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红色的小熊:花红叶绿正其时——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侧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1:43:47

花红叶绿正其时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侧记

傅建设、徐燕

  八年前,说起“太白镇”,人们的印象很“苍白”,“一条马路,两边商户,生意全靠李白墓”是它真实的写照。

  而今,外地人提起“太白镇”,顺嘴就会说出“长江钢铁”、“大唐电力”、太白荷花节、农民文化体育节……

“诗意热土,和谐太白”是对它最精准的概括,也成了我这次走访的引子。

全省最大的乡镇综合文化站

还是先把时间闪回到2011年2月15日(正月十三),当涂县第七届农民灯会这天在县太白广场举行,吸引了上万群众驻足观看。

    灯会上,来自全县十九支表演队伍带来了精彩的滚龙、荷花灯、秧歌、旱船等节目,充分展示了当涂民间民俗艺术的风采和魅力。

而太白镇的旱船表演——《九洲竞发》,九只旱船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你追我赶,表现了江南民间旱船的热闹喜庆。其中融合了皖北花鼓灯的热情奔放;吸取了东北大秧歌的豪迈粗犷。一首《跑旱船》唱出了新农村的千变万化,一曲大秧歌扭出了新农民的喜悦心情。

表演结束后,这些大婶大姐队员们兴高采烈,七嘴八舌,都夸镇里有一块好的排练场,让她们练得尽兴。

大婶大姐们笑,文化站的吴站长也笑,“是啊,这个文化站的主角本来就是她们。”

她们是在正月初六这天,进入新落成的太白镇综合文化站的,还不知道自己就是第一批在这里活动的幸运儿。

但文化站的吴站长知道这一天的意义:全省最大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太白镇综合文化站首次启用了。

我走过马鞍山不少乡镇文化站,大多是中规中矩的标准建筑,外面看上去也很风光,但走近一看,也很“震撼”,有的综合文化站外墙上的牌子挂的满登登的,文化站的功能倒是真被“综合”在其中了。

而走进太白镇,能与镇政府办公大楼相媲美的就是文化站了。

站在“龙山广场”北望,一座灰色的二层楼建筑静卧在7月的阳光下,“太白镇综合文化站”八个大字煞是醒目。

吴站长随口给我报出了一组数据——

2009年9月动工新建,2011年2月基本建成;

    占地面积13337平方米,建筑面积2990平方米,总投入1400万元;

主要分综合文体馆、综合活动楼、户外活动场所三个活动区域;

将作为太白镇、当涂县南部新区和马鞍山南部产业转移集中区的重要文化场所,可为周边5万多居民群众提供一流的文化服务。

市文化委的宫科长问我:“你看,这个‘全省之最’是不是很气派?!”

“何止是气派。”我说,“这才叫大投资、大创意、大手笔。”

吴站长领着我们在楼内楼外走了一遭,这里多功能厅、健身室、乒乓球室、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排练室、培训室、书画室、音乐室、棋牌室、放映室、会议室……崭新的桌椅、电视、电脑、音响以及各种文体器材,处处都那么宽敞明亮。

镇里每个村无论谁到了这里,都能免费上网、读书、唱歌、跳舞、健身、看电影、排练节目、接受技能培训……

据我所知,按照马鞍山民生工程的标准,每个乡镇文化站按50万元标准投资,其中建设资金30万元,内部设施购置10万元,建筑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功能结构包括书报刊阅览室、文化科技培训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办公室、多功能活动厅。

太白镇何以鹤立鸡群,花这么多钱建这个全省农村最大的文化站?

面对我的疑问,吴站长先讲了这么一件事:

一天下午,他下楼来到健身路径旁想活动一下腰身,正巧看到一个给站里搞绿化的老大爷。他有意问了一句,老人家,你看政府花这么多钱,造这个大房子有用吗?(老大爷不知吴是文化站站长)老人白了他一眼,“瞎说,这个钱花的值呀。这里多宽敞、环境又好,我们老人、小孩也能来活动,是个好地方。”

“你想,一个搞绿化的老人,都能如此开通。这说明文化站这个民生工程在老百姓那里被认可了。”他握着拳头很有力地顿了几下。

霍木森是分管文化的副镇长,他对太白镇在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上舍得投资、造福百姓倒是给出了官方说法——

