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段子所有歌曲:销售经理另类成长路线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4:47:16

销售经理另类成长路线图

 

这是一条另类的成长路线。

1.到基层去。

邹伟强大学毕业后在一家知名家电企业做公关和品牌传播工作。由于工作出色,他很快被提升为集团总裁秘书兼媒体关系副经理。就在顺风顺水之际,他却向老板请缨去广东分公司市场部工作。

不是他自甘“堕落”。两年多时间里,他看见很多市场总监和企业负责人都有在市场一线工作的经历。要做好营销,必须到一线去历练。

2.在分公司潜心修炼。

在年销售额近10亿元的广东分公司,他从基层做起,花了大约两个月的时间,了解什么叫承兑、返点、当期提成,怎么直接和客户谈生意……他认识到,区域经理要在有限的资源下完成销售任务,老板要的就是工作结果,不会听你抱怨资源多么有限,很多事情要你自己去解决。

在分公司,邹伟强形成了区域经理的职业观念和心态。

3.力挽狂澜的大区经理。

后来,一位朋友把邹伟强推荐到一家汽车公司担任广东大区总监。前任留下一个烂摊子,邹伟强整肃队伍,淘汰阿斗式经销商,通过培训打造渠道网络竞争力……一年后,广东分公司销量位居前列,成长率第一。

4.重回总部。

2005年底,他回到家电业,任职于全球最大彩电企业的市场营销中心,负责7家海外分公司的营销战略规划和市场推广,包括制定分公司产品线,策划海外分公司的产品推广与品牌传播等。

 

两条成长路线

 

之所以说 “另类”,是因为传统的销售经理走的是业务成长路线。他们从最基层的销售业务工作做起,随着业务水平的提高,逐步胜任更高级的销售业务职位(见图1)。

十年前,业务成长路线大行其道,销售经理做的就是“烟搭桥,酒开路,拿了汇票就走路”,见了客户先喝酒,“一杯10万,两杯20万”,凭你的哥们义气促成销售。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这种基于个人经验的销售,催生了一大批区域经理。

但市场变了,以前那一套在城市市场已经不吃香了。消费市场越来越成熟,区域经理不仅要懂得做业务,还要会制定区域市场策略,懂得品牌传播,你要会管理像连锁渠道这样的大客户,要具备与KA进行商业谈判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回款了事……

甚至你还要懂得产品规划—根据客户情况配货,而不是打100万元给你,他想要哪个产品你就给哪个。如今,货到了客户那里能不能卖,卖得好不好,可全都是你的事了。

于是出现了专业成长路线:先从事市场策划、广告和新闻等营销岗位,之后在区域市场积累一线销售经验,再往更高级的营销类职业发展(见图2)。邹伟强就属于此类。

 

市场对销售经理提出新要求

 

当然,中国市场非常多元化,行业差异也很大,业务成长路线在一些行业和市场,仍然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

但我们也可以看到,早期那种业务成长型的销售经理,到后来都遇到了成长瓶颈。例如邹伟强1999年所在的创维公司,有30多个分公司经理都走这条职业路线,后来基本没有做到更高管理级别的,大部分都离开了公司。

而创维的竞争对手TCL不同。TCL当时招了一批人,先培训,有营销知识架构,再到区域市场去做,后来他们都成长起来了。表面上看也是业务发展路线,但在它的职业培训体系下,就成了专业发展路线。这既有助于个人成长,也有助于企业储备人才。

TCL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对分公司的考核主要是销售量。但整个家电产业出现规模增长、利润下降局面后,TCL从2001年起对区域经理实施了KPI考核,即关键绩效指标考核体系,主要包括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和流动资金周转率三个指标。TCL希望通过KPI考核达成企业的经营模式再造,即从过去片面追求规模,向追求赢利的方向转变。

为保证KPI考核能顺利推进,TCL结合KPI考核在区域经理中推行了中期述职制度,中期述职模板结构由八个部分构成:

1.暗点/亮点;

2.市场数据及竞争对手比较;

3.KPI完成情况;

4.收入增长与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措施;

5.客户满意度;

6.组织学习与成长;

7.预算和KPI承诺;

8.意见反馈。

中期述职制度实施后,在集团内部引起不小的震动,取得明显效果。

过去,办事处主管做得如何,只能由分公司经理向总部汇报,但KPI考核可以透过分公司向下管一级,直至办事处。通过办事处各种指标和数据,总部就能比较客观地了解经营情况,发现基层优秀的区域经理人才。

有什么样的考核标准,就有什么样的区域经理。在KPI的考核体系下,造就的是一群非常职业化的区域经理,他们必须具备以下职业能力:

具备这些职业能力的区域经理开始有了全局观。几乎每个区域经理都会和总部博弈,但优秀的区域经理能考虑整体利益。有全局观的区域经理不会在一个点上去考虑降价问题,他会考虑到这样做对其他市场的影响和伤害。

