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款男士棉马甲:让小山村变“大学生窝”的老教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7:22:53

让小山村变“大学生窝”的老教授



南国早报   2011-12-20          ■ 本报记者 蒋晓梅 文/图   甘宗富乐滋滋地看着孩子们登记借书。

  道德建设专栏·身边的感动⑦

  

  本报记者 蒋晓梅 文/图

  湴垌,北流一个不足2000人的自然村,解放后到1996年,该村只有4人考上大学(含大专),可从1997年到2011年的15年间,该村却出了101名大学生(含大专)。

  是什么让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大学生窝”?在湴垌村走上一圈,提起村里这些年高考的变化,村民都会赞不绝口地提起一个人——甘教授。

  村民们口中的甘教授名叫甘宗富,是广西艺术学院退休的副教授。这位年过七旬的老教授,用了什么秘诀,改变了一个村的读书风气?

  奖学金“奖”出不少大学生

  甘宗富在湴垌自然村,那绝对是名人。在村里,不仅老一辈的人跟他说说笑笑,年轻人看到他也都恭敬地打招呼,亲热地叫着“二叔公”。就连村里第一个奖学基金会,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1959年,20岁的甘宗富考上广西艺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每次回家探亲,看着常年没有变化的湴垌,甘宗富就萌发出“治贫先治愚”的想法,有了在村里发起成立一个奖学基金会的念头。经过几年酝酿,1997年初,湴垌奖学基金会成立。甘宗富个人带头捐款8000元,他的举动带动了村民,当时该基金会共收到捐款1.2万元。湴垌村民委员会一致通过,基金会取名为宗富奖学基金会。

  有了奖学金的支持,最初甘宗富以为村里每年顶多就考上三四个大学生,但出乎意料的是,基金会成立当年,湴垌就迎来了高考“大丰收”。这年,该村两人考上本科,4人考上大专。

  甘宗富高兴之余,却也开始了新的担忧。按照基金会的奖励机制,考上重点大学奖500元、普通大学奖300元、大专学校奖200元。基金会的钱如果只出不进,没几年就会用光。为了保证基金会能正常运作,甘宗富给自己下了一个任务,每年至少给基金会捐1000元。

  今年,甘宗富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广西艺术学院奖励了他1000元。可钱还没在口袋里捂热,甘宗富又将钱转捐到了宗富奖学基金会。

  甘宗富在村里给钱大方,生活中却是个格外节俭的人。他老伴身体不好,老伴的退休金基本花在了药费上,老两口的生活费都是靠甘宗富的退休金。甘宗富说起买菜的省钱经,头头是道:“中午11时以后再去,老板想收摊,会便宜一些;找卖相差的菜下手,准便宜……”

  奖学金让更多孩子增自信

  与村里退休小学老师甘进福聊天时,他对记者说起一个有趣的现象:近几年,很多从湴垌嫁到外村的女子,都喜欢将小孩送到外公、外婆家,在旺山小学湴垌分校念书。

  校风好,出成绩,是这个村完小吸引外校生源的主要原因。小小的湴垌分校,每学期期末考试,都有几个班在新圩镇排在同年级前列。

  湴垌的小学生爱学习,也与甘宗富有很大的关系。2008年,看到宗富奖学基金会运作成功,并且发挥了良好的作用,甘宗富又倡仪成立了湴垌分校奖学基金会。甘宗富带头捐款1万元,村民、老师也纷纷捐款,一共筹集到本金12310元,每年用利息买奖品,奖励湴垌村品学兼优的小学生。

  “小学生不能直接给钱,最好是买些学习用具做奖品。”这几年,湴垌分校奖学基金会一直都秉持甘宗富这个观点。每年用存银行所得的利息,给孩子们买些笔记本或笔一类的奖品。

  湴垌分校教导主任覃思华介绍,以往该校虽然也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但资金有限,奖励范围很小,每年只有拔尖的几名学生获奖。而湴垌分校奖学基金会的奖励范围就比较大,一些学习中等的孩子,因为某一次受到奖励,从此就对学习充满信心。

  基金会,不仅让孩子以读书为荣,村民们也不再关心地下六合彩的号码,转而“攀比”谁家出的大学生多。据悉,该村至今1/3的家庭都有了大学生。

  “一种精神”得到发扬

  2010年高考后,甘进福正乐滋滋地贴高考光荣榜,新圩镇一名干部正好经过,看了光荣榜大吃一惊:“你们村考上这么多?”

