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世界黑市商人:湖州竹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22:09

湖州竹派

  

  湖州竹派

  文同 墨竹图

  中国画流派之一。画竹原以唐代萧悦、五代丁谦最有名,但无画迹传世。北宋文同、苏轼画竹著于时。元丰元年(1078)文同奉命为湖州(今浙江吴兴)太 守,未到任,病故陈州(今河南淮阳);苏轼接任湖州太守 ,未几坐狱贬黄州。他们虽籍隶四川,但画史上皆谓为“湖州竹派”始祖。 米芾论及:文、苏画竹特点:“以浓墨为面,淡墨为背 。”元代画竹成风,李衍、赵孟頫、高克恭、吴镇、柯九思等,都是湖州竹派继承者,对后世影响很大 。明代莲儒撰《湖州竹派》一卷,凡二十五人,系辑录《画史》、《画继》、《图绘宝鉴》等书而成。

  始祖文同

  文同 北宋画家。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锦江道人,世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举进士,历官邛州、洋州等知州,元丰初出知湖州,未到任而卒,人称"文湖州"。操韵高洁,能诗文,善篆、隶、行、草、飞白,初学草书十年,未得用笔之法,后见道上斗蛇,遂悟其妙。尤长于画竹,画竹叶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主张画竹必先"胸有成竹"。重写生,洋州有筼筜谷,多竹,时往观察,画竹益精,有"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的美誉。苏轼和他是中表亲,画竹受其影响,尝题赞与可《梅竹石》:"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文而丑,是为三益之友。"说他下笔"能兼众妙"。黄庭坚题其《竹上鸜鹆》有"功破造化窟"之语。后人画竹多宗之。元代吴镇,搜集学文同画竹技法的宋元画家二十五人小传,编成《文湖州竹派》一书。亦善画古木老槎,具"槎牙劲削"之致。偶写山水,黄庭坚谓:"潇洒大似王摩诘,而功夫不减关仝。"传世作品有《墨竹图》轴,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墨竹图》卷,绢本,书款"与可",元人曾将其与苏轼《枯木竹石图》卷装帧成合卷,现藏上海博物馆;又《墨竹图》轴,绢本,无款,有二印:"静闲室"、"文同与可",藏广东省博物馆。著有《丹渊集》。

  传承与发展

  竹画是中国绘画所特有的专科,历史悠久。在中国画中,竹画有两种方式:一为设色竹子,属花鸟画;一为墨竹画,以墨竹为主,四君子画中的竹画为墨竹画,是典型的文人画。

  1.墨竹画起源

  对于中国墨竹画的起源,一直没有定论。唐代白居易在《画竹歌》中说:“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由此可见,在白居易以前,早就有竹画了。由于那时的竹画没有流传下来,故不知是设色还是墨竹。 唐代画竹已为独立题材,开始出现专门画竹的名家如箫悦。他工于画竹,一色而有雅趣。这里的“一色”可能是纯用青色或绿色,而非墨竹画的黑色,但已开始对竹进行艺术抽象化,是工笔设色竹画走向墨竹画的关键的一步。萧悦很珍重自己的艺术,有人求他只画一竿一枝,求了一年还未求到。有一次,他却画了十五竿竹,送给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感谢他的厚意,也赞叹他的艺术,写下了上述的《画竹歌》。

  2.“湖州竹派” 的形成

  文同,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等,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少时用功读书,20岁左右便才学出众,受人称赞羡慕。他先后出任邛州、洋州等知州,但他“看画亭中默坐,吟诗岸上微行。人谓偷闲太守,自呼窃禄先生”。他无心于功名,只是喜爱读书作画。元丰初,61岁的文同被任命为湖州知府,没有到任就在陈州过世了,人称文湖州。文同善诗书,工书画。篆、隶、行、草、飞白无一不精。文同尤其喜爱画墨竹。文同与苏轼是表兄弟,又是诗文书画方面最要好的朋友,有一次在一丈多长的绢上画设色偃竹送给苏轼。苏轼专门写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阐发文同的墨竹画理论,提出了“成竹于胸”的著名论断。 文同墨竹画,大大超过了前人,所谓“黄钟一震,瓦釜失声”。苏轼形容文同画竹,“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似乎文同画竹属写意一派。然而,细察文同流传下来的墨竹画,他的画风还是比较写实的。文同所画的竿、枝、叶、节,都很像真的竹子。文同尤其善于画竹叶,“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文同的一些墨竹画,所画竹叶,正面用浓墨,反面用淡墨,正反浓淡错落有致。不仅如此,文同还把叶梢风翻转折都一丝不苟地画出来,画竹节是勾描渲染而成,由于文同画竹,把中国书法的抽象美和布局美引入墨竹画中,使墨竹画脱离了工笔设色花鸟画而自成一派,故其墨竹画写实而不繁琐,形神兼备,大受欢迎。同时代的苏轼等人都学习他的画法,其后的追随者就更多了,中国画坛由此形成了“湖州竹派”,文同也就成了一代宗师。

