伤逐渐减弱时”中,用“暴风雨”来修饰“哀伤”有什么好处?(3分) 

 

 

 

13.布兰特雷·马拉德的形象着墨不多,但给人印象深刻,请简要分析这一形象。(3分) 

 

 

 

14.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小时内,“门”和“窗”在小说中多次被提及,请结合文意指出这两个意象的含义及作用。(4分) 

 

 

 

15.《一小时的故事》一经发表,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成为议论的焦点。有人指责,有人赞赏,众说纷纭。你持怎样的观点,请作简要分析。(6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20分) 

 

母亲的来信

            ——[苏]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美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那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恩佐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文卡自然是知道的。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l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江苏文艺出版社《微型小说选》,杨实译)

 16.请用简明的词语概括文卡这一人物形象特点。(2分)

 

 

 17.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4分) 

 

 

 

 18.作者在文中安排文卡路遇家乡熟人这一情节,其用意是什么?(4分) 

 

 

 

 19.请简要赏析“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这一结尾的精妙之处。(4分) 

 

20.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母亲”,也有人认为是儿子文卡,你的看法是什么?试

结合文本加以探讨说明。(6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5题。(20分) 

                                                                   雪 夜 

      ——[日]星新一

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 “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21.小说用很大的篇幅写房主人夫妇俩烤火时的一番对话,有什么特别的意味?(3分)

 

 

22.儿子早在数年前就死了,“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为什么?(3分) 

 

 

 

23.小说多处描写冬夜的雪花,分别有什么作用?请任选文中的两处例子加以分析。(4分) 

 

 

 

24.日本作家星新一是位有着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这篇小说的情节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试简要阐述小说中悬念手法的运用。(4分) 

 

 

 

25.“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它有许多种解”,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探究这篇小说主题的多种可能性。(6分) 

 

 

【外国小说阅读理解训练参考答案】

1. ①小说围绕这句话展开想像,推动了情节发展。②通过梦的考验,证明教长是一个忘恩负义之徒,点化了人物性格。③与最后一段形成首尾照应,使小说结构严谨。

2.作家将复杂多变的故事浓缩在一个梦里。在梦中,教长连升三级,由教长升为主教,由主教而升为红衣大主教,由红衣大主教再升为教皇,三次拒绝了巫师为儿子的求职。梦的设置使其不受时间和空间顺序的约束,女仆和牧师可以在别人的梦中进进出出,“迷宫”式的地下室里离奇的情节和现实生活并置共存,亦实亦虚,亦幻亦真,引人入胜。

3.唐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南柯一梦”也可。南柯一梦表现人生虚幻无常,用以借喻世间荣华富贵不过是一场空梦而已。而《过河拆桥》则通过对教长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讽刺批判了现实中那些背信弃义忘恩负义的人,揭露了他们丑恶的灵魂。

4. “过河拆桥”这个标题更好,因为这个标题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忘恩负义的人性弱点。/“向后靠的巫师”这个标题更好,因为这个标题能具体地呈现巫师的可怜相,而且能生动地反映出正统主流的教会冲击下民间巫师的窘境。

5.①花言巧语,为达目的不顾亲情;②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背信弃义。

6.人因为无力反抗偷和被偷的荒诞逻辑,只能离开自己的家,让人偷他家的东西。“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的描写表现了他处境的尴尬和内心的无奈。⑵富起来的人学诚实人去桥上,是他们成了既得利益者之后养成的习惯,“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处境的变化和心情的愉悦。

7.⑴如执着,高洁自守,不同流合污,恪守道德准则等。⑵对比手法。如:诚实人与众人对比,可从品德的对比,力量的对比、结局的对比等角度,结合文本作分析。

8.文章中暗指诚实人,(1分)是他的另类行为改变了整个国家的状态,(1分)作者这里用的是反讽的手法,(1分)用对一个诚实的人的否定来证实社会的欺骗性。(1分)

9.示例:小说中“诚实人”的生活遭遇不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它的情节荒诞、可笑、离奇,它是“虚构”的;(1分)但它引起了我们对与之类似的社会现象诸如社会秩序、贫富现象等方面的思考,这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2分)虚构不等于生活真实,但它是一种更深刻的真实。(1分)

10.关于它的寓意,有人说是讽刺现代社会的形成过程,有人说是揭示人类种种游戏规则的荒诞和脆弱,有人说是个体的品行能改变整个局面,有人说是独善其身的人会被荒诞的社会吞噬,有人说是文明社会需要自由、公正、宽容……能紧扣文本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11.技巧:①衬托(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③多角度写景,视觉听觉嗅觉结合。

    作用:①烘托欢快、愉悦气氛。②为下文人物心情的转变作铺垫。③暗示人物获得自由的兴奋和舒适心情。(技巧与作用各写出两点发即可得满分。)

12.暴风雨表面上是形容她的哭势,非常强烈、迅猛,深层是暗示她的悲伤会如暴风雨似地来得猛去得快,是对下文人物心理转变的暗示。

13.布兰特雷·马拉德对妻子“一向含情脉脉”关心、爱护她,但是他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妻子,使其屈从,是专制、无视妻子人格的男人,他代表了男权社会的规范。

