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油路节流调速回路:每个人都是一座思维孤岛[蔡子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5:31:49

互联网在打破信息孤岛的同时,却让人们陷入了更深的一个泥潭,这个泥潭就是思维孤岛。关于思维孤岛的定义、以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本文希望深入阐述的内容。

梁文道曾经表述过一个观点,他在回忆过往手抄本的年代时,忍不住对那个年代产生憧憬与回味,信息在稀缺的时候,不仅仅体现其含金量,更给予每个获取之人一个心理暗示,那就是深入玩味的必要。

毫无疑问,互联网带来的是革命式的进步,人们的视野变得无限广阔,只是,作为工具之一,互联网若不是被人类驾驭,就是变成奴役人类的工具,最关键的因素,还在是于人类本身的准备状态。显然,在面对不仅海量、且纷繁复杂的信息源,大多数人并没有准备好。

第一部分:以下是从个体认知出发,探讨思维孤岛的成因。

首先是自我定位问题,没有用以定根的定位,就没有清晰的本我。当下之人就如浮萍一般,意识随外界流动,凡事没有明晰的立场,只有未经提炼的大是大非,不仅易沦为愤青,更致命的,人生就在这浮萍流转当中逝去。

而有什么样的阅读人群,就会有什么样的媒体,媒体的本质是商业,商业总趋利,趋利则附势,附势则投其所好,投其好则加之于阅读人群,这是食物链其中两个环节的本质关系。

显然,大众眼球如今已成为他人变现的载体。我们所看到的信息流,只不过是他人已加工好的人工佐餐,带劲儿、易消化,却不一定有营养。想想黑客帝国中的场景,人类变成生物电能、被机器世界所统治与利用,这不正与当下媒体与大众的关系颇有几分相似?而Neo等人最终得以脱身,并不是因为他是超人,而是自我意识的觉醒。

其次是系统架构的问题,系统是指思维的系统,它决定了我们眼球的专注方向。有所阅有所不阅,专注出真知。

系统性越是缺乏,我们对大脑意识的掌控能力越虚弱,因为我们无法判断某些信息源的价值大小、正确与否。但凡思维体系的建构与深入,都是走向痛苦的过程,益害晓之越深,越能把持自我。否则,感官式的阅读便趁虚而入,它就像某些阅读者的大麻,无须咀嚼,却痛快无比。

思维系统的架构,与上述的定位息息相关,架构的缺失,根源也在于此。很多人的价值观与人生目标,只用物质手段来衡量,这是经济加速时代的代价,换来的,是更致命的意识形态的混乱。关于此点,没有解药,除了让这代人成为历史,还势必要求他们在成为历史之前,把自己当作反面教材解剖给下一代人看,才可能减缓不良基因的传承。尔传子、子传孙,至少三代人的洗涤,才可能洗去物质的烙印。

最后是阅读技巧的问题,阅读技巧包括信息源的捕捉与归类、阅读方式因内容而差别化对待、信息加工与归位的方式。尽管这三方面只是关乎应用层面,但未准备充分的大有人在,原因有二,一是缘于上面两个层次的问题,难办,但有必要办;二是很多人没准备好迎接阅读的革命,比如怎么跟互联网同步,能取其精华者,必为深度体验者。

细数一下,子方过往也撰写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章,均为一脉相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或回顾:

《互联网阅读的“五不要”》
《“负阅读”可让大脑变浆糊》
《这一代人经不起信息碎片化》
《互联网是强大而省钱的修炼工具》
《小心被互联网脑残定律低格了你的IQ/EQ》
《别让电脑使用效率左右人生质量》
《上一代毁于文革 这一代毁于教育》

《愤青的“愤”,非粪即奋》
《再谈价值观和价值观教育》
《中国意识形态的四大断层》
《一个试图驾驭逻辑的国度》
《中国人的大脑思考成本》

第二部分:思维孤岛的形成,大幅提升了人与人之间的磨合成本,微观方面我们可以感受到包括家庭内部、企业内部的种种矛盾,宏观方面,以至于整体民族的趋同性都大受影响。接下来深入剖析其影响的具体内容。