  该干部的老家是当地一个近9000人的大村,当年只有4人考上大学,但湴垌一个不足2000人的村庄,当年却有9人考上大学(含大专)。甘进福得意地告诉该干部,当年考得不算好,该村最多的一年,一共有15人考上大学。

  一个基金会,每人奖励三五百元,就能产生这么大的作用?甘进福认为,最关键的不是钱,“甘教授给村里带来了一种精神”。

  2006年考上大学的甘霞,如今已经是一名村官。从小学开始,每年看着基金会管理人员敲锣打鼓将奖金送到考上大学的学生家,甘霞在羡慕的同时,也备受鼓舞,心想自己也一定能考上大学,让送奖学金的队伍敲锣打鼓到自己家。

  受到奖学金激励的又何止甘霞一人。至今奖学金已奖励了15届学生,其中3名研究生,10名重点大学生,36名本科生,56名大专生。

  很多曾受到奖学金激励,最终考上大学的孩子,开始陆续回馈基金会。如今已经在广州工作的甘锡林,大一学期获得奖学金后,就将100元交给基金会。像甘锡林一样回馈基金会的孩子都有一个信念:“希望基金会能长期坚持下去,让更多人因为这样的激励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办乡村书室开拓视野

  甘宗富是个爱书之人,然而在他广西艺术学院的家,大大的书架上却空空荡荡,只有几本医疗类的书。“书都捐到村里了,建了一个宗富书室。”提起那些曾让他爱不释手的书,甘宗富一点也不觉得可惜,“年纪大了,不能看那么多书了,留给村里的娃娃,可以开拓他们的视野。”

  在甘宗富老家,记者提出要去看书室,他一边将记者领向其弟弟家,一边解释:“村里没有场地,暂时放在家里。”书室设在二楼大厅,2800多册书将3个大书架挤得满满当当。书籍按文学、农业、历史等分类、编号,借书人能根据每类书的目录,很快找到想借的书。此前,仅为了编书目,甘宗富就花了3个月时间。

  书目编号了,按照分好的类别,一共装了30多个纸箱。为了将书运回去,甘宗富四处拜托老乡:谁开车回北流时,拐个弯到他家,帮他运一些书回去。近3000册书运了好几趟,才全部运完。村里第一批获得宗富奖学金的大学生甘祖金听说甘教授要运书,不仅帮忙运了一趟,还自己掏钱帮甘教授做好3个大书架送到家里。

  在书室时,正碰上甘春兰与弟弟去书室借书。已经上五年级的甘春兰,家里只有3本课外书,今年7月,得知村里有了书屋,她首先去借的是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以前只看过动画片,一直想看书”。

  “借书的人还满多啵。”翻看着已经写了10页的借书登记簿,甘宗富很高兴自己的书有人“赏识”。据悉,为了管理书室,湴垌分校选出7名成绩较好、比较有责任心的孩子负责管理。

  宗富书室虽然建立只有几个月,却已经小有名气。不仅村里的孩子爱去看书,村民也时常去看书。就连周围玉林师范学院、北流九中的老师,也曾慕名去书室借书。

  如今,甘宗富又在湴垌村忙起了新的事情。原来,小小的湴垌村曾有着不平凡的历史。仅从1940年到1942年,这里先后举办过8期党员骨干培训班,并曾多次召开地下党重要领导人会议。“刚整理出湴垌村的革命史,下一步打算把整理出来的湴垌革命史印成小册子。”甘宗富计划着,要让村里的下一代都知道当年村里的那些革命历史。

  (热心读者李女士 稿酬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