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安娜索菲亚 罗伯:談宰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23:38:02
汗青回顧:談宰相

諸葛孔明,堪稱中國歷史上最為人熟悉的賢相了。塑造他的頭像,更顯其在人心中的賢能忠誠。

曾敏之

 又見出現一座新興的旅遊景點——「宰相文化莊園」。

 這座莊園處於北京懷柔縣北房鎮宰相莊,距北京五十公里。北靠燕山,西臨雁棲河,形勝很好。北房鎮宰相莊所以得名,是因當地曾有一座元代宰相蕭拜佳的墳墓。墓道有石人、石羊、石龜、石柱等,證明蕭拜佳的封建官階。

 提起宰相,不禁聯想到一句俗諺:「宰相肚裏好撐船」,是形容當了宰相的人,是有包容事物的雅量的。就官職看,宰相又稱宰輔,封建皇朝時代是輔助皇帝,統領群僚,總攬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從秦漢算起,以迄唐宋元明清,就以丞相、相國、三公、中書、門下、尚書,同平章事、大學士……多項稱謂概括以為官制。

 宰相的作用是怎樣的呢?春秋戰國時的著名政治家管仲撰有《管子》一書,他提到宰輔的功能、影響可大了:「知蓋天下,繼最一世,材振四海,王之佐也」。如加註釋,是指其「繼敗續亡,能成天下之功」。這樣的宰輔,就受史家讚美為賢相了。

 宰輔之材,是來自不同的出身、家世、經歷的,有的由仕途而致卿相,有的由布衣而致王師。法家韓非在《韓非子?顯學》篇則強調:「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郡,猛將必起於卒伍」。他是認定文武之材,應選拔自基層,從鍛煉、考績中脫穎而出的是真才,堪當重任。

 從歷史考察,歷代都有名標青史的賢相。如管仲,助齊桓公取得齊國大治,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如子產,以厲行改革令鄭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秦漢以下,如蕭何、曹參、諸葛亮、謝安、宋璟、張九齡、范仲淹、王安石、張居正……,他們的政績、事蹟,都屬賢相之列。

 在青史記載的賢相中,還有西周時代的周公,姓姬名旦,以輔助武王滅了昏庸無道的商王而攝政,建立周王朝的典章制度,主張「明德慎罰」,因而出現「成康之治」。周公為國勤勞,延用賢才,司馬遷寫的《史記》描寫他:「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可見他的施政風範,令曹操心儀之至。曹操寫的《短歌行》最後四句是:「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是曹操以周公自比,反映一種延攬人才,建功立業,以完成統一大業的雄心壯志。

