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正装领带:涉县庙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2:25:14



《涉县志》(1998版)

卷二十八文物古迹

第三章 古建筑

第二节 庙宇

 

境内除寺院之外,各种庙宇繁多,县城有城隍、文庙;分布各地的有:真武、宣武、黑龙、白龙、五龙、龙王、河神、火神、财神、山神、禹王、药王、牛王、马王、皮疡王、关爷、奶奶、五道、土地、成汤、比干、吕仙及各类仙姑庙等数百处。

各村建庙据信仰立,其庙规、庙制也不相同,有占地几十亩和小不到半间之区别,故俗称“大庙”、“小庙”。以上庙宇经几次破除迷信,除几处保留外,拆除所剩无几。近年一些村庄自发改建红砖小庙,香火重回。

1978年文物普查,更乐大庙,井店成汤庙,老爷庙村之老爷庙,固新宣帝庙、龙王庙,索堡娲皇宫,河南店娲皇庙,合漳玉帝庙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索堡娲皇宫以其古老升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对象。

附:

娲皇宫概况

娲皇宫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涉县城西北10公里的索堡村东唐王峧沟县崖绝壁之上。它依山就势,座东向西,其奇特巧妙的地形选择,匠心独运的建造艺术,别具一格的梵宫巍宇,扑朔迷离的奉祀祈祷,名贯秦晋,声传豫鲁,千百年来招引着无数南北往来慕名好游之客和蒙迷远遥朝山进香的善男信女。

娲皇宫始建于北齐,迄今已有一千四百三十余年。为文宣帝高洋在位时(550-560年),多次往返太原--临漳之间所建途中憩息之行宫。《涉县志》载:"北齐文宣皇帝高洋自邺返太原,尝道经山下,起离宫以备巡幸"。又载:"北齐离宫在唐王山麓,文宣帝高洋性侈,好土木、往来晋阳所过多起离宫。又信释氏,喜刻经像,山上遗迹犹存"。娲皇宫是一处古代神庙建筑群,分山上,山下两部分。山上是娲皇宫的主体建筑,占地面积达143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32. 8平方米,充分利用了山崖下的一个半园形石坎,建筑安排紧凑、奇巧。有娲皇阁(三阁楼)、梳妆楼、钟楼、鼓楼、迎爽楼,木牌坊,皮疡王庙,水池房、云角亭、灵官庙及山门,大小建筑几座。此外,还有摩崖石刻经、眼光蚕姑洞石窟等石迹;山下有朝元宫、停骖宫、广生宫和碑坊等。娲皇宫山上、山下整个建筑群基本保存完整,共有房屋建筑一百三十五间,历代石碑达七十五通,总共占地面积约七十六万平方米。其天然独特的地形特点,构成了前列漳水似玉带,背靠山崖若锦屏。左托飞天峰,右倚凤凰山,群峰拥翠处,险崖抱奇观。琼楼高悬景,飞岩天市边。朝雾阁边生,晚霞照紫烟。仙境幽雅地,蓬菜妙趣传的奇特景观。娲皇宫胜地就势布局,浑然一体的精湛建造艺术,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是一组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

娲皇宫随时兴废,历尽沧桑,据记载初仅"三石室,刻数尊像"。后经历代多次重修建,续建、其建筑规模和奉祀香火都逐渐扩大。香火地外租达现两顷之多。可以说周围土地尽为娲皇宫所有。内住道士七、八十人,有碾、磨房三处,喂养骡、马数十匹。但也因世事骤变,包括火灾、地震以及战乱人为的破坏等,致殿宇数度圯颓,荒无人居。拓初步掌握,历史上大小修葺达三十余次。仅明、清两代就几次毁于大火,几次作了重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大火,寸木片瓦俱为灰烬"。这次火灾后的重建,券宝顶、创阁楼施工持续了十余年。清顺治十六至十八年(1659-1661年),创建水池房,重修了皮疡庙。康熙六年(1667年),新建停骖宫;二十一年,创建梳妆楼,改建了三阁楼;嘉庆元年至三年(1796-1798年),又翻新庙堂,盘路桓墙,使娲皇宫胜地焕然一新。不幸,清咸丰二年(1852年)再次火起,山上、山下所有宫庙殿宇葬入烟海。今朝元宫存咸丰二年十二月残碑记载:"壬子岁三月望日,突然火起,凡楼台殿荡然无存"。这次火灾后的重建,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使山下建筑群恢复了原貌。山上建筑群自咸丰二年七月兴工,除钟、鼓二楼未灾外,被灾之古洞、祭阁、妆楼、亭、殿等原建筑重建一新,并增建拱券圆门一座,两旁砖刻楹联。上书"凤山名隆三岛",下书"神仙势压十州"。横书"蓬壶仙境"。圆门内又建牌坊一座,上书"娲皇古迹"。入山门再建抱厦三楹,名曰"憩云",以使进香者于此解襟憩息。又在娲皇宫南侧,增建迎爽楼,即为官绅至此祭祀、养神、更衣之所。此外在盘道增建牌坊五间,内立石碑24通,以彰善施之功。现在娲皇宫所保留的全部建筑,基本上都是清咸丰二年火灾后重建和新建的。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入华北后,娲皇宫也同样遭受了外患的洗劫。朝元宫正殿和近殿的部分建筑物被日本侵略军焚于一炬,后来,"破除迷信"运动,又拆掉了部分祀庙,毁了各殿泥塑神胎,保存千余年的的石雕神像也身首异处,手足搬家。"文化大革命"动乱时的"破四旧",娲皇宫又遭到无情破坏。殿脊断壁,垂檐掉角,野草封门、栏楹颓然、"神"不守舍。娲皇宫饱经风雨的坎坷历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时期兴兴衰衰的历史见证。1976年以来,党和政府加强了对这一古建筑的维修与保护,有关部门年年拨出专款,陆续对所有殿阁进行了调檩补椽,整檐换顶等修葺,特别是对珍贵的北齐摩崖石刻经加额坊进行妥善保护。从1986年到现在,又重修彩绘了各殿,妆金塑像,增建牌坊,六角亭、设旅馆、架桥梁、铺道路,并沿十八盘筑花墙,累计修缮费用十余万元,使之又恢复了"倚岩凿险,杰构凌虚、金壁灿然、望若霞蔚"的原貌。

