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疯狂的商人:伤寒论学习小结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46:26

伤寒论学习小结

转载自 千年&健


六经病纲领:
⒈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⒉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⒊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⒋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⒌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⒍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主脉:
⒈太阳之为病,脉浮.
⒉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⒊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⒋太阴为病,脉弱。
⒌少阴之为病,脉微细.
⒍厥阴缺
治法、代表方剂:
太阳病:解肌发汗,用麻黄或桂枝汤;
阳明病:清热泻下,用白虎汤或承气汤;
少阳病:和解少阳,用小柴胡汤;
太阴病:温中散寒,用理中丸;
少阴病:回阳救逆,用四逆汤;
厥阴病:清上温下,用乌梅丸。
欲解时:
太阳: 9—15,阳气旺。
阳明:15—21,阳气降。
少阳:21—3 ,阳气生。
太阴: 3—9 ,阳气升。
少阴:23—5 ,阳气生升。
厥阴: 1—7 ,阳气生升。
表里: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太阴。
传变: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六经传变规律:一般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太阳病不愈,或传阳明,或传少阳;如病邪较重,正气不足,更可进一步传入太阴、少阴,以至厥阴,称循经传。
何为六经辨证?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以六经为辨证论治的纲领;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因此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有着密切的联系;为八纲辨证奠定了基础。
外感发病:一般,太阳病。
本经自病:未经传变,初起即为少阳、阳明。
传变:传是指病情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条件下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性质的改变。
直中:体弱受邪,病证不经三阳阶段,直接出现三阴症候者。
循经传:指伤寒病顺着六经的次序传变。
越经传:病证越过一经或两经相传。
并病:指一经症候未罢,而另一经症候又起,有先后次第分者。
合病:指两经或三经症候同时出现,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1.十二字治疗原则: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2.痞证的形成: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3.厥证临床表现与病机: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4.结胸证主证:心下痛,按之硬满,脉沉紧.
5.清法三证:白虎汤证,栀子豉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
6.涌吐法的代表方剂:气上冲咽喉,痰食阻滞脘隔.
7.大青龙汤证:辩证要点:不出汗而烦躁者。
8.小青龙汤证病机:太阳表实,寒饮犯肺。
9.小柴胡汤证病机:往来寒热,胸协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10.瓜蒂散:治胸有寒,痰厥证。
11.吴茱萸汤:食谷欲呕,属阳明病中寒也;少阴病,吐利;厥阴病,干呕,吐涎沫。
12.黄连汤证病机:胃热脾寒。
13.旋复代赭汤、生姜泻心汤证症候不同:旋:干噫食臭、肠鸣下利;生姜:噫气而无食臭下利。
14.参夏姜草枣加黄芩柴胡即小柴胡汤;`
参夏姜草枣加黄芩黄连即黄连泻心汤;
参夏姜草枣加桂枝黄连即黄连汤;
参夏姜草枣加旋覆花即旋覆花代赭汤。
15.七对药物相同剂量不同的方剂
(1)桂枝汤与桂枝加桂汤。
(2)桂枝汤与桂枝加芍药汤。
(3)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
(4)桂枝附子汤与桂枝去芍药家附子汤。
(5)抵当丸与抵当汤。  
(6)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
(7)桂枝麻黄各半汤与桂枝二麻黄汤。


