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筏鞋:小方治大病(家庭中医药养生精华录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20:43:03
第一部分 1.顺应时间的养生最高效:中医治疗… 北京·萧笛 中医治疗疾病,讲究选择恰当的时间。中医经典《灵枢·岁露》中有"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的名言,强调治病用药"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合人形以四时五行而治"。 美国人A.皮尔兹与R.范贝弗合写的《生物钟》里援引了一次有趣的实验:一些男女志愿者被请进山洞里,在切断任何时间线索的几个月后,虽然志愿者们的吃饭和睡眠有些飘忽不定,但实验记录表明,他们在完全丧失对白天和黑夜的判断情况下,体内的各种物理、化学变化却仍在有规律地升高和降低,表现出明显的24小时昼夜节律。研究人员把这种节律称之为"生物钟"。 这本小书在中国翻译出版时曾在中医界引起轩然大波,原因是它与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天人相应"学说不谋而合。曾几何时,中医学的"天人相应"学说还被当成是封建糟粕扫进历史垃圾堆中。这个时候人们又开始意识到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于是查找资料,翻阅文献,希望能够把它找回来,应用到我们的临床实践中。 当然中医学的"天人相应"范围比起"生物钟"要广阔得多,它不仅说明一天当中的变化,也在说一年当中的变化,而且也不仅仅是说时间的概念,还包括了地域空间的概念等等。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的自然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每当自然界发生哪怕是一点轻微的变化,人类的身体也会相应地产生反应,如果正常情况下产生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集体承受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也就是生病。比如每当初冬寒流一到,人们就会感觉寒冷,因此也需要相应地换上冬装。如果硬扛着,也许就会患上感冒。所以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邪客》)。这种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特点被中国古代学者称为"天人相应"。 中医学认为,在一天当中,有昼夜晨昏的变化,人的身体也与之相适应。白昼为阳,夜晚为阴,人的身体也是清晨起来阳气初生,正午时分阳气隆盛,入夜则阳气内敛,便于人的身体休息,恢复精力。这是因为人体内的气血也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中医认为气血是通过经络流动到机体各个部位,营养内脏和全身机体。这种气血的流行也是按照时间节律的,这种节律就是十二时辰的节律。许多疾病的发病时间及引起死亡的时间也与这一节律有关。如研究表明,五脏衰竭所致死亡的高峰时间在下半夜至黎明前,春夏季时期急性心肌梗塞多发生在子时至巳时,而秋冬季,该病的发作多在午时至亥时。此外据观察,人的脉搏、体温、耗氧量、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激素的分泌等,都具有24小时的节律变化。 中医学还认为,季节气候对人的身体也有相应的影响。春天温暖、夏季炎热、秋天干燥、冬天寒冷,一年中气候变化具有恒常的规律。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各种生物就会有春天萌生、夏季生长、秋季成熟、冬天贮藏等适应性变化。人的身体也和自然界相适应,因此也要按照不同方式养生保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有较详细的阐述,简要意思是说,春天因为阳多而阴少,应该晚睡早起,在庭院中散步,使意志充满生发之气,以适应天地间的生发之气。夏天应该晚些入睡,以顺应自然界阴气的不足,早些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盛,不要因白天过长而使阳气怠惰,要调养自己的意志像夏天的植物一样繁茂,使神气充实。秋天要早卧早起,早卧是避秋夜露寒,以适应阴长,早起也是顺应阴长之意,使精神内守,不要让自己的意志外驰,以顺秋收之意。冬天要早卧晚起,使自己的生机潜藏,以适应自然界之闭藏,神气内藏,不要搞得浑身出汗,使阳气外泄。这就是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思想。 中医学有关时间的"天人相应"理论不仅适合于养生,还运用于治疗之中,中医常说的"因时制宜"就是这个意思。选择时间服药,正是顺应了人的身体所特有的生理和病理的节律性变化,即按照脏腑、气血、阴阳、经络在一天当中盛衰的节律性变化规律以及病情在体内的变化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用药,具有更佳的效果。 (编辑李国坤)第一部分 2.顺应时间的养生最高效:时辰养生… 湖北·阿明 清晨卯时需静养 许多临床医生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一天之内人最危险的时刻大多在黎明。因为此时人的血压、体温比较低,血液浓稠、流动速度缓慢,非常容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有调查报告显示,凌晨的死亡人数大约要占到全天死亡人数的60%。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5~7时正好为卯时,它正处在阴阳交替的过渡之际。卯又属木,与肝相配,故此时津血潜藏于内,机体阴盛阳弱,人体非常需要安静修养,方能度过这由阴转阳的转折关头。所以从养生保健的角度出发,尤其是年老体弱及危重病人,此时绝不可轻举妄动,免得扰乱了体内生物钟的正常运转。有许多中老年人,常常喜欢清晨起来锻炼身体,其实这种做法既不科学又不安全,非常不利于身体的健康。 辰时、午时宜进餐 按照中医养生理论,人们早晨起床、进食早餐的最佳时间,应该是在7~9时的辰时,因为辰时属阳、属土。此刻太阳升起,阳光的刺激使得体内褪黑激素水平下降,机体苏醒开始进入工作状态,身体的各个部件(包括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趋于活跃与兴奋,非常适合人们起床运动、进食早餐。而9~11时的巳时,则是一天中脑力活动的高峰期,因为巳时属火、属心,而心主血脉和神明,所以这时候体内气血旺盛,循环顺畅,思维敏捷。据研究,绝大多数人一般都是在早上醒来后1~2小时内,达到头脑最为灵敏的阶段。 而11~13时的午时,虽也属火,但因与其相配的是小肠,而小肠又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最重要的器官,所以午时是补充各种营养素的最佳时期。由于午餐前后人大多处于紧张的工作之中,机体的新陈代谢十分旺盛,营养素的消耗量也比较大,所以午餐的摄入量,不仅应该占到全天总摄入热量的45%~50%,而且对食品的质量要求也相当高。此外,午时因环境气温较高,使得体表血管扩张,血液被迫向外分流,所以午餐后应注意适当休息,以保证消化器官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未、申、酉、亥养五脏 13~15时为未时,未属脾,主运化、四肢和肌肉,在这一时段,人体的气血精华上可升至大脑,外能发散于四肢,所以,未时既适合人的脑力运作,又利于人的体力运动,是人在一天中的高质量工作区段。 15~17时为申时,申时与大肠相合,主沉降,此时不仅是排泄体内各种代谢产物的最佳时机,还是一天中采用泻下法治疗胃以下(中下焦)脏器疾病最为有利的时间。按照人体阳气昼夜盛衰的节律变化,从申时起,阳气沉降,脏腑传导功能加强,故此时用泻下药可明显提高疗效。 17~19时为酉时,酉时属肺,为金,是肺气较旺的时段。由于肺主皮毛,所以酉时体表皮肤、呼吸道等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再加上酉时是从阳转阴的阶段,金性又变化多端,稍不注意即可出现外感病邪、机体过敏、情绪反常等病症,临床上各类患者体温出现异常波动,大多也见于此一时段。 19~21时为戌时,属胃为土,故它相对而言以宁静沉稳之气为主,这时候人们最应该做的养生之事,就是在进食晚餐之后,休息片刻以呵护胃气。 21~23时为亥时,属肾为水,而中医之肾内藏生殖、泌尿、内分泌等各大系统,因而亥时人体内性激素水平比较高,是一天中性欲最为旺盛的时候。此时拥有一段健康、和谐、高质量的性生活,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压力、缓解疼痛、促进睡眠,还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和内分泌功能,美容皮肤,延缓衰老。若能在这时适当进食一些牛奶、豆浆等,特别是富含色氨酸的食品,可以促进体内褪黑激素的合成与分泌,从而起到提高睡眠质量的作用。 子、丑、寅、卯宜入眠 23~1时为子时,1~3时为丑时,3~5时为寅时,以及本文开始所讲的5~7时的卯时,均是人睡觉的最佳时间。因为子时是一天时辰中的阴中之阴,此时体内以副交感神经兴奋为主,体温下降,呼吸、心率、脉搏减慢,肾上腺素水平降低,外周血管扩张,内脏各器官功能下降,而大脑松果体内分泌的褪黑激素含量却开始增高,从而诱导人体进入睡眠放松状态。此时段不宜进食、看书、运动,以免引起机体兴奋,影响正常的睡眠节律。卧室内的光线宜黑不宜亮,因为光照越是强烈,松果体分泌的褪黑激素越少,越不利于入睡。 医学研究发现,睡眠障碍是危害人体健康最直接的无形杀手之一。从子时到卯时的四个时辰、八个小时,人体虽说处于睡眠放松状态,其实这也正是人体的自我修复时段,因此对养生保健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切不可掉以轻心。 (编辑李国坤)第一部分 3.您的养生方式由您的体质决定:看… 北京·萧笛 常常有人来信、来电话,现在甚至是发电子邮件向老中医求助,希望"妙手回春"的老中医能够提供一个秘方治愈他们的顽症。在过去,老中医肯定会说这是"隔山看病",而断然谢绝的。现在为了帮助患者,有好多中医大夫也勉为其难地开出处方,请病人"试试看"。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中医同西医很不相同,中医的辨证诊断有很强的"个性化",往往在西医诊断为相同疾病的病人,在中医那里却辨证为完全不同的"证型",因此处方和药物也不大相同。可是病人或家属提供的信息很难完全符合中医辨证的需要,仅凭于此则很难作出准确的辨证。这就有些像一句俗语说的"看人下菜碟",中医的辨证诊断不完全是看病人患了什么病,还要了解病人是什么人,也就是中医的"因人制宜"。 因人制宜是指在治疗中,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工作条件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观察病人的"体质"。中医临床治病,是以人为对象,不是孤立地看病。在西医诊断为同样的疾病,中医则往往还要进一步了解,如病人的体质强弱、胖瘦的差异,男女性别的不同,年龄老少的不同等等诸多因素。因男女各有其生理特点,特别是妇女经期、带下、怀孕、产后等情况,治疗用药都须要加以考虑。