14.这里的门与窗,具有象征意义。“门”折射出女主人翁所经受的婚姻枷锁和残酷的社会现实,门内门外两重天;而“窗”反映了女主人翁渴望美好与自由的一种美好心境。“门”和“窗”,在结构上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15.可以指责也可以赞赏,两种观点均可。指责的可从道德层面考虑,赞赏的可从文章深刻地阐述了女性追求平等和自由的主题角度考虑。观点明确给1分,言之成理给3分,表达简明流畅给2分。

16.自私、怠惰、爱面子、良知未泯、不知图报(感恩)。(2分,每点1分,概括出2点即得满分)

17.(1)情感变化(关键词):热切盼望à不屑一顾(或漠然视之)(2分,每点1分)

    (2)原因:①母亲来信的重复、单调、无趣(表面原因)②文卡对母亲缺乏了解、关爱(深层原因)。(2分,每点1分)

18.(1)侧面交代母亲的生活困境;(1分)

(2)引出下文文卡计划工资用度,打算给母亲寄钱的情节;(1分)

(3)将母亲生活困难却寄钱给文卡情节与文卡生活宽裕却不愿寄钱接济母亲情节形成鲜明对比,刻画人物形象,凸显作品主题。(2分)

19.(1)情节设置出人意料:前文用不少篇幅铺陈以前母亲来信的“千篇一律”,读者以为此信亦然,然而事实却出人意料,这增强了情节的起伏性、小说的可读性(2分);

(2)内容表达含蓄隽水:故事至此戛然而止,文卡对这三卢比的纸币作何感想,作者并未交代。结尾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发人深省(2分);

(3)与文卡有余钱却不寄钱给母亲的行为构成强烈的对比,深刻地反映了两个人物不同的性格,使得人物性格的塑造更为鲜明。(2分)

(以上三点,答上两点即可得满分)

20.第一种观点:小说主人公是母亲。①(从情节设计上看)儿子收阅信件为明线,母亲写信寄信为暗线.前者的主要作用是衬托后者;②(从人物塑造上看)作品通过铺叙“母亲的来信”的内容,鲜明地刻画出一位对身在异地的儿子千般叮咛嘱咐、万般牵挂惦念的母亲形象,文中文卡的形象,主要起着反村“母亲”形象的作用;③(从主题表现上看)全文意在表现母亲对孩子的挚爱这一主题.主要情节文卡未寄卢布却收到了母亲寄来的三卢布,更表现出母亲的伟大。

第二种观点:小说主人公是文卡。①(从情节设计上看)小说以文卡收阅母亲的信件为主线,结构全篇;②(从人物塑造上看)小说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塑造文卡这一自私、怠惰的人物形象,这一人物形象比象征母爱的“母亲”形象更具有典型性;③(从主题表现上看)全文旨在批判对自己的亲人缺乏关爱乃至极度自私的文卡们,而不是歌颂母爱。

21.既表现出夫妇俩过着相依为命、恬静温馨的恩爱生活,又表现出他们对儿子的关爱与呵护,这是真挚思念之情的自然流露。(3分,其中写出“渲染家庭氛围”这一内容得1分,点到“传达一种亲情”得2分。)

22.因为儿子是他们的希望,是他们的精神支柱,这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促使他们不愿意承

认这个事实(2分),其中蕴涵着老夫妇对儿子刻骨铭心的爱(1分)。

23.①开头:“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作用:渲染特定的环境气氛,预设故事发生的背景。②陌生男子敲门之后:“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作用:推动情节的展开,也暗示小说中人物心情的变化。③结尾:“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作用:回应开头,烘托出静寂悠远的意境,也暗示出小说中主人公心情的平复。(4分,任选两处句子2分,作用2分)

24.小说设置了几处悬念:房主夫妇烤火时没有交代儿子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从楼梯上滚落下来的到底是什么;房主人反复提到儿子,但他一直没有露面。这种悬念设置,使房主夫妇挚爱儿子、思念儿子的一腔真情显得格外感人,同时也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气氛。(4分,写出其中两处悬念2分,结合内容分析作用2分,有欠缺酌扣。)

25.①从老人的对白、行为表现看,小说凸显出对至死不渝的真挚亲情的歌颂;②从陌生男子的闯入及其行为看,小说表现的是在现实社会中安全感匮乏,属于社会批判主题。③从老人异乎寻常的举动中,似乎潜藏着老人深深的内疚愧悔之意,他们似乎对儿子之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从而把笔触延伸到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原因上。(6分,本题为探究题,考生能结合小说的情节发展做出合理的解读即可)

 

