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款马甲配什么好看: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不了内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55:04

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不了内需

2011年12月19日 08:39:09分类:未分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12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自从亚洲金融风暴以来,中国已经连续十多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了,积极再积极,越来越积极,不知积到何处是极点。
   
   “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由凯恩斯理论支持,其根据是国民储蓄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经济衰退。
凯恩斯错把储蓄单纯理解为储蓄货币,只要国民把货币储蓄取出来,改为储存物资,物价就会上涨,表现出供应不足、需求旺盛的景象。建在沙滩上的凯恩斯理论大厦,1980年代就坍塌了,中国的决策层却继续在迷信。
   国民储蓄货币或者储蓄物资偏好,可由货币政策调节,而无需财政政策介入。财政每多开销一分钱,国民便少开销一分钱,这是零和游戏,不存在积极财政拉动内需的可能性,连续十多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也没有把内需拉动起来,反而越拉动,内需增长越乏力。“宽财政,紧货币”这一政策组合的表述,很形象地体现了政府将资金从社会上往财政口袋里赶的意图。
   我们的政府不是守夜人,不是裁判员,它拥有庞大的终身就业的公务员队伍和无数企业,它有强大的自身利益诉求,所以财政资金总是往最有利于政府部门长远利益的方向投放,比如建桥收费,修路卖地,而吝于向消费和民生领域分配资金。借用凯恩斯经济学术语来说,中国的财政开支是在努力增加供应,而不是增加需求,这跟欧洲国家正好颠倒过来。
   财政资金用于投资的结果是国进民退。这些年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对民企,甚至外资都不感兴趣了,反而紧盯国企,因为只有国企才能从“紧货币”的国有银行那里拿到低息贷款,只有央企才能从中央财政那里分到钱,以及政策优势。于是社会越缺钱,政绩驱动官员对政府投资和消费的依赖性就越大,久而久之,忘记了国企必然比民企效率低的铁律。
   近年来国进民退的恶果没有显现,是由于加入WTO之后融入国际市场所带来的效率提升,把前者的负面效应对冲掉了还有剩余,但是随着融入程度越来越深,WTO红利日渐减少,如果国进民退仍不收手,经济就会出现大麻烦。尤其是在信心充足的时候突然出现拐点的话,危险性更大。
   积极财政还拉大了地区之间差距,区域经济与行政级别挂钩,由此又导致不同身份的国民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冲突加剧,进一步促使企业家移民,甚至引起国民整体的企业家精神的丧失,从而削弱社会的创新力。根据供给经济学派的理论,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国进民退损害生产效率的结果,就是削弱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