年龄不同,生理机能及病变特点也各异,老年人气血衰减,生机减退,病多虚证或正虚邪实;小儿生机旺盛,但气血未充,脏腑娇嫩,且生活不能自理,多病饮食无常,饥饱不匀,寒温失调。用药剂量必须根据年龄酌情加减。在体质方面,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不同,因而个体素质不但有强弱之分,而且还有偏寒偏热或素有某种慢性病存在等不同的情况,所以虽患同样的疾病,治疗用药应有所区别。如阳盛之体慎用温热,阴寒之躯慎用寒凉等。 《后汉书》中记载,东汉时有名医郭玉,从小学医,精通脉学,擅长针灸,汉和帝时任太医丞。人们发现他诊治来自农村的贫民穷汉,往往应手而愈。但给达官贵人治病,效果却不怎么好,于是一些富贵之人找他看病时往往都换上破旧的衣服。汉和帝知道后问郭玉:"为什么你给贫贱之人治疗效果好,富贵之人效果差?"郭玉答道:"诊病是件非常细致微妙的事,要求医生全神贯注,心领神悟,不能有一丝一毫之差,否则就会影响诊治效果。那些达官贵人盛气凌人,使我之心惶惶不安,给他们治病有四个难处,第一,那些人自以为是,自作主张,而不听从我的治疗医嘱。第二,他们骄奢淫逸,起居饮食不能节制。第三,他们的体质外强中干,使医生不好下药。第四,他们好逸恶劳,不能坚持锻炼。"皇帝听了,也觉得他的回答很有道理。 以往的中医给病人治病,往往从诊脉时已经开始了。所以《素问·汤液醪醴论》说:"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这里说的"病",指病邪、病势及病人的精神作用;"工",指医生及治法。意思是说,病人和医生之间,好比"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一样,要想治好疾病还需取决于内因,但医生应发挥好外因的作用,只有这样,病邪才能平服。可见,治疗疾病,不但医生要掌握高明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必须掌握病人的思想情况,分别给以不同的药物或精神疗法,这也是治病救人的重要原则。 (编辑李国坤)第一部分 4.您的养生方式由您的体质决定:观… 北京·葶苈子 舌诊是通过舌象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是中医学望诊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舌象包括舌质和舌苔两部分,舌色的观察属于察舌质。说起舌色,大家知道最多的应该是淡红色舌,因为这是正常人的舌色,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舌的颜色可能是不正常的,会出现淡白、红、绛、紫和青色这几种病态颜色。其实,舌色变化反映的是体内病证,通过了解不同舌色所代表的病证,大家可以自我诊视,以提早发现疾病,及时治疗。 淡红舌 舌色淡红润泽。淡红舌说明心气旺盛,胃气充足,气血运行正常,这是气血调和的征象,属于健康人的舌色。但是要注意,外感病初起或病情较轻浅时,气血及内脏还没有受到影响,舌色仍可保持淡红。 淡白舌 颜色比淡红舌更浅一些。舌色红少白多的就是淡白舌。一般来说淡白舌提示的是阳虚证或气血两虚证。因为阳气不足、气血两虚,都可以导致舌肌络脉空虚而不充盈,血色减弱。病证不同,即使同为淡白舌也会有不同体现。如果舌淡白而润湿,多属脾阳虚损,水湿潴留;淡白而少津,则常为阳气虚损,津不上乘;淡白泛着光莹,就提示气血两虚了。 红舌 舌色较淡红舌更红,呈鲜红色、正红色。舌红的患者多为热证,但有虚实之分。造成舌红的原因主要是邪热亢盛,气血沸涌,舌部血络充盈。有些人全舌老红,有苔,这是实热证;如果舌尖红赤溃破,多为心火上炎,这时就应考虑是"上火"了。如果仅为舌两边红赤,则多是肝胆热盛。若发现舌上有出血点,在外感热病一般是邪热迫血妄行,可能会流鼻血甚至吐血,或者发斑;而在内伤杂病则往往是内脏出血的征兆。 绛舌 "绛"的意思是深红色,绛舌的舌质比红舌颜色更深。出现绛舌,通常认为是热入营血,阴虚火旺及瘀血所导致。中医认为,热邪耗伤营阴,血液浓缩,而充斥于舌络,则舌绛;阴虚水涸,虚火上炎于舌络,舌亦红绛。舌色越红,往往提示热势越甚,所以绛舌比红舌的病情深重,更应引起患者的重视。绛舌常见于外感热病热盛期,为温病热入营血之征;舌绛而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则为阴虚火旺;若舌绛而色暗或有瘀斑、瘀点,是血瘀挟热证。 紫舌 当发现全舌呈紫色,或色紫带绛、晦然不泽,或紫中带青时,就是出现了紫舌。对比来说,较红绛舌更深更暗的,叫做绛紫舌;在淡白舌中泛现青色的,称为淡紫舌。若舌上局部出现紫(或青)色斑点,不高出舌面,其大者称为瘀斑,小者称为瘀点。这些情况,通常是由热极、寒盛、血瘀或酒毒等原因造成。出现紫舌的患者,可以仔细观察自己的舌头,如果发现舌紫红或紫绛,舌苔黄且干,多是热极;如果舌色偏于淡紫或紫暗而又湿润,则常常是阳气虚弱,运血乏力,或阴寒内盛。另外,嗜酒患者因酒毒内蕴,可见舌紫而肿胀。 青舌 全舌呈均匀青色,古人形容如水牛之舌。青舌多见于气血瘀滞,主阴寒证、血瘀证,由阴寒内盛,阳气受阻,血液凝涩不行所导致。阴寒盛所致者常见症状为畏寒肢冷、身痛剧烈等寒象;血瘀所致者,则多伴见局部肿胀青紫、刺痛拒按等血瘀之象。此外,青紫舌还可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或药物、食物中毒等病,若发现应给予足够重视。 舌色与气血运行和盛衰状态有关,通常一定程度地反映体内脏腑病变情况,可以说是一面能够照出疾病的镜子,但临证时不能生搬硬套,以偏概全,需要全面了解,综合诊治。 (编辑李国坤)第一部分 5.您的养生方式由您的体质决定:5… 山西·朱莲 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因而唇部的颜色正常与否,直接反映脾胃功能的强弱。脾胃功能正常,唇色红润而有光泽,若脾胃失调,或脾病及肝、脾病及肺,皆可导致唇色的改变。口唇颜色出现异常,往往是某些疾病的征兆,因而根据口唇的颜色和特点,可以判断某些疾病的存在,应及早采取措施,加以预防和治疗。 苍白 唇色苍白反映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多见于体虚、贫血或失血过多的人。由于脾胃虚弱、气血失充、血液供应不足,会使唇色苍白。脾主肌肉,主四肢,还可影响末梢毛细血管充盈,出现雷诺氏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一般上唇苍白,多见于大肠病,临床伴有腹胀、腹痛等症。下唇苍白,以胃病居多,可见胃痛恶心、呕吐、腹泻、胃脘虚冷不适等症。有时候突然遭遇寒冷、惊恐的刺激,或某些原因引起的休克、虚脱也可产生短暂的唇色苍白。 樱红 唇色樱红多见于一氧化碳中毒时,由于体内严重缺氧,使唇色呈现樱桃样红色,严重时晕倒、神志不清、步履不稳、昏迷不醒、呼吸循环抑制而导致死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也可出现唇色樱红,随病情轻重不一而唇色樱红深浅有别。 深红 唇色深红是指皮肤黏膜呈青紫色,多为血中含氧和血红蛋白不足所导致。常见于肺炎、肺心病伴心力衰竭及气喘、喘息时。由于血液循环不良造成的唇青紫,则普遍发生于血管性疾病患者,如中风、肺心病、血管栓塞等疾病。 黑色 唇色发黑一般多因消化系统疾病引起,唇部黯黑而浊的人,可见于腹泻、腹胀痛、食欲不振、便秘等症。如果口唇出现黑色斑块,口唇边缘色素沉着,多是肾脏机能不全引起的,患者易出现疲倦、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 黄色 唇色发黄多因肝病及脾所为,黄疸早期或轻微时可见于巩膜及软腭黏膜发黄,较明显时才反映于唇部。此外,胆道阻塞,肝细胞损害或溶血性疾病也可引起唇色发黄,其色可见柠檬色、橘黄色、黄绿色、暗黄色等。 一般来讲通过察唇观色可以了解某些疾病的征兆,但须综合全身情况与局部脏腑等多方面因素加以分析判断,还须了解唇部是否经过美容装饰着色,以免被假色误导。 (编辑李国坤) 【编读往来】 读者谢艳问: 我是本刊的读者,也是长期吃药不见效果的患者。通过读你们的刊物,我信心百倍,希望能使我健康起来,脱离整天吃药的烦恼和身体不好的痛苦。 我今年45周岁。14岁患肾盂肾炎,20岁患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3岁切除子宫和右侧卵巢。目前患浅表性萎缩性胃炎、腰肌劳损、颈椎骨刺、膝关节骨刺、白血球偏低等疾病。请问如何治疗和保养? 医学专家答: 来信收到。从您的病史看,您从小就体弱多病,至今仍处于虚弱状态。如您信中提到,经常没有力气,易患感冒,走路时间长了就腰酸腿疼,眠差多梦,经常头晕,天冷时手冰凉等等,中医认为属脾肾两虚,气血不调。根据病情,开一健脾补肾方代茶饮,以缓调,使您的脾肾功能逐渐恢复,体质逐渐强壮。处方如下: 制首乌、黄精、枸杞子、肉苁蓉、五味子、炙黄芪、仙鹤草、山药、百合、乌药各80克。共制粗末,每日40克,沸水浸泡(可煮开以灭菌)。频服,多饮无碍。 平时忌辛辣、烟酒、油腻、牛羊肉,配合适度锻炼,相信您会逐渐恢复健康的。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内科姚立玉)第一部分 6.为什么现代人大多体内有"痰&qu… 山东·梁兆松 中医学中"痰"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来讲,泛指停于体内任何部位,如脏腑、肌腠、四肢、经络等处,无形可见,但临床有"痰"症的表现者。像头晕目眩、呕恶、癫狂昏不识人,或生于体表无名肿物等,认为皆因痰作祟。狭义来讲,是指贮于肺,咳之能出,有形有物可见,触之可及,听之有声的痰。稠黏者称为"痰",清稀者称为"饮",形态不同,但实质相同,所以通称为痰饮。 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常有关。如肺主通调水道,输布津液,如果肺失宣降,津液不布,水道不利,便可停聚而为痰饮;脾主运化水湿,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水湿停聚,也可化生痰饮;肾主蒸化水气,肾阳不足,蒸化无力,水液内停,也可上泛而化生痰饮。此外,痰饮的形成,有时还与某些外感或内伤的因素直接相关。例如,感受热邪,可以化火炼液生痰;感受湿邪,留滞体内,可化生痰饮;过食肥甘厚味,湿浊内生化为痰;饮食积滞生痰;血瘀内停,水液运行不利化为痰等等。 痰饮一旦形成,便可随气流窜全身,外至皮肉筋骨,内至五脏六腑,无处不到,从而产生不同的病变。所以古人有"痰为诸症之侣"、"顽痰生怪病"、"百病皆因痰作祟"的说法。 痰饮致病的特点,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一是阻滞气血运行 痰饮一旦流滞在某一脏腑或某处组织,就会阻滞气机,妨碍血行,甚至产生瘀血,故有"痰必兼瘀"之说。如某些脏器或器官形成的囊肿,往往是痰瘀互结的结果。又如痰饮流注于经络筋骨,可使气机阻滞,气血不畅,将引起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或形成痰核、瘰疬、阴疽(发于肌肉筋骨间的疮肿)等症。若痰饮阻肺,肺气不得宣降,可见胸闷气喘、咳嗽咯痰;痰饮在胃,则胃失和降,可见恶心呕吐、痞满不舒;痰阻心脉,可见胸闷心悸、胸痛;痰气结于咽喉,可致咽中梗阻如有异物感。 二是易于蒙蔽心神 痰浊随气升降,"上至巅顶,下至涌泉"。若痰随气上,则易蒙蔽清窍,扰动心神,从而出现头晕目眩、精神不振,或痰与火结,上蒙心窍,神明被扰,可出现神昏谵语,或引起癫、狂、痫等疾病。 三是致病广泛,病证多端 因为痰饮能随气流动,无处不到,流注到不同的部位,即发生不同的病证。加之痰饮还可以挟风、挟热、兼瘀、兼滞,故其在临床所表现的症状纷纭复杂,变化多端,病种甚广,有不少属于疑难病证,因此,中医有"怪病多痰"之说。 (编辑李国坤)第一部分 7.为什么现代人大多体内有"痰&qu… 山东·梁兆松 善养生者,对痰应有高度的警惕性,宜做到无痰应预防,有痰必治疗。这样可起到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保健作用。 避外邪:杜绝诱发痰饮之源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风雨寒湿等外界气候变化,对痰的形成,亦有影响。老年人肺脏素虚,卫外不固,抗病力弱,若遇风寒,可致肺失宣发,肺津凝聚而成痰。若在多湿季节,感受暑湿,或居住环境潮湿,均可引起湿邪内侵,困阻脾阳,使水液不化而成痰饮。 善养生者,应做到顺应自然界四时气候、昼夜晨昏、地理环境等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防止寒湿之邪伤及脾、肺二脏,杜绝生痰之源,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重饮食:以免湿热生痰之患 老年人素体热盛时,往往因热熬其津液而产生痰的病变。饮食不节,经常过食酒肉、油腻、煎炸、辛辣之品,能助湿生痰。所以,选择相应的膳食,对防止热痰、湿痰的产生有积极的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选择性凉味苦的食物,如梨、丝瓜、竹笋、金橘、杏仁、苦瓜等皆有清热燥湿化痰之功。对牛肉、羊肉、鲫鱼、龙眼肉、胡桃肉、饴糖等湿热之品应少吃,以免助湿热之邪熬伤津液,聚化为痰饮。 中医认为,身体过于肥胖与气虚生湿、生痰有关,并易发冠心病、高血脂等疾病。为避免痰饮疾患,应适当减肥,节制饮食,少吃糖类、含脂肪多的食品,减少热量摄入,这才是减肥化痰之关键。 补脾肾:求中药以祛痰防疾 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痰浊类疾病,与脾虚而致湿热生痰有关。脾失健运是产生痰饮的主要原因。因脾喜燥恶湿,故脾虚之人可选服香砂养胃丸或香砂六君子丸,以健脾养胃。气充则痰湿之邪无化生之地。 古人云:"年高之人,正气不足,易患痰饮,究其根本,起于脾肾阳虚。"应用八味肾气丸,可补火生土,开胃家之关,导泉水下流而痰饮自消。其补肾祛痰疗效显著。 痰作为一种致病因素,能引起多种疾病。因此,历代养生家指出,老年人宜根据机体阴阳气血的变化,适当服些化痰药,以扫清体内的"定时炸弹",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预防痰饮的中成药如二陈丸、消食化痰丸、顺气化痰丸、礞石滚痰丸、橘红丸等,可结合个人身体情况辨证选用。这样方能扶正气,使痰无所生,以免留邪为患。 (编辑李国坤)第一部分 8.为什么现代人大多体内有"痰&qu… "因地制宜"是中医治疗原则"三因制宜"(还有"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之一。大意是在治疗中,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地土风情、生活习惯等条件,来考虑治疗用药。也被称为"五方异治"。 北京·萧笛 看到旅居英国的中医李林的一篇《漫谈海外行医的三因制宜问题》,非常有趣,原来中医在国外也能讲究"因地制宜"。文中提到英伦三岛,海洋环抱,水土与中国相异。在英国大地,看似潮湿,但无形的风往往含有燥意。因此中医在使用祛湿之剂时,常需少佐祛风药;在用祛风药时,也应少加滋润药和之。例如,英国病人患湿疹,不同于中国湿疹患者,两地湿疹患者皆有明显的瘙痒,而英国病人又有干燥感,在治疗时疏风止痒药当用,滋阴润燥药也当用。孰轻孰重要根据瘙痒和干燥的程度而酌情定之。 "因地制宜"是中医治疗原则"三因制宜"(还有"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之一。大意是在治疗中,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地土风情、生活习惯等条件,来考虑治疗用药。也被称为"五方异治"。 中医诊断治疗时非常重视地理因素,由于自然气候、生活习惯的不同,人的体质和病变也具有地域特点,所以诊断治疗用药上也应有所区别。比如我国西北地区,地势高而寒冷多风,故患病多寒,治宜辛温;东南地区,地势低而温热多雨,故病多湿热,治宜清利。在不同地区即使是相同的病证,中医辨证治疗并不一视同仁,而是要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区别对待。例如,同样患有属于外感风寒的感冒,同样用辛温解表药治疗,在北方地区,药量就要稍重,而在南方,药量就宜稍轻,或改用轻淡宣泄的药物。中医在问诊时一定要掌握患者是来自何方,南北、城乡、山区平原,不能千篇一律。这就是中医"因地制宜"的特点。早在《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就已以专篇形式论述了这种治疗原则,黄帝问医师岐伯,医生治病,为什么会有一样的疾病而采用不同的治法呢?岐伯说:"地势使然也……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2003年"非典"肆虐期间,许多中医专家就指出,防治"非典"应因地制宜: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条件不同,南北方差异很大。南方多潮湿,气候多温热,故广州等地的南方人腠理疏松,多见湿热为患,故"非典"病毒引起的非典型性肺炎病人多有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因而在南方预防非典型性肺炎处方中多见苍术、藿香之品;而北方地区气候多干燥,雨水偏少,故此预防非典型性肺炎时,北京等北方地区往往是清热解毒的药比较多,适当用一点芳香化湿的药,但是重点在清热。可见,广州的药方在北京不一定合适,北京的药方在广州也不一定合适。 随着中医走向世界,一些中医专家也走向国门以外的不同地方,他们把中医学"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带到了国外,发扬光大。 (编辑李国坤)第一部分 9.一"补"到位:胖人和瘦人都… 胖人、瘦人在去除病因之后,适当选服补益药物,配合饮食疗法是有好处的。但还要坚持体育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增进新陈代谢,加强脏腑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江苏·吴翠秀 "您发福了!"这是人们对于发胖者见面的"祝贺",认为人胖是有"福气"。其实不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代谢发生改变,体内钠潴留增多,细胞中水分增加,有的人过食肥美,活动减少,或在遗传因素的作用下,脂肪过剩、堆积而发胖。这类人,动则气喘、心慌心跳、自汗盗汗、躯体沉重、大腹便便、极易疲倦。这是病态,中医称为气虚痰湿,故有"胖人多气虚"、"胖人多湿痰"之说。 这种胖人的补养就要补其气虚,消除痰湿。因此,根据气虚者补气,补气必健脾的原则,健脾益气乃是虚胖者的补益要法。这是因为脾主运化,脾健则水道疏通,水湿运化正常,则湿痰无从产生。故可选用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等中药,或服用这些药组成的方剂,如四君子汤(丸),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丸)等。气虚严重者还可服用人参、北芪及其制剂。除健脾益气祛湿外,还必须控制饮食,少吃甜肥厚味之物,不吃肥肉和少进食盐,菜宜清淡,并多吃蔬菜。也可用上述药物与大米共煮成粥服用,效果更好。 至于瘦子,除先天者外,多为后天失调所致,如久病损伤脾胃、术后失养、营养不足、过劳损伤、孕产后失于调养、体质素虚等等,但是这些因素还应分为脾胃气虚、脾阳不足或阳虚等不同病症进行调养。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且胃主纳食,脾主运化而滋养四肢肌肉。当脾胃气弱或阳虚之时,不能很好地对食物进行消化和运输,人体组织器官、肌肉得不到滋养,从而发生营养不良而瘦弱。 因此,治疗脾胃气虚者,应当补气以养血。阳虚者,则以温阳益气为原则。一般可适量选用人参、党参、黄芪、淮山药、白术、糯米、猪肚、羊肉、牛肉等补药、补品,水煎服或炖骨头汤服。此外,也可选服四君子汤(丸)、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丸)、归脾丸(汤)等药,有较好的疗效。 "瘦人多阴虚火旺",因此,常见口干舌燥、手足心热、大便秘结等症,可选用沙参、玉竹、牛奶、鸭肉、龟鳖肉、猪肉以滋阴降火,以炖服为好。同时应忌食辛辣及燥热之品,以免耗损阴液,加重病情。 总之,胖人、瘦人在去除病因之后,适当选服补益药物,配合饮食疗法是有好处的。但还要坚持体育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增进新陈代谢,加强脏腑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体育锻炼如能持之以恒,肥胖者多会减轻体重,身轻脚快,气短消失,精力旺盛;而瘦弱者则能增肌肉,长气力,身强体壮,神采奕奕。 (编辑舒晓奋)第一部分 10.别让体内的"火毒"偷走您的… 山东·黄衍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谈起"上火",那它到底是怎么回事?该如何治疗呢?笔者作为一名从医20多年的中医师,针对大家都比较关心的几个问题,谈谈几点自己的心得。 "上火"指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在日常诊疗中,常常有患者对医生说自己"上火"了。这是一个只有中国人才能听懂的民间俗语。它既不是病名,也不是医学术语。而是一个很泛泛的、几乎概括了全身各个系统疾病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症状的统称。所以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譬如出现头痛眩晕、面红目赤、耳鸣、口舌生疮(溃疡)、牙痛或牙龈红肿疼痛、烦躁口渴、鼻流黄涕、咽喉肿痛、干咳少痰或吐黄痰、大便秘结等症状时,老百姓都会称之为"上火",常去药店买些"败火药"来服用。而这类中成药的说明书所列主治功能及适应症,往往是大同小异,一应俱全,使购药者甚至售药员都很难区分出究竟哪一种药对患者更为对症。因为上述的每一个症状,都是由许多不同的病因病机造成。 中医学对"火"是如何认识的? 中医学把致病因素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内因多指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所伤;外因指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致病;不内外因指意外伤害。《黄帝内经》中的病机十九条,对火的表现描述为"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显然与人们常说的"上火",不尽相同。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讲求阴阳平衡,火是五行之一,指一类阳性、热性的事物或亢进的状态。生理性的火为阳气所化,是生命的动力,如少火、命门火等。病理性的各种机能亢进表现亦称之为火,而外感六淫中之火则为致病因素,概括地说,"热之过为火、火之过为毒。" 