    打造省级“文化大镇”是太白镇四大发展目标之一。老百姓富裕了,对精神文化生活有强烈需求。我们要依托丰厚的文化底蕴,不断加大农村文体阵地建设,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文体活动,让人民群众渐渐养成文明高雅的文化习惯,形成追求文明、奋发有为、健康向上的农村新风尚,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吴站长佐证道,不说别的,现在每天下午,都有三四十人在塑胶篮球场上打篮球;而到了晚上,占地1300平米的“健身广场”上更是热闹非凡,有三四百人在这里活动。老人们舒活筋骨,年轻人跳舞唱歌,娃娃们玩耍游戏。我看了真的很感慨。

你不知道,早些年我们这儿农民想跳个舞,都要骑着车子,跑上一二十分钟,到城关、到黄梅山矿才能过上一下舞瘾。

“这样的广场还要建几个,让公共文化场地占领棋牌室,提高农民文化消费的档次。”

多彩活动催生乡风文明

在太白镇采访,时时被感染着、激动着。

听一个年轻后生和一个老先生分别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我就有这种感动。

侍光明是镇篮球队长兼教练、威风锣鼓队副队长。主业是在龙山桥中心学校教数学。

40岁不到的他,一身运动装打扮,相当阳光、风趣、善谈。说起打球、擂鼓的事很是兴奋。

我打球16年,擂鼓6年,先是在龙山桥那边,现在打到了太白镇这里。

就说打篮球吧。从开始的散兵游勇,像没妈的孩子,到如今成了威震省、市、县的农民篮球队,奖杯奖牌拿了一大摞。我呢,是从场上打到场外,现在当了教练也还在练球。05年起家的五个元老,现在就剩我一个还没有离场啦。

你问我打球有什么好处?我这么说吧,至少有三个——

一是人学会走正道了。打球的人比较杂,有教师、农民、法官、企业家,还有劳教回来的人不会打球,也报名参加。没来之前,一有空就是打牌、喝酒、搓麻将。加入协会后,我们约法三章,每周二、四、六上场练球,一、三、五自己进行身体素质训练。大家把心思都放在球上,自然把那些恶习忘掉了。

二是会打篮球了。篮球协会为后来的太白镇体育活动输送了一批骨干。你在周边县市提到太白镇农民篮球队,那也是刮目相看的。

三是出人才了。我们的队员在场上是打球的好手,回到单位里在各自的岗位上个个是尖兵。现任太白镇的孙副书记就是老队员之一。

威风锣鼓队的发展经历也是这样。刚开始,镇上买了锣鼓家什回来,我们也是敲得没样子。在操场上训练时,那鼓声敲出来的动静就跟打了败仗似的。后来硬是按着鼓谱,反反复复敲了三个多月才打熟悉。现在玩出花样了,一边敲鼓,还要做动作,变队型。我们参加县农民灯会表演,中央电视台还专访了队长,上了“新闻30分”呢。

太白镇威风锣鼓品牌打响了,被列为县里灯会保留节目,也是从县市一直擂响到省城合肥。那次参加县里第一届灯会巡游,轮到我们表演时,还引发了老百姓围观,现场不得不临时宣布巡游结束。你看我们威风锣鼓的声势大不大?!

小伙子像演讲似的,滔滔不绝,十几分钟的时间里,没容我插上一句话。

同样是聊天,与诗歌写作爱好者任元良老先生在一起还是有不一样的激情。

这天,老先生正在当涂城关的儿子家吃中饭。吴站长一个电话打过去,说是有作家要采访。他放下碗筷,就叫儿子开车把他送过来了。

老先生虚岁70,面色红润,谈吐文雅,就像青山河的流水清且涟漪。

“现在这日子过得愉快,我人老心不老,还‘老夫聊发少年狂’,把儿时的写诗瘾过了一把。”他说,过两天要报名参加镇里的老年大学,还想把诗艺再提高一步。

我问,老先生写古诗还是新诗?

答曰:新诗。

我印象中,像这把年纪的人多是读私塾过来的,写点古诗风雅一番也便罢了。没想他还这么新潮。他上回参加镇里第二届农民文化体育节诗歌征文还拿了三等奖。他说现在正在为第三届农民文化体育节创作诗歌哩。

我又问,老先生可有新作拿来拜读?

