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鲁加什么机油:文化之“化”的五个层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31:47
文化之“化”的五个层面山西运城市委党校教授  张健2011年12月19日15:44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文化之“化”的五个层面--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E-mail推荐: 分享


  《易经·贲卦》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中“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我国传统文化对文化本质的深刻揭示。由此可以简单说,文化就是“以文化之”。

  那么文化之“化成天下”或“以文化之”具体“化”在哪些方面?中外学者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探索。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65年、1871年两次给文化下定义,1871年的定义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社会里所获得的一起能力和习惯。我国学者庞朴将文化划分为“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三个层次。文化学者余秋雨提出文化是一种由精神价值、生活方式所构成的集体人格。这些观点为“以文化之”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吸纳上述以及众多的研究成果,统而思之,我认为文化之“化”主要体现在五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人化”的物质形态层面。自然界有原生态的物质形态,又有“人化”的物质形态。人和一般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把自己的知识、愿望、技能、审美情趣等物化出来,通过改变自然物的形态,形成“人化”的物质形态,使其打上人的文化的印记。这些“人化”的物质形态包括建筑物、器皿、服饰、工艺品乃至经济发展方式和客观成果,都是一定文化的凝结物。我国江南的小桥流水和北方的四合院反映的是南北不同的文化风格和意蕴。见到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想到的是埃及文化,见到兵马俑、长城、天安门就联想起中国文化。阿拉伯人的头巾、面纱、长袍,总与清真寺、古兰经、骆驼等阿拉伯人生活和宗教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古代“汉官威仪”、“峨冠博带”,又曾是“王道”文化的象征。不时出土的文物都印证着一定时代、不同种族人的文化水准。在人类历史上石器时代、手推磨时代、蒸汽磨时代等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发展的物质成果都镌刻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和文化。

  第二个层面:精神产品层面。精神产品是满足人的情感、意志、心理以及求知等精神需要的产品,包括自然科学领域的精神产品、社会科学领域的精神产品、思维科学领域的精神产品。像人们熟知的自然科学发明、小说、诗歌、绘画、电影、电视剧、戏曲,都是精神产品。这些精神产品是智力劳动的直接产物,是人类文化的生动体现。古希腊的文明、资产阶级革命前的“文艺复兴”、乃至当代美国的电脑芯片、好莱坞的电影大片无不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能够使人奋起,全在于先进文化的给力。中华传统文明倡导的“礼仪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之所以不断世代传承甚至融入世界文明,皆在于其体现着“和合”文化,在人类生存发展中具有“普世价值”,正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第三个层面:制度层面。制度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造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工作机制、法律制度和礼仪俗规等。制度的前提是人的认同,认同的基础是对一种价值观念、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的共识与倡导,显然也与文化息息相关。君主制及其法律制度体现的是封建帝王专制及“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文化,西方资本主义通行的那种自由化和议会民主制及其法律制度体现的是对所谓个性自由、解放理念文化的追求,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法律制度则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的文化。在礼仪俗规方面,中西交际语言、餐饮、服饰的差异,说到底也是一种文化差异,如中国礼仪强调的是人的道德主体意识,西方礼仪则注重礼仪的细节。中国人讲的“知书达礼”,清楚表明了文化在礼仪方面的作用。

  第四个层面:生活方式层面。“生活方式”是我们观察社会的一个中心概念,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生活方式说到底也是深入人的骨髓、流淌在人的血液中的文化的外化。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支撑校园生活方式的是校园文化,造就企业生活方式的是企业文化。田园文化造成人的恬静的生活方式,迪厅文化造成人的放肆张扬的生活方式,牛仔文化造成美国崇尚力量的生活方式。吃有吃的文化,行有行的文化,衣食住行都有文化。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方式,都可以从文化层面找到其根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给“文化”一词定义时,这样写到:“文化指一个社会的成员或其群体的生活方式”。(《社会学》第4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

  第五个层面:人的精气神层面。这是文化之“化”的至高境界。人的精气神内涵着人的全部精神生活领域,包括知(认识和知识)、情(情绪和情感)、意(意志和意向),也包括具有价值判断的真(真实)、善(善良)、美(完善)。这些文化元素对于慰藉人的心灵、变化人的气质、涵养人的德行、纯洁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都有重要作用。诚如李大钊说:“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说的更具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大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有人典雅,有人粗鲁;与人交际中,有人礼让,有人不让;事业中,有人劳其筋骨、自强不息,有人玩物丧志、浑浑噩噩,都可以从文化中找到终极根据。人的精气神,大而化之就是民族、国家真正的精神脊梁和软实力。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精充、气足、神全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本,也是“以文化之”的真正落脚点。

  综括上述,文化之“化”的五个层面是“体” ,文是“魂”。有“魂”无“体”,叫魂不附体,有“体”无“魂”,叫体中无魂。“魂”与“体”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水乳交融,缺一不可。在文化强国的战略实践中,我们一定要高扬文化之“魂”,铸造文化之“体”,大手笔地描绘中国发展的“新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