首先,价值观体系的支离破碎,是思维孤岛形成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方面,无论是商业领域的品牌之战、还是教育领域的素质之战,我们都能看到这股负面力量在左右。

用三言两语便可勾勒中国人的价值观体系为何如此不成型。

一、原以作为载体的中国古代思想,属于经验体系,非逻辑体系(详见《国学是经验体系,西学是逻辑体系》),光靠身体力行的个人感悟,大多各有所得,却不得一统,即,中国国学的传承能力是很弱的,我们可以称之为一种影子哲学。

二、以国学为载体,在其现代化的过程当中,曾遭遇两次几近灭顶的灾难,一次是革X命,大家懂的;一次是改革开放,猫论是根源,这是价值观被物质格式化的过程。孰轻孰重?我会选择后者,以中国的人口基数,这是必经的发展过程,也是身处这一时代的代价。

其次,价值观不可能以虚无的状态左右着现实的生活,它需要载体,载体就是人们对任何事物的倾向性选择,它不仅关乎道德的底线,也影响人们的价值衡量(如重情或重利),以及审美观念、志趣选择等等。个体价值观通过影响个体的行为而决定了个体的人生路线,而群体价值观则决定民族的发展路线,就如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意义。

再次,进一步落地的阐述,每个人待人待事的观念总各有不同,这是价值观多元化的体现,但价值观总有其核心,核心只能是唯一的。因此,我们所认为的价值观多元化,这并不是放任思维流向的理由。从全球各民族来看,美国的自由理念(当然只是一定程度的)、日本武士道阶级与精神的现代化、德国历史一脉相承的严谨治企,这些都是可以提炼并且能够形成竞争优势的意识形态。

那么,中国人的价值观核心在哪?包容?中庸?内敛?不好意思,这些都只是具象的、代表某一部分的特征,没有内核。思维孤岛的形成是必然的,因为具体的形式不可能成为连接整个民族的节点,包括那些儒家理论、或是具体的行业理想。

用上述思维孤岛的理论阐述,可以很好地解答为何当下社会存在如此众多的问题,比如离婚率居高不下、比如企业管理层与执行层的割裂、比如文人之间以及文人与商人之间的相轻,因为每个人都是站在一座孤岛看世界,并且看着站在另一孤岛上的那个人无论如何总不顺眼,自然也就管不住自己的嘴。

第三部分:每个人都是一座思维孤岛,这并非一个具有时代局限性的话题。一千年前如此,一千年后也是如此,如果要说有区别,那只是程度上的区别。当下的中国人,受其影响的程度较深。看待客观的心态,决定了我们是心因幡动,还是中观坚定。

一、足够开放的心态,有助于兼容并蓄,抽丝剥茧寻得大同。这是确保我们的思维得以连接其它大陆的前提。如果不能够做到和而不同,孤之孤真成为孤独的孤。

二、中观深邃的洞察,有助于去伪存真,辨析现象背后的本质。这是思维健康延展并进一步架构的能力前提。真正健康良好的思维体系是具有生命活力的,它具有自动推导演绎的活性。

三、对自身所站的孤岛,也需要有清晰的认识,缺陷何在、亮点何在。同时,认识不能是静态的。人类认知的缺陷之一,正是把对事物的定性过程看成是静态化的过程,定性只是阶段定性。对这点没有足够认知的话,思维格局定有大限。

一个时代的思想者总是寂寞的,他们总以超越时代的眼光,俯视当下那一座座思维的孤岛。因为没有共同的认知系统作保证,交流是困难的,甚至容易流为貌似征服的游戏。最终,人们都以权威作背书,在不争之中达成显然不会有任何贡献度的折衷。

而拥有良好的辩证观,能够让我们更多元地看待世界,这往往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对于许多问题的演绎、大多是在非数理化的加减乘除之后,终得以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