但火有"实火"、"虚火"之分。人体阴液不虚而感受实邪,所表现出的阳热症状为实火;人体阴津亏损而出现的一些阴虚阳亢的症状为虚火。前者应使用苦寒清热药(即俗称的败火药),后者则应用甘寒养阴药,滋阴降火。二者在治疗原则和用药方面是截然不同的。 预防"上火",如何选用"败火药" 正常人体的组织成分有70%是水。因此,水对人体的生命维持至关重要。预防疾病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缺水,水亏则火旺。另外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成人应保证每天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睡眠不足的人,必然缺水(伤阴),继而出现口干舌燥、饮食无味、大便秘结等"上火"的症状,这是阴虚火旺所造成的虚火。而市场上的"败火药"多为治疗实火所用,不能滥用,所以在"败火药"的使用上应严格区分其性能功效。如牛黄上清丸和黄连上清丸,在中药剂型分类中应属解表清里剂,与防风通圣丸当属同类,能使实热之邪从汗孔外达和从大肠排出。即中医常用的"开鬼门,洁净腑"的治疗法则。它们适用于表闭无汗、大便不通而内热炽盛者,前者清热的功效强于后者。而牛黄解毒丸和西羚丹是属于清里剂,无发汗解表作用,只能使热从大肠排出,后者的清热解毒功效较前者要强。但二者对感冒初起、表证未解者均不宜使用。清肺抑火丸亦属清里剂,偏重于治疗呼吸道炎症,但外感初起和表证未解者亦不宜使用,否则易致表邪闭塞入里迁延不愈。此类以祛邪为主的苦寒药不宜长期服用,邪祛中病则止,一般不超过3~5天,年老体虚者更应慎用。而治疗虚火的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养阴清肺丸之类以扶正为主,可适当延长服药期。 综上所述,平时应该保持心情开朗和放松,饮食宜清淡,忌暴饮暴食及过食辛辣油腻之品,多饮水以补充体内津液,以免上火。如果已经"上火",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诊所诊治,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对症用药,切忌盲目乱用药,以免小"火"没消大病来。第一部分 11.别让体内的"火毒"偷走您的… 南京·杨超 中医治疗痈肿疔疮常常要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或一些清热解毒中药,按中医理论来讲,这些病都是"火毒"作祟,故要清其里热,解其火毒。但这"火毒"究竟为何物?中医"清热解毒"又解的是何毒?听起来,这些理论似乎很玄。其实用现代医学来解释,可以知道这些病无非是细菌感染所引起。那么,中医的清热解毒,是否就是抑制了细菌的繁殖,解除了毒素的释放呢? 我们知道,细菌具有两种毒素,一种是外毒素,一种是内毒素。这些内、外毒素是在细菌的外面,好比细菌穿了外衣。所以许多抗生素可以抑杀细菌本身,却奈何不了细菌解体后所释放的内、外毒素。细菌死了,仍在放毒;杀死的细菌越多,所释放的毒素也就越多。可别小看这些毒素,在许多情况下,这些毒素也会致人于死地。譬如有的病人因严重的细菌感染可引起内毒素血症,进而导致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许多器官的实质细胞也受到内毒素的攻击而变性、坏死,造成严重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死亡。当然,也有一些抗生素可以解细菌之毒,如多黏菌素B,在电镜下即可见到它能使细菌内毒素的网状结构崩解,从而解除内毒素的毒性。但是,多黏菌素B的副作用很大,极易损伤人体肾脏和神经系统,就像一个六亲不认的"愣头青"。所以至今医生们还不敢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如此说来,难道我们在细菌毒素面前只能束手待毙吗?请君别着急,国内外许多医学家正在多方研究对付这一大敌哩!而且更为可喜的是,在祖国医药学这个伟大的宝库里,中医的"清热解毒"药就大有作为。 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们将中医五味消毒饮方进行加减,用四味清热解毒药组方制成"抗炎6号"(现名"热毒清")注射液,先后治疗感染性急腹症200例,有效率为82.5%。80年代,又在8个医院进一步验证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282例,有效率为85.82%。大量实践证明,"热毒清"不仅效果良好,而且使用安全,经观察,对心、肝、肾都没有明显毒副作用。实验研究还发现,"热毒清"具有多种功能,它也和多黏菌素B一样,在体外可以使内毒素的网状结构解体,只是力量稍弱;从体内实验看,将大肠杆菌内毒素注入家兔静脉制作DIC模型,使其多器官发生明显的病理改变,而用"热毒清"治疗的家兔其脏器病变却轻得多。不仅如此,实验还发现模型家兔重要器官的细胞内微细结构——细胞器。被称为"细胞消化器"的溶酶体和"细胞动力厂"的线粒体受到内毒素攻击,病变都很显著,而用"热毒清"治疗的家兔无论从形态上还是功能上,对溶酶体和线粒体都有保护作用,使细胞免受内毒素的攻击。以上这些实验表明,"热毒清"在体外和体内均有对抗内毒素的作用,这真是一项令人兴奋的发现! 其实,能抗内毒素的清热解毒中药又岂止"热毒清"!国内有不少报道,用一种"鲎试验"间接检测血中内毒素水平,发现多种清热解毒中药可降低内毒素量,同样有解内毒素之毒的功能。古人历经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已总结出一大批可以解除"火毒"的中药,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等等。 既然中药中有这么多宝,是不是就可以摒弃那些只能杀菌而不能解毒的抗生素呢?这又不然。大量实验证明,许多清热解毒药在体外抑杀细菌的能力确实不强,用于轻症急性感染虽然有效,而用于急重感染却又见效不足。那么,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我们何不来个双管齐下?!既用抑杀细菌力量强的抗生素来对付细菌,又用能解细菌毒素的清热解毒中药来对付细菌毒素,进行菌毒并治,岂不更好?在这方面,有些医疗单位已作出了可喜的成绩。由此,我们相信,今后一些急重的感染性疾病,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下,其治愈率将远远高于单用中药或单用西药的疗效。而且,继续研究下去,对充实世界医学也将作出较大的贡献。 【编读往来】第一部分 12.别让体内的"火毒"偷走您的… 重庆市·陈思 火锅,作为一种休闲的美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特别是年轻朋友。在闲暇之余,一家人或一群朋友围坐在桌边,温馨而又愉悦。饭后,还能体验大汗淋漓的快感,更是妙不可言。 随着人们生活的多样化,火锅的品种也是应有尽有:什么鸳鸯火锅、海鲜火锅、羊肉火锅、鱼头火锅等等,逐步丰富着我们的餐桌。但是您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在享受完美味的火锅之后,会有腹泻、上火、胃痛等症状出现。这就是由于没有了解各种火锅的禁忌,而随意享用的后果。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它适宜的人群和不适宜的人群,火锅也如此。不当地食用火锅,可引起痛风性关节炎、咽喉肿痛、口腔溃疡、腹胀腹泻、消化道出血等一系列疾病。 下面介绍几种火锅的禁忌人群: 1.川味火锅 川味火锅以麻辣为主,患有慢性咽炎、口腔炎、胃病、溃疡病、皮肤病、痔疮、肛裂和经常流鼻血、牙龈出血者以及属于"热体质"者均不宜食用。 另外川味火锅的底料大多是中草药,这些药物大多会兴奋子宫平滑肌,使子宫收缩加强,或引起子宫充血,易致流产或早产,所以孕妇也不宜食用。 2.海鲜火锅 虾、鱼、螃蟹这些海味中含有较多油脂及大量嘌呤,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痛风患者不宜食用。 3.羊肉火锅 羊肉甘温而热,"热体质"者及素有痰火者、感冒初期及服用泻药者、某些慢性疾病如肝炎等肝脏疾病及疮疖患者均不宜食用。 4.狗肉火锅 狗肉咸温,热性较大,急性火症患者如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急性鼻炎、急性支气管炎等,以及发热病初愈者皆不宜食用。肝功能不佳、高血压患者以及小儿也不宜食用。 5.内脏火锅 动物内脏如脑、心、肚、肾等胆固醇含量较高,高胆固醇血症及痛风患者应尽量少吃。 6.菌类火锅 蘑菇、香菇和其他菌类含嘌呤较多,痛风病人应少吃,慢性胃炎患者亦不可多食。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其饮食习惯也不尽相同。当一些人的日常饮食习惯表现在吃火锅上时,可能就不利于身体健康,所以在吃火锅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夹生吃 对于肉类和海鲜而言,有的人喜欢生吃或半生吃,觉得这样吃起来比较鲜美。医生提示,不洁的肉类、贝类若未煮熟食用,很容易使潜藏其中的寄生虫卵进入体内而导致各种寄生虫病。 2.存放不过夜 有些家庭对于没有吃完的火锅会采取保存的方法,供第二天食用。医生提示,火锅最好不要过夜,因为金属火锅及其表层会与汤汁发生反应,人吃了以后容易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 3.不要过烫吃 对于急性子的人来说,这一点需要十分注意。食物过热会烫伤食道黏膜,造成溃疡或对牙龈产生危害,还易诱发过敏性牙病或食道癌等症。医生提示,吃火锅一定要慢慢吃,因为火锅浓汤的温度可达到120℃,如取出即吃很容易烫伤口腔唇舌部、食道及胃黏膜。 4.不要过度煮 蔬菜以及火锅配料过度煮后,它们的维生素及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就会被破坏,从而失去原有的营养价值。 5.不要过浓 口味重的朋友喜欢味道越浓越好,认为这样涮出来的东西才会好吃。特别是喜欢吃麻辣火锅的朋友,觉得够辣才刺激。医生提示,过辣会刺激胃部,对肺结核、皮肤病、胃病、腹泻患者有害。如过食这些高热量食物,味道较重,口腔黏膜或消化道就会遭到破坏。 6.不要与酒同食 有些人吃火锅时喜欢大量饮酒,特别是冰镇啤酒,觉得很过瘾。其实这是不对的。医生提示,酒精会使体内乳酸堆积,抑制尿酸的排出,时间长了就会引发痛风症,严重的还会引起肾结石和尿毒症等并发症,从而影响健康。 (编辑王滨生) 7.家中有"三法",治病不求人 中医治病历来讲究理、法、方、药,所谓理,指的是经过望闻问切之后,依据得来的证候进行辨证推理作出正确诊断,为后来的组方择药提供理论依据;所谓法,就是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选择汗、吐、下、和、消、清、温、补等不同的治疗法则;治法确立以后,就要遴选具有针对性的方剂,此即为"方";再结合患者个体状况(如年龄、体质等)调整药物的品种或剂量即是"药"的含义。第一部分 13.趣话中医治病的"方与法" 江西·沈小赐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位皇帝患上噎症,不管吃什么东西都是一吃即吐,虽然身边御医无数,却个个一筹莫展;眼看已经危在旦夕,只好面向普天之下张榜求贤。 忽一日,有名侍卫得知一世外高手能医此病,便禀报皇上,遂派人从百里之外将他请到宫中,原是隐居深山老林的一位高僧。但见他息声屏气给皇上诊过脉后,信心十足地递过一纸处方,侍从接过一看,面有难色地问道:"何解尚复此方?"