嗬,老先生立马兴致来了,随即从几页诗稿里抽出一首《李白惊魂》。

他解释说,这首《李白惊魂》,写的是李白辞世2000多年了,如今他的魂魄被我们太白镇的变化惊醒了,他要出来走一走,看一看。说罢,老先生一手拿诗稿,另一只手打着手势,朗声吟诵起来——
    谢公山下李公眠,惊闻人间春雷声。

改革开放三十载,翻天覆地谷家村。

凝望大桥飞南北,卧听琅琅读书声。

足浴长钢沸腾水,头枕沥青万里行。

提起屯杆作画笔,按动键盘著诗文。

打开视频知天下,拧开龙头当酒饮。

闲来超市去问津,生态园里赏风景。

人间美景看不够,辞去金星谪凡尘。

谢公山下李公眠,谢公、李公叙衷情。

乐府、唐诗犹璀璨,新歌一曲震乾坤。

那一刻,老先生的忘我姿态,可谓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在场的人都为他鼓起掌来。

更让我惊奇的是,中午在饭桌上,老先生又宣布说:“我还有一个梦,就是在有生之年里写一个反映太白镇的剧本。你们看好吧。”

“像他这样的写诗歌的农民,在我们镇还有二三十个。”吴站长说。

从这一老一少两个文体骨干身上,我可以想见太白镇农民文化活动的成果,可以想见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带来的乡风文明。

一个乡镇的文化活动为何如此的丰富多采,缤纷灿烂且又经久不衰呢?

我手头这一份太白镇文化站主要活动项目表,也许可以有所启示——

  一年举办一次中老年人文艺汇演、太白荷花节、书画摄影展、商会新年联谊会、龙舟赛、篮球赛、下村巡回演出;

  两年举办一次少儿文艺调演、民间文艺汇演、诗歌吟诵会;

三年举办一次农民文化体育节。

而在这些板上钉钉的系列文体活动后面,确实保有着强大的软硬件支撑和推力——

在镇一级,有28个群众性文体队伍,2300多文体骨干。如:篮球协会、健身协会、国标舞协会、龙舟队、传统体育项目队,还有书画创作组、诗歌兴趣组、中老年文艺组、秧歌队、民歌演唱队等。他(她)们平时自由开展自己喜爱的文体活动,农闲节假日自觉按照镇文化站的安排,积极编排各种形式的节目,参加公益演出。

到了村一级,14个村拥有460多名文体骨干,常年指导带动广大群众开展文体活动。如:振兴村龙舟队、新桥村老年秧歌队、永兴村腰鼓队、长江村健身队、鑫龙村歌咏队等。

    “万丈高楼平地起。”有这样强大的农村文化阵地,有这样丰厚的文化底蕴,有这样多彩的文体活动,“全国先进乡镇文化站”奖牌到手,我想那是迟早的事。

心眼里“长”文化的站长

吴家龙,个矮,精瘦,属于那种骨头缝里长肌肉的人。

也许是干文化站长的缘故,嘴皮子利索,张嘴闭嘴蹦出的都是“龙舟赛”、“荷花节”、“广场文艺演出”、“农民春晚”之类的一个又一个带有农村文化味的字眼。

在马鞍山市乡镇中,像他这样“站”龄的文化站长也就独萝卜一个。

    在他这里的经验之谈比比皆是——

比如,在他眼里,当一个出色的文化站长起码条件有三:一要热爱,二要会组织,三要有个好领导。

再比如,文化站要搞出名堂,少不得“五有”:有组织,有骨干,有活动,有平台,有载体。

又比如,文化站的活力哪里来?那就是不能被动应付,要有“造血”功能。阵地活动是关键,除了把门打开,还要组织活动。

他说这些话,我信。

他这人是台下能当总导演,上台能主持节目、表演小品,还能写会画,尤其擅长书法。据说还在县老年书法家协会当个什么副主席,在民协、音协也有名头,他本身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人”。

说来话短,吴家龙最初是从龙山桥镇起家搞文化的。他在那里当站长,把十里八村的农村文化活动折腾的风生水起。

“央视的春晚你看都看烦了是不?乡村春晚你可没见过,那叫一个热闹。从87年开始,我连续五年腊月廿七、廿八,在镇上剧院举办龙山桥镇农民春节晚会。”

