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10万金摩托:应用文的仿作和创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36:16

照一般的认识,应用文跟其他各类文体最大的不同,是它的实用性质,这令它的创作空间较小,规定较多。最显著的,莫如格式的要求,现成套语的运用。这种想法,令应用文的学习和写作较为呆板,不必多加思考,不大注意创意。我们只要看看手头的应用文参考书,绝大部分都有示例,供人参考、仿作,就可知道。有些甚至只有例文,没有什么说明,要写作之时,只要参照类似的处境,改头换面,加上相关的资料,照抄如仪,便可以应付过来。如果这样做是行得通的话,那么,利用电脑来学习、来处理是最省事的了。只要把应用文的主要规格和用语预先用软件编写好,供人参照、运用,那不是更为方便吗?
这的确是个便捷的方法,也适合生活节奏较快的社会和工作忙碌的人使用。因为这样做既可以不必多用脑筋,又可应付需要,有其一定的好处。可是,如果以为这是应用文学习的应有途径、应用文写作的不二法门,那就过于片面了,因为这样不但忽视了应用文学习的意义,也忽略了应用文本身的实质内容和需要。
事实上,这种做法除了便捷省事之外,也往往体现人们苟且偷懒的心理。而最主要的,还在于人们对应用文的价值不太重视之故。把这种仿作的做法推向极致,甚至连仿作也不是,而是近乎取巧。记得二十多年前,笔者还在香港理工大学前身的香港理工学院服务,负责中文的教学工作。由于那时中文不是入学的必要条件,很多课程都没有设置中文科,以致不少将毕业谋职的学生,连封中文求职信也不懂如何书写,于是学院的学生就业辅导处之类的组织,就要求我们设计一封职位申请信供学生参考。基本要求是:信写来要显示出其具大专程度,又可以适合任何职位的需要。结果我写了封简单的文言信,把应该写职位名称的地方留空,让学生填上去。本来的用意,是希望学生照我的写法,另行仿作。可是,绝大部分的学生只是照抄一遍,填上职位名称而已。这种比“即食面”还快的应急方法,竟也大派用场。可以说,这根本就称不上是仿作,只是取巧做法而已。这种囫囵吞枣式的胡乱应付方法,令笔者深深感受到,在香港应积极推动中文教育、提高中文地位的重要;也深深体会到,在社会推广中文应用的同时,必须先提高学生对应用文的认识和应用写作的能力。
毫无疑问,有时应用文的确是可以或需要仿作的。像一些表格、单据、条例或某些法律文书之类,往往都不可以随便创作,甚至必须具有专业知识才可以撰拟。但更大部分的应用文,其实是可以或应该创作的。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针对个别情况思考。且不说商品广告、演讲辞之类没有固定内容的文体,往往需要别出心裁、“意翻空而易奇”的构思,就是一封很普通的书信,也不能随便照抄和仿作。譬如你要为你所服务的机构撰拟一封答复投诉信,你得先看清楚对方投诉的是什么,具体情况如何才可以作答。要有针对性,要作个别考虑,解释也得有一定策略,不可公式化地应付。如果用例行的、印备的复函就不行了,因为如此不但没有就个别情况作解释,还会使人产生不良印象:你所服务的机构是惯常收到投诉的。所以,答复投诉绝不应视作等闲的例行公事,而应运用构思,把别人的负面印象变为正面的。这就需要一定的创意。
一般人的印象,应用文的生命多是暂短的,甚至是一用即弃的。但古来传世的应用文仍然不少,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出色的应用文都不属例行仿作,而是有血有肉,充满创意的。李密的《陈情表》、诸葛亮的《出师表》、曹植的《求通亲表》等,都深具价值。本来是篇应用文,后来却成了文学作品。其关键,即在于肯就个别情况,加以创作,因而变为不朽名作。
清代姚鼐编《古文辞类纂》一书,其中“诏令”一类的文体,只选前汉作品,其后历代那么多的“诏令”之作,他都没有选。我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汉初的作品都是创作,而不是仿作。这里且让我先举几则汉文帝时的诏令为例以作说明,如:
《除肉刑诏》说:“毋乃朕德之薄,而教不明与?吾甚自愧!” (《汉书·文帝纪》)
《增祀无祈诏》说:“以不敏不明,而久托临天下,朕甚自愧。” (同上)
《求贤诏》说:“愚而不明,未达其咎。” (同上)
《赐南越王赵佗书》说:“朕高皇帝侧室之子,弃外,奉此藩于代。” (同上)
其中既自责其“不敏不明”、“愚而不明”,又说自己是“高皇帝侧室之子”,可知这都不是臣子可以代作的。纵使不是出自其手,也必出自其心,然后才说得那么直切坦白。我们再看两则汉高祖庙的材料:
“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解。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古人苑·高帝敕太子文》)
“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阼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同上)
这里告诫他的太子“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又后悔自己过去读书不多。可见他希望“诏令”、“上疏”之类都应该由自己书写,不宜假手于人。这类文件,后世多用尚书、中书舍人的官员来撰拟。而他之所以主张自己书写,就是因为可以直切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然后才能够产生有血有肉的创作。专事仿作的,只是拾人牙慧而已,难以产生有价值的作品。
应用文的仿作和创作

照一般的认识,应用文跟其他各类文体最大的不同,是它的实用性质,这令它的创作空间较小,规定较多。最显著的,莫如格式的要求,现成套语的运用。这种想法,令应用文的学习和写作较为呆板,不必多加思考,不大注意创意。我们只要看看手头的应用文参考书,绝大部分都有示例,供人参考、仿作,就可知道。有些甚至只有例文,没有什么说明,要写作之时,只要参照类似的处境,改头换面,加上相关的资料,照抄如仪,便可以应付过来。如果这样做是行得通的话,那么,利用电脑来学习、来处理是最省事的了。只要把应用文的主要规格和用语预先用软件编写好,供人参照、运用,那不是更为方便吗?