1.病程中,表里证混同出现时,应怎治?
答:须依表里证之轻重缓急而定:
(1)先表后里,表里同病,表证为主,常法。如葛根汤,治太阳表实为主而兼下利的病情.
(2)先里后表,表里同病,以里证为重急,里证决吉凶故,是变法。如少阴病下利清谷,兼有表证,先四逆汤救里,后桂枝汤救表。
(3)表里同治,表里同病,表里证相对均衡,单治表则里不除;纯治里则表不解,故须同治。如柴胡桂枝汤治少阳兼太阳证之相对均衡者,小青龙汤治太阳病兼水饮咳喘者.
2.大结胸证,小结胸证的鉴别:
证名  病位      主症    主脉 病机     病情 治法
大结胸证.从心下至少腹.硬痛拒按.沉紧.热与水结.较重.泻热逐水
小结胸证.正在心下.    正在心下.浮滑.热与痰结.较轻.清热化痰
3.大结胸证归纳:病因病机:外邪内传化热,邪热于水(痰)结于心下,(病情重,范围广)。
证候:心下痛,按之石硬,甚至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而不可近,脉沉紧;或项强,汗出。头微汗出,无大热-与大柴胡汤证鉴别。
治则:泻热逐水-大陷胸汤证;峻药缓攻—大陷胸汤丸。
小结胸证:正在心下,按之则痛,不按不痛-痰热互结,清热涤痰开结(病情轻,范围局限不按不痛)
4.五泻心汤证鉴别:
证型         主症                                         病机                          治法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心下痞,按之濡,关上脉浮.                           邪热聚结心下.                     泄热消痞
附子泻心汤证. 心下痞,恶寒汗出.                                  邪热聚结心下,兼阳虚不固.          泄热消痞,扶阳固表
半夏泻心汤证 心下痞,呕,肠鸣下利.                               误下损伤脾胃,寒热错杂于中,升降失职.和中降逆消痞
生姜泻心汤证 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                    脾胃虚弱,饮食停滞,水气不化.   和胃消痞,宣散水气
甘草泻心汤证 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下利频作,谷不化,腹中雷鸣.反复误下,脾胃重伤,虚气上逆.   和胃补中,消痞止利
5.阳明热证证型鉴别:
证型       病机         证候                      治疗
栀子豉汤证.    阳明误治热郁胸膈. 或心乱谵语或惊恐烦躁或懊憹生苔.清宣郁热
白虎汤证.      燥热炽盛,充斥内外. 身热汗出,脉浮滑.              辛寒清热
白虎加人参汤证.表证已解,热盛津伤. 渴欲饮水,时有恶风.      生津解热
猪苓汤证.      阳明下后,津伤水结. 脉浮发热,渴而不利 .            清热养阴利水
6.归纳大承气汤证:
答:大承气汤证是二阳并病转属阳明脏实的证治.(注:阳明燥屎的有无是判断是否使用大承气汤的重要标志。)病机: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是痞满燥实俱重.
主证:全身症候——潮热,手足漐漐汗出,谵语,不能食,脉沉迟有力。局部症候——绕脐痛,腹满痛,多日不大便。危重症候——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急下症候——①目中不了了,睛不和.②发热汗多.③腹满痛.④持续腹满。治则:攻下实热,荡涤燥结。治法:峻下燥结。方剂:大承气汤。方药: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7.大承气汤证鉴别小承气汤证:脉滑而急,腹大满不通,大便硬。调胃承气汤证:不潮热,蒸蒸发汗,腹胀心烦。
8.蓄水证.蓄血证鉴别:
鉴别项 蓄水证                                                         蓄血证
病机 太阳之邪循经入腑,邪与水结,膀胱气化失职,水蓄不行(病在气分). 太阳之邪循经入里化热,邪热与瘀血相结于下焦(病在血分).
证候 烦渴,或渴欲饮水;少腹里急;小便不利;脉浮或浮数.                 如狂或发狂,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脉微而沉或沉结.
治法 化气行水 .                                                       活血化瘀.
方药 五苓散.                                                         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

9.太阳蓄血与阳明蓄血鉴别:
鉴别项  病机               病位 证候
太阳蓄血.外邪深入下焦与血相博结.下觉.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不利,如狂
阳明蓄血.阳明邪热与瘀热相博.    胃肠.其人喜忘,屎虽硬,大便易反,其色必黑
10.蓄血证的三方有何不同:(1)先表后里,桃核承气汤,泻热逐瘀,蓄血轻证。(2)先里后表,抵当汤,破血逐瘀,蓄血重证,病势急者。(3)蓄血虽重,而病势较缓,抵当丸。
五苓散
是治:
蓄水证。
11.热痞.寒热痞鉴别:
相同证候:胃热,脾寒.           治疗                         变化
热痞:  心下痞,按之濡.关脉浮,口渴.泻热消痞大黄黄连泻心汤.        阳虚恶寒汗出:附子泻心汤.
寒热痞:呕吐,下利,肠鸣.           辛开苦降,和胃消痞,半夏泻心汤. 兼水饮食滞干噫食臭:生姜泻心汤.脾虚甚下利重:甘草泻心汤.
12.实满.虚满鉴别: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本条是太阴病提纲,太阴病,即里阴证。
它是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一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明确辨证为太阴病。此腹满为虚满,与阳明胃家实实满有显著区别。
13.治黄三方比较:
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都有清利湿热,用以治疗无汗,小便不利而导致的湿热郁蒸发黄之证。
但病有偏表偏里,有热与湿的轻重之异,三方证候,更不相同。鉴别如下:
      茵陈蒿汤                                  栀子柏皮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共同:发热,身黄,小便不利,少汗.
特征:里热且实(偏里).                         湿热郁阻三焦(偏热)            表邪未净(偏表)
证候:腹满便密,口渴,心中懊憹,但头汗出,剂颈而还. 胸闷,口苦,舌苔黄腻,渴不多饮. 无汗恶寒,身痒,脉浮
14.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鉴别:
鉴别项       病机              脉症                  治法
同:风寒束表,卫闭营郁.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发汗解表
异:大青龙汤:兼阳郁内热.烦燥.兼清里热.小青龙汤:兼寒饮内停.咳喘、干呕.兼化寒饮.
15.苓桂甘枣汤证、桂枝加桂汤证鉴别:症候.病机.治法.方药.
苓桂甘枣汤证:脐下悸,欲做奔豚(无奔豚的典型症候)或有心悸和小便不利。心阳虚损,下焦寒水欲上逆。温通心阳,化气行水。茯苓桂枝甘草大枣,重用茯苓以淡渗利水。
桂枝加桂汤证:气从少腹上冲心,发作欲死,复还止。心阳虚损,下焦阴寒之气上逆。温通心阳,平冲降逆。桂枝汤加桂,重用桂枝以平冲降逆。
16.厥阴病:辨厥:
热厥: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寒厥: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17.辨病发于阴发于阳: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8.辨寒热真假: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欲不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9.辨下利: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20.辨呕哕: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21.阳明?实证:润导法: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麻子仁丸证:不大便十日无所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