  3、“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

  文同、苏轼、赵孟頫、吴昌硕四大家是“湖州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中赵孟頫、吴昌硕是湖州本地人,文同、苏轼均在湖州当过知府,为此,以地名来称呼的画坛流派只有“湖州竹派”,也是历史最久远、影响中国整个绘画史的重要画派,明代莲儒撰《湖州竹派》一卷,最近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冯超著的“湖州竹派”。 苏轼,也在湖州当过知府。他生平爱竹,“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所以他画得一手好竹,是“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一次坐在公堂上,一时兴起,随手拿起毛笔蘸着朱墨,画了一幅朱竹。有人说:世间只有绿竹,哪来的朱竹?他便反问:人家都用黑墨画竹,世间哪有墨竹?据说由于他的首创,后来文人画中便流行画朱竹了。苏轼向文同学画竹,同时在绘画理论上给予文同极大的帮助和影响。文同死后半年,苏轼看了文同画的《筼筜谷偃竹图》,睹物思人,对画痛哭,带泪写下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总结文同的画竹理论,提出了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主张。 苏轼画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不像常人一节节地画竹竿。米芾问他这是怎么一回事,他回答道:“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他针对当时只重形似轻神似的绘画倾向,提出了“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见解。

  4.“湖州竹派”四大家之一赵孟頫夫妇

  到了元代,画坛上文人墨戏成风,墨竹大家辈出,形成了中国墨竹画的顶盛期。赵孟頫、管道升、柯九思、吴镇、顾安、李息斋父子都是画墨竹的高手。 特别是赵孟頫,作为一个全能的画家,人物、山水、花卉、竹石,无所不能,画马尤其有名。赵孟頫画墨竹,能以飞白作石,金错刀作墨竹。所画竹石,虚实结合,相映成趣。赵孟頫夫人管道升,能书善画,始创晴竹新篁。同样用飞白作巨石,管道升所绘巨石层次更为丰富,晴竹竹叶用浓墨绘就,亭亭如生。管夫人还画过悬崖朱竹一枝,杨廉夫题云:“网得珊瑚枝,掷向筼筜谷。”,而管道升道创的“巢竹” ,成为“湖州竹派”的代表作。赵孟頫提出“书画本同”,上接历代“书画同源”的传统,倡导“以书入画”,就是以书法性用笔来表现个人的性情;他又提出著名的“古意论”,其实质是重温晋唐意趣、开创时代新风的“借古开今”。