 像周公的宵旰勤勞的治國精神,後世以諸葛亮可與之媲美。如推論到當代,就得數周恩來了,身繫國家安危,無私無我鞠躬盡瘁,胸懷之博大,才幹之超越,這是舉世共仰的。  遙想北京宰相文化莊園,不知考慮如古代的凌煙閣,繪列歷代以來賢相的豐功偉績否?
从秦始皇扫灭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以来。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就是国家元首。
皇帝的位置是世袭的,很显然,那个时代,任何非皇帝继承人的人如果想要那个位置,那就叫做——觊觎神器。仅仅是想想也是足够灭族的大罪。
而皇帝以下,按照先秦三代(夏商周)的做法,是把“天下”分割成很多小块——国,每一块都由世袭的君主——诸侯,来进行统治。而诸侯的领地,又被分割成更小的小块——家,家的统治者是大夫,大夫同样也是世袭的。因此这种制度,是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社会”。在这种模式下,天子并不能直接管理地方上的事物。同样,诸侯也不能干预各“家”大夫的行政管理。其实,类似于今天的欧盟。欧盟领导人显然不能越过英国首相,直接对英国政府发布命令。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王绾和廷尉李斯有一段著名的辩论。这场辩论改变了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
丞相王绾奏曰:“诸侯初破,燕、齐、楚地远,不为置王,无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奏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世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帝曰:“天下共苦战乱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这段话的意思是,丞相王绾主张象先秦一样,分封子弟做诸侯,诸侯世袭。而李斯反对,李斯主张将全国至于皇帝的直接管理之下。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
这么一来,天子就不仅仅再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了,而是实实在在的天下最高统治者。
而协助皇帝具体行政的人,当时就是丞相,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宰相。
宰相不能世袭,但问题是,秦朝在宰相只有一个人。这样一来,这个人的权力是相当大的。大到了能够影响皇权的传承。
秦始皇崩,丞相李斯就直接矫诏,鸩杀了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直接干预了皇权的传承。
而到了汉朝,汉朝的丞相往往都是任命立过大军功、封了侯爵的人担任。比如赫赫威名的周勃、周亚夫等人,都是大将,封侯,拜相。那个时候是真正的出将入相。当时的相权非常大,丞相开府,有自己的属官——十三曹。虽然名义上是臣子,但是,真正是皇权大还是相权大,完全取决于当时的皇帝和当时的丞相两个人的能力以及个性。
后来,丞相的权力被架空。但是,大司马大将军成了实际上的丞相——比如霍光。其实换汤不换药,这个大司马大将军虽然不叫丞相了,但是权力仍然很大。霍光就废掉了当时的皇帝刘贺。
从东汉一直到隋朝,几个王朝的更迭,几乎都是固定模式——权臣当上丞相、许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封国公、赐九锡、封王、逼着皇帝禅让。曹操、曹丕父子是这样,司马懿、司马昭父子是这样,南北朝时代N个皇帝是这样,隋文帝杨坚也是这样。简直就像闹剧一样,不断在重复。
而到了唐朝,这种情况就完全发生了改变。从此就再也没有宰相推翻皇帝自己上台的事情发生了。
唐朝的改革,是著名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就是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统辖六部,中书省做决策,门下省审核决策。
也就是说,宰相的权力,被分割给了三个机构。
所以,唐朝人所说的宰相,是指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中。这三个职务是几品官呢?三品!那一品官是什么呢?一品官是所谓的“开府仪同三司”。但是,一品官没有实权,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名誉主席之类的那种东西。而尚书令从唐太宗以后,由于太宗皇帝自己担任过尚书令,因此不再设立。尚书省是由两个副职——左、右仆射(音 pu ye)来管理。这时候的宰相就变成一堆了——尚书左右仆射、中书令、中书左右仆射、门下侍中、门下左右仆射,都是宰相。同时,皇帝还可以临时任命宰相。比如说,我本来只是户部侍郎,但是皇帝看好我,想叫我当宰相。怎么办呢?给我加个头衔就好——我的职务变成“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那么,我就相当于宰相了。可以和其他宰相在一起管理国家。
很显然,原来只有一个丞相(或者大司马大将军,叫什么无所谓),现在变成了一堆宰相。每一个宰相的力量当然就削弱了,再也不能对皇权构成威胁。
经历了混乱的五代十国,宋朝统一。宋朝基本沿袭唐制。宋朝的宰相,不管前面是什么官,后面一定要加上“平章事”或者“参知政事”的头衔。只要加这两个头衔的,就是实际上的宰相。
宋朝灭亡之后,经过了那段惨痛的亡国史,大明朝建立。
明初,短暂的设立了丞相。但是随着胡惟庸某发案的终结,宰相制度也被终结。
后面逐渐建立了内阁制度。其实,内阁制度中的“某某殿大学士”,最多可以有六个——依次是:中极殿大学社(也叫华盖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也叫谨身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和东阁大学士。同样,不管你原来是什么官,只要后面缀上这六个头衔之一,你就算入阁、就是实际上的宰相。
明朝最早的大学士只有五品,也就是说,只要你是五品以上的官,就有资格缀这个头衔。
后来约定俗成得惯例,是必须都察院副都御使以上,六部侍郎以上才能入阁。但是这个没有书面规定。
张居正是侍郎,入阁毫无问题。


清谈宰相——王衍 2008-11-30 23:04

 

  王衍,字夷甫。出身琅琊王氏,六朝时最显贵的家族啊!   