娲皇宫,因祀古代神话中的女娲氏得名。又因主宫在山上,俗称奶奶顶。也困其位于县城西北,称西顶。女娲的名字始见于《楚辞·天问》,女娲的神话故事,最早见于《淮南子·览冥篇》,而后《路志》《独异志》均有所载。耐人寻味,感人动听的故事有"女娲与伏羲","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女娲笙簧"等。传说,女娲是开天辟地的造物之神,她与伏羲系同胞兄妹,俱人头蛇身,为立世界,兄妹成婚,至今在娲皇宫山上建筑群的园门的,有北齐时石碑上刻"古中皇山"四个大字,并在碑首雕女娲伏羲交尾图。此外,在当地民间流传的还有"女娲与唐王"、"唐王峧老奶奶看远不看近"等多种美丽的神话传说,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皆奉女娲是抟土造人,送子继嗣,通婚姻、别男女、立人化、生万物、补苍天、正四极、颛民生,有盖世之功的女性神圣。《淮南子·览冥篇》载:"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轳,我声被后世,光晖熏万物"。如此法无伦比,开宇宙,立世界的神圣,赢得多方立庙大祀大奉,原女娲佑护一方生灵,善男信女没福的求福,没儿的求子,有疾的求治,有冤的求昭,有灾的救解,耕田的求收,经商者求利,文求登科,武求上榜。虽然各原所欲,但人心所向福、禄、贞、祥俱至,物阜民丰常在。历代填充建统治者正是利用人们不知怎样向往幸福和争取自由这一点,利用"神化"来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然而,不懂科学,被"神"所迷的人们难以明白,众志成城克服困难的精神,是真正的造物之神。

娲皇宫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到十八日是庙会。相传,三月十五为女娲神诞之日。其时,青芽正发,桃花正艳,和风送暖,春满人间,四方八地的男施主、女善人乘车者有,数日徙步以显其诚者有。更有观光的旅游者和借机贩卖的商贾,云集于此,浩如人海。《涉县志》载:"娲皇祀以彰德一郡言之,如安阳、内黄、林县皆有庙,而尤以在吾涉者香火为盛……。春之月,相率祈禳于此。各得其所愿欲。自是,西而秦晋,东面是青兖,南而豫梁,北而燕冀,不远数千里扶老挈幼,享献惟谨,金鼓吹呼之声震动山?"。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技术,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事物认识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香火日趋减少,娲皇宫对外开放以来,又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好转,闻名遐迩。久传不衰的娲皇宫庙会,不但规模胜过从前,而且充满了新的生机。过去以祭祀为主的香火地,现在成了物资交流中心。入三月,大小商品和各种生产工具,不积起自何地,频繁运往娲皇阁前,山坡,沟壑,呈现了一片经济交往的兴旺景象。然而,在这里仍难免看到旧时祭祀的场面。终日娲皇胜地鞭炮声回荡山谷,满山荆棘条上都挂着红布条,犹如满山红叶,说这是给老奶奶披红。从山下到山顶沿盘尽洒着黄澄澄的小米,令人费解。这大概是:托老奶奶的福五谷丰登,撒些小米来表示一番回敬。娲皇庙会,近年来盛况空前。据统计到此游览的人数,平均年接待二十余万人次。除那些年年必到的晋、冀、鲁、豫老客外,又增添了四川、湖北、江苏、安徽和来自京津地区的新客,说漫山遍人,摩肓接踵,通晓达旦,繁闹不息,并非言过其实。如潮湿似涌的人流中,少不了夹带着观念难以更新的老夫老妇。他们手捧香火,怀揣纸稞,一盘一叩首,内心的虔诚,大口的气喘,缓重的步伐,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直到山顶主宫,焚香祷告,祈求吉祥。娲皇庙会前延后续长达二十余日,虽没有当年巫婆跳神的金鼓噪杂,一改过去许愿的响台大戏,但鞭炮的脆炸声,扶老携幼的招呼声,车辆的马达声,穿行人群中的叫卖声,终日使这人山谷欢呼一片,犹如开锅沸腾。恰逢其时登娲皇楼远眺,此情此景,即使烦闷消沉之君,也心旷神怡,顿直燃鞭炮助游兴之情,实感枉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