  5.承前启后的明代墨竹画

  明代的宋克、王绂、夏昶等人,基本上是继承宋元人的画法。 宋克,字仲温,家长洲南宫里,自号南宫生。擅长草书,所画墨竹大都是细竹,擅长画丛篁,寸岗尺堑,布置稠密,而又带雨含烟,意境深远。曾经在试院牍尾,用朱笔扫竹。张伯雨有“偶见一枝红石竹”之句,便是指宋克的朱竹。 王绂,字孟端,号友石,又号九龙山人,无锡人。王绂墨竹画深得文同、吴镇遗法,闻名天下。王绂所画墨竹,能于遒劲中见姿媚,纵横外见洒脱。方寸间的画幅,具有潇湘淇澳,透出种种臻妙来。王绂画墨竹,讲究创作灵感,须兴到落笔。喜欢他的画的人,送来金帛强求,他便闭门不纳。有一天,他曾在月下听到悠扬的箫声,一时兴起,写了一幅《竹石图》,第二天带了这幅画去寻找昨晚的吹箫人,送上画作。那个吹箫的是个商人,一向仰慕王绂的画名,收到《竹石图》,喜出望外,赶紧回赠一张红色地毡,请他再画一幅,好配成一对。王绂笑道:我为了箫声才来寻访你,本想用作箫的竹子回报,想不到你是这样庸俗的人。说罢,王绂要回《竹石图》,把它撕了。 夏昶,字仲昭,号自在居士,又号玉峰,昆山人。夏昶画墨竹,师法王绂,能得其妙,当时推为第一。他所画的墨竹,偃卧、挺立、浓淡、烟姿、雨色都颇具章法,是一位讲求法则的画家。他的作品还名扬国外,当时就有这样的歌谣:“夏卿一个竹,西凉一锭金。” 鲁得之,钱塘人,侨寓嘉兴,字孔孙,号千岩。书法精妙,善于写墨竹,自称得到吴仲圭笔画,而上承文湖州。晚年右臂得病,改用左手书写字画,风韵尤佳。据说他写兰竹,当初自己并不贵重,人人可乞,但当他写成了最得意的作品,就自己珍藏,并对人说:“吾将留以自验少壮生熟进长之不同也。”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天池,又号青藤,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具有革新思想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一生坎坷不平,却充满浪漫主义的激情。他的诗、书、画、音乐、戏曲甚至剑术,都是第一流的。他创水墨大写意画法,加上诗词题跋,融为一体,创文人画的新格。影响所及,促成石涛、八大、郑板桥、李鳝、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家的崛起。郑板桥甚至刻一印,自云“青藤门下走狗”。

  5.清代走向写意的墨竹图

  明末清初的石涛(1640——-约1718),原名朱若极,生于乱世,原是桂林晴靖王的子孙,出家为僧,更名原济、元济、超济、道济,字石涛,号大涤子、清湘老人、清湘陈人。石涛画竹,笔意纵恣,脱尽窠臼,开墨竹写意画风气之先。石涛画竹多用生宣纸,用笔奔放,水墨淋漓,浓淡干湿,千枝万叶,一气呵成,纵笔直写,略无滞塞,历代沿袭之宫苑庭园气象,都被他的如椽大笔扫荡殆尽,而骤雨狂风之势,滴露笼烟之态,则一一奔来笔底,人称“野战”。石涛天资极高,所画墨竹,不拘泥于形似,以势取胜,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扬州八怪,也都是墨竹画的行家里手,尤其是郑板桥,毕生精力专攻兰竹,功力之深,也非他人所能比及。由于他能时时由熟返生,具有艺术感悟的陌生化能力,故能在墨竹画方面永葆旺盛的创作生命力,数十年的墨竹画生生不息。自石涛开创墨竹画的大写意画风后,郑燮又开创了小写意画风,他的墨竹画秀劲简远,透出一股清刚之气。

  6.吴昌硕,是近代真正传承“湖州竹派”

  吴昌硕以粗枝大叶、笔势纵横为特色,喜欢用生宣纸和羊毫软笔,笔中含水量大,容易取得“泼墨”的效果,而枯笔飞白处又容易厚重,生墨趣味特别强烈。两人的墨竹,乘兴随意,水墨淋漓,自然天成,成为别开生面的新画风。吴昌硕又强调金石入画,以篆书笔法写竹,功力极为深厚。

  7.网络兴起“湖州竹派”

  湖州市擅长墨竹创作的画家不在少数,其作品已在海内外产生了影响,我市一批民间“竹友”为继承、弘杨“湖州竹派”的传统文化,自发组成了画坛上的“F4”,通过网络宣传和传播,他们创办的网页,网上阅览达到一百多万次,成为网络画坛“明星”并得到百万网友支持,被网络画坛称为“画竹三剑客”,在全国和世界上产生了影响力,这三剑客均不是专业美术创作人员,但从事墨竹绘画创作都超过三十年,自成一派,并通过网络传播这个平台,通过自已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湖州竹派”和他们的表现,他们的作品早期是画换画、50元/幅转让,而今天他们的画均达到每尺2000元的价格,是传统文化和现代网络造就了新一代的“网络画家”,今年6月20日至22日在湖州图书馆首次展出墨竹图100幅,其中有四尺八幅联裱、四尺四幅联裱、四尺三幅联裱,这些作品均吸收了传统并有所创新,展出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

  咏竹 (齐.谢眺)