 小小说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意外 

           ——乔 紫 
  汪建国驾驶的汽车在行驶到距目的地还有十三公里的地方突然熄火了。他瞅了身旁正呼呼大睡的父亲一眼,又把头探出车窗外看了看渐渐发黑的天空,便小心翼翼地试着发动了几次,但汽车只是空响就是不肯挪窝。汪建国没办法,只好寄希望于父亲,他在用手去推父亲的时候,感觉自己的手在颤颤地抖。 
  “爸,醒醒,车坏了,你醒醒……” 
  汪建国的父亲醒来的时候,听完汪建国结结巴巴的叙述,什么也没说。他伸手试着发动汽车,但车依然没动。汪建国感觉父亲用一种极其复杂的目光瞪了自己一眼,便拿着一张破席子和工具箱下了车。汪建国看见父亲把席子铺在车头下的地上,便钻了进去。之后,他便听见刺耳的金属撞击的声音从车底传出。 
  这时的汪建国觉得没什么事情可做,便将脑袋探出车窗外,观察起附近的景色来。他发觉这里似乎是个不太好的地方。一条只能并排行驶两辆汽车的柏油路直通向远方。路两旁是高而瘦的泡桐树。再往前看去,便是生长着农作物的田地,借着黄昏里太阳发出的最后一点光亮,他看见远方有几块红色的屋顶从黑压压的树丛中露出来。 
  车底下,金属与金属相碰的声音仍在继续…… 
  汪建国就是在这时看见那个白衣少女的。最先,他从反视镜里看见远远的有一个白点点在迅速地滑过来。当那白点点变大时,他便看清了那是一个骑着白色自行车的少女,汪建国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这个美丽的少女。但他知道这种可能性等于零。因为这是他第一次跟父亲跑长途,并且是第一次到这个地方来。 
  白衣少女从汪建国的汽车旁经过时,扭头看了坐在驾驶室里的汪建国一眼,那表情好像是奇怪这辆车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停在这种地方。她走过之后,遗留在空气中的香水的气味使汪建国用力地翕了几下鼻子。 
  看着白衣少女渐渐远去的背影,汪建国不禁有些怅然。他的目光被白衣少女的背影牵引着,越牵越长。接下来发生的一切令汪建国猝不及防。他看见当那少女距自己的车约两百米远的时候,从路旁的地里窜出一个人,他看见那人将少女掀下车来,往田地里拖……汪建国很快就明白了那人想干什么。他叫了声不好,手便下意识地向汽车电门的钥匙伸去,引擎轰响起来,车底下传出一声极其可怕的惨叫…… 
  “坏了。”这一句话是从汪建国的心底发出来的。 
  (选自《语文新四书》) 
  1.小说以“意外”为题,结合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小说中的“意外”事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第一段写到“他在用手去推父亲的时候,感觉自己的手在颤颤地抖”,为什么会“颤颤地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两次写到听见车底下传出刺耳的金属撞击的声音,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结尾“坏了”,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雪夜 

            ——【日】星新一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啰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惟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选自《外国小小说选》) 
  5.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有何特点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两位老人惟一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就死了,为什么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对歹徒着墨不多,然而他的“匕首”却前后出现了三次,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歹徒执意要上楼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老伴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她眼中的陌生人是怎样的形象?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运用学过的描写方法,将陌生人的形象刻画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捅马蜂窝 

                 ——冯骥才 
  爷爷的后院很小,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阴影深浓,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一只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出筷子粗肥大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蠓虫赶到蜘蛛网上去。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都比市场买来的大。这里,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 
  “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奶奶反驳道。 
  “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捅马蜂窝的强烈欲望。那多有趣!当我被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住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地摇撼两下,只听”嗵”一声,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孤注一掷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切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强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到屋里。 
  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心处肿起一个枣大的疙瘩,自己都能用眼瞧见。家里人轮番用醋、酒、黄酱、万金油和凉手巾处理,也没能使我那肿疮迅速消下来。转天请来医生,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痊愈。这一下可不轻呢!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时间,以致消肿后的几天里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在小门口等着我。 
  过了些天,惊恐稍定,我去爷爷的屋子,他不在,隔窗看见他站在当院里,摆手招呼我去,我大着胆子去了,爷爷手指窗根处叫我看,原来是我捅掉的那个蜂窝,却一只马蜂也不见了,好像一只丢弃的干枯的大莲蓬头。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我惊吓得差点叫起来,慌忙跳开。 
  “怕什么,它早死了!”爷爷说。 
  仔细瞧,噢,原来是死的。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几只黑蚂蚁在它身上爬来爬去。爷爷说:“这就是蜇你那只马蜂。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那它干嘛还要蜇我呢——它不就完了吗?”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爷爷说。 
  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低头再瞧瞧那只马蜂,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式;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死一搏,真像一个英雄……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 
  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马蜂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那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这一年,我经常站在爷爷的后院里,却始终没有等来一只马蜂。 
  转年开春,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的木窗框上,然后还在过去的旧窝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而不再来。空空又是一年。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蜂忙来忙去。在这中间,我忽然看到,一个小巧的、银灰色的蜂窝已经筑成了。 
  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8年1月) 
  9.第一段描写的“爷爷的后院”具有什么特点?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以“捅马蜂窝”为题,可文章并不是只写捅马蜂窝这一情节,请问在捅马蜂窝后还写了什么情节?这样写是不是离题?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联系全文,应怎样理解“这复仇者不顾一切而拼死的气势”中的“复仇者”?为什么说那只“蜇我”的马蜂“真像一个英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如何理解“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1.汽车在行驶到距目的地还有十三公里的地方突然熄火了;白衣少女出现后被一个人掀下车来,往田地里拖;只顾去救少女,却忘了“爸”还在车底下,就把车发动了。 
  2.第一次跟父亲跑长途就出了“意外”,怕父亲指责。 
  3.写出了汪建国内心的烦躁,也为后面专注少女而忘了车下的父亲而出意外作铺垫。 
  4.①这一声“坏了”,是对车轮之下的父亲说的——为什么我没有意识到?②是对发动的汽车说的——为什么意外发动啊。③是对刚才那个女孩说的——救不了她了。④是对自己说的——我坏事了,人没有救,又害了一个人。 
  5.选择了一个雪花飘飞的冬夜,突出了环境的静谧和温馨,同时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6.因为儿子是他们的希望,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是这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促使他们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它蕴含着老夫妇对儿子真切的感情和深深的爱。 
  7.①为了刻画陌生人凶残而丑恶的嘴脸。②他以为楼上有更贵重的东西。 
  8.要求:描写生动形象,刻画真切自然,与文章的情节相吻合。 
  9.①特点:富有生机活力,是小生命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是“我”儿时的乐园。②作用:是人物活动的场所,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为后文揭示人应该与一切有生命的事物和睦相处、“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情”的道理蓄势。 
  10.①后悔捅马蜂窝、后院又有了马蜂窝。②不离题。因为后悔捅马蜂窝、后院又有了马蜂窝是捅马蜂窝的结果和发展,没有这些情节也不能揭示文章的主题,捅马蜂窝也就是一个没有意义的行动。 
  11.①与毁了它的家、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命的马蜂。②它不顾一切,视死如归,充满激情和勇气,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死一搏而壮烈牺牲,所以说它“真像一个英雄”。 
  12.爷爷的话使“我”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为自己的行为产生沉重的罪孽感,对壮烈牺牲的小飞虫产生敬意。这是情节和感情发展的转折点。