和尚听了忙接过以前御医所开药方一看,方中药名、药量竟跟自己的方子一模一样。已吃过此药却无效果,他料想可能是服用方法不对,便还是让侍从照方抓药,亲自煮好药汤端到皇上榻前,请皇上不可饮用,必须将药盛于汤匙,用舌舔药,如此反复直至把药舔完为止。果不其然,当皇上舔完这剂药后,精神大振,连服数剂竟至痊愈。皇上在重赏和尚时高兴地问道:"用同样方剂,前者医朕无效,而您却令朕起死回生,不知其中有何奥妙?"和尚虔诚地解释说:"医药者,既要有方,又要有法。您用舌舔匙羹,靠舌把药引入五脏,此乃是法。我与先前御医在治疗龙疾时是方同而法异。"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奇故事,却道出了中医药治病讲究辨证施治的真谛。其实,中医药在辨证施治中,方与法的变化比故事中要灵活和广义得多。略具中医药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医治病历来讲究理、法、方、药,所谓理,指的是经过望闻问切之后,依据得来的证候进行辨证推理作出正确诊断,为后来的组方择药提供理论依据;所谓法,就是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选择汗、吐、下、和、消、清、温、补等不同的治疗法则;治法确立以后,就要遴选具有针对性的方剂,此即为"方";再结合患者个体状况(如年龄、体质等)调整药物的品种或剂量即是"药"的含义。 诊断用药在现代医学相当普及的今天,人们是不难理解的。而中医的方与法变幻之无穷又给中医药学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一位初习医学的小后生任意写上一组让行家看了摸不着头脑的中药名在处方上,这是算不得方剂的,因为中药方剂学规定,要按君臣佐使的结构来组构中医方剂。而很多经典的中医方剂之间,只通过一些微小的差异来改变其治法和适应症范围,也充分显示了中医药理论方与法的微妙关系。例如历来被人视为医学经典的《伤寒论》,里面的麻黄汤有麻黄、杏仁、桂枝、甘草共四味药,只要减去桂枝便成为三拗汤;若加入白术或苍术就成了麻黄加术汤。这并不仅仅是名字游戏,所体现的治法及适用范围都已发生了质的改变。还以这麻黄汤为例,若以石膏替换方中的桂枝,又成了麻杏石甘汤,前者是抑汗剂的代表性方剂,后者则重在清泻肺热,若以治法论当属清法的范畴了。 更为奇妙的是,同样的几味药,仅仅因剂量构成不同,不仅方剂名称改变,其所体现的治疗法则和适应症范围也迥异。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及厚朴大黄汤都是由大黄、厚朴、枳实三味中药组成。不同的是,重用大黄时称小承气汤,是攻下积热、通利大便的代表方,属下法方剂;重用大黄、厚朴两味药是大黄厚朴汤,为开胸泄饮的清利之剂;重用枳实则名厚朴三物汤,此方能行气导滞,常用来治疗气滞腹胀,这又是中医消法在方剂中的体现。 在中医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灵活变化的方与法的实例实在是不胜枚举,至于用药方法、时间上的变通在长期的实践中也是比比皆是;这里所说的也仅仅是豹之一斑。于是,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那位给皇上治病的世外高僧的医术,也就不觉得那么不可思议了。 (编辑李国坤)第一部分 14.中医治病之"提壶揭盖"法 北京·萧笛 中医的治法有许多有趣的比喻,比如有一种中医熟知的"提壶揭盖"法,就是用打开壶盖,放进空气,以利壶中水从壶嘴畅快地流出的形象,来说明使用宣肺或升提的方法通利小便的一种借喻。 这种治疗小便不畅甚至不通的方法,不是使用通利小便的利尿药,而是使用宣肺的药物,在常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原来中医认为,肺与脾、肾、三焦、膀胱等脏器分司水液代谢,维持水道的通调。肺主气,为水道的上源,在肺气闭阻,肃降失职,影响其他脏器而气化失司的情况下,可出现喘促胸满、小便不利、浮肿等症,所以治疗应先宣发肺气,肺气得宣,小便得利,故喻为提壶揭盖。 清代名医张志聪治疗过一个患水肿而癃闭(小便不通)的病人。这个病人在此之前,已看过不少其他医生,那些医生大多使用八正散等利小便的方药给病人,反而越治小便越不通,肿也越来越严重了。张志聪果然与众不同,他以防风、苏叶、杏仁各药等分为剂,水煎后温服,使病人出汗,小便即通,水肿全消。防风、苏叶、杏仁是宣通肺气的药,肺气一宣畅,水道通调,小便自然就通了,水肿也就消了。 著名老中医赵绍琴曾讲述了两个病例,一个是在十年浩劫之初,赵绍琴被关进了牛棚,剥夺了诊病处方的权利。一日,有病人偷偷找到他,说患尿闭多日,经多方治疗无效,依赖导尿管导尿,十分痛苦,请赵医生救他一命。赵绍琴私下为他口授一方:苏叶、杏仁、枇杷叶各10克,水煎服,嘱其院外购药,以免节外生枝。事后病人专程前来告知,药后小便即通,花费不过两角钱。 另一个病例是在1990年初秋,一个在美国的朋友打来长途电话,说他夫人产后尿潴留,住院治疗十余日,花费美金已逾万元,仍不见效。不得已而求助于祖国的中医药。赵绍琴在电话中告诉他,可花一角钱购一味苏叶,每日煎汤代茶频饮。两日后朋友来电话说,病人服药后小便即利,痊愈出院了。 不仅是在利小便方面,治疗便秘,中医有时也采用提壶揭盖法。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气机郁滞型的便秘。此型便秘前人多以六磨汤(槟榔、沉香、木香、乌药、枳壳、大黄)为主方,但由于有些病人便秘日久,津液已伤,方中大黄损伤津液,大便更秘。以提壶揭盖法治疗,便能顺气行滞,升清降浊,开上窍,通下窍,常用方剂有《和剂局方》中的苏子降气汤(苏子、半夏、前胡、厚朴、橘红、当归、甘草、肉桂或沉香),还可酌情加入莱菔子、栝楼、枳壳、杏仁。 水壶的壶盖上有个小汽孔,如果小孔被塞住,则壶内的水就倒不出来了,这时把壶盖打开,就可使水流如注了。中医学认为,在人体内,肺的位置最高,就好像一个盖子,所以中医又称肺为"华盖"。上面的盖子塞紧了,上下气机不调畅,下面的水液也就出不了体外,从而形成水肿、小便不利、甚至大便闭塞之症。所以只要宣通肺气,肺气肃降,气机通畅,就能使水液通利、二便通顺。这种治疗方法就是我们所说的"提壶揭盖"之法。 (编辑李国坤)第一部分 15.中医治病之"增水行舟"法 山西·牛国莲 "增水行舟"顾名思义,是指江河因水流减少、水位变浅、河道变窄,船泊无法正常行驶的现象,只要通过人工增水,使水位上升,搁浅的船就可以正常行驶了。 "增水行舟"是古代医家作为中医治疗便秘的一种治疗方法,被历代医家所沿用,属于中医的润下法。常用于温病热结液枯的便秘症,尤以偏于阴亏液涸之半虚半实症为宜,代表方剂为增液汤,方中大剂量的玄参、生地、麦门冬,以增其津液,润泽肠腑,滑利肠道,从而使热结液枯、津亏失润之势得以恢复,使便有所主,秘有所导,犹如水涨则船行通畅无阻是也。 传说从前有一位姓郭的庄户人家,地处中原,在镇上开了一个饭庄。由于地处交通要塞,南来北往的客商较多,其对各地客商的饮食习惯颇有研究,南北风味,东西菜肴,皆有特长,常随客人地域不同,个体饮食嗜好所需,投其所好,加之善于经营,管理有方,因而生意十分兴隆。但美中不足,老板患有难言之疾——便秘,每次临厕,如临大敌,痛苦至极。一日一位客商入住其店,晚间想方便之后安息,可是一到茅房,见店老板独占其位,遂退出暂避一时,须臾再去,店老板仍蹲其位,不得已又返回,又等了抽支烟的工夫,再度临厕,店老板仍坚守岗位,此时店老板显得十分尴尬,无奈暂让其位,让客人先行方便,并一再道歉,多年便秘痼疾,实属无奈。后客人问及店老板曾否治过,店老板无奈地答道,多年屡易其医,数易其方,多数只能解燃眉之急,暂图一快,而今药量越来越大,效果却越来越逊色。客人当即向其介绍他们当地用的一种叫麦门冬的中药,泡茶服即可通便,不妨用来试试。店主人按法取麦门冬二两(100克),开水冲泡,起初几日并无明显变化,心想也不会顶事,约半月左右,一日临厕,大便竟毫不费力地很顺利排出,后坚持服用,大便通畅,同时口干咽燥的症状随之也消失了。这也许是民间最早的增水行舟之法。故推测店老板每日膏粱厚味为伴,日久灼津烁液,加之业务繁忙,暗耗阴津,故患津亏之便秘,所以服麦门冬有效。 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是"增水行舟"之奠基人。他认为"温病之不大便,不出热结、液干二者之外。其偏于阳邪炽甚,热结之实证,则从承气法矣;其偏于阴亏液涸之半虚半实证,则不可混施承气,故以此法代之。独取玄参为君者,玄参味苦咸微寒,壮水制火,通二便,启肾水上潮于天,其能治液干,固不待言,《本经》称其主治腹中寒热积聚,其并能解热结可知。麦冬主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亦系能补能润能通之品,故以为之佐。生地亦主寒热积聚,逐血痹,用细者,取其补而不腻,兼能走络也。三者合用,作增水行舟之计,故汤名增液,但非重用不为功。" 增水行舟法不仅局限于治疗热结液枯之便秘,而且后世医家常用于治疗一些津液不足而致的其他疾病。津液广泛地存在于脏腑形体官窍,起着滋润濡养作用。津液布散于肌表,则滋养肌肤毛发;流注于孔窍,则滋养和保护眼、鼻、口等;灌注于脏腑,则滋养内脏;渗入于骨髓,则充养骨髓、脑髓和脊髓等;流注于关节,则对关节屈伸起着润滑作用。所以临床常采用养阴生津之法治疗慢性咽炎(生地、麦冬、玄参、石斛、扁豆等)。采用养阴润燥、增液生津,充肤泽毛之法治疗一些肌肤干燥粗糙、甲错,毛发干枯之病症(当归、白芍、生地、熟地、黑芝麻、何首乌、女贞子、枸杞子)或肺结核干咳无痰之病症(浙贝、百合、生地、熟地、玄参、沙参、玉竹等),也可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上消可用生地、麦冬、玄参、花粉、葛根等,中消可用知母、牛膝、石膏、生地、麦冬、乌梅等,下消可用六味地黄丸,皆在"增水行舟"之变法中。 (编辑李国坤)第一部分 16.中医治病之"釜底抽薪"法 山西·牛国莲 人们常说:"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意为从锅中舀起开水再倒回去,想制止水的沸滚,不如将锅底的柴火抽去,而沸腾的水就安静了。也就是说,扬汤止沸只能救燃眉之急,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说起"釜底抽薪"多数人能解其意,而"釜底抽薪"还有另外一层含义,也许很少有人知道了。"釜底抽薪"是被古代中医借喻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中医寒下法,是用寒性而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泄大便,以泻去实热的治法。本法即如抽去锅底燃烧着的柴草,以降低锅内的温度一样,"釜底抽薪"是中医治疗某些疾病整体观念的体现,是治病求本的具体应用。 "釜底抽薪"被后世医家广泛应用于治疗某些热病重症、疑难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河南中医药学刊》报道,以"釜底抽薪"法治疗一外伤昏迷不醒者,患者72岁,出车祸后当时仅感头晕脑涨,渐出现走路与起卧身不由己,后突然仆地,神志昏迷、意识丧失、小便失禁,经医院救治半月多,病情危重,出院回家。后请中医试治,诊时见患者昏迷不醒,小便失禁、大便半月未解,全身灼热、腹满便结,舌质紫绛、苔黄燥、脉弦滑有力。证属阳明热结,瘀阻脑络,腑气壅闭,神明不清。以"釜底抽薪"为法,通腑泻热,荡涤阳明,逐瘀通络。方取大承气汤合桃核承气汤加减:大黄、枳实各30克,厚朴、槟榔、红花、桃仁、桂枝、甘草、芒硝(冲)各10克,以小匙频频灌入口内。服药2日后泻下腥臭褐色便夹杂羊屎样硬结,4日后神志渐清,语言恢复,一周后竟下床活动,恢复如初。通过"釜底抽薪"法,使阳明之热得泻,瘀血败浊得以吸收和代谢,起到了醒脑开窍、活血通络、推陈致新之效。 "釜底抽薪"法还被后世医家多有继承和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肺炎、口疮、癫狂、牙痛、脑血栓、脑出血、脑梗死等,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编辑李国坤)第二部分 1.春养肝:春来暖洋洋,保肝保安康… 湖北·胡献国 春光明媚,万物复苏,香椿树的枝头上,也长出了嫩芽──香椿头。香椿芽入菜颜色碧绿,香味浓郁,鲜嫩清翠,深受人们青睐。每年从清明至立夏,可多次采摘食用,故民间素有"门前一树椿,春菜不担心"的说法。 香椿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据测定,每100克香椿芽含蛋白质9.8克,维生素C120毫克,钙143毫克,均名列群蔬之首。此外,还含有磷135毫克,胡萝卜素163毫克。香椿芽吃法很多,最常见的是香椿煎鸡蛋、香椿炒肉片、香椿豆腐、香椿面条、香椿蒜泥等,味美适口,别具一格。比较有名的还有安徽的"太和香椿"、陕西的"炸香椿鱼"、山东陵县的"神火香椿"等,均为风味隽永、独具特色的地方产品。 香椿不仅是美味佳蔬,而且还是一味良药。中医认为,香椿性味苦寒,入脾胃经,有清热解毒,美容养颜,涩肠止血,健胃理气,杀虫固精之功。《新修本草》言其"煮水,主洗疥疮,风疽";《生生编》言其"消风祛毒";《陆川本草》言其"健胃,止血,消炎,杀虫,治子宫炎、肠炎、痢疾、尿道炎"。药理研究表明,香椿芽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都有明显抑菌和杀菌作用,因而临床上常用来治疗肠炎、痢疾、子宫内膜炎、子宫颈炎、尿道炎、疮痈肿毒等疾病。民间常用香椿芽捣烂取汁抹面,以滋润肌肤,治疗面疾,美容养颜。另外,用香椿芽与大蒜、食盐适量捣烂外敷,治疗疮痈肿毒颇具效验。香椿根皮可清热燥湿,凉血止血,治疗泄泻、遗精、肛裂、痔疮下血、肠蛔虫病等。香椿子炖肉服食,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现介绍几款香椿的服食方法,供选用: 1.香椿豆腐:把豆腐切成2~3厘米的方丁,香椿中加少许食盐,放入盆内,倒入开水盖严,浸泡5分钟后取出,切成碎末拌入豆腐丁,然后加香油、味精、食盐拌匀即成。 2.香椿鸡蛋:香椿洗净、切碎,打进几个鸡蛋,加适量食盐和佐料拌匀,用油炒熟即成。 3.香椿椒泥:将香椿洗净后,放上食盐,爱吃辣椒者也可适量放点辣椒,然后捣烂如泥状,吃时再放点香油调拌即成。 4.香椿蒜汁:将洗净的香椿配适量大蒜,一起捣烂成糊状,放入食盐、香油、酱油和凉开水拌匀即成,用来浇拌捞面,别具风味。 5.腌制香椿:将香椿洗净,晾干水分,加适量食盐用手揉搓,促使叶片软化和盐分渗入,然后将香椿装进菜罐或瓶中,加盖腌3~5天即可食用。 6.香椿细末:如果香椿叶老了,不宜食用,可将香椿叶洗净,晒干,捣成细末状,装入容器装好。在做菜或烧汤时放一些,可不见香椿而有香椿香味。 "雨前椿芽雨后笋",谷雨前后,正是采食香椿的最好时节,喜欢食疗的朋友不妨一试。《本草纲目》言:"香者名椿,臭者名樗。"椿叶为香椿嫩叶,色赤而香,供食用。另有一种樗叶,其色白而臭,不入食,专供药用。二者形相似,食用时应予注意。 (编辑郝近大)第二部分 2.中老年人警惕倒春寒 无锡市·陆基宗 民间俗语说得好:"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 "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北宋王安石的诗把早春的天气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的确,春暖花开,风和日丽,春光明媚,堪称"有时好";但早春天气很不稳定,气候变化最为反复无常,乍暖还寒;有时气流不稳,大风呼啸,阴雨连绵,寒气袭人,俗称"倒春寒"、"春冷入骨寒",堪称"有时恶"。春天的气温差异也极大,天暖时可穿夹衣,甚至单衣衬衫,天寒时依然要穿"三九衣",即"春三月乱穿衣"。 民间还有"春天冻人不冻水"的古训。人们都有这种体会,虽然早春的气温比冬天高好几度,但是人们仍然有一种"冷"的感觉,特别是有风的日子,这到底是什么道理呢? 首先,早春的风"硬"。因气旋不稳而风向多变,且风速大,使刚脱冬装的人体内热量散失更快,故有的人感觉甚至比冬季还要冷一些──即早春仍冻人,但不冻水。 其次,早春的气象情况很不稳定,气候变化最为反复无常。用气象学术语来说,早春是冷暖气团激烈斗争的阶段,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仍然十分强大,大风呼啸必然导致急剧的大降温──"倒春寒",使人们备感寒冷。 再次,太阳光照、气温与人体的冷暖感觉这三者的关系,并非成简单的正比关系。太阳光的能量并非直接传给空气,它先被地面吸收,再传导给空气,故越靠近地面,空气温度越高。而早春高山上的冰雪融化要耗费大量太阳光的热量,这就限制了气温的上升,故北方早春的气温常为零度或零上几度,人们仍感觉很冷。 民间俗语:"易度三九,难熬春寒。"意即年迈体弱的老人,虽然谨慎而安全地度过了三九严寒,但是若不小心,可能难熬春寒。中国自古就有"春寒冻死老牛精"的说法。 明白以上道理后,也就彻底理解"春捂秋冻"的意义了。春天不要急于脱下冬装,要加强饮食营养的调理,适当进行春补,并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倒春寒期间,患心脑血管疾病、支气管炎、哮喘、胃溃疡和关节炎等疾病的老人应该格外小心,防止寒冷使旧病复发,导致危险丛生。 (编辑王滨生)第二部分 3.春养肝:春天的"风"与"… 无锡市·陆基宗 冬去春来,气温逐渐升高,人体新陈代谢由低潮开始复苏,汗孔开泄,血管扩张。春风(有时为寒潮)吹来,许多人早已脱去冬装,故"风"(寒气)能长驱直入人体,令人"透心凉"──这便是春天风"硬"的道理。寒风可侵犯皮肤、腠理、关节和经络血管,诱发多种疾病,中医称为"风病"。 春天气象的一大特点是:风大。正所谓"春风料峭,乍暖还寒"。春季是严冬与盛夏之间的过渡季节,冷暖空气都十分活跃;而早春时节北方的冷空气异常强盛,时常呼啸南下,形成偏北大风,伴随着寒潮和"倒春寒",有时还伴随可怕的"沙尘暴"。尤其是早春,多日狂风乱舞,风来铺天盖地,沙土弥漫,气温骤降;风去桃李飘零,落花满地。 中医几千年前就认识到"风"对健康的影响,将"风邪"列为外感病因之首。《黄帝内经》曰,"风者,万病之始也","风为百病之长"。祖国医学始终认为,"春主风",把春风称为"风邪"。单独的风邪的致病性还不强,若它与多种邪气相结合,如风和寒结合成"风寒",风和湿结合成"风湿",则危害性更大。 从广义上讲,"风病"包括种类很多,几乎涉及春季的各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如感冒、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中风、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还有口角炎、肩周炎、风湿病、关节炎、旧伤发作,精神病和头痛发作,以及桃花癣、风疹块、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和红眼病等多种疾病。 此外,春风的"风向"变化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和情绪,如北风寒冷则心性拘谨,南风温热则心情舒畅,西风干燥则心情烦乱,东风湿润则心情消沉压抑。一年四季风,东西南北风,唯独春风与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冬风常被寒冷掩盖,夏风则为酷热吞没,故对人体的影响都不太明显。 综上所述,春季养生的关键为"避风"。有风的日子外出,应密切注意风向、风力和气温变化,严防导致"风病"。第二部分 4.春季小儿防流感 河南·马荫笃 春季是流行性感冒多发季节,因此应特别注意预防与治疗。 小儿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性强。流感可分为甲、乙、丙三种类型。但是由于有不同的表面抗原易发生变异,可产生新的病毒株(变种),因此,发生的流行性感冒又分为大流行和小流行两类。大流行每10~15年世界性发生1次,小流行每2~3年发生1次(个别国家或地区)。 小儿流感主要以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飞沫污染手、玩具、衣服、文具盒等发生间接传染。但是流感病毒在空气中一般存活不超过30分钟,所以间接传染率较低。人类对流感普遍容易感染,虽然感染后仅对同型病毒可获得8~12个月的免疫力,但各型及亚型间无交叉免疫,而且病毒又容易发生变异,因此人们很容易反复患流感。小儿以5~14岁发病率最高,新生儿因有来自母体的被动免疫力,所以5个月以下婴儿患流感者少见。 小儿患流感的症状是什么呢?首先全身症状是高热、怕冷、头痛、全身疼痛、啼哭不安、疲乏困倦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呼吸道症状是流鼻涕、咳嗽、咽痛、流眼泪、眼结膜充血等。消化道症状有腹痛、腹胀、呕吐及腹泻等。血检一般白细胞减少或正常,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减低。 治疗小儿流感应中西医结合最好,西药一般常用金刚烷胺、牛磺酸颗粒、病毒灵等,中药可用维C银翘片、板兰根冲剂、羚羊角滴丸、柴黄冲剂、健儿清解口服液等。高热惊厥病情较重者,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小儿患流感者在家中疗养,应进行隔离,呼吸道分泌物、衣服、玩具、文具盒要进行消毒,室内定时通风换气保持清洁,流行期要少去公共场所,应戴口罩,勤洗澡换衣,注意饮食卫生,加强锻炼以提高自身抗病能力。此外,也可接种含甲、乙两型病毒的灭活疫苗。 (编辑舒晓奋)第二部分 5.森林浴──春天里的绿色保健 山东·肖闻石 春天,万物复苏,大自然的花草树木焕发出勃勃生机,此时正是人们进行森林浴的大好时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舒展自己的肢体,放松自己的心情,尽情享受春天带给自己的活力。 森林浴,是由桑拿浴、日光浴等派生出来的一种时尚流行语,意即到树林中去沐浴那里特有的气息和氛围。森林空气里的活性离子,与适当的阳光配合,可以刺激人体的中枢神经,从而调整整体的机能。有不少轻微中风的病人在接受长期森林浴治疗后,其病情均有让人振奋的改善。 被誉为"世界长寿中心"的厄瓜多尔的比尔卡旺区、"长寿老人村"的保加利亚的斯莫利安,都是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很高的地方。在我国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有一个百岁老人聚居的长寿乡,这里也是森林覆盖着群山,绿水环绕着家园。 森林是一个巨大的制造氧气的"化工厂"。估计每1万平方米的阔叶林每天可制造出36万升的氧气,可供1000多人呼吸氧气的需要。森林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至少要比室内多20倍。如果人体吸收了充足的负离子,通过肺的通气和换气,进入血液循环,就可输送到全身各部位的组织细胞中,可有效地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稳定血压,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使大脑皮层的机能得到改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使人心情顺畅,精神焕发,恬淡清爽。 