  窗前一丛竹,清翠独言奇。

  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月光疏已密,风声起复垂。

  青扈飞不碍,黄口独相窥。

  但恨从风箨,根株长相离。

  竹 (梁.刘孝先)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赋得阶前嫩竹 (陈 . 张正见)

  翠云梢云自结丛,轻花嫩笋欲凌空。

  砌曲横枝屡解箨,阶来疏叶强来风。

  欲知抱节成龙处,当于山路葛陂中。

  咏竹 (唐.李峤)

  高簳楚江濆,婵娟含曙气。

  白花摇风影,青节动龙文。

  叶扫东南日,枝捎西北云。

  谁知湘水上,流泪独思君。

  郡斋左偏栽竹百余诗 (唐 . 令狐楚)

  斋居栽竹北窗边,素壁新开映碧鲜。

  青蔼近当行药处,绿阴深到卧帷前。

  风惊晓叶如闻雨,月过春枝似带烟。

  老子忆山心暂缓,退公闲坐对婵娟。

  秋日白沙馆对竹 (唐 . 许浑)

  萧萧凌雪霜,浓翠异三湘。

  疏影月移壁,寒声风满堂。

  卷帘秋更早,高枕夜偏长。

  忽忆秦溪路,万竿今正凉。

  初食笋呈座中 (唐 . 李商隐)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金。

  咏竹 (唐.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

  诬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竹风 (唐.唐彦谦)

  竹映风窗数阵斜,---人愁坐思无涯。

  夜来留得江湖梦,全为乾声似荻花。

  春日山中竹 (唐.裴说)

  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

  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

  咏竹 (唐.张必)

  树色连云万叶开,王孙不厌满庭载。

  凌霜尽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凤来。

  谁许风流添兴咏,自怜潇洒出尘埃。

  朱门处处多闲地,正好移云抚翠苔。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唐·杜甫

  其四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竹(宋.苏东坡)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咏竹(傅庞如)

  破土凌云节节高,寒驱三九领风骚。

  不流斑竹多情泪,甘为春山化雪涛。

  咏竹(七律)

  茅舍小桥流水边,安居落户自怡然。风摧体歪根犹正,雪压腰枝志更坚。

  身负盛名常守节,胸怀虚谷暗浮烟。寒霜暑热毫无畏,春夏秋冬四季妍。

  庭竹

  唐·李中

  偶自山僧院,移归傍砌栽。

  好风终日起,幽鸟有时来。

  筛月牵诗兴,笼烟伴酒杯。

  南窗轻睡起,萧飒风雨声。

  竹

  唐·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时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巯侵见前峰。

  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阳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霜筠亭 (宋.苏轼)

  解箨新篁不自持,婵娟已有岁寒姿。

  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

  赋园中所有 (宋.苏辙)

  寒地竹不生,虽生常若病。

  斸根种幽砌,开叶何已猛。

  婵娟冰雪姿,散乱风日影。

  繁华见孤深,一个敌千顷。

  令人忆江上,森耸缘崖劲。

  无风箨自飘,策策鸣荒径。

  新竹 (宋.杨万里)

  东风弄巧补残山,一夜吹添玉数竿。

  半脱锦衣犹半著,箨龙未信怯春寒。

  咏东湖新竹 (宋.陆游)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沦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野竹 (元.吴镇)

  野竹野竹绝可爱,枝叶扶疏有真态。

  生平素守远荆榛,走壁悬崖穿石埭。

  虚心抱节山之河,清风白月聊婆娑。

  寒梢千尺将如何,渭川淇澳风烟多。

  新笋歌 (明.岳岱)

  满林黄鸟不胜啼,林下新笋与人齐。

  春风闭门走山兔,白昼露滴惊竹鸡。

  雨中三日春已过,又近石床添几个。

  竞将头角向青云,不管阶前绿苔破。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 (清.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对竹思鹤

  钱惟演

  瘦玉萧萧伊水头,

  风宜清夜露宜秋。

  更教仙骥旁边立,

  尽是人间第一流。

  竹诗竹词

  七律·答友人

  毛泽东 1961年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年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病中见窗外竹感赋

  董必武 1952年3月4日

  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

  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

  题    竹

  叶剑英 1963年

  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

  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咏    竹

   方志敏

  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

  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竹(题画诗)

  邓拓

  阶前老老苍苍竹,却喜长年衍万竿,

  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

  岁寒三友(题画诗)