 

 【附录】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美国小说家。出生于没落地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加拿大空军中服役,战后曾在大学肄业一年,1925年后专门从事创作。他被西方文学界视作 “现代的经典作家”。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和7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故事发生在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这部世系主要写该县及杰弗逊镇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家庭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独立战争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场人物有600多人,其中主要人物在他的不同作品中交替出现,实为一部多卷体的美国南方社会变迁的历史。其最著名的作品有描写杰弗逊镇望族康普生家庭的没落及成员的精神状态和生活遭遇的《声音与疯狂》(又译《喧哗与骚动》1929);写安斯·本德仑偕儿子运送妻子灵柩回杰弗逊安葬途中经历种种磨难的《我弥留之际》(1930);写孤儿裘·克里斯默斯在宗教和种族偏见的播弄、虐待下悲惨死去的《八月之光》(1932);写一个有罪孽的庄园主塞德潘及其子女和庄园的毁灭性结局的《押沙龙,押沙龙》(1936);写新兴资产阶级弗莱姆·斯诺普斯的冷酷无情及其必然结局的《斯诺普斯三部曲》(《村子》1940,《小镇》1957,《大宅》1959)等。

福克纳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干燥的九月
                      ——作者:[美]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  译者/陆波

       九月如血的黄昏,62个无雨日子的不幸结果;谣言、传闻,无论它们是什么,仿佛干草一般燃烧了起来。这是与米尼·库坡小姐和一个黑人有关的事。受攻击、侮辱、惊吓的,并不是他们,星期六晚上聚集在理发室里的人们。天花板的电扇使劲吹着,却没能使它冷却,浊热的空气,又吹回向他们,在变质的涂发乳和护肤液的气味反复翻腾中,他们散发出自己浑浊的气息和臭味,在仔细打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谁干也不会是威廉·莫耶斯干的,"一位理发师说。他是个中年男子,削瘦,淡黄色皮肤,一张和善的面孔。他在替顾客刮胡子,说:"我了解威廉·莫耶斯,他是个好黑人,我也了解米尼·库坡小姐。"
  "你了解她什么?"第二个理发师问。
  "她是谁?"顾客问,"一个女孩子?"
  "不,"理发师回答,"她大约四十岁,我估计。她没结过婚。那是为什么我不相信......"
  "相信。见鬼!"一个穿着汗渍斑斑的绸衫笨拙粗大的年轻人说,"你不相信白人妇女却情愿信黑鬼的话?"
  "我不信威廉·莫耶斯做了那事,"理发师说,"我了解威廉·莫耶斯。"
  "那么说可能你知道谁干了那事。也许你已经护送他逃出镇子了。你这该死的亲黑鬼的家伙。"