森林是一个天然的"杀菌场"。在森林里,空气中的含菌量是无林区的1%。当您走入一家百货公司,立即会暴露在每立方米拥挤着400多万个细菌的空气里。而100平方米的松或柏,在一昼夜可以挥发30千克的杀菌素。杨树、桦树、樟树也和松柏一样,挥发的物质可以杀灭结核、霍乱、赤痢、伤寒、白喉等病原体。有研究报道,如果把新鲜的桦树或栎树的叶子切开,在那里注入结核菌或大肠菌,几分钟以后,这些病菌会全部死亡。 森林有独特的"芳香疗效"。当人们步入绿树成荫的森林时,便有芳香的气味扑鼻而来。据研究证明,树脂芳香的物质成分系单萜烯、双萜烯和倍半萜烯。它们能促进人的垂体生长素的分泌,从而促进机体脂肪的分解,抑制葡萄糖的消耗,使机体能量来源由糖代谢提供转移到脂肪代谢提供,有利于机体物质成分的生长和修补。单萜烯还有促进支气管和肾脏功能的作用,倍半萜烯则可抑制情绪焦躁,明显地调适精神状态。还有研究表明,人体吸入杉树、柏树的香味后血压会降低。日本专家让18名受试者闻杉树木屑的香气,并在前后90秒的时间里测试他们的血压、脑血流等数据,结果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血压降低3%~4%,流经大脑的血流量趋于减少,情绪逐渐稳定。 森林浴可让您在休闲中得到保健。森林的隔音效果会使人感到一种远离城市喧闹嘈杂所特有的宁静,绿色的环境和优美的风景能给人以安谧舒适的感觉。此外,森林中的鸟鸣,林中小溪的流水声,触摸树皮时的感觉,也会让人心旷神怡。当您用脑过度、全身乏力、眼睛疲劳之际,极目眺望绿色的山野、葱郁的森林,便会觉得精神倍增,通体轻松。因为,无边无际的绿色森林吸收了大量对眼睛有害的紫外线,给人以抚慰心灵的柔和与宁静。 森林浴的"浴"法有散步运动、做体操、推拉运动、闭目养神、腹式呼吸、仰天长啸、日光浴等。进行森林浴时,最好选择一大片的广阔树林,越远离闹市越好,但要注意安全。在森林中步行最少3个小时,直到身体出汗、毛孔扩张。在森林中多做深呼吸,并尽量将体内的废气排出。衣着以吸汗、透气的材质为宜。 值得提醒的是,享受森林浴并非唯森林是举,城市里的公园、花房、林荫道都具有这种氛围。 (编辑舒晓奋)第二部分 6.骑车远游益健康 贵州·光辅 春夏时节,正是人们骑自行车远游的大好时光。骑车远游,不但自由、方便、愉快,而且能促进人腿健寿长。享誉"绿衣使者"的邮递员之所以多长寿,显然与其常年骑自行车运动锻炼有关。所以,中老年人和脑力劳动者经常骑自行车远行确有防治下列疾病之益处。 腰腿部关节炎患者骑自行车运动可牵动下肢三对关节和26对肌肉活动,不但能防治腰部关节炎,增强腰部肌肉及其韧带的力量,提高腰椎骨的灵活性,防治腰酸、腰痛症,还能增进双腿的轻捷健美,大大延缓"人未老腿先衰"的衰老进程。 骑车途中,既要观前,又须顾及左右,回避来往行人和车辆,有时还要路经羊肠小径、坎坷路面或上坡、下坡,故骑自行车能提高大脑的判断和反应能力。 还有,左右脚的轮番蹬踏,牵动着相关的左右脑神经,能促进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平衡提高,增强智力,预防老年痴呆症。 心脏病、高血压、肥胖症患者经常骑车远游,免不了有时要上坡或逆风行驶,这对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大肺活量、提高心肺功能和血管的舒缩功能十分有益。 (编辑舒晓奋) 【编读往来】第二部分 7.春节养生贵在有"节" 重庆市·何颖 忙碌了一年的人们,由于平时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很少能抽出时间与亲朋相聚,春节无疑成了人们享受天伦之乐的最好日子。一到年终岁尾,人们便开始筹划着各自假日的安排,以使春节过得喜庆祥和,亲朋乐融融。然而在此期间,有些病人如果吃喝玩乐不当或者情绪波动,很容易导致疾病突发。因此,专家提醒您,如果您患有这样或那样的疾病,那么一定要注意加强自我保健。 1.高血压患者忌"闹" 节日里人多热闹,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容易导致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促使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2.冠心病患者忌"累" 节日期间过于操劳或者玩乐无度,会使心跳加速、心脏负荷加重、血压升高,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中风。 3.感冒患者忌"聚" 春节期间气候寒冷,人们容易伤风感冒。走亲访友聚在一起,更容易造成疾病交叉感染。 4.消化道溃疡患者忌"熬" 我国民间有除夕"守岁"的习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如果同家人一起熬夜,通宵看电视,身体过于疲劳或者睡眠不足,容易引发疾病或加重病情。 5.糖尿病患者忌"甜" 节日期间易比平时多进甜食,甜食可使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负担加重,甚至有可能引起酮症酸中毒,危及生命。 6.胰腺病患者忌"饱" 食物油腻,过量进食会刺激胰腺大量分泌胰液,造成胰管压力增高,致使胰管破裂,诱发急性胰腺炎。 7.胆病患者忌"油" 胆病患者大量进食荤油和动物脂肪,会加重胆囊负担,诱发急性胆囊炎。 8.肝病患者忌"酒" 饮酒会直接伤害肝细胞,甚至使肝细胞坏死,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9.脉管炎患者忌"烟" 招待客人并陪同吸烟,会使血小板聚集性增加,并抵制纤维蛋白溶解,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剧病情。 10.呼吸道疾病患者忌"凉" 春节期间气温低,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患者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以防旧病复发。 (编辑王滨生)第二部分 8.夏养心:护佑我们心中升腾的暖阳… 山西·牛国强 转眼,夏天来临,凉菜又开始在餐桌上唱主角。凉菜的用料广泛,做法多样,应该是十分丰富的。可是一般的家庭吃法却很单调,大小饭店、酒家的凉菜也是大同小异,缺少"新味"。其实,只要我们灵活搭配主辅料,妙用调味料,营养丰富的"新味"凉菜便会随时制作出来。下面就介绍几款凉菜做法,供广大读者参考。 黑豆黄瓜丁 原料:黑豆150克,黄瓜200克,西红柿1个,熟芝麻15克,红油10克,香油5克,醋25克,精盐3克,白糖25克。 制法: 1.将黑豆去杂质,洗净,用冷水浸泡半天,放入锅中,加水及适量盐,煮熟后关火,浸泡至凉;黄瓜洗净,切成小块;西红柿洗净,去蒂,切成片,点缀在盘边。 2.黄瓜丁、黑豆纳入小盆内,调入精盐、醋、红油、香油、芝麻拌匀装盘,最后将白糖撒在西红柿片上即成。 特点:黑豆香,黄瓜脆,微辣爽口。 香菜松花泥 原料:松花蛋5个,香菜150克,精盐1克,香油10克,酱油10克,醋15克。 制法: 1.将松花蛋去外壳,洗净,压成泥;香菜择洗干净,沥水,切成碎末,待用。 2.香菜末放入大碗内,加入精盐、醋、酱油拌匀,再加入松花泥及香油,拌匀即成。 特点:清新爽口,香味独特,制作简单。 双菇芝麻肚条 原料:水发大香菇100克,鲜蘑菇150克,熟猪肚250克,熟芝麻15克,蒜泥15克,香菜15克,精盐、味精水、香油、白醋各适量。 制法: 1.水发香菇洗净、去蒂,切0.5厘米宽的条;鲜蘑菇去蒂,洗净,用手撕成条;猪肚去内壁肥油,切3厘米长的条,香菜择洗净,切2厘米长的段,待用。 2.锅入适量水上火烧沸,分别将肚条、香菇、蘑菇放入氽出,反复过凉水。 3.肚条、香菇、蘑菇条沥水,放入小盆内,加入芝麻、香菜,调入精盐、味精水、香油、蒜泥、白醋拌匀,装盘即成。 特点:双菇软嫩,肚条脆爽,风味独特。 木耳拌杏仁 原料:水发黑木耳150克,杏仁30克,莴笋100克,蒜泥15克,芥茉油5克,精盐3克,味精粉3克,香油10克,米醋25克。 制法: 1.水发木耳洗净,撕成小块,用开水略烫,放凉;莴笋削去外层老皮,切小片。 2.木耳片沥水,同杏仁、莴笋片入一小盆内,调入精盐、味精粉、香油、醋、蒜泥拌匀即成。 特点:脆嫩爽口,开胃。 炝拌双耳腰花 原料:猪腰2个(约400克),水发木耳、银耳各100克,泡红尖辣椒2个,蒜末15克,精盐、味精水10克,料酒25克,葱段、姜片各适量,香油10克,食醋25克,花椒油15克。 制法: 1.将猪腰撕去外层薄膜,片成两半,剔去内部白筋,切麦穗花刀,改刀成适当的小块;水发木耳、银耳洗净,去蒂,撕成小块;泡红尖辣椒去蒂,切碎末,备用。 2.锅置火上,加入适量水,放入葱段、姜片烧沸,再放入料酒、腰块,氽熟后捞出,反复过凉水。 3.沥水,放入小盆中,加入木耳、银耳,调入精盐、味精水、米醋,撒上蒜末。 4.净锅置火上,放入花椒油烧热,加入香油,放入泡椒末炝出香味,倒在蒜末上,拌匀即成。 特点:口感脆嫩,香辣爽口。 (编辑王滨生)第二部分 9.夏养心:凉争冰雪甜争蜜──趣话… 浙江·叶水泉 "香浮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有风。" "凉争冰雪甜争蜜,消得温暾顾渚茶。" 以上是元、清两位诗人所写咏吟西瓜的诗,确是道出了西瓜的本质。 在炎热的夏天口干舌燥之时,每当人们吃上两块汁甜味美的西瓜,立即会感到清凉解渴、暑意顿消,沁人心脾而为之一爽。 西瓜号称瓜果之王,它来自西方,故名西瓜。又因其性寒,亦叫寒瓜,也有叫夏瓜、水瓜的。西瓜原产于非洲南部的喀喇哈里沙漠,那里遍地都是绿色的球──野生西瓜。著名的南非旅行家李文斯有一段精彩的描写,不妨抄录如下:"那里各种各样的动物大量尽情地享受着西瓜。真正的森林之王──大象和各种犀牛都在痛饮西瓜的汁液,还有羚羊、狮子、狼和鼠也在大嚼特嚼,它们都知道这是大自然恩赐它们的礼物。"如此吃喝,西瓜籽到处撒落,来年西瓜则更多。 《本草纲目》上记载:"胡峤征回纥得此种归,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始传入中国。"近千年来,西瓜品种越来越多,质量也不断提高,现在已是遍及全国,其中口感较好的有浙江平湖西瓜、河南开封西瓜和郑州兴城红西瓜等。 西瓜营养丰富,除不含脂肪外,它几乎包含了人体所需要的各种养分,如维生素A、B1.抗坏血酸和葡萄糖、果糖、蛋白质、胡萝卜素、丙氨酸、谷氨酸、钙、磷、铁、纤维素等。对于那些因"苦夏"而吃不下饭、身体瘦弱的人,吃西瓜可以补充身体内养分的不足。 西瓜不但是消暑佳品,又是治病良药。在历代本草著作《日用本草》、《本草备要》、《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说西瓜具有止渴、解暑、利咽、生津、清热利水、止痢等功效,适用于中暑、发烧、烦渴、小便黄赤、酒醉等症。元代名医朱丹溪说:"治口疮甚者,用西瓜浆徐徐咽之。"现代著名中药学家叶桔泉介绍西瓜可"治肾炎浮肿、糖尿病、黄疸,并能解酒毒。"此外,西瓜尚有"天生白虎汤"的美称,在民间有"热天两块瓜,药物不用抓"的俗语。 现代科学研究认为,西瓜所含的糖、盐类和酶,有治疗肾炎和降低血压的作用。因为适量的糖能利尿,少量的盐能消除肾脏的炎症,其中的酶能把不溶性蛋白质转化为可溶性蛋白质,增加肾炎病人的营养,瓜中的配糖体还有降低血压的作用。此外,食用西瓜还对高血压、糖尿病、膀胱炎、黄疸等多种疾病具有辅助疗效。 西瓜皮,可晒制成中药"西瓜翠衣",它与其汁同功,有消暑、去热、利尿、降血压、解酒毒的功效,对水肿、烫伤、浮肿、肾炎等有良好作用。另外,西瓜的叶、根也可药用,水煎服,可治疗腹泻、肠炎、痢疾等。 西瓜虽然富含营养,但它性寒凉,体虚、胃寒、消化不良、便溏者要慎食,多吃会引起腹痛及腹泻等。 (编辑李国坤)第二部分 10.