    陶行知

  万松岭上松,鼓荡天风,

  震动昆仑第一峰。

  千军万马波涛怒;海出山中。

  竹绿梅花红,转战西东,

  争取最后五分钟,百草千花休闲笑,

  且待三冬。

  《萧湘竹子诗词》代序

   熊文愈 1991年4月

  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

  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

  诗词书画卷,卷卷有竹篇。

  多少高雅士,情寄幽篁间。

  竹溪六君子,竹林七大贤。

  东坡有三绝,板桥更超前。

  刚直凌云志,虚怀不私偏。

  郁郁婆娑叶,经冬不凋残。

  迎风更潇洒,亮节益韧坚。

  群承竹风格,研竹数十年。

  业余集诗画,选纂万余言。

  宏扬竹文化,四海共仰瞻。

  我亦爱竹者,相逢庆有缘。

  聊聊记数语,以电竹诗篇。

  题吾友梁铁君侠者画竹

  (清)康有为

  生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

  朔风常凛冽,秋气不离披。

  乱叶犹能劲,柔枝不受吹。

  只烦文与可,写照特淋漓。

  竹诗词自序

  周芳纯1991年元旦

  安居三年半,静坐读诗篇。

  华夏竹文化,源远数千年。

  诗词如潮海,无力仔细看。

  浏览逾万卷,选编万余言。

  古今诗竹者,常学竹风格。

  虚心属秉性,高节贵终生。

  狂风竿不弯,暴雨肤更洁。

  酷署生清阴,严寒葆翠色。

  竹帛留青史,竹箭射熊罴。

  衣食住行用,无不劳此君。

  贡献愈卓越,砍伐更加烈。

  此风若不止,竹林尽毁灭。

  我编竹诗词,奉献给读者。

  劝君爱惜竹,弘扬竹风格。

  “水调歌头·咏竹”

   钱樟明

  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

  几经狂风骤雨,宁折不易弯。

  依旧四季翠绿,不与群芳争艳,

  扬首望青天

  默默无闻处,萧瑟多昂然。

  勇破身,乐捐躯,毫无怨。

  楼台庭柱,牧笛洞萧入垂帘。

  造福何论早晚?

  成材勿计后,鳞爪遍人间。

  生来不为已,只求把身献。

  竹子

  (哲理诗)

  泥土里,

  收集拼搏的语言。

  憋不住,

  给大地开一个眼。

  冒尖了,

  既虚心又委婉。

  做一次总结,

  继续向上伸展。

  一朵绿色的云,

  和太阳把理想畅谈。

  蜀中又出画竹人

  ——记杨志立君子之风画展

   墨竹,从古至今,从帝王贵胄至平民百姓无不辈受青睐。由墨竹演绎出的文化,如“不可无竹”之叹、“胸有成竹”之语、“竹报平安”之典、“虚心劲节”、“宁折不弯”、“高风亮节”之喻,早已深入民间家喻户晓,成为国民口头禅座右铭。

   蜀中大地人杰地灵,盛产各种竹子,堪称竹文化之乡。墨竹绘画更是从发生到发展都与这片灵地密不可分。

   据史料记载,墨竹发明于后唐西蜀的李夫人,“月夕独坐南轩,竹影婆娑可喜,即起挥毫濡墨横写窗纸上……遂有墨竹”。数十年后的北宋时期,又由蜀人文同、苏东坡将其完善,墨竹始得成熟。文同,四川盐亭县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他们所成就的墨竹绘画表现形式被后世誉为“湖州竹派”(因为文、苏都任过湖州太守),文、苏也被推为湖州竹派创始人,湖州竹派的表现形式,开中国写意画之先河,其艺术主张以及理论奠定了文人画的理论基础。自此,中国绘画艺术的主旨开始由原来“成教化助人伦”的实用主义,转为以抒发主观情感为主的表现主义。通过笔墨形式,“比兴”、“寄情”等手法将中国的绘画艺术上升到由“艺”而引入“道”的哲学高度。由此可见文、苏为中国艺术乃至世界艺术作出了不可限量的贡献,是我华夏文明的骄傲,更是我蜀人的骄傲。