  "我不相信任何人做了任何事情,不相信任何事情发生过了。我给你们大伙摆摆理由:假如那些老了还没结婚的娘们没动念头,那么男人不会......"
  "你是白人的魔鬼,"顾客说。他盖了围巾的身子晃动着。年轻人跳起来。
   "你不是?"他说,"你这不是指责一位白人妇女撒谎了吗?"
  理发师随着正欠起身的顾客抬起握着的递须刀,没有理会。
  "该死的天气,"另一个说,"它足以使男人做出任何事来,即使是她。"
  没有人笑。理发师带着温和而坚定的语气说:"我不是指责哪个人哪件事。我只晓得并且你们大伙也晓得一个女人从不......"
  "你这该死的亲黑鬼的家伙!"年轻人说。
  "住嘴,布齐,"另一个说,"我们将有充足的时间了解到事实的真相。"
  "是谁?谁要了解真相?"年轻人说,"真相,见鬼!我......"
  "你是个好样的白人,"顾客说,“你不是吗?"他的胡须涂了泡沫样子象晃动的沙漠老鼠。"你告诉他们,杰克,"他对年轻人说,"如果这个镇子没有一个白人,你可以指望我,即使我不仅是个推销员甚至还是个陌生人。"
  "那是对的,小伙子,"理发师说,"首先找出事实。我了解威廉·莫耶斯。"
  "哦,天啦!"年轻人喊道,"想到镇上的一个白人......"
  "住嘴,布齐,"第二个说话人说,"我们将争取足够的时间。"
  顾客坐起来。他看着说话人,"你是想办法为一个攻击白人妇女的黑鬼开脱,还是想告诉我你是个白人并将维护她?最好你回到来的北方,南方这块儿不需要你的好意。\"
  "怎么扯到北方?"第二个说,"我生长在这个镇子里。"
  "哦,天啦!"年轻人说。他眼神紧张困惑,东瞅瞅西看看,似乎正努力想起他要说或要做的什么。他用袖子擦一把出着汗的脸,"见鬼,如果我会让一个白人妇女......"
  "你告诉他们,杰克,"货郎说,"老天在上,如果他们......"
  屏风门撞开了,一个男人站在那儿,叉着两腿,沉重的身躯一动不动。他的白衬衣领子敞开;戴了顶氈帽。他用恼怒无顾忌的目光扫了一下这群人。他的名字叫麦克菲登。他曾在法国前线带过兵,获得了勋章。
  "哼,"他说,"你们就坐在这里听凭黑崽子在约瑟佛街上强奸白人妇女?"
  布齐又跳了起来。他的绸子衬衣粘平在厚实的肩膀上,从他的腋下可以看见昏暗的半弦月儿。"那正是我要告诉他们的!那正是我......"
  "真有这事?"第三个说,"这不是她第一次受到男人的惊吓,像哈克萨说的。大约一年前不是有一个男人在厨房顶上看她脱衣裳吗?"
  "什么?"顾客说,"那是怎么回事?"理发师慢慢地把他按回椅子。他克制自己斜躺着。他的头抬起来,理发师又按了下去。
  麦克菲登盯住第三个说话人,"真有此事?它会让地狱变样?你要让黑崽子逃脱直到他真得干了这种事?"
  "那正是我要对他们说的!"布齐喊道。他不停地咒骂,既执拗又无聊。
  "喂,喂,"第四个说,"不要这么大声,嗓门不要这么大。"
  "确实\"麦克菲登说,"根本没有谈的必要。我已经说了要说的,谁支持我?"他站稳脚,目光扫视着。
  理发师按着推销员的脸,抬起递须刀,"先查明真相,小伙子们。我了解威廉·莫耶斯,不是他干的。让我们告诉治安官请求公正地处理这事。"
  麦克菲登愤怒固执的脸迅疾转向他。理发师没有理会。他们俩像不同种族的人。理发师们站在各自的躺着的顾客前,停住了手里的活。"你的意思是告诉我,"麦克菲登说,"你已经听信了一个黑鬼的却没有相信一个白人妇女的话?你该死,喜欢黑鬼......"
  第三个说话人站起来抓住麦克菲登的肩膀。他也曾当过兵。"来,来,让我们把事情弄弄清楚。哪一位了解真正的事实?"
  "见鬼!弄清楚。"麦克菲登抽出他的臂膀,"所有赞成我的人站起来;不赞成的人......"他的眼珠子骨碌碌转,伸着袖子揩把脸。
  三个人站了起来。椅子里的推销员坐起身,"这儿,"他说。从脖子上扯下围巾,"去你的破布,我赞成他。虽说我不住这,但以老天的名义发誓,如果我们的母亲、妻子和姊妹......"他抓着围巾抹了把脸然后抛到地下。站在一旁的麦克菲登咒骂着其他人。另一个人站起来走到他身边。剩下的人不自在地坐着,也不相互看。没多久一个跟一个地站起身支持他。
  理发师从地下拾起围巾,整齐地折叠着。"小伙子们,不要做那事。威廉·莫耶斯从没干过,我知道的。"
  "跟我来,"麦克菲登说。他急转身,屁股口袋露出重型自动手枪粗大的一端。他们出去了。在他们身后,屏风门撞响在死一般沉寂的空气中。
  理发师仔细而且迅速地揩拭递须刀,并放到一边。跑到后面,从墙上取下他的帽子。"我要尽可能地盯着点,"他对其他理发师说,"我不能让......"他出了门,跑起来。
  另外两个理发师跟到门口,抓住弹回的门,伸出头来望着他身后的街道。空气沉闷而凝滞,有一种金属味道沉在嗓子里。
  "他能做什么?"第一个人说。第二个在说:"老天保佑,老天保佑,"他低语着,"我会高兴威廉·莫耶斯像哈克一样,如果他惹恼了麦克菲登的话。"
  "老天保佑,老天保佑。"第二个嘟喃着。
  "你认为他真得强奸了她?"第一个说。