当时1000多人的剧场爆满,连过道里都插不进去脚。他是导演、主持、小品演出样样来,干得一身劲。老百姓喜欢看他演出,封他为龙山桥的“明星”、“笑星”。

“九龙闹钢城也是我的首创。那是连续三年,我带着龙灯、秧歌、旱船队进县城、到市里拜年表演,展示新农村的风采。书记、镇长也跟着队伍助威呢。”

说起这段经历他是最快活不过的,眼睛也变亮了,神态十分陶醉。

再后来,原太白乡、新桥乡、龙山桥镇合并为现在的太白镇,他虽然还是干着他热爱的老本行,但其精气神却是大了去了。

2006年和2008年,太白镇举办了两届农民文化体育节,竞赛项目多达29个,参加人员3500多人次,观众近3万人次。今年要办第三届了。

吴家龙担当的是总导演的角色,自然比谁都忙活和紧张。可是在领导问他需要什么支持时,他却笑着说,请领导放心,也就是多组织点保安,把现场维持好就行。

他自己累成啥样他不说。

一个文体骨干跟我报料,还是第一届农民文化体育节时的场面,他到今天都忘不掉。“开幕式那天,我一大早骑着车子到现场热身,就看见站长正在舞台上忙着。我跟他打招呼,看到他转过身来对我直张嘴,发不出一点声来,我的眼泪直往下掉……”

“我现在可是兵强马壮,28个文体队伍,骨干2300多人。”他说,我们现在重点打造农民文化体育节,每一届都有主题、有特色、有创新。在项目设计上也是农味十足,像什么“农民诗歌吟诵”、“整扁担”、“负重赛跑”,等等。

这些天,老百姓跟盼望过节似的,老在问我,今年什么时候办。

我说,你们放心,到时候一定会送上丰盛的文化体育大餐的。

今年的文化体育节,吴家龙又要出新招了。

“除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目外,还要加一些外地元素,把“文体蛋糕”做大点,让大家都来太白镇品尝一下农村文化大餐。”他说,前两届都是自己玩,今年要有突破,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使农村文化活动更加巩固,更加丰富,提高文体节的水平,打响太白镇的文化名片。

“站”龄长、见解深,人脉熟,又干出名堂了,他说着话的当儿,也会“豪言壮语”起来:“我跟你说,有文艺骨干参与,有镇政府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我不是跟你吹,不出三、五天时间我就拿出一台有品位的节目。”

他在与我谈话、喝酒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就想一门心思干文化的事。”

“文化站就跟我家一个样,一周七天,我天天上班,几乎所有时间都投入到文化站工作中来。”

我看着对面的他,越来越觉着他是一个从心眼里都“长”文化的站长。

    后来在一个周六,我想试试此话当真否,这边电话刚拨过去,那边果然就传来他亲切的询问:“傅老师有何吩咐?”

给我的印象是,快奔50的人了,他在充满希望的文化田野上耕耘的劲头和快乐却未减。

   “今年6月底,省市领导在看过文化站后,都希望我们加强管理,发挥作用,争创全国先进文化站。你看,领导是鼓励也是鞭策啊。”

走在“村村通”的大道上,步履轻快的吴家龙充满信心地说:“干不完的文化活,让我越干越快乐。” 

文化大院飞出欢乐的歌

连阴数天后,终于放晴了。太阳高照,天气格外地热。稍一走动,汗如雨下。

太白镇宁兴村文化大院会议室里,几台大吊扇呼呼地吹风,也不觉着凉快。倒是接待我的村委会的同志热情不减,侃侃而谈。

“自从上面派来了孔书记,村里的高兴事那是一件又一件,路修好了、兴修水利再不愁缺水了、娃娃们的学习条件好了、五保户村里有补助了、文化大院建起来了、老百姓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最让村民们津津乐道的是文化大院。

宁兴村是太白镇最边远村,离镇区较远,离芜湖开发区只有10多公里。村里将近一半的年轻人都是早出晚归在那边打工,生活水平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但农民文化生活相对单调,尤其是到了晚上,年轻人除了看电视,就是在一起打打麻将、搓牌九。

    孔书记叫孔德权,是从市地税局挂职到宁兴村当书记的。他说,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以后,最需要的就是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富了“口袋”也要富“脑袋”,而“文化大院”正好满足了他们这种需求。

他和村委会领导一合计,将原粮油厂空闲房改造,兴建了全市首家村级文化大院。

总面积1200平方米的文化大院集宣教、文化、娱乐、科技传播为一体,自2007年11月28日开门以来,成了村民们的“精神家园”。“别看这‘文化大院’地方不大,作用可不小!在这里又锻炼身体又长见识,老百姓都愿来!”