   然而,墨竹发展至明、清时期已达到不可复加的艺术高度,再难有所突破,致使墨竹艺术已显衰落之象,用国画大家黄胄先生的话来说:“墨竹,自宋代文与可始,元不如宋,明不如元,清不如明,每况愈下”。

   蜀人杨志立偏偏天性爱竹,青少年时期拜巴蜀画派前辈余兴公为师,专修宋元墨竹,在老师的指导下,每周反复临摹宋元墨竹400余幅,如此长达数年之久,然后遍习历代名家,博采众长,取宋人之形、追元人之笔、法明人之意、悟清人之水、尚近代之文、求现代之气、玩当代之时空,再结合自己“详审四时”之生活体验,随情而发“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至今,杨志立专攻湖州竹派墨竹已三十余年,坚守自己和、静、清、寂的艺术主张,探索的时间和作品的数量已将杨志立的墨竹艺术成就推向了一个阶段性的高峰,已成为蜀中当代具有代表性的湖州竹派画家。

   这次由四川省美术家协会、成都市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杨志立“君子之风” 画展,于2011年9月10日上午在成都画院市美术馆举行开幕式,展出作品共99幅,是画家研习墨竹三十余年的总结和汇报,无论是数丈巨制还是盈尺小品,无论是风、晴、雨、露、霜、雪、月、雾还是春、夏、秋、冬都是作者力求用传统的笔墨写现代人的情感和空间关系。严谨中求潇洒,继承中出新意、落笔精准、气韵生动、自成面目,作品处处弥漫出画家所崇尚的君子之风以及画家对人格的写照与颂扬。

   墨竹表现与画家之画

   ——读杨志立画墨竹

   林木

   在美术界的画家们不少都象激烈的革命家和热烈的社会活动家们的时代,杨志立却活得悠雅自在,与世无争。他饮茶品酒,游山玩水,吟诗作画,收藏古董,心境平和恬淡,遗世独立。他精鉴藏,是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他甚至还担任过中央电视二台鉴宝栏目的专家;他也研究学问,精于汉代文物研究,是中国汉画学会会员。当然,他的本行专业是画画,他的最大的爱好也是画画,所以他从事得最多的还是画画。在陈设古雅的家里,在做工考究的巨大的画案上作画写书法,仍然是志立的日课。志立有办法过日子,不靠卖画赚钱,所以画画全凭兴趣,全然不管市场动向,只画自己喜欢的画。但当志立给我说,他这几十年来专攻的是墨竹时,我还是有点疑惑:墨竹怎么去专攻?从文湖州到郑板桥,从柯九思到夏昶,墨竹的画法没有太多的变化,充其量有的画得工一些,有的画得写一些。而工写都大致定型,题材太窄,画法定型,意味俗成,且多为文人墨戏小品,难有太多的新意可供发掘。文人小技而已,志立又怎么去专攻?及至看到志立的墨竹时,才欣慰的发现,志立还真给自己的墨竹另辟了又一天地!

   志立画竹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他真的爱竹。由竹的寓意,爱屋及乌,而爱竹的潇洒自然灵动鲜活的形态,由此而去观察竹,写生竹,真正去画竹。他的这个倾向与墨竹界的人喜欢画谱上的墨竹,不太喜欢──至少,不太去画──自然中的竹很不相同。

   今天国画界由于过份讲究笔墨,不少画家往往在家如试验室中一般去试验笔墨效果,割断了与生活与自然的联系,形成严重的套路化倾向。山水花鸟是如此,梅兰竹菊“四君子”画更是如此。今天画竹的画家,往往在古人在画谱中讨生活,在笔墨趣味中墨戏,要无套路几无可能。故墨竹画陈陈相因,已无可读。其实古人画竹,自然之竹即画中粉本。郑板桥曾说过,自已以纸糊窗,冬日阳光之中,“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郑板桥是从竹的自然形态中感受鲜活生动之趣,而生画意,这其实就是墨竹画的自然形态的基础。志立爱竹,他观察自然中生动的竹态:春、夏、秋、冬之竹,雨中雾中之竹,雪压竹丛之雪竹,风中摇曳之风竹,茂密繁盛之丛竹,行只影单之孤竹,还有石旁之竹,水边之竹,月下之竹……自然中的竹本来形态就丰富多样,你愿意去观察,去表现,所画之竹自然就生动鲜活而无套路。志立的《四季墨竹长卷》把春夏秋冬四季不同之竹态合为一卷,描绘得生动自然。他的风竹可真是临风飞动,摇曳多姿,动感十足。雪竹则雪压枝头,虚实相生,参差隐显。雨竹则凝重湿润,苍翠欲滴。雾竹更飘渺空灵,楚楚动人……

