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西装上衣搭配女:关于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宁夏教研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1:48:23
关于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发布:哈继武  时间:2010-10-30 15:24:34  来源:宁夏教研网  点击:119 讨论:1
关于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一、创设教学情境、情境教学的提出的背景
情境,《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情景,境地。”情境含有情形、景象以及环境、境况的意思。新课程提倡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教学情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持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创设“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情景,实现教学环境的“信息化”、“生活化”。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愿望。
传统教学对学习基本持“去情境”的观点,认为知识一旦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来,成为概括性的知识,它就具有了与情境的一致性,反映了具体情境的“本质”。因此,对这些概括性知识的学习可以独立于现成情境而进行,而学习的结果可以自然的迁移到各种真实情境中。然而,情境总是具体的,千变万化的,各种具体情境之间并没有完全普遍适用的法则。因此,抽象概念、规则的学习往往无法灵活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学生常常难以用学校获得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传统的“去情境”学习,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造成“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然而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一)、国外对教学情境的研究
1、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1933年发表的《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已提出了教学情境的问题。他说:“形成反省思维的方法问题就在于建立必能引起的指导好奇心的各种情境。”提出教师要“研究种种情境”、“对要处理的情境的性质,尽可能地有明白的和准确的认识。……不论这些情境是他直接感觉到的,还是记忆的,它们都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如果情境更为复杂,当然,思维就更加周密。”
2、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书中介绍: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一个学习者将要探讨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
3、1989年,布朗( J.S.Brown) 等提出并界定了“情境性学习”的概念。布朗等人认为,传统教学暗含了这样一种假定,即概念表征成为教学的中心。而实际上,这种假设恰恰极大程度地限制了教学的有效性。情境性学习理论认为,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具有更为重要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优越性,所以,人们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活动和感知上。布朗等人提出“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它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而在通常,我们的传统教育则过于忽略了这些背景对于校内所学知识的影响。
4、建构主义观点:与情境学习相一致,建构主义者在教学中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挂起钩来。建构主义最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要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他们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这“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就是“情境”。情境即情况、环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境地。实际上情境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
(二)、我国情境教学的研究情况
余文森: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教育部新课程教学专业支持工作项目组组长。在《中国教育报》2006年12月15日第6版发表《教学情境,犹如美味而富有营养的汤》中说:传统教学也注重情境创设,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要求,情境创设因此成为了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知识本身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想清楚,以至想“活”起来,从而真正把两者统一起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
情境教学以语言文字既是思想的载体、信息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为依据,要求凭借教材的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情绪的体验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获得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审美感情。在教学生学会求知的过程当中学会做人是情境教育最大的一个特色。情境教育的可贵之处正是在于它以“情”为纽带,在审美体验的乐趣中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精神情操,为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打下坚实的品德、情感。意志的基础。通过情境教育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生动活泼的新鲜的知识,而且是一个健康的丰富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情境的概念
1、什么是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认识,则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学生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综合以上说法,我们认为,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无意识的心里特征及客观现实条件所创设的一种引起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反应的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的氛围和环境。它可以综合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教学情境是链接师生情感的粘合剂,是学生课堂思维活动的催化剂,是老师给学生点燃的一盏盏明亮的航标灯。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渗透”与“融合”,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2、教学情境中的两个维度:“情”和“境”。
情境——指情景,境况或环境,通常是有一定意义的氛围或环境。教学情境是“情”与“境”的融合,是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或设定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师生共同营造的课堂情感氛围。它有自己独特的范围限制。“境”是指教学环境,也可以指教学双方都关系。“情”是指在‘‘境“中的教学双方人物的情感交流,思维活动。情因境而生,境为情而设,情、境和谐统一,从而达成了某种境界或氛围。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喷涌出来的则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似的情感。教师创设一定的环境,通过教师的积极情感去感染学生,即平时常说的以“情”换“情”,以“情”激“情”,以“情”感“情”,让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
3、情境教学的作用
(1)、整合的作用
知识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发生的背景,学生一般都不大知晓,学生只能是浅表地孤立地理解知识,更谈不上知识的综合运用。而情境课程则是把知识镶嵌在情境中,又凭借情境进行相关的能力的训练,并在其过程中启迪智慧。在“学生与社会”、“知识与社会”之间,我们强调让学生走进生活世界的源泉中去,从中汲取鲜活的知识经验,探询知识与生活世界之间存在着的循环往复的有机联系。那就不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也不是线型的知识,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知识体。情境课程在这里对知识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整合作用。
(2)、熏陶的作用
情境课程观特别强调情境对于儿童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或陶冶作用。情境教育选择“美”为突破口,以“美”为追求的境界,也就是主张一方面利用美,另一方面进行“美”的熏陶感染。儿童在情景中感受到美,进而去表达去抒发美的感受。伴随着这种审美愉悦,纯真的心田得到犹如甜美的春雨的滋润。一位哲学家说过,情感的体验可以揭示人的“存在的完满”。在情境的熏陶作用下,凭借情感的纽带作用,情感与生命的冲动、感受、体验、人格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人的内心获得极大的喜悦,而只有拥有这种内心喜悦的生活,才是完满的健全的生活。
(3)、启智的作用
学生具有不可限量的潜在智慧,包括直觉的智慧、想象的智慧、创造的智慧乃至逻辑的智慧等等。所谓“启迪”,实际上就是一种暗示,它来自于情境的作用。情境课程所创设的情境本身就是蕴涵了智慧的因素的。情境课程讲究“强化感受”,让学生在观察中,在倾听中,在触摸中获得丰富的映象和美感,很自然地产生审美意象。而审美意象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在情境中将观察与思维,观察与想象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十分有效地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情境教育的情境,意境广远,当儿童沉浸情境中,想象的翅膀常常悄然展开。
(4)、激励的作用