  小时候,山涛见了他,曾大为赞叹:“什么人才能生出这样的宁馨儿啊!” 但下一句话就是:“将来误天下苍生的,恐怕也是此人也!”山涛识人是很准的。向朝廷推荐人才时,将评语写得很认真,人称“山公启事”。(好象是这四个字)这一次评价王衍,自然不会走眼。虽说西晋短命的责任不该由他承担。但身为宰相,对于西晋的衰亡,王衍还是难辞其咎的,所以“清谈误国”的骂名到底让他给背上了。   

  王衍十二岁时,去见羊祜。呵呵,羊祜此人,名望极高,连他的对手——东吴守将陆抗(陆逊的儿子),都能与他惺惺相惜,心甘情愿地喝下他送来的酒,并说:“岂有鸩人羊叔子!”少年王衍见了羊祜,竟能够不卑不亢,神情自若,言辞清晰,让众人啧啧称奇。其实,以王衍的优秀,自信和稳重是必然,也是必须的,这有什么好奇怪?   

  长大后,王衍算是美男子一个,擅长清谈。   

  当时的清谈是以“三玄”为主题的.所谓“三玄”,就是《易经》、《老子》、《庄子》。可见“清谈”并不等同于耍嘴皮子。在当时算是学术交流。既然擅长清谈,可见他学识必然渊博。史书上也说了: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   

  明悟是事实,“自比子贡”是他自己的定位,究竟是否和子贡在一个档次上,那是另一回事。毕竟世殊事异,难有定论。不过,从没听过无盐女自比西施的,想来王衍也不至于唐突子贡,既有此自信,应该也不会和子贡差多少。除非他是芙蓉姐姐。   

  当时的清谈虽然也有“辩”的意味,但和现在的辩论赛截然不同。现在太注重形式,正方抽一论点,反方抽一论点,也不管那论点自己是否同意,只要给点时间,找点材料,照样能理直气壮地谈自己并不认同的观点。甚至还有人会咄咄逼人地追问:“请对方辩友正面回答我方问题。”现在居然还加了个“幽默开场白”的程序。幽默是随机而发的,如果可以事先准备,还也不是真幽默。说到此,离题了。   

  但当时不是这样,以一个故事来说明。(原谅我懒得去查书,就简单地说了)许询和王苟子是东晋时齐名的好口才者。但许一直不服气,于是去找王,用自己的论点去驳王的论点,把他驳倒了。然后再让王用自己刚才所执的论点,而他自己则用王的论点,再来一次,结果还是把王驳倒了。许得意洋洋,认为自己超过了王,但支道林对他说:您的口才虽然好,但这样做已经失去了辩论的意义。这不是探求道理的清谈。   

  一语中的。清谈的意义在于阐发自己的观点,探求道理,而不是为了卖弄口才,争一时长短。这个故事可以在《世说新语》的文学篇或言语篇里看到。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所以我觉得,清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时哲学、艺术的发展,六朝思想自由、学术进步也得益于清谈风气,甚至当时的美男子出名也得益于此。   

  王衍与人谈义理,如果发现此路不通,是自己理屈了,就及时反省,立刻改口。人家说他“口中雌黄。”呵呵,那张嘴倒可以颠倒乾坤。不过如此看来,他也是追求真理,至少不是诡辩。能够平步青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才名,而他的才名,很大程度上又来自他的口才,他的口才,很大程度上又得益于他的气韵。时人说他“貌美才盛”,一点也没夸张。相貌、学识、口才,堆砌出一个风采斐然的王夷甫。   

  清谈可以探讨问题、交流思想,但对王衍来说,还有一个炫耀好皮肤的作用。清谈时,通常要手持麈尾(一种长柄的类似于羽扇的玩意),这样才有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味道嘛。王衍的麈尾是玉柄,拿在手上侃侃而谈时,人家都会注意到,他手臂上的皮肤竟然和麈尾玉柄的颜色没有区别。肌肤如玉啊!当时的男子尚且如此,让女子用什么美白啊!   

  他的堂兄是王戎。王戎把他誉为王家的“瑶林琼树”。原来,把优秀子弟比作庭中佳木,早已有之。谢玄的“芝兰玉树”或许是受此启示。其实王戎本人已经很出色了,生得神彩秀彻,能够直视太阳而不目眩。阮籍很欣赏他。   

  晋武帝曾经问王戎:“什么样的人物能与你家的夷甫相比啊?”王戎想了半天,摇头说:“当代找不出人来,只能去古代找。”我晕!夸张了吧?   