村委会的同志跟我说,他们依托文化大院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终端站点作用,针对本村产业特点,进行党建教育、种养殖技术培训等。2010年共组织收看远程教育直播、点播节目达600多人次,参加培训的党员干部400多人次,为农民群众提供各类信息超过1000多条,党员干部群众都反映很受用。

一位姓杜的村民说:“我们宁兴村的人有福气,能有这么好的文化大院,再也不会像过去正月过年,二月赌钱,三月干闲,四月才种田。在这里,不仅精神愉快,还能从报刊书籍中得到很多信息,学习科技种田,自己创业。”

我听得热血沸腾,就想见识一个从文化大院走出来的种养殖能人。

村委会的同志说,有哇,有个养牛蛙的大户叫秦传进的就是。

秦传进来了,个不高,小平头,脸上挂着一副笑佛样。一口带着浓浓乡音的道白,中气十足。

六年前,老秦就开始跟着别人学养美国牛蛙。这几年下来,有的人养倒了,甚至养跑了,他却一直坚持干到现在。

“只要有决心,遍地是黄金。我就不信赚不到钱。”他这句口头禅,在十来分钟里至少重复了三次。

老秦说着就邀请我去看他的牛蛙养殖场。我说好,顺便帮你拍照留个影吧。

牛蛙养殖场在一片碧绿的稻海中间,距我们下车的地方估摸有200米开外。走在铺着碎石子的路上,老秦说,这路原来是土路,雨天不好走,还是孔书记专门叫人帮他铺的。话语里透着得意。

走了大概100米不到,一阵阵浑厚的“哞哞”声开始敲打着耳膜。

我问老秦:“这是哪里的老牛在叫?”

他笑我,那不是牛叫,是他养的牛蛙在唱歌呢。

老秦的养殖场占地有三亩,七个池子里的蛙声此起彼伏,好一个“大合唱”。

想当年,他是硬着头皮砸下6000多块钱,买了25000头蛙苗,就拉开场子干了起来。其间也遭遇过一天早上起来池里池外都找不见牛蛙的沮丧,也有过碰上好行情赚个四五万的快活事。“我家老秦,就是坚持住了。”他老婆这样说。

“现在养牛蛙我有‘金刚钻’了。”他说,一是村里经常请专家现场指导,搞培训;二是自己也常去文化大院收看远程教育课,顺便找牛蛙养殖方面的书回家琢磨。

他指着几个池子说:“这里的牛蛙少说有15000斤吧,卖个十来万没问题。我天天晚上住在这里陪着它们呢。”

“白天就够闹腾的,你晚上能睡得着吗?”

老秦很开怀地笑了,你们作家不懂其中的乐趣。“它们要是那一天不叫了,那我就要叫了呀。”

拉着老秦进到池边,我给他拍下据他说是唯一的一张把他和牛蛙合影的照片。

回来的路上我在想,在这片土地上,谁才是最开心的人呢?无疑是老秦们了。

你看,他们在这里是那样的悠然自得,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而我们这些城里人,行走在水泥丛林里,要想听见蛙鸣声,已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

太白放歌

“背靠大青山,面对姑溪河,太白镇是我心中的歌。曾因诗仙得地名,引来无数仰慕客。更因人勤地肥沃,家家户户喜事多。民风淳朴,敦厚好客,文明礼貌,百姓安乐。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时代里,太白人正奋勇争先,谱写一曲和谐奋进的新风歌。”

这首名为《太白放歌》的歌曲,是太白镇农民文化体育节的主题歌,它弘扬了尚文、崇德、创新、争优的“太白精神”,揭示了“诗意热土,和谐太白”的深刻内涵,唱出了47000太白人奋发前行的万丈豪情。

我相信,太白镇农民文化之歌也将会放歌安徽,唱响中国!

小档案

    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是政府举办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指导基层文化工作和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机构。较传统乡村文化站不同,新建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更加突出“综合”二字,注重把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农家书屋等活动内容整合起来,以形成相对集中的文化活动中心。

  据马鞍山市文化委提供的信息,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18个乡镇的综合文化站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率先在全省实现综合文化站镇(乡)级全覆盖。

2011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