情境教育提倡老师“爱生乐教”。老师以真挚的情意,殷切地期待学生,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敏锐地欣赏来自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和瞬间迸发的思维火花。老师以自己全身心的爱,投入教学过程,热情地去引导学生开启智慧大门。老师的期待会作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会从老师的爱中获得信心,获得力量。这种信念往往转化成一种积极向着教学目标的驱动力,“期待”转化为“自信”。学生在情境中,在教师的呵护和激励下,表现一种积极的欢快的情绪,他们每天在老师的身边领略到、感受到的正是他们所需要的支撑和催化,而完全不同于传统教育的那种无奈的被动的学习。这样的激励作用,效果是明显的,也是持续的。
三、 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目标
教学情境能在拓展的宽阔的教育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有利于儿童在动脑、动口、忘我学习中,形成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
1、诱发性原则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新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的积极思考。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时,最好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他们产生积极思考的欲望。
2、真实性原则
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能够要尽量使情境是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在学生“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突破问题情境完成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注意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迁移生活中的现实情境。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调查实践活动,在观察体验中,广泛收集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3、接近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符合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问题的深度稍高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使学生需要经过努力思考,“同化”和“顺应”才能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摘果子时,需“跳一跳,够得着”。
4、合作性原则
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对精神,让他们学会交流和分享获得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学会欣赏别人。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合作学习小组,使小组成员之间愉快地交流、协作,并共同克服学习中出现的困难。
5、从冲突到和谐的原则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考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是课堂“乱”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而且还要考虑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让师生互相启发、诱导,达到融为一体、和谐共振的境界。
6、层次性原则
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也遵循这一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应尽可能有层次、有梯度,考虑好问题的衔接与过渡。
(三)创设教学情境要注意的问题
1、教学中,在教学情境的作用下,学生的学习情感会经历“关注”、“激起”、“移情”“加深”、“弥散”等环节,最终渗透到他内心世界的各个方面,作为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渐内化,融入儿童的人格之中。因此教师要创设一种愉快、逼真、和谐、能够启迪学生认知、让学生身心完全投入的情境,是学生对学习内容完成意义建构的首要因素。
2、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实现学生的“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以原有知识为基础,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教学情境必须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创设,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与主题相关,达到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和谐统一;而且情境必须具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探究的兴趣,调动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
4、创设教学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的教学情境要有一定的梯度,承前启后,有连续性,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情境可以具有单一的连续性,也可以具有层层递进的梯度式的连续性。
5、教学情境的创设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结合情境中学生的实际反应,有效地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景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情境的类型
无论是教学情境的外在形式还是教学情境的内容,都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但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同。实际教学中往往是多种教学情境同时作用与课堂,综合发挥教学情境的浸润作用。教学情境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多种类型。下面从教学情境的创设目的和表现形式的角度谈谈教学情境的分类。
1、根据创设的教学情境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真实型、仿真型、提供资源型。
2、根据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不同,教学情境又可以分为:问题情境、探究学习情境、合作学习情境、练习情境等。
(五)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教师应该明白:课堂教学中如果希望学生主动学习,就需要为学生提供充实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需要运用实物、录音、录象、演示等教育手段,或通过讲述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故事,使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触景生情,给学生提供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1、直观演示,创设形象情境
(播放录象2:电和热 电热切割)“电热切割”作为定性探究的实验。具体做法如下:取电阻丝和铜丝各一段,在自制的木架上串联后接到电源上,电源用学生电源或蓄电池组即可(3V~6V)。研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时,将电压加至6V,让学生将一块泡沫塑料板与电阻丝接触,可观察到塑料很容易被烧熔切开;将塑料移到铜丝上,塑料不会被切开。研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时,先加3V电压,将一块泡沫塑料板与电阻丝接触,可观察到塑料被烧熔切开,但是感觉很慢,比较费劲;再加6V电压时,发现塑料很容易被烧熔切开。这个实验,实验方案设计简单,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实验效果非常明显,学生非常感兴趣,都跃跃欲试,动手操作。得出正确的结论也就水到渠成。更主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自体验了电热的多少产生的变化,手拿泡沫塑料切割的真实感受让他们把这个知识印证的更加清晰,明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再不会认为电热知识是难学难懂的了。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体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媒体的演示、操作、实验等方法再现教学内容情境或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主动学习。
2、主动讲述,创设想象情境
语言是教师赖以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媒介,是师生教与学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任何教学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在演示实验中,设备、过程是演示的筋骨,而教师的语言是演示的血肉。教师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地描绘,富有节奏、充满激情的语言,重音、停顿的合理使用等,往往能够创造一种特殊的气氛,使学生产生对实验的神秘感和惊奇感。
3、设疑启智,创设探究情境
没有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活动,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发现,去探讨,去创造。教师通过有目的的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吸引学生积极动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激发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看法。
4、营造氛围,创设合作交流情境
合作交流,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能增大学生的信息量,在讨论交流中,借鉴他人观点,反思自我,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积极和谐的教学气氛,启发、诱导学生产生交流的愿望。
5、联系生活,创设实际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的生活实际情境,把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这些源于学生生活的实际教学情境,学生最感兴趣也最易于接纳。这样不但可使教学内容具体化,更能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实践能力。
总之,教学情境拓宽了教育空间,缩短了学生的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能使学生的认识与情感相结合,使思维与形象统一,使学生在感悟体验中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所以,面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我们教师要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用现代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营造优质的教学氛围,培养现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