  王衍的族兄弟王敦常常说:“夷甫站在众人中,就好象珠玉在瓦石间。”著名画家顾恺之也称赞他“岩岩清峙,壁立千仞。”   

  杨骏曾想把女儿嫁给王衍。杨家是皇亲国戚,晋武帝的第一位皇后杨艳,是杨骏的侄女。晋武帝的第二位皇后杨芷,正是杨骏的女儿。这么看来,杨家的姑娘家世好,相貌好。多少人求都求不来呢,可是王衍偏偏不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他厌恶杨骏为人,也知他必无好下场。于是干脆装疯卖傻,躲过去再说。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他的明智。看看他的“替身”——裴楷的次子裴瓚,娶了杨骏的女儿,在杨骏被诛时为乱兵所杀。幸哉王衍!   

  苏永康这么唱过:“以为你放弃我得到怎样一个人?……”我也纳闷,王衍放弃了杨家的姑娘,到底娶了谁呢?谁知道,竟是……   

  他老婆姓郭。丑八怪皇后贾南风的母亲也姓,叫郭槐。(希望我没记错,因为打出这个名字的时候,忽然想起大宋奇案中一个太监,也叫郭槐)王衍的妻子就是她的娘家人。天哪,我百思不得其解,难道王衍鄙薄杨骏,就不鄙薄贾后了?难道他看得出杨骏无好下场,就看不出贾后也是如此?   

  贾充前妻所生的两个女儿贾荃和贾浚都很漂亮,郭槐的小女儿贾午也眉目清秀,惟独贾南风奇丑,或许是基因变异了吧。这么看来责任不在郭槐。那么,郭家的姑娘相貌应该不会太次。但问题是,王衍娶的郭夫人,既贪婪,又粗鄙。可怜人家都说王衍“一世龙门”,竟摊上这么个老婆。   

  王衍清高,不喜欢谈钱(和他堂兄王戎截然不同),郭某却很贪财。有一次,她故意将钱堆在床的周围,使王衍不能走路,想逼他说出个“钱”字。谁知王衍说:“举却阿堵物!”意思是,把这些东西拿开!“阿堵物”是当时的口语,就是“那个东西”的意思。王衍宁可用“阿堵物”来代替,也不愿说“钱”字。和老婆斗智斗勇,真难为宰相了。   

  但郭某越来越过分。有一次,居然叫婢女去路边挑粪,王衍的弟弟王澄实在看不下去了,就上前劝说阻止。郭某很生气,大骂十四岁的小叔子:“昔日婆婆临终时,把你托付给我,没有把我托付给你!”说着,拉住他的衣服,劈头就打,王澄跳窗逃跑,狼狈极了。连王衍也拿她没办法。   

  不过,郭某天不怕,地不怕,只怕有“京师大侠”之称的幽州刺史李阳。王衍就对她说:“你做的那些事,不但我认为不对,连李阳也这么认为。”郭某信以为真,稍稍改了些。王衍之于她,真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了。   

  王衍官至尚书令,就是宰相。(注:宰相不是官职名)他的女儿是太子妃,嫁给白痴皇帝的儿子司马遹。后来贾后诬陷太子谋反,太子写信向王衍求助。而王衍不但不替他辩白,反而为了置身事外而上表请求让女儿与太子离婚。这个举动也够新潮了。后来贾后被赵王司马伦废杀,王衍也因此事而被禁锢。   

  不久,赵王司马伦被杀。王衍依旧居宰辅之位,周旋于“八王之乱”的后四位亲王间(按死亡时间来看,前三位依次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后来,八王一个个死去,西晋亦走到了尾声。最后,王衍在军中被石勒所擒。   

  石勒问,晋何以衰亡?   

  王衍好口才,陈述祸败之由,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为了自保,竟劝石勒称帝。  

  连石勒也要怒斥他:“你名盖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至于白首,怎能说不豫世事?破坏天下,正是君罪。”   

  当夜,石勒派人推翻了王衍所居驿馆的围墙。(“使人夜排墙填杀之。”)   

  王衍在临终时方悔悟过来,说:“我虽然不如古人,但如果不沉溺于虚浮的言谈,戮力以匡天下,也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啊!”   

  可惜,说什么都迟了。堂堂宰相,不知是被压死的,还是被活埋的。时年五十六岁。   

  “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