  她38岁或39岁。住在一幢小房子里,和她生病的母亲呆在一起,还有一位削瘦、病黄色皮肤、勤快的姨。每天上午10至11点,她会出现在门廊里,戴着顶绣边室内帽,坐秋千一直摆到中午。饭后她躺会子。等到下午凉爽了些时,穿着每个夏天都会有的三到四件薄而透明的衣裳中的一套,去镇里,和其她女士在百货店里消磨下午。在那儿,她们会把玩着商品用,冷漠而不耐烦的语气讨价还价,没有一点买的打算。
  她的日子舒服,虽算不上约瑟佛里最好的,也是足够富裕的人。她略有姿色,她的神情和服饰透出显眼的稍微憔悴的样子。年轻时她身材苗条,有些神经质,非常活泼。一段时间里她在这个镇子的社交生活中颇露风头,比如中学的聚会和教堂的社交课,那时她还是个尚无评判能力的孩子。
  后来,她发现自己正在失去往年的优势,那些曾经认为她比其他女人更显眼,声音更响亮些的人们逐渐产生出一种快感;之所以如此,男性出于势利的心理,女性出于报复的心理。那时,她的容貌开始变得憔悴。她仍携着这容貌参加在阴晦的门廊和夏天草坪上的聚会,像一个面具或一种标志,眼睛里有种难以抑制的否认事实的困惑神情。一次晚会上,她听到所有的同学都谈到一个小伙子和两个姑娘,她就不再接受邀请了。
  她眼睁睁地看着和她一起长大的女人们结了婚成了家有了孩子,但没有男人持续地拜访她,直到其他女人的孩子叫她\"阿姨\"有了几年,她们用一种愉快的口吻告诉他们米尼阿姨少女时怎样受人欢迎。不久以后,镇上开始看到她和一个银行出纳员在星期天下午一起乘车。他是个大约40岁的鳏夫,深色皮肤;总是散发出微弱的理发店或威士忌气味。他拥有镇上第一辆汽车,一辆红色的轻便小汽车。米尼有了镇上人第一次看到的驾车兜风时戴的圆帽和面纱。人们开始说:"可怜的米尼。""但她年纪这么大了,完全不需要别人操心。"其他人说。这时她正要求老同学的孩子称她"姐姐"而不是称"阿姨"。
  自从她被认为已堕入私通者行列至今已有12年了。出纳员去了梅姆菲斯银行也有八年。每个圣诞节他回来一天,在河边狩猎俱乐部度过一年一度的单身汉聚会。邻居们从他们的窗帘后能看到晚会的过程。当远道而来的圣诞日拜访者到来时他们会告诉她他的消息,他看起来气色怎样的好,他们怎样听说他在这城里发达了。他们用神秘兮兮的眼神看着她明显憔悴的脸。通常这时候,她的呼吸里散发出威士忌气味。那是一个年轻人给她的,一个冷饮小卖部的店员:"是呀。我为这老妞买的。我觉得她应该得到点乐趣。"
  她的母亲现在始终呆在她的房间里。骨瘦如柴的姨管着家务。和她的晃眼的服装相比较,她的懒散空虚的日子有着懊恼、不现实的特点。如今她只和邻居女人们晚上出去看电影。每天下午,她穿着她的新衣服其中的一套,单独上街。迟些的下午,她的年轻的\"妹妹\"们已在蹓跶。她们有好看的闪着光泽的头和纤细的姿势不一的手臂以及丰满的臀部。她们在冷饮小卖部和小伙子成双成对地紧靠一起,或发出尖叫声或格格地笑着。她走了过去,并沿着拥挤的百货商店门前走着。门口坐着的和斜倚着的男人们根本就不多看她一眼。