   这种来自现实的写生画竹之法,保证了志立画竹超越套路而丰富生动。如果说平时所见之文人墨戏小品墨竹大多潦潦几笔,“意到便止”,其样本大多又是《芥子园画谱》及郑板桥、文同、柯九思们之画竹摹本,造型简单,套路感太强,那么,志立画竹,画面造型生动自然,丰富多样,当然超越了小品墨竹的简单套路。志立画竹因源于现实写生,画面大多充满复杂的细节处理,因此画面往往也具备较大尺寸。例如《四季墨竹长卷》从春笋萌发生意盎然的春竹开始,到枝叶繁茂的夏竹,萧瑟冷落的秋竹,再到大雪压枝的冬竹,造型生动复杂,变化多样,长卷画幅达1000cm×70cm。《蜀山风雨图》也是大丛大丛迎风飞舞的竹丛,尺寸则是110cm×140cm。《瑞雪图》一幅则几丛竹枝相互交叉,雪压枝头亦呈繁密之态。光这尺寸,你就知道志立墨竹在造型立意上不同寻常之功底。

  志立画竹虽从写生出,重视墨竹的自然形态,但注重笔墨效果,却给他的造型本来丰富的画面增添了笔墨水纸的形式意趣。由于画面竹丛的重迭交叉,比之几枝枝叶的文人墨竹表达显然复杂得多。志立画竹,因多年修炼,炼得一手绝活,即落笔肯定准确,竹干、竹枝、竹叶,均一笔落纸定型:竹干落笔一挥,则干节分明,浓淡间然;竹枝长长短短疏疏密密,亦随笔点定;竹叶落笔则错落有致,疏密相生,一笔点叶而具正侧反顺。志立画竹因画面复杂,而改变传统墨竹大多以统一墨色而为之的通常画法(如板桥之竹影),而在枝干叶丛之间,采用区分浓淡之法,且出之以破墨效果,把竹枝竹叶在浓浓淡淡虚虚实实中穿插铺排,秩序层次井然。浓墨着叶,随意飞扫,而有飞白洒脱之效;浓淡叠加,往往有墨法浓淡互破之变化;画面中亦常穿插水、石、云、雾背景,且多以淡墨没骨法为之,水墨互破,渗化生发,与前景之浓墨叶丛相呼应。而浓墨铺就的大片竹叶丛中,有时又因以淡破浓之破墨法形成特殊肌理之处理,而呈浓密多变的丰富水墨效果。更是一种独创的画竹之法。就是雪竹的画法,志立也打破传统烘云托雪的单纯留白技艺,而是采用较复杂的积雪覆枝留白并辅以肌理制作之法,使雪竹之背景与积雪之体积增加丰厚之意味与质感。有时,志立亦尝试用东坡硃砂画竹之法,画出多种自然形态之朱竹,颇有别趣……志立画竹技法使其本来颇为生动丰富的墨竹形态和画面效果更添笔墨情趣。

   这样,志立的画竹当然就打破了传统文人墨竹的简单墨戏套路,而在造型的写实性丰富性上自成一体。加之志立墨竹在笔墨上对造型的巧妙而有机的配合,就使其墨竹不仅造型生动自然,且有笔墨水纸上的颇为讲究的形式意趣,增加了志立墨竹的可读性与趣味性。显然,志立墨竹吸收了文人墨竹的情趣与笔墨,又融合了画院墨竹讲究功力与格法的长处,出之以当代墨竹“画家之画”的全新面貌。志立这种种独到的思路、别致的技法与精到的笔墨处理,显然使他的墨竹在画界独自标高另树一帜。墨竹之非文人墨戏小品,志立之画竹有焉。

   志立为人雅逸,画竹亦雅事,其风竹、雾竹、月竹、雨竹、雪竹、石竹,亦其雅趣雅致之寓。偏偏笔者亦极爱竹,东山之下,舍内舍外,遍植万竿之竹。亦在风雨雾雪月下水边赏竹无厌。深知志立之志所之矣。是以为序。

   2010.10.7于成都东山居竹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