夏养心:炎夏谨防露宿病 大理市·尔卫 夏天气候炎热,人们在野外劳动、下田干活、中午休息午睡时,或旅游爱好者在夏季旅游时,因贪图凉快,总想找一个比较凉爽的地方,或在树荫下席地而卧。但稍事午休后醒来,总感觉头晕、头痛,或者小腹疼痛、腹泻、四肢酸胀,还有人感到关节疼痛、腰痛、腹痛,周身不适。这些症状医学上叫它"野外露宿病"。"野外露宿病"不仅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还可能由此引起新的疾病。 "野外露宿病"是怎样发生的呢?这是因为人们在睡眠时,整个机体处于松弛状态,在休眠状态下,基础代谢水平低,抗病能力下降,免疫机能降低;加之人们卧于树荫下,气温下降,人体与外界的温差也就越大,如果席地而卧,地下水气容易蒸发到地面,使机体受潮;再加上纳凉时身体部分没有遮挡,或遮挡保暖不够,就容易引起上述症状。 这种病症的危害是极大的。人体在睡眠中,各器官活动减弱,尘土和空气中的细菌、病毒乘虚而入,会引起咽炎、扁桃体炎、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如果身体和地面仅隔着薄薄的凉席、塑料布,凉风与地表湿气向上蒸腾常常会诱发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病,甚至忽然出现口角歪斜,流口水,视神经麻痹等症。野外露宿者,还容易被蛇蝎叮咬受伤害,重者甚至有生命危险。 预防"野外露宿病",最好的方法是不在野外露宿。如果习惯午睡,又离家较远,可搭个简易的凉棚,以防寒露侵身。露宿地点应选择在干燥、避风、平坦的地方。午睡时铺上席子或塑料布,有条件的最好用毛毡盖好腹部,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在野外午睡时间不宜过长,掌握在40~60分钟之间为宜,月经期的女性不宜在野外午睡。 在山上露宿时,最好选择东南坡。因为那里不仅避风,而且早上还能最早见到太阳。搭地铺时,可找些干草松枝当"褥子",既防潮又解乏;挂上蚊帐或点上蚊香,以免蚊虫叮咬;烧堆篝火,以避开毒蛇猛兽。一旦发生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可先喝点开水,服下藿香正气水、十滴水、金灵丹等药临时处理一下。如被毒蛇咬伤,应立即用绳带在伤口上方缚扎,阻止毒素扩散,并尽快送医院处理。在紧急情况下,可用肥皂水清洗伤口,用口边吸边吐,并用清水漱口。如被蜈蚣、蝎子、毒蜂叮咬,可用肥皂水和淡石灰水冲洗,再涂上碱水或浓度为3%的氨水。如被毛虫蜇伤,用刀片顺着毒毛方向刮除毒毛,然后在患处涂擦3%氨水,也可用七叶一枝花或鲜马齿苋捣烂外敷,如瘙痒灼痛,可外擦无极膏。 (编辑王滨生)第二部分 11.糖尿病的夏季治疗 成都市·邱吉芬 夏天一到,气温骤然升高,人们食欲不振,饮食量也自然减少,大多数人都改为摄取清淡的食物。虽然人们的活动量并未增加,但动则汗珠滴滴,能量消耗较大。再加上夏天白昼时间较长,天热也容易引起睡眠不足,造成体内热量耗散。这种热量摄入减少而消耗增加的状况便造成了许多糖尿病人血糖下降的现象。 其实,人体内血糖的变化,与季节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一般的情况下,冬天的血糖要比春秋高,而夏天是一年中血糖最低的季节。一些轻度糖尿病患者,一到夏天,血糖趋于正常,以为是病好了,便得意忘形,放松了治疗。但到了秋凉时节,血糖又会升高。 专家指出,由于夏季天热的特殊原因,对于患有糖尿病的人来说,是治疗的最佳时机。大家都知道,糖尿病的发生是因为胰腺中具有内分泌功能的胰岛细胞功能失调,使胰岛素的分泌不足而导致的。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葡萄糖合成糖原,并加速葡萄糖的利用而使血糖水平降低。一旦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就会升高,引起糖尿病。有关医学专家发现,人体在夏季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高,促使胰岛素的分泌量比其他季节多,这也是夏天血糖偏低的重要原因。 夏季是一年中血糖最低的阶段,也就是说,血糖离正常值最近。不过,这一点也容易引起糖尿病患者的误解,认为血糖下降了,可以减服降糖药,这或许是许多糖尿病患者长久血糖降不到正常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夏天血糖稍有下降,是多方面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切不可盲目减药,有时还要稍加剂量,等到血糖完全降至正常水平一段时间后,再考虑减药。 对于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在夏天停用胰岛素,改为口服降糖药,免受皮肉之痛苦,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但是,这一切都应由医生来决定。 总之,夏天是一个天然降血糖的时节,糖尿病患者应抓紧治疗。这样既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也可以推迟并发症的出现。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天气炎热,糖尿病人千万不要贪图凉爽,或露卧于瓜棚架下,或纳凉于深堂湿地,或过久地受电扇、空调吹拂,这样最容易因受凉而感冒。一旦造成肺部感染,就会使病情加重,这也是糖尿病在夏季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编辑王滨生)第二部分 12.藿香正气液(水、丸)的新用途 无锡市·陆基宗 盛夏季节,常常出现发热、四肢倦怠、胸闷不适、恶心呕吐、舌苔白腻等症,选用藿香正气液,能解暑、解表、醒脾、化湿,不论偏寒、偏热体质者都可配伍应用。 藿香正气液(水、丸、散)由藿香、紫苏、白芷、陈皮、厚朴、茯苓、苍术、大腹皮、半夏、甘草和大枣等配制而成。其功效为解表祛暑,理气,化湿,和中。适用于暑天纳凉受寒或伤湿,过食生冷而致的腹痛、腹泻和呕吐等症,寒湿内伤而致的发热恶寒、脘腹疼痛、胸膈满闷和恶心呕吐者。本品有水剂、丸剂、散剂、蜜丸剂和胶囊剂等多种剂型,以水剂最易吸收,且价格低廉,见效最快,故最为常用。 1.治疖肿、痱子:祖国医学认为此为内郁湿热,血热或外受风热暑邪而成,现代医学认为是金葡菌感染所致。紫苏有抑制病菌的作用,藿香芳香化湿,白芷发表、祛风、胜湿,故能散郁除湿,通畅汗管,使排汗顺畅,从而治疗疖肿、痱子。此法价廉、效高,尤其是疖肿,宜在早期应用(因有的疖肿早期是痱子)。目前不少人把藿香正气水作为防暑护肤的必备药,老少皆宜。 2.治夏季皮炎:据报道,夏季皮炎患者于7~9月份内服藿香正气丸,且体表局部外搽炉甘石洗剂,可有效缓解皮肤瘙痒现象,这也与藿香正气丸祛暑、解表、化湿的功能密切相关。 3.治体癣(包括头癣、手足癣和灰指甲等):现代医学认为,体癣为皮肤癣菌感染所致,而藿香正气水中的藿香、紫苏、白芷和厚朴等对多种皮肤癣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若配合口服藿香正气丸则效果更佳。 4.治白癜风:中医认为,本病为风湿二邪侵入毛孔,以致气血瘀滞,毛窍闭塞而成。藿香正气水芳香通窍,有促进化湿气行的作用。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散,可先用清水洗净患部,再用纱布蘸药搽抹患部,稍微用力,反复搽抹至皮肤微红为止,1日多次。 5.消化不良(积食)、脾胃不和:因多食生冷、油腻的食物导致腹痛肠鸣、大便稀溏,或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时,用一杯热开水送服藿香正气水1~2支,可使腹中温暖,疼痛缓解,肠鸣消失。其后再服黄连素等药,效果更佳。 6.治醉酒:醉酒后往往出现恶心呕吐、疲倦乏力、嗜睡等症。可喝2支藿香正气水,并吃些"醒酒"的水果,如西瓜、葡萄、香蕉等,这样半天后即可恢复如常,无副作用。 7.治鼻病:藿香正气水若配猪胆汁浸膏合用制丸,则为"藿胆丸"。其功效为清化湿浊,宣通鼻窍。适用于胆火上攻引起的鼻窍不通,鼻渊,鼻流浊涕。 8.治痔疮:藿香正气水用凉开水稀释50倍,在炎症发作期间用纱布搽抹发炎部位,一日擦拭多次,有消炎止痛、治愈创伤和促进痔核萎缩的作用。 9.治皮肤瘙痒症:夏季因天气炎热、蚊虫叮咬,常患皮肤瘙痒症。可用本品外搽,每日3~5次,也可内服,1日3次,效果良好。本品有抑菌消炎作用。 10.治脚湿气:脚湿气与天气炎热、湿度过大和细菌感染有关。本品有抑菌消炎和祛暑解表作用,1日3次,也可外搽。 (编辑郝近大)第二部分 13.给盛夏旅游者提个醒 北京·张新如 忆起前年夏季,我们老两口在南去的列车上,碰到有位乘客晕倒了。 这是一位面色潮红、精神疲惫、正在呕吐的60多岁的老年妇女。我摸她的前额很烫,测体温38.8℃。她的家属告诉我,老太太有晕车、晕船的毛病,每次外出都要服乘晕宁,不知为什么这次服药不管用。 根据病人的症状,我考虑不是晕车而是中暑,便把病人搀扶到卧铺不被阳光照射的地方躺下休息,给她吃仁丹、涂清凉油,又针刺内关、合谷、足三里、太阳、印堂等穴位,并请列车员拿来几块冰块放在她额头及颈部,列车员又送来些盐水及冰镇汽水,患者症状明显减轻。 患者家属及周围乘客问我中暑和晕车怎么区分?我解释说,通常晕车的人调节机体平衡的功能较差,尤其是老年人更差了。这些人往往有多年晕车、晕船的病史,如果在空腹或饱餐后,或睡眠不足感觉疲劳,则更容易发生晕车现象。轻度晕车会出现咽部不适、唾液增多、疲乏、头晕、头痛、恶心等症,中度晕车表现为头痛加重、面色苍白出冷汗,并有恶心呕吐的现象,重度患者就会出现心慌乏力,呕吐不止等症。此时应限制患者头部摆动,取斜卧位或仰卧位可使晕车程度下降。如果长时间乘坐车、船,应在半小时前服乘晕宁,或眩晕停等药,对预防晕车有一定疗效。 值得注意的是,盛夏时节出行,人们往往容易把中暑当成晕车,因为中暑症状类似晕车。 中暑是由于体温平衡失调、水盐代谢紊乱,或因阳光直射头部导致脑组织受损所引起的一种急性过热性疾病的总称。其症状轻则大汗淋漓、口渴、头昏、耳鸣、胸闷、恶心、无力等;重则体温升高、皮肤灼热、面色苍白、呕吐、血压下降,甚至出现神志不清、昏迷等循环衰竭的现象,从而危及生命。 在旅游途中,一定要将中暑和晕车相区别,并及时采取各种防护措施。 一般来说,老年人不适于夏季旅游,很容易中暑。如有急事非夏季外出,可备些防暑药,此方为鲜藿香9克,青竹叶10克,荷叶30克,西瓜皮10克,熬水备用当茶饮。另外,旅游时间,一般1周为宜,不可消耗体力过多,以保健康。 (编辑王滨生) 【编读往来】第二部分 14.被忽略的养生妙方──午睡 山西·吴为 今日都市人,生活紧张而繁忙,很多人不再有"午睡"的念头,但若您明白,只需午睡十来分钟便可容光焕发,双目有神,您还会拒绝午睡吗? 专家认为,能让自己在日间有个小憩的时间,对容颜、健康及情绪都有着莫大益处,这是上佳的健身之道。特别是夏秋季,人在户外活动时间较多,加上气温高、湿度大,体力消耗比较严重,极易使人困倦。在这种情况下,适当补充营养,并有一个午睡,可使精力迅速恢复,保证下午依然精力充沛。 日本人曾视午睡为怠惰、懒散的象征,但近年却发现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日本科学搜查研究所一项调查报告指出,睡眠不足不仅影响记忆,也会增加睡眠中的心跳次数,这是"过劳死"的因素之一。 事实上,午睡不仅有利于健康和美容,还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医学研究表明,人在一昼夜中,有两个睡眠高峰期,一个是凌晨2时。一个是午后2时,顺应峰期而眠,才能使人精力充沛;如果减少睡眠,就会对机体各组织尤其是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并使人的免疫机能下降。 (编辑舒晓奋)