  理发师迅速跑到灯光稀疏的街上。沉闷的空气充满坚硬密集的悬浮颗粒。他来回车转身子,瞪大眼睛瞧。白天早已消失在尘埃的帷幕中,黑暗的广场覆盖了一层疲惫的尘土。天空像铜铃的响声一样清澈。东边低挂着一轮重新圆着的月亮。
  当他赶上他们时,麦克菲登和另个三个人正钻进停在胡同里的汽车。麦克菲登俯下他的大脑袋,在车顶下往外瞅:"改变主意了,你?"他说,"这叫什么事啊。凭老天爷名义发誓,一旦明天镇上人知道你今晚怎样说到......"
  "喂,喂,"另一个退伍军人说,"哈克萨做得对。过来,哈克,跳进来。"
   "莫耶斯从来不会做这种事,小伙子们,"理发师说,"是否有人干了,哦,你们都像我一样清楚镇子哪儿都找不到比我们要找的更好的黑人。你们知道一个女士在没有一点理由时会怎样善意考虑涉及男人的事,并且米尼小姐无论如何......"
   "是呀,是呀,"军人说,"恰好我们要去和他谈一谈,就那么回事。"
  "谈鬼!"布齐说,"当我们通过......"
  "住嘴。为上帝的缘故!"军人说,"你想要镇上每个人......"
  "我们出发,我们出发,另一辆车来了。"第二辆车尖叫着钻出扬起的尘土停在胡同口。麦克菲登发动车子领头开出去。街上灰尘弥漫如雾一般。街灯悬浮成雨雾状如同在水里。他们驶出了镇子。
  拐过右角一条留有车轮辙迹的巷子,这里那里到处都浮动着灰尘。天空下耸起黑魆魆的冰厂轮廓。黑人莫耶斯在这儿值班。"最好就停这儿,可以不?"军人说。麦克菲登没有回答。他猛地开上前去使劲一刹,车停下了,前灯照在木板墙上。
  "听着,小伙子们,"理发师说,"要是他在这,证不证实他从没干这事?不证实?假设是他,他会跑掉的。难道你们没有看到他并不跑走?"第二辆车过来停下了。麦克菲登下了车。布齐跳下跟在他后面。"听着,小伙子们,"理发师说。
  "把灯灭了!"麦克菲登说。漆黑的夜幕骤然罩下。没有一点声音。他们在持续了两个月的又干又热的灰尘中搜寻新鲜空气吸入肺里。接着传出麦克菲登和布齐窸窣的脚步声,还有片刻之后麦克菲登的低语。
  "预备!预备!"
  东方天空血色的月亮增添着白色。月亮在屋脊和银白色的悬浮灰尘上方移动,以至于他们如同呼吸在一只熔化了铅的碗里。既没有夜鸟声也没有昆虫声;没有什么响声除了他们的鼻息声和汽车熄火后收缩金属时的微弱声音。他们相互挨在一起,觉得汗出完了,再没有更多的水份出来。"老天!"一个声音说,"让我们离开这。"
  但他们没有挪动直到黑乎乎的前边隐隐约约的噪声增大了,借着沉闷的黑暗他们走上前紧张地等待。伴随着别样的声音:一次喘息,一声嘘嘘的呼气和麦克菲登压低嗓门的咒骂。他们站了一会,跑上前去。他们晃来晃去地跑,似乎正躲避着什么。"杀死他,杀死这崽子。"一个人叫起来。麦克菲登撵回他们。
  "不要在这,"他说,"把他弄进车里。""杀死他,杀死黑崽子!"这人嘟囔着。他们把黑人拖到车子边。
  理发师已等在车旁。他感觉自己在流汗。知道胃病又要犯了。
  "怎么回事,老大们?"黑人说,"我没有做什么,老天爷在上,约翰先生。"有人掏出手铐。他们折腾了一阵,黑人如根柱子挡着路一样不易降服。他给戴上了手铐;惶惑的目光从一张模糊的脸移到另一张模糊的脸。
  "谁在这,老大们?"他说着,靠上前盯着这些面孔以至于他们能感觉到他的呼吸和汗臭味。他叫出一两个名字来。"你们都以为我做了什么,约翰先生?"
  麦克菲登一把拉开车门,"进去!"他说。
  黑人不动,"你们都想把我怎么样,约翰先生?我什么都没干,白人朋友们,老大们,我什么都没干,我向天发誓。"他接着又发了一次誓。
  "进去!"麦克菲登说。他揍黑人。其他人的呼吸发出干燥的嘘嘘声,拳头随意地打向他。他拼命招架着并咒骂他们。他的戴了镣铐的手挥向他们的脸,砸破了理发师的嘴。理发师也揍他。"把他弄进这儿,"麦克菲登说。他们推他。他停止抵抗上了车,像其他人一样坐到位子上。他坐在理发师和军人之间;缩起手脚免得碰到他们。他的眼睛仓徨地从一张脸看到另一张脸。布齐站在脚踏板上。车子开了起来。理发师用手帕抚拭着嘴唇。
  "怎么了,哈克?"军人说。
  "没啥,"理发师说。他们又上了公路并离开镇子。第二辆车落在灰尘的后面。他们继续开着,并加速。最后一幢房子也甩在后面。
  "老天真倒霉,他好臭!"军人说。
  "很快就没事的,"坐在前面麦克菲登旁的推销员说。脚踏板上的布齐咒骂着扑面而来的热浪。理发师忽然朝前俯过身子碰碰麦克菲登的手臂。
  "让我出去,约翰。"他说。
  "跳出去,亲黑人的家伙,"麦克菲登脑袋一动不动地说。他加速驾驶着。他们后面的第二辆车模糊一团的灯光闪烁在灰尘里。现在麦克菲登拐进了一条小路,这儿有车辙印但荒芜了。它通向一个废弃的砖窑,那儿一堆堆淡红色的土和许多长满杂草藤蔓簇拥着深不可测的大缸状窑体。这儿曾被用作牧场,直到一天主人丢了一头骡子。他用根长杆子在窑里小心搜寻,却没有办法抵达底部。
  "约翰,"理发师说。
  "跳出去,想出去的话,"麦克菲登说着,沿车辙印让车子飞快地跑着。理发师旁的黑人说:
  "享利先生。"
  理发师身子前倾地坐着。路上狭长的坑洼使车起伏。他们颠簸像一个熄了火的炉子的爆炸,虽然凉爽些,却几乎死了。汽车从一条车辙印到另一条车辙印不停地抖动。
  "享利先生,"黑人说。
  理发师开始恼怒地用力拉门。"注意,那儿!"军人说。但理发师已踢开了门踩在脚踏板上跳出去。军人俯身上前要抓黑人,但他已跳出去了。汽车继续跑没有减速。
  惯力扔出他滚过布满灰尘的杂草摔进一个坑里。灰尘弥溅到他身上,伴着脆细草茎稀疏有力的噼啪声躺倒在地; 喘不过气来并想呕。第二辆车经过消失在远处。他站起,瘸着走到路上,朝着镇子方向走,边用手拍打着衣裳。月亮更高了,远远地清晰地挂在尘雾的上方。不太久的时间,透过尘土看得见镇子灯光的闪烁。他走着,瘸着。他听到汽车声,身后尘雾中灯光愈来愈亮。他离开路蹲伏在草丛里直到车子走远了。麦克菲登的车最后过来,里面坐着四个人,布齐已不在脚踏板上。
  车子继续跑着,尘土吞没了他们,车灯的光线和车声消失了。灰尘厚厚地扬起很高,不久又薄薄地成了尘雾状。理发师爬回路上瘸着走向镇子。