这的确是个便捷的方法,也适合生活节奏较快的社会和工作忙碌的人使用。因为这样做既可以不必多用脑筋,又可应付需要,有其一定的好处。可是,如果以为这是应用文学习的应有途径、应用文写作的不二法门,那就过于片面了,因为这样不但忽视了应用文学习的意义,也忽略了应用文本身的实质内容和需要。
事实上,这种做法除了便捷省事之外,也往往体现人们苟且偷懒的心理。而最主要的,还在于人们对应用文的价值不太重视之故。把这种仿作的做法推向极致,甚至连仿作也不是,而是近乎取巧。记得二十多年前,笔者还在香港理工大学前身的香港理工学院服务,负责中文的教学工作。由于那时中文不是入学的必要条件,很多课程都没有设置中文科,以致不少将毕业谋职的学生,连封中文求职信也不懂如何书写,于是学院的学生就业辅导处之类的组织,就要求我们设计一封职位申请信供学生参考。基本要求是:信写来要显示出其具大专程度,又可以适合任何职位的需要。结果我写了封简单的文言信,把应该写职位名称的地方留空,让学生填上去。本来的用意,是希望学生照我的写法,另行仿作。可是,绝大部分的学生只是照抄一遍,填上职位名称而已。这种比“即食面”还快的应急方法,竟也大派用场。可以说,这根本就称不上是仿作,只是取巧做法而已。这种囫囵吞枣式的胡乱应付方法,令笔者深深感受到,在香港应积极推动中文教育、提高中文地位的重要;也深深体会到,在社会推广中文应用的同时,必须先提高学生对应用文的认识和应用写作的能力。
毫无疑问,有时应用文的确是可以或需要仿作的。像一些表格、单据、条例或某些法律文书之类,往往都不可以随便创作,甚至必须具有专业知识才可以撰拟。但更大部分的应用文,其实是可以或应该创作的。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针对个别情况思考。且不说商品广告、演讲辞之类没有固定内容的文体,往往需要别出心裁、“意翻空而易奇”的构思,就是一封很普通的书信,也不能随便照抄和仿作。譬如你要为你所服务的机构撰拟一封答复投诉信,你得先看清楚对方投诉的是什么,具体情况如何才可以作答。要有针对性,要作个别考虑,解释也得有一定策略,不可公式化地应付。如果用例行的、印备的复函就不行了,因为如此不但没有就个别情况作解释,还会使人产生不良印象:你所服务的机构是惯常收到投诉的。所以,答复投诉绝不应视作等闲的例行公事,而应运用构思,把别人的负面印象变为正面的。这就需要一定的创意。
一般人的印象,应用文的生命多是暂短的,甚至是一用即弃的。但古来传世的应用文仍然不少,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出色的应用文都不属例行仿作,而是有血有肉,充满创意的。李密的《陈情表》、诸葛亮的《出师表》、曹植的《求通亲表》等,都深具价值。本来是篇应用文,后来却成了文学作品。其关键,即在于肯就个别情况,加以创作,因而变为不朽名作。
清代姚鼐编《古文辞类纂》一书,其中“诏令”一类的文体,只选前汉作品,其后历代那么多的“诏令”之作,他都没有选。我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汉初的作品都是创作,而不是仿作。这里且让我先举几则汉文帝时的诏令为例以作说明,如:
《除肉刑诏》说:“毋乃朕德之薄,而教不明与?吾甚自愧!” (《汉书·文帝纪》)
《增祀无祈诏》说:“以不敏不明,而久托临天下,朕甚自愧。” (同上)
《求贤诏》说:“愚而不明,未达其咎。” (同上)
《赐南越王赵佗书》说:“朕高皇帝侧室之子,弃外,奉此藩于代。” (同上)
其中既自责其“不敏不明”、“愚而不明”,又说自己是“高皇帝侧室之子”,可知这都不是臣子可以代作的。纵使不是出自其手,也必出自其心,然后才说得那么直切坦白。我们再看两则汉高祖庙的材料:
“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解。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古人苑·高帝敕太子文》)
“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阼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同上)
这里告诫他的太子“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又后悔自己过去读书不多。可见他希望“诏令”、“上疏”之类都应该由自己书写,不宜假手于人。这类文件,后世多用尚书、中书舍人的官员来撰拟。而他之所以主张自己书写,就是因为可以直切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然后才能够产生有血有肉的创作。专事仿作的,只是拾人牙慧而已,难以产生有价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