这样的区域经理往往能成长起来。同样做一件事,但境界有高低,这就决定了各人不同的职业发展前途。

 

命运在你手中

 

说了这么多,归根到底一句话:现代销售经理的成长过程,本质上就是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欧美发达国家,职业经理人阶层状态比较成熟,而在国内由于大环境不够成熟,如财务总监这一职位,在国外至少需要10年到15年才能获得晋升,而在国内,由于人才短缺等原因,一般5年到8年就可以了。但这未必是好事,根基不牢,到后来难免成为进一步提升的障碍。

区域经理成长时间表一般如下,因人而异:

区域经理实现职业成功的途径也不是单一的,可以有多种方向的选择,在发展过程中对职业的选择也可以有一定的弹性。

当多种因素撞到一起时,区域经理成长路线图在现实中就呈现出复合多样性,见下图:

总之,切记一句话,不必与别人比,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少年得志”与“大器晚成”一样,都是成功。

 

设不设驻外办事处,这没有标准答案。设不设,首先要搞清楚是不是非设不可?没有足够的理由,这个办事处还是不设为好。

撤了办事处,把他们赶到市场上去

文/谭小川

 

办事处逐渐失去价值

 

T公司专做小木制品的,主要以梳子、镜子等饰品为主。目前全国有500多家专卖店,分散在近300个城市。在初期,公司每发展一个城市,就设一个办事处,先后设了十多个办事处,业务人员基本上半年或一年才回公司总部一次。

那时企业没有形成连锁专卖系统,每个办事处都附带设有库房、有一定货款,可做直销、批发业务。但随后办事处相继出了一些问题。

1.财务控制难,资金风险大。一次公司财务部长偶然到成都出差,与办事处主任聊起成都办事处资产时感觉不对头。一查账,好家伙,该主任挪用货款十多万元借给朋友做生意,每月的报表都是在虚报库存!

2.办事处人员缺乏监控,人浮于事。比如武汉办事处主任是一年轻小伙,正处于谈情说爱的年龄,自制能力较差,也没有工作监督,谈恋爱太忘我、太投入,工作方面得过且过,有一段时间甚至达到不理事务的地步。最后售点缺货,多次催促他都没送,公司接到投诉才发现。

还有的办事处人员因为工作机械、简单、不够刺激,有到外面兼职的,有呼朋唤友在办事处打麻将的,过了很久才被察觉。

2000年后,T的销售方式逐步改为专卖店形式,原有办事处逐步裁减为东南西北中五个大区的办事处,分设在五个城市。刚开始几年,办事处以发展加盟店为主,随着店铺数量增加,办事处人员的工作内容逐步转为门店督导,月底回公司开会,在办事处待的时间越来越少,一个月也就5、6天,但每个办事处房租、物管、水电、杂支等开支每月达3000元~5000元,还占用了一定的固定资产(如电脑等办公设备)。最后一合计费用,超过了市场人员住宾馆的费用,加上前面谈到的管理问题,索性把办事处全撤了。

 

能不设,就不设

 

T裁撤办事处,有一定的特殊性,只对一部分企业有借鉴意义,不能因此否定了办事处的作用。

T裁撤驻外办事处,有三点原因:一,连锁专卖,产品只做中高端,管理的终端数量不多,市场人员工作量不是很大,不需要办事处;二,办事处人员久居一处,与总部通过电话、邮件联系,接触过少,久不见面总有隔膜(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通病)。当市场人员与总部人员在信息不对等时,就会产生分歧、误会、抱怨,影响工作的有效开展;三,办事处人员少,可监管性差,易出现不良作风。

因此建议,企业在发展初期、规模较小时,如对终端服务要求不高,最好不设驻外办事处,就算因工作需要设立,办事处负责人也应每月回总部述职,加强沟通联络,这样有诸多好处:

1.没有落脚点,市场人员就少了很多惰性和依赖性,逼着他们深入市场、走动管理,对市场了解更为全面。

快消品中小企业也可以不要办事处。驻地业代可以在经销商的地方办公,反正也需要和经销商多沟通;主管则巡查市场,在当地经销商处培训促销员等,月底回总部述职。

2.不设办事处或设办事处,市场人员每月回公司,能更好地融入公司这个大家庭,领会企业精神,保持与公司的步调、思想一致,培养起团队精神,减少内耗。而每月回公司述职,员工之间无形中产生竞争,促使他们每月都去创新和提高,否则没面子。要强,既是人性的弱点,也是优点。

如果每月回来差旅成本较高,可安排至少2、3个月回总部一次。在述职这一环节,可以加入新元素。如要求市场人员每月写3000字的稿子,督促他们在外要有所思、有所感;每月部门会正式议程完后,每个市场人员有5~10分钟的演讲,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通过这些形式和手段,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