  星期六晚上她正穿衣服准备吃晚饭,觉得自己发烧了,她的手在铜丝钩和眼儿上颤抖,眼睛有种热病的症状;梳子下的头发起伏扭转、脆而有声。她还在穿衣,朋友拜访她并坐下;这时她正在穿最薄而透明的内衣和长袜以及一套新夏装。"你觉得走出去很刺激?"她们说。她们的眼睛亮亮的,偶尔掠过一丝阴翳。"等你从这次惊吓恢复过来了,你应该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所有细节。"
  树叶的浓荫里,她们走向广场时,她开始深呼吸,如一个游泳者预备潜水,直到她停止颤抖。由于太热和便于她排遣焦虑,她们四个慢慢地走。当她们接近广场时,她又开始颤抖,头仰起,两手攥住自己的裤子,嘴里喃喃自语,眼睛里现出热病的烁烁的光。
  她们进了广场。她在人群中,新衣裳里的身子虚弱,颤抖得更厉害。她走得越来越慢,如小孩子吃冰淇淋,头仰起;憔悴的脸上一双灼红的眼睛。经过旅馆,经过坐在椅子上没穿外套的推销员,沿着马路镶边石踱着。她环顾四周:"那就是这人,看见了?中间那个穿粉红衣裳的人。""那是她?他们和黑鬼一起做什么?他们......?""的确,他是好人。""好人,他是吗?""是呀,他外出旅行了。"商店前,年轻男子斜倚在门口歪戴着帽子,他们的目光跟随着正经过的她的摆动的臀部和大腿。
  她们继续走,经过举起帽子的绅士们,经过突然停住的谦恭小心的说话声。\"你看见了?\"朋友们说。他们的声音响起来像长长的游移不定的惊喜的嘘叹。"在广场上没有一个黑人,没有一个。"
  她们来到电影院,它像一个小巧的仙境,厅廊亮着灯,画了诱人和漂亮的变异生活的彩色石版画。她的嘴唇开始有刺痛的滋味。黑暗里电影开始放映就好了,她能克制住笑,不,这样笑不会收住得那么快、那么自如。面对转过来的脸和稍微惊愕的低语赶紧收住笑。他们走到惯常坐的位子坐下。借着银白色灯光她能看清座位间的通道,年轻男女走进来成双成对地坐下。
  灯光倏地灭了。屏幕现出银色的光,不一会画面开始展开,有美丽有同情也有悲哀。当青年男女正走进来时,昏暗中散发出香气并吹出嘶嘶的尖叫。优美而时髦的成对的黑色背影轮廓,他们中间有苗条身材,笨拙的有孕的身体,很有魅力的青春。同时他们的远处银色的梦在深入,不可避免地继续下去着。她开始笑,努力压制住笑,却弄出更大的笑声。许多头往后转。她仍在笑。她的朋友搀起她往外走。她站在马路边,笑声更响,听起来刺耳;直到计程车过来,她们扶她进去。
  她们脱去粉红色夏装和薄而透明的内衣以及袜子,把她放到床上。敲来冰块敷在太阳穴上,并叫来医生。他难以找到病因,于是她们服侍她平息住突然的大叫,更换冰块,开电扇吹她。新冰块很冰凉,她停止了笑,安静地躺一会,呻吟一下子。不久又大笑,并且声音尖锐刺耳。
  "嘘--!嘘--!"她们说。更换冰袋的冰块,抚平她的头发,查找头发中的白发,"可怜的女人!”然后相互说:"你们以为真得发生了什么事吗?"她们的眼睛幽幽闪烁,神秘而同情。"唉--!可怜的女人!可怜的米尼!"
五  午夜了,麦克菲登驱车回到他的小巧的新家。它整齐而新颖,涂有洁净的淡绿色油漆,几乎如同鸟笼一样小。他锁了车登上门廊走进去。他妻子从台灯边一把椅子上站起来。麦克菲登站在那儿盯着她直到她垂下目光。
  "看钟,"他说,抬起手臂,指着。她站在他面前,脸俯得更低,手里捏了本杂志。她的脸苍白、紧张,并且显出虚弱的样子。"像这样熬夜我已经告诫过你。要等着看我进来?"
  “约翰,"她说。她放下杂志,站稳脚跟。他盯着她,眼冒火星,脸上流着汗。
  "我没有跟你说过?"他走向她。她抬起眼。他揪住她的肩膀,她无奈地站着,凝视他。
  "不是,约翰。我睡不着......热,还有别的说不清的原因。对不起,约翰。你别伤害我。"
  "我没告诫过你?"他放开她,半搡半抛地使她掠过椅子,躺倒地下。她安静地看着他离开房间。
  他穿过房间,扯脱衬衣。在黑暗中,他站在屏风的门廊后头,用衬衣揩头和肩膀并抛掉衬衣。从屁股后掏出手枪放到床边的桌上,坐到床上脱掉鞋,站起身脱去裤子。他又在流汗,他停下来恼怒地搜寻那件衬衣。最后找到了并用它揩身子。他的身体贴在布满灰尘的屏风上,站着喘气。没有动静,没有声息,甚至没有一只昆虫。黑色的世界显得苦闷地置身于冷月和闪烁的星星下面。
(译于2009年,北京;201111月修订,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